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莴笋烫漂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失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全 文 : 2011, Vol. 32, No. 17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238
莴笋烫漂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失活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郑海鹰,傅玉颖*,石玉刚,励建荣,郑海波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35)
摘 要:为有效预测一定时间、温度条件下的过氧化物酶活力,避免过度烫漂导致莴笋品质的损坏,本研究对75~95℃
条件下莴笋烫漂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失活的动力学特性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和Weibull分布模型进行拟
合,以决定系数(R 2)和卡方(χ2)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此外以VC含量为指标优化烫漂工艺条
件,将模型应用于实际预测中。结果表明:Weibu l l分布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R 2均大于 0 .9900,χ2均小于
0.0024,高温短时条件下的VC含量损失较少。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动力学;烫漂;莴笋;模型
Kinetic Models of Peroxidase Inactivation in Asparagus Lettuce Due to Blanching
ZHENG Hai-ying,FU Yu-ying*,SHI Yu-gang,LI Jian-rong,ZHENG Hai-bo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afety of Zhejiang Province,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edict peroxidase (POD) activity and prevent over-blanching-induced damage of asparagus lettuce,
thermal inactivation of POD in asparagus lettuce was explored and kinetic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75 ℃to 95 ℃.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and Weibull distribution model were employed to fit the inac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D. Two model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chi-square (χ2)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ctual
prediction. Moreover, blanching conditions of asparagus lettuce were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vitamin C cont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eibull distribution model could better describe POD inactivation kinetics in asparagus lettuce over
the selected temperature with a highR2(> 0.9900) and low χ2(< 0.0024). Meanwhile, high-temperature short-time blanching
treatment could result in less loss of vitamin C.
Key words:peroxidase;kinetics;blanch;asparagus lettuce;model
中图分类号:TS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1)17-0238-05
收稿日期:2010-12-17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36);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110XJ1510088)
作者简介:郑海鹰(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E-mail:zhenghaiying98@126.com
*通信作者:傅玉颖(1966 —),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与装备技术。E-mail:webfu@126 .com
莴笋,即茎用莴苣,在我国南北各地栽培均较普
遍,同时在日本、美国也有少量栽培 [ 1 ]。其鲜汁可以
舒张血管,减少全血黏度和血流阻力,降低动脉血压
扩张支气管,促进消化和吸收,还有明显的利尿作用[2-4]。
莴笋极易褐变而影响品质,在加工过程中为尽可能保持
鲜绿色泽,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预处理。烫漂是蔬
菜加工预处理中普通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水浴加热
以钝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并破坏微生
物细胞以稳定品质。在莴笋体内,与酶促褐变有关的
主要是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5],一般认
为,果蔬中抗热性最强的酶为 POD[6],因此本研究选择
POD酶活性作为判断莴笋体内酶失活的标准。
数学模型的构建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为生
产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近年来,国
外已开始研究果蔬烫漂中质构、色泽变化及酶失活的动
力学模型[ 7 -8 ],有效地优化了烫漂工艺,并预防过度烫
漂对果蔬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国内着重于探讨烫漂
工艺优化及对果蔬品质的影响[9-11]。鉴于烫漂预处理对
239※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 2011, Vol. 32, No. 17
保持果蔬后续加工品质的有效贡献,亟须对此进行深入
研究。至今,国内在针对莴笋体内酶失活动力学特性
建立相应模型方面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数学模型对
莴笋烫漂处理中 POD失活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拟合,回归
分析对比选出较优的模型,并以 VC含量作为品质评价
指标,将其应用于特定时间、温度条件下 POD 酶活力
的预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挑选市售颜色、大小、形状均匀的新鲜无损莴笋,
清洗刨去纤维表皮,切成直径(30± 1)mm,厚(5± 1)mm
的圆柱形片状。
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愈创木酚、过氧化氢
等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与设备
HH-6数显电热恒温水浴锅 国华电器有限公司;
UV-2550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 Shimadzu公司;
3K30高速冷冻离心机 德国 Sigma公司;POLYTRON
PT 2100型匀浆机 瑞士Kinematica公司;AF-10制冰
机 美国 Scotsman公司;水分活度仪 瑞士Novasina
公 司。
1.3 烫漂处理
选取 5个温度条件(75、80、85、90、95℃)于恒
温水浴锅(± 0.5℃)中烫漂,样、液质量比 1:7,时间分
别为 1、2、3、4、5、6 m i n,烫漂结束后立即取出
置于冰水中降温 5min,沥干表面水分后再进行下一步实
验。每组实验重复 3 次。
1.4 指标检测
1.4.1 水分含量
按照GB/T 5009.3— 2003《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中
方法进行测定。
1.4.2 水分活度
用水分活度测定仪测定。
1.4.3 VC含量的测定
采用 2,6-二氯酚滴定法[12],每个处理重复测定 3次,
取平均值,并按式(1)计算 VC的保存率(C)。
烫漂后原料中的VC含量 /(mg/100g)
C/%=——————————————————×100 (1)

初始原料中的VC含量 /(mg/100g)
1.4.4 POD酶活力测定
酶液提取:样品切碎混匀后取 10g,立即加入适量
4℃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液(0.05mol/L,pH7.0)均质成浆,
于 15000r/min离心 10min,上清液移入 25mL容量瓶中,
沉淀用5mL磷酸盐缓冲液(0.05mol/L,pH7.0)再提取2次,
合并上清液于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低温贮存备用。
酶活力测定反应体系:0.2mL粗酶提取液+2mL 0.1%
愈创木酚 +0.8mL 0.15%H2O2。以等体积缓冲液代替粗酶
提取液作为空白,测 2min内波长 470nm处吸光度随时
间的动力学变化曲线,扫描时间间隔为 10s。以每分钟
A470nm变化 0.01为 1个过氧化物酶活力单位(U)。
ΔA470nm×VT
过氧化物酶活力 /(U/g)= ————————— (2)

m×VS×0.001× t
式中:ΔA 470nm为反应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m 为
样品质量 /g;t为反应时间 /min;VT为提取酶液总体积 /
mL;V s为测定时取用酶液体积 /mL。
每个实验重复测 3次取平均值,新鲜莴笋的初始酶
活力由 10 株样品测得。
1.5 数据处理
用Excel2007和Origin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莴笋的理化指标
新鲜莴笋的水分含量(95.67± 0.89)%,水分活度
0.927± 0.009,VC含量(5.123± 0.006)mg/100g,初始
POD酶活力为(510 ± 15) U/g。
2.2 动力学模型
在计算酶失活动力学模型参数时,采用以下两个
模型分析莴笋在烫漂过程中 POD酶失活的动力学变化
特 性 。
2.2.1 一级动力学模型
一级动力学模型[13]假设某一化学键破坏足以导致酶
的失活,它是目前酶失活动力学特性研究中最常用的
模 型 。
dPt
———=-k(T)Ptm (3)
dt
dPt
———=-k(T)dt (4)
Ptm
式中:m 代表反应级数,当 m =1 时为一级动力学
模型方程,经积分变换可得:

Pt
———=e-k(T)t (5)

P0
式中:Pt为 t时刻的POD酶活力;P0为初始的 POD
酶活力;t为烫漂时间 /min;k(T)为 T温度条件下的速率常
数 /min -1;T为烫漂温度 /K。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对速率常数(k)的影
响上,其具体表现为Ea,由Arrhenius经验公式(6)可得[14]。
2011, Vol. 32, No. 17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240
表 2 莴笋烫漂过程 POD失活 Weibull分布模型参数
Table 2 Kinetic parameters of Weibull distribution model for POD
inactivation due to blanching
温度 /℃ b/min-n n 决定系数(R2) 卡方(χ2)
75.0± 0.5 0.084 1.022 0.9977 0.0024
80.0± 0.5 0.098 1.257 0.9967 0.0024
85.0± 0.5 0.184 1.572 0.9970 0.0013
90.0± 0.5 0.300 1.892 0.9986 0.0005
95.0± 0.5 0.591 1.429 0.9970 0.0008

Ea 1 1
k(T)=krefexp[-—(——-——)] (6)

R T Tref


Ea 1 1
lnk(T)=lnkref-——(—-——) (7)

R T Tref
式中:Tref为参考温度(选择实验的平均温度 85℃)/K;
kref为参考温度条件下的速率常数 /min-1;Ea为反应活化
能 /(kJ/mol);R为气体常数,8.314× 10-3kJ/(mol·K);
T 为烫漂温度 /K。
Ea可从 lnk (T )与 1/T作图所得回归线的斜率中求出。
将公式(6)代入公式(5)中,温度参数即可加入到模型的预
测中。
2.2.2 Weibull分布模型
Weibull分布模型[15]公式如下:
Pt
——=exp(-b(T)tn(T)) (8)
P0
式中:Pt为 t时刻的 POD酶活力;P0为初始的 POD
酶活力;t为烫漂时间 /min;b (T )及 n ( T)是和温度有关的
参数。
该公式是Weibull分布模型的积分形式,已成功应
用于一些食品中品质败坏的过程中。n (T )决定 ln—对 t的
曲线形状,通常有 3 种形状:上凹 ( n ( T )< 1 )、下凹
(n (T )> 1) 和线性(n (T )=1),n(T)值随处理条件的变化而改
变。此外,b(T)和 T的关系可通过 Log-Logistic模型即公
式(9)表示,它并不像Arrhenius经验公式那样将酶失活
动力学过程中复杂的酶分子假设成简单的化学分子。
b(T)=ln{1+exp[k(T-Tc)]} (9)
式中:Tc为酶失活变剧烈的转折温度;k为相应的
速率常数;T 为烫漂温度 / K。
2.3 POD失活特性
在 5个实验温度条件下以残留 POD活力(Pt/P0)对时
间(t)作图,并分别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和Weibull分布模
型对莴笋烫漂过程 POD失活情况进行拟合。由图 1、2
可知,起始阶段酶活力快速下降,且下降速度随时间
延长逐渐变缓直至为零。起始阶段代表酶不耐热部分失
活,最终平缓阶段代表酶耐热部分失活,而中间部分
则认为是一个过渡区域,尤其表现为不同耐热性的同工
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酶活性受烫漂的温度和时
间影响十分显著,随处理温度的升高、时间延长,酶
蛋白快速变性发生失活,并以 85℃为分界线,酶在大
于此温度条件下的失活变剧烈。实验结果表明,75℃
条件下烫漂 6min POD酶活力仍有 55%残留,而 95℃条
件下烫漂 4min POD酶则完全失活。
两个模型相关参数的计算结果见表 1、2。一级动
力学模型中Ea值为124.35kJ/mol (R2=0.9681),Bifani等[16]在
70~95℃条件下对青豆热烫处理中测得的 Ea=99.1kJ/mol,
而Anthon等[17]在研究土豆中 POD失活动力学时测得的
Ea=478kJ/mol,几乎是本实验所测值的 4倍。究其缘由,
不同来源的 POD在分子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它们在热
失活的机制上不完全相同,从而影响了活化能值。
Weibull分布模型中 n> 1表明了 ln—对 t的曲线向下凹。
温度 /℃ k/min-1 决定系数(R2) 卡方(χ2) Ea/(kJ/mol)
75.0± 0.5 0.084 0.9980 0.0015
80.0± 0.5 0.136 0.9933 0.0041
85.0± 0.5 0.352 0.9801 0.0073 124.35
90.0± 0.5 0.580 0.9673 0.0090
95.0± 0.5 0.753 0.9880 0.0027
表 1 莴笋烫漂过程 POD 失活一级动力学模型参数
Table 1 Kinetic parameters of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for POD
inactivation due to blanching
P0
Pt
图 1 一级动力学模型下烫漂处理对莴笋中 POD 酶活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blanching treatment under the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on POD activity of asparagus lettuce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75℃
80℃
85℃
P
t/P
0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90℃
95℃
一级动力学模型
90%酶失活水平线
P0
P0
Pt
图 2 Weibull分布模型下烫漂处理对莴笋中 POD酶活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blanching treatment under Weibull distribution model
on POD activity of asparagus lettuce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P
t/P
0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90℃
95℃
Weibull模型
90%酶失活水平线
75℃
80℃
85℃
241※生物工程 食品科学 2011, Vol. 32, No. 17
2.4 模型拟合度的评价
为了评估模型拟合度的高低,引入决定系数(R2)和
卡方(χ2)来判断拟合度,R 2 越接近于 1,χ2 越小,说
明拟合度越好,计算公式[ 1 8 ]如下:
Σ(Pi-Pmi)2
χ2=—————— (10)

N- n
式中:P i和 Pmi分别为实验值和模拟值;N 为实验
点的总数;m 为自变量的个数;n 为常数的个数。
由图 1、2拟合曲线可以得出,两个模型的拟合效
果均表现良好。对比表 1 和表 2,χ2 相差不大,一级
动力学模型的决定系数 R 2 较W e i b u l l 分布模型小,
Weibull分布模型中 R2均大于 0.9900,表明此模型能解
释 99%以上实验数据的变异性。为进一步对比这两个模
型的拟合效果,将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差值分布进行
比较,结果见图 3~6。从Weibull模型的分布可以看
出,预测值十分接近于实验值(图 5),残差值的散点分
布图在零值线周围浮动很小(图 6),仅± 0.1,远小于一
级动力学模型的± 0.3。因此可以得出,Weibull分布模
型对莴笋烫漂过程中 POD失活特性的拟合效果较好。由
于一级动力学模型实际上是Weibull分布模型中的一种特
殊情况(即 n(T)=1),且该模型的假设忽略了酶本身结构的
复杂性,而Weibull分布模型通过 Log-Logistic模型以
及变量 n (T )进行完善,从而解释了Weibull分布模型的
拟合度较高。
图 3 一级动力学模型实验值和预测值的分布图
Fig.3 Distribution of actual and predicted values from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P
/P
0



P/P0一级动力学模型预测值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图 4 一级动力学模型残差值和预测值的分布图
Fig.4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and predicted values from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
0.5
0.4
0.3
0.2
0.1
0.0
- 0.1
- 0.2
- 0.3
- 0.4
- 0.5
P
/P
0



P/P0一级动力学模型预测值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图 5 Weibull分布模型实验值和预测值的分布图
Fig.5 Distribution of actual and predicted values from Weibull
distribution model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P
/P
0



P/P0 Weibull模型预测值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图 6 Weibull分布模型残差值和预测值的分布图
Fig.6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and predicted values from Weibull
distribution model
0.5
0.4
0.3
0.2
0.1
0.0
- 0.1
- 0.2
- 0.3
- 0.4
- 0.5
P
/P
0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P/P0 Weibull模型预测值
Gonζalves等[7]在70~95℃条件下研究南瓜烫漂过程
中 POD 失活,发现其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决定系
数 R2> 0.9700。而Rudra等[19]在 70~100℃条件下研究
薄荷叶的热处理过程中 POD失活特性时,通过比较 8个
模型最终得出Weibull分布模型最适合,其决定系数R2>
0.9800。可见由于原料本身的性质差异,以及不同的处
理方法都会造成酶蛋白发生复杂变化,导致它们适用的
数学模型不同。
2.5 模型应用
有研究表明[20],蔬菜的烫漂最终保留一些酶活性反
而使蔬菜的品质更好,若使酶完全钝化意味着热处理过
度。通常情况下,将酶失活达到 90%的程度作为可接受
水平。根据Weibull分布模型,可预测此条件下的不同
时间 -温度组合,结果见图 1、2中的虚线及表 3。图 1、
2中,虚线和拟合曲线交点的横坐标值即 90%酶失活条件
下的烫漂时间,温度越高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且在 85℃
条件时需要的时间骤然缩短。由表 3可知,75℃条件下
烫漂处理灭活 90%的 POD需要 25.52min,而 95℃仅需
2.59min。该模型应用于实际预测中可以有效地估计烫漂
的终点,从而减少烫漂过度对莴笋品质造成的损坏。
n
i=1
表 3 POD 失活达到 90%条件下的不同烫漂条件及 VC含量
Table 3 Blanching conditions for 90% POD inactivation in asparagus
lettuce and corresponding vitamin C contents
温度 /℃ 时间 /min VC含量 /%
75.0± 0.5 25.52 58.95
80.0± 0.5 12.31 61.85
85.0± 0.5 4.99 73.29
90.0± 0.5 2.94 77.33
95.0± 0.5 2.59 72.18
2011, Vol. 32, No. 17 食品科学 ※生物工程242
2.6 VC的损失
VC受热不稳定,加热会促进果蔬中 VC 的有氧氧
化,随加热温度的升高以及时间的延长,VC 的氧化速
度也逐渐加快,且 VC易溶于水,烫漂过程中易从切面
流失。虽然烫漂本身导致 VC发生损失,但是它又是食
品中保存维生素的一种方法。从表 3 VC含量可知,尽
管不同条件下都达到了同样的酶失活水平,然而莴笋的
VC含量差别很大。85℃以上烫漂处理后的 VC 损失较
少,而 85℃以下时需要的烫漂时间较长,导致水溶性
的 VC 从莴笋体内流失较多。
3 结 论
通过对比两个数学模型得出Weibull分布模型更适
用于 75~95℃条件下莴笋烫漂过程中 POD的失活特性,
其决定系数 R2均大于 0.9900,χ2均小于 0.0024。在商
业可接受 90%酶失活水平条件下,Weibull分布模型预
测得出在本实验的 5个温度条件下相应的时间,75℃条
件下需要 25.52min,而 95℃仅需 2.59min,此外高温短
时烫漂后的 VC损失较少。随着烫漂过程中酶失活模型
的不断深入研究,优化模型算法的日益完善,数学模
型在烫漂过程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并且发挥巨大的
指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
[1] 陈贵林. 论莴苣的起源和进化[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3, 13(1):
99-103.
[2] 杨君佑, 戴忠, 刘水平, 等. 莴苣叶鲜汁降压利尿作用及其机制的实
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998, 8(8): 45-46.
[3] 杨君佑, 戴忠, 陈岳榕, 等. 莴苣叶鲜汁对离体平滑肌作用的试验研
究[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2(5): 286-287.
[4] 陈岳榕, 贺毅, 杨君佑, 等. 莴苣叶对苯肾上腺素致离体兔血管平滑
肌收缩的作用[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3(1): 26-27.
[5] 华泽钊, 李云飞, 刘宝林.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M]. 北京: 机械
工业出版社, 1999: 12-13.
[6] SOYSAL , SOYLEMEZ Z. Kinetics and inactivation of carrot peroxi-
dase by heat treatment[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5, 68(3):
349-356.
[7] GONΣALVES E M, PINHEIRO J, ABREU M, et al. Modelling the
kinetics of peroxidase inactivation, colour and texture changes of pump-
kin (Cucurbita maxima L.) during blanching[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81(4): 693-701.
[8] MORALES-BLANCAS E F, CHANDIA V E, CISNEROS-ZEVALLOS
L. Thermal inactivation kinetics of peroxidase and lipoxygenase from
broccoli, green asparagus and carrot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2,
67(1): 146-154.
[9] 陈晓明. 热烫处理抑制脱水胡萝卜维生素的损失和色泽变化[J]. 食
品研究与开发, 2008, 29(3): 63-65.
[10] 谭兴和, 夏延斌, 柳建良, 等. 热烫条件对速冻黄花菜颜色和脆度的
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4): 176-179.
[11] 周坚, 万楚筠, 沈汪洋. 甜柿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及褐变控制[J].
食品科学, 2005, 26(1): 60-63.
[12] 张志良.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97-
102.
[13] RUI M S C, MARGARIDA C V CRISTINA L M S. Effect of heat and
thermosonication treatments on peroxidase inactivation kinetics in wa-
tercress (Nasturtium officinale)[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72: 8-15.
[14] 王韧, 周星, 徐广超, 等. 大豆脂肪氧合酶超高压失活动力学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11): 31-35.
[15] MARIA G C, MICHA P. A model of non-isothermal degradation of
nutrients, pigments and enzymes[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4, 84: 217-226.
[16] BIFANI V, INOSTROZA J, CABEZAS M J, et al. Determination of
kinetic parameters of peroxidase and chlorophyll a in green beans
(Phaseolus vulegaris cv. Win) and stability of frozen product[J]. Afinidad,
2002, 59: 57-64.
[17] ANTHON G E, BARRETT D M. Kinetic parameters for the thermal
inactivation of quality-related enzymes in carrots and potatoes[J]. Jour-
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2, 50(14): 4119-4125.
[18] MIDILLI A, KUCUK H.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hin layer drying of
pistachio by using solar energy[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3, 44(7): 1111-1122.
[19] RUDRA S G, SHIVHARE U S, BASU S. Thermal inactivation kinet-
ics of peroxidase in mint leave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8,
85: 147-153.
[20] WILLIAMS D C, LIM M H, CHEN A O, et al. Blanching of vegetable
for freezing-which indicator enzyme to choose[J]. Food Technology,
1986, 40: 130-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