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Strategy to Control Potato Late Blight by Transgenic Technology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转基因策略



全 文 :生物技术通报
·综述与专论·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1期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转基因策略
肖欢欢  辛翠花  丁艳  朱佳莉  郭江波
(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包头 014010)
摘 要 : 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病害,是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采用传
统育种和化学农药等方法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虽然早有研究,但至今收效甚微。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了新
的契机,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单基因抗性容易丧失、水平抗性应用难度大,要提高抗病基因的持久性,同时释放多个抗病基因,
人为提高田间抗病基因的多态性是目前可选途径之一。对各种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通过转基因技术创建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是
持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首选可行方法,概述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 马铃薯 晚疫病 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
The Strategy to Control Potato Late Blight by Transgenic Technology
Xiao Huanhuan Xin Cuihua Ding Yan Zhu Jiali Guo Jiangbo
(College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Abstract:  Potato late blight is caused by Phytophthora infestan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threats to potato production. In previous
research, it proved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control potato late blight by conventional breeding and chemical pesticides. There will be a new
opportunity to control potato late blight due to the rise of ge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some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resistance genes, one of the promising solutions for late blight control is to release several R genes simultaneously and artificially
create a resistance polymorphism in the field, such as R gene polycultur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various control methods, the strategy of R
gene polyculture by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feasibl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tato late blight,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prospects of create
R gene polyculture were summarized in the article.
Key words:  Potato Llate blight R gene polyculture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是世界第三大 本文就马铃薯晚疫病的各种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特
粮食作物, 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马铃薯粮 别对通过转基因技术创建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防治
菜兼用, 生育期短, 单位面积产量高, 而且营养丰 马铃薯晚疫病的方法进行概述。
富, 含有大量淀粉, 优质蛋白, 以及多种维生素和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矿物质。现在全球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 148 个, 总
产量达 3×108 t 。马铃薯在食物安全系统中将发挥
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infestans) 引起的,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耕地面积的减少, 对马铃薯 是引起马铃薯产量损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马铃薯
的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是马铃薯发展的 晚疫病大发生主要与病原菌基数、品种抗性、气候
巨大机遇。国际马铃薯中心(CIP) 的研究表明, 在 因素、栽培模式等密切相关
[2]。1847 年由于晚疫病
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的需求到 2020 年将有望增长 传播引起的饥荒, 使 100 多万爱尔兰人死亡,200
20%[1]。但马铃薯晚疫病严重限制了其产量和发展, 多万逃亡海外, 史称爱尔兰大饥荒(The Great Irish
收稿日期 :2013-09-25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60344),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BS0506,2012MS0301),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项目(NJZZ11139), 内蒙古科技大学李保卫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 : 肖欢欢,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植物遗传育种 ;E-mail :xiaohuan7867@126.com
通讯作者 : 郭江波, 男,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重金属环境污染物的植物修复分子机制 ;E-mail :primersyn@sina.com
16
2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1期
Famine)[3]。1996 年, 据国际马铃薯中心(CIP) 估
计, 由于晚疫病的危害使马铃薯大量减产, 在全球
造成 170 亿美元的损失。在我国, 马铃薯生产也一
直受到晚疫病的危害, 特别在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
华北、东北和西北曾几次发生晚疫病大流行, 使马
铃薯生产损失过半[4]。因此,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已
成为当今世界马铃薯生产和育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晚疫病的防治
晚疫病的发生易受气候条件、种薯品种、田间
管理等因素的影响[5]。针对其发病特点和生产方式,
现在主要采用的防治技术有农业技术、化学农药和
培育抗病品种等。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不同的播种期及种薯处理
等农业技术虽然在晚疫病的防治中确实有一定的作
用, 减轻了晚疫病的危害, 但效果并不理想[6]。这
些措施只能是预防,“ 治标不治本”, 不能从根本上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且工作量大, 有时徒作无用功。
化学防治仍是目前控制晚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而
致病疫霉菌生理小种进化速度极快, 单纯靠除草
剂、杀虫剂、铜制剂等化学药剂来防治晚疫病很快
就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5], 从而使病害再度流行,
且会有药害残留。将不同的化学药剂组合在一起防
治晚疫病, 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不同的地
区间存在着致病力和抗药性不同的生理小种, 会大
大增加选择药剂组合的难度和广度, 一旦病菌产生
了抗药性, 前期工作就会前功尽弃。此外, 化学农
药易污染环境, 成本也较贵, 故其应用推广受到了
限制。
因此, 培育抗病品种就成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切实有效的方法。随着 20 世纪抗病育种技术的发
展, 马铃薯抗晚疫病的遗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育种工作者从野生马铃薯品种(Solanum demissum)
中鉴定分离出了 11 个主效抗晚疫病基因(R1 、R2 、
R3……R11), 并利用基因渗入等方式将大多数抗性
基因整合进栽培品种中[7]。但晚疫病原菌具有混合
的交配方式和高的基因流, 属于进化潜力最高、风
险最大、最易克服单一抗病性的病原菌之一[8]。马
铃薯常规育种周期长, 且这些 R 基因都是由单基因
控制的小种专一抗性, 因而经多年努力培育的抗病
品种很容易被病原菌克服, 抗病持久性弱。育种家
试图从其他野生种中寻找新的抗病基因或者利用水
平抗性基因来实现持久抗性的目标。但这种途径也
困难重重。有性杂交障碍和连锁累赘使得从其他野
生种中寻找抗病基因导入栽培品种并育成商业品种
非常困难[9]。
20 世纪后期转基因技术的兴起为马铃薯晚疫病
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从抗晚疫病的野生品
种中分离出各种抗病基因, 并将其转入到目前栽培
品种中的策略, 成为目前获得持久性抗晚疫病的最
快捷的手段。
3 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研究
近年来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克隆取得了很大的
进展, 已经有来源于野生种 S.demissum 的 R1 和 R3a
及 来 源 于 S.bulbocastanum 的 RB 和 Rpi-blb2 被 克
隆[10-13], 一些新的抗晚疫病基因被定位[14,15]、马
铃薯基因组的测序[16]和抗病基因数据库建立[17]为
抗晚疫病的转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铃薯抗晚疫病的转基因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
一些效果。如 Liu 等[18]、Zhu 等[19]和李汝刚等[20]
分别报道了烟草 Osmotin 蛋白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可
以推迟晚疫病病斑出现时间, 降低 P.infestans 的浸
染频率, 赋予叶片抗晚疫病的能力 ; 李汝刚等[21]
报道,Harpin 基因的组成型表达和病源诱导表达均
赋予转基因马铃薯植株抗晚疫病的能力 ; 金红等[22]
将从非洲甜菊中分离出来的类甜蛋白基因(tlp) 及
其紧密连锁的抗除草剂 bar 基因以农杆菌介导法导
入马铃薯中, 经晚疫病菌游离孢子接种离体抗性分
析, 转基因株系表现出对晚疫病的明显抑制作用和
症状发生的延迟作用 ;Wu 等[23]报道葡萄糖氧化酶
(go) 基因在转基因马铃薯中表达, 降低了晚疫病菌
对马铃薯的浸染速度 ; 崔艳红等[24]利用 VIGS 技术
研究表明 SGT1 和 HSP90 是参与 RB 和 R3a 抗病信
号传导途径过程中的关键基因, 该技术体系的建立,
为发现新晚疫病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一
个高效的技术平台 ; 辛翠花等[25]通过农杆菌介导
法将马铃薯的抗晚疫病基因 R3a 和 R1 分别导入马
铃薯品种 Desiree 中, 大多数转 R3a 和 R1 基因的马
铃薯对对应菌株能够产生抗性 ; 黄先群等[26]将甜
17 2014年第1期 肖欢欢等 :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转基因策略
椒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过敏反应促进蛋白 hrap 基因导
入马铃薯品种“Burbank” 中获得了抗晚疫病植株。
这些方法获得的抗性苗在一定程度上对晚疫病
确实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但抗性不能持久, 很容易
被病原菌克服, 从而使病害再度流行。在单基因抗
性容易丧失、水平抗性应用难度大的前提下, 提高
田间抗病基因的多态性是马铃薯抗晚疫病的可行策
略之一。提高田间寄主抗性空间多样性一般采用混
合品种或近等混合系来实现[27]。但混合品种不仅抗
性基因不同, 而且可能熟性及薯块的其他商品性状
也不同, 混合品种法的推广受到了限制。因而创建
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将是持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
有效新策略。由于马铃薯是基因组高度杂合的同源
四倍体作物, 有严重的自交衰退现象, 无法通过回
交的方法育成近等混合系。因此, 转基因技术将是
创建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的必由之路。
4 田间创建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的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田间抗病基因的多态性以确保近
等混合系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上成功应用, 还需克
隆更多的抗病基因。
Huang 等[28] 通 过 连 锁 不 平 衡 发 现 了 一 个 等
位多态性较高的抗晚疫病基因位点, 从野生种 S.
demissum 导入的 11 个主效基因中有 8 个(R3,R5-
R11) 来自于该位点。因此, 把它命名为马铃薯抗晚
疫 病 主 效 位 点(Major late blight resistance complex,
MLB)。马铃薯 MLB 和番茄的抗枯萎病位点 I2 是同
源的, 都位于第 11 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 且都是复
合抗病基因位点, 因此 R3 、R5-R11 被称为 MLB 的
单倍型(Haplotypes), 而非经典意义上的等位基因
(Alleles)。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发现 MLB 的 R3
单倍型有 3 个抗病基因簇, 其中 2 个基因簇中有功
能性的抗病基因, 分别是 R3a 和 R3b[29]。在这 3 个
基因簇中发现的所有抗病基因类似物(40-60 个)
都是番茄 I2 基因的同源基因, 并运用比较基因组学
的方法克隆了 R3a 基因。在 DNA 和蛋白质水平上,
I2 和 R3a 分别有 88% 和 83% 的同一性, 都属于 CC-
NBS-LRR(coiled-coil nucleotide-binding site leucine-
rich repeat, 卷曲螺旋 - 核苷酸结合位点 - 富含亮氨
酸重复结构域) 类抗病基因。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
方法来快速挖掘 MLB, 将为通过基因工程改良的方
法构建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 实现马铃薯田间抗晚
疫病基因多态性提供原材料, 从而达到马铃薯晚疫
病的持久抗性。
5 展望
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为马铃薯抗晚疫病
育种创造了许多优良的抗病材料, 但转基因技术生
物安全性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在获
得转基因材料的同时能够考虑到转基因产品对生态
环境、食物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各种途径获得
一些生物安全的转基因产品, 并结合传统常规育种,
建立一个持久的综合防治体系, 真正服务于生产,
为我国及世界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贡献出一份
微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新华网 . 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通讯[EB/OL].[2004-03-21],
http://news.xi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25/comtent.1385160.
html.
[2] 何卫蓉 , 罗贤芝 , 蔡道辉 . 马铃薯晚疫病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
合防治[J]. 中国园艺文摘 , 2013(3):164-165.
[3] 李先平 , 何云昆 , 赵志坚 , 等 . 马铃薯晚疫病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马铃薯 , 2001, 15(5):290-294.
[4] 彭昕琴 , 刁文一 , 霍妙娟 , 等 . 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的研究进
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07(7):142-145.
[5] 弓贵明 , 姬青云 .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发病条件和防治措
施[J]. 种子科技 , 2012(1):46-47.
[6] 赵中华 , 朱杰华 , 朱晓明 .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
策[J]. 中国植保导刊 , 2012(4):16-17.
[7] 徐建飞 , 辛翠花 , 黄三文 . 利用田间抗病基因近等混合系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06, 8(4):8-13.
[8]Haas BJ, Kamoun S, Zody MC, et al. Genom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Irish potato famine pathogen Phytophthora infestans[J].
Nature, 2009, 461(7262):393-398.
[9]McDonald BA, Linde C. Pathogen population genetics, evolutionary
potential and durable resistance[J]. Anun Rev Phytopathol, 2002,
40 :349-379.
[10]Ballvora A, Ercolano MR, Weiss J, et al. The R1 gene for potato
resistance to late blight(Phytophthora infestans)belongs to the
18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1期
leucine zipper/NBS/LRR class of plant resistance genes[J].Plant
J, 2002, 30 :361-371.
[11]Song JQ, Bradeen JM, Naess SK, et al. Gene RB cloned from Solan-
um bulbocastanum confers broad spectrum resistance to potato late
blight[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 :9128-9133.
[12]Huang S, van der Vossen EA, Kuang H, et al. Comparative genomics
enabled the isolation of the R3a late blight resistance gene in potato
[J]. Plant J, 2005, 42 :251-261.
[13]van der Vossen EA, Gros J, Sikkema A, et al. The Rpi-blb2 gene
from Solanum bulbocastanum is a Mi-1 gene homolog conferring
broad-spectrum late blight resistance in potato[J].The Plant
Journal, 2005, 44 :208-222.
[14]Jo KR, Arens M, Kim TY, et al. Mapping of the S.demissum late
blight resistance gene R8 to a new locus on chromosome Ⅸ[J].
Appl Genet, 2011, 123(8):1331-1340.
[15]Sliwka J, Jakuczun H, Chmielarz M, et al. Late blight resistance
gene from Solanum ruiz-ceballosii is located on potato chromosome
X and linked to violet flower colour[J]. Theor Appl Genet, 2012,
124(2):397-406.
[16]Xu X, Pan S, Cheng S, et al. Genome seq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tuber crop potato[J]. Nature, 2011, 475(7355):189-195.
[17]Vleeshouwers VG, Finkers R, Budding D, et al. SolR gene :an
online database to explore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in tuber-bearing
Solanum species[J]. BMC Plant Bilo, 2011, 11 :116.
[18]Liu D, Raghothama KG, Hasegawa PM, et al. Osmotion over
expression in potato delays development of disease symptom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4, 91 :1888-1892.
[19]Zhu BL, Chen TH, Li PH. Analysis of late-blight disease resistance
and freezing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potato plants expressing sense
and antisense genes for an osmotion-like protein[J].Plant, 1996,
198 :70-77.
[20] 李汝刚 , 伍宁丰 , 范云六 , 等 . 表达 Osmotion 蛋白的转基因马
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分析[J]. 生物工程学报 , 1999, 15(2):
135-139.
[21] 李汝刚 , 范云六 . 表达 Harpin 蛋白的转基因马铃薯降低晚疫
病斑生长率[J]. 中国科学 , 1999, 2(1):56-61.
[22] 金红 , 岳东霞 , 周良炎 . 利用类甜蛋白基因诱导表达提高马铃
薯对晚疫病的抗性研究[J]. 华北农业学报 , 2001, 16(1):
67-72.
[23]Wu, Short BJ, Lawrence EB, et al. Disease resistance conferred
by expression of a gene encoding H2O2 -generating glucose oxidase
in transgenic potato plants[J]. The Plant Cell, 1995, 7 :1357-
1368.
[24] 崔艳红 , 贾芝琪 , 李颖 , 等 . 利用 VIGS 技术研究马铃薯抗晚
疫病基因 R3a 和 RB 的信号传导[J]. 园艺学报 , 2009, 36(7):
997-1004.
[25] 辛翠花 , 李颖 , 刘庆昌 , 等 . 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材料的获得
及活性氧清除酶系与抗病过程关系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41(12):4023-4029.
[26] 黄先群 , 蒋敏华 , 陈坚 , 等 . 转 Hrap 基因马铃薯获得晚疫病抗
性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9(2):218-223.
[27] 杨静 , 施竹凤 , 高东 , 等 . 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研究进
展[J]. 2012, 34(11):1390-1398.
[28]Huang S.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jor late blight
resistance complex in potato[D]. Netherlands :Wagen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5.
[29]Huang S, Vleeshouwers VG, Werij JS, et al. The R3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potato is conferred by two closely linked
R genes with distinct specificities[J].Molecular Plant Microbe
Interact, 2004, 17(4):428-435.
(责任编辑 狄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