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



全 文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综述与专论· 2009年第 1期
收稿日期:2008-06-30
作者简介:杨慧洁(1963-),女,工程师,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杨世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jlyangs@yahoo.com.cn
通过发根农杆菌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感
染植物 , 将其所含的 Ri 质粒上的一段 DNA (T-
DNA)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诱导产生毛状
根,并建立毛状根培养系统。实验证明,毛状根具有
生长迅速,合成能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等优点 ,这是
传统细胞培养所不具备的。利用毛状根培养技术生
产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大工业生产潜力,已引起人
们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是药用植物资
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主要从发根农杆
菌、植物外植体及理化因子等方面论述影响发根农
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的因素。
1 发根农杆菌
1.1 菌株类型
不同菌株对转化频率有一定的影响。 刘峻等 [2]
采用 1601、LBA91-8、R1000、A4 和 R15834 5 种发根农
杆菌菌株感染人参,然而只有菌株 15834 可转化人
参毛状根,其它菌株对人参转化没有成功。 说明不
同发根农杆菌对人参的敏感性不同,可能 l5834 对
人参的较为敏感。 王跃华等 [3]用 R1600,ATCC15834,
R1000,A4 等 4 种发根农杆菌感染川黄柏的外植体,4
种发根农杆菌浸染川黄柏的下胚轴和带芽下胚轴
外植体都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出毛状根,但不同菌株
的诱导率不同,ATCC15834 菌株的毛状根诱导率最
高为 31.40%,R1000诱导率最低仅 7.62%。刘树楠等 [4]
在银杏转化过程中以 15834,A4,R1000 3 种发根农杆
菌对银杏外植体转化,发现 15834,R1000 菌株的发根
能力较 A4 强得多,而 A4 菌株在相同的转化条件下
未能得到银杏发根。 陆倍倍等 [5]用发根农杆菌 LBA
9402 转化莨菪,100%长出了发根, 而用 A4 菌株诱
导发根,只有不到 80%的外植体长出了发根。 刘本
叶等 [6]研究发现发根农杆菌 ATCC15834 对青蒿毛
状根诱导效果最好, 诱导率达 58.7%,A4 菌株诱导
率为 19.5%。
发根农杆菌是一种植物病原菌,如同其它所有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
杨慧洁 1 杨世海 2
(1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长春 130118;2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 130118)
摘 要: 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诱导药用植物产生的毛状根具有生长迅速,合成能力强和遗
传性稳定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新的培养系统。 就影响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的因素作一概述。
关键词: 发根农杆菌 毛状根 转化
Study o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Yang Huijie1 Yang Shihai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2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
Abstract: Hairy root transformed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is a useful method of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medicinal plants since it has characters,such as growing fast,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genetic stability
and high synthesi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i plasmid-transform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Key words: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Hairy root Ri plasmid-transformation
2009年第 1期
病原菌一样, 发根农杆菌并不能感染所有的植物,
因此发根农杆菌与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的问题。 但是比其它菌株具有更广泛的寄主范围,
这可能与 T-DNA 存在生长素基因有关, 不同植物
对各种发根农杆菌的敏感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不
同发根农杆菌对同一植物的毒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发根农杆菌株系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决定发根诱导率的主要因素。发根农杆菌与植物
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故在建立一个
新的转化体系时,有必要用多个发根农杆菌株系进
行试验,以便选择出较适宜的细菌株系。
1.2 菌液浓度
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中,菌液浓度是转化
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菌液浓度过低,会使农杆菌
细胞数目不足, 外植体单位面积上附着的细菌太
少 ,减少了农杆菌与受伤害细胞接触的机会,导致
转化效率较低;菌液浓度过高,则由于营养不足造
成菌液中死菌数目过多,实际有感染能力的农杆菌
数目减少。 此外,菌体产生的某些有害代谢产物对
植物细胞造成伤害,引起转化效率下降。 农杆菌的
浓度太高,生长过盛就会造成外植体死亡,并且如
果农杆菌在共培养培养基上生长过旺,即使加大头
孢菌素浓度也难以将其杀死。选用菌液浓度的原则
是能够达到最大转化效率的最小菌液浓度。赵东利
等 [7]在转化苦豆子试验中发现不同光密度的 A4 发
根农杆菌 MS 悬浮液对苦豆子子叶外植体的转化
频率的影响不同 ,最高转化率达到 15.0%,最佳光
密度为 OD600 =0.6。而高于或低于该密度,转化率都
呈下降的趋势。 刘本叶等 [6]将 OD660=0.75 的 ATCC
15834 菌液稀释 5~20 倍, 对青蒿毛状根诱导率影
响不大,但稀释倍数过高或过低会使毛状根诱导率
下降。 随着菌液的浓度增加,诱导大苞栝楼毛状根
显著增加,当菌液的浓度达到 OD600=0.7 时,无论是
菌株 R1000 还是 R1601,对于子叶或茎的诱导 ,诱导活
性均达最大,得到最高的毛状根诱导数。 菌液的浓
度下降到 OD600=0.9 时,毛状根诱导受到抑制 [8]。
2 植物外植体
2.1 外植体类型
不同植物的同一外植体、同一植物的不同外植
体以及同一外植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化效率都
有明显的差异。 刘传飞等 [9]用 R1601 菌株感染 3 种葛
属植物,三裂叶葛叶片外植体产生毛状根的百分率
为 28%, 而野葛和山葛叶片外植体分别为 15%和
17%。 王莉等 [10]用发根农杆菌 LBA9402 对何首乌
叶、叶柄和茎切段感染诱导,发现无菌苗小植株叶
的诱导率高达 100%, 而叶柄和茎的诱导率分别为
66.7%和 46.7%。 胡忠等 [11]在进行枸杞转化过程中
发现,枸杞的毛状根诱导频率与外植体的发育年龄
和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 无论是叶片切段还是茎切
段,较为幼嫩的组织更容易感染发根农杆菌 ,其中
3 周龄的叶片切段产生毛状根能力更强,更适于 A4
菌株感染。常振战 [12]利用 LBA9402 诱导天山大黄发
根, 叶片、 子叶柄的敏感性较强 , 诱导率分别为
51.6%和 62.5%; 而子叶片和叶柄的相对敏感性较
差,诱导率仅为 4.08%和 0.00%。王冲之等 [13]研究西
洋参毛状根诱导发现西洋参的叶很难诱导毛状根,
而叶柄细胞再生能力强,有明显的创伤反应 ,利于
农杆菌诱导毛状根。 王泓等 [14]采用农杆菌菌株 A4
感染苗龄 5 周的萝芙木真叶叶片和茎段,真叶叶片
和茎段 2 种不同的外植体对农杆菌的反应能力不
一样,二者之间的差异很明显。 11 d 后感染农杆菌
的真叶叶片的伤口部位开始出现大量的白色突起,
随即分化出白色细根, 呈从生状;14 d 后感染农杆
菌的茎段的伤口部位才开始有膨大和突起,而且只
分化出少量的发根。两种不同的外植体的诱导频率
也不一样的,叶片的诱导频率可以达到 90%,而茎
的诱导频率只有 20%。从叶片上诱导出的毛状根数
量可达数十条,而目比较长,生长速度较快,继代培
养可以形成较多分枝;而从茎段上诱导出的毛状根
只有几条,而且比较短,生长速度缓慢,几乎没有分
枝。 齐香君等 [15]利用发根农杆菌 A4 感染黄芩外植
体,黄芩茎段的诱导率较高,而黄芩叶诱导率为零。
刘峻等 [2]用 Ri15834 对人参无菌苗、3 年生的根薄壁
组织、无菌苗切段等感染诱导,结果表明外植体中
分化程度低的幼嫩组织比分化程度高的成熟组织
诱导成功率高,带叶幼茎的诱导成功率又明显比其
它外植体高。新疆雪莲外植体的类型影响发根农杆
菌的感染效率。 在叶片 、叶柄、根段 3 种的外植体
中,根段的诱导效率最高,可达 100%;其次是叶柄;
叶片的诱导效率最低,且容易褐化死亡 [16]。 经发根
杨慧洁等: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 17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1期
农杆菌 R1601 感染的蒙古黄芪只在下胚轴、根段上有
毛状根的产生,子叶和叶片无反应。 根段虽然可诱
导出毛状根,但诱导率很低,只有 5%~7%[17]。 用发
根农杆菌 LBA9402 转化何首乌外植体, 其中叶的
诱导率最高 ,达到 100%,其次叶柄为 66.7%,茎为
46.7%[11]。
通常认为,幼嫩的生长旺盛的组织对农杆菌更
敏感,被感染后,伤口附近的细胞较易脱分化形成
较多的感受态细胞, 从而有利于农杆菌诱导毛状
根 。 但在 ATCCC15834 对虎杖外植体的转化中发
现,成熟叶片是较适宜的感染材料,出根快,发根诱
导率及诱根密度显著提高。过于幼嫩的虎杖叶片因
发育尚未成熟,体内激素水平及次生代谢物的含量
相对较低,感染后伤口部位易形成黄褐色的愈伤颗
粒而很难分化出根 [18]。 检测发现,成熟叶片中白藜
芦醇含量较高,这可能意味着白藜芦醇在外植体含
量高低决定着转化的难易程度。
2.2 外植体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
外植体产生伤口后,在愈合过程中会形成并释
放出乙酰丁香酮等酚类物质,以此作为诱导发根农
杆菌识别的信号分子。发根农杆菌侵染前需经过一
定时间预培养, 使受体能形成并释放这种信号分
子,从而提高转化率。另外,经农杆菌感染的外植体
伤口处细胞可能因为过敏反应而褐化, 甚至死亡,
会严重影响转化效率及毛状根的形成,预培养也能
较好地解决褐化问题。共培养时间的长短与转化效
率密切相关,但共培养时间过长,可使发根农杆菌
过度生长,而严重毒害外植体使转化难以实现。
孙敏等 [19]研究长春花毛状根的转化时,预培养
0~7 d 后转化的外植体有不同的转化率, 预培养 2
d 的转化率最高(44.44%);转化后的外植体共培养
0~5 d 的转化率也不同, 共培养 2 d 的转化率最高
(50.70%),而共培养大于 3 d 后的转化率则不断下
降。 刘本叶等 [6]研究证明叶片外植体与菌共培养时
间对青蒿发根诱导率有明显影响, 其中共培养 3 d
时诱导率最高(达 97%)。过早地转入抗生素虽可有
效抑制菌的增殖, 但也明显降低了发根诱导率,共
培养时间超过 4 d 后叶片污染数急剧增加。 陆倍倍
等 [5]试验表明莨菪共培养的时间以 3 d 为好 ,此时
转化效率达到最高值, 进一步增加共培养时间,转
化效率会急剧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共培养
基上不含任何抗生素,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都可以
生长。 如果培养时间过长,过度生长的细菌细胞就
会抑制植物细胞的正常生长,甚至会造成植物细胞
的死亡。 胡忠等 [11]采用原液或将菌液稀释 1 倍之后
感染叶片切段,并共培养 3 d 发状根的诱导效果最
好。菌液浓度太低,共培养时间延长,使转化频率下
降。在较高菌液浓度下,延长共培养时间,农杆菌生
长旺盛,而组织块的生长受到影响,严重的褐化死
亡;另一方面组织块的表面菌体太多 ,转化培养期
间不容易彻底除去。 野葛经过 2 d 预培养的叶片经
R1000 感染 7 d 左右 ,在叶柄及中脉处出根 ,而未经
预培养的叶片要比经过预培养的叶片推迟 4 d 左
右出根,两者在毛状根诱导率及毛状根诱导密度方
面无明显差异。 将叶片预培养 1 周以后再进行感
染,叶片只发生皱缩而不生根。 可能短时间的预培
养有助于切口细胞进行伤口修复反应,并及时进入
农杆菌易于感受的状态, 而长时间的无激素培养,
阻碍了细胞进一步分裂生长,并加快了细胞的老化
及褐化过程,因而使转化率不断下降 [20]。
被感染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相位对转化起重
要作用。 Estelle 等 [21]在研究碧冬笳叶肉组织的细胞
周期相位转化的影响时发现,转化发生在处于 S 期
的细胞,而且只有细胞分裂和增殖时基因才能稳定
表达。由此可见,适时的预培养可以调整植物细胞,
使其处于良好的感受状态,有利于农杆菌的感染和
Ri 质粒的整合表达,可有效提高转化率,而过长时
间的预培养可能使外植体切段伤口愈合,不利于农
杆菌转化。
2.3 外植体放置方向
外植体放置方向对发根诱导频率有明显影响。
姚春娜等 [22]报道黄瓜叶片的上表皮向下放置接触
培养基有利于毛状根的诱导,其诱导频率显著高于
向上的频率。 由于子叶下表皮与上表皮结构不同,
与培养基接触时,导致接触部分的培养基的 pH 值
改变,因而对 Vir 基因诱导的改变不一样,较高 pH
值抑制 Vir 基因的表达 [23]。 于树宏等 [18]的研究表明
虎杖叶片下表皮接触培养基(上表皮向上)比上表
皮向下分化根的能力强,毛状根诱导率及诱根密度
分别高于后者 1.21 倍及 1.75 倍。 赵东利等 [26]也报
18
2009年第 1期
道苦豆子子叶上表皮一面必须向上放置,否则很难
长出发根。认为可能与叶片上下表皮细胞生理结构
不同、分泌次生物质能力存在差异等有关。
3 化学因子
3.1 培养基
培养基的种类对发根的转化率及生长产生影
响。步怀宇等 [25]试验的 3 种培养基(MS,B5,N6)中,
骆驼刺发根的转化率有明显不同。 其中 MS 培养基
上发根转化率最高,达到 26.9%,其次在 B5 培养基
上,发根转化率为 13.3%;而在 N6 培养基上 ,外植
体不产生发根。 刘本叶等 [6]在转化青蒿发根时,MS
基本培养基效果最好 , 发根诱导率为 50.1% ,而
White 培养基发根诱导率仅为 21.3%。
3.2 外源激素
在发状根的诱导过程中,添加适当浓度的外源
激素对于提高发状根的诱导频率有明显的促进作
用。王莉等 [10]考察浓度均为 0.1 mg/L 的不同外源生
长激素添加在基本 MS 固体培养基上对何首乌毛
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2,4-D 的作用最明
显,不仅根的诱导率高,而且出根时间也早,成簇的
根从白色愈伤组织上长出 , 根生长迅速并逐渐变
粗, 有的根在 20 d 后就长到 2 cm 长,2 mm 粗。 王
冲之等 [13]用添加 2,4-D 1 mg/L、KT 0.1 mg/L 的 MS
培养基, 未能诱导出西洋参毛状根 , 而使用添加
NAA 6 mg / L 的培养基进行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
养,成功地获得了毛状根。 刘峻等 [2]在 MS 培养基中
(含 1×l0-4 mol·L-1 AS)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
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 结果发现在含 NAA (3×10-6
mg·L-1)、KT(0.3×10-6 mg·L-1)的条件下 ,外植体的
愈伤化程度最高,分裂态细胞也最多。 但生长素浓
度太高又会抑制愈伤组织的形成,同时诱导率也降
低。因此外源性激素是影响人参愈伤组织及毛状根
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李雅丽等 [17]把感染后的蒙古
黄芪外植体分别共培养在 MS(0)、MS+IBA 0.1 mg/
L、MS+IBA 0.3 mg/L 和 MS+IBA 0.5 mg/L 的培养基
上。 在 MS+IBA 0.3 mg/L 上,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
达到 42.2%, 这说明在适当的植物激素作用下,黄
芪组织块可以启动细胞分裂, 而处于 DNA 合成和
细胞分裂高峰期的外植体较易进行外源 DNA 的导
入与整合,从而促进根的诱导。
3.3 酚类物质
发根农杆菌感染受损伤的植物细胞时,被损伤
的细胞通常合成一些创伤信号分子(一类小分子酚
类化合物,如乙酰丁香酮、羟基乙酰丁香酮等),这
些创伤信号分子在 VirA 基因产物 (为一种结合在
膜上的受体蛋白 )介导下 ,使 Vir 区的其他基因活
化,促使 T-DNA 复制和 T-链蛋白复合体的形成。 T-
链蛋白复合体通过细菌细胞膜的转运,最后进入植
物细胞核 ,将 T-DNA 整合进植物的基因组 [26]。 因
而,外源乙酰丁香酮(AS)等酚类物质的添加 ,提高
了该类信号分子的浓度, 促进 Vir 区基因的活化,
从理论上讲对转化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受
体植物与供体细菌相互作用中,如果宿主没有产生
的诱导物或含量太低就不能引起 Vir 区基因的活
化,用一些酚类化合物处理菌株后可提高 Vir 区的
表达并明显提高药用植物外植体的转化率。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 AS 和羟基乙酰丁香酮(OH-
AS),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施和平等 [27]将 100 mg / L
AS 与浸泡菌液分别或同时加入到预培养基、 共培
养基中 ,都能提高外植体的转化效率,其中以同时
加入两者的转化率最高。 Hu 等 [28]在黄芪毛状根诱
导研究中发现,TR105、R1601、ATCCI5834 和 LBA9402
几种菌在添加了 20 μmol / L 的 AS 后, 其毛状根诱
导率均有所增加, 最高者可从原来的 20%增加到
70%。
AS 对农杆菌转化植物的作用因植物种类而
异,有些情况下,AS 能提高根癌农杆菌对植物的转
化率,但在有些情况下,AS 并不能提高农杆菌对植
物的转化率,甚至会降低转化率 [6,31]。 AS 等小分子
量酚类物质存在于植物受伤后产生的分泌物中,是
由代谢活跃的受伤植物细胞特异合成和分泌的。农
杆菌与植物共培养时 ,AS 与质粒上 VirA 蛋白结
台 ,使 Vir G 蛋白磷酸化结构改变 ,激活其它毒性
区基因,从而促进 T-DNA 转移。 当受伤植物细胞产
生的酚类物质足以诱导 Vir 基因活化时 , 再加入
AS 则不能进一步提高转化率, 甚至会有毒害作用
使转化率降低。
3.4 碳水化合物
Vir 区基因的诱导与活化除与创伤信号分子 、
pH 值、温度等条件有关外,还要求培养基中不含有
杨慧洁等: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 19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1期
酵母提取物,需要含量较高的碳水化合物。 实验中
添加 10 g / L 肌醇的毛状根诱导率及毛状根诱导密
度分别比对照高出 2.9 和 2.5 倍。 因为高浓度的肌
醇可促进 Vir 基因的表达。 此外,蔗糖对发根农杆
菌的转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用 2%蔗糖溶液稀释
菌液感染野葛叶片诱导毛状根发生的效果好,其作
用可能是维持菌体渗透压,或调节 Vir 区的 rolC 基因
的表达, 其表达的产物也可以启动毛状根的发生 [20]。
施和平等 [30]在不加蔗糖或少加蔗糖预培养和共培
养的黄瓜子叶外植体被发根农杆菌感染后,不仅子
叶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极低,且子叶很快由绿变
黄,腐烂;而高浓度(4%)蔗糖却能使黄瓜子叶形态
学上端也产生毛状根。
4 物理因子
4.1 光照强度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 发根的诱导率有所不同。
无论子叶或茎,不同的光照能导致大苞栝楼发根数
量的变化,而且转化率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
少,即负相关关系。但是,从子叶和茎上诱导的发根
的数量来看,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每个光照
强度处理组发根数大致相等,在暗培养中无菌苗发
根转化率较高 。 另有研究发现 [31]在暗中持续培养
30 d 的已感染的龙胆叶片未见有根发生,而同时在
光下培养的材料 2 周左右即有部分叶片诱导出了
根 [9]。
4.2 温度
当以 20℃进行处理时,大苞栝楼的发根的数量
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低温影响外植体的体内酶
的活性和减慢代谢过程, 从而降低生长和分化速
率。 当温度为 30℃的时候,子叶和茎都没有发根长
出,这主要是由于温度超过 28℃,发根农杆菌的生
长受到严重的抑制 ,温度越高抑制越大,甚至导致
菌株的死亡。 30℃已经严重降低了菌株的生长和转
化能力 [9]。 温度对龙胆外植体的根诱导有很大的影
响。24℃~26℃ 是诱导发根的适宜温度,在这个温度
下,被感染的材料 12 d 开始出根,出根率也高。 当
被感染的外植体处在 21℃~23℃ 的情况下,始出根
的时间约推迟一周,即需 20 d,并且出根率也相应
降低,尤其是叶片的诱导率可降低 50%。 当温度为
20℃ 以下或 28℃ 以上,根的诱导率为零 [31]。 在转化
莨菪的试验中共培养的温度在 22℃时,发根农杆菌
的转化频率较高,此时不容易发生质粒丢失及比较
容易控制细菌的过度生长,但植物细胞的生长也同
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5]。
4.3 pH 值
农杆菌的活化液 pH 值较低时有利于某些 Vir
区基因的激活,如 VirD2 的活化要求 pH5.4~5.6,有
些致瘤试验甚至报告需 pH5.1~5.2[23]。 pH 值改变 0.3
会对几种植物的转化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29]。
当用发根农杆菌对大苞栝楼无菌苗子叶和茎
诱导发根时, 在 pH6.0 时获得最高的转化能力,因
此,pH6.0 是发根农杆菌最适的转化 pH,高于或低
于此 pH 大苞栝楼的发根率都会降低, 这表明 pH
会影响发根农杆菌的生理特性。同时,pH 也会对外
植体的生长和分化产生影响 [9]。 例如,将 YEB 培养
液的 pH 值由 7.2 降至 5.6~5.8,可以提高 R1000 菌株
的致根性,感染后的叶片毛状根诱导率由 15.6%提
高到 29.5%,毛状根诱导密度由 1.7 提高到 2.2[20]。
在农杆菌与植物细胞进行共培养时,使用较低
pH 的培养基有利于转化频率的提高。 原因可能是
在偏酸的培养条件下,有利于农杆菌 Vir 区基因的
表达,但较低 pH 条件下,培养基的凝固状态较差,
不利于试验操作,容易污染。 pH 在 4.8~6.2 的范围
内,对转化效率的负面影响较小。 所以共培养时一
般选择 pH5.2 的条件 [5]。
4.4 超声波或微波处理
赵东利等 [24]研究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发根农杆
菌介导的苦豆子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
处理有助于转化率的提高。 当超声波(功率 120 W,
振荡频率 50 kHz)处理 25 min 时,转化率达到最高
峰 (子叶为 83.7%,下胚轴为 39.1%),分别高于对
照(14.4%和 9.8%)69.3% 和 29.3%。 于树宏等 [18]在
诱导虎杖毛状根时,利用超声波或微波进行辅助感
染促使叶片提前出根, 其中以超声处理 30 s 效果
最显著, 与原液浸泡相比 , 根平均诱导率提高了
1.71 倍,诱根密度提高了 2.15 倍。 而且还有效增加
生根位点,除切口部位外,叶片边缘、叶脉周围等未
划伤处也有大量根系出现。
超声波作用于目标材料后,由于气泡闭合形成
的瞬间高压会在材料的表层及深层形成许多微损
20
2009年第 1期
伤,从而有助于农杆菌的侵染。 短暂微波辐射产生
的热效应也有助于农杆菌 T-DNA 向植物细胞的导
入。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经这两种处理的虎杖叶
片,发现其细胞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细胞
间隙变大,微伤口或热效应会导致叶片表皮形成一
些暗色的区域, 毛状根在这些部位的发生机率较
大。 但是当处理时间超过 1 min 后,不仅叶片在共
培养时极易发生褐腐,存活率明显下降,而且几乎
不形成毛状根,说明过长时间的超声或微波处理会
严重损伤核基因组 DNA。
4.5 真空渗透处理
真空渗透作为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试验中
的一种辅助手段,虽然在拟南芥的遗传转化研究中
有过报道 [32],但都是以完整植物的花序为对象。 赵
东利等 [8]报道了以外植体为对象 (离体转化 )的真
空渗透转化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这种方法显著地提
高了 A4 发根农杆菌对苦豆子子叶的转化率, 其中
抽真空处理 15 min 的效果最好, 转化率由 8.8%提
高到 78.3%。 其机理可能由于真空渗透处理在植物
材料表面产生很多微损伤,且抽真空后形成的负压
强制农杆菌更紧密地吸附于外植体伤口及伤口内
细胞间隙,从而促进了 T-DNA 向植物细胞的导入。
但处理时间非常重要,时间过长,植物细胞因遭受
到更大的伤害而死亡。
4.6 甘露醇预处理
步怀宇等 [27]研究不同理化因子对发根农杆菌
Ri 质粒转化骆驼刺的影响,发现用 0.3 mol / L 甘露
醇预处理 12 h 后,转化率最高达到 65.96%,是仅经
3 d 预培养的外植体转化率 (34.38 %)的 1.92 倍 ,
充分说明高渗处理可有效提高转化率。这可能是由
于一定浓度的甘露醇使细胞处于渗透胁迫条件下,
发生质壁分离和轻微细胞伤害,而这种受伤状态有
利于农杆菌向受体细胞的附着和 Ri T-DNA 通过合
成如脯氨酸类渗透调节物向植物细胞的转移和整
合。 但是甘露醇浓度过高(>0.75 mol / L)和处理时
间过长 (24 h)则可能使细胞处于高渗环境形成不
可逆受伤状态,转化率反而降低。
综上所述,发根农杆菌转化药用植物细胞涉及
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影响因素很多,更详细的诱导
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曲伟红,赵建国.九江学院学报,2006,21(4):85~87.
2 刘峻,丁家宜,徐红,等.中国中药杂志,2001,26(2):95~99.
3 王跃华,苟小军,吴洁,等.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1853~
1856.
4 刘树楠,孙天思,李根保.武汉大学学报,1998,44(2):238~240.
5 陆倍倍,张磊,开国银,等.中草药,2005,36(12):1864~1868.
6 刘本叶,叶和春,李国凤,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4
(4):349~353.
7 赵东利,张春广,王新宇,等.药物生物技术,2002,9(4):220~
223.
8 徐明芳,曹焕生,李定坚.生态科学,2003,22(3):209~212.
9 刘传飞,李玲,潘瑞炽,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2):
143~146.
10 王莉,于荣敏,张辉,等.生物工程学报,2002,18(1):69~73.
11 胡忠,杨军,郭光沁.西北植物学报,2000,20(5):766~771.
12 常振战,沈昕,果德安,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5):
413~415.
13 王冲之,丁家宜.药物生物技术,1999,6(2):80~84.
14 王泓,廖志华,田桂香,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1(2):
137~141.
15 齐香君,陈秀清,何恩铭.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244~
247.
16 付春祥,金治平,杨睿,等.生物工程学报,2004,20(3):366~
371.
17 李雅丽,张凯.云南植物研究,2005,27(2):204~210.
18 于树宏,赵丽丽,王伟,等.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740~
1746.
19 孙敏,汪洪,王颖,等.西南师范大学,2002,27(4):549~552.
20 于树宏,李玲,刘传飞,等.高技术通讯,2002,(3):34~37.
21 Estelle V,Frederic D,Rajbir SS,et al.Planta,1997,201:160~172.
22 姚春娜,王亚馥.兰州大学学报,2001,37(5):77~81.
23 Stachel SE,Messens E,Montagu VM,et al. Nature,1985,318:
624~629.
24 赵东利,陈红波,聂秀苑,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3):
468~472.
25 步怀宇,景建洲,郝建国,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0,20(4):
577~584.
26 周立刚,王君健,杨崇仁.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8,10(3):
87~95.
27 施和平,粱朋,权宏.生物工程学报,2003,19(1):46~49.
28 Hu ZB,Alfermann AW. Phytochemistry,1993,32(2):699~703.
29 Godwin I,Todd G,Ford-Lioyd B,et al. Plant Cell Rep,1991,9:
671~675.
30 施和平,李玲,潘瑞炽.广西植物,2000,20(4):356~360.
31 江洪如,涂艺声,王碧琴,等.江西科学,1995,13(4):244~248.
32 巩振辉,Milner JJ,何玉科.西北植物学报,1996,16(3):277~
283.
杨慧洁等: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