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3期·技术与方法·
收稿日期:2008-10-0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合作项目(1151hz022)
作者简介:宋晓宏(1980-),女,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耐旱藓类抗旱分子机制;E-mail:sxh829@126.com
通讯作者:沙伟(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苔藓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研究;E-mail:shw1129@163.com
cDNA 文库是基因文库的一种, 是指某种生物
在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的全部 mRNA 经反转录形
成的 cDNA 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后转入受体细胞
中,进而形成的克隆的集合。 理论上代表了生物体
某一发育阶段的所有可表达的遗传信息,与基因组
文库相比,有着库小、易筛选且更能直接反映细胞
特征的优点。自 1976 年 Hofstetter[1]成功地构建了第
一个 cDNA 文库以来 ,随着 mRNA 提取方法 ,反转
录酶, 噬菌体包装等技术的大幅度改进,cDNA 文
库的构建技术也不断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已成为研
究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分离新的组织
特异基因,克隆新型细胞因子,研究不同发育阶段
及特定发育期基因表达变化最常使用的基因文库,
在植物抗病虫、抗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
广泛用途。近年来,一些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被研发
出来,使 cDNA 文库的构建更简便 、迅速 、高效 、高
质量,以满足研究的需要。
1 cDNA文库类型
cDNA 文库的构建作为当前真核生物分子生物
学研究和基因工程操作的基础,可根据不同标准进
行分类。依据起始 mRNA 经过预处理与否可分为非
标准化 cDNA 文库和标准化 cDNA 文库;依据第一
链反转录引物分为随机引物 cDNA 文库和 Oligo d
(T)cDNA 文库; 依据是否对文库克隆进行全长选
择分为普通 cDNA 文库和全长 cDNA 文库;依据载
体分为质粒 cDNA 文库、噬菌体 cDNA 文库和反转
录病毒 cDNA 表达文库。
1.1 全长 cDNA 文库
全长 cDNA 文库的构建是在普通 cDNA 文库构
建原理的基础上,着眼于真核生物 mRNA 5′端的帽
子结构进行设计的 , 是从生物体内一套完整的
mRNA 分子经反转录而得到的 DNA 分子群体 ,是
cDNA文库技术在植物抗旱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宋晓宏 2 沙伟 1
(1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 161006;2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cDNA文库是指生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特定组织或器官所转录的全部 mRNA经反转录形成的 cDNA与
载体连接后形成的克隆的集合,在基因分离、克隆及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就 cDNA文库构建及其在植物抗旱机制
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cDNA文库 抗旱 EST 应用
Application of cDNA Library in Research of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Mechanism
Song Xiaohong2 Sha Wei1
(1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2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
Abstract: cDNA library is the pool of cDNA fragments which are ligated with vectors,and reverse -transferred
from total mRNAs of some organism at certain period. cDNA libra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e isolation,cloning
and gene function research . The paper reviewed the construction of cDNA library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n
mechanism of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Key words: cDNA library Drought resistance EST Application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3期
mRNA 分子群的一个完整的拷贝。 全长 cDNA 文库
不仅能提供完整的 mRNA 信息,并可以通过基因序
列比对得到 mRNA 剪接信息,还可以对蛋白质序列
进行预测及进行体外表达和通过反向遗传学研究
基因的功能等 [2]。 有关全长 cDNA 文库构建的最初
报道是在 1994 年由 Kato 等 [3]提出的。 目前构建全
长 cDNA 文库的方法主要有 Oligo-Capping 法,CAP-
ture 法 ,SMART 法 ,Cap-trapper 法 ,Cap-Select 法以
及 CAP-jumping 法 [4]。 其中 SMART 方法技术成熟,
并已由 Clontech 公司开发出试剂盒。 基于该方法所
需的起始 RNA 量少,全长 cDNA 和长片段的 cDNA
含量高,无 rRNA 污染,代表性好,目前已广泛应用
于医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研究领域 [5~8]。
1.2 差减 cDNA 文库
差减文库也称扣除文库 , 最早报道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 其构建的原理是从两种遗传背景相
同或大致相同但在个别功能或特性上不同的材料
(如不同基因处理细胞系,或植物的近等基因系等)
提取 mRNA(或反转录成 cDNA),在一定条件下以
远远过量但不含目的基因的一方为驱动子 (drive)
与含有目的基因的检测方 (tester)进行杂交 ,选择
性地除去部分共同的表达产物,收集未杂交目的产
物,并连接到载体构建成 cDNA 文库。
消减杂交是构建差减 cDNA 文库的核心,差减
文库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减杂交的效率 [9]。
目前,根据消减杂交的策略可以将差减文库的构建
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 (1) 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
(HAP);(2) 生物素标记——链亲和蛋白结合排除
法;(3) 限制性内切酶与 PCR 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4)抑制性消减杂交法(SSH);(5)磁珠介导的差减
法(MAST),其中 SSH 法最为常用。
抑制性消减杂交是 Diatchenko 等 [10]于 1996 年
建立的以抑制性 PCR 和 DNA 扣除杂交为基础的
基因克隆技术, 后由 Clontech 公司将其商品化,并
开发出 SSH 试剂盒。 该技术的突出优点是假阳性
率较低,灵敏性好,检测效率高。 目前,SSH 技术已
成功运用于研究肿瘤组织或细胞的相关基因克隆,
机体各种疾病相关基因表达,生殖、发育、遗传相关
基因的克隆等方面 [11~13]。 近年来开始在植物生长发
育、组织特异性研究及抵抗各种胁迫(生物和非生
物)研究中广泛应用 [14~16]。
1.3 均一化 cDNA 文库
均一化 cDNA 文库又称等量化 cDNA 文库 ,指
某一特定组织或细胞的所有表达基因均包含在文
库中, 且表达基因的 cDNA 的拷贝数相等或接近。
目前其构建方法主要有两种 [17,18]:一种是基于复性
动力学原理 ,在退火条件下 ,高丰度的 cDNA 复性
速度快, 而低丰度的 cDNA 复性需要很长时间,从
而通过延长复性时间使各种单链 DNA 分子的浓度
趋于均衡;另一种是基因组 DNA 饱和杂交法,通过
cDNA 与基因组 DNA 饱和杂交而降低在文库中高
拷贝存在的 cDNA 的丰度。
1.4 固相 cDNA 文库
固相 cDNA 文库由 Roeder[19]开发 ,大致与传统
的 cDNA 文库构建方法相同,只是在 cDNA 合成的
过程中引入了固定支持物,使 cDNA 通过一个生物
素固定在链霉素偶联的磁珠上 , 并完成合成与修
饰。这样在反应过程中就可以简便而迅速地实现酶
和缓冲液的更换 , 这一改进简化了 cDNA 合成步
骤,并且构建的文库质量高,包含了较小的 cDNA。
2 cDNA文库技术在植物抗旱机制研究中的
应用
植物在抵抗干旱胁迫时,会逐渐形成一整套极
其复杂的抗性机制, 整个过程的基因表达十分复
杂,因此有必要从整体水平研究干旱胁迫下基因的
表达情况。 EST 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大规模、
高通量的研究基因表达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就是构
建 cDNA 文库。 近年来,由于 cDNA 文库在基因表
达、功能鉴定、克隆等研究方面的特殊优势,已广泛
用于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利用 cDNA
文库进行抗旱基因的筛选与克隆,及抗旱基因表达
谱的建立等方面。
干旱胁迫是目前全球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严重
问题, 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 , 我国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约 2 000 万~
2 600 万 hm2,成灾面积近 1 300 万 hm2,每年损失粮
食至少 150 亿 kg, 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
60%。 因此,为满足粮食需求,作为人类主要粮食作
物 ,水稻 (Oryza sativa L.)、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玉米 (Zea Mays L.)的抗旱性研究显得尤为重
58
2009年第 3期
要。 Markandeya 等 [20]以水稻幼苗为材料建立了干旱
诱导表达的 cDNA 文库,鉴定出可能与干旱胁迫有
关的基因 589 个, 同时利用 ESTs 软件确定了一些
干旱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并证实了一些候
选基因;王建革等 [21]构建了干旱胁迫下旱稻幼苗的
差减文库,发现许多与抗旱相关的基因,如泛素交
联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等,进一步丰富了有关抗旱
机理的认识 ;同样以旱稻品种为材料 ,刘运华等 [22]
利用 SMART 技术成功构建了干旱胁迫诱导中 “旱
3 号” 全长 cDNA 文库, 为发掘和研究抗旱相关功
能基因奠定了基础;Way 等 [23]为分离鉴定小麦干旱
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构建了干旱胁迫下小麦的正
反向差减文库 , 从两个文库中分别分离了大约 2
500 个克隆,获得了 600 条 Unigene(正向库 500 条,
反向库 100 条),经微阵列及 Northern 分析表明,部
分基因在干旱胁迫下明显上调或下调表达;李会勇
等 [24]以耐旱自交系 CN165 为材料 ,利用 SSH 技术
构建了土壤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的正向抑制
差减 cDNA 文库 ,筛选出大量抗旱相关基因 ,涉及
到植物代谢的多种途径,且许多 Unigene 是已知功
能的非生物胁迫诱导的基因,这充分说明干旱胁迫
反应和其它非生物逆境胁迫反应在分子水平上存
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在抗逆境的某些代谢途径上表
现一致;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
Zheng 等 [25]用 SSH 和 cDNA 微阵列技术分离玉米幼
苗受水分胁迫诱导的基因,分析表明 533 个克隆受
水分诱导表达,测序后经聚类分析和 BLAST 比对,
得到 190 个特殊的 EST 序列。
在林木研究中 ,柽柳属 (Tamarix L.)植物因其
分布特点及耐旱特性研究较多。 2005 年,刘桂丰等 [26]
利用 SSH 方法构建了干旱胁迫下刚毛柽柳 (Tama-
rix hispida Willd.)抑制性消减文库 ,通过对文库阳
性克隆的随机测序,获得了如 Mn-SOD、myb 相关蛋
白、锌指蛋白等 17 种与干旱胁迫相关的基因,生物
信息学分析表明它们涉及了植物的渗透调节、信号
传递、转录调控、活性氧清除等方面;同年,刘桂丰
等 [27]又以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材料,构
建了其叶片正反向差减 cDNA 文库,随机测序及生
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许多已知的抗旱相关基因,如
信号传导类基因(钙调蛋白基因、钙依赖蛋白激酶
等), 活性氧清除类基因 (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 、
SOD 酶基因等),细胞防御类基因,蛋白质代谢类基
因,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等,为柽柳重要抗旱基因的
选择和克隆奠定了基础;2007 年,蔡勤安等 [28]构建
了白花柽柳 (Tamarix albiflonum M.T.Liu.)抑制性消
减文库, 克隆出多个抗旱相关基因的 EST 片段,并
对这些 EST 片段进行了分析。 此外,Wang 等 [29]以抗
旱阔叶树黄柏为材料,通过差减文库的构建及生物
信息学分析 ,筛选出与抗旱相关的 EST 序列,如热
激同源蛋白,脱水应答蛋白,金属硫蛋白 II,LEA 蛋
白等,为抗旱基因的克隆及黄柏抗旱分子机制的系
统研究提供了依据。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有极大的伤害,然而一些
抗旱植物在长期的生物进化历程中,形成了一套独
特的适应恶劣环境的机制 , 积累了丰富的抗旱基
因 ,通过构建抗旱植物 cDNA 文库 ,必将有利于发
掘、利用抗旱相关的重要基因。禾本科植物中,小米
(Setaria italica L. Beauv.) 因其耐旱特性比玉米、小
麦、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有较高的水分利用
率 ,Zhang 等 [30]为阐明小米适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
制 , 构建了其干旱胁迫差减 cDNA 文库 , 并通过
cDNA 微阵列分析对抗旱相关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
表达进行分析;林凡云等 [31]利用 SSH 方法对干旱复
水条件下诱导的糜子 (Panicum miliaceum L.)特异
表达基因进行分离与分析, 结果有 32 个 cDNA 片
段与已知 cDNA 片段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多数与
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的反应机制相关。
复苏植物作为一种古老的维管植物,能抵抗整
年干旱,再水化后又可以完全恢复,为更好的了解
其耐旱的分子机理,Gabriel 等 [32]构建了复苏植物复
活草(Selaginella lepidophylla)的 cDNA 文库,共获得
1 046 个克隆,代表 874 个转录本,通过与蛋白数据
库比对获得了部分与干旱耐受力相关的特异基因。
苔藓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之一,许多属种具
有很强的耐旱能力,是进行植物抗旱性改良的重要
基因资源,如土生墙藓(Tortula ruralis)。1999 年 Wood
等 [33]建立了土生墙藓干旱组织核糖核蛋白 cDNA 文
库,测序表明,在 152 条 EST 序列中有 70%代表特
异序列,30%与已知基因有相似性, 有些与耐旱被
子植物的未知基因存在同源性,这表明苔藓植物中
宋晓宏等:cDNA文库技术在植物抗旱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59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3期
可能存在大量新的 EST 克隆,深入研究有助于确定
植物组织脱水后细胞修复所必须的基因产物范围;
2004 年 Oliver 等 [34]又建立了土生墙藓快速干旱后
复水配子体 cDNA 文库, 鉴定了 10 368 条 EST,代
表 5 563 个基因, 通过蛋白质序列同源性比对,有
2 242 条为未知基因 , 且文库中大部分序列编码
LEA 蛋白,这些蛋白在干旱组织再水化的恢复中起
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抗旱植物的研究 ,如南非
天然植物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在其干
旱胁迫下的差减 cDNA 文库中 Gazendam 等 [35]筛选
出 4 160 个单克隆,初步分析有 2 个为已知的植物
抗逆基因,同时鉴定了一些候选基因,并对基因在
干旱胁迫下的差异表达情况进行了微阵列分析。斑
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是甘蔗(Saccharu-
m officenarum L.) 近缘野生植物之一, 在长期的环
境压力选择下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性,
刘文荣等 [36]以干旱胁迫下斑茅叶片为材料构建差
减文库, 通过随机对 16 个文库阳性克隆的测序及
分析表明, 其中 10 个与抗逆性相关,Northern 验证
表明部分克隆为干旱胁迫上调表达的 EST 序列,说
明文库质量较高, 为进一步利用 SSH 文库结合芯
片表达谱分析作物水分胁迫下的相关抗旱基因网
络奠定了基础。
3 小结
干旱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植物的
抗旱能力,挖掘植物抗旱相关基因已成为目前植物
遗传育种与品种改良研究的关键问题 。 近年来 ,
cDNA 文库技术已广泛用于植物抗旱性研究, 使人
们对干早胁迫分子机制的认识逐步加深,对抗旱分
子机理的研究逐步深入。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
和技术的发展,cDNA 文库技术将在植物抗旱相关
基因的分离、克隆、基因表达模式研究等领域发挥
更大、更广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ofstetter H,Schambock A,Van Den Berg J,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1976,454(3):587~591.
2 谢卡斌,张建伟,等.中国科学 C辑,2005,35(1):6~12.
3 Kato S,Sekine S,Oh SW,et al. Gene,1994,150(2):243~250.
4 毛新国,景蕊莲,等.遗传,2006,28(7):865~873.
5 Du LX,Liu SF,Zhu J,et 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7,
6(11):1390~1395.
6 Skiba B,Ford R,et al.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05,66:55~67.
7 马金彪,王晓杰,等.植物病理学报,2007,37(3):265~270.
8 Zhang YH,Qu ZP,Zheng WM,et al.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2007,37(5):487~499.
9 骆蒙,龙秀英,等.生物技术通报,2000,6:14~17.
10 Diatachenko L,Lauy FC,CampbellAP,et al. Pro Natl Sci USA,
1996,93:6025~6030.
11 Wentzensen N,et al. Int J Oncol,2004,24(4):987~994.
12 Swearingen ML,et a1. Cnacer Lett,2003,198:229~239.
13 刘会宁,李剑,等.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2):165~169.
14 Ryo Tsuwamoto,et al. Planta,2007,225:641~652.
15 Namasivayam P,Hanke D.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2006,86:
417~421.
16 Wang HG,et al. Theor Appl Genet,2007,115:1109~1126.
17 Sasaki YF,Ayusawa D,Oishi M.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4,
22:987~992.
18 Bonoldo MF,et al. Genomo Pes,1996,6:791~806.
19 Roeder T.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8,26(14):3451~3452.
20 Markandeya G,et al. Current Science,2005,89(3):496~517.
21 王建革,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1):138~141.
22 刘运华,刘灶长,等.分子植物育种,2007,5(3):367~370.
23 H Way,et al. Plant Sci,2005,168:661~670.
24 李会勇,黄素华,等.中国农业科学,2007,40(5):882~888.
25 Zheng J,Zhao JF,Tao YZ,et al.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4,
55:807~823.
26 刘桂丰,侯英杰,等.植物研究,2005,25(1):69~73.
27 刘桂丰,侯英杰,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23(5):1~2,5.
28 蔡勤安,王玉成,等.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2):354~
355.
29 Wang HM,et al. Chin J Biotech,2008,24(2):198~202.
30 Zhang JP,et al. Genomics,2007,90:121~131.
31 林凡云,胡银岗,等.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4):537~541.
32 Iturriaga G,et al. Plant Science,2006,170:1173~1184.
33 Wood AJ,et al. Plant Cell Physiol,1999,40:361~368.
34 Oliver MJ,et al. BMC Genomics,2004,5:89.
35 Gazendam I,Oelofse D. Water SA(Special Edition),2007,33
(3):387~392.
36 刘文荣,张积森,等.作物学报,2007,33(6):961~967.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