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纳米级金微粒在DNA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



全 文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2期·综述与专论·
收稿日期:2008-07-23
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7BB5080),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06G073)
作者简介:鲁卫平(1971-),男,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检验诊断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周元国,研究员,博导;E-mail:ygzhou@cta.cq.cn
典型的 DNA 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受体为固定于
载体表面的单链 DNA,称为“捕获探针”。 分析物为
一互补的单链 DNA,称为“靶 DNA”,它通过碱基互
补配对的方式与捕获探针结合,从而固定于载体表
面。 荧光素是目前使用较广且技术比较成熟的靶
DNA 标记物。 荧光素敏感性高,荧光基团的多样性
可允许多色标记,从而在同一阵列中同时检测不同
来源的靶 DNA。 然而,荧光染料和检测设备非常昂
贵,荧光信号易淬灭,且操作要求严格,不适合常规
开展。 作为荧光素的替代,金属纳米微粒特别是纳
米直径的金微粒标记具有低价、稳定和独特的理化
性质,在生物传感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纳米金属颗粒是指直径在 1~100 nm 尺寸的超
微粒子,这种微小颗粒具有与同组分的常规材料完
全不同的性能,如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
隧道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其电学、磁学、光学和化
学性质也会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常规材料
不具备的优越性能。 特别是纳米金粒子,具有极佳
的比表面积,能大大增加固定的分子数量。此外,纳
米金还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可与氨基发生非共
价的静电吸附而牢固结合,与巯基之间形成很强的
Au-S 共价键, 这使得纳米金可与生物活性分子结
合,且不会影响生物活性分子的结构和活性。因此,
纳米金微粒在 DNA 传感器以及 DNA 芯片的制作
方面极具潜在而广泛的应用价值。
1 光学检测
1.1 光吸收
纳米金微粒比较容易制作成稳定的胶体悬浮
溶液,胶体金有很强的吸光性,吸收光谱和强度由
其大小、 形状 、 组成和体积所决定 。 胶体金标记
DNA 有多种不同的技术,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合
成 DNA 上修饰的巯基吸附到金粒子表面, 结合非
常稳定,其吸附能与共价结合键相似。 且这种吸附
不需要特殊试剂 ,只需对核酸稍作修饰 ,因此方法
纳米级金微粒在 DNA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
鲁卫平 周元国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分子生物学中心,重庆 400042)
摘 要: 纳米金颗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示踪技术。
将该技术与DNA传感器相结合,可显著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缩短检测时间和提高检测通量,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
重点。
关键词: 纳米金 生物传感器 DNA传感器
Application of Nano-gold Particles in DNA Biosensors
Lu Weiping Zhou Yuanguo
(Molecular Biology Center of Daping Hospital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2)
Abstract: The nano-gold particles which feature unique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y and biological compatibility,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acer technology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of DNA sensors and nano-gold
particles technology,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ensitivity of sensors,shorten the test time and improved the
detection flux,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Nano-gold Biosensor DNA sensor
2009年第 2期
简单。 Alivisatos 等 [1]和 Mirkin 等 [2]采用纳米金粒子
修饰的单链 DNA, 通过与其互补的单链 DNA 模板
杂交产生金粒子聚合,金粒子聚合物可产生一个新
的较长波长的吸收峰,从而产生一个从紫色到粉红
色的颜色变化。由于液相反应中不易除去多余配体
等干扰因素,大多数方法是在标准的载玻片上的固
定单链 DNA 捕获探针和纳米金微粒修饰的互补单
链 DNA 杂交,或与未修饰的单链 DNA 和信号探针
实现“三明治”方式杂交。但这种成像检测的方法灵
敏度低,为此引入了银染信号放大技术。 将玻片上
经过杂交固定的纳米金微粒银染 15 min,信号可用
普通的平面扫描仪检测, 其灵敏度可达 50 fM,是
cy3 标记法的 100 倍 [3]。
1.2 瑞利(Rayleigh)散射和米氏(Mie)散射
当球形的纳米微粒暴露于波长比微粒直径至
少长 20 倍的电磁波中, 微粒的电子会发生与入射
波同频率的振荡, 这种振荡可产生瞬时的电磁辐
射,其频率与入射波频率相同,与粒子大小无关,这
种弹性散射被称为瑞利散色。如果入射光的波长小
于微粒直径, 微粒中各个电子的振荡各不相同,产
生微粒散射光的干涉。 这样随着微粒直径的增加,
散色光谱就会向长波长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米氏散
射。 金属离子的光散射,特别是金和银,效率极高。
在同样的激发条件下,一个 60 nm 的纳米金微粒的
亮度相当于 3×105 个荧光分子 。 基于这种散射特
性 ,Taton 等 [5]用纳米金微粒饰靶 ssDNA,与玻片上
的探针杂交,然后用白光从载玻片的边缘射入。 若
无杂交发生, 光线均一通过玻片不会发生散射现
象,当玻片上有杂交发生,纳米微粒就会紧紧地附
着在玻片上并产生光散射, 散射光可用 CCD 照相
或胶片成像,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到 1 pM。 Taton[5]
还利用直径分别为 50 和 100 nm 的纳米金微粒,在
白光照射下会产生绿色和橙色散射光的特点,实现
了寡核苷酸阵列的双色分析,这种技术可替代荧光
法用于基因表达的比较。
另外,纳米金粒子经银染放大后可轻度增加光
散色。 目前已有商品化扫描仪测量光散色谱,检测
浓度为 100 fM 的靶 DNA, 只需要 1 h 的杂交和 5
min 银染放大后即可。 这种方法用于检测静脉血栓
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其鉴别力是使用荧光
芯片技术的 6 倍 [6]。
1.3 拉曼散射
发生弹性散射时,光子与介质中的粒子之间没
有能量交换, 光子只改变运动方向而不改变频率,
散射光具有与入射光相同的性质。除了这种弹性散
射光外, 一小部分光子以不同于入射光的波长散
射,称为非弹性散射。在非弹性散射过程中,光子不
仅改变运动方向,同时光子的一部分能量传递给介
质中的粒子, 相应散射光频率比入射光的要低;或
者介质中粒子的振动和转动能量传递给光子,相应
散射光的频率比入射光的要高,表明入射光从介质
内部得到了一部分能量, 从而改变了光子的频率,
这个导致非弹性散射的过程称为拉曼效应。 然而,
拉曼效应产生的散射光强度较低,不易检测。 用拉
曼光谱检测法检测玻片表面由纳米金标记的单链
DNA、靶 DNA 与捕获探针形成的 “三明治样 ”复合
物,若没有银放大,就检测不到拉曼散射。采用银放
大后,可检测到浓度低至 20 fM 的靶 DNA[7]。 这个
现象说明银是拉曼散射效应的表面增强剂,具有拉
曼活性的染料吸附银后形成大的电磁场,增强了自
身的振动 ,称为表面增强的拉曼散射 (Th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 SERS 检测的不
是银而是银包裹的拉曼染料,检测信号不受银沉积
的干扰。
1.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
ce,SPR)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近年来迅速发展
起来的新型光化学传感器装置,其基本原理是当入
射光以一定的角度经一组光学器件(通常为一高折
射率的棱镜上顺序放置一层低折射率的偶合层耦
合激发后), 在金属膜界面上发生表面等离子体共
振 , 即入射光与界表面的自由电子会发生相互作
用,其中部分入射光波被电荷密度波吸收 ,则入射
光线不能发生全反射,从而导致反射光的强度大大
减弱,而且这种反射光的强度与界面上吸附的生物
物质分子的数量的多少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基于这
种原理的生物传感器通常将一种具特异识别属性
的分子即配体固定于金属膜表面,监控溶液中的被
分析物与该配体的结合过程。在复合物形成或解离
过程中,金属膜表面溶液的折射率发生变化 ,随即
鲁卫平等:纳米级金微粒在 DNA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 5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2期
被 SPR 生物传感器检测出来。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学领域,包括物质特性
和气体传感。 1991 年, 出现了第一台名为 BIAcore
的商用生物分析仪,检测双分子复合物的形成。 此
后,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间、蛋白质与 DNA 相互作
用以及结合参数的检测。该方法已成功地用于微阵
列检测未标记的 DNA, 并可在杂交过程中实现实
时监测,检测下限可达到纳摩尔(nmol)水平 [8]。而利
用高分子量或高光密介质如纳米金微粒进行标记,
可将该方法的灵敏度提高 1 000 倍,达到 pg 级 [9,10]。
2 机电检测
2.1 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
ce,QCM)
石英晶体微量天平 (QCM)和微悬臂都是利用
了存在于一些装置的机械和电子参数间的物理耦
合。石英晶体微天平是基于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对
其电极表面质量变化进行测量的仪器。交变激励电
压施加于石英晶体两侧的电极时,石英晶体会产生
机械振荡。 给电极通上交流电,当频率与石英晶体
的固有频率相同时,振幅变大,比一般情况下的振
幅要大得多,从而形成压电谐振。 若石英晶体表面
沉积了一定质量的物质,其振荡频率就会发生相应
变化, 频率的改变正比于压电石英晶体质量的增
加。 QCM 非常敏感,能够检测低于纳克(ng)水平的
质量变化。而且将其完全浸入液体中也能激发出稳
定的震荡, 因此可用于实时监测未标记的 DNA 分
子与捕获探针的杂交。尽管这种方法的灵敏度可达
纳摩尔水平,更低浓度则还需要依赖 PCR 扩增。 使
用纳米金标记的信号分子则可以提高灵敏度,可检
测浓度为 32 pM 的未标记 ssDNA[11]。 另一种放大的
程序是利用“树枝”方式,类似于依赖于金微粒网络
进行检测的光学方法。 其灵敏度达 100 pM[12]。 通过
在纳米金微粒表面进行金沉积可将灵敏度进一步
提高到 1 fM[13]。
2.2 微悬臂
微悬臂是指阵列中每一个位点上覆盖的特殊
传感器,它能将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转化为一个微机
械反应——悬臂的弯曲或偏向。微悬臂生物传感器
是通过在悬臂的表面固定上特殊的生物敏感层,当
被检测物质经扩散进入该敏感层,与敏感层分子发
生反应引起悬梁产生机械响应,并通过换能器转换
为电学信号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当悬梁表面吸收分
子后,质量增加,引起响应频率的降低,频率改变的
大小即反映了所吸附分子的质量 [14]。 该方法已成功
地应用于未标记 DNA的检测,灵敏度达 10~75 nM[15]。
近来有文献报道利用 13 nM 直径的金标记并银染
放大信号后检测灵敏度增加 200倍,达到 0.05 nM[16]。
3 电化学检测
由于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质和良好的
生物兼容性,许多研究小组将纳米粒子引入电化学
DNA 生物传感器中, 发展了基于纳米微粒的电化
学 DNA 杂交检测方法 [17~19]。 纳米粒子在电化学 DNA
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改进分
子识别物质的固定化方法,提高固定量;二是提高
电化学信号指示剂的灵敏度 , 从而提高电化学
DNA 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 常用的在电极表面固
定 DNA 的方法有:静电吸附法 、共价键合法 、自组
装法等。在此基础上,先在电极表面修饰纳米粒子,
再固定 DNA,可大大提高其固定量,相应地提高杂
交反应后靶 DNA 的含量,从而提高 DNA 检测的电
化学响应信号。 Cai 等 [20]将半胱胺酸通过巯基自组
装修饰在金电极上,然后在半胱胺酸的氨基端连接
金纳米粒子,得到金纳米粒子修饰的金电极。 将待
测的寡核苷酸组装在金纳米粒子修饰的金电极上,
金纳米粒子的高比表面积可大大提高 DNA 的固定
量,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DNA 的检出限为 5×
10-10 mol/L。
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是一种常用的、高灵敏
的痕量金属检测法, 是电化学 DNA 传感器常用的
电化学信号的检测方法。它是将吸附到杂交体上的
纳米金属微粒酸溶解并通过阳极溶出电化学法测
量金属离子。 应用这种技术时,金属纳米微粒标记
的靶 DNA 与磁性小珠标记的捕获探针杂交, 通过
磁性吸附去掉未结合的 DNA, 强酸氧化溶解出金
属粒子,用 ASV 进行检测 [21]。 这种检测是非直接的,
而是将纳米微粒溶解后检测。 纳米金微粒、银放大
的金微粒以及金包裹的铁、银、锌、镉和氧化铅等微
粒已成功用于 DNA 的检测,灵敏度从 pM 至 fM。每
一种微粒产生一种不同的伏安信号,因此可以使用
相同的工作电极同时检测检测多个纳米微粒标记
52
2009年第 2期
的 DNA。 但是将阳极溶出伏安法整合成微阵列很
困难,因为来自于标记金属微粒的离子不能扩散到
邻近的电极。 Ozsoz 等 [22]使用石墨电极上固定捕获
探针, 与金标记的靶 DNA 杂交后使金粒子聚集在
电极上,然后用差异脉冲伏安法检测。 PCR 扩增产
物检测限为 0.78 fM。 因此,带有不同捕获探针的石
墨电极可集合成阵列。 Park 等 [23]用纳米金电极芯片
检测寡核苷酸的报道发表在 Science 上。 该试验把
微电极分别固定在芯片两端,形成大约 20 μm 宽的
狭缝,电极间的芯片上固定有探针。 当一段结合有
13 nm 金颗粒的目标核苷酸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
芯片上的探针结合时, 纳米金颗粒被引入到电极
间,银增强剂包裹纳米金颗粒而填补了电极间的空
隙,相当于在两电极上搭桥,使得电路被导通,然后
用测量两电极间的电阻值 , 从而得到互补核酸的
量。
4 展望
随着生物科学、 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发展,生
物传感器技术飞速发展。光纤传感器正受到研究人
员的重视,其原理是在光纤表面固定上生物识别单
元,当倏逝波穿过生物识别单元时,或产生光信号,
或导致倏逝波与光纤内传播光线的强度、相位或频
率的改变,通过测量这些变化,即可获得生物识别
单元上的变化信息。光纤传感器是一种光电转换设
备,具有抗腐蚀、抗电磁辐射和电子频率干扰的能
力。 此外,光纤易于集成在一起形成高通量的检测
阵列,且每根光纤相互独立检测,互不干扰。若能将
该传感器技术与纳米微粒有机地结合,从而改进光
纤表面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定方法,以及生物识别单
元信息变化的检测方法,将有利于高通量、便携式、
智能化与集成化的新型 DNA 传感器的研制。
可以预见, 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 DNA 生物
传感器将得以快速发展,以适应生命科学研究和临
床医学的需要。纳米金粒子以其独特的光电以及生
物学特性将在 DNA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中发挥
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Alivisatos AP,Johnsson KP,Peng X,et al. Nature,1996,382
(6592):609~611.
2 Mirkin CA,Letsinger RL,Mucic RC,et al. Nature,1996,382
(6592):607~609.
3 Taton TA,Mirkin CA,Letsinger RL. Science,2000,289(5485):
1757~1760.
4 Stimpson DI,Hoijer JV,Hsieh WT,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92:6379~6383.
5 Taton TA,Lu G,Mirkin CA. J Am Chem Soc,2001,123(21):
5164~5165.
6 Storhoff JJ,Marla SS,Bao P,et al. Biosens Bioelectron,2004,19
(8):875~883.
7 Cao YWC,Jin RC,Mirkin CA. Science,2002,297(5586):1536~
1540.
8 Nelson BP,Grimsrud TE,Liles MR,et al. Anal Chem,2001,73
(1):1~7.
9 He L,Musick MD,Nicewarner SR,et al. J Am Chem Soc,2000,
122(38):9071~9077.
10 Hutter E,Pileni MP. J Phys Chem B,2003,107(27):6497~
6499.
11 Zhou XC,OShea SJ,Li SFY. Chem Commun,2000,11:953~954.
12 Patolsky F,Ranjit KT,Lichtenstein A,et al. Chem Commun,
2000,12:1025~1026.
13 Weizmann Y,Patolsky F,Willner I. Analyst,2001,126(9):
1502~1504.
14 Hansen KM,Ji HF,Wu G,et al. Anal Chem,2001,73(7):
1567~1571.
15 McKendry R,Zhang J,Arntz Y,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99(15):9783~9788.
16 Su M,Li SU,Dravid VP. Appl Phys Lett,2003,82(20)3562~
3564.
17 Niemeyer CM. Science,2002,297(5578):62~63.
18 Koropchak JA,Sadain S,Yang X,et al. Anal Chem,1999,71
(11):386~394.
19 Jain KK. Expert Rev Mol Diagn,2003,3(2):153~161.
20 Cai H,Xu C,He P,et al. J Electroanal Chem,2001,510(1):
78~85.
21 Wang J,Xu D,Kawde AN,et al. Anal Chem,2001,73(22):5576~
5581.
22 Ozsoz M,Erdem A,Kerman K,et al. Anal Chem,2003,75(9):
2181~2187.
23 Park SJ,Taton TA,Mirkin CA. Science,2002,295(5559):1503~
1506.
鲁卫平等:纳米级金微粒在 DNA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