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植物NAC转录因子



全 文 :健物杖术通报
· 综述与专论 · 刀了口百汀口乙           年增刊
植物    转录因子
范伟‘, 畅文军, 张艳琳 , 张治礼,
’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 澹州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 海口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 海口    
摘 要  植物生命过程依赖众多转录因子去调控基因的表达 。  类蛋白是近十多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
物特有的 、数量较多的转录因子家族 。 研究发现 , 拥有一个介导   结合的特有的  末端新转录因子折叠结构域
和一个具有高度多样性的  端转录功能区是这类转录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   转录因子不仅普遍参与了植物
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 , 包括茎顶端分生组织 、花器官的发育、侧根的形成 、细胞次生壁的形成以及叶片衰老等 , 还参
与了胁迫应答 、激素调控以及诱导寄主对病原菌侵染产生抗性等过程 。 本文综述 了植物   转录因子的结构特
征 、 生物学功能 、作用机理以及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关键词  转录因子  结构与功能 表达调控
                 
   ”,         ,         ,      ’, ,
’     此交以  耐 加 即 ,     诚  ,         
加碗    二创 召沥 。 。爪£刀动忿俪肠邵产 ,   。 诚哪    ,耐 注邵交以才少以 记配“ ,  如“   
,         勿曲“     ,   “    
                                        洲                 
           !                                   仆  一      
             !                 ! ∀                   一          
  呵          即  钾       一                                
        ! ∀ ∀ #∃#%& ∋ ( #!  % ∋ )& ##∗∗#∗ , i n e l u d i n g fo rm ati o n Of s h o t 叩ieal m e‘ste m , l at e ral ro o t s y s t e m , s e e o n d 娜wallsan d leaf seneseenee, b u t a l s o i n v o l v e d i n s tr e s s re s po n s e s , ho rm o ne re 即lations and physiologi eal defe nees. In this re -
vi ew , w e fo e u s o n s tr’U etura l eharc t
eri sties and biologi eal fu nctions of Plant N A C tra nseri Pt ion fac tors , t o g e th e r wi t h i t s
fu
n e t
i
o n
al m
e e
h
a n
i
s
m
a n
d
e x
P re
s s
i
o n
re 即lation.
K6y w ord s: Tra nseription fa etors N AC Stru eture and fu netion Expre ssion re , lation
转录因子作为一种反式作用元件 , 广泛存在于
各种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 中。 作为调控子和分子
“ 开关” , 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 、组织器官形态
建成以及对不同刺激的应答等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
重要作用 。 根据基因组序列推断认为 , 拟南芥基因
组中至少含有 1553 个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 , 约占其
估计基因总数的 5.9% 川 。 拟南芥中转录因子数量
如此之大 、种类之多 , 表明高等植物基因转录调控的
复杂性 , 同时也表明转录因子研究的重要性 。
1 9 9 7 年 Ai da 等发现 , 矮牵牛 N A M 基因和拟南
芥 A TA FI /2 、 C U CZ 基因编码的蛋白 N 端都含有 1
个新的氨基酸保守序列 , 并把这类基 因命名为
NA C[ ’] 。 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 , N A C( N A M , A T A FI /
2
,
C U C Z
) 是植物特有的、数量较多的一类转录因子
基金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3076 0 197 )
作者简介 :范伟(1983 一 ) , 男 , 云南开远人 , 在读硕士 , 研究方向 :植物分子生物学
通讯作者:张治礼 , 介l:0898石5 3 14 8 6 6 , E 一
~
l :司一e at as @ h ot m ai l· c o m
生物杖术通报 B to te chn ole 舒 2008 年增刊
家族 , 这个家族的基因广泛分布于从苔鲜植物到双
子叶植物的基因组中 , 不仅广泛参与了植物生长发
育过程的调控 , 包括茎顶端分裂组织 、花器官的发
育、侧根的形成 、木质部次生壁的形成以及叶片衰老
等 , 此外还有大量的证据表明 , N A C 转录因子也参
与了胁迫应答 、激素调控以及诱导寄主对病原菌侵
染产生抗性等过程 。
1 N A C 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及其分子功能
NAC 转录因子的共同结构特征包括 , 拥有一个
介导 D N A 结合的特有的 N 末端新转录因子折叠结
构域(命名为 N A C 结构域)和一个具有高度多样性
的 C 端转录功能区 。 利用 X 一射线研究发现 , 拟南芥
NA C 转录因子 A NA C01 9 的 N A C 结构域含有一个
被一个 N 一末端螺旋和一个短的螺旋所包裹的反向
平行的 p 一折叠 [’〕。 N A C 结构域不含有任何已知的
D NA 结合基序 , 但其表面存在的大量正电荷可能参
与了 D NA 的结合[’; 。 G c M 。 ( 一个带有锌离子的新
奇转录因子)D N A 结合域的亚结构域仅仅存在于多
细胞动物中而不存在于植物中 ,但 Coh en等却发现 ,
N A C 结构域的中心区域与 G C M a D N A 结合域的亚
结构域具有许多结构上的相似性 , 虽然这两类转录
因子蛋白的整体折叠上有一些差异 , 但它们很可能
在 DN A 识别位点上享有一些共有的特征 [4〕。 序列
分析 显 示 , 5 个拟 南芥 NA C 基 因 ( At l劝0280 ,
A
t
l
g6
o 3 o o
,
A
t
l 劝0340 , A t l g6 o 3 5 o , A t l 劝0380 ) 编
码的蛋白都含有一前一后两个 N AC 结构域 , 这些结
构域序列可能包含了横跨膜区或核输人和/或输出
信号[5〕。 N A c 蛋白的 c 一末端部分由频繁重复的简
单氨基酸所组成 , 并且在结构域中富含丝氨酸 、苏氨
酸 、脯氨酸和谷氨酸 , 或酸性残基[’, ‘一 ‘。〕, 具有高度
的多样性 , 但却不含有任何已知的蛋白结构域[川 。
这种结构特征和序列的多样性是植物激活结构域的
共同特征[‘, 】。 在酵母和植物细胞中的实验已经阐
明 , N A C 蛋白的 C 一末端结构域也具有转录激活结构
域的功能 [’一’, ” 一 ” ] 。
N A C 蛋白存在有同源和异源二聚体 , 二聚化作
用定位于 N A c 结构域上 [‘, , ’‘〕, 但受到 c 一末端区域
的影响[8]。 o l s e n 等通过对 A N A eolg 二聚物形成
过程的观察发现 , 两个单体所形成的二聚物的接触
面包含有一个 NA C 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 N 一末端尾
巴残基 , 并通过疏水作用把一个短的 份折叠和两个
盐桥连接在一起 。 盐桥由保守的精氨酸 一19 和谷氨
酸一26 形成 , 当这两种氨基 酸转变成丙 氨酸时 ,
A N A C 01 9 的 N A c 结构域 就会恢复成单体的形
式[’8 〕。 这个研究结果与Em st 等观察到的二聚物的
晶体形态是一致的川 。
拟南芥 NA C 转录因子 NA CI 和 A N A C 蛋白定
位于细胞核上 , 但其核定位信号 (NLS )在实验中尚
未被识别 。 基于序列分析预测 , 拟南芥 NA CI 含有
一个碱性双向的 N LS , 而 A N AC 对应的区域则可能
是一个退化的双向 N璐〔‘, 〕;N 巧 区域内氨基酸残基
Ly, 1 14 和 师5 1巧 位于 p 一 链 4 上 , 隐藏于结构域
之中 , 组成 N LS 的部分 C 一末端碱性氨基酸残基则暴
露于表面[a] 。
So ue
: 等在研究 CaM V 355 启动子的反式激活
中 , 首次报道了 N A C 蛋白能够与 D NA 相结合[e] 。
随后人们发现 , 拟南芥中的三个 N A C 蛋白(NA CI ,
At N A M 和 A N A C01 9) 和甘蓝型油菜中的几个 N A C
蛋白都能与 Ca M V 35 5 启动子结合[’, ‘, ’, ” 〕。 拟南
芥中三个胁迫诱导 N A C 基因 A N A C01 9 , A N A C 05 5
和 A N A c072/ R D 26 中的任何一个过表达 , 都会使
得一系列的基因被上调 。 替换实验证实 , A N A C 蛋
白可以识别以 CA C G (互补序列 :C GTG )为核心序列
的启动子[”〕。 A d i 。 等使用随机寡聚核昔酸反复筛
选 , 鉴定 了两个拟南芥 NAC 蛋 白( A NA C0 19 和
A N A C09 2) 共同的 DN A 结合位点序列 , 发现两个结
合序列虽不相同但很相似 , 都包含有核心序列 CG T
〔G A下‘, 〕。 N A c 蛋白以同源或异源二聚体的形式
与 D N A 结合对于其结合的稳固性非常重要 , 两个盐
桥形式的氨基酸残基在 N A C 蛋白的二聚化作用中
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
2 N A c 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NAC 转录因子组成了植物中最大一类转录因
子家族之一 , 广泛分布于从苔鲜植物到双子叶植物
的基因组中。 o ok a 等的分析显示 , 水稻基因组中至
少拥有 75 个 N A C 转录因子 , 拟南芥 中多达 105
个[川 。 迄今已发现 , N A c 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参与了
植物生长发育 、胁迫响应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 。
2
.
1 N A C 转录因子与植物生长发育
2.1.1 参与调控茎顶端分生组织的形成 茎顶端
年增刊 范伟等:植物 N A C 转录因子
分生组织包含了能自我分化成多样性细胞和组织的
区域 , 这些区域内的细胞能分化产生植物胚后期的
地上器官。 胞内和胞间信号网络对于茎顶端分生组
织的大小 、结构以及调控新器官的形成模式非常重
要的[洲 。 19 97 年 Ai da等发现 , 拟南芥 NA c 转录因
子 cu CI 和 C u CZ 重组基因突变体不能形成茎顶端
分生组织 (SA M ) , 并表现出苗期凋妄现象 , 个别没
有死亡的突变体也表现为子叶融合 , 植物茎 、花发育
异常等;cu cl和 cu cZ 双重突变体植株子叶和胚胎发
生融合 , 当芽由突变体叶腋处诱导再生时 , 会形成花
尊与雄蕊并合的变异花 。 这些发现表明 , 拟南芥
NA c 转录因子 cu cl 和 CU CZ 基因参与了茎顶端分
生组织的形成 , 对于形成分离的器官原基是必需
的〔’] ; C u C 突变体表型也暗示 , e u e l 、 e u e Z 以及
sT M 基因 (无茎分生 组织基因)之间存在互作关
系〔” 一 ’‘〕。 s T M 在整个分生组织区域都有表达 , 该
基因主要功能是抑制分生组织中细胞的分化 , 保证
分生组织内细胞的扩增 , 从而能有足够数量的细胞
成为器官原基 [25]。 Ai d 。 等发现 , N A c 转录因子
C u CI 和 Cu CZ 可以通过调控 STM 基因的表达影响
胚胎 sA M 的形成[”〕, c u cl 基因过表达后可以通过
sT M 诱导子叶不定芽的形成〔” , ’‘〕。 A P E T A L A 3 和
PI S皿LLA T A 属于 M A D S一 B o x 转录因子家族成员 ,
已被证 明参与了花器官的形成[’6 〕。 s ab fo w sk i 和
M ey ero witZ 发现 , A P E T A L A 3 和 PI STI LLA TA 二聚物
可以直接激活拟南芥 N A C 转录因子 N A P 基因的表
达 , 这暗示 N AP 基因可能也参与了花器官的形
成 [”〕。 其它一些间接的证据也证明了 NA C 转录因
子参 与 调 控 了 茎 顶 端 分 生 组 织 的 形 成 , 如
sTM [” , ”〕、 P I N I 、 P I D 和 M P 以及参与生长素信号转
导基因的突变体中 , N A C 转录因子 CU CI 和 CU CZ
基因的表达受到不同程序的影响和干扰等〔’‘, 2 , 〕。
2
.
1
.
2 参与调控细胞次生壁的形成 细胞次生壁
主要由木质素和纤维素构成〔’“洲 。 Mi t s ud 。 等发
现 , 植物特有的 N A C 转录因子 N STI 和 NS竹 可以
调控拟南芥花序茎干和胚轴次生木质部维管束纤维
次生壁的增厚 , ns tl 一 1 、 ns t3 一 1 双重基因敲除植株中 ,
除了导管外 , 次生壁在维管束纤维和次生木质部中
的增厚过程则被完全抑制〔”〕。 z h on g 等发现 , N A c
结构域转录因子 SN DI 是拟南芥茎纤维中次生壁合
成的关键调控因子 , S N DI 沉默会导致纤维中次生
壁增厚的减少 , 但 SND I 基因敲除不能使次生壁的
增厚发生改变暗示 , S N D I 在植物中存在有同源基
因 , 并可 以补偿 SN DI 表达的损失 。 随后他们发现 ,
同时敲除SN D I及其同系物 NST I基因 , 可以导致茎
纤维中次生壁的减少 ;SNDI /N STI RN Ai 植株茎纤
维细胞中主要缺乏包括纤维素 、木质部和木质素在
内的三种主要的次生壁成分[”〕。
次生壁增厚不仅年发生在木质部中 , 心皮和花
粉囊内皮层也有次生壁增厚现象;心皮和花粉囊内
皮层 的次 生壁增厚有 助于 心 皮和花 粉囊的开
裂[’4 , , , ] 。 M i t s u d a 等发现 , 拟南芥 NA C 基因 N STI
和 NS犯 的嵌合型抑制子会造成花粉囊不能正常开
裂 , 就是由于花粉内层没能形成次生壁增厚造成的。
ns tl 和 ns tZ 双 T 一 D N A 标签株系与嵌合型抑制子转
基因过表达植株均表现出花粉囊不能正常开裂显
示 , N S TI 和 NS咒 冗余地调控花粉囊壁中次生壁的
增厚 。 如果敲除 NSTI 基因 , N S 程 启动子活性在花
粉组织中显著增强;NSTI 或 NS代 的异位表达可以
诱导地上部分组织次生壁异位增厚〔’6】。
2
.
1
.
3 参与调控侧根形成 、开花及衰老 生长素在
侧根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 但这个过程的信号途径
目前仍不清楚 。 拟南芥 NA CI 基因在根尖及侧根发
端部位强烈表达 , N A CI 基因在被生长素诱导的同
时参与了生长素信号的转导促进侧根形成表明 ,
N A
CI 基因参与调控了植物侧根的形成仁”〕。 生长素
应答突变体tir l 中 , N A CI 的过表达可以恢复侧根的
形成〔‘, 〕, N A cl 基因 。D N A 正义和反义转基因植株
可以增加或减少侧根的形成 。 N A CI 基因的表达可
以激活下游两个生长素应答基因 D BP (编码 D NA
结合蛋白基因【” ]) 和 AI R3 , AI R3 编码的枯草杆菌
类蛋白酶则可以通过削弱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促
使侧根发生 〔’8 ] 。
N T Ls 是一类膜结合蛋白 , 属 于 N A C 家族成员 。
Ki m 等发现 , 拟南芥膜结合蛋白基因 NTLS 不仅可
以对盐胁迫产生响应 , 还 可 以 通过 FL0w E RI N G
LO CUS T (叮)介导盐胁迫响应下的开花过程 , 其过
量表达可 以延迟开花 、减少生长并使叶片发生卷
曲[”〕。 G u 。 和 G a。 则发现 , 拟南芥 NA C 家族转录
因子 AI N A P 的表达与叶片衰老有着密切的联系 , T -
生物技术通报 B to te ch n ole gy 200 8 年增刊
D N A 插人突变可以延迟叶片衰老 , 野生型 At NA P 基
因和水稻 、豌豆同源基因能够恢复at na p mi n 突变体
衰老延迟表型 , 而诱导型 At N A P 的过表达能促使早
衰[40 ]。
2
.
2 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
高等植物应答胁迫的调控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在
基因的转录水平并涉及到一系列的转录因子及相应
基因[‘, 一 4 , 〕。 N A e 类转录因子与 bzIP 、w R K Y 、 A 咫/
ER EB P 和 M Y B 等转录因子一样 , 被越来越多地证
明参与 了胁迫应答并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4 一叫 。
A N A C 0 1 9
,
A N A C O 5 5
(
A t3 9 1 5 5 0 0
) 和 AN A C072
(A t4 夕741 0; R D26 )属于拟南芥 NA C 转录因子家
族 , 能与拟南芥 ER D I 基因启动子含有 CA TGT G 区
域相结合并参与调控 ER DI 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 ,
从而参与胁迫应答的调控[” , ‘, ·‘8丁。 对 A N Aeo lg ,
A N A C
05
5 或 A N A C07 2 过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的微阵
列分析显示 , 包括过氧化物酶在内的几个胁迫诱导
基因被上调〔” ] 。 使用 1 个 170 。D N A 微阵列和
R N A ge l一bl ot 技术 , K az uo 等分析检测了水稻基因的
表达图谱发现 , 水稻 N A C 类转录因子 OSN AC6 能够
被脱水 、高盐 、低温 、 A B A 、 M eJ A 、伤害 、 过氧化氢酶
和稻瘟病所诱导 ;O SN A C6 过表达转基因水稻植株
表现为生长受到抑制和生物量降低 ,但对脱水 、高盐
胁迫以及稻瘟病显示出较好的耐受性〔‘, 〕。 Xi on g 等
也发 现 , 水稻 N A C 类转录因子 、 胁迫应答 基 因
SN A CI 主要在保卫细胞中被干旱所诱导 , 过表达可
以显著提高转基因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对干
旱和高盐胁迫的耐受性 , 结实率提高2 % 一 34 % ;
同时发现转基因水稻对 AB A 更敏感 , 可以通过关闭
更多的气孔来减少失水 , 但光合速率没有明显改
变[’。〕。
A T A FI 是拟南芥基因组 中率先被鉴定出来的
N A C 蛋白之一 。 W an g 等发现 , A T A FI 基因的表达
受到脱水和 A B A 处理的强烈诱导 , 但被涝害所抑
制 ;拟南芥 at af l一 1 和 at af l一 T 一D N A 插人突变体在
解除胁迫后的恢复率是野生型植株的 7 倍 。 拟南芥
at af l 的表型与干旱胁迫应答基因 C 0 R4 7 、 E R DI O 、
KI N I

R D 2 2

R D 2 9 A 等的表达增强型植株的表型基
本一致暗示 , A T A FI 作为 NA C 类转录调控子 , 负调
控拟南芥中干旱胁迫应答基因的表达〔” ) 。
2
.
3 参与 了植物生物胁迫中的防御反应
M ys ore l等对番茄全转录图谱的分析发现 , N A C
转录因子 A PR 183 和 A PR2 05 在 R 。 和 Prf 介导寄主
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的抗性应答中被诱导 , 另有
4 个 N AC 类基因产物表现出与病毒蛋白具有交互
作用〔” ] 。 晚疫病菌侵染诱导马铃薯 stN A c 基因表
达〔”]以及害虫咬食与真菌侵染诱导 Brassiea napus
(ra pe ) NA C 基因表达也说明 , N A C 转录因子广泛
参与了生物胁迫中的防御反应 〔8〕。
水稻 o sN A C19 (0叮za sativa N A C 19 )基因能够
被稻瘟菌侵染以及外源 M eJ A 、 A B A 和乙烯所诱导
暗示 , Os N A cl g 蛋白作为一个 N A C 转录激活子参
与了水稻对稻瘟菌侵染的应答并可能在防卫激素介
导的信号途径 中发挥作用〔’‘] 。 Xi e 等发现 , 小麦
NA C 转录因子 GR A BI 和 G RA BZ 可以通过与小麦
二价染色体病毒 R即A 相互作用从而使寄主获得抗
性川 。 J en se n 等也 发现 , 大麦 NA c 类转 录 因子
H vNA C6 基因能够被 Blum eri a gra m inis f.sp. hordei
(Bgh )所诱导 , 其沉默可以减少大麦表皮细胞对
Blum ed。 g ra m i n i , f . s p . h o r d e i ( B gh ) 的穿透抗性;拟
南芥 AT AFI 可以被 B gh 所诱导 , at af l 一1 突变体植株
对非寄主病原物的穿透抗性明显降低[” ] 。
2
.
4 N A C 转录因子在激素诱导中的作用
植物对不同逆境胁迫的应答往往伴随着对激素
诱导的应答以及之间的信号对话 。
高盐胁迫可以诱导 N A C 转录因子 At N A CZ 基
因的表达 ,但这种诱导在过表达烟草乙烯受体基因
NTH KI 的拟南芥植株中显著减少 [56〕。 除了盐胁迫
诱导外 , A B A 、 A C C 和 N A A 也能诱导 At N A CZ 基因
的表达 , 但盐诱导作用在乙烯超表达突变体 et。1 一 1
中被增强 , 在乙烯不敏感突变体 et rl 一 1 和 ei nZ 一 1 以
及生长素不敏感突变体 tir l一 1 中被抑制 , 但在 A BA
不敏感突变体bi Z 一1 , ab i 3 一1 和 ab i4 一 1 中的表达则没
有明显的影响 。 这说明 , At N A C Z 对高盐的应答需
要 乙烯和生长素信号转导的参与〔’‘〕。
A N A C 07 2 / R D 2 6
C D N A 是最初从脱水拟南芥植
株中分离到的一个编码 N A C 类蛋白的基因〔”〕, 它
的表达不仅被干旱所诱导 , 同时也被高盐 、 A B A 和
M eJ A 所诱导 。 转基因植物中 , R D 26 的过量表达对
AB A 和茉莉酸甲脂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 微阵列分析
年增刊 范伟等:植物 NA C 转录因子
结果显示 , R D2 6 过表达植株中ABA 与胁迫诱导基
因型基因被上调 。
也有报道显示 , N A C 家族蛋白还参与了光响
应〔” 一 60] 、细胞程序性死亡[60 ,川等。
3 N A C 转录因子的调控
转录因子的调控包括转录水平调控和翻译水平
调控两个阶段 。 虽然 目前对激活 N AC 基因上游转
录因子的认识十分有限 , 但新近的报道也提供了一
些 N AC 水平调控的例子 。
M ic ro R N A ( mi R N A
s
) 是一种进化过程中高度保
守 、内源性非编码小 R N A , 能对靶基因转录后进行
调控啤〕。 拟南芥 NA c 蛋 白的一 个亚群 , 包括
eu e l 、 e tj e Z 、 N A C I 、 A 巧四7650 和 Ats 的1430 等 , 是
最早被人们所知的 mi R1 64 基因家族成员的靶基
因〔6 , ] 。 分析表明 , e u e l 和 C UCZ m RN A s 可以在与
mi R1 64 互补的位点处被切割[叫 。 实验证据也表
明 , m i R 1 6 4 对于 CU C I和 CU CZ m RN A s特有的调控
是必需的 , m i R 1 6 4 的表达可以抑制 CU CI 和 CUCZ
的翻译 。 m i R 1 64 对 N A C I , A ts 沙7680 和 At5 96 1430
的定向切割也证实 , 特有的 N AC 类基因转录后的调
控是重要的[65 , 6j 。 B ak e r 等在研究拟南芥开花早期
长出多余花瓣的突变体 e PI 中发现 , 该突变体因
m iR 16 4c发生突变而失去功能 , 而R 164 c 可以通过
控制 CU CI 和 C UCZ 在植株体内的浓度控制花瓣数
目[‘, 〕。
通过泛素介导蛋白的降解作用可以对 N A C 蛋
白活性进行调控〔s8] 。 多聚泛素蛋白可 以通过 El 、
E Z 和 E3 连续的作用而对靶蛋白进行降解【州 。 xi e
等的实验证实 , SI N A TS ( 一个拟南芥中果蝇环指蛋
白SI N A 的同系物) 与 N ACI 是一种伴侣关系 , SI -
N A
TS 作为 E3 泛素蛋白连接酶可 以对 N A C 的蛋白
酶体进行降解 , 从而削弱生长素信号[” 」。
转运抑制应答基因 TI RI 位于 NA CI 基因的上
游调控 N A cl 的转 录[”〕, 同时 也作 为 sc FT IRI
(Skpl , C u l l i n , F 一 b o x e o m p l e x e o n t a i n i n g T I R I ) E 3
复合体的一个亚群介导非泛素依赖蛋 白的降解 。
皿Rl 和叫噪 3 一 乙酸抑制蛋白(A U V IA A )相互作
用降解 A U刃IA A 蛋白 , 从而使生长素的靶基因得
以表达[’。,7 ’] , 非泛素依赖蛋白酶能在侧根的形成中
促进和削弱生长素信号 。 H y S PY 是一个大麦赤霉
素应答的负调控因子 , 基于序列相似性分析 , H y S PY
被认为是一种 N 一 乙酞葡糖氨转移酶 。 R ob e rts on
等发现 , 大麦 N A c 蛋 白 H sI NA C 可以与 H ySPY 相
互作用 , 这暗示大麦 NA C 蛋白可能是通过 N 一 乙酞
葡糖氨的修饰来被调控的【” ] 。
4 展望
经过 ro 多年的努力 , 在植物 NA C 转录因子家
族的研究方面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 , 如 N AC 蛋白
结构、 N A C 生物学功能等 , 但由于 N A C 转录因子功
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要想全面认识和理解 NA C 基
因家族 , 包括具体的靶基因 、生理功能 、交互作用等 ,
揭开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外界刺激条件下的调控
机制及信号转导 ,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这些工作包
括利用微阵列 、蛋白互作分析 、功能获得/缺失突变
体分析以及单核昔酸多态性 (SN P) 等技术对 NA C
基因家族进行大规模功能鉴定 、利用过量表达与微
阵列技术鉴定 N A C 的靶基因 、结合微阵列与染色质
免疫共沉淀技术鉴定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等[”〕。
除了功能基因组方法外 , 深人了解 N A C 蛋白的
结构与功能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 N A C 在植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 , 这要求我们对与 D NA
和其它蛋白相互作用的单个 N A C 蛋白有更为详细
的检测与认识 。 对包括病毒蛋白、 RI N G 蛋白和 TCP
转录因子等与 NA C 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将使我们
获得 NA C 在植物防御 、调控和植物发育等方面的许
多重要信息「”] 。 同时 , N A c 蛋白激活结构域与转录
体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也应当受到重视 。
N A C 蛋白与同源 、异源和 TCP 转录因子的相互
作用暗示了转录因子活性的组合调控模式 。 N A C
蛋白在应答不同生理生化反应时与多种信号转导途
径中的组分存在着相互的信号交谈与协同。 因此 ,
在研究过程中也应该关注 N A C 与其它调控因子之
间的互作 , 理解其作用网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
参 考 文 献
Huan g ZJ, H u a n g R F , H u an g D F . J o
urn
al
o
f A
gh
e u
l t
u
ral
B i
o
l
o 罗 ,
2
(X}
2
,
1 0
:
2 9 5
一 3 (X)
.
A id a M , e t al
.
Pl
a n t C
e
l l
,
1
9
7
,
9
:
8 4 1
一 8 5 7 .
E m s t H A , e t al . E M B O R e P , 2
0
4
,
5
:
2 9 7
一 3 0 3
.
C o h e n S X , M o u l i n M , H as h e m o l h os se i n i 5
.
E M B O J
,
2
(X)
3
,
2 2
:
1 8 3 5
~
1 8 4 5
.
生物杖术通报 B勿te ch n ology B “le 血 2008 年增刊
O户n„1.1,一内、门一jJ峥月j斗4
456
,
汀00产4 0
月件”f
l,山凡、”4亡‘U一z气口”、哎J工七1”一尸」
596061234578973
5 o ls e n A N , E rn s t H A
, 玩肥o LL , S k ri v e r K . Tre n d s i n Pl an t s e i ,
2
(X)
5
,
1 0
:
7 9
一 8 7
.
6 S o u e r E , v an H o u w e l i n g e n A
, e t al
.
C
e
l l
,
1 9 9 6
,
8 5
:
1 5 9
一 1 7 0
.
7 X ie Q
, e t al
.
Pl
a n t M
o
l
.
B i
o
l
,
1 9 9 9
,
3 9
:
64
7
一 6 5 6
.
8 H e ge d u s D
, e t al
.
P l an
t M
o
l
.
B i
o
l
,
2
(X)
3
,
5 3
:
3 8 3
一 3 9 7
.
9 D u v al M , e t al
.
P l an
t M
o
l
.
B I OI
,
2
(X)
2
,
5 0
:
2 3 7
一 2 4 8
.
1 0 K ik u e h i K , e t al
.
M
o
l
.
Ge
n
.
Ge
n e t
,
2 侧洲) , 2 6 2 : 1
04
7
一 1 0 5 1
.
1 1 O o k a H , e t al
.
D N A R
e 、 ,
2
(X)
3
,
1 0
:
2 3 9
一 2 4 7
.
1 2 U u L , E u r
.
J
.
B i oc h
e
m
,
1 9 9 9
,
2 6 2
:
2 4 7
一 2 5 7
.
1 3 X ie Q
, e t al
.
G
e n e s
D
e v ,
2 创叉) , 1 4 : 3 0 2 4 一 3 0 3 6 .
1 4 R e n T ,
Q
u
F
,
M
o 币5 TJ . Plan t C ell, 2 ( 兀旧 , 1 2 : 1 9 1 7 一 1 9 2 5 .
1 5 T r a n LS
, e t al P l an
t C
e
l l
,
2 0( 只 , 1 6 : 2 4 8 1 一 2 4 9 8 .
1 6 F uj it
a M , e t al
.
Pl
a n t
J
,
2 0( ) 4
,
3 9
:
8 6 3
一 8 7 6
1 7 R o b e rt so n M
.
Pl an t P h y s io l
,
2 《叉抖 , 1 3 6 : l 一 1 5 .
1 8 O ls e n A N , e t d
.
A
e t a C ry
s t al l
o
gr D
,
2 (洲又 , 6 0 : 1 1 2 一 1 1 5 .
1 9 A d d ie N O , H e i d i A E , 公ila LL et al . PlantSeienee , 2 0() 5 , 1 6 9 : 7 8 5
~
7 9 7
.
2 0 K i
m
S G
,
K i m S Y
,
P
a r
k C M
.
P l an
t a
,
2
0()
7
,
2 2 6
:
64
7
一 6 5 4
.
2 1 Ta k ad
a S , e t al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2
0()
1
,
1 2 8
:
1 1 2 7
一 1 1 3 5
.
2 2 A id a M , I s h i d a T , T as ak a M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1 9 9 9
,
1 2 6
:
1 5 6 3
-
1 5 7 0
.
2 3 D
a
i m
o n
Y
,
T
a
k ab
e
K
,
T 此ak a M . Pl an t C ell Ph ysiol , 2 0 0 3 , 4 : 1 1 3
~
1 2 1
.
2 4 H i b
a
ra K
,
T
a
k
a
d
a
S
,
T as
a
k
a
M
.
P l
a n t
J
,
2
0()
3
,
3 6
:
6 8 7
一 6 9 6
.
2 5 X U Y Y
,
C H O N G K
.
J
o u
m al
o
f P l
an
t
P h y
s
i
o
l
o 盯 and M oleeular B i-
010群 , 2 0() 5 , 3 1 : 4 6 1 一 4 6 8 .
2 6 S a m a e h A , e t a l
.
P l
a n t C
e
l l
,
1 9 9 7
,
9
:
5 5 9
一 5 7 0
.
2 7 S ab lo w sk i R W M
,
M
e y e ro w i tz E M
.
C
e
l l
,
1 9 9 8
,
9 2
:
9 3
一 1 0 3
.
2 8 A id a M , e t al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2
0()
2
,
1 2 9
:
3 9 6 5
一 3 9 7 4
.
2 9 F u ru t an i M
, e t al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2
0()
4
,
1 3 1
:
5 0 2 1
一 5 0 3 0
.
3 0 T a y lo r N G , e t al
.
P l
a n t C
e
l l
,
1 9 9 9
,
1 1
:
7 6 9
一 7 8 0
.
3 1 T a y lo r N G , H o w e l l s R M , H u t t l y A K , e t a l
.
P
roc
.
N
a t l
.
A
e a
d
.
S
e
i
.
U S A
,
2
(X)
3
,
l
(X)
:
1 4 5 0
一 1 4 5 5
.
3 2 M its u d a N , e r a l
.
P l an
t C
e
l l
,
2
(X)
7
,
l
:
2 7 0
一 2 8 0
.
3 3 Z h o n g R Q
,
R i
e
h
a
rd
s o n
E A
,
Y
e
Z H
.
P l
a n
t
C
e
l l
,
2
(X)
6
,
1 8
:
1 5 8
一 3
1 7 0
.
3 4 K e ij
z e r C J
.
N e w P h yt o l
,
1 9 8 7
,
1 0 5
:
4 8 7
一 4 9 8
.
3 5 S p e n e e J
,
V
e
rc h
e r
Y
,
G at
e s
P
, e t a l
.
B
ras
s
i
e a n a
p
u s a n
d B
.
J
u n e e a
·
J
.
M i
e r o s e ,
1 9 9 6
,
1 8 1
:
1 9 5
一 2 0 3
.
3 6 M i ts u d a N , e t al
.
P l an
t
,
2
0
5
,
1 7
:
2 9 9 3
一 3 《X拓.
3 7 A lliotte T , e t 司 , P l a n t P h y s i o l , 1 9 8 9 , 8 9 : 7 4 3 一 7 5 2 .
3 8 N e u te b o m L W
,
V
e t h
一 T e llo L M
,
C l
ij
d
e s
d
a
l
e
O R
,
e
t
al
.
D N A
5 8
R
e s
,
1 9 9 9
,
6
:
1 3
一 1 9
.
K im C Y , U u L , K i m
JY
.
J P
LA
N T B I O L
,
2
(X)
7
,
5 0
:
2 7 4
一 2 8 1
.
G u o Y F , G a n 5 5
.
Pl an
t
J
,
2 《X 巧 , 4 6 : 6 0 1 一 6 1 2 .
玩m on B , Tj i a n R . G e n e s D e v , 2 ( 兀旧 , 1 4 : 2 5 5 1 一 2 5 6 9 .
B r ay E A
.
T re n d P lan t S e i
,
1 9 9 7
,
2
:
4 8
一 5 4
.
S h in o za k i K
,
Y
a m a g
u c
h i
一 S h in o za k i K . Pl an t P h y s io l , 1 9 9 7 , 1 1 5 :
3 2 7
一 3 3 4
.
R u s h to n PJ
,
S
o
m
s s
i
e
h I E
.
P l
a n t B i
o
l
,
1 9 9 8
,
1
:
3 1 1
一 3 1 5
.
K iz is D , L u
lnb
re
ras
V
,
P 叱色5 M . F E B S 反tt, 2 0() 1 , 4 9 8 : 1 8 7 一 1 8 9 .
S in g h K , F o l e y R C , O n a t e 一 S a n e h e z L
.
P la n t B io l , 2
0()
2
,
5
:
4 3 0
-
4 3 6
.
N
a
k as h i m
a
K
, e t a l
.
P l
a n t
J
,
1 9 9 7
,
1 2
:
8 5 1
一 8 6 1
.
S im P s o n S D , e t al
.
P l
a n t
J
,
2
(X)
3
,
3 3
:
2 5 9
一 2 7 0
.
N a k as h im a K
,
e
t
al
.
P l
a n
r
J
,
2
(X)
7
,
4
:
1 3 1 3
一 1 3 6 5
.
H U H H
,
D A I M
Q
,
Y A O J L
, e t a l
.
A
e a
d
.
S
e
i
.
U S A
,
2 0 0 6
,
1 0 3
:
1 2 9 8 7
~
1 2 9 9 2
.
L
u
P L
,
e
t
a
l
.
P l
a n
t
M
o
l B i
o
l
,
2
0()
7
,
6 3
:
2 8 9
一 3 0 5
.
M y s o re K S , e t a l
.
P l
a n t
J
,
2
(X)
2
,
3 2
:
2 9 9
一 3 1 5
.
C o llin 罗 M , B o l l e r T . P l a n t M o l . B i o l , 2
0()
l
,
4 6
:
5 2 1
一 5 2 9
.
L in R M , e t al
.
P l
a n t S
e
i
,
2
(X)
7
,
1 7 2
:
1 2 0
一 1 3 0
.
J e n s e n M K
,
e
t
a
l
.
P l
a n
t
M
o
l B i
o
l
,
2
0(}
7
,
6
:
1 3 7
一 1 5 0
.
H e XJ
,
M
u
R L
,
C ao W H
, e t a l
.
P l
a n t
J
,
2
0()
5
,
4 4
:
9 0 3
一 9 1 6
.
H a y a m a R
,
I
z
aw
a
T
,
S h i
m
a
m
o
t
o
K
.
P l
a n
t
C
e
l l P h
y
s
i
o
l
,
2
(X)
2
,
4 3
:
4 9 4
~
5 0 4
.
U l m R
,
B
a u
m
a n n
A
,
o
r a v e e z
A
,
e
t
a
l
.
A
e a
d
.
S
e
i
.
U S A
,
2
(卫) 4 ,
1 0 1
:
1 3 9 7
一 1 4 0 2
.
J ia o Y
,
e
t
a
l
.
P l
a n
t
P h y
s l o
l
,
2
(X)
3
,
1 3 3
:
1 4 8 0
一 1 4 9 3
.
V a n d e n ab e e le 5
. e t a l
.
P lan t J
,
2 以只 , 3 9 : 4 5 一 5 8 .
G e e h e v TS
,
( ;
a
dj
e v
1 2
,
M
o
l L i fe S
e
i
,
2
0()
4
,
6 1
:
1 1 8 5
一 1 19 7
.
B a rt e l D P
.
C e ll
,
2
0()
4
,
1 1 6
:
2 8 1
一 2 9 7
.
R h o a d e s M W
,
e
t
a
l
.
C
e
l l
,
2
0()
2
,
1 1 0
:
5 1 3
一 5 2 0
.
K a s s e h a u K D
,
e
z
a
l
.
D
e
v
.
C
e
l l
,
2
0
3
,
4
:
2 0 5
一 2 1 7
.
M a l lo尽 A C , e t a l . C u r . B i o l , 2
0
4
,
1 4
:
1 0 3 5
一 1 0 4 6
.
肠uf P , e t a l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2 创)4 , 1 3 1 : 4 3 1 1 一 4 3 2 2 .
B a k e r C C , e t a l
.
C
u
re
n t B i
o
l
o 群 , 2
0
5
,
1 5
:
3 0 3
一 3 1 5
.
X ie Q
,
G
u o
H S
,
D al l m
a n
G
.
e t al
.
N
a t u re
,
2
(X)
2
,
4 1 9
:
1 6 7
一 1 7 0
.
V 一e rs tr a R D T re n d s p la n ts e i
,
2 0 0 3
,
8
:
1 3 5
一 1 4 2
.
G ra y W M
, e t a l
.
N at
u
re
,
2
(X)
l
,
4 1 4
:
2 7 1
一 2 7 6
-
D h
arm
a s iri N , E s t e l l e M
. r
f
r e n
d
s
P l
a n r S
e
i
,
2
(X)
4
,
9
:
3 0 2
一 3 0 8
.
T a v e rn e r N V
,
S
m
i
t
h
J
C
,
W
a l l
l l
e
F C
.
C
e n o
m
e
B i
o
l
,
2 0 0 4
,
5
:
2 1 0
.
C
u
b
a s
P
,
e
t
a
l
.
P l
a n
t
J
,
1 9 9 9
,
1 8
:
2 1 5
一 2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