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moting porcine circovirus Cap protein expression in Pichia pastoris through controlling DO by methanol and soribitol co-feeding

甲醇/山梨醇共混流加控制溶氧改善毕赤酵母表达猪圆环病毒Cap蛋白的发酵性能



全 文 :第 12卷第 5期
2014年 9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2 No􀆰 5
Sep􀆰 2014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4􀆰 05􀆰 003
收稿日期:2013-08-0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714303);上海农业科技重点基金(2008:8-5)
作者简介:梁克学(1989—),男,山东新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酵工学;史仲平(联系人),教授,E⁃mail:lp19890604@ 163􀆰 com
甲醇 /山梨醇共混流加控制溶氧改善毕赤酵母表达
猪圆环病毒 Cap蛋白的发酵性能
梁克学,丁  健,侯国力,史仲平
(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 214122)
摘  要:研究在重组毕赤酵母(GS115,Mut+)表达猪圆环病毒 Cap蛋白的发酵过程中,甲醇毒害作用以及溶氧波动
影响目的蛋白的正常表达。 基于对甲醇和山梨醇代谢途径的分析,将 C 源流加的手动调节与反馈控制相结合,提
出了 1种新型的甲醇 /山梨醇共混诱导策略,能够将溶氧稳定地控制于某一设定值,同时避免甲醇毒害作用。 使用
该策略将溶氧控制于 20%的批次,C源(甲醇和山梨醇)添加过少,导致 Cap 蛋白表达量较低(54 mg / L);而将溶氧
控制于 10%的批次,C源流加速率适宜,Cap蛋白表达量达到 198 mg / 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采用传统甲醇诱导策略
(0 mg / L)和 DO stat诱导策略的批次(121 mg / L)。
关键词:毕赤酵母;Cap蛋白;甲醇;山梨醇;反馈控制
中图分类号:Q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4)05-0014-09
Promoting porcine circovirus Cap protein expression in Pichia pastoris through
controlling DO by methanol and soribitol co⁃feeding
LIANG Kexue,DING Jian,HOU Guoli,SHI Zhongping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Bio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In the fermentation producing of porcine circovirus Cap protein by recombinant Pichia patoris
(GS115,Mut+),methanol toxicity and dissolved oxygen fluctuation deteriorated expression of target protein.
A novel methanol / sorbitol co⁃feeding induction strategy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thanol and
sorbitol metabolic pathways. Combining artificial and feedback adjustment of methanol and sorbitol feeding
rates,dissolved oxygen (DO) could be steadily controlled at the desired value,avoiding methanol toxicity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batch controlling DO at 20% with the proposed strategy,Cap protein was weakly
expressed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carbon substrate (including methanol and sorbitol),only 54 mg / L; In
the batch maintaining DO at 10%, feeding rates of carbon substrates were controlled at proper level,so Cap
protein expression could reach 198 mg / L,and it was obviously enhanced compared with the batches with
traditional methanol induction strategy (0 mg / L) and DO⁃stat strategy (121 mg / L).
Key words:Pichia pastoris; Cap protein; methanol; sorbitol; feedback control
    猪圆环病毒(PCV)可引起原发性猪皮炎肾病 综合征 ( PDNS)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WMS),给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 PCV 包含 2 个
开放阅读框 ORF1和 ORF2。 ORF1编码与病毒复制
相关的 Rep 蛋白[1];ORF2 编码病毒的主要结构是
蛋白核衣壳蛋白(Cap 蛋白) [2],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2􀆰 6×104。 目前,关于 Cap蛋白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
在工程菌的构建方面。 在前期工作中,笔者已成功
构建出能够在摇瓶发酵中正常表达 Cap 蛋白的重
组毕赤酵母(GS115,Mut+)。
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具有表
达效率高、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易实现高密度培养、产
物可分泌和蛋白翻译后加工等优点[3]。 毕赤酵母高
密度发酵可使高效合成外源蛋白成为可能,但与此同
时高耗氧速率引起的氧匮乏严重制约着外源蛋白的
表达。 因此在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中,富氧空气甚至
纯氧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除溶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DO)外,甲醇浓度
是蛋白表达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市售的甲醇
电极,由于其数据漂移以及响应滞后的缺点,并未被
广泛使用。 在传统的甲醇诱导策略中,仅依靠离线测
定,难以稳定控制甲醇浓度,并且最优的甲醇诱导浓
度在不同的发酵过程中并不一致[4]。 因此,直接控制
甲醇浓度的诱导策略存在一定局限性。 为了解决此
类问题,以 DO 作为反馈指标,间接控制甲醇浓度的
DO stat诱导策略已被广泛使用[5-6]。 DO stat策略
以 DO作为反馈指标,可自动调节甲醇流加量,将甲
醇控制于较低的水平,不但能提高甲醇的利用效率,
还可以避免甲醇浓度过高而造成的毒害作用。 但是,
在诱导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波动和频繁出现的 C 源匮
乏也会降低外源蛋白的合成速率。
山梨醇对醇氧化酶(alcohol oxidase,AOX)转录
的抑制较弱、能减缓目标蛋白的胞外降解、降低有
毒副产物的积累[7-10],现已逐渐成为毕赤酵母高密
度发酵过程中最常用的辅助 C 源。 在近期研究中,
山梨醇流加主要依靠恒速流加、指数流加等前馈式
控制方法实现[11-13],基于反馈控制的山梨醇流加策
略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山梨醇共混诱导与间接控制
C源流加相结合,提出了 1种新型的甲醇 /山梨醇共
混诱导策略,以 DO为反馈指标,间接控制甲醇以及
山梨醇流加,并将其应用于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猪圆
环病毒 Cap蛋白的发酵过程。 此外,进一步比较了
在该新型诱导策略、传统甲醇诱导策略以及 DO
stat诱导策略下的 Cap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关键发酵
过程的参数,以期实现毕赤酵母表达猪圆环病毒
Cap蛋白的高效表达,为其工业化生产的实现提供
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株
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Cap
pPICZαA)菌株 (载体为 pPICZ α,外源基因为
PCV2的 cap基因,载体呈线型整合在染色体上),由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构建。
1􀆰 2  发酵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g / L):葡萄糖 20、蛋白胨 20、酵母
粉 10。
PTM1(g / L):CuSO4·5H2O 6、NaI 0􀆰 08、MnSO4·
H2O 3、Na2MoO4·2H2O 0􀆰 2、H3BO3 0􀆰 02、CoCl2 0􀆰 5、
ZnCl2 20、FeSO4·7H2O 65、Biotin 0􀆰 3;H2SO4 5 mL / L。
发酵初始培养基:MgSO4 1 g / L、 K2SO4 1 g / L、
(NH4) 2 SO4 5 g / L、CaSO4 0􀆰 1 g / L、甘油 20 mL / L、
PTM1 10 mL / L、H3PO4 2%(体积分数);pH 6􀆰 0。
生长期流加培养基: ( NH4 ) 2 SO4 0􀆰 5 g / L、
KH2PO4 0􀆰 5 g / L、MgSO4 0􀆰 03 g / L、PTM1 10 mL / L、
甘油 500 mL / L;pH 6􀆰 0。
甲醇诱导培养基:(NH4)2 SO4 0􀆰 5 g / L、KH2PO4
0􀆰 5 g / L、 MgSO4 0􀆰 03、甲醇 500 mL / L、 PTM1 10
mL / L;pH 5􀆰 5。
山梨醇培养基(g / L):山梨醇 500。
混加培养基:生长期流加培养基和甲醇诱导培
养基按体积比 25 ∶ 1混合。
1􀆰 3  检测分析方法
1􀆰 3􀆰 1  细胞浓度、细胞干质量测定
细胞浓度、细胞干质量测定方法参见文献
[13]。
1􀆰 3􀆰 2  总蛋白、Cap蛋白表达量测定
总蛋白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14]。
Cap蛋白表达量采用 SDS PAGE 以及 Western
杂交技术测定,具体方法参照文献 [ 15]。 使用
ImageQuant软件分析 Western 杂交结果,可以得到
对应样品中的 Cap蛋白浓度。
1􀆰 3􀆰 3  甲醇浓度、山梨醇浓度检测方法
甲醇浓度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色谱条件见参
照文献[16]。
山梨醇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
件如下:柱型号为有机酸柱,检测器为示差折光检
测器(RID),柱温为 60 ℃,流动相组成为体积分数
51  第 5期     梁克学等:甲醇 /山梨醇共混流加控制溶氧改善毕赤酵母表达猪圆环病毒 Cap蛋白的发酵性能
0􀆰 042%的 H2SO4,流动相流速为 0􀆰 6 mL / min,进样
量为 10 μL。
1􀆰 3􀆰 4  O2利用速率,CO2释放速率的计算
利用尾气分析仪(LKM2000A,韩国 LOKAS 公
司)在线检测发酵尾气中的 CO2和 O2分压,按文献
[17]中的计算公式计算 O2利用速率(oxygen uptake
rate,OUR)、CO2释放速率( carbon dioxide evolution
rate,CER),并借助 RS232 通信接口将数据传输记
录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中。
1􀆰 3􀆰 5  甲醇及山梨醇代谢关键酶比酶活测定
醇氧化酶( alcohol oxidase,AOX)、甲醛脱氢酶
( formaldehyde dehydrogenase, FLD)、甲酸脱氢酶
(formate dehydrogenase, FDH)、异柠檬酸脱氢酶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以及 α 酮戊二酸脱
氢酶 ( α 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α
KGDHC)比酶活按文献[12]报道方法测定。
1􀆰 4  培养方法
1􀆰 4􀆰 1  种子培养
在装有 50 mL种子培养基的 500 mL三角瓶中接
入从 YEPD平板上挑取的单菌落,30 ℃、220 r / min的
条件下摇瓶培养 24 h,作为发酵罐的种子液。
1􀆰 4􀆰 2  10 L发酵罐分批补料培养巴斯德毕赤酵母
表达 Cap蛋白
分批补料培养在 10 L 发酵罐(GUJS 10,镇江
东方生物工程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内进行,初始培
养基 5 L。 菌体生长期、过渡期和诱导期的基本操
作见前期报道[18]。 在生长期、过渡期采用 DO stat
法控制甘油培养基以及混合培养基流加,当菌体质
量浓度达到 100 g / L(以细胞干质量计)时停止流
加。 经过 1~2 h的饥饿培养,甘油以及其他可以充
当 C源的中间代谢物全部耗尽后,开始诱导。
本研究采用了 3 种不同的诱导策略:传统甲醇
诱导策略、DO stat 诱导策略以及本文提出的新型
甲醇 /山梨醇共混诱导策略。 在整个诱导期内,通
气量和搅拌速率保持不变,并将 2 个电子天平通过
RS232通讯接口连接至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自编
的监控程序在线纪录甲醇和山梨醇的流加速率。
传统甲醇诱导策略:通过离线测量甲醇浓度以
及手动调节甲醇诱导培养基流加速度,试图将甲醇
浓度始终维持在 10 g / L的适宜水平[12]。 由于 C 源
供应充足,菌体耗氧量极大,因此在整个诱导阶段,
必须使用纯氧。
DO stat诱导策略:在使用纯氧供氧的条件下,
采用 DO stat控制甲醇诱导培养基的流加[5]。
新型甲醇 /山梨醇共混诱导策略:在共混诱导
中,甲醇和山梨醇共同为菌体合成蛋白提供能量
(ATP)以及碳骨架,即甲醇和山梨醇的代谢过程
均包括能量代谢以及蛋白合成 2 条途径,如图 1 所
示。 二者异化产能途径可由如下的反应方程式
表示:
C methanol( ) + 3

O2 + 6ADP →CO2 + 6ATP +
2H2O
C sorbitol( ) + O2 +
19

ADP → CO2 +
19

ATP +
H2O
由以上可知,在甲醇以及山梨醇的产能途径
中,ATP 对于 O2的得率系数(消耗 1 mol O2所产生
的 ATP)分别为 4 和 6􀆰 33。 这也就是说,在消耗相
同数量 O2时,山梨醇可以为菌体提供更多的 ATP。
1 mol甲醇经过同化途径生成目的蛋白时,消耗 0􀆰 5
mol O2,而山梨醇的同化途径中不需要 O2的供应。
综合考虑 2种底物的同化途径和异化途径可知,菌
体利用山梨醇时对 O2的需求量更低。 在总 C 添加
速率不变,且甲醇 /山梨醇无积累的条件下,可以通
过改变 2种底物的添加比例来调节 O2消耗速率和
DO。 根据这一原理构建控制器,DO 偏高时增加总
C源中甲醇的比例,DO 偏低时增加山梨醇比例,从
而将 DO控制于某一设定值。 在不同诱导阶段菌体
对 C源的需求量不同,因此总 C 添加速率需要操作
人员根据经验分阶段手动调节。
1􀆰 5  C源比消耗速率的计算
在不同的诱导策略下,C 源消耗速率采用不同
的方法计算。 传统甲醇诱导策略下,诱导 t h 的甲
醇消耗速率 Rmeth( t) (g / (L·h))可以由以下公式计
算得到
Rmeth t( ) =
ρmeth t( ) V - ρmeth t + N( ) V + m t( )
NV
(1)
式中:ρmeth( t)为离线测定的甲醇质量浓度,g / L;N
为 2 次取样之间的间隔, h;V 为发酵液体积, L;
m( t)为 t~ t+N h之间甲醇的流加量,g。
DO stat策略:甲醇匮乏会引起 DO 急剧上升,
以此为依据流加甲醇诱导培养基,因此发酵液中甲
醇浓度始终维持于极低水平,某时间段内甲醇的消
耗速率近似等于其流加速率。 本研究中,以 1 h 为
采样周期,由电子天平读数计算该时间段内甲醇流
6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图 1  甲醇 /山梨醇代谢途径
Fig􀆰 1  Metabolic pathways of methanol and sorbitol
加速率,甲醇消耗速率约等于其流加速率。
共混流加控制溶氧策略:以 DO为反馈指标,调
节甲醇 /山梨醇流加速率。 当 DO 维持于设定值附
近时,甲醇 /山梨醇在发酵液中无积累(由液相色谱
仪测定,数据未给出),因此甲醇 /山梨醇消耗速率
等于其流加速率。 以 15 min 为采样周期,根据天平
读数计算 1次甲醇 /山梨醇消耗速率。 如前所述,以
Rmeth( t)表示甲醇消耗速率。 同理,以 Rsor( t)表示诱
导 t h的山梨醇消耗速率。 C源消耗速率 F( t)可用
以下公式表示
F t( ) = 1
32􀆰 04
Rmeth t( ) +

182􀆰 17
Rsor t( ) (2)
式中:32􀆰 04和 182􀆰 17 是甲醇和山梨醇的摩尔质量,
g / mol。 在单独使用甲醇诱导的批次中,Rsor(t)为 0。
1􀆰 6  C流分配的计算
根据图 1,甲醇和山梨醇代谢均包括能量代谢
途径和蛋白合成途径。 采用本研究中所提出策略
进行诱导的发酵批次中,流向能量代谢途径以及蛋
白合成途径的 C 流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首先,t1
到 t2时间段内 C源的消耗总量 Mtotal(mol / L)可以由
式(3)计算。
Mtotal = ∫t2
t1
F t( ) dt (3)
由于流向能量代谢途径的 C源最终以 CO2形式排出,
因此可以通过计算 CO2排放总量为这一部分的 C 源
定量。 t1 ~ t2时间段内用于生成 ATP 的 C 源总量
Menergy可以由式(4)计算得到。 利用式(5)计算出流
向蛋白合成途径的 C源总量 Msynthesis。 由于使用纯氧
供氧的发酵批次中,在线状态参数(CER)无法测定,
因此只能计算 C 源的消耗总量 Mtotal,而无法计算流
向 2条支路中的 C流。
Menergy = ∫t 2
t1
CER t( ) dt (4)
Msynthesis = Mtotal - Menergy (5)
2  结果与讨论
2􀆰 1  不同诱导策略下 DO的比较
本研究中,将上述 3 种诱导策略应用于 4 个批
次的发酵实验中。 批次 A 与 B 分别采用传统甲醇
诱导以及 DO stat诱导策略;批次 C与 D采用本研
究中提出的新型甲醇 /山梨醇共混诱导策略,分别
将 DO设定为 10%和 20%。 上述 4个批次诱导阶段
DO变化情况如图 2所示。
71  第 5期     梁克学等:甲醇 /山梨醇共混流加控制溶氧改善毕赤酵母表达猪圆环病毒 Cap蛋白的发酵性能
由图 2可知:批次 A中,尽管 DO的控制目标为
10%,但实际的控制效果极差,DO在 0 ~ 50%范围内
大幅度波动。 在使用纯氧供氧的条件下,DO 对通
气量以及搅拌转速的波动十分敏感,这是导致 DO
波动的重要原因。 批次 B 中,使用自编的控制程序
识别 DO 峰值,启动甲醇流加。 在使用纯氧的条件
下,甲醇匮乏时 DO 峰值可以达到 200%以上,但是
在 2次流加操作的间隔,菌体耗氧量极大,又会导致
DO几乎降为 0。 在批次 C 与 D 中,使用空气供氧,
DO的设定值分别为 10%和 20%。 这 2 个批次的
DO值始终维持在设定值附近,仅有微小波动。
图 2  批次 A、B、C、D诱导期中 DO变化
Fig􀆰 2  DO variations in induction phase in batches A,B,C,D
2􀆰 2  不同诱导策略下 C源消耗速率的比较
在批次 A和 B中,甲醇作为提供合成目的蛋白
所需能量以及碳骨架的唯一 C 源,其消耗速率如图
3(a)所示。 诱导 42 h 前,二者没有明显区别;诱导
42 h后,批次 B 的甲醇消耗速率基本维持稳定,而
批次 A的甲醇消耗速率突然降低。 在诱导 42 h 左
右时,批次 A 甲醇质量浓度突然上升至 30 g / L,甲
醇浓度的急剧波动和过高的甲醇浓度会导致菌体
活性下降,甲醇利用速率减缓(图 3( a))。 批次 B
中,由于整个诱导期甲醇均维持在很低的浓度,因
此在诱导 60 h前菌体始终维持较高的活性,C 源消
耗速率稳定。 本研究中提出的共混诱导策略,目的
在于优化甲醇 /山梨醇流加速率(消耗速率),使其
更有利于目的蛋白的表达。 不同诱导阶段菌体对
总 C源(包括甲醇和山梨醇)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因
此总 C流加速率由操作人员按经验分阶段调节。
在此基础上,使用上述的控制器自动调节甲醇和
山梨醇的流加速率。 批次 C与批次 D的 C源消耗速
率(流加速率)的设定值与实测值如图 3(b)所示。 由
图 3(b)可知:在整个诱导期内,批次 C的 C源消耗速
率明显高于批次 D,这是由 2个批次不同的 DO设定
值决定的。 在整个诱导阶段,批次 B 的 C 源消耗速
率始终高于批次 C 和 D;批次 A 的 C 源消耗速率只
在 42 h前高于批次 C和 D。 即使在相同的 C源流加
速率下,甲醇在总 C 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也会导致耗
氧速率的差异。 在批次 C与 D中,供氧条件相同,通
过调节总 C中甲醇所占的比例来调节菌体耗氧速率,
DO值可以被稳定地控制于设定值。 从图 3(c)可以
看出,批次 C 中,大约 80%的 C 源由甲醇提供,而在
批次 D中,诱导 25 h前甲醇约占总 C源的 50%,在其
余时间,甲醇只占总 C源的 20%左右。
醇氧化酶(AOX)催化甲醇代谢的第一步反应,
也是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最重要的关键酶,AOX 比
酶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甲醇的代谢速率,进而影响
到目的蛋白的发酵生产水平。 由于不同诱导策略
下,进入诱导期后的菌体质量浓度基本相同(100 ~
110 g / L,以细胞干质量计),所以图 4 中 AOX 的比
酶活实际上体现了不同诱导条件下细胞代谢甲醇
的能力。 在本研究中,当混加少量的山梨醇时(批
次 C),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AOX比酶活的提升,此批
次 AOX的比酶活是单独甲醇诱导的 150% ~ 400%,
达到 50 U / g(以细胞干质量计)。 批次 A、B 的 AOX
比酶活相对较低,而由于在这 2 个批次流加了更多
的甲醇,所以批次 A、B 的甲醇消耗速率相对较高
(图 3 ( a))。 由于批次 D 甲醇流加过少,导致其
AOX比酶活相对较低,但在诱导期的很长时间里,
这一数值依然比单独甲醇诱导的批次高,这也间接
证明了甲醇山梨醇混加可以提升 AOX的比酶活。
81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图 3  C源消耗速率、甲醇所占比例以及甲醇浓度变化
Fig􀆰 3  Carbon consumption rates,percentage of methanol and variations of methanol concentration
2􀆰 3  不同诱导策略下关键酶比酶活比较
采用甲醇山梨醇混加策略时,甲醛异化途径
中甲醛脱氢酶(FLD)、甲酸脱氢酶(FDH)(尤其是
批次 C)的比酶活显著提高(图 4)。 由图 4 可知,
FLD和 FDH可以完全氧化甲醛异化途径产生的中
间毒负代谢产物并释放 CO2,高 FLD 和 FDH 比酶
活有利于抑制中间毒副产物的积累,进而提高细
胞代谢活性和蛋白合成速率。 由图 4 还可知,批
次 C 的 FLD 和 FDH 比酶活是单独甲醇诱导时的
200% ~500%,分别达到 60 和 100 U / g(以细胞干
质量计)。 甲醇山梨醇混加还显著提升了 TCA 循
环中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α 酮戊二酸脱氢酶
(α KGDHC)的比酶活,对 IDH 比酶活的提升尤
为显著,批次 C、D 的 IDH 比酶活都达到较高水
平。 综上所述,甲醇山梨醇可以显著改善关键酶
的比酶活,进而提高细胞的能量代谢效率和蛋白
合成速率。
2􀆰 4  不同 DO设定值条件下 OUR与 CER的比较
OUR和 CER 是毕赤酵母发酵过程中重要的
在线状态参数,可以直接反映菌体的呼吸代谢状
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使用纯氧供氧的批次
(批次 A和 B)中,发酵尾气内 O2 的分压超出尾气
分析仪的测量范围,无法测量,故无法计算出 OUR
与 CER。 图 5 比较了批次 C、D 诱导阶段的 OUR。
由图 5 可知:批次 C 的溶氧设定值低于批次 D,总
C 源消耗速率以及 C 源组成中甲醇所占的比例明
显高于批次 D,因此其 OUR 值始终维持在 0􀆰 14
mol / (L·h)以上的较高水平。 与此相反,由于批次
D的较低的 C 源以及甲醇消耗速率,其 OUR 值始
终低于 0􀆰 14 mol / ( L·h)。 批次 C 与 D 的 CER 如
图 5 所示。 从图 5 可以看出,批次 C 中的 CER 远
远高于批次 D,这也是由于不同的 C 源流加(消
耗)速率造成的。
2􀆰 5  不同诱导策略下 Cap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4 批次总蛋白浓度变化情况如图 6 所示。 由
图 6 可知:批次 A、B 的蛋白表达量在整个诱导期
有所起伏,批次 A尤为严重,其在诱导后期蛋白大
量降解。 前期报道表明,添加山梨醇可以降低蛋
白酶的分泌,减少发酵后期蛋白的降解[19] 。 因此,
在批次 C、D 中,总蛋白浓度在整个诱导过程中稳
步提高,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降解。 批次 C 最终的
总蛋白表达量最高,达到 284 mg / L;A 批次最低,
仅达到 170 mg / L;批次 B 和批次 D 分别达到 254
和 244 mg / L。
4 个批次最终的 Cap 蛋白表达水平采用
Western杂交技术测定,测定结果如图 7所示。 由图
91  第 5期     梁克学等:甲醇 /山梨醇共混流加控制溶氧改善毕赤酵母表达猪圆环病毒 Cap蛋白的发酵性能
图 4  不同诱导策略下关键酶的比酶活
Fig􀆰 4  Specific activities of the key enzymes
using various feeding strategies
7可知:2􀆰 6×104左右的条带为猪圆环病毒 Cap 蛋
白。 批次 A中,Cap蛋白表达水平极低,几乎无法检
测到;批次 D中,仅有少量的 Cap 蛋白被检测到,质
量浓度为 54 mg / L;批次 B 的 Cap 蛋白表达水平明
显高于批次 D,检测结果为 121 mg / L;批次 C 的表
达水平最高,达到 198 mg / L。
图 5  批次 C与批次 D OUR与 CER变化
Fig􀆰 5  Variations of OUR and CER in batches C and D
图 6  不同诱导策略下的总蛋白浓度及
Cap蛋白浓度变化情况
Fig􀆰 6  Total protein concentrations and Cap
protein concentrations under different
induction strategies
图 7  4个批次的Western测定
Fig􀆰 7  The Western test of 4 batches
2􀆰 6  新型甲醇 /山梨醇诱导策略提高 Cap 的蛋白
表达
2􀆰 6􀆰 1  稳定适宜的 DO水平提高 Cap的蛋白表达
由图 1 可知:O2是毕赤酵母利用 C 源表达目
的蛋白的重要底物,甲醇在醇氧化酶的作用下生
成甲醛,以及 NADH 经过氧化磷酸化生成 ATP 的
反应都必须有 O2的参与。 发酵液中 DO 值过低,
02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必然会限制上述两步反应的速度,影响目的蛋白
的合成;而 DO浓度过高同样会对细胞产生毒害作
用,影响目的蛋白的正常表达。 只有 DO 始终稳定
维持于较适宜的水平时,对目的蛋白的合成才最
有利。 批次 B 采用DO stat诱导策略,在使用纯氧
的条件下,DO的大幅度波动(0 ~ 200%)是无法避
免的,这是影响批次 B Cap蛋白表达水平的主要因
素。 批次 A 中也存在 DO 的波动(0 ~ 50%),但却
不是影响 Cap 蛋白表达量的最主要原因。 批次 C
和批次 D 中,DO 分别被稳定地控制在 10%和
20%,对 Cap蛋白的表达是有利的。
2􀆰 6􀆰 2  适量的 C源供应提高 Cap蛋白表达
由前期研究报道可知,不同发酵过程中最优
的甲醇诱导浓度各不相同[12] 。 本研究中各个批次
诱导期甲醇浓度如图 3(d)所示。 由图 3(d)可知:
批次 A 中甲醇供应充足,甲醇浓度最高,Cap 蛋白
表达水平反而最低;批次 B、C 和 D中,甲醇质量浓
度均处于 5 g / L以下的较低水平,Cap 蛋白表达水
平均高于批次 A。 显而易见,对于本研究中所使用
的菌株,低甲醇浓度可以提高甲醇的利用效率,更
有利于 Cap 蛋白的表达。 批次 B 中,甲醇浓度较
低,甲醇消耗快,诱导强度高,因此 Cap 蛋白表达
水平较高,但是频繁出现的甲醇匮乏以及 DO 波动
仍然不利于 Cap 蛋白的合成。 批次 C 和 D 中,为
了保证适宜的 DO 条件,C 源供给受到一定限制。
但是山梨醇能在耗氧量较小的情况下,为菌体合
成蛋白提供更多的能量(ATP)以及碳骨架,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C 源供给的不足,有利于 Cap
蛋白的合成。 批次 D 中 DO 设定值偏高,导致 C
源添加量偏低,且大部分 C 源都是由山梨醇提供
的,AOX启动子不能被充分诱导,使得 Cap 蛋白的
表达量远远低于批次 C。
2􀆰 6􀆰 3  不同发酵批次碳流分配
在毕赤酵母合成目的蛋白的过程中,一部分 C
源用于提供能量,生成 ATP,C 以 CO2形式排出,另
外一部分流向蛋白合成途径,为蛋白合成提供碳骨
架。 流向蛋白合成途径 C 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目
的蛋白的表达水平。
表 1比较了上述 4个发酵批次各个诱导阶段和
整个诱导阶段 C 源的消耗量以及批次 C、D 碳流的
分配情况。 单独使用甲醇诱导的 2个批次(A和 B)
的 C 源消耗量大于甲醇 /山梨醇共混诱导的 2 个批
次(C和 D)。 其中批次 D 的 C 源消耗量远远低于
其他 3 个批次,仅相当于 A、 B、 C 3 个批次的
35􀆰 8%、31􀆰 4%和 42􀆰 0%。 比较 C、D 2 个批次的碳
流分配情况:在整个诱导阶段,批次 C、D 的每升发
酵液中,分别有 4􀆰 86 和 2􀆰 91 mol / L 的 C 流向蛋白
合成途径,占总各自 C源的 37􀆰 4%和 57􀆰 2%。
表 1  不同发酵批次 C源消耗量及碳硫分配
Table 1  Carbon consumption amount and carbon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batches
mol·L-1
诱导时间 /

批次 A
c(总碳)
批次 B
c(总碳)
批次 C 批次 D
c(总碳) c(合成蛋白碳流量) c(总碳) c(合成蛋白碳流量)
10~20 2􀆰 73 3􀆰 59 2􀆰 80 1􀆰 30(46􀆰 4%) 1􀆰 44 0􀆰 91(63􀆰 2%)
20~30 3􀆰 82 3􀆰 93 2􀆰 45 1􀆰 04(41􀆰 6%) 1􀆰 00 0􀆰 52(52􀆰 0%)
30~40 3􀆰 77 3􀆰 53 2􀆰 39 1􀆰 14(47􀆰 7%) 1􀆰 41 0􀆰 96(68􀆰 1%)
40~50 2􀆰 39 3􀆰 42 2􀆰 08 0􀆰 73(35􀆰 1%) 0􀆰 76 0􀆰 29(38􀆰 2%)
50~60 1􀆰 36 2􀆰 96 1􀆰 78 0􀆰 50(28􀆰 1%) 0􀆰 45 0􀆰 15(33􀆰 3%)
60~70 1􀆰 23 - 1􀆰 51 0􀆰 15(9􀆰 9%) 0􀆰 41 0􀆰 08(19􀆰 5%)
10~70 15􀆰 30 17􀆰 43 13􀆰 01 4􀆰 86(37􀆰 4%) 5􀆰 47 2􀆰 91(53􀆰 2%)
    综上所述,甲醇毒害、DO波动、C源供应不足以
及诱导强度低分别是影响批次 A、B、D Cap 蛋白合
成的主要因素。 而批次 C 则避免了甲醇的毒害,将
DO稳定地控制在较温和的水平,同时还为菌体提
供了适量的 C源以及诱导强度,促使更多的 C 源流
向蛋白合成途径,因此其 Cap 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
其他 3个批次。
3  结  论
本研究基于毕赤酵母代谢等量甲醇 /山梨醇耗氧
量的差异,提出了 1种新型的甲醇 /山梨醇共混诱导
策略,用于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猪圆环病毒 Cap蛋白的
12  第 5期     梁克学等:甲醇 /山梨醇共混流加控制溶氧改善毕赤酵母表达猪圆环病毒 Cap蛋白的发酵性能
发酵过程。 该策略将人工调节与反馈控制相结合,通
过调节甲醇和山梨醇的流加速率,能够将发酵液中溶
解氧浓度稳定地控制在适宜的水平,适度限制了甲醇
消耗速率,进而缓解了供氧压力,使得整个发酵过程
可以在全程通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降低了发酵成本。
使用该策略并将溶氧值控制于 10%的批次中,甲醛异
化途径和 TCA 循环中关键酶活性得到大幅提高,尤
其是 AOX,其比酶活达到 50 U / g(细胞干质量计),相
对于甲醇单独诱导的批次提高了 150%~400%,代谢
甲醇及降解中间毒负产物的能力显著改善,提高了细
胞代谢活性和蛋白合成速率。 此条件下,最终的 Cap
蛋白表达量达到 198 mg / L,是所有发酵批次的最高
水平,相对于 DO Stat诱导的批次提高了 65%,整体
发酵性能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 1 ]  Cheung A K.The essential and nonessential transcription units for
viral protein synthesis and DNA replic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J] .Journal of Virology,2003,313(2):452⁃459.
[ 2 ]   Nawagitgul P,Morozov I,Bolin S R,et al.Open reading frame 2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encodes a major capsid protein [ J] .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2000,81(9):2281⁃2287.
[ 3 ]   Macauley P S,Fazenda M L,McNeil B,et al.Heterologous protein
production using the Pichia pastoris expression system[J] .Yeast,
2005,22(4):249⁃270.
[ 4 ]   Gao M J, Dong S J, Yu R S, et al. Improvement of ATP
regeneration efficiency and operation stability in porcine
interferon⁃alpha production by Pichia pastoris under lower
induction temperature[J] .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1,28(6):1412⁃1419.
[ 5 ]   Lee C Y,Nakano A,Shiomi N,et al.Effects of substrate feed rates
on heterologous protein expression by Pichia pastoris in DO⁃stat
fed⁃batch fermentation [ J] .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3,33(4):358⁃365.
[ 6 ]   Lim H K, Choi S J, Kim K Y, et al. Dissolved⁃oxygen⁃stat
controlling two variables for methanol induction of rGuamerin in
Pichia pastor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peated fed⁃batch [ J]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3,62(4):342⁃348.
[ 7 ]   Boze H,Celine L,Patrick C,et al.High⁃level secretory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porcine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by Pichia
pastoris[J] .Process Biochemistry,2001,36(8 / 9):907⁃913.
[ 8 ]   Calik P,Celik E,Oliver S G.Recombinant protein production by
Mut ( +) strain of Pichia pastoris using dual carbon sources:
methanol and sorbitol [ J] . New Biotechnology, 2009, 25 ( 1):
S60⁃S60.
[ 9 ]   Celik E,Calik P,Oliver S G.Fed⁃batch methanol feeding strategy
for recombinant protein production by Pichia pastoris in the
presence of co⁃substrate sorbitol[J] . Yeast, 2009, 26 ( 9 ):
473⁃484.
[10]   Hellwig S,Emde F,Raven N P G,et al.Analysis of single⁃chain
antibody production in Pichia pastoris using on⁃line methanol
control in fed⁃batch and mixed⁃feed fermentations[J] .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1,74(4):344⁃352.
[11]   Arnau C,Ramon R,Ferrer P,et al.Sorbitol co⁃feeding an efficient
strategy to reduce metabolic burden caused by the overexpression
of a Rhizopus oryzae lipase in Pichia pastoris [ J ] .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7,131(2):S76.
[12]   Gao M J, Li Z, Yu R S, et al. Methanol / sorbitol co⁃feeding
induction enhanced porcine interferon⁃alpha production by
P pastoris associated with energy metabolism shift[ J]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es Engineering,2012,35(7):1125⁃1136.
[13]   Wang Z,Wang Y,Zhang D,et al. Enhancement of cell viability
and alkaline polygalacturonate lyase production by sorbitol co⁃
feeding with methanol in Pichia pastoris fermentation[J] .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4):1318⁃1323.
[14]   Blake M S, Johnston K H, Russell⁃Jones G J, et al. A rapid,
sensitive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alkaline phosphatase⁃conjugated
anti⁃antibody on Western blots [ J ] .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1984,136(1):175⁃179.
[15]   Wang X P,Xing S L.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quantita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 J ] . Tianjin Chemical
Industry,2009,23(3):40⁃41.
[16]   Jin H,Zheng Z Y,Gao M J,et al.Effective induction of phytase in
Pichia pastoris fed⁃batch culture using an ANN pattern
recognition model based on⁃line adaptive control strategy [ J] .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7,37(1):26⁃33.
[17]   Shi H,Shimizu K. On⁃line metabolic pathway analysis based on
metabolic signal flow diagram[J] .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8,58(2 / 3):139⁃148.
[18]   Yu R S,Dong S J,Zhu Y M,et al. Effective and stable porcine
interferon⁃alpha production by Pichia pastoris fed⁃batch
cultivation with multi⁃variables clustering and analysis [ J ] .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10,33(4):473⁃483.
[19]   Jahic M,Gustavsson M,Jansen A K,et al.Analysis and control of
proteolysis of a fusion protein in Pichia pastoris fed⁃batch
processes[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3,102(1):45⁃53.
(责任编辑  周晓薇)
22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