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7卷第6期
2009年11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JournalofBioprocessEngineering
Vol.7No.6
Nov.2009
doi:10.3969/j.issn.1762-3678.2009.06.015
收稿日期:2009-03-17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6AA02030109)
作者简介:刘 苗(1984—),女,湖北襄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化工;郑 璞(联系人),副教授,Email:zhengpu@jiangnan.edu.cn
耐温性 L 谷氨酸发酵菌种的选育
刘 苗,郑 璞,杜巧燕,刘小德,倪 晔,毛忠贵,孙志浩
(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 214122)
摘 要: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提高L谷氨酸生产菌在高温发酵条件下的谷氨酸产量。以天津短杆菌T6 13变异
株SW07 1为原始亲株,分别经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和X射线诱变,获得5株耐温性能略有提高的突
变菌株。经2轮基因组改组,获得耐高温(能在44℃生长)的L谷氨酸菌株F2 50。F2 50在38℃下,摇瓶发酵
40h,发酵液中L谷氨酸浓度比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近41%,在41℃高温下,摇瓶发酵40h,L谷氨酸浓度比原
始出发菌株提高了近2倍。
关键词:基因组改组;L谷氨酸;耐温性
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09)06-0074-05
BreedingofathermotolerantBrevibacteriumtianjinesefor
producingLglutamicacid
LIUMiao,ZHENGPu,DUQiaoyan,LIUXiaode,NIYe,MAOZhonggui,SUNZhihao
(KeyLaboratoryofIndustrialBiotechnologyoftheMinistryofEducation,
SchoolofBiotechnology,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Abstract:ThebreedingofthermotolerantLglutamicacidproducingstrainbygenomeshuflingwasinves
tigated.AvariantofBrevibacteriumtianjineseT613,SW071wasusedastheparentstrain.Fivemutants
withsubtleimprovementincharacteristicofheatresistanceweregeneratedbyUVDES(diethylsulfate
mutagenesis)andXrays,respectively.AstrainF250capableofgrowingat44℃ andwithhigher
Lglutamicacidproductivitywasobtainedfromthesecondroundgenomeshufledpopulation.TheLglu
tamicacidproductionofF250was041and2timeshigherthanthatoftheinitialstrainat38℃ and40
℃,respectively.
Keywords:genomeshufling;Lglutamicacid;thermotolerance
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一直是味精发酵工业中
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1]。温度是谷氨酸发酵控制
的主要参数之一,谷氨酸生产菌株的耐高温性能直
接与生产效益相关,提高谷氨酸菌株的耐高温性能
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维持发酵温度所产生的成本[2]。
由于谷氨酸生产菌的耐高温生化机理十分复杂,耐
高温和高产性状并不是由1个或数个基因控制,它
涉及到大量的基因产物及其相关的代谢途径。在
这些作用机制未完全阐明以前,用基因工程等理性
育种手段,较难同时提高谷氨酸菌的耐高温和高产
性能。
基因组改组技术是一个突破性的新型体内分
子育种方法[3]。其突出优点是不必了解整个基因
组的序列数据和代谢网的信息[4-6],提高了选育
效率[7-8]。
天津短杆菌T6 13是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选育到的1株谷氨酸生产菌,是20世纪八、九十年
代我国味精生产厂家普遍采用的生产菌株。本研
究以天津短杆菌T6 13变异株SW07 1为原始亲
株,分别经过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和 X
射线诱变,获得耐温性能改良的突变菌候选库,应
用灭活标记原生质体,融合后致死损伤得到互补获
得活性融合子的方法,进行基因组改组,以期在短
期内获得耐高温性能较好的谷氨酸产生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天津短杆菌T 613变异株SW07 1。
112 培养基及溶液
保藏斜面培养基(质量分数,下同):牛肉膏
1%,蛋白胨1%,NaCl05%,pH70~72。
活化斜面培养基:在保藏斜面培养基上加入
1%的葡萄糖。
再生(RM)培养基[9]:丁二酸钠9005%,水解
酪蛋白05%,酵母膏05%,葡萄糖05%,MgCl2·
6H2O04066%,KH2PO4015%,K2HPO4·3H2O
035%,琼脂20%,pH73。
种子及发酵培养基:参照文献[10]进行配制。
显色平板:发酵培养基中加入001g/L的溴甲
酚紫及2%的琼脂。
高渗液、PEG溶液、新生 Ca3(PO4)2溶液的配
制方法参考文献[11]。
12 方法
121 原始亲株诱变
采用 UV DES、X射线分别对 T6 13变异株
SW07 1进行诱变,具体方法参考文献[12],筛选
温度耐受突变株的流程见图1。
122 原生质体的制备
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参考文献[11]。
123 基因组改组
将按上述方法制成不同菌株的原生质体混合,等
体积分为2份,1份置于紫外线下照射30min,1份置
于60℃水浴中处理120min(各取100μL原生质体
液涂布 RM平板作对照),混合离心,重悬于高渗液
图1 起始耐温突变菌株库的选育流程
Fig.1 Breedingprocedureoftheinitialmutant
populationwithheatresistance
中。各取25mL灭活后的亲株原生质体高渗悬浮
液,混合、离心、弃上清液,加入48mL35%聚乙二醇
(PEG)溶液重悬,并加入02mL的新生Ca3(PO4)2溶
液,混合均匀。于32℃保温30min,离心,弃上清液,
配成高渗细胞悬浮液5mL,用高渗液梯度稀释涂布
于RM平板上,30℃培养[11]。
将 RM上长出的菌落,用灭菌牙签接种到显色
平板,分别于41和42℃下培养,挑选生长快、变色
早、变色圈大的菌落进行38℃摇瓶发酵。产酸高的
改组菌株,再进行下一轮原生质体融合。
124 摇瓶发酵条件
培养成熟种子,按体积分数5%接种量接种到
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控制不同的发酵温度。摇床转
速220r/min,发酵周期40h,发酵过程中根据pH变
化情况,流加尿素。
125 分析方法
OD值测定:将菌液稀释相应的倍数,以空白培
养基作为空白对照,采用752分光光度计在660nm
处测定OD值。
谷氨酸质量浓度测定:采用 SBA 40C多功能
谷氨酸葡萄糖分析仪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基因组改组
211 出发菌库
良好的起始菌株是改良菌种和提高菌种进化
57 第6期 刘 苗等:耐温性L谷氨酸发酵菌种的选育
进程所必需的[13]。不同性状类群之间的基因组改
组可以加速定向进化。通过UV DES和 X射线对
原始菌株分别进行诱变,得到突变株:UD 1、UD
2、X 1、X 2和X 3。它们在40℃平板上生长良
好,在高温38℃下,摇瓶发酵产酸,产量分别比原始
出发菌株(SW07 1)提高了 3%、8%、3%、5%和
9%。该5株菌作为基因组改组的出发菌库。
212 第1轮基因组改组
将出发菌株SW07 1通过UV DES和X射线
诱变,得到融合出发株 UD 1、UD 2、X 1、X 2
和X 3,第1轮融合的再生菌落,经41℃筛选和
38℃摇瓶发酵,从274个黄色变色圈较大的菌落中
获得5株产酸量高的菌株:F1 18、F1 22、F1 80、
F1 36和F1 93。如图2所示,在38℃下发酵,产
酸率分别比原始亲株(SW07 1)提高28%、24%、
17%、25%和14%,该5株菌株的平均产酸率比其
融合出发菌株的平均产酸率高16%。
图2 第1轮改组菌株和出发菌株在38℃下
谷氨酸的相对产量
Fig.2 Relativeproductionofglutamicacidofthefirst
shufledanditsstartingstrainsat38℃
213 第2轮基因组改组
将第1次基因改组得到的5株进行第2轮融
合,再生后的菌落在更高的温度42℃下筛选,获得
F2 45、F2 68、F2 50、F2 39和F2 88共5株产
酸量高的菌株。如图3所示,在38℃下发酵,产酸
分别比原始亲株(SW07 1)提高39%、37%、41%、
33%和35%,该5株第2轮改组菌株的平均产酸率
比第1轮改组菌株的平均产酸率高154%。
22 改组菌株与原始菌株生长情况的比较
将所有改组菌株和原始菌株分别于42和44℃
液体试管中培养 24h,观察生长情况(表 1)。在
42℃时改组菌株的菌体密度 (OD660为074以上)
明显高于原始菌株 (OD660为028)和基因组改组
图3 2轮改组菌株在38℃下谷氨酸的相对产量
Fig.3 Relativeproductionofglutamicacidoftwo
roundsshufledstrainsat38℃
出发亲株 (OD660最高者为062)。在44℃液体培
养基中,原始菌株和基因组改组出发亲株仅有微弱
生长 (OD660均在036以下),而第1轮、第2轮改
组后菌株 OD660分别达到060、080左右。在高温
液体培养基中,改组菌株的耐温性能较原始菌株有
显著增加。
表1 2轮改组菌株和原始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Table1 Growthoftheshufledandinitialstrainsat
diferenttemperatures
菌株 菌号
OD660
42℃ 44℃
SW07 1 0283 0182
原始菌株 UD 1 0485 0244
UD 2 0564 0264
基因改组出发
亲库株
X 1 0625 0365
X 2 0363 0363
X 3 0464 0325
第1轮基因组
改组菌
F1 18 0745 0545
F1 22 0825 0624
F1 80 0767 0586
F1 36 0828 0623
F1 93 0847 0648
第2轮基因组
改组菌
F2 45 0945 0789
F2 68 0924 0824
F2 50 0888 0802
F2 39 0946 0846
F2 88 0865 0762
23 优良改组菌与原始菌株不同温度下的摇瓶发
酵比较
将第2轮改组菌株中的优良菌株F2 50及原始
67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7卷
菌株SW07 1分别于32、35、38和41℃下发酵,比较
其发酵产酸情况。监测发酵过程中菌体密度与谷氨
图4 改组菌株F2 50与原始菌株SW07 1
在不同温度下的摇瓶发酵
Fig.4 FermentationofF250andSW071in
shakeflaskatdiferenttemperatures
酸产量变化情况(图4)。由图4可见,在32℃下,原
始菌株SW07 1的谷氨酸产量(723g/L)及菌体质
量浓度(OD660为358)都略高于改组菌F2 50(678
g/L,325),但从35℃开始,改组菌F2 50无论是其
谷氨酸产量还是菌体浓度都比原始菌株SW07 1高。
在38℃下,F2 50的谷氨酸产量达到529g/L,而原
始菌株SW07 1的产量却只有375g/L;在41℃下,
F250的谷氨酸产量达到31g/L,而SW07 1由于其
生长受到抑制,产量只有11g/L。由此可见,经过基因
组改组,改组菌株的耐温性得到较大的提高。F2 50
菌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与原始出发菌株在分子生物学
上的差异有待继续研究。
24 改组传代稳定性的确定
将所得改组菌种经过7次传代,再经摇瓶发酵
检测后,获得的融合菌株的遗传性状基本保持稳
定,结果见表2。
表2 改组株传代稳定性实验结果
Table2 Stabilityoftheshufledstrain g·L-1
传代次数 0 1 2 3 4 5 6 7
ρ(L谷氨酸)519523534529535526530521
3 结 论
以原始菌株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改组,首先获
得具有遗传差异的出发菌株是十分必要的。采用
紫外线复合 DES、X射线传统诱变方法对天津短杆
菌T6 13变异株 SW07 1进行诱变,获得5株耐
温性略有提高的突变株,作为用于基因组改组的出
发菌株。通过2轮基因组改组就获得能够在高温
44℃生长的菌株。
本研究从味精工业生产菌株出发,经过2轮递
近式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到1株在38℃下发酵产酸
良好(较原始菌产酸提高41%)、41℃高温下发酵
较原始菌产酸提高2倍的基因组改组重组菌 F2
50。表明基因组改组技术是加速工业微生物复杂表
型改进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克旭,邱志成,林瑾琳,等.味精生产问答[M].北京:轻工业
出版社,1989:13.
[2] 陈泽钧,江泳.谷氨酸高温发酵的探讨[J].发酵科技通讯,
1984,13(2):210213.
ChenZejun,JiangYong.Hightemperaturefermentationofgluta
mate[J].FajiaoKejiTongxun,1984,13(2):210213.
[3] CrameriA,RailardSA,BermudezE,etal.DNAshuflingofa
familyofgenesfromdiversespeciesacceleratesdirectedevolution
[J].Nature,1998,391:288291.
[4] ZhangYX,PeryK,VictorA,etal.Genomeshuflingleadstorap
idphenotypicimprovementinbacteria[J].LeterstoNature,
2002,415:644646.
[5] PetriR,SchmidtDannertC.Dealingwithcomplexity:evolutionary
andgenomeshufling[J].CurentOpinioninBiotechnology,2004,
77 第6期 刘 苗等:耐温性L谷氨酸发酵菌种的选育
15:298304.
[6] 罗剑,杨民和,施巧琴.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基因组改组技术
及其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2008,18(1):8183.
LuoJian,YangMinhe,ShiQiaoqin.Genomeshuflinganditsapp
licationsintheprocessofmicrobialbreeding[J].Biotechnology,
2008,18(1):8183.
[7] XuB,JinZH,WangHZ,etal.EvolutionofStreptomycespristi
naespiralisforresistanceandproductionofpristinamycinbyge
nomeshufling[J].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
2008,80(2):261267.
[8] PatnaikR,LouieS,GavrilovicV,etal.GenomeshuflingofLacto
bacilusforimprovedacidtolerance[J].NatureBiotechnology,
2002,20:707712.
[9] 陈宁,张克旭.谷氨酸温度敏感型菌株 CN1021的原生质体融
合育种[J].发酵科技通讯,2003,32(3):1113.
ChenNing,ZhangKexu.Breedingoftemperaturetriggeredgluta
mateproducingstrainCN1021usingtheprotoplastfusiontech
nique[J].FajiaoKejiTongxun,2003,32(3):1113.
[10]ZhangCY,ShiZP,PeiG,etal.Onlinepredictionofproducts
concentrationsinglutamatefermentationusingmetabolicnetwork
modelandlinearprogramming[J].BiochemicalEngineeringJour
nal,2005,25:99108.
[11]张克旭,陈宁,张永志,等.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谷氨酸高
产菌[J].微生物学报,1991,3l(2):108114.
ZhangKexu,ChenNing,ZhangYongzhi,etal.Breedingofeasyex
tractedhighproducingglutamatestrainusingtheprotoplastfusion
technique[J].ActaMicrobiologicaSinica,1991,31(2):108114.
[12]微生物诱变育种编写组.微生物诱变育种[M].北京:科学出
版社,1973:2364.
[13]WangYH,LiY,PeiXL,etal.Genomeshuflingimprovedacid
toleranceandLlacticacidvolumetricproductivityinLactobacilus
rhamnosus[J].JournalofBiotechnology,2007,129: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
510515
国内简讯
中国首款含生物活性酶的“干刷牙膏”面世
“世界爱牙日”前夕,由中国人自己研发生产的首款不蘸水干刷牙膏在上海问世。这种干刷功效型牙膏
由复旦大学研发并与雪豹公司合作生产,该款牙膏的“主角”为生物活性酶“FE”,它具有溶菌、抗感染、修复
组织等独特功能,对 400多种细菌具有抑杀和溶菌作用,特别对胃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明显抑杀功能,如应用
于口腔护理,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牙膏的概念。该牙膏外包装上分别标有37~98的“酶指数”,指数越
高,FE活性因子越高,不蘸水干刷3~5min,活性因子可充分发挥作用。
生物丁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花落联海
经联海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联合攻关,利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专利菌种技术共
同完成的“面粉深加工废水发酵生产丁醇的绿色工艺技术”实现了5大突破:面粉深加工废水为原料,解决
了面粉深加工行业资源再利用和废水环保问题;采用专利菌种和优化的发酵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
多效集成节能蒸馏及废水处理集成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每吨溶剂蒸汽消耗量由12t降为8t,耗水量由
100t降为10t;废水培养酵母蛋白饲料后作为工艺水回用,达标排放,产生沼气和活性污泥送入锅炉产汽,
实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生产规模国内最大。
(文伟河)
87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