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cillus strain producing γ-polyglutamic acid

一株γ-多聚谷氨酸生产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全 文 :第 12卷第 4期
2014年 7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2 No􀆰 4
Jul􀆰 2014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4􀆰 04􀆰 017
收稿日期:2013-03-2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 (2013CB733904,2013CB7335002,2011CBA0080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2012AA02340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0932)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3KJB530009)
作者简介:何   剑(1989—),男,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郑   涛(联系人),教授,E⁃mail:hellozheng@
gmail􀆰 com
一株 γ 多聚谷氨酸生产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何  剑1,雍晓雨1,2,周  俊1,2,王舒雅1,2,陈怡露1,郑  涛1,2
(1.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南京 211800; 2.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能源研究所,南京 211800)
摘  要:从菜园土壤中取样,在含有谷氨酸的筛选培养基上采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划线的方法,以菌落 /菌液黏稠
度为指示,分离筛选生产 γ 多聚谷氨酸的菌株。 利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提取纯化后的 γ 多聚谷氨酸的产量,并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并对其合成 γ 多聚谷氨酸的功能基因进行
PCR扩增。 结果表明:筛选到 1株产 γ 多聚谷氨酸的细菌 C1,其液体摇瓶发酵产量为 18􀆰 4 g / L,相对分子质量为
1􀆰 8×106;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落黏稠、菌体呈杆状、产芽胞、且形成荚膜;主要生理生化特点为能利用葡萄糖和
蔗糖发酵,水解淀粉,H2O2酶阳性,产吲哚等;经 16S rDNA 鉴定与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ATCC 23350 同源性为
100%,故命名为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且拥有 γ 多聚谷氨酸合成的相关基因 pgsA、pgsB和 pgsC。
关键词:解淀粉芽胞杆菌;鉴定;分离筛选;γ 多聚谷氨酸
中图分类号:TQ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4)04-0087-07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cillus strain
producing γ⁃polyglutamic acid
HE Jian1,YONG Xiaoyu1,2,ZHOU Jun1,2,WANG Shuya1,2,CHEN Yilu1,ZHENG Tao1,2
(1.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
2. Bio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
Abstract:Soil sample was collected from farmland. The strains were screened by the methods of gradient
dilution and plate streaking on the selected medium containing glutamic acid and under the indication of
the viscosity of their fermentation broth. The γ⁃polyglutamic acid production of the strains was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glutamic acid content of the hydrolysate of γ⁃polyglutamic acid using amino acid analyser.
Then,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16S rDNA sequences. Finally, the pgsA,
pgsB, and pgsC gene, related to the γ⁃polyglutamic acid synthesis were amplified by PCR.A Bacillus,
called the C1, was isolated with a γ⁃polyglutamic acid production of 18􀆰 4 g / L in flask fermentation culture.
The molecular mass of γ⁃polyglutamic acid produced by strain C1 was 1􀆰 8×106 detected by GPC. C1 was a
gram⁃positive bacilli, which fermented both glucose and sucrose, hydrolysed starch, produced indole, and
shared 100% sequence identity of its 16S rDNA with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ATCC 23350, thus it was
called the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 It was testified to harboring pgsA, pgsB, and pgsC genes.
Key words: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identification;isolation;γ⁃polyglutamic acid(γ⁃PGA)
    γ 多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 PGA)
是由微生物利用 D 和 /或 L 型谷氨酸单体通过
α 氨基和 γ 羧基之间的酰胺键聚合而成的一种天
然带负电和的高分子聚合物[1],最先在炭疽芽胞杆
菌的荚膜中发现[2]。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有多种生
物在代谢过程中能够合成 γ PGA,包括古细菌
(Natrialba aegyptiaca)、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
B. subtilis subsp. chungkonkjang、 B. licheniformis
ATCC9945、B. anthracis和 B. megaterium WH320)和
动物(Hydra) [3],其中以芽胞杆菌类最普遍。 γ
PGA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化工、材料和医药等领域
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
γ 多聚谷氨酸结构独特,很难通过化学方法
合成;酶转化法虽然工艺路线简单、周期短,但合
成的 γ PGA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制约了该方法的
生产实际应用;提取法制备 γ PGA的含量不稳定
且副产物多、成本也较高,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因
此目前获得 γ PGA 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微生物
发酵[5] 。 目前,用于研究 γ 多聚谷氨酸生产的典
型菌株主要有 Bacillus licheniformis ATCC9945a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和 Bacillus subtilis IFO3335
(从豆制品中分离得到) 等[6] 。 Jeong 等[7]报道了
1 株 B. subtilis RKY3 经过 24 h 发酵,γ PGA产量
达到 48.7 g / L,但相对分子质量仅为 6􀆰 2×104;Cao
等[8]报道了 1 株 B. amyloliquefaciens LL3,虽经过
44 h 发酵生产的 γ PGA 相对分子质量为 4􀆰 7 ×
105,但产量仅有 4􀆰 4 g / L;由于菌株产率较低、营
养条件要求苛刻,难以大规模生产,例如 Ashiuchi
等[9]发现 Bacillus subtilis subsp. chungkookjang在含
有 200 g / L谷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 5 d,γ PGA的
产量仅能达到 13􀆰 5 g / L,因此,筛选优良的 γ
PGA生产菌种尤为重要[10] 。 本文旨在从土壤中
自主分离出一株高产 γ PGA 的菌种,为 γ PGA
的应用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分离试样
土样采集自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某菜园土。
1􀆰 1􀆰 2  培养基
固体筛选培养基 (g / L):柠檬酸 10、谷氨酸 10、
NH4Cl 6、K2HPO4 1、MgSO4·7H2O 0􀆰 5、FeCl3·6H2O
0􀆰 02、CaCl2 0􀆰 2、MnSO4·H2O 0􀆰 05、琼脂 20;pH 7􀆰 2。
种子液培养基 ( g / L):蛋白胨 10、酵母膏 5、
NaCl 10;pH 7􀆰 0。
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 (g / L):柠檬酸 13􀆰 5、谷氨
酸 10、NH4Cl 6􀆰 8、甘油 75、K2HPO4 1、MgSO4·7H2O
0􀆰 5、 FeCl3·6H2O 0􀆰 02、 CaCl2 0􀆰 2、 MnSO4·H2O
0􀆰 05;pH 7􀆰 2。
斜面保存培养基 (g / L):蛋白胨 10、酵母膏 5、
NaCl 10、琼脂 20;pH 7􀆰 0。
以上培养基在 121 ℃ 条件下高压蒸汽灭菌
15~20 min。
1􀆰 1􀆰 3  主要试剂和仪器
培养基所用试剂(分析纯),上海国药集团化学
试剂有限公司; rTaq DNA 聚合酶、 DL2000 DNA
Marker、pMD19 T Vector,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
司;细菌基因组 DNA快速提取试剂盒,广州东盛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DNA凝胶回收试剂盒、PCR清洁试剂
盒,爱思进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PCR 仪,美国
Bio⁃Rad公司;CX21光学显微镜,日本奥斯巴林公司;
NDJ 5S数字式黏度计,上海垒固仪器有限公司;冷
冻干燥仪,美国 Virtis 公司;Biochrom 30 全自动氨基
酸分析仪,英国 Biochrom 公司;色谱工作站为美国
Agilent 1200系统,配置 Shodex 101示差折光检测器;
SB 806M HQ型凝胶渗透色谱柱,Shodex公司。
1􀆰 2  菌株筛选
称取土样 10 g,放入装有 90 mL 无菌水及玻璃
珠的三角瓶内,室温下 150 r / min 振荡混匀 30 min
后,沸水浴 3 ~ 5 min,再依次制成 10-1、10-2、10-3、
10-4、10-5和 10-6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固
体筛选培养基上,最后将平板置于 37 ℃ 培养箱中
培养 1~2 d。 从平板上挑选黏度较大,且能够拉丝
的菌落,划线接种到固体筛选培养基上,检查其特
征是否一致,同时将细胞涂片染色后用显微镜检查
是否为单一的微生物。 若发现有杂菌,需要再一次
进行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纯培养菌种划
线接种于斜面保存培养基上,4 ℃ 保存,每隔一个
月转接活化 1次。
1􀆰 3  液体发酵液的黏度测定
接种环挑取 1环平板上单菌落接种到种子培养
基中,30 ℃、170 r / min 培养 16 h,按 5%接种量接种
8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到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中(1 / 5 装液量),30 ℃、170
r / min 摇床培养 48 h 后用 NDJ 5S型数字式黏度计
测定发酵液黏度。
1􀆰 4  γ PGA的提取与纯化
发酵液 10 000 r / min 离心 30 min 后,取上清,
加入 4 倍体积的预冷的无水乙醇,静置过夜,12 000
r / min 离心,沉淀用去离子水溶解后,透析过夜,冷
冻干燥得到固体初提物。 初提物用去离子水溶解,
12 000 r / min 离心,上清加 20 mg / mL 蛋白酶 K,去
离子水透析过夜,再按上述方法离心,取上清冷冻
干燥,得到 γ PGA固体纯化试样, 70 ℃ 保存。
1􀆰 5  γ PGA的水解
取纯化的 γ PGA 试样 0􀆰 2 g 放入水解管中,
加入 10 mL 6 mol / L 的 HCl,抽真空,维持 10 min 后
封口,110 ℃ 水解 24 h,冷却后过滤,再用旋转式蒸
发仪浓缩,洗提 3 次,最后定容到 10 mL,每一步均
采用超纯水进行处理,取最终定容的滤液分析游离
谷氨酸含量。
1􀆰 6  γ PGA水解产物的分析
采用 Biochrom 30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水解
产物进行分析,上样量为 20 μL。
1􀆰 7  γ PGA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1)相对分子质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利用凝胶
渗透色谱法(GPC)对 γ PGA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测
定。 色谱条件:流动相 0􀆰 2 mol / L Na2SO4,乙酸调节
pH至 4􀆰 0;流速 1􀆰 0 mL / min;柱温 35 ℃;紫外检测
波长 210 nm;进样体积 20 μL。 采用 Shodex公司的
葡聚糖标准品,根据出峰时间绘制标准曲线并拟合
出相 对 分 子 质 量 计 算 方 程: Y = - 19 010 +
173 200 000 000Exp(-0􀆰 831 5X),其中 X 为试样在
紫外检测器上的保留时间,Y 为试样的相对分子质
量。 γ PGA相对分子质量标准曲线见图 1。
图 1  Shodex葡聚糖标准品相对分子质量标准曲线
Fig􀆰 1  Standard curve of molecular weight
of Shodex standard
2)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取一定量发酵液适当
稀释,经 0􀆰 22 μm 微孔滤膜过滤去除菌体,备用。
色谱条件同上。
1􀆰 8  生理生化鉴定
菌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参照文献
[11]进行。
1􀆰 9  菌株 16S rDNA鉴定
1)16S rDNA基因序列的 PCR 反应  使用东盛
公司的细菌基因组 DNA 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
C1的基因组 DNA 后,用细菌 16S rDNA 基因通用引
物 27F / 1541R(正向引物 27F: 5′ GAGAGTTTGATC⁃
CTGGCTCAG 3′;反向引物 1541R′: 5′ AAGGAGG⁃
TGATCCAGCCGCA 3′)进行 PCR 扩增。 PCR 反应
条件:94 ℃ 预变性 5 min,94 ℃ 变性 45 s,55 ℃ 退火
45 s,72 ℃ 延伸 90 s,32 个循环,再 72 ℃ 延伸 10
min。 扩增完毕用 8 g / L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产物大
小。 使用爱思进公司的 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对 PCR
产物进行清洁回收。
2) 16S rDNA 基因序列测序   上述提取的含
16S rDNA基因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分析后,挑选具有
正确大小插入片段的质粒进行测序,测序委托南京
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
3)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将目的菌株 16S rDNA
测序结果在 NCBI 上进行 BLAST,并与 GenBank 数
据库做相似性分析,利用 MEGA 4􀆰 0 软件采用邻接
法(Neighbor Joining法) 构建系统发育树图。
1􀆰 10  菌株合成 γ PGA功能基因的 PCR扩增
根据文献 [12]合成 γ PGA 的功能基因团
pgsBCA序列,设计 3对合成 γ PGA的基因引物,见
表 1。
表 1  基因 pgsA、pgsB和 pgsC的扩增引物
Table 1  Primers for amplification of gene pgsA,
pgsB, and pgsC
基因 引物 序列 (5′ 3′)
pgsA
上游引物 ATGAAAAAAGAACTGAGCTTTCATG
下游引物 TTATTTAGATTTTAGTTTGTCACTA
pgsB
上游引物 ATGTGGTTACTCATTATAGCCTGTG
下游引物 CTAGCTTACGAGCTGCTTAACCT
pgsC
上游引物 ATGTTCGGATCAGATTTATACATCG
下游引物 TTAAATTAAGTAGTAAACAAACATGAT
    PCR 反应体系除所用引物不同外,其他与 16S
98  第 4期 何  剑等:一株 γ 多聚谷氨酸生产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rDNA基因序列的 PCR反应相同。 PCR产物用 8 g / L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产物大小。
2  结果与讨论
2􀆰 1  γ PGA产生菌的筛选
γ PGA是一种生物源的高分子聚合物,其表
观典型特征就是其黏度较大。 因此,进行大量的
初筛菌株时,通常普遍选用的方法是对其菌落和
发酵液的表观现象进行检测。 例如,惠明等[6]采
用该方法筛选出了 8 株表观黏度较大的菌种,并
最终通过复筛获得了 1 株 γ PGA 高产菌株
B􀆰 subtilis B53。 笔者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土壤试
样中分离培养出菌落较黏稠且能拉丝的菌株共 39
株。 通过液体发酵培养基复筛,选取发酵液黏度
较大的菌株 7 株,将这 7 株细菌经多次划线纯化
及镜检后,斜面保存。
对保存的 7 株细菌进行摇瓶发酵试验,并测定
其发酵液黏度值,结果见表 2。 由表 2可知:菌株 C1
的黏度值为 154􀆰 3 mPa·s,在所有筛选出的菌种中
最大。 因此,选择 C1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表 2  菌株 C1摇瓶产物的黏度值
Table 2  Viscosity value of the fermentation flask
culture of strain C1
菌株编号 转速 /( r·min-1)
黏度值 /
(mPa·s)
B1 60 72􀆰 5
B2 60 115􀆰 4
B3 60 78􀆰 8
C1 60 154􀆰 3
D4 60 34􀆰 6
D5 60 57􀆰 9
H1 4 60 74􀆰 6
2􀆰 2  菌株 C1摇瓶发酵 γ PGA的产量测定
从 C1菌株摇瓶发酵液提取纯化得到白色絮状
的 γ PGA 纯品,按 1􀆰 5 方法将其水解并进行氨基
酸分析,结果见图 2。 由图 2 可知:经纯化后的水解
产物基本上全为游离谷氨酸(18􀆰 4 g / L),占总氨基
酸的 96%,其他氨基酸含量可以忽略不计,即 C1 菌
株在液体摇瓶培养基中的产量可达到 18􀆰 4 g / L。 且
经过几次传代培养后证明,其产量稳定。 合成 γ
PGA的细菌根据培养基中是否需要添加外源谷氨
酸可分为两组,即非谷氨酸依赖性和谷氨酸依赖
性,前者培养基中不需要添加外源谷氨酸,而后者
合成 γ PGA严格依赖于培养基中添加的外源谷氨
酸。 B. subtilis var. polyglutamicun[13]、B􀆰 licheniformis
A35[14]和 B. licheniformis S173[15]均为非谷氨酸依赖
性的菌株。 然而,γ PGA 产生菌仍以谷氨酸依赖
性居多,如:B. subtilis IFO 3335[16]、B. licheniformis
ATCC 9945A[17]、B. subtilis MR 141[18]、B. subtilis
subsp. chungkookjang[9]和 B􀆰 subtilis F 2 01[19]。
由上述结果可知,筛选的菌株 C1 为 1 株谷氨酸依
赖性菌株。
图 2  菌株 C1生产的 γ PGA水解液
氨基酸分析图谱
Fig􀆰 2  Amino acids analysis of hydrolysate of
γ⁃PGA produced by C1
不同的菌株合成 γ PGA 的能力不同,这不仅
和菌株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也与培养基的营养成
分有关。 Goto 等[13]发现 B􀆰 subtilis IFO3335 在含有
柠檬酸和谷氨酸的培养基中 γ PGA的产量可达到
9􀆰 6 g / L。 Ashiuchi 等[9] 发 现 B􀆰 subtilis subsp.
chungkookjang在含有 20 g / L 谷氨酸的培养基中培
养 5 d,γ PGA 的产量可达到 13􀆰 5 mg / mL。 惠明
等[20]发现柠檬酸、甘油和 ( NH4 ) 2 SO4是 Bacillus
sp􀆰 B53合成 γ PGA比较适宜的 C源和 N源,前体
物质 L 谷氨酸的存在是聚谷氨酸高产所必需的;
Bacillus sp􀆰 B53在优化培养基上产生 γ PGA 19􀆰 12
g / L,比原始基础发酵培养基上的 8􀆰 87 g / L 提高了
115􀆰 56%。 徐虹等[21] 从土壤中筛选出 1 株高产
γ PGA的菌株 B􀆰 subtilis NX2,其合成 γ PGA的产
量可高达 41 g / L,但是这种高产量是通过添加 70
g / L γ PGA的前体物质谷氨酸实现的,发酵成本较
高,但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发酵生产需求。 筛选的菌
株 C1在含有 10 g / L 的谷氨酸的培养基中,通过摇
瓶发酵 γ PGA的产量可达到 18􀆰 4 g / L,成本低且
底物转化率较高,因此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但后续研究还需确定菌株 C1 能否适应高浓度底物
的发酵条件且仍具有较高的底物转化效率。
09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2􀆰 3  γ PGA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检测菌株 C1 发酵
生产的 γ PGA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γ PGA 的
出峰时间为 13􀆰 787 min (图 3)。 通过相对分子质
量计算方程计算菌株 C1 生产的 γ PGA 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 1􀆰 8×106。 γ PGA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
广,通常在 1􀆰 0×104 ~1􀆰 0 范围内[22]。 不同的菌株合
成的 γ PGA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相同的菌株在不同
的培养基中甚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相对分子质量也
不同。 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4􀆰 0×105的γ PGA就
可应用于化妆品领域,其吸水保湿性能较好[23],菌株
C1合成的 γ PGA相对分子质量为1􀆰 8×106,聚合度
高,应用前景较好。 γ PGA 具有多种应用的潜
力[1],有报道称,决定 γ PGA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
关键特点是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24]。 然而,到目前
为止,γ PGA的功能和其结构特点(相对分子质量、
D / L 谷氨酸比例等)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还没有被报
道[25]。 因此,有关此方向的研究仍需要更深层次的
开展以更大程度地对 γ PGA的应用进行开发。
图 3  菌株 C1发酵生产的 γ PGA的 GPC检测图谱
Fig􀆰 3  Molecular weight of γ⁃PGA produced
by C1 detected by GPC
2􀆰 4  菌株 C1的鉴定
2􀆰 4􀆰 1  菌株 C1的形态鉴定
图 4为菌株 C1 的显微镜及平板拉丝照片。 由
图 4 可知:菌株 C1 在固体筛选培养基上菌落为圆
形,生长中前期,菌落表面光滑发亮,边缘整齐,中
间突起,无色或略带黄色,半透明到透明,且黏度较
大;生长后期,菌落表面变得不再光滑,且没有亮度
也不再透明,菌落边缘开始出现褶皱,菌落不再突
起。 经镜检发现菌株 C1 为革兰氏阳性,细胞形状
为杆状,产芽胞,且形成荚膜。
2􀆰 4􀆰 2  生理生化结果
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 [11],对菌株 C1
1—菌株 C1革兰氏染色;2—菌株 C1的胞子染色;
3—菌株 C1的荚膜;4—菌株 C1的平板拉丝
图 4  菌株 C1的显微镜及平板拉丝效果
Fig􀆰 4  Morphology of strain C1 on the plate and
under the microscope
的部分生理生化实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 3。
表 3  菌株 C1生理生化实验结果
Table 3  Result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of C1
检测项
反应特点
产酸 产气
检测项 是否反应(生长)
葡萄糖 + + 20 g / L NaCl +
乳糖 - + 50 g / L NaCl +
半乳糖 - + 70 g / L NaCl +
蔗糖 + + 100 g / L NaCl +
果糖 + + 厌氧生长 -
阿拉伯糖 - + 淀粉水解 +
纤维二糖 - + H2O2酶试验 +
鼠李糖 - + 酪素水解 +
甘露糖 - + 酪氨酸水解 -
麦芽糖 - + 柠檬酸盐试验 +
山梨糖 - + 石蕊牛奶还原 +
甘露醇 - + V􀆰 P􀆰 试验 +
木糖醇 - + M􀆰 R􀆰 试验 -
丙二酸盐 + + 从甘油产生二羟基丙酮 +
硝酸盐还原试验 +
产生吲哚试验 +
明胶液化试验 +
pH 5􀆰 7营养肉汤上生长 +
  注:+代表阳性,-代表阴性。
19  第 4期 何  剑等:一株 γ 多聚谷氨酸生产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由表 3可知菌株 C1 具有以下特性:葡萄糖产
酸产气,能利用淀粉、蔗糖、果糖、甘露醇和木糖,好
氧,H2O2 阳性,石蕊牛奶还原阳性,硝酸盐还原阳
性,明胶液化,分解酪素,不分解酪氨酸等。 与芽胞
杆菌的生理生化描述一致。 结合菌株 C1 的平板上
形态特征及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确定菌株 C1 为芽胞
杆菌。
2􀆰 5  16S rDNA鉴定
提取菌株 C1 的基因组 DNA,经 PCR 扩增后回
收测序,所测菌株 C1的 16S rDNA 核苷酸序列长度
为 1 419 bp,序列送 GenBank 做 BLAST分析。 根据
GenBank提供的基因序列,依据 16S rDNA序列利用
MEGA软件构建进化树进行分析(图 5)。 由图 5 可
知:与菌株 C1 同源性最高菌株的是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ATCC 23350,同源性为 100%。 因
此,将菌株 C1 命名为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
并将其 16S rDNA基因序列上传到 NCBI的 GenBank
数据库,登录号为 JQ965939。
图 5  菌株 C1基于 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Fig􀆰 5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partial 16S rDNA sequences of C1 and reference strains
2􀆰 6  菌株合成 γ PGA功能基因的 PCR扩增
根据文献报道,设计 γ PGA 合成基因 pgsA、
pgsB和 pgsC 的引物并对菌株 C1 的基因组进行
PCR 扩增,可以获得同文献报道片段大小一致的
PCR条带,结果见图 6。 由图 6 可知:通过测序验
证,pgsA、pgsB 和 pgsC 的片段大小分别为 1 143、
1 182 和 450 bp。 从自然界中筛选的野生菌株合成
γ PGA的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满足工业发酵生产
的需要,因此,有时需要对筛选的野生菌株发酵条
件进行优化或者对其进行改造。 Yooh 等[26]利用分
批补料发酵试验使得地衣芽胞杆菌 ( Bacillus
licheniformis)合成 γ PGA 的能力达到 35 g / L。 徐
艳萍等[27]对地衣芽胞杆菌进行亚硝基胍和60Co 诱
变,获得 1株 γ PGA的高产菌株 C9,γ PGA质量
M—标准 DNA; 1—pgsA; 2— pgsB; 3—pgsC
图 6  pgsA、pgsB和 pgsC基因 PCR产物的
琼脂糖电泳图谱
Fig􀆰 6  Electrophoresis images of PCR products of
pgsA, pgsB, and pgsC on agrose
29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2卷 
浓度由 9􀆰 44 g / L 提高到 19􀆰 76 g / L,提高了 10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工业发酵微生物改造方面
的应用,基因工程修饰将会更直接高效地提高目标
菌株 γ PGA 的发酵产量,本实验室将继续进行该
方面的研究。
3  结  论
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到 1 株产 γ PGA 的细菌
C1,在 30 ℃、170 r / min 条件下液体摇瓶发酵 48 h,
γ PGA产量为 18􀆰 4 g / L,相对分子质量为 1􀆰 8×106。
菌株 C1菌落黏稠,为革兰氏阳性,产芽胞,能利用葡
萄糖、蔗糖发酵,水解淀粉,H2O2酶阳性,产吲哚等,经
16S rDNA 鉴定为 1 株解淀粉芽胞杆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并拥有 γ PGA 合成的相关功能
基因 pgsA、pgsB和 pgsC。 综上所述,分离筛选的菌株
C1生产 γ PGA产量高、相对分子质量大,且遗传特
性稳定,具有较为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在后期工作
中,还需确定菌株 C1能否适应高浓度底物的发酵条
件且仍具有较高的底物转化效率,并对该菌株进行基
因工程改造,以提高 γ PGA的发酵产量。
参考文献:
[ 1 ]  Shih I L,Van Y T.The production of poly⁃(γ⁃glutamic acid) from
microorganisms and its various a pplications[J] . Bioresour
Technol,2001,79:207⁃225.
[ 2 ]   Kunioka M. Biosynthesis and chemical reactions of poly ( amino
acids ) from microorganisms[J] . J Appl Microbiol, 1997,
47:469⁃475.
[ 3 ]   Ashiuchi M. Occurrence and biosynthetic mechanism of poly⁃
gamma⁃glutamic acid[J] .Nature,2010,15:77⁃93.
[ 4 ]   Shih I L,Wu P J,Shieh C J.Microbial production of a poly( γ⁃
glutamic acid ) derivative by Bacillus subtilis[J] . Process
Biochem,2005,40(8):2827⁃2832.
[ 5 ]   杜沛,宴正,陈双喜,等.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
件优化 [ 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 ( 2 ):
179⁃184.
[ 6 ]   惠明,马晓娜,贾洁,等.一株产聚谷氨酸芽胞杆菌的分离与
鉴定[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6⁃9.
[ 7 ]   Jeong J H,Kim J N,Wee Y J,et al. The statistically optimized
production of poly (γ⁃glutamic acid) by batch fermentation of a
newly isolated Bacillus subtilis RKY3 [ J] . Bioresour Technol,
2010,101(12):4533⁃4539.
[ 8 ]   Cao M F,Geng W T, Liu L, et al. Glutamic acid independent
production of poly⁃γ⁃glutamic acid by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L3 and cloning of pgsBCA genes[ J] .Bioresour Technol,2011,
102(5):4251⁃4257.
[ 9 ]   Ashiuchi M,Kamei T,Baek D H,et al.Isol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chungkookjang),a poly⁃γ⁃glutamate producer with high genetic
competence[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7:764⁃769.
[10]   邵丽,刘建军,赵祥颖,等.一株产聚 γ 谷氨酸菌株的筛选
[J] .山东食品发酵,2007(4):5⁃7.
[11]   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
[12]   Ashiuchi M, Soda K, Misono H. A poly⁃γ⁃glutamate synthetic
system of Bacillus subtilis IFO 3336: gene cloning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poly⁃γ⁃glutamate produced by Escherichia
coli clone cells [ J] .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9,263
(1):6⁃12.
[13]   Goto A, Kunioka M. Biosynthesis and hydrolysis of poly ( γ⁃
glutamic acid) from Bacillus subtilis IFO3335[J] .Biosci Biotech
Biochem,1992,56(7):1031⁃1035.
[14]   Cheng C,Asada Y,Aida T, et al. Production of γ⁃polyglutamic
acid by Bacillus subtilis A35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 J] .
Agric Biol Chem,1989,53:2369⁃2375.
[15]   Kambourova M, Tangney M, Priest F G, et al. Regulation of
polyglutamic acid synthesis by glutamate in Bacillus licheniformis
and Bacillus subtilis[ J] . Appl and Environ Microbiol,2001,67
(2):1004⁃1007.
[16]   Kunioka M. Biosynthesis of poly ( γ⁃glutamic acid ) from L⁃
glutamine,citric acid and ammonium sulfate in Bacillus subtilis
IF03335[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95,44:501⁃506.
[17]   Thorne C,Gomez C,Housewright R,et al.Production of glutamyl
polypeptide by Bacillus subtilis [ J ] . J Bacteriol, 1954, 68:
307⁃315.
[18]   Ogawa Y,Yamaguchi F,Yuasa K,et al.Efficient production of γ⁃
polyglutamic acid by Bacillus subtilis ( natto) in jar fermenters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1997,61:110⁃115.
[19]   Kubota H,Matsunobu T,Uotani K,et al. Production of poly( γ⁃
glutamic acid) by Bacillus subtilis F⁃2⁃01[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1993,57:1212⁃1213.
[20]   惠明,齐东梅,马晓娜,等.碳氮源对 Bacillus sp.B53 发酵产聚
谷氨酸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1):70⁃73.
[21]   Xu H, Jiang M, Li H, et al.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poly ( γ⁃
glutamic acid) by newly isolated Bacillus subtilis NX⁃2 [ J] .
Process Biochem,2005,40(5):519⁃523.
[22]   Ashiuchi M,Misono H.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genetics of
poly⁃γ⁃glutamate synthesis[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2,
59:9⁃14.
[23]   王文芹,孔玉涵.γ⁃谷氨酸生产技术及应用[ J] .发酵科技通
讯,2006,35(4):16⁃17.
[24]   Yao J,Jing J,Xu H,et al. Investigation on 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γ⁃polyglutamic acid from Bacillus subtilis NX⁃2[J] .J Mol Catal
B:Enzymatic,2009,56:158⁃164.
[25]   Tanimoto H.Food applications of poly⁃gamma⁃glutamic acid[M]∥
Amino⁃Acid Hoomopdym Occur Nature.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10:155⁃168.
[26]   Yoon S H,Do J H,Lee S Y,et al.Production of poly⁃γ⁃glutamic
acid by fed⁃batch culture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 J] .Biotechnol
Lett,2000,22:585⁃588.
[27]   徐艳萍,王树英,李华钟,等.聚 γ⁃谷氨酸高产突变株的选育
及摇瓶发酵条件[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4,23(5):6⁃10.
(责任编辑  荀志金)
39  第 4期 何  剑等:一株 γ 多聚谷氨酸生产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