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lam size on the burrowing behavior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环境因子及规格对菲律宾蛤仔幼贝潜沙行为的影响



全 文 :第 36 卷第 3 期
2016年 2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6,No.3
Feb.,2016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A400鄄2);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鄄48)
收稿日期:2014鄄04鄄15; 摇 摇 网络出版日期:2015鄄06鄄12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yangfeng@ dlou.edu.cn
DOI:10.5846 / stxb201404150728
杨凤, 曾超, 王华, 文永升, 何阳阳, 张瑜.环境因子及规格对菲律宾蛤仔幼贝潜沙行为的影响.生态学报,2016,36(3):795鄄802.
Yang F, Zeng C, Wang H, Wen Y S, He Y Y, Zhang Y.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lam size on the burrowing behavior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3):795鄄802.
环境因子及规格对菲律宾蛤仔幼贝潜沙行为的影响
杨摇 凤1,2,*, 曾摇 超1, 王摇 华1,2, 文永升1, 何阳阳1, 张摇 瑜1
1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摇 116023
2 辽宁省贝类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连摇 116023
摘要:作为埋栖型滩涂贝类的典型代表种类,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具有很强的潜沙行为。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态
行为学,在室内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常见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H值以及流速和规格大小对蛤仔幼贝(6—12 mm)潜沙速度的
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 10—30 益,盐度 25—30,pH值在 6.0—9.0范围内蛤仔幼贝均能 100%潜沙;在试验观察的 4—5 h 内,盐
度由 30突变至 10时没有蛤仔潜沙,突变至 20时有 20%—30%潜沙(20 益,庄河蛤仔)或 100%潜沙(15 益,福建蛤仔);pH值由
8.0突变至 10.0时不能潜沙;以暂养海水的温度(15或 20 益)、盐度(30)和 pH 值(8.0)为中心,随着各个指标向两侧突变潜沙
时间延长;流速为 3、4和 5 cm / s时,随流速增大潜沙速度加快;在规格 6、9 mm和 12 mm的幼贝中,以 12 mm潜沙速度最快。 若
以半数潜沙时间(ET50)为判定指标,则适宜潜沙温度为 15—20 益,盐度为 25—30,pH值为 7—9(莆田蛤仔)和 8.0(庄河蛤仔)。
在适宜条件下,蛤仔幼贝 1 min内开始潜沙,3 min内有半数潜沙,5 min便全部潜沙。 研究发现环境突变对蛤仔潜沙有明显影
响,在天然海区放养蛤仔时应该注意购买地和放养海区温度、盐度和 pH 值的差异,并且选取 10 mm 以上幼贝放养效果较好。
所得结论对完善菲律宾蛤仔幼贝的行为学及其底播养殖技术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 潜沙; 温度; 盐度; pH值; 流速; 壳长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lam size on the burrowing behavior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YANG Feng1,2,*, ZENG Chao1, WANG Hua1,2, WEN Yongsheng1, HE Yangyang1, ZHANG Yu1
1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hellfish Culture and Breeding in Liaoning Province,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The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s of China,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marine bivalve species in China忆s aquaculture industry. Global production of this species was 3.6
million metric tons in 2010. China i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Manila clams, producing approximately 3.0 million metric tons
annually, 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90% of global production.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clam size and sudden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pH, and water flow rate on the burrowing speed of juvenile clams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burrowing rate of juvenile R. philippinarum was 100% at temperatures of 10—
30益, at salinity between 25 and 30, and at pH between 6.0 and 9.0. When salinity was suddenly changed from 30 to 10,
4—5 h into the experiment, burrowing ceased. When salinity was suddenly changed from 30 to 20, burrowing rate declined
to 20—30% (T = 20益,Zhuanghe clam) or 100% (T = 15益, Fujian clam). There was no burrowing when pH was
changed from 8.0 to 10.0. Using seawater (T = 15 or 20益, salinity = 30, and pH = 8.0) as a control, burrowing time
was prolonged when each variable was changed. Burrowing speed increased as the flow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3 to 4 and
http: / / www.ecologica.cn
then 5 cm / s. The burrowing speed of 12 mm clams was the fastest among the three different shell sizes of juvenile R.
philippinarum tested (6 mm, 9 mm, and 12 mm). Using ET50 as an index, the optimum burrowing conditions were:T =
15—20益, salinity = 25—30,pH = 7—9 (Putian clam) or 8.0 (Zhuanghe clam). Under these optimum conditions,
some juvenile clams started burrowing after 1 min, 50% of the clams started burrowing after 3 min, and all clams began to
burrow after 5 min. This study shows that abrupt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d obvious effects on the burrowing
behavior of Manila clam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uch as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pH, between the place of purchase and the area where clams are to be reared.
In addition, it is advisable to introduce clams to the farm when water flow is moderate and the shell length is more than
10 mm.
Key Words:Ruditapes philippinarum; burrowing; temperature; salinity; pH; flow rate; shell length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简称蛤仔(下同),北方称蚬子,南方称花蛤,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
一。 目前关于蛤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殖技术、遗传育种和养殖生物学[1]等方面,关于环境因子对蛤仔幼体
发育和生长[2鄄3]及生理生化[4鄄6]等影响的研究也较多。
蛤仔是典型的埋栖贝类,海区投放的苗种规格一般为 6—9 mm。 苗种投放后能否潜沙及潜沙快慢是放养
成败的第一步。 潜沙快,蛤仔就能迅速转入埋栖生活,潜沙慢则有可能被水流带走或者被敌害捕食,从而降低
蛤仔放养的存活率。 众多因素会影响贝类的潜沙过程。 国外有关于重金属[7鄄9]、有机污染物[10]等对蛤仔潜沙
的影响研究,也有关于温度、盐度、流速、规格和溢油等对其它埋栖贝类潜沙影响的报道[11鄄14];国内有关于魁
蚶 Scapharca broughtonii[15]、长竹蛏 Solen strictus Gould[16]和缢蛏 Sinonovacula costricta[17]等潜沙行为的报道。
而关于温度、盐度、pH值、流速及规格对蛤仔幼贝潜沙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 为此本研究有代表性地
选取南方土池育苗所得蛤仔和北方室内人工育苗所得蛤仔,于 2011年和 2012年就上述因子对蛤仔幼贝潜沙
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完善蛤仔幼贝的行为学和改进蛤仔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1摇 材料与方法
1.1摇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11年 4月和 2012年 4月进行。 2011年试验用材料为从福建莆田购买的室外土池当年培育的
幼贝(以下简称莆田蛤仔),2012年试验用材料取自辽宁省贝类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 2011 年秋季
在辽宁庄河经室内人工繁育并经过越冬的 1龄幼贝(以下简称庄河蛤仔)。 幼贝在实验室暂养(未铺沙)1 周
后用于试验。
试验用水为大连黑石礁近岸海区经沉淀的沙滤海水,pH值为 8.0—8.3,盐度 30—31,2011 年暂养水温为
15 益,2012年暂养水温为 20 益。 暂养海水水质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鄄1989)。 试验用底质材料
取自大连黑石礁海边的泥沙,经 40 目筛绢网过滤后用于试验,粒径为 0.02—2 mm的沙占 94%,沙泥比例约为
9颐1,属沙质底质。
1.2摇 试验方法
试验在 2 L的红色塑料桶中进行(流速试验除外),桶底铺 5 cm泥沙,装试验用水 2 L,水深约 15 cm,试验
用幼贝规格为 12 mm(规格试验除外)。 试验时随机选取 20个幼贝用于试验,每个处理设 3 组重复。 水浴控
温。 试验观察 4—5 h后结束。 用雷磁 PHS鄄29A精密酸度计测定 pH值,用光学折射盐度计测定盐度。
温度、盐度和 pH值试验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直接将幼贝从暂养海水中取出放到设定条件下开始试验
(以下简称突变试验);其二是将幼贝在设定条件下暂养 24 h后开始试验(以下简称渐变试验)。 温度设定为
10、15、20、25、30 益。 用海水中添加充分曝气的自来水将盐度调配为 10、15、20、25、30。 用 HCl和 NaOH溶液
调节 pH值梯度 2011年为 6.0、7.0、8.0、9.0和 10.0,2012 年为 7.0、7.5、8.0、8.5 和 9.0。 用莆田蛤仔做规格试
69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6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1摇 流速试验设计示意图
Fig.1摇 diagrammatic sketch of water flow rate experiment
验,选用幼贝壳长为 6、9 mm 和 12 mm。 用庄河蛤仔做
流速试验。 流速设定为 3、4、5 cm / s。 方法是调整流速,
让试验用水流经一个白色解剖盘,再流经铺有 3 cm 厚
泥沙的另一个相同规格的解剖盘(图 1),待流速稳定
后,投入蛤仔幼贝开始试验。
1.3摇 数据计算及处理
潜沙速度用从幼贝落到泥沙表面至贝壳竖起的时
间表示。 用秒表分别记录蛤仔潜沙的 ET5(5%的受试
个体竖壳所用时间),ET50(50%的受试个体竖壳所用时
间)和 ET100(100%受试个体竖壳所用时间)。 以 50%潜
沙时间(ET50)进行多重比较,作为衡量潜沙快慢,确定
适宜范围的标准。 用 SPSS 17.0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用 Excel 软件作图。 图中突变试验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渐变试验的显著性检验结果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潜沙率(%)=试验结束时完全潜沙的蛤仔数量伊100 /受试蛤仔数量
2摇 结果和讨论
2.1摇 蛤仔幼贝的潜沙行为
静水条件下,在盐度 30、水温 20 益、pH值 8.0 的天然海水中, 壳长 12 mm的蛤仔潜沙基本过程包括:闭
壳准备、伸出水管及斧足、竖壳、潜沙和潜沙结束等过程(图 2)。
图 2摇 蛤仔的潜沙过程
Fig.2摇 The burrowing procedure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从落在泥沙表面到刚伸出水管和斧足,时间一般在 1—3 min;然后蛤仔张开双壳,缓慢伸出水管及斧足,
此阶段需时约 3 min;接着蛤仔把斧足伸入沙层内,水管向上,腹缘向下,将壳竖起。 之后,蛤仔通过斧足的运
动使其左右摆动,摆动一下便下潜一定距离,一般在 10 次以内便能够全部潜入泥沙中,水管在沙面上留下 2
个距离很近的小孔,至此潜沙结束。 在最适条件下 12 mm 的蛤仔整个潜沙过程大约需 5—10 min。 经观察,
竖壳是蛤仔潜沙的一个明显标志,健康的幼贝只要壳竖起,就能潜下去,并且先竖壳的基本上先完全潜沙。 由
于完全潜进沙层的准确时间不好确定,所以在本试验中统一用从蛤仔接触泥沙开始到幼贝竖壳的时间来表示
797摇 3期 摇 摇 摇 杨 凤摇 等:环境因子及规格对菲律宾蛤仔幼贝潜沙行为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潜沙速度。
蛤仔幼贝的潜沙过程与周玮[15]等报道的魁蚶苗种潜沙过程相似,但是准备期明显较魁蚶短,魁蚶苗种潜
沙准备需要 10 min左右,蛤仔幼贝一般 1—3 min。 有水条件下 3.5—7.3 cm的长竹蛏潜沙时间一般在 6—12
min[17],与蛤仔幼贝相近。 试验中发现,蛤仔幼贝的潜沙行为与体质有关,曾经在最佳潜沙条件下(温度 20
益,盐度 30,pH值 8.0)观察到个别体质较差的蛤仔(规格 12 mm,由低温 5 益快速升温至 20 益,足和进出水
管伸缩不活跃)竖壳后又倒下的现象,要反复几次才能将壳竖稳,使潜沙时间大大延长,甚至需 1 h 以上才能
完全潜沙。 说明蛤仔苗种的体质状况对潜沙有很大影响,选择和购买健康苗种,采取正确的运输方式,保证蛤
仔幼贝生理处于良好状态,对苗种投放后的及时潜沙有利。
2.2摇 温度对蛤仔幼贝潜沙的影响
在设定的 10、15、20、25和 30 益等 5个温度梯度条件下,各试验组蛤仔均能 100%潜沙。 不同温度下蛤仔
潜沙的 ET5、ET50和 ET100见图 3(2011年,莆田蛤仔,暂养水温 15 益)和图 4(2012 年,庄河蛤仔,暂养水温 20
益)。 蛤仔在暂养温度下潜沙最快。 以暂养温度为中心向两侧突变时,蛤仔幼贝潜沙的 ET5、ET50和 ET100均随
突变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逐渐增大,即潜沙时间逐渐延长。 其中对 ET100影响可以达到显著(P<0.05,下同)
甚至极显著(P<0.01,下同)水平(图 3和图 4中的 ET100)。 对比突变和渐变的试验结果(图 4),发现突变时各
个温度下的 ET50和 ET100均比渐变时大,ET5则规律不明显。 显著性检验表明, 10 益和 30 益时,突变与渐变的
ET50差异显著(P<0.05),其它条件下的 ET50和 ET100则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
图 3摇 温度突变对蛤仔潜沙的影响(2011年,莆田蛤仔,12 mm,暂养水温 15 益)
Fig.3摇 The effect on burrowing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ith temperature sudden change (Year 2011, Putian clam spat, 12 mm, temporary
temperature = 15 益)
标有不同字母者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标有相同字母者表示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ET:有效时间 Effective Time; ET5:5%的受
试个体竖壳所用时间,ET50:50%的受试个体竖壳所用时间,ET100:100%受试个体竖壳所用时间
图 4摇 温度突变和渐变对蛤仔潜沙的影响(2012年,庄河蛤仔,12 mm,暂养水温 20 益)
Fig.4摇 The effect on burrowing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ith temperature sudden change and gradual change (Year 2012, Zhuanghe clam
spat, 12 mm, temporary temperature 20 益)
ET50能较好地消除个体差异对环境因子的不同反应,常用来衡量贝类的潜沙能力[7鄄8, 10]。 多重比较发现,
2011年莆田蛤仔的 ET50在 15和 20 益组较低,并且差异不显著(图 3,ET50),而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甚至极显
著; 2012年庄河蛤仔的 ET50也是以 15和 20 益组最小,并与 25和 30 益组差异显著,但是却与 10 益组差异不
显著(图 4的 ET50)。 反应出庄河蛤仔潜沙时较莆田蛤仔对低温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莆
田蛤仔是由温度较高的南方当年繁育所得,而庄河蛤仔是北方繁育并经过越冬后的 1 龄幼贝,对低温的适应
能力更强。
897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6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综上所述,在温度 10—30 益,突变温差 5—15 益条件下,全部试验组均 100%潜沙,并且在 15—20 益时潜
沙最快。 说明蛤仔幼贝对温度及其突变的适应能力很强。 这可能与蛤仔生长在潮间带,生活环境的温度经常
大幅波动有关。 对蛤仔幼贝的存活、生长和发育[2鄄3]及摄食生理等[4鄄5]的研究都反应出蛤仔对温度有很宽泛
的适应范围。 林笔水等[3]发现蛤仔稚贝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15—30 益,最适温度为 25 益,甚至能忍耐高于 35
益的水温。
关于温差对贝类潜沙的影响未见报道。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暂养温度下潜沙最快(图 3)。 经过在受试水
温中暂养 24 h以后(渐变),大部分情况下潜沙时间缩短,温差 10 益时(图 4 ET50中的 10 益和 30 益),蛤仔潜
沙的 ET50明显小于突变时的 ET50(P<0.05)。 说明温度突变会减慢蛤仔的潜沙速度,温差越大越明显。
2.3摇 盐度对蛤仔幼贝潜沙的影响
在设定盐度为 10、15、20、25和 30等 5个梯度组中,观察 4—5 h,莆田蛤仔 100%潜沙的盐度为 15、20、25
和 30,盐度 10组未见潜沙;庄河蛤仔 100%潜沙的盐度为 25 和 30,盐度 20 组潜沙率为 20%(突变系列)和
30%(渐变系列),盐度 10和 15组未见潜沙。 显示莆田蛤仔有较强的耐低盐能力。
除去未潜沙的试验组,蛤仔幼贝潜沙时间随盐度的变化情况见图 5 和图 6。 在能够潜沙的盐度范围内,
以盐度 30(暂养海水)组潜沙最快。 随着盐度的下降,蛤仔的 ET5、ET50和 ET100值逐渐升高,表现为潜沙速度
随盐度的降低而逐渐减慢。 若以 ET50作为判定指标,莆田蛤仔在盐度 30 组的 ET50与 25 组差异不显著,与盐
度 15和 20组差异显著(图 5,ET50),显示最适的潜沙盐度范围为 25—30;庄河蛤仔在渐变条件下的最适盐度
也为 25—30,但突变时最适盐度仅为 30(图 6),显示庄河蛤仔对盐度变化更敏感。 渐变系列的潜沙速度多数
情况下比突变系列快,但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 综合潜沙率和 ET50,认为蛤仔潜沙适宜的盐度范围为
25—30。
图 5摇 盐度突变对蛤仔潜沙的影响(2011年,莆田蛤仔,12 mm,暂养海水盐度 30—31)
Fig.5摇 The effect on burrowing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ith salinity sudden change (Year 2011, Putian clam spat, 12 mm, temporary
salinity 30—31)
图 6摇 盐度突变和渐变对蛤仔潜沙的影响(2012年, 庄河蛤仔,12 mm,暂养海水盐度 30—31)
Fig.6摇 The effect on burrowing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ith salinity sudden change and gradual change (Year 2012, Zhuanghe clam spat,
12 mm, temporary salinity 30—31)
与庄河蛤仔比较,莆田蛤仔表现出较强的耐低盐能力,原因可能在于莆田(福建)地区降水量比庄河(辽
宁)地区大,海区(特别是近海和潮间带)盐度比庄河低,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使得莆田蛤仔对低盐适应能力
比庄河蛤仔强。 另外,莆田蛤仔是经室外土池当年育成的幼贝,室外土池多变的生存环境可能导致其耐盐能
力增强;庄河幼贝为室内人工培育,且经过越冬了的 1 龄蛤仔。 室内培育环境相对稳定以及越冬期的能量消
997摇 3期 摇 摇 摇 杨 凤摇 等:环境因子及规格对菲律宾蛤仔幼贝潜沙行为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耗可能使其活力下降,从而对盐度突变更敏感。 王军[18]等人发现盐度 23.8—34.8 是蛤仔幼体存活的适宜盐
度。 林笔水等[3]研究发现稚贝生长的适宜盐度为 14.0—33.0,最适盐度是 20.5。 幼虫变态的适宜盐度在
20.5—33.5之间,盐度在 27时幼体的成活率最高。 本试验结果显示,来自于南北方的两个蛤仔群体均在盐度
30时潜沙最快,可能是对暂养海水盐度适应的结果。 宋晓楠等[6]发现盐度骤降会对菲律宾蛤仔 SOD 和 CAT
酶活性,以及鳃丝、肝胰腺、水管和外套膜产生影响,这可能是导致盐度骤降潜沙时间延长的原因之一。
2.4摇 pH值对蛤仔幼贝潜沙的影响
2011年用莆田蛤仔试验(图 7),设定 6、7、8、9、10 等 5 个 pH 值梯度。 受试 4—5 h 的结果显示,蛤仔在
pH值 10.0组未见潜沙,在 pH值 6—9范围内 100%潜沙。 其中,ET5 、ET50和 ET100均显示 pH值为 8.0 的试验
组潜沙最快,pH 值为 6.0 的试验组潜沙最慢,并且 pH 值为 6 的试验组 ET50显著高于 pH 值 7、8、9 组(P<
0.05),pH值 7、8、9三组的 ET50则两两差异不显著。 显示幼贝潜沙的最适 pH 值在 7—9之间。 2012 年用庄
河蛤仔进行试验,设定 pH值为 7.0、7.5、8.0、8.5和 9.0,结果见图 8。 与莆田蛤仔试验结果相同,受试时间内,
各组潜沙率均为 100%。 但是从 ET5、ET50和 ET100看出 pH 值 8.0 组的蛤仔潜沙最快,并且 pH 值为 8.0 组的
ET5、ET50和 ET100都显著甚至极显著地低于其它各组,显示最佳潜沙 pH值为 8.0(接近暂养海水的 pH值)。
造成福建蛤仔与庄河蛤仔最适潜沙 pH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福建苗种来自于室外土池, pH 值通常较高
且有明显的日变化[19鄄20],从而导致幼贝潜沙有较宽的 pH值耐受范围,并且在较高 pH值条件下(pH值 8—9)
潜沙较快(图 7中的 ET50和 ET100)。 而庄河蛤仔来自工厂化室内育苗,水质 pH 值相对稳定,所以对 pH 值更
敏感。
pH值渐变时,各试验组的 ET5、ET50和 ET100均比突变时低(图 8)。 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除 pH值
7.0组以外,其它各 pH组渐变时的 ET50与突变时差异显著或接近显著(pH 值 8.5 时,P = 0.072),说明 0.5 及
以上的 pH突变对幼贝潜沙产生了明显影响。
一般认为 pH值 6.5—8.0的天然水属中性水[19],pH值 5—6.5为弱酸性,pH值 8—10为弱碱性。 综合来
看,蛤仔幼贝在 6—9的 pH值范围内均能 100%潜沙,并且在偏弱碱性环境中(pH 值 8—8.5)潜沙速度较快
(图 7,图 8)。 桑士田等[21]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蛤仔稚贝((3.33依0.06)mm)在 pH值 8—9时生长最好,与
本试验结果较吻合。
图 7摇 pH值突变对蛤仔潜沙的影响(2011年,莆田蛤仔,12 mm,暂养海水 pH 8.0)
Fig.7摇 The effect on burrowing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ith pH sudden change(Year 2011, Putian clam spat, 12 mm, temporary pH 8.0)
图 8摇 pH值突变和渐变对蛤仔潜沙的影响(2012年,庄河蛤仔,12 mm,暂养海水 pH 8.0)
Fig.8摇 The effect on burrowing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ith pH sudden change and gradual change(Year 2012, Zhuanghe clam spat, 12
mm, temporary pH 8.0)
008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6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5摇 流速对蛤仔幼贝潜沙的影响
试验设定了 3、4、5 cm / s三个流速。 结果表明蛤仔幼贝潜沙速度随流速的增加而加快(图 9),其中 5 cm /
s组的 ET5、ET50和 ET100均与 3 cm / s组的差异显著(P<0.05),并且 5 cm / s组的 ET50与 4 cm / s组差异显著,其
它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 Sakurai等[14]发现北极贝 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is的潜沙速度随着流速的增
加而增加, St鄄Onge等[12]发现,水流速度< 24 cm / s 时,随着流速的增加沙海螂 Mya arenaria 开始潜沙(MPI)
的数量增加。 说明一定的流速会促进贝类更快地潜沙可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图 9摇 流速对蛤仔潜沙的影响(2012年,庄河蛤仔,12 mm,20 益,盐度 30)
Fig.9摇 The effect on burrowing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ith different water flow rate (Year 2012, Zhuanghe clam spat, 12 mm, 20 益,
salinity 30)
2.6摇 规格对蛤仔幼贝潜沙的影响
在 6—12 mm范围内,随着蛤仔规格的增大,潜沙用时减少(图 10)。 在盐度 30、温度 15,pH 值 8.0 条件
下,12 mm的 ET5和 ET50与 6 mm、9 mm组差异显著(P<0.05),6 mm与 9 mm的差异不显著;而 ET100则两两差
异显著(P<0.05)。 不同学者在研究规格对不同贝类潜沙影响时所得结论不同。 周玮[15]等研究表明,壳长在
1.5—3.0 cm范围内,较大的魁蚶苗种完成潜沙的时间最短,与本试验结果一致。 但是 St鄄Onge 等[12]发现随着
壳长的增加砂海螂幼贝开始潜沙(MPI)或完成潜沙(MPC)的平均比例减少。 John[13]等研究一种河口贝类
(Villorita cyprinoides)的潜沙行为时发现幼贝(2.0 和 2.4 cm)比成贝(3.0 和 3.9 cm)的潜入速度更快。 孙虎
山[17]发现 3.5—7.3 cm的长竹蛏随规格增大潜沙速度减慢。 不同种类以及同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贝类,运动方
式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目前生产上海区投放的蛤仔苗种一般为 6—9 mm,从
本试验结果看,投放更大规格(10 mm以上)苗种将有利于蛤仔快速潜沙,提高放苗存活率。
图 10摇 不同规格对蛤仔潜沙的影响(2011年,莆田幼贝,15 益, 盐度 30)
Fig.10摇 The effect on burrowing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ith different size (Year 2011, Putian clam spat, 15 益, salinity 30)
3摇 结语
综上所述,沙质底质条件下,蛤仔幼贝在水温 10—30 益、盐度 25—30、pH值 6.0—9.0、流速 3—5 cm / s及
壳长 6—12 mm规格范围内,均能 100%潜沙,并在水温为 15—20 益、盐度为 25—30、pH值为 8.0—8.5、流速为
5 cm / s(3—5 cm / s范围内)、规格为 12 mm时潜沙速度最快(6—12 mm范围内)。 最适条件下,12 mm的幼贝
3—5 min就潜沙完毕。 温度、盐度和 pH值突变会使潜沙速度减慢,甚至不潜沙。 室外土池育苗所得苗种(莆
田蛤仔)比室内人工育苗所得苗种(庄河蛤仔)对温度、盐度和 pH值突变的适应能力强。
在生产上底播苗种时,注意购买地或暂养海区与投放海区环境因子的差异,适时测定温度、盐度、pH值等
理化指标,了解海区水文状况,选择较大规格和健康的苗种放养,将对加速蛤仔潜沙提高放养成活率有利。 考
108摇 3期 摇 摇 摇 杨 凤摇 等:环境因子及规格对菲律宾蛤仔幼贝潜沙行为的影响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虑到环境突变的不良刺激,幼贝实际的最适潜沙温度、盐度和 pH 值应该比试验所得更宽泛。 本文为蛤仔的
潜沙行为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蛤仔养殖产业快速稳步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摇 张国范, 闫喜武. 蛤仔养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 2 ] 摇 Yan X W, Zhang G F, Yang F. Effects of diet, stocking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growth, survival, and metamorphosis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larvae. Aquaculture, 2006, 253(1 / 4):350鄄358.
[ 3 ] 摇 林笔水, 吴天明, 黄炳章. 温度和盐度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及发育的影响. 水产学报, 1983, 7(1):15鄄23.
[ 4 ] 摇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温度对菲律宾蛤仔滤食率、清滤率和吸收率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2000, 21(1):37鄄40.
[ 5 ] 摇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生理生态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00, 31(6):636鄄642.
[ 6 ] 摇 宋晓楠, 马俊峰, 秦艳杰, 常亮, 王玉英, 李霞, 赵力强. 盐度骤降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农学学报, 2013, 3
(1):50鄄56.
[ 7 ] 摇 Phelps H L, Hardy J T, Pearson W H, Apts C W. Clam burrowing behavior:Inhibition by copper-enriched sediment.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83, 14(12):452鄄455.
[ 8 ] 摇 Shin P K S, Ng A W M, Cheung R Y H. Burrowing responses of the short-neck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to sediment contaminant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2, 45(1鄄12):133鄄139.
[ 9 ] 摇 Phelps H L, Pearson W H, Hardy J T. Clam burrowing behaviour and mortality related to sediment copper.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985, 16
(8):309鄄313.
[10] 摇 Matozzo V, Ballarin L, Marin M G. Exposure of the clam Tapes philippinarum to 4鄄nonylphenol:changes in anti鄄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and re鄄
burrowing capability.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4, 48(5鄄6):563鄄571.
[11] 摇 Olla B L, Bejda A J, Pearson W H. Effects of oiled sediment on the burrowing behaviour of the hard clam, Mercenaria mercenaria.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983, 9(3):183鄄193.
[12] 摇 St鄄Onge P, Gilles M, Ga佴tan M. Burrowing behaviour of the softshell clam (Mya arenaria) following erosion and transpor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2007, 340(1):103鄄111.
[13] 摇 John L, Fernandez T V.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burrowing behaviour of an estuarine bivalve, Villorita cyprinoides from Veli Lake.
S. W. coast of India. Journal of Ecobiology, 1989, 1(2):137鄄148.
[14] 摇 Sakurai I, Nakajima K, Yamashita T. Effect of oscillatory water flow on burrowing behaviors of the Japanese surf clam 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is.
Nippon Suisan Gakkaishi, 1998, 64(3):406鄄411.
[15] 摇 周玮, 刘一兵, 李坤, 徐浩然. 魁蚶苗种的潜沙行为观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 12(6):550鄄553.
[16] 摇 王文雄, 许振祖. 缢蛏稚贝的爬行行为及盐度对其钻穴能力的影响.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27(3):333鄄337.
[17] 摇 孙虎山. 长竹蛏苗的潜沙及耐干露能力研究.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学报版, 1992, 8(1鄄2):67鄄73.
[18] 摇 王军, 王志松, 董颖, 周泓, 刘忠颖, 李大成. 盐度对菲律宾蛤仔浮游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03, 22(2):12鄄13.
[19] 摇 雷衍之. 养殖水环境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0] 摇 杨凤, 高悦勉, 苏延明, 曹树香. 海湾扇贝幼贝对 pH和氨态氮的耐受性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9, 14(3):13鄄18.
[21] 摇 桑士田,闫喜武,杨鹏, 杨霏, 梁健, 刘振, 霍忠明, 张国范.菲律宾蛤仔稚贝最适生长环境条件的响应面法分析.水产学报,2012,36(9):
1410鄄1417.
208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6卷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