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gronomic Traits of M2 Generation by in vitro Mutagenesis with Pingyangmycin in Peanut

平阳霉素离体诱变花生M2农艺性状分析


以花生(Arachis hypogage L.)品种花育22号成熟种子胚小叶为诱变材料,培养在添加平阳霉素的体胚诱导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处理,将成活的形成体胚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NaCl的体胚萌发培养基中进行耐盐定向筛选。对获得的再生植株M2的部分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测定,结果显示,花生胚小叶经平阳霉素离体诱变和NaCl定向筛选获得的再生植株后代表现型存在广泛变异,如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结果数、荚果形状和大小、种皮颜色等均发生明显的变异。从后代变异规律可以看出,利用高效低毒的平阳霉素作为诱变剂与组织培养结合可作为创造花生新种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4,28(6):0955 ~ 0960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8⁃26  接受日期:2013⁃12⁃30
基金项目:国家“863 计划”(2012AA101202),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31101178),山东省自然基金(ZR2012CM014),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
作者简介:乔利仙,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研究。 E⁃mail:lxqiao73@ 163. com
通讯作者:王晶珊,女,教授,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 E⁃mail:jswang319@ 126. com
文章编号:1000⁃8551(2014)06⁃0955⁃06
平阳霉素离体诱变花生 M2 农艺性状分析
乔利仙1  隋炯明1  赵丽兰2  雷萍萍3  孙世孟1  郭宝太1  王晶珊1
( 1 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省高校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109;
2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蓬莱市分校, 山东 蓬莱  265600;3 中泰宝石学院,山东 昌乐  262400)
摘  要:以花生(Arachis hypogage L. )品种花育 22 号成熟种子胚小叶为诱变材料,培养在添加平阳霉素
的体胚诱导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处理,将成活的形成体胚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 NaCl的体胚萌发培养基中
进行耐盐定向筛选。 对获得的再生植株 M2 的部分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测定,结果显示,花生胚小叶经平
阳霉素离体诱变和 NaCl定向筛选获得的再生植株后代表现型存在广泛变异,如主茎高、侧枝长、分枝
数、单株结果数、荚果形状和大小、种皮颜色等均发生明显的变异。 从后代变异规律可以看出,利用高效
低毒的平阳霉素作为诱变剂与组织培养结合可作为创造花生新种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花生;平阳霉素;离体诱变;农艺性状
DOI:10􀆰 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4􀆰 06. 0955
    花生(Arachic hypogage L. )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
物和经济作物之一,由于花生遗传基础狭窄、多样性
差,通过杂交手段选育有突破性的花生新品种越来越
困难[1]。 诱变技术的利用可诱导产生自然界不存在
或极为罕见的新性状、新类型、新种质[2]。 与常规诱
变育种相比,利用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可以得到丰
富的变异体,提高变异频率,增加选择概率;大大降低
嵌合体的比例,尤其通过胚胎发生途径再生的植株,一
般起源于单个细胞;利用组织培养材料进行诱变不受
季节限制;培养阶段进行定向选择可节省人力、物力、
财力[3]。 研究者们已经在多种植物上开展了离体诱
变研究,并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优良突变体[3 - 6],有的突
变体直接应用或作为亲本材料育成了新品种[7 - 8]。 近
年来 研 究 者 们 开 展 了 花 生 离 体 诱 变 研 究,
Venkatachalam等[9]利用离体诱变和定向筛选获得了
抗黑斑病的花生再生植株。 Muthusamy 等[10]在花生
离体诱变中获得了叶片形状变化及单株结果数和荚果
重提高的突变体。 王莉莉等[11]和王晶珊等[12]利用快
中子辐照花生种子,取种子胚小叶进行培养,研究了辐
照剂量对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于新玲等[1]研
究了高能混合粒子场辐照对种子胚小叶再生植株的影
响。 本研究前期报道[13]利用平阳霉素作为诱变剂添
加于诱导培养基中,研究了平阳霉素浓度对花生胚小
叶外植体褐化率、体胚诱导率的影响,确立了花生适宜
的平阳霉素离体诱变浓度。 在此基础上利用羟脯氨酸
作为筛选压进行了抗逆突变体的筛选[3]。
本研究在前期确立的适宜的平阳霉素诱变浓度及
植株再生体系基础上,进行了花生离体诱变和 NaCl定
向筛选,对获得的 NaCl 耐性植株 M2 农艺性状的变异
和分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花生离体诱变创造新种质
提供依据[14]。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选择主栽花生品种花育 22 号为诱变材料。
1􀆰 2  方法
1􀆰 2􀆰 1  诱变处理、筛选及植株再生  将种子去子叶,
取出种胚进行表面消毒。 分离胚小叶,接种到添加
10mg·L - 12,4 - D和 4mg·L - 1平阳霉素的诱导培养基
中进行培养,诱变和体胚诱导同时进行。 诱变培养 4
周后,将成活的形成体胚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 4mg·
559
核  农  学  报 28 卷
L - 1BAP和 15g·L - 1NaCl 的体胚萌发培养基中,耐盐
筛选和诱导体胚萌发同时进行。 当体胚萌发后,NaCl
浓度提高至 20g·L - 1。 当体胚萌发长成的小苗高达
1􀆰 5cm以上时,从基部切下作为接穗,以苗龄约 12d 的
花育 23 号为砧木,在超净台内进行无菌嫁接。 将嫁接
苗无菌培养 2d 后,驯化移栽(嫁接移栽参照郝世俊
等[15]的方法)。
1􀆰 2􀆰 2  诱变再生植株 M2 的观测  嫁接苗 2011 年移
栽大田,按田间种植方式管理,成熟后分单株收获荚
果。 2012 年 M2 按单株种植,起垄覆膜,垄距 90cm,每
垄播种 2 行,株距 16cm,单粒播种,以诱变亲本花育 22
号作对照。 生育期进行观察和记载,成熟收获后进行
田间和室内考种。
表 1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主茎高变化
Table 1  The change of the main stem height of M2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in vitro⁃regenerated plants of mutagenized Huayu 22
主茎高
Main stem height / cm ≤29 30 ~ 39 40 ~ 49 50 ~ 59 60 ~ 69 70 ~ 79 80 ~ 88 90 ~ 99 ≥100
株数
Number of plant 3 12 101 67 5 2 1 1 2
    注:花育 22 号主茎高平均为 44cm(43 ~ 49cm)。
Note:Average main stem height of Huayu 22 was 44 cm(43 ~ 49cm).
表 2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侧枝长变化
Table 2  The change of the lateral branch length of M2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in vitro⁃regenerated
plants of mutagenized Huayu 22
侧枝长
lateralLateral branch length / cm ≤29 30 ~ 39 40 ~ 49 50 ~ 59 60 ~ 69 70 ~ 79 80 ~ 88 90 ~ 99 ≥100
株数
Number of plant 2 11 47 99 26 6 4 0 1
    注:花育 22 号侧枝长平均 47􀆰 1cm(44 ~ 50cm)。
Note: Average lateral branch length of Huayu 22 was 47􀆰 1 cm(44 ~ 50cm).
2  结果与分析
2􀆰 1  离体诱变和 NaCl 定向筛选再生植株生后代
(M2)田间性状的变异
花育 22 号胚小叶经平阳霉素离体诱变和 NaCl定
向筛选获得的再生植株,嫁接后移栽大田,26 株获得
了种子。 M2 苗期、生育期及收获后对植株性状、荚果
性状等调查结果显示,23 个再生植株后代明显发生变
异和分离。 将所有再生植株 M2 单株进行田间和室内
考种,分析性状变异。
再生植株 M2 单株主茎高变异幅度列于表 1,诱变
亲本花育 22 号主茎高平均为 44cm(43 ~ 49cm),由表
1 可见,M2 单株主茎高变异幅度很大,从不足 29cm 到
100cm以上。 与亲本相比,大部分单株(101 个单株)
主茎高在 40 ~ 49cm,与亲本类似;67 个单株在 50 ~
59cm范围;11 个单株的主茎高超过 60cm,其中 2 株达
100cm以上;主茎高低于 39cm共有 15 株,其中 3 株在
29cm以下。
    再生植株 M2 单株侧枝长变异幅度列于表 2,诱变
亲本花育 22 号侧枝长平均为 47􀆰 1cm(44 ~ 50cm),M2
单株侧枝长变异幅度很大,从不足 29cm 到 100cm 以
上,并且呈增加趋势。 与亲本相比,大部分单株侧枝变
长,47 个单株侧枝长为 40 ~ 49cm,与亲本类似;99 个
单株侧枝长在 50 ~ 59cm 范围;37 株在 60cm 以上,其
中 1 株超过 100cm;低于 39cm共有 13 株,其中 2 株在
29cm以下。
    有效枝长也称为结实范围,代表结果集中程度。
再生植株 M2 单株有效侧枝长变异幅度列于表 3,诱变
亲本花育 22 号有效枝长平均为 3􀆰 5cm(3 ~ 4cm);M2
单株有效侧枝长变异幅度很大,从 1cm到 15cm 以上。
54 个单株有效枝长为 3 ~ 4cm,类似亲本;52 个单株为
5 ~ 6cm;32 个单株为 7 ~ 8cm;11 个单株为 9 ~ 10cm;
14 个单株有效枝长在 11cm 以上,其中 4 个单株超过
15cm;33 个单株有效枝长变短,为 1 ~ 2cm。
    再生植株 M2 单株总分枝数变异幅度列于表 4,诱
变亲本花育 22 号总分枝数平均为 11 条(10 ~ 12 条),
659
  6 期 平阳霉素离体诱变花生 M2 农艺性状分析
表 3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代有效侧枝长变化
Table 3  The change of the podding branch length of M2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in vitro⁃regenerated
plants of mutagenized Huayu22
有效枝长
Podding branch length / cm 1 ~ 2 3 ~ 4 5 ~ 6 7 ~ 8 9 ~ 10 11 ~ 12 13 ~ 14 ≥15
株数
Number of plant 33 54 52 32 11 7 3 4
    注:花育 22 号效侧枝长平均 3􀆰 5 cm(3 ~ 4cm)。
Note:Average podding branch length of Huayu 22 was 3􀆰 5 cm(3 ~ 4cm).
表 4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总分枝数变化
Table 4  The change of number of lateral branch per plant of M2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in vitro⁃regenerated
plants of mutagenized Huayu 22
总分枝数
Number of lateral branch per plant ≤5 6 ~ 7 8 ~ 9 10 ~ 11 12 ~ 13 14 ~ 15 16 ~ 17 18 ~ 19 ≥20
株数
Number of plant 8 28 60 68 17 6 4 2 2
    注:花育 22 号总分枝数平均 11 条(10 ~ 12 条)。
Note:Average number of lateral branch per plant of Huayu 22 was 11(10 ~ 12).
表 5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有效分枝数变化
Table 5  The change of number of podding branches per plant of M2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in vitro⁃regenerated plants of mutagenized Huayu 22
有效分枝数
Number of podding branches per plant ≤3 4 ~ 5 6 ~ 7 8 ~ 9 10 ~ 11 12 ~ 13
株数
Number of plant 17 72 48 40 13 5
    注:花育 22 号有效分枝数平均 7􀆰 6 条(7 ~ 9 条)。
Note:Average number of podding branch per plant of Huayu 22 was 7􀆰 6(7 ~ 9).
M285 个单株总分枝数为 10 ~ 13 条(68 个单株 10 ~ 11
条,17 个单株 12 ~ 13 条),类似花育 22 号;60 个单株
8 ~ 9 条;28 个单株 6 ~ 7 条;8 个单株 5 条以下;14 个
单株总分枝数超过 14 条,其中 2 个单株超过 20 条。
    有效分枝数也即结果枝数,再生植株 M2 单株有
效分枝数变异范围列于表 5,诱变亲本花育 22 号有效
分枝数平均为 7􀆰 6 条(7 ~ 9 条),M2 单株有效分枝数
在 6 ~ 9 条范围内共 88 个单株,类似亲本;72 个单株 4
~ 5 条,17 个单株在 3 条以下;而有效分枝数多于 10
条的有 18 个单株,其中 5 个单株超过 12 条。
    开花习性方面,花育 22 号为连续开花,再生植株
M2 绝大多数单株为连续开花,但有 4 个单株突变为交
替开花。
2􀆰 2  离体诱变和 NaCl定向筛选再生植株后代(M2)
荚果性状的变异
再生植株 M2 单株结果的荚果形状变异情况列于
表 6,一半以上单株的荚果形状发生变异,有的突变为
葫芦形(53 个单株)、有的突变为蚕茧形(38 个单株),
还有的突变为串珠形(8 个单株)、斧头形(3 个单株)
或蜂腰形(2 个单株),另有 3 株荚果形状不规则,而诱
变亲本花育 22 号荚果形状为普通形(图 1;表 6)。
突变为串珠形的荚果,其种皮颜色全部突变为紫
红色,而诱变亲本花育 22 号种皮颜色为粉红色。
再生植株 M2 单株结果数变异幅度列于表 7,从表
7 可以看出,单株结果数变异幅度很大,从单株结果数
不足 10 个到 46 个以上,而大部分集中在 16 到 30 个,
与诱变亲本花育 22 号相比,单株结果数有增加,也有
759
核  农  学  报 28 卷
减少。
表 8为再生植株 M2 单株十果重变异幅度,诱变亲
本花育 22号十果重平均为 25􀆰 1g(23􀆰 4 ~26􀆰 7g),从表 8
可以看出,74个单株十果重在 23 ~ 26􀆰 9g,与花育 22 号
类似,其它大部分单株十果重变轻,即荚果变小;31个单
株十果重增加,有 2个单株十果重超过 31g。
注:a:普通形;b:葫芦形;c:串珠形;d:蚕茧形;e:单仁果;f:诱变亲本花育 22 号(普通形)。
Note: a:common⁃shaped;b:gourd⁃shaped;c:bead⁃shaped;d:cocoon - shaped;e:single⁃seed⁃pod;f:Huayu 22(common⁃shaped) .
图 1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特殊荚果形状(单株结果)
Fig. 1  Pods produced by single M2 plants and the wild type Huayu22 (pods from one plant)
表 6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代荚果形状变化
Table 6  The change of pod shape of M2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in vitro⁃regenerated plants of mutagenized Huayu 22
荚果形状
Pod shape
普通形
Common⁃
shaped
葫芦形
Gourd⁃
shaped
蚕茧形
Cocoon⁃
shaped
串珠形
Bead⁃
shaped
斧头形
Hatchet⁃
shaped
蜂腰形
Wasp waist⁃
shaped
不规则形
Irregular
株数
Number of plant 88 53 38 8 3 2 3
    注:花育 22 号荚果为普通形。
Note:Pod shape of Huayu 22 belong to Virginia type.
表 7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单株结果数变化
Table 7  The change of pod numbers per plant of M2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in vitro⁃regenerated plants of mutagenized Huayu 22
单株结果数
Pod numbers per plant ≤10 11 ~ 15 16 ~ 20 21 ~ 25 26 ~ 30 31 ~ 35 36 ~ 40 41 ~ 45 ≥46
株数
Number of plants 6 19 29 48 43 23 16 8 3
    注:花育 22 号单株结果数平均 23(20 ~ 25 个)。
Note:Average pod number of Huayu 22 is 23 (20 ~ 25).
表 8  花育 22 号离体诱变再生植株M2 代十果重变化
Table 8  The change of weight of 10 pods of M2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regenerated plants in Huayu22
十果重
Weight of 10 pods / g ≤15 15 ~ 18􀆰 9 19 ~ 22􀆰 9 23 ~ 26􀆰 9 27 ~ 30􀆰 9 ≥31
株数
Number of plant 4 27 53 74 29 2
    注:花育 22 号 10 果重平均 25􀆰 1 g(23􀆰 4 ~ 26􀆰 7 g)。
Note:Average weight of 10 pods of Huayu 22 was 25􀆰 1g(23􀆰 4 ~ 26􀆰 7g) .
859
  6 期 平阳霉素离体诱变花生 M2 农艺性状分析
3  讨论
平阳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属于博莱霉素的一类,是
博莱霉素的 A5 组分。 平阳霉素作为一种诱变剂应用
到植物诱变育种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通过对小
麦[16]、大豆[17]、大麦[18]、水稻[19 - 20]及观赏植株[21]等
诱变效应的研究,肯定了其效用和应用价值。 与其他
化学诱变剂相比,平阳霉素作为诱变剂具有安全、高
效、诱变频率高、范围大等特点[20]。 本研究中利用平
阳霉素作为诱变剂添加于体胚诱导培养基中诱变培养
4 周,成活的形成体胚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 NaCl 的体
胚萌发培养基上,促使体胚萌发成苗,同时进行耐盐筛
选。 获得的耐性苗经嫁接移栽田间,次年按单株播种,
成熟收获后进行田间和室内考种。 M2 主茎高(19 ~
101cm)、侧枝长(23 ~ 103cm)、有效枝长(1 ~ 18cm)、
总分枝数(4 ~ 28)、有效分枝数(2 ~ 13)、荚果形状(除
曲棍形之外,其他花生荚果的各种形状均有)、荚果大
小(10 果重 13􀆰 9 ~ 31􀆰 3g)、单株结果数(7 ~ 48 个)等
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幅很大。 诱变亲本花育 22 号属
于中间型,普通形荚果,每果 2 仁,种皮粉红色,开花习
性为连续开花、疏枝。 而 NaCl耐性再生植株后代中有
的突变为密枝、交替开花;有的单株后代荚果形状明显
突变,有的突变为串珠形,每果 3 ~ 4 仁,种皮颜色突变
为紫红色;还有荚果数明显增多的单株等。 这说明突
变可能在多个位点上发生,所以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变
异。 这些变异是否与嫁接砧木有关,我们利用花育 20
号和花育 23 号再生植株作为接穗,分别用花育 20 号、
花育 22 号作砧木进行嫁接,均未发现接穗发生变
异[15],说明这些突变是平阳霉素诱变作用的结果,与
嫁接所选用的砧木无关。 将获得的突变体 M3 种子在
0􀆰 7%NaCl溶液中进行催芽试验,6 个再生植株的后代
发芽率极显著高于诱变亲本花育 22 号[22],初步表明
所获得的突变体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盐碱田的耐盐
性仍有待于进一步鉴定。
Gowda等[23]通过 EMS 诱变获得了大量花生突变
体,发现每一个类群中均可产生其它类群的突变体。
在本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现象。 Wynne 等[24]曾报道
不同类群或亚种间的形态差异是由少量基因控制的,
因此容易产生其它类型的突变。 笔者对突变体后代进
行了 SSR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出现了染色体重排现
象,主要是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笔者推测这可能
是花生种间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结论
本研究以花生品种花育 22 号成熟种子胚小叶为
诱变材料,培养在添加 10mg·L - 1 2,4 - D和 4mg·L - 1
平阳霉素的诱导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处理和体胚诱导。
将成活的形成体胚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 4mg ·L - 1
BAP 和 15g·L - 1 NaCl,之后 NaCl 浓度提高至 20g·
L - 1,进行体胚萌发培养和耐盐定向筛选。 获得的再生
植株 M2 农艺性状发生广泛的变异,表明平阳霉素作
为诱变剂与组织培养结合进行离体诱变是一种花生种
质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1 ]   于新玲,刘录祥,乔利仙,隋炯明,郭宝太,徐丽娟,王晶珊. 高能
混合离子场辐照对花生胚小叶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影响[J] .
核农学报,2012,26(3):433 - 438
[ 2 ]  刘进平,郑成木. 诱变结合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J] . 上海农业学报,2004,20(1):19 - 22
[ 3 ]  赵明霞,孙海燕,隋炯明,乔利仙,范乾程,王晶珊. 离体筛选花
生抗逆突变体及其后代特征特性研究[ J] . 核农学报,2012,26
(8):1106 - 1107
[ 4 ]  Latado R R, Adames A H, and Neto A T. In vitro mutation of
chrysanthemum ( Dendranthema grandiflora Tzvelev ) with
ethylmethanesulphonate ( EMS) in immature floral pedicels [ J] .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04, 77:103 - 106
[ 5 ]  李 卫,孙中海,章文才,刘道宏. 柑桔原生质体辐射诱变筛选抗
寒再生植株[J] . 植物学报,1998,40(8):729 - 733
[ 6 ]  姜长阳,宁淑香,杨文新,肖荣俊. 愈伤组织辐射诱变选育玉兰
新品系[J] . 园艺学报,2002,29(5):473 - 476
[ 7 ]  杨保安. 辐射与组培复合育成“霞光”等 4 个菊花新品种[ J] .
河南科学,1996,14(1):57 - 60
[ 8 ]  高明尉. 世界上第一个小麦离体诱变新品种—核组 8 号[J] . 核
物理动态,1992,9(4):45 - 46
[ 9 ]  Venkatachalam P, Jayabalam N. Sel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groundnut plants resistant to the pathotoxic culture filtrate of
Cercosporidium personation through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 J] .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1997, 61(3): 351 - 364
[10]  Muthusamy A, Vasanth K, Sivasankari D, Chandrasekar B R,
Jayabalan N. Effects of mutagens on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groundnut[ J] . Biologia Plantarum, 2007, 51
(3):430 - 435
[11]  王莉莉,赵明霞,乔利仙,王晶珊,隋炯明,刘录祥. 快中子辐射
对花生胚小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J] . 核农学报,2011,25
(4):652 - 656
[12]  王晶珊,赵明霞,乔利仙,隋炯明,孔福全,王潇,刘录祥. 快中子
辐照对花生种子胚小叶植株再生的影响[ J] . 中国油料作物学
报, 2013,35(2):148 - 152
[13]  赵明霞,王晓杰,乔利仙,隋炯明,郭宝太,王晶珊. 平阳霉素对
花生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J] . 核农学报,2011,25(2):242 -
959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28(6):0955 ~ 0960
246
[14]  Zhao M, Qiao L, Sui J, Tan L, Wang J. An efficient regeneration
system for peanut: somatic embryogenesis from embryonic leaflets
[J] .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12,10 (2):
527 - 531
[15]  郝世俊,隋炯明,乔利仙,王晓杰,王晶珊. 花生组培苗嫁接技术
的研究[J] .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7(2):110 - 113
[16]  孙德全,孙光祖,李忠杰,张月学,闫文义,王广金,唐凤兰. 平阳
霉素对小麦诱变效果的研究[J] . 麦类作物学报,1998,18 (4 ):
5 - 9
[17]  原亚萍,陈学军,许耀奎,李国全,朴铁夫. 平阳霉素在大豆育种
中的应用[J] . 核农学通报,1996,17(4):157 - 159
[18]  赵丽梅,许耀奎. 平阳霉素 pingyangmycin 对大麦的诱变效应
[J] . 核农学报,1990,4(4):199 - 201
[19]  夏英武,吴关庭,舒庆尧. 平阳霉素对水稻诱变效应的研究[ J] .
核农学报,1997,11(1):26 - 30
[20]  吴关庭,夏英武,舒庆尧,王贤裕,周志远. 平阳霉素对不同水稻
品种的生物学效应[J]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1):1 - 6
[21]  王红. 平阳霉素对盆栽意大利红的诱变效应[J] . 南京农业大学
学报,2007,30(1):39 - 42
[22]  Zhao M, Sun H, Ji R, Hu X,Sui J,Qiao L,Chen J,Wang J. In
Vitro Mutagenesis and Directed Screening for Salt⁃tolerant Mutants in
Peanut [J] . Euphytica,2013, 193: 89 - 99
[23]  Gowda M V C, Nadaf H L, Sheshagiri R. The role of mutations in
intraspecific differentiation of groundnut ( Arachis hypogaea L. )
[J] . Euphytica, 1996, 90: 105 - 113
[24]  Wynne J C, Coffelt T A. Genetics of Arachis hypogaea L. In: Pattee
HE, Young CT ( eds ) Pean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M ].
APRES, Yoakum / Ty, 1982, 50 - 94
Agronomic Traits of M2 Generation by in vitro
Mutagenesis with Pingyangmycin in Peanut
QIAO Li⁃xian1   SUI Jiong⁃ming1   ZHAO Li⁃lan2   Lei Ping⁃ping3   SUN Shi⁃meng1
GUO Bao⁃tai1   WANG Jing⁃shan1
( 1 Key Lab of Plant Bio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Qingdao Agricultu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2 Shandong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 Penglai, Shandong  265600;
3 Zhongtai Gem College, Changle, Shandong  262400)
Abstract:The embryonic leaflets from mature peanut seed ( cv. Huayu 22) were cultured on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duction medium containing pingyangmycin (PYM), the surviving explants with somatic embryos were transferred to a
germination medium containing NaCl for direct screening. The plantlets from germinated somatic embryos were grafted
and then transplanted in the field. In next year, all seeds from each plant were sown in the field. The mutagenic effects
of in vitro mutagenesis with PYM on peanut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M2 agronomic tra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bility was extensive on main stem height, length of lateral branch, number of lateral branch per plant, pod
shape, pod size and pod number per plant, etc. The variability in M2 offspring demonstrated that in vitro mutagenesis
with PYM was effective in peanut germplasm enhancement.
Key words: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 Pingyangmycin; In vitro mutagenesis; Agronomic traits
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