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6卷 第12期, 2010年12月 1273
收稿 2010-10-25 修定 2010-11-22
* 通讯作者(E-mail: hwjyiranwen@163.com; Tel: 0888-
3113771)。
贯叶马兜铃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和文佳, 和加卫, 李燕 * , 杨正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云南丽江674100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
HE Wen-Jia , HE Jia-Wei, LI Yan*, YANG Zheng-Song
Alpine Economic Plant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jiang, Yunnan 674100, China
1 植物名称 贯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
2 材料类别 腋 芽 。
3 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MS。启动培养基: (1)
MS+NAA 1 mg·L-1 (单位下同)+6-BA 0.5; 增殖培养
基: (2) MS+NAA 0.5+6-BA 2; 生根培养基: (3)
1/2MS+IBA 0.5。以上培养基中均加入30 g·L-1蔗
糖、7 g·L-1琼脂, pH 5.8。培养温度(25±3) ℃, 光
照时间12 h·d-1, 光照强度40~50 mmol·m-2·s-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取生长健壮的贯叶马兜铃枝
条, 摘除叶片后, 切取带腋芽茎段。加洗洁精清洗
后, 用自来水流水冲洗1 h。在无菌室内用75%的
乙醇浸泡30~40 s, 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3 min,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 4~6 次。剪去茎段两端受损组
织, 接种到培养基(1)上, 置于培养室内培养。
4.2 增殖培养 在培养基(1)上培养10 d左右, 腋芽
开始萌发生长(图1), 待长至1.5~2 cm, 将其转接到
培养基(2)上, 25~30 d长出分枝(图2)。继代培养
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0~45 d, 平均繁殖系数约为3。
继代间隔时间不能超过50 d, 否则丛生芽会从顶端
开始枯萎。
4.3 诱导生根 继代培养40 d左右, 将高2.5 cm以
上、带有2片叶的健壮小苗切下, 转入培养基(3)
上。30~35 d芽苗就能形成有根系的再生植株, 生
根率达 7 0 % 以上。
4.4 试管苗的移栽 当瓶苗长到3~4 cm高, 且长有
3~4条1~1.5 cm的新根时, 将培养瓶揭盖后置于温
室中炼苗1周后, 取出小苗, 用清水将根部粘附的
培养基洗净, 用多菌灵1 000倍溶液浸泡10~15 min,
然后移栽到已消毒的珍珠岩和腐殖质(1:1)的混合基
图1 贯叶马兜铃的腋芽萌发
图2 贯叶马兜铃的增殖培养
质上, 注意保湿遮阴, 成活率可达80% 以上。约
4~5周后, 可移入大田栽植。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6卷 第12期, 2010年12月1274
5 意义与进展 贯叶马兜铃又名山草果, 是马兜铃
目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的多年生攀援草本。生于云
南省西北部海拔1 600~1 900 m 的金沙江河谷地
区。全株均有浓郁的草果及芫荽样辛香香气, 是云
南省一种独特的野生食用香料植物资源。由于食
用贯叶马兜铃的人越来越多, 加上其内的十一碳烯
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每公斤约4万元), 该物种
在野外的居群长期遭到采挖, 濒临灭绝。贯叶马兜
铃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濒危植物, 同
时也是 IUCN 红色名录上的保护物种。目前同属
其他种植物的组织培养已有报道(顾地周等2008; 苏
文潘等2008; 杨雪芹和曾庆平2006), 但贯叶马兜
铃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报道迄今未见。
参考文献
顾地周, 丛小力, 宋丽利, 王艳萍, 姜云天(2008). 木通马兜铃的组
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4 (1): 136
苏文潘, 张美华, 黎萍(2008). 美丽马兜铃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
殖. 广西热带农业, 1: 13~14
杨雪芹, 曾庆平(2006). 马兜铃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广州中
医药大学学报, 23 (1):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