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BU LLET IN OF BOTAN ICA L RE SEARCH
第 16卷 第 4期 1996年 10月
V o l. 16 N o. 4 O ct. , 1996
若干悬钩子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陈少风 叶居新 朱祥玲 余扬帆
POLLENMORPHOLOGYOF SOME RUBUS SPECIES
Chen Shao- feng Y e Ju- x in Zhu X iang- ling Y u Y ang- fan
〔摘 要〕 蔷薇科悬钩子属 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描述
了花粉形态的特征,探讨了植物花粉形态特征与外部形态特征的关系。
关键词 悬钩子属;花粉形态
悬钩子属 (Rubus L. )是蔷薇科的一个大属,关于该属植物花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
研究甚少 (E rd tm an, 1953; 呜桥直弘, 1980)本文通过电子显微镜的扫描观察, 对我国产悬
钩子属的 10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研究,以其为悬钩子属的系统分类和化石鉴定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本文研究的材料分别采自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和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标本室所
藏腊叶标本。 将成熟的花粉涂于贴有双面胶纸的样品台上, 经喷金镀膜,直接在 H itach is-
520型扫描电镜下观察和拍照。
文中所描述花粉大小, 为所观察的花粉粒 ( 10— 20粒 )的统计平均值。
2. 观察结果
所观察到的各个种的花粉特征见表 1。现将观察到的悬钩子属花粉基本特征描述如下:
本属植物花粉近球形或长球形; 赤道面观为近圆形或椭圆形; 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或钝三
角形。花粉中等大小, 18. 1( 13. 0- 30. 7)× 32. 2( 18. 2- 36. 4)μm。具三孔沟, 沟 较长,几达
两极,内孔横长,有的孔边缘加厚;外壁为条纹状、条纹网状或网状纹饰。
陈少风, 叶居新, 余扬帆: 江西, 南昌大学 (N anch ang U n ivers ity, J iangx i 330047, N an chang)。 朱祥玲: 90级本科毕业生。 * 本文受南昌大学理科校科研基金资助。 1996年 3月收稿。
所研究的种类检索如下:
1. ? 表面具条纹状或条纹网状纹饰。
2. 表面条纹状纹饰。
3. 条纹基本规则排列, 与沟平行。
4. 条纹平行于极处相接。
5. 条纹显著宽而密, 条纹间疏有横向联系 1.掌叶复盆子 R . ch ing ii………………………………
5.条纹窄而疏, 条纹间无横向联系,有穿孔 2. 蓬 R . h ir sulus………………………………………
4.条纹多少有弯曲和分叉 3.中南悬钩子 R . g rayanus…………………………………………………
3. 条纹不规则排列。
6. 条纹无交错, 条纹间穿孔大而密 4. 红腺悬钩子 R . sum a tranus………………………………
6. 条纹间交错无序 5. 小柱悬钩子 R. colum ellar is…………………………………………………
2. 表面条纹—网状纹饰。
7. 条纹宽, 网眼形状、大小基本一致 6. 山莓 R . corcho r if o lius…………………………………
7. 条纹细, 网眼形状、大小不一 7. 常绿悬钩子 R . scmp erv ir ens………………………………
1. 表面网状纹饰。
8. 网脊细起伏不平, 网眼大、形状不规则 8.锈毛莓 R . ref lexus……………………………
8. 网脊粗, 网眼小。
9. 网脊上具瘤状突起, 网眼不明显 9. 木莓 R . sw inbo ei……………………………………
9. 网脊上不具瘤状突起, 网眼明显、小而圆 10.粗叶悬钩子 R . a lceacf o lius……………
3. 讨 论
3. 1 条纹和条纹—网状纹饰是蔷薇科常见的花粉类型。根据W alke r( 1974)对一些原
始科属的花粉研究,表面纹饰演化趋势:表面光滑→表面条纹状、网状→表面疣状、刺状。蔷
薇科的花粉在原始类群中属较为进化的一类。本文研究的悬钩子属花粉表面有条纹、条纹—
网状纹饰及细网状纹饰,可见悬钩子属在科内应属较为进化的类群。
3. 2 空心莓组和木莓组的关系
我们所观察的材料分属于空心莓组和木莓组 (俞德浚, 1982)。空心莓组在外部形态上具
相对原始的性状, 如具复叶、托叶与叶柄合生;聚合果空心。该组植物花粉较小,近球形;外壁
具条纹状、条网状纹饰。木莓组单叶、托叶离生; 聚合果实心比空心莓组进化 (陆玲娣, 1983)。
木莓组的花粉形态也比较进化, 花粉较大, 长球形;外壁多为网状纹饰。花粉形态与植物外部
形态的比较表明: 它们具有相关性。
3. 3 关于种间关系
在空心莓组内掌叶复盆子、中南悬钩子及山莓同属一亚组,其中前二者花粉形态特征相
似,它们之间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山莓的花粉与前二者差异较大,但外部形态相似。
在木莓组内所观察的常绿悬钩子、锈毛莓、木莓和粗叶悬钩子分属 4个亚组,它们的花
粉表面特征各不相同, 其进化式样复杂,需作进一步研究。
ABSTRACT
Po llenm o rpho log y o f 10 species in the genus Rubus L . w as exam ined w ith the aid o f
4654期 陈少风等: 若干悬钩子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scanning e lectronm icro scope(SEM ).
Po llen g rain s o f the genus a re sub sphero ida l o r pro la te, subeircu lar o r ellip tica l in e-
qua to ria l v iew, 3- lobed- sub sphero ida l o r ob tu se- triangu lar in po lar v iew. T r ico lpo-
rate, co lp i obv ious. E x ine striate, st ria te re ticuta te o r re ticuta te.
A key to a ll stud ied species w as g iv en. R elat ions be tw een po llenm o rpho logy and exo-
mo rpho lo gy a re d iscu ssed.
Keywords R ubus; Po llenm o rpho log y
参 考 文 献
〔1〕俞德浚, 1982; 中国植物志 (蔷薇科 ), 科学出版社。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形态室孢粉组, 1960: 中国植物花粉形态, 科学出版社。
〔3〕陆玲娣, 1983: 我国悬钩子属植物的研究 . 植物分类学报 21( 1): 13— 25。
〔4〕呜桥直弘, 高野裕行, 1980: 悬钩子属的数种花粉 . 植物地理分类研究 28( 1): 28— 32。
〔5〕 E rd tm an, G. , 1952 P ol lenm orpho logy and p lan t taxon om y, A ng io sperm s. A lm.
〔6〕W alk er, J. M . , 1974: A pertu re evo lu t ion in the po llen of p rim it ive an giosp re. Am er Jou r. Bo t. 61( 10): 1112- 1136.
图 版 说 明 (Explanation of P lates)
图版Ⅰ : 1— 3红腺悬钩子 (R ubu s sum atranus ) 1× 3000; 2× 5000, 3× 12000; 4小柱县钩子 R . co lum e l-
lar is )× 5000; 5— 8蓬 (R . hir su tus) 5— 6× 3000, 7× 5000, 8× 8000; 9掌叶复盆子 (R . ch ing ii)× 3500。
图版Ⅱ : 10— 11掌叶复盆子 (R . ch ing ii) 10× 7000, 11× 10000; 12— 13中南悬钩子 (R . g rayanus ) 12×
7000, 13× 3500; 14— 15常绿悬钩子 (R . semp er iv ens ) 14× 3500, 15× 8000; 16— 17山莓 ( R. co rcho r ifo liu s) 16
× 3500, 17× 8000; 18粗叶悬钩子 (R . a lceacf o lius )× 3000。
图版Ⅲ : 19粗叶悬钩子 (R . a lceacf o lius)× 6000; 20— 23木莓 (R . sw inboei) 20- 22× 4000, 23× 10000;
24— 27锈毛莓 (R . ref lexu s) 24× 2000, 25× 2000, 25× 3500, 26- 27× 8000。
466 植 物 研 究 16卷
陈少风等:若干悬钧子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图版 Ⅰ
Chen Shao- feng et al: PollenM orphology of Some Rubus Specied P late Ⅰ
See explanation at the end of text
陈少风等: 图版 Ⅱ Chen Shao- feng et al: P late Ⅱ
See explanation at the end of text
陈少风等: 图版 Ⅲ Chen Shao- feng et al: P late Ⅲ
See explanation at the end of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