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EREACEAE IN CHINA(Ⅱ)

中国韧革菌(Ⅱ)



全 文 :、 、
污亩
植 物 研 究
BU L L E TI N O F O BTA NI CA L RE SEA R C H
~告二二吕宝二二二` 奋 ` ` 舀石遥
绍 7卷 .第 2期
V o l
.
7
,
N
o
.
2
19 8 7年
A P一11.
`旦
19 吕7
中 国 韧 革 菌 ( 兀 )
郭 正 堂
S T E RE A C E AE !N C H !NA ( n )
G
u o Z h e n g
一 t a n g
〔提要 〕 本文报道中国韧革菌科 ( S t e r e a e e a e P i l a r )真菌1 5种和 l亚种 ,隶属
于血革菌属 ( H a e , a t o s t e r e 。 。 P o u z a r ) 、 齿脉菌属 ( L o p h o r i a K a l e h b r .
& M a e o w a n )和柄杯菌属 ( P o d o s e y p h a P a t o u i l l a r d ) .其中有 a个新组合种
和 2个新记录种 ,它们是 : 厚血革菌 (H a e 。 。 t o s t e r e u , a u s t r a l e ( L l o 了d ) 2 .
T
.
G u o , e o m b
.
n o 甲 . ) 、 紫灰血革菌 ( H a e 川 a t o s * e r e 。 成 11王。 d口丹 s ( B e r k . )
2
.
T
.
G u o , C o m b
.
n o v
.
)
、 金丝血革菌 ( H a 口协。 t o s t e r e “ , s户e e t a 6i l e
( K I
.
) 2
.
T
.
G u o , c o m b
.
n o v
.
)
、 纸状齿脉菌 ( L o p 几a , i a p a p y r a e e a
( J u n g h
.
) R e i d ) 和无毛柄杯菌 ( P o d o s e y p h a 9 10 6 , e s e e月 : ( B e r k . & C u r t . )
B io d比 ) 。 标本全部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 HM A )S 。
血革菌属
H a e m a t o , t e r e u m P o u z a r
C e s k白 M y k o l 。 13 : 1 3 , 1 9 5 9 .
担子果一年生至多年生 , 革质 ,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伏— 反卷呈檐状或扇形至贝壳形 。 菌盖表面具茸毛 , 有时茸毛脱落 , 茸出栗色至褐色皮
壳 。 子实层表面平滑 , 新鲜时受伤后变为污血色。 菌盖剖面具有子 实 层 、
菌肉层 、 边缘带和茸毛层 。 子实层中除担子和侧丝外还具有色汁导管 。 担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 : 北京 , `护国林 业科学研 究院 , 林业研究所 ( In s t i t u t e o f F o r e , t r y , C h i n e s。
人“ d em y o f F o r e s t r y . B e i j i n g ) ,
卜丸`斗
53
人J公
子棍棒形至近棍棒形 , 生 2 一 4 个担抱子 。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平滑 , 具
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一系或二系 , 生殖菌丝无锁状联合 。
摸式种 : H a 。二 a t o s r e r e o m s a n夕: i , o l e o r u m ( A l b . & S e h w . ) P o u z a r
B o i d i n ( 1 9 5 8 ) 倾向于将韧革菌属 ( S t e ; 。 u m P o r s 。 ) 分成两大组 , 即
土黄色组 ( S e e t i o n L u t e o l a B o u r d . & G a l z 。 ) 和 血 色 组 ( S e e t i o n
c 了u e n t a t a B o u r d . & G a l z . ) 。 P o u z a : ( 1 0 5。 ) 认为应将韧革菌属仅限于
上述的土黄色组真菌 。 因为如果将血色组也包括在韧革菌属中 , 就相应地
减少了狭义 的韧革菌属更趋于自然属的同源性 。 在这个基础上 , 他将血色
组中的具色汁导管 、 菌丝系统一系的种提出 , 并以血革菌为模式种建立了
血革菌属 。
本文中 , 作者对 P o u : a r ( 1 9 5 9) 的血革菌属稍行修订 , 使其不仅包
括一系菌丝系统 、 具色汁导管的种类 , 也包括二系菌丝系统 、 具色汁导管
的种类 。 作者认为此属的最显著特征是子实层中具色汁导管 。 虽然具二系
菌丝系统的厚血革菌 ( H a e , a r o s t。 , e : , a u s t ar l e ) 的色汁导管与骨架 菌 丝
相连 , 而血革菌 、 皱曲血革菌 (万口e二 a t o s t e : e u 二 : u g o s u m ) 和烟色血革 菌
(aH
e劝 a to s t e l e o m 夕a u s a户a t u二 ) 具一系菌丝系统 , 它们的色汁导管与 生 殖
菌丝相连 。 但与色汁导管相连的生殖菌丝有相当长的一段具有厚壁 。 这很
可能是 R at t a n ( 1 9 7 7) 认为血革菌和烟色血革菌是二系菌丝系统的原因 。
作者认为 , 此段菌丝很可能是从生殖菌丝向骨架菌丝过渡的中间型 菌 丝 。
因而具二系菌丝系统的厚血革菌的色汁导管与具一系菌丝系统种类的色汁
导管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分 种 检 索 衰
1
. 菌丝系统二系 , 担子果相对较大 , 菌盖多为扇形或贝壳形 , 少为平伏一反卷 ” “ ” 一
… 二 ” . . …. ” . .…. ” 二 ” . .…. …. “ 二 “ 二“ . .…. ” 二 ” 二 ” 二 “ . . …. “ . .… H . a us tr al . ( L lo y d ) 2 . T . G u 。
1
. ` 菌丝系统一系 , 担子果相对较少 , 菌盖多为平伏一反卷 “ ” ” · “ “ ” ” · ” ” · ” · ” · “ “ 一 2 ,
2
. 子实层多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H . r明 os u m ( P er s . ) P O u : a r
2 产
. 子实层单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3
3
. 子实层中无棘状侧丝 , 生于以橡树为主的阔叶树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H . g a盯鲜 at u m ( F r . ) P O u az r
3
` . 子实层中具棘状侧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寸
4
. 菌盖较薄 , 表面具丝状光泽 , 棘状侧丝多而明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二 “ 二 ” 二” 二 ” . .…. …. ” 二“ 二“ . . . . . . . . . ·…. …. “ . .…. H . sP .c at ihl . ( KI . ) 2 . T . G uo
4
` . 菌盖较厚 , 表面不具丝状光泽 , 棘状侧丝相对少而不明显 “ · ” ” “ ” · “ ” ” · 一 “ · ” “ “ ” 5
5
. 担子果平伏部分相对较大 , 子实层表面具密集小瘤状或小刺状突起 ” “ “ ” ” ” ” ” ” ” ” -
一 5 4 一
H
. 川 u d e n s ( B e r k . ) 2 . T . G u。
r
. 担子果平伏部分相对较小 , 子实层表面平滑
H
. s a n g u in o l . n t u m ( A lb
.
& S
e 五w . ) P o u z a r
. 血革 , (新组合种 ) 图 3 ( iF g . 3)
Ha e m a t o s t e r e u m a廿 s t r a l e 又L l o y d ) Z。 T。 G u o , e o 也 b 。 红 o v 。 ,
一一 S r e r e : 二 。 : s t勿 Ie L l o y d , L e t t e r 4 8 : 1 0 , 1 9 2 5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
菌 , p 。 3 9 6 , 1 9 6 3 , 戴芳澜 J 中国真菌总汇 , p 。 7 3 0 , 1 9 7 9 -
担子果一年生 , 革质 ,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扇形 , 近扇形或平伏— 反卷呈檐状 , 单生或左右相连生 , 可达 。 。 6一 n 。 Z x 。 。 7一 7 。 6 厘米。 菌盖表
面浅黄色 、 浅黄褐色 , 土黄色、 锈黄褐色至灰白色 , 密被微细茸毛 , 具明
显或不明显的同心环带和放射状纹 。 菌盖基部较厚 , 有时具有柄状突 , 至
边缘渐薄 , 边缘钝 , 全缘 。 子实层表面浅黄色、 土黄色、 蛋壳 色 至 棕 灰
色 , 明显可见受伤后变成红色 , 干后受伤处变为污血色 . 同心环纹和放射
状纹均不明显 , 平滑 。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 4 0 一 15 0 0微米 。 茸毛层浅黄色、 土黄色至灰
白色 , 有狭窄紧密的金黄色至栗色边缘带 , 菌肉层浅黄色 , 菌丝紧密平行
排列 , 子实层淡黄褐色至浅棕色 , 厚 ( 40 一 ) 80 一 1 2 0( 一 1 5。 ) 微米 , 偶尔
可达 2 20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和色汁导管紧密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色汁导管圆筒形 , 直径 4 一 8 微米 , 壁厚 1一 2 。 5微米 , 内含黄褐色物
质 , 有时内含物呈块状 ; 自菌肉层上部伸出 , 直人子实层 , 不突出子实层 。
年代久远的标本的色汁导管中的内含物结成块状 , 色变浅 。 色汁导管与骨
架菌丝相连 。
担抱子无色 , 薄壁 , 平滑 , 椭圆形 , 4 . 5一 6 x 3 。 5一 4 . 6微米 。 具淀粉
反应 。
菌丝系统二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3一 5 ` 5 微米 , 壁厚 O。 2一 0 . 7微
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骨架菌丝无色 , 直径 4 一 8 徽米 , 壁厚
1 一 2 微米 , 无隔膜或有不规则次生隔膜 , 无分枝 。 中间型菌丝连接骨架
菌丝和生殖菌丝 , 直径和壁厚介于二者之间 , 有分枝 , 有隔膜 , 无锁状联
茸毛无色 , 直径 4 一 7 微米 , 壁厚 1一 2 微米 , 有隔膜或无隔膜 , 分
无锁状联合。
习性 : 单生或群生于枯枝或倒木上 。
合枝
一 5 5 一
分 布 : 广西 ( 2 7 5 3 5 )、 山西 . ( , 0 4 4 3 ) 、 西 藏 . ( 46 39 2 ) 、 福 建 ( 77 2 9 ) 、 云 南
喊 1吕51 0 ) 、 广东 (海南 ) ( 2 8 9 8 6 ) 。
此种虽然具有韧革菌属 ( S t” eu 二 H il :l P e r s . ) 的典型菌盖和 二 系
菌丝系统 , 但由于不具有囊状体菌丝 , 具有色汁导管 , 因而被作者重新组
一合到血革菌属中。
烟色血 . ,
Ha . m . t o s t e r e u m g a u s a Pa t u m ( F
r .
) P
o u z a r , C e 3 k应 M y k o l 。
1 3 : 1 3
,
1 9 5 9
。 — T h o l o Ph o ar g a . sa P a ra F r 。 , E l e n e h u s F u n g 。 1 : 1 7 1-
1 8 2 8一 S t c r o u爪 g a : s a P a £“ 爪 F r 。 e x . , F r 。 , H y m 。 E u r . , p . 6 3 8 ,
1 8 7幻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3 9 5 , 1 9 3 6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7 3 0
, 1 9 7 9

担子果革质 , 韧或硬 ,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伏— 反卷呈槽状 ,反卷部一分达 1一 3 . 7厘米 , 或为贝壳形至扇形 。 菌盖表面土黄色 、 黄褐色、 灰褐色
至灰白色 , 密被平伏或成束长茸毛 ,茸毛有时 脱落露出皮壳 : 具不甚明显的
`同心环带和放射状纹 。 菌盖基部具柄状突 , 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全
一缘或有微细缺刻 , 偶有深裂 。 菌盖左右相连生呈覆瓦状 , 或担子果 平 伏 ,
.四周与基物离生或反卷形成菌盖 。 平伏时常一侧反卷或两侧反卷 , 担子果
可达 1 . 2一 8 x l一 4 . 5厘米 。 子实层表面黄褐色、 棕灰色 、 浅棕褐色 至 灰
褐色 , 平滑 , 平伏部分子实层表面常具小瘤状突起 ; 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同
心环纹和放射状纹 , 新鲜担子果子实层表面受伤后变为污褐色 。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 ( 35 0一 ) 4 0 0一 8 0 0( 一 14 5 0) 微米 。 茸毛层土黄
色 、 黄褐色至灰白色 , 有狭窄紧密的金黄色至栗色边缘带 ; 菌肉层浅黄色
至淡褐色 ; 子实层浅黄色至浅栗色 , 厚 ( 5。一 )8 0一 1 0 0 ( 一 1 5 0 )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和色汁导管紧密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色汁导管圆筒形或棍棒形 , 有时弯曲 , 直径 4 一 8 微米 , 内含物黄褐
色至锈褐色。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光滑 , 椭圆形至卵形 , 一端稍弯 , 具小尖 , 5 . 5一
7
。石 x Z一 4 微米 , 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一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 。 5一 3 。 5( 一 5) 微米 , 壁厚 0 . 2一
心 . 6( 一 1 ) 微 米 , 有 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与色汁导管相连的菌丝无
色 , 直径 8 一 7 微米 , 壁厚 l 一 2 . 5微米 , 无隔膜或偶有隔膜 , 不分枝 , 无
锁状联合 。
茸毛近无色或淡黄色 , 直径 3一 4 . 5微米 , 壁厚 , 无隔膜 , 不分枝或极
几少分枝 , 无锁状联合。
一 弓6 一
习性 :生于阔叶树腐木或枯椿及枯枝上 。
分布 :北京〔 3461 3) 、 河北 (15 5 2 2) 、 山西份吃 3幻 、 江西任 ’ 40 32) 、 陕西 ( 3 315 9 ) ,
糊南 ( 7 7 3 1 ) 、 广西 ( 302 3 5 ) 、 西藏 . ( 46 1 1 1 ) , 浙江 ( 1“ 7 0 ) 、 江 苏 ( 7 65 0 ) 、 甘肃
( 2 7 5 6 1 )
、 吉林 . ( 4 65 00 ) 、 四川 ( 3 19 5 2 ) 、 云南 ( 3 4 62 9 ) 、 广东 (海南 ) ( 7 7 00 ) 。
策灰血革 , (新组合种 ) 图 4 ( F i .g ` 4)
H a e m a t o : t e r e u m i l l u d e n s ( B
e r k

) Z

T
.
G u o
, e o m b

n o v
。—
: r e r 。 : , f l l o j e n。 B e r k . , L o n d . J 。 B o t . 4 : 5。 , 1 5魂5 , 邓叔群 , 中国的
真菌 , p · 3 ” 6 , 1 9 63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吼 、 p · 、 7 3 1 , 1 9 7 9 ·一 X , I C -
b o l“ : i zl o d o n s ( B e r k 。
·
) B o i d i n
,
R
e v 。 M y e o l诗 2 3 : 3 4 1 , 1 9 5 8 。
担子果一年生或多年生 , 革质 ,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伏— 反卷 , 反卷部分达 。 . 2一。 . 8厘米 , 呈檐状 、 半圆形或扇形至贝壳形 。 平伏部分相对
较大 , 整个担子果宽可达 2一 4 . 5厘米 , 长可达 12 厘 米以上 。 菌盖表面黄褐
色 、 淡褐色至棕灰色 , 密被茸毛 , 同心环带和放射状纹明显 , 基部 色 深 ,
呈栗色 。 菌盖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呈微细锯齿状 , 偶有 深 裂 ,
边缘外翻。 子实层 表面土黄色 、 淡褐色 、 粉灰色 、 棕灰色至淡紫灰色 , 凹
凸 不平 , 具密集小瘤状突或刺状突 , 极少平滑 , 无同心环纹 , 有较明显的
放射状棱纹 。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 1 50 一 340 微米 。 茸毛层黄褐色 , 具狡窄紧密的
栗色边缘带 , 菌肉层淡褐色 ; 子实层淡黄褐色 , 厚 (5 。一 )8 。一 1 2 0( 一 15 0 )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 、 色汁导管和棘状侧丝组成 , 呈栅栏状 。
色汁导 管弯曲状圆筒形 , 直径 4 一 6 微米 , 不突出或稍突出子 实 层 ,
较少 , 与生殖菌丝相连 。
棘状侧丝相对少而小 , 不甚明显 , 棍棒形 , 直径 8 一 6 微米 , 与生殖
菌丝相连 。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光滑 , 椭圆形至近腊肠形 , 一端具 小尖 , 7一 10 ·
x 3一 4微米 , 有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一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3 一 4 微 米 , 壁 厚 O。 2一 O。 5微
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与色汁导管相连的菌丝淡黄褐色至黄揭 ,
色 , 直径 4 一 6 微米 , 壁厚 l一 l 。 5微米 , 无隔膜或较少隔膜 , 未见 分 枝 , .
无锁状联合 , 较少 。
此外 , 子实层中还有一种纺锤形或环形结构 , 1 0一 3 ` x s一 10 微米 , 有
内含物 , 此结构破坏后在子实层中形成空腔 , 有时弯曲 , 与生殖 菌 丝棍
连 。
一 5 7 一
习性 : 生于树干 . 腐木 、 枯枝成树皮上 。
分布 : 广西 ( 3 19 47 ) 、 甘肃 ( 2 74 7 6、 广东 (海南 ) ( 7 72 8 )。
C
u n ni n g h a m ( 1 9 63) 描述此种时没有提到色汁导管 , 而指出具有衰
状体菌丝 。 tI 。 ( 1 0 5 5 ) 描述此种时也没有提到色汁导管 。 在邓叔群 先 生
的 “ 中国的真菌 ” 一书中则记载有色汁导管 。 作者研究的标本中尽管色汁
导管不甚明显 , 而且较小 , 但还是有这种结构 。 B io d in ( 1 9 58 ) 虽然谈到
该种具有色汁导管 , 但他强调该种具有棘状侧丝 , 因而将其放人刷革菌属
( X y l o b o l“ ) 中 。
作者经研究认为 ,若将此种与刷革菌属的模式种丛片刷革菌〔勺 l必 ol : s
f扭 s t: la t: : ( P e r s 。 ) B o i d i n 〕和血革菌属的模式种血革菌 〔H ae 二a t o s t e r e : 加
刀a叨 u f n o l。 : * u m ( A l b . & S比 w . ) P o u z . 〕 相 比 较 , 此种与后者关系更
为密切 。 因为与前者的相同点仅在于子实层中具有棘状侧丝 , 而与后者的
相同点不仅在于二者子实层中都具有微小而不明显的棘状侧丝 , 而且二者
子实层中都具有色汁导管 。 故作者将其划人血革菌属中 。
级曲血革 ,
H a . m . t o s t e r e u m r u g o s u m ( P e r s

) P o u z a r
,
C e s k么 M y k o l` 13 :
1 3
,
1 9 5 9— T h亡l心Ph o ar r u g o : a P e r s 。 , S y n 。 M e t h 。 F u n g 。 , P . 5 6 9 ,
1 8 0 1
.一 S t o r 。 “ . r ` 9 0 : “加 ( P e r s . ) F r . , E p i e r i s i s S y s t . M y e o l . p .
5 5 2
,
18夕8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7 3 2 , 1 9 7 9 。
担子果二年生 , 有时多年生 , 革质 , 无柄 , 平伏或平伏— 反卷 , 反卷部分达 0 . 5一 2 . 5厘米 , 形成枪状或近贝壳形至近扇形菌盖 , 单生或左右相
连生呈扭瓦状 , 达 2 。 2一 4 x Z一 2 。 6厘米 。 菌盖表面土黄色 、 淡青灰色至暗褐
色 , 密被徽细茸毛 , 有狭窄、 褐色。 光滑的同心环带和明显的狭窄放射状
筱纹 。 菌盖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全缘或有微细缺刻 。 子实层表
面淡粉棘色、 棕色至棕灰色 , 受伤处变污血色 , 平滑至有微细颗粒状小突
允 , 有同心环纹和放射状纹 , 干后常有许多密集的小裂缝 。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 30 一 60 微米 。 茸毛层土黄色至灰白色 , 有狭
窄紧密的金黄色至栗褐色边缘带 ; 菌肉层淡褐色至浅黄褐色 , 子实层浅黄
揭色 , 多层 (二层以上 )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 、 色汁导管和少量小型棘状侧丝紧密排列而成 , 呈
栅栏状 。
色汁导管自菌肉层伸出 , 棍棒形至圆筒形 , 直径 3一 7 微米 , 壁厚。 。 5
橄米左右 , 内含物黄揭色 , 颗校状 , 不突出或稍突出子实层 , 与生殖菌丝
相连 , 相连处菌丝壁较厚 。
一 5 8 一
小型棘状侧丝较少 , 无色 , 棍棒形 , 直径 2一 3 。 5 掀 米 , 稍突出子实
层 , 刺较少 , 多为细指状 , 仅生于顶部或上半部 。
子实层中还常有直径 1一 2 微米的无色细侧丝伸出子实层达 5一 10 徽 _
米 , 有时细侧丝顶部弯曲。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平滑 , 椭回形至卵形 , 一端具 小 尖 , 6一 7 x 3 . 卜
一 4 微米 , 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一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 一 5 微 米 , 壁 厚 。 . 2一 0 . 7 微
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与色汁导管相连的菌丝直径 3一 6 微米 ,
壁厚。 。 5一 0 . 7微米 , 偶有隔膜 , 无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内含物黄褐色 。
茸毛无色 , 直径 3 一 4 微米 , 厚壁 , 无隔膜 , 不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习性 , 生于树皮或死枝上 。
分布 : 四川 . ( 19 75 0 ) 、 青海 . ( 46 3 9 6 ) 。
血革 ,
H二 m a t o s t e r e u m s a n g u i n o le n t u m ( A l b . & S e h w . ) P o u z a r 。
C e s k a M y k o l
.
13 : 1 3
,
1 0 5 9
. — T人e l e P几。勿 s a n g u f : o l e ” at A lb 。 &
S e il w
。 ,
C o n s P

F u n g

L u s a t
。 , p

2 7 4
, 1 8 0 5
。— S t亡犷e脚 s a 枕9 . 1加 -I e n t u . ( A l b 。 & S e h w . ) F r . , F p i e r i s i s S了 s t M y e o l 。 , p 。 5` 9 , 1 8 3 8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3 9 5 , 1 9 6 3 , 戴芳斓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7 3 3 ,
1马7 9 。
担子果一年生 , 革质 ,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伏— 反卷 , 反卷部分达 0 . 2一 1 . 5厘米 , 呈澹状至近扇形 。 通常平伏部分较大 , 一侧反卷 , 反卷
菌盖有时呈覆瓦状 , 担子果可达 1一 2 . 8 X 0 . 5一 1 . 8 厘米 。 菌盖表面 浅 黄
色、 土黄色 、 黄褐色 、 淡青灰色至灰褐色 , 密被微细茸 毛 或 平 伏纤 毛 ,
茸毛有时脱落露出皮壳 , 有同心环带和明显的放射状校纹 。 菌盖从基部至
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全缘或具微细缺刻 , 常内卷 。 子实层表面淡紫灰
色、 棕灰色 、 淡粉灰色至土黄色 , 新鲜时受伤变血色 , 污褐色 , 平滑 , 平
伏部分子实层常具微细颗粒状突起 ; 同心环纹和放射状纹明显或不明显 。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 ( 1 8。 一 ) 3 0 0一 6 0 0 ( 一 8 0 0 ) 徽米。 茸毛层土黄 -
色、 淡黄揭色至灰白色 , 有狭窄紧密的金黄色至暗褐色边缘带 , 菌肉层提
黄色 、 土黄色至淡褐色 , 子实层与菌肉层同色至棕 灰 色 , 厚 “ 。一 ) 60 一
1 0 0 ( 一 1 2 0 ) 微米。
子实层 由担子 、 侧丝及色汁导管和少最棘状侧丝紧密排列而成 , 成栅 ·
栏状 。
色汁导管自菌肉层伸出 , 直达子实层 , 但不突出子实层 , 圆简形 , 直.
一 5 9 一
径 4一 10微米 , 下部壁厚 1 一 2 微米 , 内含黄褐色颗拉状物质 。
小型棘状侧丝棍棒形 , 无色 , 较少 , 夹杂在子实层中 , 不突出或稍突
出子实层 , 直径 2 一 3 微米 。
有时子实层中还有直径 1一 1 . 5微米的无色细侧丝突出子实层达 5一 8
微米。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平滑 , 长椭圆形至卵形 , 一端具小尖 , 5一 8 . 5 x

2一 4微米 , 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一 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 . 5一 4 . 5微米 , 壁厚 0 . 2一 。 . 5微
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与色汁导管相连的 菌 丝 直 径 3一 6 微
米 , 壁厚 1 一 2 微米 , 偶有隔膜 , 无锁状联合 , 内含物黄褐色 , 颗粒状 。
茸毛淡褐色 , 直径 2 一 4 微米 , 壁厚 O。 5一 1 . 5微米 , 偶有膨大者直径
可达 6 微米 , 壁厚可达 2 微米 , 无隔膜或偶有隔膜 , 不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习性: 生于针叶树枯枝或树皮上。
分布 : 吉林 ( 3 1 02 3 ) 、 LIJ 西 ( 1 0魂6 6 ) 、 甘肃 ( 2 90 0 1 ) 、 青海 ( 4 63 07 ) 、 福建 ( 46 3 9 , ) 、
四川 ( 2 3 04 3 ) .
R at t a (n 1 9 7 7) 论述血革菌和烟色血革菌时曾写到 , “ 烟色血革菌 “ ” “ ”
在子实层中具有顶部有少许小刺的小担子 , 而在血革菌中却没 有 这 种 结
构。 ” 同时 , 他还在图示中进行了比较 。 但图示中却是血革菌子实层中有这
种被刺小担子 , 烟色血革菌中没有这种结构。 作者研究的结果与 R at at n
·
( 1 9 7 7) 的图示相符 , 而与他的描述不符 , 即血革菌具有被刺小担子 而 烟
色血革菌中无此种结构 。 作者经研究认为这种被刺小担子就是棘状侧丝 。
金丝血革 , (新组合种 ) 图 5。 ( iF g . 5)
H a . m a t o s t e r e u m s Pe e t a b il e ( K I
.
) 2
.
T
.
G
u o , e o m b
. n o v .—S t e r 。 : 沉 s户。 c t a石110 K I . , N o v a A e t a A e a d . L e o p . 亡a r 。 1. 19 : 2 5 5 ,
1 8魂3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3 9 6 , i g e 3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7 3 3
,
1 9 7 9
.— 勺 Io b o l u s s户e c ta石苦115 ( K I . ) B o i d i n , R e v . M y e o l . 23 :.
3 4 1一 1 9 5 8

担子果革质 , 薄 ,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伏— 反卷 , 反卷部分达 。 . 4一
2
.
2厘米 , 呈贝壳形 、 扇形或瓣状 。 菌盖 1 . 2一 2 . 5 x l一 2 . 2厘米 , 常左右相
连 , 前后相接呈班瓦状 , 此时担子果可达 12 . 5 x 5 厘米 。 菌盖表面锈黄色、
锈揭色、 淡灰褐色至淡栗褐色 , 具光泽 , 有同心环带 , 密被平伏纤毛形成的放
射状致密梭纹 。 菌盖基部狭窄 , 有的具有柄状突 , 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
锐 , 有徽细缺刻或深裂呈瓣状。 裂瓣常深达菌盖中部 , 偶尔可达菌盖基部 ,
干时裂瓣两侧缘常内卷 。 子实层表面淡粉灰色至徐灰色 , 平滑 , 同心环纹
一 6 0 一
不明显 , 放射状棱脊明显 。
菌盖剖面厚 1 40 一 3寒微米 。 无茸毛层 , 有成束稀疏的焦褐色茸毛 , 有
金黄色至棕褐色狭窄紧密的边缘带 ,菌肉层、 子实层均为淡褐色至茶褐色 ,
子实层厚 40 一 70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 、 棘状侧丝和色汁导管紧密排 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棘状侧丝无色 , 棍棒形 , 直径 6 微米左右 , 突出或不突出子实层 ,
突出子实层部分可达 5 一 20 微米 。
色汁导管自菌肉上层伸出 , 直人子实层 , 下部与生殖菌丝相连 , 弯
曲状圆筒形 , 直径 4 一 8 微米 , 壁厚 1 . 5微米 ,顶部壁稍薄 , 内含物黄褐色。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平滑 , 椭圆形至卵形 , 一端具小尖 , 6一 7 火 3 . 5一 4
微米 , 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一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3 一 4 微米 , 壁厚 0 . 5微米左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与色汁导管相连的菌丝黄褐色渐变无色 , 直
径 4 一 6 微米 , 壁厚 1一 1 . 5微米 , 无隔膜或有隔膜 , 未见分枝 , 无锁状
联合 , 常有黄褐色内含物 。
习性 : 生于阔叶树腐木 、 枯枝或树皮上 。
分布 : 福建 ( 32 e 30 ) 、 广西 ( 2 6 566 ) 、 广东 ( 3 56 35 ) 。
B io id n ( 19 58 ) 曾将此种重新组合到刷革菌属中 , 其主要依据是子实
层中具有棘状侧丝 。 作者经研究认为 , 此种不论是从外部形态还是从内部
结构上看 , 均与刷革菌属中的模式种丛片刷革菌差别较大 , 而与血革菌属
中的模式种血革菌相近 。 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 1 . 担子果革质、 无柄 。
2
. 菌盖平伏— 反卷 。 3 . 菌盖常呈覆瓦状 。 4 . 子实层中具色汁导管 。 5 .子实层中具小型棘状侧丝 。 6 . 菌丝系统一系 , 生殖菌丝无锁状联合。 7 . 担
一抱子具淀粉反应 。 基于上述几点 , 作者认为 , 将此种重新组合人血革菌属
比重新组合人刷革菌属更为合适 。
有些真菌学家如 C u n n i n g h a m ( 1 9 63 ) 、 戴芳澜 ( 1 9 7 9 ) 等认为星 裂
韧革菌 ( S `e , ` “ 二 , a d`a lo 一 f` 5 5: 二 B e r k . & B r . ) 是此种的同物异名 。 作
者通过研究保藏于 H M A S . 的定名为此二种的真菌标本 , 认为其中定名为
星裂韧革菌的标本与定名为金丝血革菌的标本并非同种 。 前者子实层中不
具有色汁导管 , 而后者子实层中有此种结构。 故在本文中将星裂韧革菌列
_人疑问种 , 而未将其列为金丝血革菌的同物异名。
一 6 1 一
台 旅 , 目
L o ph . r ia K a l e h b r e n n e r & M a e o w a n
G
r e v i l l e a 10 : 5 8
,
18 8 2

e m e n d C
u n n i n g h a m
,
T r a n s

R o r

S
o e ,
N

Z

83 : 6 2 1
,
1 9 5 6
。 e m e n d B o i d i
n , B u l l

M e n s

S o e

L i n n e e n n e
-
L y
o n 2 8 ( 7 ) : 2 0 6
, 1 9 5 9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4 2 6 , 1 9 6 3 .
担子果一年生至多年生 , 革质或膜质— 革质 ,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伏至反卷 , 反卷部分狭窄 , 呈循状 。 菌盖上表面具茸毛层 。 子实层表面平
滑至具有小瘤状突起 , 极少具有梳齿状突起 。 菌盖剖面具子实层 , 菌肉层
和茸毛层 , 有或无边缘带 。 子实层中有囊状体 , 囊状体或多或 少 被 有 结
晶 。 无油衰体 。 担子棍棒形至棍棒状圆筒形 , 生 4 个担抱子 。 担抱子薄壁
无色 , 平滑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一系或二 系 。 生殖 菌丝 薄壁 , 无
色 , 有隔膜 , 分枝 , 有或无锁状联合 。 骨架菌丝厚壁 , 无色至淡褐色 , 无
隔膜 , 极少分枝 , 无琐状联合 。
橄 式 种 : L o P六a r i a , i r a b i l i s ( B e r k . & B r . ) P a t 。— L o P几a ; i。
I i
r o l l
o s a K a l e h b r

& M a e o w a n
此属最早是由 K a l e h b r e n n e r & M a e o w a n ( 1 8 8 1 ) ) 建立的 , 当时
仅有一种即小脊齿脉菌 ( L . tI’ er “ os a) 。 由于其子实层具有皱褶— 齿状突起 , 所以一直被划归肯菌科 ( H , d n a c o a e ) 中。 后来 T a l b o t 发现 R a d u z u ,
。 ` , a b f l o B e r k . & B r . 也是以 L . If , 君 l l o s a 为基础建立的 。 B o i d i n ( 19 5 9 )
将 L . l i r o l l o s a 列为 L o Ph a r i a 二 i ; a b i l i s ( B e r k . & B r . ) P a t 的异名 , .
因为后者早在 1 8 7 3年就被作为钝齿菌属 ( Rad 以 u耐 的一个种而被描述过 二
C u n n i n g h a m ( 1 9 5 6 ) 和 B o i d i n ( 1 0 5 9 ) 都对此属进行 7 修订 , 但修
订后的此属仍为异源 , 还有待于近一步修订 。
T a l b
o t ( 1 9 7 3 ) 将此属划人韧革菌科 。
分 种 位 索 裹
1
. 菌丝系统一系 ” ” · · ·· · · ” “ · ” · · · “ · · 川· · ·一 ·· ·一一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
! 产 . 菌丝系统二系 · ” · · · ,. ” “ ·一 · · - - - ·一一一”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3
2
. 子实层中的埋生囊状体不被结晶或被少 t 结晶一 ·… L . cr as sa ( L 己v . ) B io d in
2 ’ . 子实层中的埋生襄状体密被结晶· · · ·一一 · · ·一 L . p a p yr in a ( M o nt . ) B io d in
3
. 子实层中具被结晶衰状休和被结晶衰状休 菌 丝 , 无 薄 壁 衰 状休 , 担抱子较小 卜
一 韶 一
6一7 x3 . 5一 4 微米 · ” ” ” ~· · ” · ,. · · 一一 ·一· ” · · “ ~ L . p” yr “ . ` ( J二 g h . ) R ie d
马尹 . 子实层中具被结晶襄状体和薄壁襄状体 ,无被结晶班状体菌丝 ,担抱子较大 , 7一 10
减 4一 4 . 5微米 “ ” · ” · ” ” ” ” · · · · · “一· · · · · ”一 L . m lr的川 s ( B er k . & B r . ) P at .
. 街脉 ,
L o ph a r三a c r a: s a ( L己v 。 ) B o i d i n , B u l l e t i n T r i m e s t r i e l d e la
名 o c i e t e M y e o l o g i q u e d e F r a n e e 74 : 4 7 9 , 1 , 5 8 .— T盖君 I君 Ph o , a c ar s s a
L e v
. , A n n
.
S e i

N a t
. ,
111
,
2 : 2 0 9
,
18通4 。— L l o . d e l l a . 二 b r i o a
( B
e r k
.
& C u r t

) I t
o , M y e o l o g i e a l F l o r a o f J a P a n
,
2 ( 4 ) : 1魂6 , 1 9 5 5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391 , 1 9 6 3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 汇 , p 。 5 2 7,
1 9 7 9

担子果一年生 , 近膜质、 软革质至近海绵质、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
伏— 反卷呈澹状 , 反卷部分达 1一 2 厘米 。 平伏部分相对较大 , 疏松着生于基物之上 。 担子果常相互连生呈大片状 , 达 5一 20 x l . 9一 6 . 7 厘米。 菌
盖表面浅黄色 、 土黄色至灰白色 , 密被茸毛 , 茸毛不脱落 , 具条状带 , 放
射状纹不明显 。 菌盖 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稍薄 , 钝 , 全缘 。 子实层表面
浅棕色 , 赤酱色 、 棕灰色至鼠灰色 , 平滑 , 平伏部分子实层表面常具瘤状
突 , 干后有密集的微细裂缝 , 有同心环纹 , 放射状纹不明显或无 。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 3 0 微米左右 , 最薄时仅 40 一 70 微米。 茸毛层
土黄色 、 淡黄褐色至灰白色 , 厚 2 50 一 1 5 0 0微米 , 无狭窄紧密的边 缘 带 ,
菌肉层污白色 , 菌盖薄时不明显或见不到 , 菌丝排列不紧密 , 相互疏松交
织缠绕 , 子实层黄褐色 , 厚叨一 60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和被结晶囊状体疏松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被结晶班状体圆筒形或长圆锥形 , 直径 6一 15 微米 , 厚壁 , 埋生于子
实层中或突出子实层外达 5一 50 微米。 突出子实层者无色 , 常密被 结 晶 。
理生于子实层中者 , 多为黄褐色 , 被少 t 结晶或无结晶 。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光滑 , 宽椭圆形至卵形 , 一端具小尖 , 6 一 s x
8一 4 微米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一系。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8一 7 微 米 , 壁 厚 O。 2一 O。 5 徽
米 , 偶尔膨大部分直径可达 8 微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在隔膜
处常稍有溢缩。 与被结晶襄状体相连的菌丝厚壁 , 黄褐色 , 隔膜稀疏 , 很
长。
茸毛无色 , 径直 3一 7微米 , 壁厚 1一 2 。 5微米 , 具不规则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一 6 3 一
习性 :生于腐倒木上 。
分布 :山西 ( 1 04 6 2 )、 陕 西 ( 33 5 5 1 )、 内蒙 . ( 3 474 8 )、 贵 州 ( 2 6 37 4 )、 福 建
( 2 5 670 )
、 云南 ( 2 637 0 )、 四川 ( 3 1 67 3 )、 广西 ( 2 6 372 )、 广东 (海南 ) ( 077 1 1 )。
此种与纸质齿脉菌 (乙冲丙r al’ a pP a犷 f a o)相比较 , 不论在宏观上还是
在微观上都极相似 。 R at at n ( 1 9 7 7 ) 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被结晶 囊 状 体
的长短和粗细 。 而作者通过研究则认为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此种埋生于子实
层中囊状体被少量结晶或无结晶 , 而纸质齿脉菌埋生于子实层中的囊状体
与突出子实层的囊状体一样密被结晶 。
小一齿脉 ,
Lo Ph a
r i a . i r a b i l i s ( B e r k
.
& B r
.
) P a t
.
B u l l
.
s o e
.
M y
e o l
.
F r

11 : 14
, 1 8 9 5
。— aR d ` I o m 价 i r a b i l e B e r k 。 & B r . , J . L i n n 。
S
o e .
14 : 6 1
, 1 5 7 3
.— L o Ph a r i a l i r o l l o sa K a l e h b r . & M a e o w a n -
G r e v i l l e a 10 : 5 5
,
i a s i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魂2 7, 1 0 6 5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5 2 7 , 1 9 7 0 .— L o乡h a : i a l i r e l l o ` a K a l e h b r . & M a e -
O w
a n v a r . e m e , i c i B e r k
.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遵2 7 , 1 9 6 3 , 戴芳
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5 2 7 , 1 9 7 9 0
担子果革质 , 薄而韧 , 无柄 , 常为圆形 , 直径 :.0 2一8厘米 , 平伏贴生
于基物之上 , 并常相互连生 。 子实体一侧反卷或四周反卷 , 反卷部分可达
1 一 2 厘米 , 形成稽状或扇形至贝壳形菌盖 。 菌盖表面浅黄色 、 浅灰褐色
至灰白色 , 密被茸毛 , 具不甚明显的同心环带 , 放射状纹不明显 。 菌盖基
部常具柄状突 , 至边缘渐薄 , 边缘钝 , 全缘 。 子实层表面 浅 黄 色 、 土 黄
色 、 蛋壳色至浅棕褐色 , 具皱褶 , 褶间断 , 弯曲 , 有分枝 , 有时切割呈梳齿状 ,
有时皱褶相互连接呈六角形小孔状 , 或者子实层表面具刺状突 。 担子果可
达 4。 5一 8 x 3一 5厘米 。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 20 0一 40 0微米 。 茸毛层淡黄色 、 土黄色至深黄
色 , 有狭窄紧密的栗色至栗褐色边缘带 , 菌肉层浅黄色至木色 , 子实层浅
黄色 , 厚 60 一 8 0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侧丝 、 被结晶囊状体和薄壁囊状体疏松排列而成 , 呈
栅栏状 。
被结晶囊状体锥形或长锥形 , 顶部尖 , 4。一 15 0 x s一 25 微米 , 厚 壁 ,
埋生于子实层中或突出子实层 , 突出子实层部分可达 10 微米左右 。 结晶
块大 , 不规则形。
薄壁袭状体无色 , 短圆筒形或棍棒形 , 顶部钝圆 , 15 一 40 x s一 12 微
米 , 突出或不突出子实层 , 突出子实层部分可达 10 一20 微米 。
一 6 4 一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平滑 , 椭圆形或弯椭圆形 , 7一 1 0 x 4一 4 。 5橄米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二系。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 . 5一 5 微米 , 壁厚 0 . 2微 米 左
: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骨架菌丝无色至淡褐色 , 直径 2 一 4 微
米 , 壁厚 O。 7一 1 . 5微米 , 无隔膜 , 无分枝 。
茸毛无色至淡褐色 , 直径 2一 5 微米 , 壁厚。 . 2一 2微米 , 壁薄者一般
无色 , 有隔膜 , 壁厚者一般淡褐色 , 无隔膜 , 无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习性 : 生于腐倒木 、 枯枝及腐皮上 。
分布 : 陕西 ( 5 35了, ) 、 湖南 (。 2 1 6 ) 、 江西 . ( 2 5 , 3 3 ) 、 贵州 ( 2 9 5 57 ) 、 云南 ( 2 , 5 5 5 ) 、
胭川 ( 3 1 8 7 2 ) 、 广西 ( 2 1 69 9 ) 、 广东 (海南 ) ( 2吕8 1 8 ) 。
C
u n n i n g h
a m ( 1 9 63 ) 认为此 种 是 L o乡h a r ia c i: 。 : 4 s c e ” s ( S e h w 。 )
心 u n n 。 的 异 名 。 作者通过研究认为 , 二者共同点在于都具有二系菌丝系
统 , 子实层中都具有被结晶囊状体 。 二者区别在于前者子实层中具有薄壁
炭状体 , 子实层表面有梳齿状突起 。 而后者子实层中无薄壁囊状体 , 子实
层表面也没有梳齿状突起 。 所以作者同意 B io d in ( 1 9 5 9) 的观点 , 认为二
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种 。 作者研究 了 保 藏 于 HM A s 的定 为 LI 。 ; de l 。
,
c i泥。 r a s c `月 s ( S e h w . ) B r e s . 〔此名称为 L o Phar ia e i n ` ar s c ` ” t ( S e h w . )
C u n n
. 的异名〕的标本 , 结果均与 C u n n i n g h a m ( 1 9 6 3 ) 和 R a t t a n ( 1 9 7 7 )
对此种的描述不符 , 故作者认为 系误定 。 此外 , 由于此种中部分担子果子
实层表面棱脊交织而成的六角状浅孔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特征 , 所以在本
文中作者没有承认齿脉菌 坑 型 变 种 ( 乙o Ph a , i a 11: 。 I l o s a K a l e h b r . &
M a e o w
. v a r . e m 。 : i c i B e r k 。 ) 。
纸状街脉 , (新记录种 ) 图 6 ( F i g . 6 )
L o Ph a r la Pa Py r a c e a ( J
u n g h
.
) R
e i d
,
K
e w B
u l l
.
p
.
1 3 1
, 1 9 5 7
.
一 T h e l心P几。护 a P口 P , , c o a J u n g h . , P r a e 。 F l 。 C r y P t . J a v a e I n s . , P .3 6 , 18 3 8 。
担子果软革质至海绵质 , 软韧 , 无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伏— 反卷 , 一般平伏部分相对较大 , 反卷部分可达 0 . 7一 6厘米 , 呈格状或半回形 , 很少
为扇形至贝壳形 , 有时菌盖左右相连生 , 或平伏部分相对较大而四周反卷 ,
此时担子果可达 4 . 5一 20 x 3一 8 厘米 。 菌盖表面浅黄色、 灰黄色 、 灰白色
至灰褐色 , 被密集长柔茸毛 , 同心环带明显 , 菌盖表面常皱曲形成较大的
纵向放射状棱脊 。 菌盖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较薄 , 钝 , 全缘 。 子实层表
一面锈黄色、 锈褐色至赤酱色 , 常皱曲 , 形成不甚规则的放射状棱脊 , 平伏
部分子实层具有不规则皱纹或棱脊以及小瘤状突起 , 在解剖镜下 , 子实层
一 6 6 一
表面密被白色微细颗粒 。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1 0 8一 50 0微米 。 茸毛层灰白色至锈黄色 , 有狭二
窄紧密或疏松的褐色边缘带 , 菌肉层锈黄色发红 ; 子实层与菌肉层 同 色 ,
厚 ( 5 0 一 ) 1 0 0一 1 5 0 ( 一 3 0 0 )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 、 被结晶囊状体和被结晶囊状体菌丝疏松排列而
成 , 呈不整齐的栅栏状 。
被结晶囊状体菌丝直径 4 一 6 微米 , 壁厚 l一 2 。 5微米 , 壁淡褐色 , 突
出子实层或不突出子实层 , 密被结晶 , 此结晶溶于 5% K O H 溶液 。
被结晶囊状体近圆锥形 , 密被大块 结 晶 , 厚 壁 , 40 一 9 0 x l 。一 18 微
米 , 突出子实层部分可达 40 微米 。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光滑 , 宽椭圆形 , 一端具小尖 , 6一 7 X 3 . 5一 4微
米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二 系。 生殖菌丝近无色 , 直径 3。 5一 4 . 5微米 , 壁厚。 . 5一。 . 7
微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多含有黄色至黄褐色内含物 , 菌丝壁
上常被有结晶 。 骨架菌丝近无 色 , 直径 3一 6 微米 , 壁厚 1 一 2 微米 , 无
隔膜 , 未见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壁上附着有结晶 。
习性 : 生于腐木 、 枯枝或枯干上。
分布 : 广东 (海南 ) ( 3 1 6 7 1 ) 。
我国真菌学家曾将此种误定为 L l o , d o l l a 乡a乡, 1 1” a (M o n t . ) B r e s . 。
在本文中此名称被列为 L o p h a l艺a Pa户夕 , i , a ( M o n t . ) B o i d i n 的异名 。 二
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菌盖剖面无边缘带 , 菌丝系统一系 , 子实层中无被结晶
囊状体菌丝 , 菌丝上也无结晶附着 。
纸质齿脉菌
L o Ph a r i a p a P y r i n a ( M o n t
.
) B
o i d i n
,
B u l l
.
S o e
.
L i n n
.
L y
o n
7 : 2 1 0
,
1 9 5 9
。 — S t e , e “ . P a P脚, i月` m M o n t 。 , R a m . S a g r 。 H i s t 。 C u b a
P I

C e l l

p
.
3 74
, 1 5 4 2
.— L l o万d e l l a P a P , : i n a ( M o n t 。 ) B r e s .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3 0 1 , 1 0 6 3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5 2 6 , 1 9 7 9 ,
担子果软革质 , 无柄 , 大片平伏 , 边缘反卷 , 反卷部分达 。。 2一 1 . 2厘
米 , 形成檐状菌盖 。 担子果平伏部分较大 , 整个子实体可达 45 x l 。厘米 。 菌
盖表面 淡灰褐色至灰白色 , 被密集海绵状或毡状微细茸毛 , 同 心 梭 纹 明
显 , 放射状纹不甚明显 。 菌盖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全缘或具微
细缺刻。 子实层表面浅棕红色至棕灰色 , 平滑 , 平伏部分子实层偶有不规
则小瘤状突 , 干后有微细不规则裂缝 。
菌盖剖面厚 9 50 一 1 5 0 0 徽米。 茸毛层淡黄褐色至灰褐色 , 厚 7 80 一 140 伽
一 6 6 一
微米 , 无边缘带 ; 菌 肉层淡黄褐色 , 菌丝疏松交织 , 子实 层 灰 褐 色 , 厚
2 0一 4 0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和被结晶囊状体疏松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被结晶囊状体长圆锥形 , 顶部尖或稍钝 , 直径 7一 15 微米 , 壁厚 2 一
6 微米 , 突出或不突出子实层 。 突出子实层者无色 , 突出子实层部分可达
1 0一 30 微米 。 不突出子实层者埋生于子实层或菌肉层中 , 淡黄褐色至黄褐
色 , 与生殖菌丝相连 。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平滑 , 椭圆形 , 一端具小尖 , 6 一 7 x s 一 4 微
米 , 不具淀粉反应。
菌丝系统一系。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8 一 6 微 米 , 壁 厚 。 . 2一 。。 5 微
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无锁状联合 , 常在隔膜处稍溢缩 , 有时部分膨大 。
茸毛无色至淡黄色 , 直径 3 一 7 微米 , 壁厚 0 . 2一 1微米 , 有隔膜 , 分
枝 , 无锁状联台。
习性 : 生于枯树上 。
分布 : 四川 ( 3 1 , 7 0 ) 、 云南 . ( 40 42 0 ) 。
摘 杯 , I
P o d o : e y p h a P
a t o u i l la r d
E s
s a i T
a x o n .
H y m
。 ,
P

7 0
,
19 0 0
-
担子果木生或地上生 , 地上生者常从埋于地下的腐木上生出 , 薄 , 革
质 , 有柄 , 具菌盖 。 菌盖匙形 , 扇形或漏斗形至假漏斗形 。 相邻担子果常
相互连生呈莲座状 。 菌盖表面光秃或具有明显的茸毛 , 新鲜时 多 为 暗 褐
色 , 也有些种为黄褐色、 浅黄褐色至 白色 ; 有或无同心环带 。 菌盖基部至
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全缘至具有波状纹或裂瓣 。 子实层表面平滑 , 新
鲜时淡色或奶油色 , 也有些种为酱红色或枯黄色 , 干后通常为淡色或奶油
色 , 个别种为灰褐色 、 黑色、 枯黄色或紫色。 菌柄发育良好 , 基部常具有
菌丝垫 , 有或无茸毛 。 菌盖剖面有子卖层和菌肉层 , 有或无耸毛层和边级
带。 子实层中具油囊体。 有些种还具有囊状体 。 油囊体和班状体均与生殖
菌丝相连 。 担子棍棒形 , 生 2 一 4 个担抱子。 担抱子薄壁 , 平 滑 , 无 色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二系 , 极少三系 。 生殖菌丝 无 色 , 薄 壁 , 有 隔
膜 , 分枝 , 有锁状联合 。 骨架菌丝无色 , 厚壁 , 无隔膜 , 不分枝 。 有些三
系菌丝系统的种还具有联络菌丝 , 、 无色 , 厚壁 , 无隔膜 , 自由分枝 , 分枝
一 6 7 一
有限生长 。
橄式种 . P o do s e奋 P ha s : : i, a 二 e n s i s ( L 己v . ) P a t o u i l l a r d
P at o iu l al r d ( 1 9 0 0) 建立此属时列出了 9 个种 , 仅第一个种莲座柄杯
菌 〔P do o s c , Ph a e l o g a n s ( M e y e r : F r 。 ) P a t 。 〕有图示 。 所以W 。 B 。 C o o k e
《 1 9 5 3 ) 就选它作为此属的模式种 。 但考虑到此种易与它种混淆 , P at o u -
il la r d 对此种的描述可用于此属中其它好几个种或此属外的种 , 加之他的
图示是示意的 , 而不是基于真实的标本或真实的切片 , 在图示中还画出了
一个具有真正漏斗形菌盖 , 柄上具粗毛的担子果 。 所以 , R ie d ( 1 9 6 5 ) 认
为选用此种作为此属的模式种不合适 。 他选了此属中唯一具有真正漏斗形
菌盖的种 P o d o : c , Ph口 s o l i o a , e n s i、 ( L色 v . ) P a t . 为模式种 。 此种在 R e i d
K 1 9 6 5 ) 的著作中被列为 p o d o s e g P儿a : i , id “ Ia ( B e r k . ) P a t . v a r . : i t id u l a
哟同物异名 。
分 种 位 索 裹
1
. 子实层中具囊状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声 . 子实层中无襄状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担子果无柄或具短柄 , 菌盖平伏一反卷呈格状或扇形 , 菌盖表面具稀疏茸毛 , 子
实层表面常为紫红色 , 菌丝系统二系 ” “ ” · ” · · · ” · ” ” ” p . i n vo !ut a ( K l . ) Inr a z e ik
,
’ . 担子果有柄 , 菌盖漏斗形或假漏斗形 , 菌盖表面无茸毛 , 子实层表面浅棕色至粉
灰色 , 菌丝系统三系 ” · · · ” ” ” ” ” · · · · · ·一 P . m le ils i ( B er k . e 二 Sac c . ) P at .
3
. 担子果丛生 , 覆瓦状 , 干后担子果脆骨质 , 担抱子球形至近球形 “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一 P . le o g a n , ( M e y er : F r . ) P at .
3 尹 . 担子果单生或群生 , 有柄 , 担抱子多为椭圆形 , 卵形或近球形 ” · ,. ” “ ” · · · · · · ” .4
` . 菌盖偏斗形 , 棕红色 , 半透明 , 子实层棕红色至棕渴色 , 担抱子近球形 , 宽椭回
形至卵形 , 3一 5 x 2 . 5一 4微米~ ~ 一一一~ ~ ~ ~ 一 P . 川 it do la ( B er k . ) Pat .
“ . 菌盖匙形 , 偶尔漏斗形或假漏斗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5
5
. 担子果高牙一 5 . 5厘米。 菌盖匙形 , 花瓣形 , 表面浅黄色至草黄色 、 浅栗色 。 子实
层表面棕色至棕灰色。 担抱子 4一 5 x 4一 4 . 5微米 , 宽椭圆形至近球形 · · · - - “ · · “一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P . v . n st lu a s u b s p . c u n . a t a R ie d
f
. 担子果高 1 . 5一 t . 8 厘米 。 菌盖匙形 , 表面深栗色至棕红色。 子实层表面浅 棕红
色。 担抱子 4 . 5一 5 x 3 e 3 . 5 微米 , 椭回形至宽椭回形 , 少有近球形 一 - ·一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 p . 州a 价 .s ce sn ( B er k . & C 从 rt . ) B io id n
娜班翻杯盆
P o d o : e y Ph a e l e g a n s ( M e了e r . F r . ) P a t . , E s s a i T a x o n 。 H y m . ,
卫 . 7 1 , 1 9 0 0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5 8 5 , 1 9 7 9 .— T h e l e phor 。
一 6 8 一
e l
e
ga
n s M e y e r
,
P r i m i t i a e F l o r a e E s s e q u e b o e n s i s
, p
. 含0 5 , 1 8 1 8 ,
— S t e r 。 : 二 e l e g a , s ( M e y e r ) F r一 , E咖沁挂幼 ` S y s t . M y e o l 。 , p 。 5 4 5 -
18 3 5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3 9` , 1 0 6 3 .
担子果革质 , 干后脆骨质 , 有柄 , 具菌盖 , 单生或密集丛生 , 并相互
连接 , 重迭似莲座 。 单个担子果高 2一 10 厘 米 。 菌柄扁圆形 , 褐色 , 内实 ,
其上被有黄褐色稀疏茸毛 , 有时菌柄上部分叉 , 高 0. 5一 1 . 5 厘 米 , 直 径
0
.
7一 1 . 5毫米 ; 常相互连生 , 但也有时几个菌柄自同一菌丝垫上生出。 菌
盖匙形至不规则漏斗形 , 高 0 . 5一 9 . 5厘米 , 名 l一 2 。 8厘米 , 不规则漏斗形
菌盖常一侧开裂 , 匙形菌盖常左右连生呈丛状 。 菌盖表面浅栗 色 、 栗 色 、
深栗色至棕色 , 无 耸毛 , 具不明显的同心环带和明显的放射状梭纹 。 菌盖
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锯齿状或深裂呈瓣状。 有时一个假漏斗形 .
菌盖下面有 2 一 8 个菌柄 。 子实层表面平滑 , 白色 、 近白色 、 灰 白色、 浅
黄色至黄褐色 , 无同心环纹 , 有放射状皱纹 , 与菌柄相连处可见菌盖一侧
子实层未发育的残痕 。
菌盖剖 面 厚 20 一 4 40 微米 。 无茸毛层 ; 无边缘带 ; 菌肉层栗色至棣
色 , 子实层浅黄色至黄褐色 , 厚 ( 40 一 ) 50 一 1 50 ( 一 2 0 0)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和油囊体紧密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油载体弯曲状圆筒形 , 直径 4一 10 微米 , 不易观察。
在子实层与菌肉层交界处常见有薄壁无色的结构 , 椭圆形 , 10 一 18 又
6一 8微米 , 偶尔伸人子实层 。 此结构被怀疑为囊状体 。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光滑 , 近球形至球形 , 一端具小尖 , 直径 3 .5 一 S
微米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 一系统二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 。 5一 5微米 , 壁厚 O。 2 微米 , 有
时部分膨大直径可达 6 微米 , 有隔膜 , 分枝 , 具锁状联合 , 在隔膜处常稍
有溢缩 。 骨架菌丝无色 , 直径 3 一 4 微米 , 壁厚 1一 1 . 5微米 , 无隔膜 , 无了
分枝 , 有时部分膨大直径可达 5 微米 。
习性 : 生于地上 。
分布 : 贵州 ( 2 63 55 ) 、 福建 . ( 46 4 0 3 ) 、 云南 ( 刁6 402 ) 。
无毛柄杯菌 (新记录种 ) 图 7 ( F i g . 7 )
P o d o s c y ph a g l a b r e s e e n s ( B
e r k
.
& C u r t
.
) B o i d i n
,
R e v

M y e o l ,
2 4 : 2 1 0一 2 1 1 , 1 9 5 9 ,— S r e了。 . m g l a b了 e s e e n s B e r k 。 & C u r t 。 , J 。
L i n n

S o e

10 . 3 3 0
,
1 8 6 9

担子果革质 , 有柄 , 具菌盖 , 高 1 . 5一 1 . 8厘米。 菌柄短 , 回柱形 , 高
。 。 3一 0 . 6厘米 , 直径 1一 1 。 5毫米 , 内实 , 黄褐色 , 密被短茸毛 , 基部有黄
一 6 9 一
揭色菌丝垫 。 菌盖匙形至漏斗形 , 高。 。 8一 1 . 4厘米 , 宽。 . 6一 1 。 1厘米 , 表
面深栗色至棕红色 , 边缘色浅 , 为浅黄色至土黄色 , 无茸毛 , 具不明显的
伺心环带和明显的放射状致密梭纹 。 菌盖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 而 锐 ,
铝齿状 。 匙形菌盖有时左右相互连生 。 子实层表面浅棕红色 , 发灰 , 平滑 ,
边缘黄色 , 同心环纹不明显 , 放射状纹明显 。
菌盖剖面厚 120 一 2 0 微米。 无茸毛层 , 无明显边缘带 ,菌肉层浅棕色 ,
子实层黄色 , 厚 10 一 20 微米 。
子实层出担子 、 侧丝和油襄体紧密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子实层中有
直径 1 一 2 微米的无色细侧丝突出子实层 。
子实层及菌肉层中具有许多油囊体 。 油囊体弯曲状圆 筒 形 , 下 部膨
大 , 上部渐尖 , 薄壁 , 直径 4 一 8 微米 , 有时膨大基部直径可达 10 微米 ,
贯穿整个子实层 , 但不易观察到 。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平滑 , 椭圆形至近球形 , 一端具小尖 , 4 。 5一 s x
3一 3 . 5微米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二系。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一 3 微 米 , 壁 厚 。 。 2一 0 . 5微
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有锁状联合。 骨架菌丝无色 , 直径 2 一 8 微米 , 壁厚
心 . 8一 1 . 4微米 , 无隔膜 , 未见分枝。
习性 : 生于扁木上 .
分布 . 福建 ( 46 4 38 ) 。
内 . 杭杯 ,
P o d o : c y Ph a In v o l . t a ( K l
. a p u d F
r 。
) Im
a z e k i
,
B u l l
.
G o v t
F o r e s t E x p

S t h

M e g u r o 57 : 9 5
,
1 0 5 2
.— S t e r e u m i雌 , o l u `“ 加 K I。抑 u d F r 。 , F P i e r i s i s S y s t 。 M y e o l 。 , p 。 5 4 6 , 1 8 3 8 。— L l o时 e l l a
1 : , of : t a ( K I
. 乓p u d F r . ) B r e s 。 , H e d w i g i a 56 : 5 0 0 , 1 0 1 5 ,邓叔群 , 中
周的真菌 , p , 3 0 0 , 1 9 6 3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5 2 6 , 1 9 7 9 .
担子果一年生 , 革质 ,无柄或具短柄 , 具菌盖 。 菌盖平伏一 反卷呈橄
一状或扇形 , 2 。 5一 5。 2 x 2 . 3一 3。 7 厘 米 。 平 伏 时具脐状突 , 四周 与基物离
生 , 常一侧反卷或四周反卷。 扇形咸盖基部具柄状突或短柄。 菌盖常相互
连生呈搜瓦状或假漏斗形 。 短柄高 0 . 1一 O。 2厘米 , 直径 2 一 8 毫米 , 暗褐
色 , 无茸毛 , 基部具菌丝垫 。 菌盖表面黄褐色 、 锈黄色 、 暗红色 。 栗揭色
草灰揭色 , 具稀疏而微细的茸毛 , 具明显的同心环带 , 放射状纹明显或不
朋显 , 有时菌盖表面皱曲 。 菌盖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全缘。 子实
层表面桔黄色 、 红色、 红褐色、 紫红色或锈褐色 , 平滑 , 似蜡层 , 边缘色
找 , 同心环纹和放射状梭纹明显或不明显 。
, 7 0 二
菌盖剖面除茸毛层外厚 38 0一 6 80微米 。 茸毛层锈黄色至锈褐色 , 有决
窄紧密的栗色至暗褐色边缘带 , 菌肉层淡黄褐色至黄褐色 , 子实层浅某色
至栗色 , 厚即一 1 50 微米 , 蜡质。 整个剖面具光泽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 , 油囊体和被结晶囊状体紧密排列而成 , 呈栅栏
状 。 整个子实层被蜡质 (或称明胶质 ) 物质所充满 。
被结晶囊状体菱形至近球形 , 中央膨大 , 顶部回或尖 , 被微细 结 晶 ,
2 5一` 。 x s一 15 微米 , 薄壁 , 无色 , 一般埋生于子实层内 , 有少数稍突出
子实层 , 突出部分一般不超过 20 微米 ; 与生殖菌丝相连 , 相连处有锁状联
合 。
油襄体弯曲状圆筒形 , 直径 6 一 8 微米 , 偶尔膨大部分直径可达 10 微
米 。 较少 , 不易观察到 。
担抱子末见。 据 C u n n i n g h a m ( 1 9 6 3 ) 记载为 ` 担抱子椭圆形 , 具小 ,
尖 , 3一 3 . 5 x 2一 2 . 5微米 , 壁平滑 , 无色 , 厚 0 . 1 微米 , 。 据 R e i d ( 1 9 6 5 )
记载为 “ 担抱子非常小 , 2一 3 x 1 . 75 一 2微 米 , 薄壁 , 无色 , 不具淀粉反
应 , 椭回形 、 宽椭圆形至卵形 ” 。
菌丝系统二系 , 具中间型菌丝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 . 5一 4 . 5 微米 , -
壁 厚 o . Zwe o . 5 微 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有锁状联合 。 骨架菌丝淡褐色或无 .
色 , 直径 3 。 5一 5微米 , 无隔膜 , 不分枝或偶有分枝 。 中间型菌丝无色 , 直 _
径 8一 6 掀米 , 壁厚 1 微米左右 , 有隔膜 , 分枝 , 有或无锁状联合 。
习性 : 单生或群生于腐木或枯枝上。
分布 : 云南 ( 15 5 3 1 ) 、 广西 ( 2 7 5 7 2 )广东 (海南 ) ( 77 4 , ) 。
, 里西柄杯 ,
P o d o , c y ph a m e l! 15 11 ( B
e r k
。 e x S a e e
.
) P
a t
. ,
M e m
.
A
e a d
,
M a l g a e五e 6 : 1 1 , 1 9 2 8 。— S r e r e : m 拭 e l l i s i i B e r k 。 e x S a e e . , S了110 9一
F u n g o r u m 6 : 5 5 3
,
1 8 8 8
.— L l o方d e l l a 爪 e l l i : 11 ( B e r k . e x S a e e . )
B
r e s
. ,
H e d w ig i a 5 6 : 3 0 0
,
1 0 1 5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s a g , 1 9 6 3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总汇 , p . 6 2 6 , 1 9 7 .9
担子果革质 , 有柄 , 具菌盖 , 高 1一 3 。 7厘米 。 菌柄高 。 . 2一 1 . 2 厘米 ,
直径 1 一 2 毫米 , 被稀疏而微细的栗褐色茸毛 , 基部有褐色茸毛垫 。 菌盖
翻斗形或一侧开裂呈不规则扁形或不规则匙形 , 有时相互连 生 , 高 。 。 8一
2
. 了厘米 , 直径 0 。 5一 3 。 5 厘米。 菌盖表面昔红色 、 紫红色或深栗色 、 光秃`
无毛 , 具同心环带和放射状纹 。 菌盖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全级 _
成徽细锯齿状 , 偶有深裂 , 裂片外翻 。 子实层表面平滑 , 浅棕色 、 棕灰色
支粉灰色 , 边缘部分子实层色浅 , 具不明显的同心环纹和放射状纹 。
菌盖剖面厚 240一 5 0微米 。 无茸毛层 , 边缘带不明显 , 菌肉层 、 子实
层均为肉色至栗色 , 子实层厚 80 一 1 0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 、 油囊体和囊状体紧密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襄状体无色 、 圆柱形或近菱形 , 20 一 3 5 x s一 8微米 , 有时膨大部分直
径可达 10 微米 , 壁厚 。 . 7一 2 微米 , 顶部圆或尖 , 壁薄 , 有的顶部有小乳
状突 , 一般突出子实层 10 一 25 微米 。
油囊体弯曲状圆筒形 , 直径 4一 6 微米 , 有时膨大部分直径可达 7 一
8 微米 , 薄壁 , 厚 0 。 1 微米左右 。
担抱子未见 。 据 R ie d ( 19 6 5 ) 记载为 , “ 担抱子非常小而少 , 薄壁 ,
无色 , 近球形至宽卵形 , 2一 2 . 5 x l一 1 . 75 微米 ” 。
菌丝 系统三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 一 3 微米 , 壁厚 0 . 2 微米 , 有
隔膜 , 分枝 , 有锁状联合 。 骨架菌丝无色至淡褐色 , 直径 2 . 5一 3 . 5 微米 ,
壁厚 1一 i 。 5微米 , 不分枝 。 联络菌丝无色 , 直径 2一 8微米 , 壁厚 0 . 5一 1
微米 , 无隔膜 , 自由分枝 , 分枝有限生长 , 无锁状联合 。
习性 : 生于腐倒木上 。
分布 : 广西 ( 2 39 2 3 ) 、 广东 (海南 ) ( 2 7 5 7 5 ) 。
据 R ie d ( 1 9 6 5 ) 记载 , 此种囊状体各种形状 , 被有无色结晶 , 起 源
于生殖菌丝 。 作者观察结果末见有此类被结晶囊状体 , 只见有薄壁囊状体 。
估计可能 是结晶溶解于水中的缘故 。 另据 R e id ( 196 5) 记载 , 此种 菌 丝
系统为二系 , 具中间型菌丝 。 而作者研究的结果为三系菌丝系统 , 那些无
隔膜 , 厚壁 , 自由分枝 , 分枝有限生长的联络菌丝可能被 R e id 称之为中
_间型菌丝 。
红斗摘杯 ,
P o d o s c y Ph a n i t id u l a ( B
e r k
.
) P a t
. ,
D u s s E n u m e r a t i o n m e t h
-
o d i q u e d e s e h a m P i g n o n s r e e u e i l l i s
a l a G
u a d e l o u P e e t a l
a M a r
-
t i n i q u e
, p
.
2 1 , 1 9 0 3
.— S t e : 。 u沉 n i t id u l` m B e r k . , L o n d . J . B o t 。2 : 6 3 8 , 18 4 3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3 9 4 , 1 9 6 3 , 戴芳澜 , 中国真菌
_总汇 , P 。 7 3 1 , 1 9 7 9 .
担子果革质 , 有柄 , 具菌盖 , 高 2 . 7一 3 . 6厘米 。 菌柄高 0 . 5厘 米 左
右 , 直径 2 毫米左右 , 土黄色至黄色 , 无茸毛 , 基部具菌丝垫 。 菌盖漏斗
形 , 高 2一 2 . 5厘米 , 直径 1 一 2 厘米 , 表面棕红色 , 半透明 , 无茸毛 , 无
同心环带 , 具丝状纤毛平伏呈放射状排列形成的致密放射状棱纹 。 菌盖基
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锐 , 有宽锯齿状缺刻 , 偶有深裂 , 边缘稍 外 翻 。
子实层表面平滑 , 棕红色至棕褐色 , 有的部分浅黄色 , 无同心环纹 , 有放
一 7 2 一
射状梭纹 。
菌盖剖面厚1 0 8一 20 2微米 。 无茸毛层 , 无边缘带 , 菌肉层栗色 , 有光
泽 , 似蜡质 , 子实层黄褐色 , 厚 35 一 60 微米 。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 、 小担子和油囊体紧密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
小担子无色 , 棍棒形至圆筒形 , 直径 4 一 6 微米 , 不突出或稍突出子
实层 , 突出部分约 5 微米左右 , 很似小囊状体 。
油囊体弯曲状圆筒形 , 直径 5 一 8 微米 , 下部明显膨大可达 10 一 15 微
米 , 生于菌肉上层和子实层中。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平滑 , 近球形 、 宽椭圆形至卵形 , 一端具 小 尖 ,
3一 5 x 2 . 5一 4微米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二系。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3 一 5 微米 , 壁厚 。 . 2 微米左右 ,
有隔膜 , 分枝 , 有锁状联合。 骨架菌丝无色 , 直径 8一 4 微米 , 壁厚 1 一
〔 5 微 米 , 无隔膜或偶有不规则次生隔膜 , 无分枝 。
习性: 生于地上或腐木上 。
分布 : 江苏 ( 1 0 7 45 ) 。
作者研究的标本曾被 B o r t 定名为 S : e : e : 二 b o l l e a , 。 , M o n t . 。 在
戴芳澜先生的 “ 中国真菌总汇 ” 中将其列为 S t el ` u m ln’ “ d ul u fn B e r k . 的
同物异名 。 R e id ( 19 6 5 ) 根据盖面囊状体的有无仍将二者分别以单独的
两个种类对待。 作者参考 R ie d ( 1 9 6 5 ) 的观点 , 根据此标本的 特 征 , 将
其定名为红斗柄革菌 。
椒形典而柄杯菌
P o do s c y p h a v e n u s t u l a s u b s p
.
e u n e a t a R e i d
,
B
e i h
.
N o v a H e d
-
w i g i a 1 8 : 2 6 4
,
1 9 6 5
。— S 盆e r o u m a f f i n e ( L e v . ) B r e s 。 , H e d w i g i a石 i : 5 2 2 , 1 0 1 2 , 邓叔群 , 中国的真菌 , p . s。吐, 1 9 6 3 ;戴芳澜 , 中国真菌
总汇 , P 。 7 2 9 , 1 9 7 9 -
担子果革质 , 有柄 , 具菌盖 , 高 2一 5 。 5厘米 。 菌柄不规则回柱形 , 其
上被微细浅黄色茸毛 , 基部具一圆形茸毛垫 , 高 0 . 2一之厘米 , 粗 1 一 8 毫
米 。 菌盖匙形 , 花瓣状 , 偶尔近漏斗形 , 表面浅黄色 、 草黄色至浅 栗 色 ,
无茸毛 , 同心环带不明显 , 放射状纹明显 。 菌盖基部至边缘渐薄 , 边缘薄而
锐 , 全缘或呈不规则锯齿状 。 子实层表面棕灰色至棕色 , 无同心环纹 , 有
放射状棱纹 , 干后在菌盖下部子实层表面常有微细纵裂 。
菌盖剖面厚 5 0 一 1 0 5。微米。 无茸毛层 , 边缘带狭窄紧密 , 栗色至棕
一色 , 菌肉层浅黄色 , 菌丝平行排列 , 较紧密 , 子实层浅棕褐 色 , 厚 10 0一
1 60 微米。
一 7 3 一
子实层由担子 、 侧丝和油囊体紧密排列而成 , 呈栅栏状。
油囊体弯曲状圆筒形 , 直径 4 一 6 微米 , 有的顶部膨大可达 7 微米左:
右 , 内含物黄色 , 油状 。
担抱子薄壁 , 无色 , 平滑 , 宽椭圆形至近球形 , 一端具小尖 , 在一 s x
4一 4 . 5微米 , 不具淀粉反应 。
菌丝系统二系 。 生殖菌丝无色 , 直径 2 . 5一 3 . 5微米 , 壁厚。 . 2一。 . 5微
米 , 有隔膜 , 分枝 , 有锁状联合 。 骨架菌丝无色 , 直径 3 一 4 微米 , 壁厚
0
.
7一 1 . 5微米 , 无隔膜 , 不分枝 。
习性 : 生于腐木上 。
分布 : 广西 ( 2 7 5 33 ) 、 广东 (海南 ) ( 2 6 75 7 ) 。
此亚种邓叔群先生曾称之为 tS 。 。 : 。 af 了i , L 6 v . 。 作者参照 R ie d 一
( 1 9 6 5 ) 的观点 , 将其定为此名 。
A B 5 T R A C T
1 5 s P e e i e s a n d 1 s u b s P e e i e s
,
W h i
e h b
e l o n g t o H a e 功 a t o : t e : 亡u杭 -
石oP 寿盯 i a a n d P o d o s e一Ph a o f S t e r e a e e a e e o l l e e t e d f r o m C h i n a , a r e
r e P o r t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O f t h e m
, 3 s p e e i e s a r e n e w e o m b i n a t i o n `
a n d 2 s P e e i e s a r e n e w r e e o r d s i n C h i
n a 。 T il e y a r e H a 。功 a t o s * e -
r 君u 优 a “ s才ar l君 ( L l o y d ) Z 。 T 。 G u o , e o m b 。 n o v 。 , 万` 。杭 a : o s t e er `欣
`11心。九s ( B e r k . ) 2 . T . G u o , e o m b . n o v . , H a e 衍 a t o : t e r e : 用 s p o e abt i l已
( K l
.
) Z
.
T

G
u o , e o m b

n o v
。 ,
L o P寿a r I’a Pa P夕at c e a ( J u n g h . ) R e i J -
a n d P e d os 甲 P丹a g l a 石r e s c e n s ( B e r k 。 & C u r t 。 ) B o i d i n 。 A l l s P e e i m一
e n s a r e d e P o s i t e d i n t h e H
e r b a r i u m M y e o l o ig 。 u m I n s t i t u t i M i e一
r o b i o l o g i e i A e a d e m i a e S i n i e a e
,
B e i j i n g
.

一 7 4 一
` ~婆巴一曰
O.川今 , 必
口八吃会
,勿 。 卜助
细 s 厚血革曲 (新组合种 ) H. e m a t o : t e r e u m a it : t r a le ( L l o y峨) 2 . T . G u o , c o m b . 0 0 , ·
A
. 担抱子 ( HM A S . 2 e 7 3 9 . 1 5 5 1 0 ) ; B . 色汁 导管 ( H M A S . 2 7 5 4 1 ) ,
C
. 骨架菌 丝 ( HM A S . 2 5 0 5 . ) , D . 生殖菌丝 ( H M A S . 2 5 9 8 6 ) 。
7 5
ǔ叮瓮
,翅。 4 . 扭
` J 洲争甲
到以抽 ` 甘
~ 叶砚葺一
加一挽理一一
,招 。 ` 心 ,绍 。 4州七 ,绍 。 4` 侣
图 4 紫灰血革留 (获组合种 ) Ha e m . t o s t e r e” m i万I“ d . n$
( B
e r k
.
) Z
.
T

G u o
. e o m b
。 , o , .
A
. 担袍子 ( H入IA S . 3 1 0 4 6 ) . B . 棘状 侧耸 ( HM A S . s x g峨6 ) : C . 生殖菌丝 ( H M A S . 3一9 4 e ) ,
D
。 与色汁导管相连的蔺丝 ( HM A S 。 3一, 4 e ) : E . 色汁导管 ( HM SA
.
3 1 9 4 6 )
;
一 7 6 一
君 二户毛
,么吕。 气. p
图 5 金丝血革蔺 (新组合种 ) H扭 e m a t o , t e , e . m s p . c t a b i l-
( K z
,
) Z
`
T
.
G。 。 . 伪的 · 。 o v ·
浪 . 色什导管 ( HM A象
刃 , 生拉奋皿 ( H M A S .
3 0 5妞7 ) , B
. 扭抱子 ( HM A S . 3 05件了) , C . 旅状偏挂 ( HM A S 、
4 3 7 53 )
: E
. 与 色汁导臂相连的曲接 ( H M A S , 连3 7 5吕) ,
3 0 5 . 了) *
一 7 7 一
,勺 。 ` .
` .恋里一 .
一。口,l心乡C八娜
, tB
.
6`侣
,绍 。 ` O ,绍
。 ` O
图 6 纸状 齿脉菌 (新记录种 ) L
o Ph a r i a p . p y
r a e e a ( Ju o g }、
·
) R
e i d
人 , 被给晶菌丝 未端 ( HM A S . 30 6 69 ) ; B . 被结晶襄状体
C
. 生殖菌丝 ( H M A弓. 4 3 7 5。 ) , D . 骨架菌丝 ( H M A S . 4 3 , 5 9 ) :
( HM A S
·
3 0 6 69 )
;
E
. 担抱子 ( HM A S . 4 3了5 9 ) , ,
一 7 8 一
护绍。 7` 习
` J 七乙一 j 一J 红红~
臼..万性”饰
ǔ常ù一
P招 . ,司 ,匆 。 , ` O ,场 。 ,诩
圈 7 无 毛柄杯 菌 (新记录种 ) p o d o: e y ph . g la b r . s e . n s ( Bo r k· & C u r t . ) B o i d i n
A
. 担抱于 ( HM A S一 6峨 3 5 ): B . 子实层 , 细 侧丝 ( H M A S . 4 6 4 3 8 ) :
C
. 油班体 ( HM A S . 4 5` 3 8 ) : D 。 生殖菌丝 ( HM A S . 4 6 4 3 5 ) : E . 骨架曲毯 ( HM A S . 4 6 4 3 5 ) ,
一 7 0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