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s causing wheat common root rot in Shandong Province

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全 文 :植物保护学报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2016, 43(2): 233 - 240 DOI: 10􀆰 13802 / j. cnki. zwbhxb. 2016􀆰 02􀆰 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007),山东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SDAIT⁃04⁃022⁃06)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jfyu@ sdau. edu. cn
收稿日期: 2015 - 01 - 12
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张德珍1,2   李鹏昌1   陈晓霞1   王彩霞1   于金凤1∗
(1.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 泰安 271018; 2.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摘要: 为明确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于 2012—2014 年从山东省 10 个地市采集小麦病
株,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了 185 株分离物,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基于 5􀆰 8S rDNA⁃ITS 序列或
TEF⁃1α基因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 结果表明:分离物中共得到 135 株麦
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占分离病原菌总数的 72􀆰 97% ,属优势种群;50 株镰孢属
Fusarium菌株,其中 14 株尖孢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19 株层出镰孢菌 Fusarium proliferatum和
17 株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 4 种病原菌对鲁麦
21 号具有致病性,麦根腐平脐蠕孢的致病力较强,病情指数显著高于镰孢菌属真菌。 研究表明,山
东小麦根腐病主要是由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镰孢属真菌侵染引起的,麦根腐平脐蠕孢为优势菌群。
关键词: 小麦根腐病; 鉴定; 麦根腐平脐蠕孢; 镰孢菌属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s causing wheat common
root rot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Dezhen1,2   Li Pengchang1   Chen Xiaoxia1   Wang Caixia1   Yu Jinfeng1∗
(1.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2.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guang 262700,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 causing wheat root rot, a total of 185 isolates from rot lesions of wheat
roots collected from ten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12—2014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morphological method and molecular method based on 5􀆰 8S rDNA⁃ITS or TEF⁃1α seque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polaris sorokiniana was the main pathogen (72􀆰 97% ) of wheat common root rot, with 135
isolates identified, and the other fungi were Fusarium oxysporum (14 isolates), F. proliferatum (19
isolates) and F. culmorum (17 isolates). The pathogenicity test according to Koch’s postulat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four pathogens in wheat cultivar Lumai 21, while B. sorokiniana showed significant higher
pathogenicity and disease index than Fusarium sp. strains. The pathogens causing wheat root rot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B. sorokiniana and Fusarium sp. , and B. sorokiniana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Key words: wheat common root rot;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Bipolaris sorokiniana; Fusarium
    小麦根腐病(wheat root rot)是在世界各产麦国
发生比较普遍的一种小麦病害,在我国东北、华北、
西北地区发生严重(孙智泰,1984),山东乃至广东
干旱区的小麦亦受危害(贾廷祥等,1995a)。 小麦
根腐病是小麦全生育期病害,病原菌可侵染小麦根
系、茎秆基部,加速叶片衰老,引起植株倒伏,严重时
造成枯白穗,轻者减产 5% ~10% ,重则减产 20% ~
50% (贾廷祥等,1995a;Kumar et al. ,2002),严重影
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入侵,混合发生的
一类复合侵染的根病(foot and root rot diseases com⁃
plex)(赵宜谦等,1993),主要致病菌的种类组成在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差异,但基本以麦根腐平
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和镰孢菌属 Fusarium
sp.为主。 麦根腐平脐蠕孢是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的
一种病原真菌,可引起小麦根腐病、叶斑病、黑点病
等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Mann et al. ,2014a)。
该病菌主要分布在印度东部、中国东南部和北部、澳
大利亚东南部、巴西东南部、欧洲东北部、非洲西北
部和美国北部(Kumar et al. ,2002),在温暖湿润的
地区,麦根腐平脐蠕孢主要引起小麦叶斑病(Mann
et al. ,2014b),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则是小麦根腐病
的主要病原。 白金铠和陈其本(1982)报道我国东
北春小麦根腐病主要由麦根腐平脐蠕孢引起;张景
春等(1988)对黑龙江省及刘正坪等(2002)对内蒙
古等北方地区小麦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
定,并确认麦根腐平脐蠕孢是当地小麦根腐病的主
要致病菌。 镰孢菌属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小麦根
腐病的重要病原菌,在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加拿
大和美国等国家均有严重危害,其中在欧洲北部
(Parry et al. ,2007)、加拿大(Demeke et al. ,2005)、
新西兰 ( Bentley et al. ,2006)和突尼斯 ( Rebib et
al. ,2014),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 是引起
小麦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 在国内,李良等(1989)
从浙江省小麦镰孢根腐病发病植株上分离获得了黄
色镰孢菌;樊少华和李敏权(2007)对甘肃定西小麦
根部镰孢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尖孢
镰孢菌 F. oxysporum和腐皮镰孢菌 F. solani 对小麦
幼苗有强致病作用,黄色镰孢菌、串珠镰孢菌 F. mo⁃
niliforme和木贼镰孢菌 F. equiseti 的致病性属于中
等强度;贾廷祥等(1995b)报道山东省小麦根腐镰
孢菌的主要致病种是黄色镰孢菌、禾谷镰孢菌 F.
graminearum Schw. 、尖孢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黄色
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也是导致内蒙古小麦根病的次
要致病菌(曹春梅等,2001)。
山东省是中国第 2 大小麦主产区,2012 年该省
小麦收获面积占全国总收获面积的 17􀆰 9% (杨洁
等,2014)。 近年来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的发病面积
和危害程度呈逐年扩大、加重趋势,而关于山东省小
麦根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和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 因
此,本研究于 2012—2014 年从山东省 10 个地市采
样并分离到大量小麦根腐病病原菌,并对这些菌株
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分析,旨在了解目
前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组成和变化,以期为
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的防治及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和
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供试菌株:2012—2014 年自山东省济宁、德州、
菏泽、滨州、济南、淄博、潍坊、泰安、青岛、烟台 10 个
地市采集标本,分离获得平脐蠕孢属 Bipolaris sp.真
菌 135 株,镰孢属 Fusarium sp.真菌 50 株,利用常规
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 小麦以鲁麦 21 号品种作为
供试菌株致病性测定的寄主,其种子由山东农业大
学农学院李斯深教授惠赠。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 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琼脂
15 ~ 17 g、蒸馏水 1 000 mL。
试剂及仪器:Taq 酶和 dNTPs 等试剂均购自北
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Nikon E200 显微成像
系统,日本尼康公司;Bio⁃Rad T100 型 PCR 仪,美国
Bio⁃Rad公司;DYCP⁃31DN 型电泳仪,北京六一仪
器厂。
1􀆰 2 方法
1􀆰 2􀆰 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012—2014 年于小麦灌浆期至乳熟期,从山东
省 10 个地市采集具有小麦根腐病典型症状的病株,
从根部和茎基部病健交界处剪取 3 ~ 5 mm 的小段,
用 75%酒精处理 10 s,0􀆰 1%升汞表面消毒约 1 min,
无菌水冲洗 3 次后置于 PDA 平板上,25℃下培养
3 ~ 5 d,获得分离菌株,纯化后的菌株转接于 PDA
斜面上,保存于 4℃冰箱备用。
1􀆰 2􀆰 2 形态学鉴定
将分离到的菌株接种于 PDA平板上,25℃下培
养 3 ~ 5 d,以病原菌菌落及分生孢子形态为鉴定依
据,参考王拱辰(1996)和董汉松(2012)的方法,观
察病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大、小型分
生孢子的有无、形态及产生方式,厚垣孢子的有无及
着生方式等,进行初步鉴定。
1􀆰 2􀆰 3 菌株基因组 DNA 的提取
根据形态学鉴定结果选择 25 个代表菌株,其中
平脐蠕孢属 12 株(RBJ1、JN1⁃2⁃1、RBM2、GQ1⁃1⁃1、
GQ1⁃1⁃6、WB108、FC1⁃1⁃11、ZBNKY1⁃1⁃5、WK1⁃3⁃6、
432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
YT1⁃2⁃2、RBC3 和 FC1⁃2⁃2),镰孢属 13 株(WF16、
WF49、 WF22、 WF29、 WF42、 WF38、 WF50、 WF51、
WF10、WF24、WF14、WF5 和 WF19),在 PDA平板上
活化 3 d后,切取约 4 mm2 菌块接种至铺有灭菌玻
璃纸的 PDA平板上,25℃培养 5 ~ 7 d 后将菌丝刮
下,在灭菌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后,采用十六烷基三
甲基溴化铵法 ( hexadecyltrimethy ammonium bro⁃
mide,CTAB)(Pipe et al. ,2000)提取供试菌株的基
因组 DNA,于 - 20℃冰箱保存备用。
1􀆰 2􀆰 4 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
5􀆰 8S rDNA⁃ITS 序列扩增引物 ITS1 (5′⁃TCCG⁃
TAGGTGAACCTGCGG⁃3′)和 ITS4 (5′⁃TCCTCCGCT⁃
TATTGATATGC⁃3′);TEF⁃1α 基因扩增引物 EF⁃1H
(5′⁃ATGGGTAAGGAAGACAAGAC⁃3′)和 EF⁃2T(5′⁃
GGAAGTACCAGTGATCATGTT⁃3′),由生工生物工
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测序由北京博尚生物
技术有限公司完成。
以供试菌株基因组 DNA 为模板,用引物 ITS1
和 ITS4 对平脐蠕孢属的 5􀆰 8S rDNA⁃ITS 序列进行
PCR扩增,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 5 min,94℃变性
30 s,59℃退火 45 s,72℃延伸 45 s,共 30 个循环,最
后 72℃延伸 5 min;用引物 EF⁃1H 和 EF⁃2T 对镰孢
属真菌的 EF⁃1α基因序列进行 PCR扩增,反应程序
为:94℃预变性 90 s,94℃变性 30 s,55℃退火 90 s,
72℃延伸 90 s,共 30 个循环,最后 72℃延伸 3 min。
PCR 反应体系均为:10 × PCR Buffer 5􀆰 0 μL、10
mmol / L dNTP 4􀆰 0 μL、20 μmol / L上下游引物各 1􀆰 5
μL、5 U / μL Taq 酶 0􀆰 5 μL、模板 DNA 2􀆰 0 μL,加
ddH2O至总体积为 50 μL。
扩增产物用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上样量 5
μL。 目的片段经克隆后测序,测得的序列在 NCBI
中(http: / / blast. ncbi. nlm. nih. gov / Blast. cgi)进行
BLAST比对分析,比较各组供试菌株之间的同源
性,并用 MEGA 4􀆰 1 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
1􀆰 2􀆰 5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参考李伟等(2011)麦粒接种法,根据病原菌鉴
定结果选择代表菌株,其中小麦根腐平脐蠕孢 10
株,黄色镰孢菌 5 株,尖孢镰孢菌 4 株,层出镰孢菌
4 株,在温室条件下接种于鲁麦 21,每个菌株接种
30 株小麦幼苗,接种 4 周后调查病情,统计病原菌
对苗期小麦的致病性,试验重复 3 次。 发病率 =发
病株数 /总株数 × 100% ;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考调
查纹枯病 9 级分级法的标准(李伟等,2011),病情
指数 =∑(病级 ×该级株数) / (最高级 ×总株数) ×
100。 选取症状典型的病株,取病健交界处组织,按
照 1􀆰 2􀆰 1 方法,用 PDA培养基进行病原菌的重新分
离,在 25℃下培养 3 ~ 5 d观察再分离菌株与原接种
菌株的形态差异。
1􀆰 3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 DPS 3􀆰 01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
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 1 病原菌的分离
在山东省 10 个采样的地市中,有 6 个地市同时
分离到平脐蠕孢属和镰孢属真菌,分离菌株数量依
次为:淄博 24、14 株,济宁 18、6 株,滨州 10、15 株,
泰安 40、10 株,济南 5、1 株,青岛 2、4 株;其余 4 个
地市只分离到平脐蠕孢属真菌,分别为德州 6 株,菏
泽 6 株,潍坊 10 株,烟台 14 株;每个地市均分离到
平脐蠕孢属真菌,共 135 株,占分离小麦根腐病病原
菌总数的 72􀆰 97% ;镰孢属真菌共 50 株,占病原菌
总数的 27􀆰 03% 。
2􀆰 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经形态学鉴定,135 株蠕孢属真菌均为麦根腐
平脐蠕孢;50 株镰孢菌属真菌分属于 3 个种,分别
为尖孢镰孢菌 14 株、层出镰孢菌 19 株、黄色镰孢菌
17 株。
2􀆰 2􀆰 1 麦根腐平脐蠕孢
在 PDA 培养基上 25℃培养 5 ~ 7 d,菌落近圆
形,深绿色至黑绿色。 气生菌丝呈白色,较繁茂,绒
毡状(图 1⁃a);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长梭形,直或弯
曲,黑褐色,两端渐细,近中央处最宽,似蠕虫,有
2 ~ 11个分隔,以 5 ~ 7 隔居多,大小为 35 ~ 75 μm ×
15 ~ 27 μm(图 1⁃b);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 ~ 5 根丛
生,暗褐色,有隔膜,不分枝。
2􀆰 2􀆰 2 尖孢镰孢菌
在 PDA培养基上 25℃培养 4 d后,菌落直径增
加约 46 mm,菌落多为粉色,略带紫色。 气生菌丝白
色、粉色至紫色,羊毛状(图 2⁃a)。 小型分生孢子卵
形、椭圆形或肾形,假头生,无或具有 1 分隔,大小为
5􀆰 5 ~ 21􀆰 5 μm × 2􀆰 5 ~ 5􀆰 5 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
形,多具 2 ~ 4 分隔,大小为 35 ~ 45 μm × 3 ~ 5 μm
(图 2⁃b)。 厚垣孢子球形,间生、串生或顶生,直径
为 5􀆰 5 ~ 8􀆰 5 μm。
2􀆰 2􀆰 3 层出镰孢菌
在 PDA培养基上 25℃培养 4 d后,菌落直径约
36 mm,菌落圆形,背面能产生紫色色素。 气生菌丝
5322 期 张德珍等: 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白色或淡紫色,粉状(图 3⁃a)。 小型分生孢子棒形,
偶见梨形,假头生或聚生,通常无分隔,量度为7􀆰 5 ~
11􀆰 5 μm ×2􀆰 5 ~ 4􀆰 0 μm(图 3⁃b),产孢细胞为单瓶
梗。 在 PDA培养基上通常不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
无厚垣孢子。
图 1 麦根腐平脐蠕孢的形态特征
Fig. 1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polaris sorokiniana
a: PDA平板上的麦根腐平脐蠕孢菌落; b: 分生孢
子。 a: Colony of B. sorokiniana on a PDA plate; b:
conidia of B. sorokiniana.
 
图 2 尖孢镰孢菌的形态特征
Fig. 2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sarium oxysporum
a: PDA平板上的尖孢镰孢菌菌落; b: 大型和小型
分生孢子。 a: Colony of F. oxysporum on a PDA plate; b:
macro⁃and micro⁃conidia of F. oxysporum.
 
图 3 层出镰孢菌的形态特征
Fig. 3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sarium proliferatum
a: PDA平板上的层出镰孢菌菌落; b: 小型分生孢
子。 a: Colony of F. proliferatum on a PDA plate; b: mi⁃
cro⁃conidia of F. proliferatum.
 
2􀆰 2􀆰 4 黄色镰孢菌
在 PDA培养基上 25℃培养 7 d后,菌落直径增
加约 50 mm,产生繁茂致密的菌丝,菌落表面呈浅黄
色,背面呈玫瑰红色(图 4⁃a)。 大型分生孢子产生
于桔黄色分生孢子座上,孢子细长,较直,少数略弯
曲,隔膜 0 ~ 6 个,多数 3 ~ 5 隔(图 4⁃b)。 产孢细胞
为单瓶梗。 PDA培养基上未见小型分生孢子。
图 4 黄色镰孢菌的形态特征
Fig. 4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sarium culmorum
a: PDA平板上的黄色镰孢菌菌落; b: 大型分生孢
子。 a: Colony of F. culmorum on a PDA plate; b: macro⁃
conidia of F. culmorum.
 
2􀆰 3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以 12 株蠕孢菌属代表菌株的基因组 DNA为模
板,采用 ITS区通用引物 ITS1 / ITS4 进行 PCR扩增,
获得长度为 586 bp 的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的结果
与 GenBank 数据库中序列进行 BLAST 比对分析,
发现这 12 个菌株的序列与麦根腐平脐蠕孢(登录
号 GU345084)的相似性均达 99%以上,系统发育树
表明这些菌株与麦根腐平脐蠕孢(GU345084)聚为
一簇,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说明 12 个待测
菌株均为麦根腐平脐蠕孢(图 5)。
分别以 13 个镰孢菌属代表菌株的基因组 DNA
为模板,采用 TEF⁃1α 基因特异引物 EF⁃1H / EF⁃2T
进行 PCR 扩增,获得了长度约为 710 bp 的扩增片
段,将测序后的序列与 GenBank 数据库中序列进行
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编号为 WF16、WF49、
WF22、WF29 的 4 个菌株的基因序列与登录号为
JQ639206 的层出镰孢菌序列相似度达到 99%以上,
利用 MEGA 4􀆰 1 软件构建的基于 TEF⁃1α 序列的系
统发育树表明,这 4 个菌株与层出镰孢菌(登录号
JQ639206)聚为一簇,表明菌株WF16、WF49、WF22、
WF29 属于层出镰孢菌;菌株 WF42、WF51、WF38、
WF50 与登录号为 HE801565 的尖孢镰孢菌的序列
相似度均达到 99%以上,且与尖孢镰孢菌(登录号
HE801565) 聚为一簇, 表明菌株 WF42、 WF51、
WF38、WF50 属于尖孢镰孢菌;菌株 WF14、WF24、
WF10、 WF5、 WF19 与 黄 色 镰 孢 菌 ( 登 录 号
GU370446、JF278587)的菌株序列相似度均达到
632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
图 5 基于 5􀆰 8S rDNA⁃ITS 区序列的 12 株代表菌株及其近似种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Fig. 5 Phylogenetic tree of 12 strains and related strains based on 5􀆰 8S rDNA⁃ITS sequences
 
99% , 且 与 黄 色 镰 孢 菌 ( 登 录 号 GU370446、
图 6 基于 TEF⁃1α序列的 13 株代表菌株及其近似种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Fig. 6 Phylogenetic tree of 13 strains and related strains based on TEF⁃1α sequences 
JF278587)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表明菌株
WF14、WF24、WF10、WF5、WF19 属于黄色镰孢菌
(图 6)。 对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镰孢菌属代表菌株进
行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2􀆰 4 病原菌的致病性
从病情指数来看,麦根腐平脐蠕孢均高于其余
3 种镰孢菌属真菌,且存在显著差异,而 10 个麦根
腐平脐蠕孢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异。 尖孢镰孢菌
WF42 和 WF51 菌株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 WF50 和
WF38 菌株,5 个黄色镰孢菌菌株间也存在着不同程
度的差异,4 个层出镰孢菌菌株间则无显著差异。
从发病率来看,接种麦根腐平脐蠕孢的小麦发
病率普遍较高,除菌株 RBM2 的发病率为 86􀆰 7%
外,其余 9 个菌株的发病率均达到 90􀆰 0%以上;黄
色镰孢菌 WF10、WF24 菌株,尖孢镰孢菌 WF42 菌
7322 期 张德珍等: 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株的发病率也较高,分别为 93􀆰 3% 、 90􀆰 0% 和
90􀆰 0% ,而且病情指数较高的菌株其发病率也相对
较高。 从发病小麦根部的病健交界处可再次分离到
与接种菌形态一致的病原菌,符合柯赫氏法则,证实
接种菌是小麦根腐病的致病菌(表 1)。
表 1 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镰孢菌属接种小麦致病性测定结果
Table 1 Virulence test of Bipolaris sorokiniana and Fusarium sp. isolates to wheat
菌株
Strain
            种类
            Species
发病率 (% )
Disease incidence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RBJ1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100. 0 58. 0 ± 5. 3 a
YT1⁃2⁃2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96. 7 54. 7 ± 2. 3 a
FC1⁃1⁃11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96. 7 60. 7 ± 4. 2 a
WK1⁃3⁃6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100. 0 64. 0 ± 3. 5 a
RBM2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86. 7 55. 3 ± 6. 4 a
GQ1⁃1⁃1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90. 0 54. 0 ± 6. 0 a
GQ1⁃1⁃6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93. 3 56. 0 ± 3. 5 a
JN1⁃2⁃1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93. 3 54. 0 ± 5. 3 a
FC1⁃2⁃2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93. 3 54. 7 ± 11. 7 a
WB108 麦根腐平脐蠕孢 Bipolaris sorokiniana 96. 7 62. 7 ± 3. 1 a
WF5 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 73. 3 28. 0 ± 3. 5 cdef
WF10 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 93. 3 38. 0 ± 6. 0 bc
WF14 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 76. 7 26. 7 ± 4. 6 def
WF19 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 83. 3 34. 0 ± 5. 3 bcde
WF24 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 90. 0 35. 3 ± 4. 2 bcd
WF42 尖孢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90. 0 39. 3 ± 9. 5 b
WF51 尖孢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83. 3 39. 3 ± 6. 1 b
WF50 尖孢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66. 7 24. 0 ± 5. 3 ef
WF38 尖孢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53. 3 17. 3 ± 4. 6 f
WF16 层出镰孢菌 Fusarium proliferatum 66. 7 25. 3 ± 4. 2 def
WF22 层出镰孢菌 Fusarium proliferatum 50. 0 18. 7 ± 9. 9 f
WF29 层出镰孢菌 Fusarium proliferatum 66. 7 23. 3 ± 4. 2 ef
WF49 层出镰孢菌 Fusarium proliferatum 66. 7 22. 7 ± 8. 1 f
    表中数据为平均数 ±标准误。 不同字母表示经 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在 P < 0􀆰 05 水平差异显著。 Data are mean ±
SE.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5 level by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
3 讨论
土传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数量因受到气候、土
壤类型演替和生物因子等影响而变化较快
(Mandeel,2006)。 研究表明,我国小麦根腐病病原
菌的组成主要是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镰孢菌属真菌,
不同省份间主要致病菌的种类存在差异。 本研究从
山东省 10 个地市的小麦根腐病病株上分离到麦根
腐平脐蠕孢和 3 种镰孢菌属真菌,黄色镰孢菌、尖孢
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从分离地理区域来看,不同地
理区域所分离到的分离物种类存在差别,山东省 10
个地市都分离到麦根腐平脐蠕孢,占分离小麦根腐
病病原菌总数的 72􀆰 97% ,属于优势菌群;在 6 个同
时分离到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镰孢菌的地市中,除了
滨州和青岛,麦根腐平脐蠕孢的分离数量都多于镰
孢菌,这可能与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耕作制
度的差异等有关。 本试验未能从小麦病株的根部分
离得到禾谷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这与贾廷祥
(1995b)的报道有所不同,表明山东省小麦根腐病
病原菌的组成可能发生了变化。 有研究表明,除了
禾谷镰孢菌,黄色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
也是造成我国玉米穗腐病的镰孢菌属真菌(秦子惠
等,2014),由于山东省一般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
作的耕作方式,推测这种栽培制度可能有利于镰孢
菌在玉米和小麦之间的流行传播。
对于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DNA 序列测定
及分析法可以比早期的形态学鉴定法更有效地区别
种间差异。 由于平脐蠕孢属的 5􀆰 8S rDNA⁃ITS 区基
因的保守性与变异性相对稳定,在 GenBank 中该区
的基因序列信息量大,因此本试验采用 5􀆰 8S rDNA⁃
832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
ITS区基因序列对平脐蠕孢属进行系统分类和鉴
定,证明 12 株待测菌株均为麦根腐平脐蠕孢,与形
态学鉴定结果相符。 在镰孢菌属的分子鉴定中,rD⁃
NA⁃ITS 和 TEF⁃1α 两个位点应用最多 (柳凤等,
2012)。 与 ITS 序列相比,TEF⁃1α 位点由于核苷酸
的替换率高,对亲缘关系近的种的分辨率较高,可以
较好地区别种间差异,是较可靠的鉴定种的方法
(Geiser et al. ,2004;胡兰等,2013),适于对镰孢菌
属进行种的鉴定(O’Donnell et al. ,2008),是目前比
较普遍公认的一种镰孢菌属真菌鉴定的方法。 秦子
惠等(2014)基于 TEF⁃1α基因序列对我国玉米穗腐
病致病镰孢菌种群及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了鉴定。
邹庆甲等(2014)同时构建了基于rDNA⁃ITS序列与
TEF⁃1α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明确了河北省苹果再植
病害的疑似致病镰孢菌。 本研究通过测定代表菌株
TEF⁃1α序列并与 GenBank中的序列比较分析,构建
基于 TEF⁃1α 序列的系统发育树,鉴定出引起山东
省小麦根腐病的镰孢菌属真菌属于 3 个种:尖孢镰
孢菌、黄色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这与形态学鉴定结
果一致。
明确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性的差异,对制定防
治对策和指导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结果
表明,与镰孢菌属相比麦根腐平脐蠕孢的致病力较
强,病情指数显著高于镰孢菌属的菌株;除麦根腐平
脐蠕孢 RBM2 菌株外,其余 9 个菌株的发病率均高
于 90% ,说明麦根腐平脐蠕孢是导致山东省小麦根
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这与张景春等(1988)、刘正坪
等(2002)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试验中镰孢菌的 3
个种对小麦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均弱于麦根腐平
脐蠕孢,且不同菌株间致病力也有差异。 尖孢镰孢
菌 WF42、WF51 菌株和黄色镰孢菌 WF10 菌株的致
病力相对较强,推测在镰孢菌的同种病原菌群体内
致病性可能存在分化或变异情况。 层出镰孢菌的致
病力相对较弱,这可能与层出镰孢菌是土壤中常见
的镰孢菌(邹庆甲等,2014),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
有关,因此推测层出镰孢菌可能不是小麦根腐病的
主要致病菌。 本研究表明,在山东省麦根腐平脐蠕
孢作为优势致病菌,与镰孢属真菌形成多种病原菌
的复合侵染,共同导致小麦根腐病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References)
Bai JK, Chen QB. 1982. Studies on control of root rot caused by Bi⁃
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ex Sorokin) Shoem. of spring wheat
in nor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9 ( 4 ):
251 - 256 (in Chinese) [白金铠, 陈其本. 1982. 东北春小
麦根腐病防治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9(4): 251 - 256]
Bentley AR, Cromey MG, Farrokhi⁃Nejad R, Leslie JF, Summerell
BA, Burgess LW. 2006. Fusarium crown and root rot pathogens
associated with wheat and grass stem bases o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 35(4): 495 - 502
Cao CM, Zhang JP, Xu LM, Bai QJ, Zhang QP, Zhao CH, Kong
QQ, Qi FM. 2001. The type, propor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heat root disease in Bayenaoer Meng,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North China Agriculture, 16(2): 123 - 126 ( in Chinese)
[曹春梅,张建平,徐利敏,白全江,张庆平,赵存虎,孔庆
全, 齐凤鸣. 2001. 内蒙古巴盟小麦根病种类、数量及分布.
华北农学报, 16(2): 123 - 126]
Demeke T, Clear RM, Patrick SK, Gaba D. 2005. Species⁃specific
PCR⁃based 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Fusarium species and a
comparison with the whole seed agar plate method and trichothe⁃
cen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103
(3): 271 - 284
Dong HS. 2012. Methodology for plant pathology.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pp. 55 - 70 (in Chinese) [董汉松. 2012.
植病研究法.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pp. 55 - 70]
Fan SH, Li MQ. 2007. Pathogenicity of species in Fusarium associ⁃
ated with root of wheat in Dingxi.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42(4): 71 - 74 (in Chinese) [樊少华, 李敏权.
2007. 定西地区小麦根部镰刀菌及其致病性研究. 甘肃农
业大学学报, 42(4): 71 - 74]
Geiser DM, Del Mar Jimenez⁃Gasco M, Kang S, Makalowska I,
Veeraraghavan N, Ward TJ, Zhang N, Kuldau GA, O’donnell
K. 2004. FUSARIUM⁃ID v. 1􀆰 0: a DNA sequence database
for identifying Fusarium.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10(5): 473 - 479
Hu L, Jiang Y, Xu XD. 2013. Identification of sorghum seed⁃borne
Fusarium population based on fungi morphology and EF⁃1α se⁃
quence. Crops, (4): 129 - 132 ( in Chinese) [胡兰, 姜钰,
徐秀德. 2013. 基于形态学和 EF⁃1α 序列特征的我国高粱
子粒寄藏镰孢菌种群鉴定. 作物杂志, (4): 129 - 132]
Jia TX, Liu CD, Wu GB, Li SM, Wang YZ. 1995b. Studies on the
pathogen of Fusarium root rot of wheat and its biology.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22(3): 259 - 264 (in Chinese) [贾廷祥,
刘传德,吴桂本,李绍敏,王英姿. 1995b. 小麦根腐镰刀菌
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22(3): 259 - 264]
Jia TX, Wu GB, Liu CD. 1995a.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 of root rots in wheat. Scientia Agricultu⁃
ra Sinica, 28(3): 41 - 48 ( in Chinese) [贾廷祥, 吴桂本,
刘传德. 1995a. 我国小麦根腐性病害研究现状及防治对
策. 中国农业科学, 28(3): 41 - 48]
Kumar J, Schafer P, Hückelhoven R, Langen G, Baltruschat H,
Stein E. 2002. Bipolaris sorokiniana, a cereal pathogen of
global concern: cytological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towards
better control.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3(4): 185 - 195
9322 期 张德珍等: 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Li L, Zhai QC, Hu CS, Xu XJ, Wang ZX. 1989.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 and control of Fusarium root rot of wheat. Plant Pro⁃
tection, 15 (6): 16 - 19 (in Chinese) [李良, 翟青茶, 胡初
生, 徐小君, 王植杏. 1989. 小麦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及其防治. 植物保护, 15(6): 16 - 19]
Li W, Chen Y, Zhang XX, Zhang BQ, Yu HS, Chen HG. 2011.
Pathogenic fungi of wheat brown foot rot and their pathogenicity
in China.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31(1): 170 - 175 ( in
Chinese) [李伟, 陈莹,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2011.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麦类作
物学报, 31(1): 170 - 175]
Liu F, Zhan RL, Wei JG, Chang JM. 2012.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on taxonomy of the genus Fusarium. Chi⁃
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8 (30): 166 - 170 ( in
Chinese) [柳凤, 詹儒林, 韦继光, 常金梅. 2012. 现代生
物技术在镰刀菌分类学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8(30):
166 - 170]
Liu ZP, Wang LX, Li RX, Liu CF, Li YJ. 2002.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 test of wheat common root rot pathogen.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 17 (2): 44 - 48 ( in Chi⁃
nese) [刘正坪, 王立新, 李荣禧, 刘彩凤, 李永杰. 2002.
小麦根腐病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华北农学报, 17
(2): 44 - 48]
Mandeel Q. 2006. Biodiversity of the genus Fusarium in saline soil
habitats. 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 46(6): 480 - 494
Mann MB, Spadari CC, Feltrin T, Frazzon APG, Germani JC, van der
Sand ST. 2014a. Genetic variability of Bipolaris sorokiniana iso⁃
lates using URP⁃PCR. Tropical Plant Pathology, 39(2): 163-171
Mann MB, Minotto E, Feltrin T, Milagre LP, Spadari C, van der
Sand ST. 2014b.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monoconidial and
polyconidial isolates of Bipolaris sorokiniana. Current Microbiol⁃
ogy, 69(6): 874 - 879
O’Donnell K, Ward TJ, Aberra D, Kistler HC, Aoki T, Orwig N,
Kimura M, Bjørnstad A, Klemsdal SS. 2008. Multilocus geno⁃
typing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resolve a novel head blight
pathogen within the 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from Ethiopia.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45 ( 11 ):
1514 - 1522
Parry DW, Jenkinsen P, Mcleod L. 2007. Fusarium ear blight
(scab) in small grain cereals - a review. Plant Pathology, 44
(2): 207 - 238
Pipe ND, Azcoitia V, Shaw DS. 2000. Self⁃fertility in Phytophthora
infestans: heterokaryons segregate several phenotypes. Mycolog⁃
ical Research, 104(6): 676 - 680
Qin ZH, Ren X, Jiang K, Wu XF, Yang ZH, Wang XM. 2014.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um species and F.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causing maize ear rot i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Protec⁃
tion, 41(5): 589 - 596 (in Chinese) [秦子惠, 任旭, 江凯,
武小菲, 杨知还, 王晓鸣. 2014. 我国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
种群及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的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41(5):
589 - 596]
Rebib H, Bouraoui H, Rouaissi M, Brygoo Y, Boudabbous A,
Hajlaoui MR, Sadfi⁃Zouaoui N. 2014. Genetic diversity as⁃
sessed by SSR markers and chemotyping of Fusarium culmorum
causal agent of foot and root rot of wheat collected from two dif⁃
ferent fields in Tunisia.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39(3): 481 - 495
Sun ZT. 1984. Crop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Gansu. Lanzhou:
Gansu People’ s Press, pp. 1 - 16 ( in Chinese) [孙智泰.
1984. 甘肃农作物病虫害.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pp. 1 -
16]
Wang GC. 1996. Common guidelin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
um species.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Press, pp. 41 - 44 (in Chinese) [王拱辰. 1996. 常见镰
刀菌鉴定指南.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pp. 41 -
44]
Yang J, Ji MC, Yang P, Zhang QQ, Liu XY. 2014.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heat production in Shan⁃
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Agriculture, 4(2): 7 - 11 ( in Chi⁃
nese) [杨洁, 季明川, 杨萍, 张倩倩, 刘晓宇. 2014. 山东
省小麦生产现状的实证分析. 农学学报, 4(2): 7 - 11]
Zhang JC, Zhu XT, Liu YX, Li HQ. 1988. Studies on the root rot
of wheat.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2): 68 - 74 (in Chinese) [张景春, 朱秀廷, 刘瑛选, 李汉
卿. 1988. 小麦根腐病的研究.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 68 - 74]
Zhao YQ, Hou SY, Jiang ZY. 1993. A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research of wheat root ro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control
counter measure.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8
(3): 218 - 220 ( in Chinese) [赵宜谦, 侯生英, 蒋仲英.
1993. 小麦根腐病国内外研究动态及防治对策初探. 云南
农业大学学报, 8(3): 218 - 220]
Zou QJ, Wang ST, Liang KJ, Wang YN, Hu TL, Han ZQ, Cao
KQ. 2014. Suspected pathogenic Fusarium spp. isolated from
apple orchard soils in Hebei Province. Mycosystema, 33(5):
976 - 983 (in Chinese) [邹庆甲, 王树桐, 梁魁景, 王亚南,
胡同乐, 韩之琪, 曹克强. 2014. 河北省苹果园根际土壤中
疑似致病镰孢菌种类. 菌物学报, 33(5): 976 - 983]
(责任编辑:高  峰)
042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4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