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侠(-(#-—),女,山西稷山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环境生态过程与调控研究。./0:"*’!$)%’(&*%,123450:05654#-"’"&7-%*8 9:3;
! 通讯作者 ./0:"-"$%!)**&"%,123450:;<=05=>?7 94<@ /A<@ 9=
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对铵态氮和硝态氮
吸收能力的比较
李 侠-,!,张俊伶!!
(-山西大同大学农学院,山西大同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北京 -"""(&)
摘要:采用空气隔板分室法并结合-’B标记技术,以玉米为宿主植物并接种 !"#$%& $#&&’(’ 和 !"#$%& )*+,(,(-).’&,比
较了这两种真菌根外菌丝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传递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氮的能
力因菌种和氮素形态而异。两种真菌根外菌丝吸收传递 BCD& 2B能力均高于 BE$* 2B;! / )*+,(,(-).’& 根外菌丝吸收
传递氮的能力高于 ! / $#&&’(’,这可能与两种真菌根外菌丝生长量有关。
关键词:丛枝菌根根外菌丝;铵态氮;硝态氮;玉米;-’B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H(!""()"*$"%#*$")
!"#$%& ’( $))’*+,) $*- *+#.$#& /0 &1#&.*$2 30"3$& ’(
$./,45,2$. )05’..3+6$2 (,*7+
IJ H54-,!,KCGBL M<=205=>!!
(0 12,).%"+%,(" 3#""’2’,45(*6) 7(+#*2 8*)9’,&)+:,7(+#*2,45(*6) ;<=;;>,35)*(;
? 3#""’2’ #@ A’%,.’& (*- B*9),#*$’*+(" 4.)’*.’&,35)*( 12,).%"+%,(" 8*)9’,&)+:,C’)D)*2 0;;;>E,35)*()
8/4#.$5#:G NO:29:3P4QN3/=N 5=9:QP:Q4N5=> 4= 45Q2>4P A/R59/ N/9S=5T O4U BE$* 2B XY NO: !"#$%& 5U:04N/U :W 4QX
$#&&’(’,:Q ! / )*+,(,(-).’& :Q O5NS:
$#&&’(’,4=A NS5U 34Y X/ Q/04N/A N: NS/ >Q:ONS :W /6N/Q=40 SYPS4/ :W NS/ NO: W<=>5 5U:04N/U 5= NS/ U
共生体,丛枝菌根(GQX
根真菌(GQX
面从宿主植物体内获取碳水化合物用来构建生命体
及维持自身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宿主植物
吸收营养元素,尤其是土壤中移动性较低的元素如
磷、锌和铜等,其中对土壤中磷的吸收作用最为显
著[-]。此外,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还可提高宿主植物
的抗逆性,如抗旱性和抗病性等[!]。
植物对氮素需求量大,土壤供应量相对较小,供
求间存在着尖锐矛盾;而丛枝菌根真菌吸收传递氮
素可能是促进植物吸氮的一个有效途径[*]。C45=/U
和 ,/UN[&]发现,G)H%)-($I(, &+:,(.)@"%( 接种 !"#$%&
$#&&’(’ 后,减少了土壤中 BCD& 、BE$* 以及 BE$! 的淋
洗损失,之后陆续开始了丛枝菌根吸收氮素的研究。
然而相对于菌根的吸磷作用,有关丛枝菌根吸氮的
研究较少,其原因主要是土壤中氮素,尤其是硝态氮
的移动性强[’],而且土壤中氮素形态易发生转化(如
铵态氮硝化)[%]。因而如何有效控制氮素在土壤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04=N B
因素。
研究表明,!"#可以促进宿主植物吸收无机氮
(如 $%&’ ($和 $)*+ ($)[,*-.],提高宿主植物体内的含
氮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还可以提高宿主植物耐
受干旱胁迫的能力[-/],并且加速土壤中矿质态氮的
消耗。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隔网分
室法。该方法仅仅将菌丝和根系从空间上实行分
离,无法阻止氮素在菌丝室和根室间的扩散,因而无
法判断宿主植物体内增加的氮素是菌丝本身吸收 $
素引起的还是由于 !"#的侵染引起植株本身吸收
能力的改变而造成的。在隔网分室的基础上产生了
一些新的方法,如空气隔板、石蜡或谷物油隔层[-+]、
土壤桥[-’]及聚四氟乙烯斥水膜[-0]等,这些方法在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氮素在根室和菌丝室间的扩散和
质流。应用这些方法发现,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可以
吸收氮素,并向植株转移和传递,然而比较不同丛枝
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不同形态氮素能力研究较少,且
探讨其与 !"#根外菌丝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少。本
研究采用空气隔板分室法并结合-0$标记技术,比较
两种 !"#根外菌丝对两种无机态氮素的吸收能力。
采用空气隔板分室可以有效地抑制氮素在根室和菌
丝室的转移,珍珠岩添加外源营养液的方法可以在
短期内抑制铵态氮的硝化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氮素
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1]。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材料
供试 !"# 菌种为 !"#$%& $#&&’(’($2345 6 7
89:;6)89:;9<=>> 7 ?:=@@9(AB8-1,)和 !"#$%& )*+
,-(-(.)/’& C3D9>3E 7 C<2FD(AB8-’-)。! 0 $#&&’(’ 原
种分离于新疆干旱地区,是我国土壤中出现频率最
高、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丛枝菌根真菌;! 0 )*+
,-(-(.)/’&原种分离于法国温带农田土壤,由法国国
家农业研究所提供,是菌根研究中常采用的一种菌
种,侵染植株根系后,根内孢子较多。两个菌种均在
试验室进行扩繁,宿主植物为玉米(1’( $(2& G6)和
红三叶草( 3-)4#")%$ 5-(,’*&’ G6),所得菌剂为含有
!"#孢子、菌丝和根段的土壤。标记的-0$ 化学试
剂购自上海化工研究所,试剂纯度为 HIJ0K。
供试植物为玉米(1’( $(2& G6,农大 -.I),选取
饱满的种子,用 -.K %/)/ 表面消毒 -. <2>,去离子
水漂洗净,室温催芽备用。
培养基质为珍珠岩。将珍珠岩过 - <<筛,用
自来水反复冲洗多次,再用去离子水漂洗净,晾晒,
-/-L高温灭菌 / D,晾干备用。
供试营养液基于修正的 G!$C营养液[-1],其组
成为大量营养元素(<<45 M G):$ ’(根据试验处理变
换形态)、$=%/N)’ .J.H’、$=/%N)’ .J..1、O/C)’ /、
"PC)’ -J0、Q=Q5/ ’;微量营养元素(!<45 M G):%+A)+
-+I、">C)’ /.JI、R>C)’ /J’、QSC)’ +J’、$="4)’ .J/1、
#9BT?! .J1。用 "BC(O)%(.J-0 <<45 M G)使营养液
@%保持在 1J.左右。
!"# 试验设计
采用改进的空气隔板分室装置(图 -)[-1],所用
材料为 / <<厚的有机玻璃板。该装置设两个培养
室,分别为根室(:44F 34<@=:F<9>F,UQ)和菌丝室(DV(
@D=9 34<@=:F<9>F,%Q)。根室大小为 /J0 3< W -. 3<
W -/ 3<,相应的菌丝室为 0 3< W -. 3< W -/ 3<。根
室和菌丝室之间设一 / <<厚的有机玻璃隔板,其
上钻有直径为 0 <<的圆孔(孔间距 -. <<),隔板两
侧覆有孔径为 +.!<的尼龙网,形成一个空气隔层。
空气隔层的作用是减少养分在根室和菌丝室之间流
动,尼龙网的作用则是阻止植株根系通过,而允许丛
枝菌根根外菌丝自由穿过。
图 ! 隔板分室装置
$%&’! ()* +,-./01-*21 3*4%+*
试验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培养室进行,生
物镝灯补充光照,光照强度为 /0.!<45 M(<
/·X)。室
内温度保持在 /.!/0L之间,室内相对湿度约为
1.K。
整个试验过程持续 1. ;,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
阶段(表 -)。前期指从种子出芽到植株收获前 ’I
D,持续 0I ;;后期则从植株收获前 ’I D 到植株收
获,持续 / ;。两个阶段的划分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I1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0卷
一是菌根真菌能大量侵染植物根系;二是要保证标
记时间足够长从而能在植物体内检测到!"#,同时还
要尽量避免!"#在菌丝室和根室的扩散。试验的两
个阶段均向根室供应半强度的 $%#&营养液(其中 ’
为! ( !)强度),其中氮形态为 #*+#,-.#(/ 0012 ( $)。
前期阶段向菌丝室分别供应含 #*+ 3 .#(#*+42,+
0012 ( $)或 #,5- .#[46(#,-)/,+ 0012 ( $]的全强度
$%#& 营养液;后期阶段在菌丝室分别进行
#*+ 3 .!"#[(#*+)/&,+,丰度为 7789:]或 #,5- .!" #
(;#,-,丰度为 778/+:)标记,标记的!"#形态与前
期阶段向菌丝室供应的营养液中氮形态相一致,标
记溶液浓度为 " 0012 ( $,体积为 /) 0$。在此基础
上设接种菌根真菌 ! " #$%%&’&、! " ()*+’+’,(-&% 及不
接种处理( 5 <),每处理重复 +次,共 /+盆(/ = - =
+)。
每个根室装 !" >灭菌珍珠岩和 -) >灭菌(不接
种处理)或未灭菌(接种处理)的菌剂;每个菌丝室
装 -) >灭菌珍珠岩。试验过程中利用称重法监控
并及时补充相应的营养液,使基质水分维持在 !/:
!/):(? ( ?)之间。
表 ! 试验处理
"#$%& ! ’()&*+,&-.#% .*.,&-./
前期阶段营养液氮形态
# @ABB2C D1E0@,F6E2C BG6@H 后期阶段,菌丝室标记
!"#形态
!"# 26IH2JK> D1E0@ JK GCBG6H L10B6EM0HKM,$6MH BG6@H
根室(半强度)
N11M L10B6EM0HKM
菌丝室(全强度)
*CBG6H L10B6EM0HKM
氮形态
# D1E0@
氮浓度
# L1KLO
(0012 ( $)
氮形态
# D1E0@
氮浓度
# L1KLO
(0012 ( $)
氮形态
# D1E0@
氮浓度
# L1KLO
(0012 ( $)
!"#丰度
!"# 6IAKPO
(:)
标记液体积
?12A0H 1D !"# @12AMJ1K
(0$)
#*+#,-.# / #*3+ .# + #*3+ .!"# " 7789 /)
#*+#,-.# / #,5- .# + #,5- .!"# " 778/+ /)
!01 测定项目与方法
玉米生长两个月后,分别收获地上部和根系。
用去离子水洗净根系后,剪成 ! L0左右的根段,随
机取 )8"!! >,用曲利苯蓝染色—方格交叉法测定
根系侵染率。菌丝密度测定参照 Q6R1I@HK 等[!9]的
真空泵微孔滤膜抽滤方法。具体操作是先将菌丝室
珍珠岩风干,称取约 )8- >,放入搅拌机并加 /") 0$
水搅拌 -) @,将搅好的悬浊液转移至 -)) 0$的三角
瓶中,剧烈摇晃,接着静置 ! 0JK,然后用移液枪在液
面以下同一深度处吸取 !) 0$悬浊液,进行抽滤,将
滤膜取下置于滴有甘油溶液(-):)的载玻片上,待
滤膜较干燥时,滴加 !!/滴 )8)":的曲利苯蓝,最
后将所得的滤膜置于 /)) 倍显微镜随机选取 /" 个
点进行观察,并记下菌丝与网格的交叉点数。
植株地上部和剩余根系样品 !)"S杀青 -) 0JK,
9)S烘干、磨碎,干灰化—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植株全
磷含量;用质谱仪测定植株!"#丰度和全氮,并计算
植株!"#百分超差值、%
有关指标的计算公式:
菌丝密度(0 ( L0-)U !! ( !+ = 总交叉点数 = 网
格单元格长度(0)= 滤膜上样块面积(L0/)([网格
面积(L0/)=所称珍珠岩体积(L0-)];
植株!"#百分超差值(:)U[接种植株!"#丰度
(:)5 植株!"# 自然丰度(:)]5[不接种植株!"#
丰度(:)5植株!"#自然丰度(:)];
%
!"# 百分超差
值(:)=植株吸氮量(0>)= !)- (肥料!"#原子百分
超(:);
菌丝室菌丝长度(0)U菌丝密度(0 ( L0-)= 菌
丝室珍珠岩体积(L0-);
单位菌丝吸收!"#速率[K012 ((0·G)]U %
- ([菌丝室菌丝长度(0)= !"#
原子质量(> ( 012)= +V(G)]。
试验数据应用 &%&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应
用 WAKL6K多重比较检验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差异
(&%& XK@MJMAMH XKLO,46EC,#4,Y&%)。
2 结果与分析
20! 植株侵染和生长状况
表 /看出,两种 %
"VZ-期 李侠,等: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能力的比较
显著高于接种 ! " #$%%&’& 植株,分别为 !"#$%和
"!#"%;接种 &’(对植株根系干重没有显著影响,
却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干重;两种 &’(处理间植株
干物重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菌丝室供氮形态对植
株根系侵染率和植株地上部及根系干重均无显著影
响。
!"! 植株氮、磷营养状况
表 $还看出,接种和菌丝室供氮形态均显著影
响植株地上部含氮量。接种植株地上部含氮量显著
低于对照,且接种 ! " #$%%&’& 植株地上部含氮量显
著低于接种 ! " ()*+’+’,(-&% 处理。菌丝室供 )*+, -)
植株地上部含氮量显著高于供 )./0 -)处理。接种
和菌丝室供氮形态均未显著影响植株根系含氮量。
接种显著影响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含磷量,接种
植株地上部含磷量显著高于对照,但两种 &’(处理
间植株地上部含磷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接种 ! "
()*+’+’,(-&% 植株根系含磷量显著高于对照和接种! "
#$%%&’& 植株。
表 ! 接种和菌丝室供氮形态对玉米植株根系侵染率、植株生长和植株含氮、含磷量影响
#$%&’ ! ())’*+, -) ./-*0&$+.-/ $/1 2 )-34, ./ 5675$’ *-47$3+4’/+ -/ 3--+ ./)’*+.-/ 3$+’,%.-4$,,,
2 $/1 8 *-/*’/+3$+.-/, ./ ,5--+ $/1 3--+ -) 4$.9’
项目
12345
菌根侵染率
6772 89:3;2879 <=23
(%)
干物量 >874=55
(? @ A72,BC)
含氮量 ) ;79;D
(%)
含磷量 E ;79;D
(? @ F?)
地上部
GH7725
根系
67725
地上部
GH7725
根系
67725
地上部
GH7725
根系
67725
接种处理 197;IJ=2879K)
不接种 )79-4L;7<
! " ()*+’+’,(-&% !"#$ = 0#"" Q K#O! = $#O! Q K#0, = N#!, = N#PN =
菌丝室供氮形态 ) :7<45 89 *S$)
)*+, -) PO#N = 0#O! = K#,K = $#!! = K#0P = N#!K = N#"P =
)./0 -) !N#N = 0#!, = K#O0 = $#OP Q K#$! = N#!N = N#"$ =
&).T& (值
接种处理 197;IJ=2879 !!! !! )G !!! )G ! !
菌丝室氮形态 ) :7<45 89 *S )G )G )G !! )G )G )G
接种处理 U菌丝室供氮形态
197;IJ=2879 U ) :7<45 89 *S )G )G )G ! )G )G )G
注:K)为同一接种处理下所有供氮形态处理观测值的平均值,$)为同一氮形态处理下所有接种处理观测值的平均值;! 表示在 . V N#NO
水平显著性差异,!! 表示在 . V N#NK水平显著性差异,!!! 表示在 . V N#NNK水平显著性差异,)G表示差异不显著,)B未测出;同一列
数值后不同字母表示在 . V N#NO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7235:K)’3=95 7: 7Q53
)G:B397235 972 58?98:8;=92 X8::3<39;3,)B:)7 X323<489=2879;T=JI35 :7JJ7Y3X QL X8::3<392 J3223<5 Y82H89 = ;7J749 =479? 2<3=243925 =<3 58?98:8;=92JL X8::3<392 =2
. V N#NO;*S—*LAH=3 ;74A=<24392 D ZH3 5=43 Q3J7YD
!": 植株;<2百分超差值
接种不同 &’(对植株地上部KO)百分超差值影
响未达显著水平,但显著影响了植株根系KO)百分超
差值,表现为接种 ! " ()*+’+’,(-&% 植株根系KO)百分
超差值显著高于 ! " #$%%&’& 处理。菌丝室氮标记
形态显著影响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KO)百分超差值,
表现为 )*+, -KO)处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KO)百分超
差值均显著高于 )./0 -KO)处理(表 0)。
!"= >?@吸收传递;<2量、菌丝室菌丝密度及单位
菌丝吸收传递;<2速率
表 0还看出,接种不同菌种和菌丝室氮标记形
态均显著影响 &’(吸收传递KO)量,表现为 ! " ()/
*+’+’,(-&% 吸收传递KO)量高于 ! " #$%%&’&,&’(吸收
传递 )*+, -KO)量高于 )./0 -KO)。不同 &’( 在菌丝
室的菌丝密度差异显著,表现为 ! " ()*+’+’,(-&% 菌丝
密度高于 ! " #$%%&’&,最高可达 R 4 @ ;40,表明真菌
在珍珠岩基质中生长良好;菌丝室供氮形态对菌丝
密度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不同 &’(根外菌丝在吸
收传递KO)速率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而菌丝室氮
标记形态对菌丝吸收传递KO)速率的影响达显著水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KO卷
表 ! 接种和菌丝室供氮形态对植株"#$百分超差值、%&’吸收传递"#$量、菌丝室菌丝密度和单位菌丝吸收"#$速率影响
()*+, ! -..,/01 2. 342/5+)0324 )46 $ .2781 34 9:;9), /28;)708,40 24 "#$ )028 ,,,6,6 ;,7/,40 63..,7,4/,,
"#$ 5;0)=, *: %&’,9:;9)+ 6,4130: 34 9:;9), /28;)708,40 )46 "#$ 5;0)=, 7)0, ;,7 5430 9:;9), +,4>09
项目
!"#$%
&’(百分超差值())
&’( *"+$ #,-##.#. /#0-#1"
.233#0#1-#
456吸收传递
&’(量
&’( 7/"*8# 9:
456(!;)
菌丝室菌丝密度
<:/=*> .#1%2": 21
=:/=*# -+$/?
($@ -$A)
单位菌丝吸收&’(速率
&’( 7/"*8# 0*"# /#0 712"
=:/=*# >#1;"=
[1$+> @($·=)]
地上部 B=++"% 根系 C++"%
接种处理 !1+-7>*"2+1
! " #$%%&’& DEDDFG * DED&D’ 9 FEH’ 9 AEAI 9 DEDDFG *
! " ()*+’+’,(-% DEDDFI * DEDHDF * &&EIH * FE’G * DEDDFD *
菌丝室供氮形态 ( 3+0$% 21
4(NP4 6值
接种处理 !1+-7>*"2+1 (B ! ! ! (B
菌丝室供氮形态 ( 3+0$% 21
!1+-7>*"2+1 Q ( 3+0$% 21
! 讨论
本试验中不接种植株地上部和根系&’(丰度平
均值分别为 DEAFD)和 DEAFG),接近或略高出植
株&’(自然丰度值(DEAGF)),表明该装置在短时间
内(IM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抑制了&’(从菌丝室
扩散到根室。试验标记 IM =后 456根外菌丝吸收
传递&’(量并不多,可能是标记时间短和空气隔板的
存在限制了 456根外菌丝的生长。标记时间的长
短与植物生长相关。应用相似的试验装置,<*R821%
和 S#+0;#[&G]用小麦作宿主植物研究发现,IM =根外
菌丝对&’(的吸收传递能力较高。由于玉米个体要
高于小麦,因此在今后的试验中应适当延长标记时
间,但需有效抑制&’(扩散。
本试验中 ! " ()*+’+’,(-&% 吸收传递&’(量显著高
于 ! " #$%%&’&,此结果与采用其他方法的研究相
同[&M]。! " ()*+’+’,(-&% 根外菌丝密度显著高于 ! "
#$%%&’&,而两种 456单位菌丝吸收传递&’(速率却
未达显著水平,表明根外菌丝生长量可能影响不同
456根外菌丝吸收传递氮素能力。此外,! " ().
*+’+’,(-&%吸收传递&’(能力高于 ! " #$%%&’&,但接种
! " ()*+’+’,(-&% 植株仅根系&’(百分超差值显著高于
接种 ! " #$%%&’& 植株,地上部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可能是接种 ! " ()*+’+’,(-&% 植株侵染率高,根内真菌
组织多[&T],因而滞留了较多的&’(。有研究表明,真
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角质,角质中含有约 G)的
氮[HD]。植株根系&’(百分超差值远高于植株地上部
可能也是类似的原因。即在 IM =这短短时间内,真
菌吸收的&’(仍有大部分储存在根内真菌组织中,尚
未向植株转移,从而使&’( 向植株地上部的转移滞
后。然而在 456整个生长阶段,根外菌丝吸收传递
的氮素对植株体内含氮量也产生了影响,使接种 ! "
()*+’+’,(-&% 植株地上部含氮量高于接种 ! " #$%%&’&
植株。
456根外菌丝吸收传递 (
一致[&M,H&OHH]。本试验仅向根外菌丝供应不同形态
氮素,基本排除了植株生长差异对根外菌丝生长产
生的影响。两种氮素形态下 456根外菌丝密度的
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表明 456根外菌丝吸收传递不
同形态氮素能力的差异与根外菌丝的生长量无关,
而是由菌丝自身的生理过程所造成的,即根外菌丝
对 (
要先通过硝酸还原酶还原成 (途径进行同化。456根外菌丝吸收 (
更多能量和还原剂[!"]。但也有一些研究却得到相
反的结果[#"],这些研究发现,相比 $%&’ ,植株根系同
化 $()* 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而 +,-也需要从
根系中获得碳水化合物进行生长发育。即 $()* 与
+,-竞争根系中的碳水化合物,因而植株供 $()* .$
时会抑制 +,-生长,导致 +,根外菌丝密度减少。
本试验中接种两种 +,-均降低了植株地上部
含氮量和干重,与一些研究结果类似[!/&!0]。由于植
株和真菌生长均需要 $、1等营养物质,因此菌根真
菌可能在吸收磷的同时增加了对 $的消耗。同时,
空气隔板的存在及外源添加营养液可能限制了
+,-根外菌丝的生长,从而低估了菌根根外菌丝对
氮素的吸收作用。此外,由于 +,共生体建成与真
菌生长消耗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这部分碳水化合
物可占到宿主植物总光合产物的 *2!/2[!"];且
根内真菌组织合成自身的细胞壁的氮素可能来自宿
主植物,而在半液培条件下培养基质中养分有效性
较高,因此可能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菌根真菌外延菌
丝对养分的吸收作用而增加了菌丝生长对光合产物
的消耗。然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菌丝的生长不受空
气隔板的限制,菌根真菌吸收传递的氮素对植株氮
营养可产生积极作用,程度从可以忽略[/]到相当
高[3],最高可达 ’42[#4]。研究表明,在农田生态系
统中,采用谷类作物和豆科作物间作,豆科植株的氮
素可以通过菌丝桥向谷类作物传递[’4];还有研究
表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特别是未扰动的土壤中(菌
丝密度大),通过 +,-调节氮素分配可增加植物生
物多样性[’4];通过 +,-促进宿主植物吸氮作用还
可以恢复和改良退化生态系统等[’#],说明丛枝菌根
真菌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生态意
义。
参 考 文 献:
[#] ,56789:;6 (,<;== >? $@A6B;:A @CA5D; B: EF8G669BH5= 7FEIBG7B7[J]?
1=5:A KGB=,#00*,#L0:30!M
[!] KEBA9 K N,O;5P < J? ,F8G669BH5= 7FEIBG7B7[,]? QG:PG::+85P;EB8
16;77,#00/M
[’] +E;7 O $,O;BP R 1 1,1G6A;6 Q S,R5EI56P;==5 R? (FC95= @CA5D;
5:P A65:7CG6A GT :BA6GU;: T6GE AVG #L $.=5I;==;P 7G@68;7 IF !"#$%&
$#&&’(’,5 W;7B8@=56.56I@78@=56 EF8G669BH5= T@:U@7[J]? $;V 19FAG= ?,
#03’,0L:’3#&’0"M
[*] (5B:;7 > Q,>;7A X O? !"#$%& $#&&’(’,;:PGEF8G669BH5= VBA9 )*+,
%*-($.(/ &01/(2*3"%( Q? 7;;PB:U7 6;A56P7 $%&’ ,$%&! 5:P $()* :BA6GU;:
=G77 T6GE 5 A;EC;65A; TG6;7A 7GB=[J]? 1=5:A KGB=,#0/",*L:!L#&!"#M
[L] YB:D;6 1 >,$F; 1 (? KG=@A; EGW;E;:A B: A9; 69BHG7C9;6;[,]? $;V
ZG6D:%[TG6P \:BW;67BAF,!444M
["] >56I;6 K +? KGB= :@A6B;:A IBG5W5B=5IB=BAF(!:P ;PBABG:)[,]? $;V
ZG6D:JG9: ]B=;F 5:P KG:7,#00LM
[/] JG95:7;: +,J5DGI7;: ^,J;:7;: N K? (FC95= A65:7CG6A GT #L$.=5I;==;P
:BA6GU;: IF 5 W;67B8@=56.56I@78@=56 EF8G669BH5= T@:U@7 5:P BA7 ;TT;8A G:
P;C=;ABG: GT B:G6U5:B8 7GB= $[J]? $;V 19FAG= ?,#00!,#!!:!3#&!33M
[3] JG95:7;: +,J5DGI7;: ^,J;:7;: N K? (FC95= $ A65:7CG6A IF 5 W;7B8@.
=56.56I@78@=56 EF8G669BH5= T@:U@7 577G8B5A;P VBA9 8@8@EI;6 U6GV: 5A
A96;; :BA6GU;: =;W;=7[J]? 1=5:A KGB=,#00*,#"4:#&0M
[0] X;G6U; N,(5@77=;6 S,_;AA;6=;B: < ’0 (" 4 ]5A;6 5:P :@A6B;:A A65:7=G.
85ABG: IF 9FC95; GT !"#$%& *50/(/(-*2’&[J]? R5:? J? >GA ?,#00!,
/4:!#’4&!#’/M
[#4] -6;F >,K89@;CC (? +8‘@B7BABG: GT :BA6GU;: IF ;[A;6:5= 9FC95; GT 56.
I@78@=56 EF8G69BH5= T@:UB 577G8B5A;P VBA9 6’( $(1& Q[J]? $;V 19F.
AG= ?,#00’,#!*:!!#&!’4M
[##] S5=PG6T ,,K89E;=H;6 N,>GA9; (? N[C6;77BG: GT E5BH; 5:P T@:U5=
:BA65A; 6;P@8A57; U;:;7 B: 56I@78@=56 EF8G669BH5[J]? ,G= ? 1=5:A ,B.
86GI; ^:A;658A ?,#003,##:*’0&**3M
[#!] K@I65E5:B5: S K,R956;7A R? +6I@78@=56 EF8G669BH5; 5:P :BA6GU;:
577BEB=5ABG: B: E5BH; 5TA;6 P6G@U9A 5:P 6;8GW;6F[J]? 19F7BG= ? 1=5:.
A5?,#003,#4!:!3L&!0"M
[#’] -5I;6 > +,a57G7DB O J,,@::7 < $? + E;A9GP TG6 E;57@6B:U 9F.
C95= :@A6B;:A 5:P V5A;6 @CA5D; B: EF8G669BH5= C=5:A7[J]? R5:? J?
>GA ?,#00#,#4#:3"L&3/#M
[#*] >;A9=;:T5=W5F X J,O;F;7.KG=B7 , X,R5E;= K >,-;66;65.R;665AG O?
$@A6B;:A A65:7T;6 I;AV;;: A9; 6GGA HG:;7 GT 7GFI;5: 5:P E5BH; C=5:A7
8G::;8A;P IF 5 8GEEG: EF8G669BH5= EF8;=B@E[J]? 19F7BG= ? 1=5:A5?,
#00#,3!:*!’&*’!M
[#L] ,5P;6 1,_B;69;B=BU (,N:U;= O K ’0 (" 4 Y65:7CG6A GT #L$ T6GE 5 7GB=
8GEC56AE;:A 7;C565A;P IF 5 CG=FA;A65T=@G6G;A9F=;:; E;EI65:; AG C=5:A
6GGA7 WB5 A9; 9FC95; GT 56I@78@=56 EF8G669BH5= T@:UB[J]? $;V 19F.
AG= ?,!444,#*":#LL"#M
[#"] (5VDB:7 ( J,X;G6U; N? O;P@8;P #L$.:BA6GU;: A65:7CG6A A96G@U9 56.
I@78@=56.EF8G669BH5= 9FC95; AG 7/*0*2%$ (’&0*8%$ Q? 7@CC=B;P VBA9
5EEG:B@E W;67@7 :BA65A; :@A6BABG:[J]? +::? >GA ?,!44#,3/:’4’
&’##M
[#/] J5DGI7;: ^,+IIGAA Q S,OGIG7;: + N[A;6:5= 9FC95; GT W;7B8@=56.
56I@78@=56 EF8G669BH5= T@:UB 577G8B5A;P VBA9 7/*3#"*%$ &%.0’//(5’%$
Q? #M KC6;5P GT 9FC95; 5:P C9G7C9G6@7 B:T=GV B:AG 6GGA[J]? $;V
19FAG= ?,#00!,#!4:’/#&’34M
[#3] 李侠,张俊伶 ?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能力
[J]?核农学报,!44/,!#(!):#0L&!44M
QB b,a95:U J Q? \CA5D; GT PBTT;6;:A TG6E7 GT :BA6GU;: IF 9FC95= GT
56I@78@=56 EF8G669BH5= T@:UB[J]? J ? $@8= ? +U6B8? K8B ?,!44/,!#
(!):#0L&!44M
[#0] >5UG >,_B;69;B=BU (,1B89c Z,+H8G:.+U@B=56 R? $BA65A; P;C=;ABG:
5:P C( 895:U;7 B:P@8;P IF A9; ;[A6565PB85= EF8;=B@E GT 56I@78@=56
EF8G669BH5= T@:U@7 !"#$%& *50/(/(-*2’& U6GV: B: EG:G[;:B8 8@=A@6;
[J]? $;V 19FAG= ?,#00",#’’:!/’&!34M
[!4] Q;5D; J O,O;5P < J? R9BAB: 57 5 :BA6GU;: 7G@68; TG6 EF8G669BH5= T@:.
UB[J]? ,F8G= ? O;7?,#004,0*:00’&00LM
[!#] Y5:5D5 Z,Z5:G S? $BA6GU;: P;=BW;6F AG E5BH; WB5 EF8G669BH5= 9F.
C95; P;C;:P7 G: A9; TG6E GT $ 7@CC=B;P[J]? 1=5:A R;== N:WB6G:,
33"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L卷
!""#,!$:%!&’(%!#&)
[!!] *+,-./0 * 1,123+/04/ 5,642784 9: ;<=+-4 +/> =7+/0<27= 2? 278+/@
.A +/> ./278+/.A /.=7284/ BC +7BD0ADE+7 FCA2773.G+E ?D/8.[1]: HE+/=
I2.E,!""",!!J:!’#(!$#)
[!K] 62L./>+7+MDEDED N,H?4??47 H 9,1./ * !" #$ % O.=7284/ =7+/0?47 ./ =34
+7BD0ADE+7 FCA2773.G+E 0CFB.20.0[1]: O+=D74,!""#,&K#:$%P (
$!K)
[!&] Q+E>27? N,R.FF47 S,T2=34 *: 64/4=.A 4L.>4/A4 ?27 =34 2AAD774/A4
2? +00.F.E+=27C /.=7+=4 74>DA=+04[1]: NCA2773.G+,%PP&,#:!K(!$)
[!#] Q+E>27? N,IA3F4EG47 9,T2=34 *: 9U<7400.2/ 2? F+.G4 +/> ?D/8+E
/.=7+=4 74>DA=+04 84/40 ./ +7BD0ADE+7 FCA2773.G+[1]: N2E : HE+/= N.@
A72B4 V/=47+A= : %PP$,%%:&KP(&&$)
[!J] H4/8 I,9.004/0=+= W N,67+3+F 1 * !" #$ % 672,=3 >4<7400.2/ ./
FCA2773.G+E A.=7D0 += 3.83 <320<327D0 0D<
[!’] H+/8 H X,H+DE 9 5: 9??4A=0 2? L40.ADE+7@+7BD0ADE+7 FCA2773.G+ 2/
%&X +/> %#O >.0=7.BD=.2/ ./ /2>DE+=4> ?+B+ B4+/0[1]: X+/: 1: I2.E
IA. :,%P$",J":!&%(!#")
[!$] O4F4A I,N474>.=3 Y V : 5F./2 +A.> A2/=4/= 2? E4+L40 ./ FCA2773.G+E
+/> /2/@FCA2773.G+E A.=7D0 722= 0=2A-0[1]: 5//: T2= :,%P$%,’:K#%
(K#$)
[!P] *+C0 Z,Z4.> X X H,123/ [ \ I=,X2E4F+/ W X: 9??4A=0 2? /.=7284/
+/> <320<327D0 2/ BED4 87+F+ 872,=3 +/> FCA2773.G+E ./?4A=.2/[1]:
]4A2E28.+,%P$!,#&:!J"(!J#)
[K"] *4 ^ *,X7.=A3E4C X,TE4>024 X: O.=7284/ =7+/0?47 ,.=3./ +/> B4@
=,44/
[K%] 李晓林,冯固 :丛枝菌根生态生理[N]:北京:华文出版社,
!""%)
_. ^ _,Y4/8 6: 9A2E28C +/> <3C0.2E28C 2? \5 FCA2773.G+40[N]:
T4.M./8:*D+,4/ H7400,!""%)
P$JK期 李侠,等: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能力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