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quadratic regression model on the removal of fluorine from tea soil

茶园土壤中氟去除模型研究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土壤中的氟去除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土壤氟潜在去除率(y)与EDTA浓度(x1)、溶液pH值(x2)、SDS投加量(x3)和土壤含氟量(x4)4个因素间的正交回归模型:y=62.92642-6.80471x1+2.85102x2+3.74368x3-6.65557x12-4.74638x42 +2.70625x1x4 +2.70625x2x3。从模型推知,当EDTA浓度0.085 mol/L、溶液pH值8.9、SDS投加量21.70 mL和土壤含氟量650.65 mg/kg时,土壤氟潜在去除率最大,达71.70%,验证结果与模型值相等。

The fluorine in te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arassment on human heal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Based on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 quadra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optimize the removal of fluorine in tea soil by EDTA using orthogonal rotation combination design. The model was expressed as y = 62.92642-6.80471x1 + 2.85102x2 +3.74368x3-6.65557x12-4.74638x42 +2.70625x1x4 +2.70625x2x3, in which y is the potential removal rate of fluorine in tea soil, x1 is EDTA density, x2 is pH, x3 is SDS dosage, and x4 is F content in soil.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model showed that when EDTA density is 0.085 mol/L, pH value is 8.9, SDS dosage is 21.70 mL and F content in soil is 650.65 mg/kg, the yield(y) reaches the maximum (71.70%), which was confirmed by the experiment result.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朱启红(%&*#—),男,重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0:12342"56%789 :;-
茶园土壤中氟去除模型研究
朱启红,夏红霞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永川 ’"!%7#)
摘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土壤中的氟去除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土壤氟潜在去
除率(<)与 +=>?浓度(@%)、溶液 AB值(@!)、表面活性剂(C=C)投加量(@8)和土壤含氟量(@’)’个因素间的正交回归
模型:< D 7!9&!7’!$79#"’*%@% E !9#5%"!@! E 89*’87#@8 $797555*@%! $’9*’78#@’! E !9*"7!5@%@’ E !9*"7!5@!@8。从模型推
知,当 +=>?浓度 "9"#5 -;0 F G、溶液 AB值 #9&、C=C投加量 !%9*" -G和土壤含氟量 75"975 -H F IH时,土壤氟潜在去除
率最大,达 *%9*"J,验证结果与模型值相近。
关键词:氟;茶园土壤;潜在去除率;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C%5897;C%5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5"5K(!""&)"5$%%%’$"#
! "#$%&$’() &*+&*,,(-. /-%*0 -. ’1* &*/-2$0 -3 30#-&(.* 3&-/ ’*$ ,-(0
LBM N/,2;OH,KP? B;OH,@/.
(!"#$%&’$% ($’)*+,’-. #/ 0+-, 1$2 34’*$4*,,5#$%4"61$,!"#$%&’$% 789:;<,!"’$1)
!4,’&$)’:>2Q R03;S/OQ /O TQ. 2.U VQ:;-Q .O /-A;ST.OT 2.S.UU-QOT ;O 23-.O 2Q.0T2 .OW T2Q WQXQ0;A-QOT ;R TQ. /OW3UTS< Y
Z.UQW ;O T2Q U/OH0Q R.:T;S Q@AQS/-QOT,. 43.WS.T/: SQHSQUU/;O -;WQ0 [.U QUT.V0/U2QW T; ;AT/-/1Q T2Q SQ-;X.0 ;R R03;S/OQ /O
TQ. U;/0 V< +=>? 3U/OH ;ST2;H;O.0 S;T.T/;O :;-V/O.T/;O WQU/HOY >2Q -;WQ0 [.U Q@ASQUUQW .U < D 7!9&!7’! $ 79#"’*%@%
E !9#5%"!@! E 89*’87#@8 $ 797555*@%! $ ’9*’78#@’! E !9*"7!5@%@’ E !9*"7!5@!@8,/O [2/:2 < /U T2Q A;TQOT/.0
SQ-;X.0 S.TQ ;R R03;S/OQ /O TQ. U;/0,@% /U +=>? WQOU/T<,@! /U AB,@8 /U C=C W;U.HQ,.OW @’ /U \ :;OTQOT /O U;/0 Y >2Q :.0,
:30.T/;O SQU30TU RS;- T2Q -;WQ0 U2;[QW T2.T [2QO +=>? WQOU/T< /U "9"#5 -;0 F G,AB X.03Q /U #9&,C=C W;U.HQ /U !%9*"
-G .OW \ :;OTQOT /O U;/0 /U 75"975 -H F IH,T2Q Q@AQS/-QOT SQU30T Y
5*6 7-&%,:R03;S/OQ;TQ. U;/0;A;TQOT/.0 SQ-;X.0 S.TQ;;ST2;H;O.0 S;T.T/;O :;-V/O.T/;O WQU/HO;;AT/-/1.T/;O
茶树是富氟植物,近年来茶叶中的氟含量问题
却成了困扰人类健康和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
素[%$!]。适量的氟对人体和动物是有益的,但人体
过量地摄入氟(一般认为每天摄入 7 -H 以上)会引
起氟中毒[8$’]。因此,降低茶叶中的氟是非常必要
的。目前,对降低茶叶中氟的研究很多,但从源头降
低氟含量,即降低土壤氟含量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是正交回归试验设计的
一种[5],它既能分析各处理因子的影响,又能建立定
量的数学模型,属更高级的试验设计技术[7],能有效
地克服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的无旋转性,具有能根据
预测值直接寻求最优区域的优点[*]。+=>? 是一种
化学修复剂,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修复作用。为
此,拟用 +=>?活化土壤中氟,探讨 +=>?去除土壤
中氟的可能性。本研究首先对 +=>?浓度、AB值、表
面活性剂(C=C)的用量、土壤含氟量等进行单因素
试验,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法
对 ’个因素进行系统优化,从而提高土壤氟的潜在
去除率,为人工调控土壤条件降低茶叶氟含量提供
理论依据。
8 材料与方法
898 供试材料
早期研究表明,土壤中含氟量依土壤成因和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5(5):%%%’$%%!%
!!!!!!!!!!!!!!!!!!!!!!!!!!!!!!!!!!!!!!!!!!!!!!!!!!!!!!!!!!!!!!
]0.OT ^3TS/T/;O .OW \QST/0/1QS C:/QO:Q
性有很大差异,一般含氟 !"!#"" $% & ’%,在污染土
壤中可高达 (""" $% & ’%[(]。目前,我国土壤含氟量
没有标准限值,含量超过 #"" $% & ’% 认为已被氟污
染[)]。本试验供试土壤取自重庆永川黄瓜山茶叶基
地表层 "—*! +$,其基本理化性质如下:,- ./0、总
氟 !!./01 $% & ’%、有 机 质 .#/!% & ’%、232 #"/4#
+$56 & ’%。土壤经风干过 # $$筛,添加不同量的外源
7684·4-#9,充分混合后老化 !周,作为模拟不同浓
度氟污染的土壤。
!"# 试验设计
准确称取老化 ! 周后的土壤 4/"" %于 #!" $:
的三角瓶中,加入 "/""! $56 & :的 ;<; 溶液 *! $:,
用 "/"* $56 & :的 =>9-溶液调节 ,-为 0/0!,补充蒸
馏水至溶液总体积为 !" $:,在恒温(#"?)水浴振
荡器中振荡 # @后静置 #. @,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
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滤液氟浓度,并计算土壤氟
的潜在去除率。以此作为基础数据,根据考查的单
因素依次改变相应的试验参数进行以下试验。
单因素试验设计:具体设计方案见表 *。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针对传统单因素
实验设计具有明显不足,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
正交旋转组合 .(* & #)设计对 3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设 3溶液 ,-值(B#)、;<;投加量(B4)和土壤含氟量(B.).
个因素,每个因素选取 !个水平,详见表 #。
以上两试验均重复 4次,取其平均值。
表 ! 单因素试验设计
$%&’( ! )*+,’( -%./01 (23(1*4(+/%’ 5(6*,+
因素 8>+C5DE 水平 :FGF6E
3,-值 ,- G>6HF ./0! !/0! 0/0! 1/0! (/0! )/0!
;<;用量 ;<; I5E>%F*)($:) " ! *" *! #" #!
土壤含氟量 8 +5JCFJC#)($% & ’%) !!./01 0!1/(! 14!/1( (4(/)1 )4!/!0 *"#(/!0
*)表面活性剂 ;<;即十二烷基硫酸钠,其浓度为 "/""! $56 & :。;HDK>+C>JC ;<; LE E5ILH$ I5IF+M6 EH6K>CFN OCE +5J+FJCD>CL5J LE "/""!$56 & :N
#)土壤含氟量是在原土含量基础上外加分析纯 7684·4-#9制成,7684·4-#9的添加量分别为 "、*""、#""、4""、.""和 !"" $% & ’%,混合均匀钝
化 4" I 后的测定值,其水溶性氟含量分别为 "/.(、"/0#、"/1)、"/)4、*/"#和 */#( $% & ’%。8 +5JCFJC LJ E5L6 LE G>6HF 5K D>P E5L6 +5JCFJC >JI >IIFI >J>6MCLQ
+>6 DF>%FJC 7684·4-#9 PLC@ EF,>D>CF >IILCL5JE "、*""、#""、4""、."" >JI !"" $% & ’% >KCFD ,>EELG>CFI 4"IN OCE P>CFDQE56HR6F K6H5DLJF +5JCFJCE >DF EF,>D>CF6M "/.(、
"/0#、"/1)、"/)4、*/"# >JI */#( $% & ’%N
表 #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编码表
$%&’( # 7%./016 %+5 ’(8(’6 0- 01/90,0+%’ /(6/6
因素
8>+C5DE
水平 :FGF6E
*/0(# * " S * S */0(#
3CL5J($56 & :) "/*.# "/*#! "/*"" "/"1! "/"!1)
,-值 ,- G>6HF )/! )/# (/0 (/# 1/(
;<;用量 ;<; I5E>%F($:) #./#" ##/!" #"/"" *1/!" *!/("
土壤含氟量 8 +5JCFJC($% & ’%) 1.*/)! 1"1/(! 0!1/(! 0"1/(! !14/1!
!":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土壤中氟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采用电
极法测定,有机质(9T)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
定,阳离子交换量(232)采用 =-.97+ 交换法测
定[*"]。
土壤氟潜在去除率(U)V(滤液中氟含量 S土
壤水溶性氟含量)&(土壤总氟含量 S土样水溶性氟
含量)W *""
试验数据采用 # 结果与讨论
#"! 单因素试验
#/*/* 3与铝离子以 768# Y等络合形式存在,尤其是土壤溶
液中的可溶性铝大部分以 76#8 络合物的形态存
在[**S*4]。尽管茶树不同部位含氟量差异很大,但氟
铝比值却十分接近。因此,氟可能与铝以“共生”的
形式被茶树吸收、运输以及在叶片内富集。3是一种螯合剂,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化学萃取剂[4]。
!***!期 朱启红,等:茶园土壤中氟去除模型研究
可与土壤中的一些难移动的重金属如 !"、#$和 #%
进行螯合作用或配位反应,使其形成可移动的化合
物,进而随水淋失或被修复植物吸收利用,达到降低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目的。试验采用 &’()处理茶
园土,利用 &’()与土壤中的 )*+ ,发生螯合反应而
释放出 -.,以活化土壤中的氟。结果(图 /)看出,
&’()对土壤氟潜在去除率随 &’() 浓度从 0102
34* 5 6增加到 01/0 34* 5 6,其置换茶园土壤中氟的能
力增强,从而提高了土壤氟的溶解性。&’() 浓度
从 01/0 34* 5 6到 01/2 34* 5 6,土壤氟潜在去除率却
有所下降,此后逐渐趋于稳定,可能是 &’()在 01/0
34* 5 6时已把能可螯合态的 )*基本提取完全。
图 ! "#$%浓度对土壤氟潜在去除率的影响
&’()! "**+,- ./ "#$% ,./,+/-01-’./ -.
& 2.-+/-’13 0+4.513 01-+
71/17 89值的影响 土壤中氟离子的潜在去除率
随 89的增高而增多,由 //1:;<增加至 =212><(图
7),这是因为氟在碱性介质中呈离子状态迁移的缘
故。?$等[/=]研究表明,当 89 @ 2 时,&’()容易发
生质子化,不利于各金属元素螯合;随着 89值的增
加,&’()与金属元素的螯合作用增强,利于氟离子
的释放。ABB%等[/2]认为,土壤溶液 89是影响土壤
吸持重金属离子及重金属离子移动能力的决定性因
素之一。&’()是一种带有 :个电子基团的螯合物,
7个供电基团分布在氮原子上,其余 = 个电子基团
分布在 =个羧基上,而这些羧基只有在脱氢后才能
与重金属离子反应。各种金属离子与 &’()形成的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都是随着 89值变化而变化的,
条件稳定常数随着溶液 89值的下降而降低。当 89
值在 +10附近时,金属元素以 9,的解吸效应为主,
89越低,铝离子就越容易被释放出来;当 89值在
21:附近时,9,的解吸效应越来越弱,铝离子的解吸
转而以 &’()的络合效应为主。但在 &’()与铝离
子络合时,溶液中的 9,又会与其发生副反应,从而
降低 &’()的络合能力。降低的原因除受到粘土的
强吸附力外,还可能因土壤的强酸性促进了 &’()
的质子化从而降低了它对重金属的螯合能力。当
89达到 >左右时,&’()与铝离子络合物有着最大
的稳定常数。因此,本试验选择 89为 ;1:2。
图 6 27值对土壤氟潜在去除率的影响
&’()6 "**+,- ./ 27 -. & 2.-+/-’13 0+4.513 01-+
71/1+ 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影响 土壤氟的潜在去
除率在 CD’D小于 7036时随着加入的表面活性剂
的增加而增加。图 +表明,当加入的 D’D用量较小
时(小于 /236),D’D抑制了 &’()解吸铝;此后,随
着 D’D用量增加(/2!70 36),D’D对 &’()解吸铝
的作用表现为协同增溶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当加入
的 D’D量较少(小于 /236),&’() 及其螯合物被吸
附在土壤颗粒物的表面,同时加入的表面活性剂也
吸附在土壤颗粒物的表面,改变了土壤颗粒物表面
的理化性质,且占据表面吸附点位,增强了 &’() 及
其螯合物的吸附作用,并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
加而增强;随着加入 D’D 用量增加(/2!70 36),
EF,增加了土壤溶液的离子强度,交换出部分被吸
附的铝离子,当其用量超出一定范围时,土壤颗粒物
表面吸附点位达到饱和,使被吸附的重金属离子及
配合物释放到土壤溶液中,同时表面活性剂的胶束
作用增加了被吸附重金属配合物和有机结合态重金
属的水溶性。当 CD’D G 7036时,复配解吸表现为
&’()的配位和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增溶的协同作
用,被洗脱的 )*含量就会增加。还可能是由于阴离
子表面对于复合解吸的情况下,表面活性剂解吸机
理主要为反相电荷作用和胶束作用共同作用的结
果。因此,D’D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大大增加 &’()
的鳌合能力即使土壤氟的潜在去除率显著提高。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2卷
图 ! 表面活性剂对土壤氟潜在去除率的影响
"#$%! &’’()* +, -.- *+ " /+*(,*#01 2(3+401 20*(
!"#"$ 土壤含氟量的影响 土壤含氟量从 %%$"&’
() * +)增加到 &%’",% () * +)时,茶园土壤氟的潜在
去除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后随着氟污染程度的
增加,其潜在去除率逐渐降低(图 $)。土壤中重金
属离子初始浓度是影响重金属离子与 -./0螯合的
重要因素之一[#&],在本实验中溶液 -./0对铝螯合
率低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初始铝浓度远远超过了土壤
的吸附容量。当土壤中铝离子含量超过土壤容量
时,铝离子污染物以离散的铝1矿物状态存在。这部
分铝离子能被土壤固定,形成不溶的沉淀或结合到
粘粒和金属氧化物的晶格中,或被土壤大小空隙周
围固定水物理包埋,形成水合离子。被吸附 *包埋的
铝离子性质非常稳定,即使在 -./0存在的条件下
也很难从土壤中解吸出来。因此当含氟量为 &%’",%
() * +)时,其中可被 -./0 螯合的铝离子已被完全
提取出来了,故土壤氟的潜在去除率达到最大值。
图 5 土壤含氟量对氟潜在去除率的影响
"#$%5 &’’()* +, " )+,*(,* #, 6+#1 *+ " /+*(,*#01 2(3+401 20*(
787 正交旋转回归法确定最佳试验条件
!"!"# 数学模型 试验结果如表 2 所示。采用
.34数据处理系统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统
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5 6 &!"7!&$!1&",8$’#9# : !",%#8!9! : 2"’$2&,92 :
#"$#8,’9$ 1 &"&%%%’9#! 1 8",27&!9!! 1 #"22$%792! 1
$"’$&29$! 18"72#!%9#9! : 8"2&,’%9#92 : !"’8&!%9#9$ :
!"’8&!%9!92 : 8"2&,’%9!9$ 1 8"72#!%929$ (#)
!"!"! 二次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为检验回归
方程的有效性,按 !# 6失拟均方 *误差均方,!! 6回
归均方 *剩余均方,!2 6回归均方 *误差均方的程序
进行检验。表 $可知,失拟项 !8"8#(!,&)6 #8"7 ; !#
6 ’",8 ; !8"8%(!,&)6 %"#$,达到了 8"8%水平上的显
著;但在!6 8"8# 水平不显著,有可能存在失拟因
子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失拟来自因子间的互
相作用。!! 在 8"8# 水平上极显著 !8"8#(#$,,)6
%"%& < !! 6 %"’!,,表明方程与试验数据的配合是可
行的,可用来建立其模型。并且通过对 !2 的检验,
!2 6 #%"$$ ; !8"8# 6 ’"&8(#$,&)达到极显著水平,故
认为回归方程是可靠的。
!"!"2 重建二次回归模型 根据表 $,以下是!6
8"#8显著水平剔除不显著项后,简化后的回归方
程:
5 6 &!"7!&$!1&",8$’#9# : !",%#8!9! : 2"’$2&,92 1
&"&%%%’9#! 1 $"’$&2,9$! : !"’8&!%9#9$ : !"’8&!%9!92
(!)
茶园土中氟的潜在去除率与 -./0浓度、溶液
=>值、4.4投加量以及土壤含氟量的相关系数 "!
6回归平方和 *总平方和 6 8"7872,表明该数学模型
$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占 78"72?,而其他因素的影
响和误差占 7"8’?。
!"!"$ 效应分析
#)主 要因素效应分析 用“降维法”将任意 2
因素固定在零水平,得到另一个因素与潜在去除率
的效应方程为:
5# 6 &!"7!&$!1 &",8$’#9# 1 &"&%%%’9#! (2)
5! 6 &!"7!&$! : !",%#8!9! 1 8",27&!9!! ($)
52 6 &!"7!&$! : 2"’$2&,92 1 #"22$%792! (%)
5$ 6 &!"7!&$! : #"$#8,’9$ 1 $"’$&2,9$! (&)
根据回归系数(绝对值)可知,$ 个因素对茶园
土中氟的潜在去除率的影响顺序为 -./0浓度(9#)
! 4.4投加量(92)! 溶液 =>值(9!)! 土壤含氟量
(9$)。由主效应方程可作出各因素与得率的关系
图。图 % 看出,在 1 #"&,! "9@" #"&,! 的范围内,
4.4投加量、溶液 =>值与土壤氟潜在去除率的关系
’###%期 朱启红,等:茶园土壤中氟去除模型研究
表 ! 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及试验结果
"#$%& ! ’(#)*#+,- *.+#*/ -.0$,1#+,.1 )&2,31 #1) +&2+ *&2(%+2
组别
!"#$%&
’()*浓度
’()* +,-&./0
(12)
溶液 %3值
%3 456$,
(17)
8(8投加量
8(8 +#&59,
(1:)
土壤含氟量
; <#-/,-/
(1=)
土壤氟潜在去除率
; ",>#456 "5/,
(?)
2 2 2 2 2 @@A:
7 2 2 B 2 B 2 ::AC
: 2 B 2 2 B 2 =7A2
= 2 B 2 B 2 2 =DAE
@ B 2 2 2 B 2 C:A2
C B 2 2 B 2 2 @FA7
D B 2 B 2 2 2 =GA:
G B 2 B 2 B 2 B 2 @2A7
E B 2ACG2G F F F C7A7
2F 2ACG2G F F F 7DA2
22 F B 2ACG2G F F @:A:
27 F 2ACG2G F F CGAE
2: F F B 2ACG2G F @7A7
2= F F 2ACG2G F CDA7
2@ F F F B 2ACG2G =DAG
2C F F F 2ACG2G @7A:
2D F F F F C=A7
2G F F F F CCA7
2E F F F F C:AE
7F F F F F C7AD
72 F F F F @@AG
77 F F F F C:A@
7: F F F F C7AE
表 4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表
"#$%& 4 "&2+ *&2(%+2 #1) 5#*,#1-& #1#%/2,2
变异来源
H5".5/.#- &#$"<,&
平方和
8I$5", &$>
自由度
(,9",,& #J J",,+#>
均方
K,5- &I$5",
比值 !
L5/.# !
"值
" 456$,
12 C:7A:CGF 2 C:7A:CGF 72AGG7G FAFF2C
17 222AFFD7 2 222AFFD7 :AG=2: FAFG@D
1: 2E2A=F7D 2 2E2A=F7D CAC7:= FAF:7E
1= 7DA2G=G 2 7DA2G=G FAE=FD FA:CF@
127 CE:AGEC7 2 CE:AGEC7 7=AF22E FAFF27
177 GAEEF7 2 GAEEF7 FA:222 FA@E7:
1:7 7=AG@FD 2 7=AG@FD FAG@EE FA:GFE
1=7 :=GAEF== 2 :=GAEF== 27AFD:D FAFFG=
1217 2:AGD@C 2 2:AGD@C FA=GF7 FA@FGF
121: 7A2D@C 2 7A2D@C FAFD@: FADEFD
121= 22DA2GFC 2 22DA2GFC =AF@@F FAFDGG
171: 22DA2GFC 2 22DA2GFC =AF@@F FAFDGG
171= 7A2D@C 2 7A2D@C FAFD@: FADEFD
1:1= 2:AGD@C 2 2:AGD@C FA=GF7 FA@FGF
回归 L,9",&&.#- 7:2DA7GG2 2= 2C@A@7FC !7 M @AD7G FAFF7:
剩余 L,&.+$56 7:2A2G:E G 7GAGEGF
失拟 8.>$65-/ 2CCAECCD 7 G:A=G:= !2 M DAGFF FAF2:7
误差 ’""#" C=A72D2 C 2FADF7E
总和 8$> 7@=GA=D77 77
注(N#/,):!表示在 FAF@水平显著 8.9-.J.<5-/ 5/ FAF@ 6,4,6;!!表示在 FAF2水平显著 8.9-.J.<5-/ 5/ FAF2 6,4,6 O
G222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2@卷
图 ! 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分析
"#$%! &’#( )**)+,- .* ,)-, *’+,./-
接近线性,表明这两个因素对得率作用显著;随着
!"!投加量和溶液 #$值的增加,有利于茶园土壤氟
的去除。%"&’ 浓度、土壤含氟量与茶园土壤氟的
潜在去除率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表明这两
个因素均存在一个合理范围,超过此范围得率会下
降。%"&’浓度在低水平和 ( )*+ 水平间时得率上
升,超过 ( )*+水平后,得率开始下降;而土壤含氟
量在低水平到 ( )*+ 水平时,土壤氟潜在去除率产
量上升,在 ( )*+至 )水平时趋于平缓,但超过 )水
平后,土壤氟潜在去除率急剧下降。
,)实验因子间互作效应分析:从回归系数的
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出,取 %"&’ 浓度(-.)、溶液 #$
值(-,)、!"!投加量(-/)和土壤含氟量(-0)的互作效
应对茶园土中氟的去除影响明显,%"&’ 浓度与溶
液 #$值之间存在颉颃作用,!"!投加量与土壤含氟
量之间也存在颉颃作用;而 %"&’浓度与 !"!投加
量和溶液 #$值之间均有协同作用,溶液 #$值、土
壤含氟量与 !"! 投加量之间也有协同作用。对其
分别作图,可直观地分析各因子间的互作效应(见图
1!图 ..)。
,*,*+ 实验条件优化 根据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在
( .*12,!-3!.*12,(3 4 .,,,/,0)范围内,每个因素
取 +个水平( 5 .*12,,5 .和 )),对 +0 4 1,+个方案
进行统计寻优,在试验范围内可得土壤氟的潜在去
除率最高值为 6.*6)7,此时各因素取值为:-. 4 (
.,-, 4 .*12,,-/ 4 .*12,,-0 4 )。现以二次回归正交
组合设计实验的均值 +0*267为临界值,求得土壤
氟潜在去除率大于临界值的方案共 .10,各变量取
值的频率分布见表 +。
由表 +可以看出,当 -. 4 ( )*6.6! ( )*02/,-,
4 )*/.)!)*1+.,-/ 4 )*+,.!)*2/6,-0 4 ( )*/0)!
)*)+, 时,相应的实验实际值为 %"&’ 浓度为
)*)2,)6+!)*)268,+,溶液 #$值为 2*2)+!2*86++,
!"!投加量为 ,.*/),+!,,*)8,+ 和土壤含氟量为
10)*2+! 11)*0+。取优化后实验条件的平均值方
案,-. 4 )*)2+,-, 4 2*28,-/ 4 ,.*6),-0 4 1+)*1+,即最
优实验条件为 %"&’ 浓度 )*)2+ 9:; < =、溶液 #$值
2*8、!"! 投加量 ,.*6) 9= 和土壤含氟量 1+)*1+
9> < ?>。在此条件下,根据数学模型推知土壤氟潜在
去除率可达 6.*6)。为确认这一试验结果,按得出
的条件重复 /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氟潜在去
除率都在 6,*.)7以上,进一步证实了分析的可靠
性。
表 ! 优化实验方案中 0# 取值频率分布表
1’23) ! 0# */)45)(+6 7#-,/#25,#.( #( .8,#9#:)7 )08)/#9)(,’3 -+;)9)
因素水平
@ABC:D ;EFE;G
-. -, -/ -0
次数
&39EG
频率
@DEHIEJBK
次数
&39EG
频率
@DEHIEJBK
次数
&39EG
频率
@DEHIEJBK
次数
&39EG
频率
@DEHIEJBK
.*12, ,6 )*.101 .+ )*)8.+ .) )*)1.) .2 )*.)82
. 11 )*0),0 ,. )*.,2) .+ )*)8.+ 01 )*,2)+
) +2 )*/+/6 /+ )*,./0 /0 )*,)6/ 1, )*/62)
( . ./ )*)68/ 01 )*,2)+ 08 )*,822 ,8 )*.612
( .*12, ) ) 06 )*,211 +1 )*/0.+ 8 )*)+08
L ( )*1 )*02. )*168 ( )*.81
!& )*)1 )*)26 )*)2. )*)6/
8+7的置信区间
8+7 B:JM3NEJBE 3JCEDFA;
( ( )*6.6,( )*02/) ()*/.),)*1+.) ()*+,.,)*2/6) ( ( )*/0),( )*)+,)
8...+期 朱启红,等:茶园土壤中氟去除模型研究
!"#$% "$&$"’:#( ) *;#+ ) *
图 ! "#$%浓度和溶液 &’值交互作用
()*+! ,-./012.)3- 34 "#$% 5/-6).7 1-5 &’ 819:/
!"#$% "$&$"’:#, ) *;#+ ) *
图 ; "#$%浓度和 <#<投加量交互作用
()*+; ,-./012.)3- 34 "#$% 5/-6).7 1-5 <#< 5361*/
!"#$% "$&$"’:#, ) *;#( ) *
图 = "#$%浓度和土壤含氟量交互作用
()*+= ,-./012.)3- 34 "#$% 5/-6).7 1-5 ( 23-./-. )- 63)9
!"#$% "$&$"’:#- ) *;#+ ) *
图 > <#<投加量和土壤含氟量交互作用
()*+> ,-./012.)3- 34 <#< 5361*/ 1-5 ( 23-./-. )- 63)9
!"#$% "$&$"’:#- ) *;#( ) *
图 ?@ 溶液 &’值和土壤含氟量交互作用
()*+?@ ,-./012.)3- 34 &’ )- 639:A9/ 1-5 ( 23-./-. )- 63)9
!"#$% "$&$"’:#- ) *;#, ) *
图 ?? "#$%浓度和 <#<投加量交互作用
()*+?? ,-./012.)3- 34 "#$% 5/-6).7 1-5 <#< 5361*/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结论
!)单因素试验表明,"#$%可用于去除茶园土
中的氟;"#$%浓度、溶液 &’值、(#( 投加量、土壤
含氟量等对土壤氟的去除有一定的影响。"#$%浓
度为 )*!) +,- . /、&’为 0*12、(#(投加量为 3)+/、土
壤含氟量为 124*02 +5 . 65时,土壤氟潜在去除率最
佳,达到 17*809。
3)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回归设计的理论
与方法,通过 #:(数据处理系统确定了最佳实验条
件:"#$%浓度 )*)02 +,- . /、溶液 &’值 0*8、(#(投
加量 3!*4) +/和土壤含氟量 12)*12 +5 . 65,在此条
件下土壤氟潜在去除率达 4!*4)9。
;)在模型得出的最佳实验条件下,通过试验验
证得出土壤氟潜在去除率都在 43*!)9,与模型最
佳值基本一致,说明此模型是可靠的。
参 考 文 献:
[!] 张永航,周旋,王昌琴,石永勇 < 氟污染区土壤中水溶氟与总
氟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环境科学与技术,3))1,38(2):8*
>?@A5 B ’,>?,C D,E@A5 F G,(?H B B< F,IIJ-@KH,A @+,A5 LHMN
M,-OJL P-C,IHAJ,K,K@- P-C,IHAJ @AL &I,&JIKQ ,P M,H- HA P-C,IHLJN&,--CKJL
M,H-[=]< "AOHI,A< (RH < $JR?<,3))1,38(2):8*
[3] 蒋煜峰,展惠英,袁建梅,等 < 表面活性剂强化 "#$%络合洗脱
污灌土壤中重金属的试验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3))1,
32(!):!!8S!3;*
=H@A5 B T,>?@A ’ B,BC@A = U !" #$ % E@M?HA5 JPPHRHJARQ ,P ?J@OQ
+JK@-M HA M,H-M VHK? "#$% JA?@ARJL WQ MCIP@RK@AKM[=]< = < %5I,N"AOHN
I,A< (RH <,3))1,32(!):!!8S!3;*
[;] 王显海,刘云国,曾光明,等 < "#$%溶液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的效果及金属的形态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3))1,34(2):
!!)0S!!!3*
E@A5 D ’,/HC B X,>JA5 X U !" #$ % "YKI@RKH,A ,P ?J@OQ +JK@-M
PI,+ R,AK@+HA@KJL M,H-M VHK? "#$% @AL K?JHI IJLHMKIHWCKH,A ,P PI@RKH,AM
[=]< "AOHI,A< (RH <,3))1,34(2):!!)0S!!!3*
[7] ZI@+JI [< :?QK,IJ+JLH@KH,A:A,OJ- @&&I,@R?JM K, R-J@AHA5 C& &,--CKJL
M,H-M[=]< FCII < \&HA< ]H,KJR?A<,3))2,!1:!;;S!7!*
[2] 张晓娜,周素梅,王世平 <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麦麸
中阿拉伯木聚糖酶解工艺的优化[=]< 食品科学,3))0,38(!):
!7!S!72*
>?@A5 D ^,>?,C ( U,E@A5 ( :< \&KH+H_HA5 JA_Q+@KHR ?QLI,-QMHM
R,ALHKH,AM ,P @I@WHA,YQ-@A HA V?J@K WI@A K?I,C5? ‘C@LI@KHR ,IK?,5,A@-
I,K@KH,A R,+WHA@KH,A LJMH5A[=]< T,,L (RH <,3))0,38(!):!7!S!72*
[1] 唐启义,冯光明 <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U]< 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884* 44S8!*
$@A5 G B,TJA5 X U< %&&-HJL MK@KHMKHRM @A@-QMHM @AL R,+&CKJI &I,N
RJMMHA5[U]< ]JHaHA5:F?HA@ %5IHRC-KCI@- :IJMM,!884* 44S8!*
[4] 徐位力,罗焕亮,范恩友,等 <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马占相
思组培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广西植物,3))3,33(1):2!4 S
23)*
DC E /,/C, ’ /,T@A " B !" #$ % \&KH+H_J K?J +C-KH&-HR@KH,A +JLHN
C+ ,P %R@RH@ +@A5HC+ K?I,C5? K?J ‘C@LI@KHR ,IK?,5,A@- I,K@KH,A R,+WHN
A@KH,A LJMH5A[=]< XCH?@H@,3))3,33(1):2!4S23)*
[0] 云南林学院环境保护组 < 大气氟污染对生物的危害途径[=]<
环境科学,!840,(7):0S!3*
"AOHI,+JAK :I,KJRKHA5 XI,C& ,P BCAA@A T,IJMKIQ F,--J5J< $?J ?@I+PC-
V@Q ,P @K+,M&?JIHR P-C,IHAJ &,--CKH,A K, ,I5@AHM+M[=]< "AOHI,A< (RH <,
!840,(7):0S!3*
[8] 杨景辉 < 土壤污染与防治[U]< 北京:科学出版社,!882* ;70S
;78*
B@A5 = ’< (,H- R,AK@+HA@KH,A @AL &IJOJAKH,A[U]< ]JHaHA5:(RH <
:IJMM,!882* ;70S;78*
[!)] 中国土壤学会 <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U]< 北京:中国农业
科技出版社,3)))*
(,H- (RHJARJ (,RHJKQ ,P F?HA@< %A@-QKHR@- +JK?,LM ,P M,H- @AL @5I,N
R?J+HMKIQ[U]< ]JHaHA5:F?HA@ %5IHRC-KCI@- (RHJAKJR? :IJMM,3)))*
[!!] 徐仁扣,王亚云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几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
氟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3));,3;(;):7)2S7)4*
DC b Z,E@A5 B B< "PPJRK ,P -,VS+,-JRC-@INVJH5?K ,I5@AHR @RHLM
,A K?J @LM,I&KH,A ,P P-C,IHLJ ,A M,H-M VHK? O@IH@W-J R?@I5J[=]< %RK@
(RH < FHIRC+<,3));,3;(;):7)2S7)4*
[!3] >?JA X (,DH@A5 # /,F?CA F E !" #$ % /J@L &?QK,JYKI@RKH,A PI,+
R,AK@+HA@KJL M,H- VHK? ?H5?NWH,+@MM &-@AK M&JRHJM[=]< = < "AOHI,A<
GC@- <,3))3,;!:!08;S!8))*
[!;] 谢忠雷,房春生,孙文田,等 < 柠檬酸 S铝 S氟交互作用对茶
园土壤氟吸附特征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
报,3))4,31(1):334!S3341*
DHJ > /,T@A5 F (,(CA E $ !" #$ % "PPJRKM ,P HAKJI@RKH,A ,P RHKIHR
@RHLN@-C+HAC+NP-C,IHLJ ,A K?J @LM,I&KH,A R?@I@RKJIHMKHRM @AL LHMKIHWCN
KH,A ,P P-C,IHLJ HA KJ@ 5@ILJA M,H-[=]< = < %5I,N"AOHI,A< (RH <,3))4,
31(1):334!S3341*
[!7] BC =,Z-@IC& #< "YKI@RKH,A 6HAJKHRM ,P R,&&JI,_HAR,HI,A @AL +@AN
5@AJMJ PI,+ R,AK@+ HA@KJL MJLH+JAKCMHA5 LHM,LHC+ JK?Q-JAJLH@+ HAN
JKJKI@@RJK@KJ[=]< E@KJI,%HI,(,H- :,-- <,!887,42:3)2S332*
[!2] bJJL ] ",F@IIHJIJ : F,U,,IJ b< T-CM?HA5 ,P :W(!)R,AK@+HA@KJL
M,H- CMHA5 ’F- "#$%,@AL F@F-3[=]< = < "AOHI,A< "A5HA<,!881,
!33(!):70S2)*
!3!!2期 朱启红,等:茶园土壤中氟去除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