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Salicylic Acid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Quality of Broccoli under Different Lower Limits of Flood Irrigation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项目"
123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作者简介$杨
!
伟"
#5,(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蔬菜栽培生理及设施作物栽培方面的研究
6)78.9
$
:
80
;
<0=
:!
#,%+>?7
"
通信作者$郁继华!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蔬菜栽培生理及设施作物生产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6)78.9
$
:
@
-
.A@8
!;
/8@+BC@+>0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
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伟!张国斌!周德霞!王丽君!周亚婷!郁继华"
"甘肃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兰州
*%""*"
#

!
要$以青花菜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
"+#&77?9
%
D
水杨酸"
42
#对不同灌水下限"
*&E
(
,"E

$&E
土壤
相对含水量#青花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
#
#随灌水下限的降低!青花菜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
及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其叶片电解质渗透率以及游离脯氨酸"
FG?
#(丙二醛"
HI2
#(可溶性蛋白"
FG
#含量
逐渐升高&青花菜的花球重及维生素
1
含量"
J>
#随灌水下限的降低而降低!相反硝酸盐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随之升高"
!
#叶面喷施
"+#&77?9
%
D42
显著提高了青花菜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产量及品
质!且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
HI2
含量!其中以
$&E
灌水下限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E
灌水下限处理次之!
*&E
灌水下限处理最小研究认为!适宜浓度外源
42
通过改善青花菜叶片水分生理状况!提高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
量!降低质膜透性来增强其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且以
,"E
灌水下限配合叶面喷施
"+#&77?9
%
D42
处理较佳
关键词$青花菜&水杨酸&灌水下限&生理特性&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
K5$&+*5
文献标志码$
2
$%%&()"%*+,#
-
,#.#!"/01
-
)#","
2
#+,31+4+(&4#)(#)+/!5#&,!
!
6
7+,#(
-
"%84"",#7/!&49#%%&4&/(:";&4:#<#()"%=,""!>44#
2
+(#"/
L2MNOB.
!
PQ2MNN@?R.0
!
PQSTIB=.8
!
O2MND.
-
@0
!
PQSTL8U.0
;
!
LTV.A@8
"
"
1?9B
;
B?WQ?GU.>@9U@GB
!
N80/@2
;
G.>@9U@G89T0.XBG/.U
:
!
D80YA?@*%""*"
!
1A.08
#
.?)(4+(
$
O.UARG?>>?9.8/UB/U78UBG.89
!
8W.B9CB=
Z
BG.7B0U<8/>8GG.BC?@UU?.0XB/U.
;
8UBUABBWWB>U/?W"+#&
77?9
%
D/89.>
:
9.>8>.C
"
42
#
?0
Z
A
:
/.?9?
;
.>89>A8G8>UBG./U.>/
!
:
.B9C80C
[
@89.U
:
?WRG?>>?9.@0CBGC.WWBGB0U
9?;
8U.?0+\ABGB/@9U//A?$"
#
#
\AB9B8WGB98U.XB<8UBG>?0UB0U80C<8UBG
Z
?)
UB0U.8980C>A9?G?
Z
A
:
9>?0UB0UCB>GB8/BC
!
Z
B0BUG8U.?0
Z
G?9.0B
"
FG?
#
80C789?0C.89CBA
:
CB
"
HI2
#
80C/?9@R9B
Z
G?UB.0
"
FG
#
>?0UB0U;
G8C@89
:
.0>GB8/BC<.UAUAB9?;
8U.?09.7.U
&
UAB
W9?;
AU80CX.U87.01>?0UB0U
"
J>
#
CB>GB8/BC<.UAUAB9?;
8U.?09.7.U
&
?0UAB>?0UG8G
:
!
UAB0.UG8UB80C/?9@R9B/?9.C/>?0UB0U/GB8/BC+
"
!
#
OAB0/
Z
G8
:
.0
;
"+#&77?9
%
D42/.
;
0.W.>80U9
:
.0)
>GB8/BCUAB9B8WGB98U.XB<8UBG>?0UB0U80C<8UBG
Z
?UB0U.89
!
?/7?U.>8C
-
@/U7B0U/@R/U80>B>?0UB0U
!
:
.B9C80C
[
@89.U
:
!
BUAB7B7RG80B9.
Z
.C
Z
BG?=.C8U.?0
Z
G?C@>U80CHI2>?0UB0U
!
?WA$&E.GG.
;
8U.?0
9.7.U./UAB7?/U?RX.?@/
!
,"EW?9?!
*&E 7.0.7@7+\A@/
!
UAB/@.U8R9B>?0>B0UG8U.?0?WB=?
;
B0?@/42
B0A80>B.U/GB/./U80>BU?CG?@
;
AU/UGB//R
:
.7
Z
G?X.0
;
<8UBG.0RG?>>?9.9B8XB/80C9B8W?/7?U.>8C
-
@/U7B0U
>?0UB0U80CGBC@>.0
;
7B7RG80B
Z
BG7B8R.9.U
:
!
80CUAB9?Z
G8
:
.0
;
"+#&77?9
%
D42
A80C9BCRBUUBG+
@&
-
;"4!)
$
RG?>>?9.
&
/89.>
:
9.>8>.C
&
9?;
8U.?0
&
Z
A
:
/.?9?
;
.>89>A8G8>UBG./U.>/
&
:
.B9C80C
[
@89.U
:
!!
青花菜"
!"#$$%&#()"#&)#D+X8G+%*#(%&#F9B0>]
#
属十字花科芸薹属草本植物!因其花球富含维生素(
矿物质(蛋白质及保健抗癌物质而深受消费者的青
睐但由于青花菜生育期需水量较多!而河西走廊
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农业用水紧缺!单位耕地面积平
均用水量仅为全国水平
#
%
*
)
#
*
!所以水分成为制约
该地区青花菜生产的主要因素灌水下限作为灌水
的始点指标!决定生育期内的灌水量和灌溉次数
已有报道!灌水下限过高反而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产量)%*和品质)$*下降&过低
又会造成作物重度干旱胁迫!引起机体生理代谢紊
乱!生长发育受阻!最终影响产量品质 )&)**除此而
外!干旱胁迫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农
业生产中如何降低用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是目前
高效节水灌溉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
水杨酸"
42
#作为小分子酚类化合物可以调节
植物诸多生理过程!如诱导植物获得抗旱性)5*(抗盐
性)#"*(抗热性)##)#%*(抗病性)#$*!促进光合作用等
关于
42
的生理作用!目前已在番茄(黄瓜(辣椒等
作物中有所报道!但结合灌水下限在青花菜上的研
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试验针对青花菜生长习
性及生产实际问题!通过叶面喷施
42
!探讨了
42
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叶片水分生理(渗透调节物
质(膜稳定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初步探明水杨酸对
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的作用机制!为
42
合理用于
青花菜高效节水灌溉提供理论参考
#
!
材料和方法
A+A
!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
!"#%

$
月至
*
月在甘肃省永昌县城
关镇大坝村进行!该地属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气候
区!年均气温
$+^
!常年干旱少雨!无霜期
#%"C
!
年日照时数
!5%%A
!土壤为灌漠土试验前土壤全

"+5$7
;
%
]
;
!有效磷
#,+!57
;
%
]
;
!速效钾
!!,
7
;
%
]
;
!容重
#+%&
;
%
>7
%
!田间持水量
!+,*E

A+B
!
试验材料
供试青花菜品种为+中青九号,!于
!"#%

$

%
日育苗!
&

*
日定植!
*

#!
日开始收获
A+C
!
试验设计
灌水上限统一设定为相对含水量
5&E
!下限分
别设定为相对含水量
*&E
"
1_
#(
,"E
"
O
!
#(
$&E
"
O
%
#!在预备试验基础上选出最佳
42
浓度为
"+#&
77?9
%
D
!用
42
表示试验设
,
个处理分别为
1_
(
O
!
(
O
%
(
1_`42
(
O
!
`42
(
O
%
`42
!随机排列!小
区面积
,&+&!7
!
!株距
$">7
!行距
%&>7
!每小区
,
垄!重复
%
次!每垄
&"
株各小区通过水表控制灌
水量!每
%C
监测
#
次土壤含水量!临近灌水下限前
加测土壤含水量!
#
$
""
定时检测!次日
5
$
""
补充
水量至上限灌水公式为$
+a
,b"b-b
!
.
&
b
"
/
#
(
/
!
#
#""b01
式中!
+
为灌水量"
7
%
#&
,
为灌溉面积"
,&+&!7
!
#&
"
为土壤容重"
#+%&
;
%
>7
%
#&
-
为湿润层深度"
%"
>7
#&
!
.
&
为田间最大持水量"
!+,*E
#&
/
#
(
/
! 分别为
灌水的上下限&
01
为灌溉水分利用系数!取
"+5&

处理前各小区统一灌水至上限!分别于幼苗期(
团棵期(莲座期(结球期叶面喷施
"+#&77?9
%
D42
"正反面喷施!以叶面湿润为止#!喷施时间为早晨
试验中所用叶片均于
42
处理后第
!
天采取!各小
区采取长势一致的同一部位
#"
片叶"不取两端边缘
上叶片!排除边际效应#!弃去叶脉!剪碎混匀后用锡
箔纸包裹少许迅速放入液氮罐中!之后转入
("^
冰箱中保存备用!剩余叶片用于测定水分生理指标!
其他农艺管理技术均与当地一致
A+D
!
测定指标与方法
A+D+A
!
叶片生理指标
!
于青花菜团棵期(莲座期(
结球期分别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游离脯氨
酸含量&于团棵期和结球期测定叶片水势(渗透率(
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仅结球期测定
#
次其中叶片叶绿素含量按
2G0?0
方法测定)#&*!叶
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
相对含水量(水势(电解质渗透率均参考邹琦-植物
生理学实验指导.)#,*进行
A+D+B
!
产量和品质指标
!
采收前各小区随机选取
,
棵青花菜测定单球重及品质!同时记录小区产量!
再折合公顷产量品质指标中的维生素
1
"
J>
#含
量采用
!
!
,)
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硝酸盐含量采
用水杨酸法)#,*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手持测
糖仪测定)#,*
A+E
!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6=>B9!"#"

4F44#5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
差分析!所有数据均重复
%

!
!
结果与分析
B+A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叶片叶绿素含
量(相对含水量(水势的影响
B+A+A
!
叶绿素含量
!

#
显示!结球期青花菜叶片
叶绿素含量随灌水下限的降低而降低!
O
!

O
%

5""#
&

!!!!!!!!!!

!
伟!等$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理分别比
1_
降低
5+5&E

&&+$&E
!但仅
O
%

到显著性水平&经
"+#&77?9
%
D42
处理后!
1_`
42
(
O
!
`42
(
O
%
`42
处理叶绿素含量均相应的高

1_
(
O
!
(
O
%
处理!其中
O
%
`42
处理较
O
%

理极显著提高
*#+#E
!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说
明灌水下限降低会导致青花菜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同
程度降低!而
"+#&77?9
%
D42
处理能不同程度提
高叶绿素含量!且灌水下限越低效果越显著!并在灌
水下限为
$&E
土壤含水量时达到显著水平
B+A+B
!
相对含水量
!
由图
!
可以看出!随着灌水下
限的降低及生育期的推进!青花菜叶片相对含水量
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灌水下限越低!叶片相对含水
量下降愈快于团棵期!
O
!

O
%
处理较
1_
分别
升高
+,5E

$+,E
!但仅
O
!
达显著性水平&莲
座期和结球期三者均无显著性差异
42
处理能不
同程度地减缓其下降趋势!但各时期各
42
处理间
均与相应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如结球期!处理
O
!

对含水量为
*&+#E
!
O
!
`42
处理则为
*&+$E
!
二者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幼苗期干旱处理对
叶片含水量影响较大!但随着干旱的加剧!
42
处理
促进根系不断从深层吸收更多水分供给地上部生长
发育因此!后期造成相对含水量变化甚小
B+A+C
!
叶片水势
!

%
反映出青花菜叶片水势随
着灌水下限的降低而降低!且下降幅度逐渐增大

#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结球期
青花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_
(
O
!
(
O
%
的灌溉下限分别为土壤相对水分含量
*&E
(
,"E

$&E
!
42
浓度为
"+#&77?9
%
D
&不同小写和大写字母分别
表示处理间在
"+"&

"+"#
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下同
c.
;
+#
!
6WWB>U?W42?0>?0UB0U?WRG?>>?9.
>A9?G?
Z
A
:
9@0CBGC.WWBGB0U9?W9??C.GG.
;
8U.?0C@G.0
;
AB8C.0
;
/U8
;
B
\AB9?;
8U.?0?W1_
!
O
!
!
O
%
8GB*&E
!
,"E
!
$&EGB98U.XB/?.9<8UBG>?0UB0U
!
UAB42>?0>B0UG8U.?0./"+#&
77?9
%
D
&
\ABC.WWBGB0U0?G78980C>8
Z
.U899BUUBG/.0C.>8UB
/.
;
0.W.>80UC.WWBGB0>B87?0
;
UGB8U7B0U/8U"+"&80C
"+"#9BXB9/
!
GB/
Z
B>U.XB9
:
&
\AB/87B8/RB9?<
其中!
O
!

O
%
处理青花菜叶片水势在团棵期较
1_
分别下降
#$+!5E

%5+#"E
!在结球期较
1_
分别下降
&$+%"E

%+$$E
!且均达极显著水平

42
处理后!与相应的
1_
(
O
!
(
O
%
相比较!
1_`
42
叶片水势在团棵期和结球期略有提高!但未达
到显著水平&
O
!
`42
处理叶片水势分别提高
##+!E

##+5$E
!
O
%
`42
处 理 分 别 提 高
#,+!!E

!$+%,E
!且均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在
低于
*&E
灌水下限时!
42
能显著提高青花菜叶片
水势!而且灌水下限越低!提高幅度越大
BFB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叶片电解质渗
透率和
G9.
含量的影响
BFBFA
!
电解质渗透率
!

$
可以看出!叶片电渗率
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而升高!于团棵期!
O
!

O
%

1_
分别升高
#$+%$E

%5+!5E
!结球期较
1_
分别升高
!%+!E

%+$$E
!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

42
处理后!
1_
无明显变化&
O
!
`42
于两时期
分别较
O
!
极显著下降
#!+5$E
(
#$+!$E
&而
O
%
`
42
处理下降幅度更大!分别在团棵期和结球期比

!
!
外源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
青花菜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c.
;
+!
!
6WWB>U?W42?09B8WGB98U.XB<8UBG>?0UB0U?W
RG?>>?9.@0CBGC.WWBGB0U9?;
8U.?0

%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下青花菜叶片水势的影响
c.
;
+%
!
6WWB>U?W42?09B8W<8UBG?W
Z
?UB0U.89RG?>>?9.
@0CBGC.WWBGB0U9?;
8U.?0
"#"#
西
!

!

!

!

!

!!!!!!!!!!!!!!!!!!!
%$

O%
极显著下降
#$+#E

!"+&5E
这说明
42

理后!除
1_
外其余两处理青花菜叶片电渗率均有
极显著的下降!且灌水下限越低下降幅度越大
BFBFB
!
G9.
含量
!
由图
&
分析可见!随着灌水下
限的降低青花菜叶片中
HI2
积累逐渐增多!团棵期

O
!

O
%
处理较
1_
分别显著升高
!#+$#E
(
##+&&E
!莲座期分别显著升高
5!+,E
(
#5#+$*E
!
结球期分别显著升高
#,$+$"E
(
%$*+#&E

42

理后!除
1_
外均减缓了
HI2
的积累!至结球期
O
!
4`2

O
!
极显著降低
!&+#$E
!
O
%
`42

O
%

显著降低
%%+%,E
这说明
42
能有效地抑制青花菜
叶片因缺水而造成的
HI2
积累!避免更多的电解质
外渗而带来的细胞膜损伤
B+C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渗透调节物质
的影响
B+C+A
!
游离脯氨酸含量
!
由图
,
可以看出!青花菜
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灌水下限的降低而升高青花菜
1_
的游离脯氨酸含量于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较为平
缓!无明显差异&而
O
!

O
%
处理于莲座期开始急
剧上升!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经
42
处理后!各

$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下青花菜叶片渗透率的影响
c.
;
+$
!
6WWB>U?W42?09B8WR98CB
Z
BG7B8R.9.U
:
?WRG?>>?9.
@0CBGC.WWBGB0U9?;
8U.?0

&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下青花菜
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c.
;
+&
!
6WWB>U?W42?09B8WR98CB789?0C.89CBA
:
CB>?0UB0U
?WRG?>>?9.C.WWBGB0U9?;
8U.?0
处理青花菜游离脯氨酸含量在苗期变化较小!但从
莲座期开始除
O
%
下降外其余有所增加其中!
1_
`42
处理在团棵期比
1_
增加
$%+$*E
!莲座期无
明显变化!结球初期增加
*5+!!E
&
O
!
`42
处理在
团棵期比
O
!
增加
#*+"%E
!莲座期增加了
%*+$!E
!
接球期反而下降了
!%E
!这可能是由于结球初期灌
水所致&
O
%
`42
处理在团棵期比
O
%
升高
$+,&E
!
莲座期下降
,+!E
!结球期下降
5+,,E
!差异极显
著可见!在
,"E
以上灌水下限条件下!青花菜游
离脯氨酸含量积累较少!当低于
,"E
灌水下限时对
植物造成重度干旱胁迫!脯氨酸积累迅速增加!而
"+#&77?9
%
D42
具有诱导
$&E
以上灌水下限青花
菜脯氨酸含量积累的效应
B+C+B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
可以看出!不同灌水
下限条件下青花菜苗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
低!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至接球初期!其含量迅速
增加!以
O
%
最高!这可能是
$&E
灌水下限导致青花
菜水分胁迫使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的原因)#**

,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青花菜叶片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c.
;
+,
!
6WWB>U?W42?09B8WWGBB
Z
G?9.0B>?0UB0U?WRG?>>?9.
@0CBGC.WWBGB0U9?;
8U.?0

*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下青花菜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c.
;
+*
!
6WWB>U?W42?09B8W/?9@R9B
Z
G?UB.0>?0UB0U?W
RG?>>?9.@0CBGC.WWBGB0U9?;
8U.?0
##"#
&

!!!!!!!!!!

!
伟!等$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A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8R9B#
!
6WWB>U?W42?0
:
.B9C80C
[
@89.U
:
?WRG?>>?9.@0CBGC.WWBGB0U9?;
8U.?0
处理
\GB8U7B0U
花球重
d89)W9?%
;
小区产量
F9?U
:
.B9C
%
]
;
公顷产量
QB>U8GB
:
.B9C
%
]
;
J>
含量
J>>?0UB0U
%"
7
;
%
;
#
硝酸盐
M.UG8UB
%"
"
;
%
;
#
可溶性固形物
4?9@R9B/?9.C
%
E
1_ &!!+#*82 #$,+!#82 !!%#&+%!82 #+%"82 $*$+$>1 *+"">d1
1_`42 &#+!%82 #$&+##82 !!#$*+$$82 #+!*82 $*,+!>1 ,+,*>1
O
!
$%%+,%Rd #!#+$!Rd #&%#+*&Rd "+*5>1 $"+&#>1 *+5%8R2
O
!
`42
&#+#"82 #$&+"*82 !!#$#+%%82 "+5Rd $,!+!>1 *+#%>d1
O
%
%%,+,">1 5$+!&>1 #$%$+5!>1 "+$CI *,+*!82 +!*82
O
%
`42 $%,+"*Rd #!!+#"Rd #,%&+&%Rd "+5,Rd ,#,+%Rd *+,%R2d
!!
注$不同小写和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在
"+"&

"+"#
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M?UB
$
\ABC.WWBGB0U0?G78980C>8
Z
.U899BUUBG/.0C.>8UB/.
;
0.W.>80UC.WWBGB0>B87?0
;
UGB8U7B0U/8U"+"&80C"+"#9BXB9/
!
GB/
Z
B>U.XB9
:
+

42
处理后
1_
无明显变化!
O
!
增加
*$+#,E
!
O
%
增加最多为
#!"+!,E
!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

,"E
以下灌水下限条件下
42
可以诱导青花菜叶
片中可溶性蛋白的积累!下限越低!越易积累
B+D
!
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产量和品质的
影响
B+D+A
!
青花菜产量
!
由表
#
可知!青花菜花球重随
着灌水下限的下降而降低!
O
!

O
%
处理分别较
1_
极显著降低
#,+5,E
(
%&+&$E
整个生育期经
42
处理后!
1_`42
处理较
1_
变化不显著!
O
!
`
42
处理较
O
!
极显著增产
#5+$E
!与
1_
基本持
平&
O
%
`42

O
%
极显著增产
!5+&&E
!与
O
!

当小区产量与亩产量呈现的规律与花球重基本一
致结果说明
42
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产量均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灌水下限越低!增产幅度越大
B+D+B
!
青花菜品质
!
由表
#
还可知!随着灌水下限
的降低!
O
!

O
%
处理花球中
J>
含量较
1_
极显
著降低
%5+!%E
(
,%+"E
&其硝酸盐含量较
1_

别升高
#+!*E
(
,!+"#E
!仅
O
%
达显著性水平&其可
溶性固形物含量较
1_
分别极显著升高
#%+!5E
(
#+#$E

42
处理后!
1_`42
处理花球中
J>
含量较
1_
无明显变化!
O
!
`42
处理较
O
!
极显
著增加
!$+"&E
!
O
%
`42
处理较
O
%
翻倍且达到极
显著水平!但
O
!
`42

O
%
`42
处理仍极显著低

1_`42
处理和
1_
&
1_`42

O
!
`42
处理
花球中硝酸盐含量与
1_

O
!
均无显著差异!而
O
%
`42
处理较
O
%
极显著降低
#5+!E
!但仍极显
著高于其余处理和对照水平&
1_`42
(
O
!
`42
(
O
%
`42
处理花球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相应
对照
1_
(
O
!

O
%
依次降低
$+*#E
(
#"+"5E
(
*+%E
!且后两者均达显著性水平可见!灌水下限
的降低致使青花菜花球中的
J>
含量极显著降低!
而硝酸盐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同程度升高!喷施
42
能极显著缓解
J>
含量降低趋势!不同程度缓解
硝酸盐和可溶性固形物升高的趋势!且灌水下限越
低缓解效应越明显
%
!

!

C+A
!
不同灌水下限处理下水杨酸对青花菜生长指
标变化特征
相对含水量作为比较植物保水能力及推算需水
程度(反映植物组织器官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直接
影响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气孔状况以
及作物产量!同时也决定蔬菜品质的高低&而水势(
土壤及空气水分三者决定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
和散失)#*王晓黎等)#5*认为!适宜浓度
42
能够促
进黄瓜叶片气孔关闭!且作用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
强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水下限及生育期的推
进!青花菜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均呈下降趋势!且
下限越低!下降幅度愈大这可能是一方面随着生
育期进行青花菜根系木质化程度加大!导致根吸收
水分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较低的灌水下限引起青花
菜水分胁迫!根系弱小!活力下降!即吸收水分能力
下降经
42
处理后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均有所
提高!这是因为
42
使得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导致蒸
腾作用散失水分减少!同时对地下部水分吸收能力
影响较小!但随着水分胁迫加剧!
42
很难再维持叶
片气孔开张度而打破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平衡
C+B
!
不同灌水下限处理下水杨酸对青花菜渗透调
节物质含量变化特征
植物受到逆境胁迫后!机体会启动一系列反应
来抵御胁迫而降低渗透势脯氨酸作为一种高亲水
物质可防止细胞在干旱时脱水!其含量增加对调节
体内渗透势!提高幼苗抗旱能力具有一定的作
!#"#
西
!

!

!

!

!

!!!!!!!!!!!!!!!!!!!
%$

用)!"*&另一方面高含量可溶性蛋白亦通过降低细胞
渗透势和防止细胞脱水来提高植物抗旱性)!#)!%*本
试验结果显示!
42
具有诱导较高灌水下限处理青
花菜叶片脯氨酸含量的积累效应!同时减缓较低灌
水下限处理"
$&E
#脯氨酸的积累!也能诱导青花菜
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增加!且下限越低!增幅越大这
说明在
$&E
以上灌水下限条件下!
42
处理积累的
脯氨酸和蛋白质结合减少了可溶性蛋白的积累!而
$&E
灌水下限条件下
42
可能启动一些逆境基因来
诱导蛋白酶的合成!这些合成酶一方面加速氮素同
化!合成可溶性蛋白!另一方面积累的脯氨酸用于可
溶性蛋白的合成原料!从而降低脯氨酸的积累!这或
许是植物为适应逆境而表现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C+C
!
不同灌水下限处理下水杨酸对青花菜叶片膜
稳定性变化特征
植物组织在逆境下往往遭受膜伤害而生成膜脂
过氧化物
HI2
!其大量积累会导致膜透性增大!电
解质外渗!最终造成细胞膜严重受损据报道!
42
能有效降低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叶片
HI2

量)!$*本试验研究发现!
"+#&77?9
%
D42
处理能
不同程度地抑制青花菜叶片中
HI2
含量的累积!
并以
$&E
灌水下限条件下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
,"E
灌水下限处理&而叶片电解质渗透率的变化趋
势基本与
HI2
相同!这与李同根等)!&*在逆境胁迫
下皖贝母上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
$&E
灌水下限
导致青花菜严重干旱胁迫!促使膜脂过氧化加重!而
42
通过响应一系列反应来降低膜脂过氧化加剧!
有效降低膜透性!减少了渗透调节物质的外渗!从而
减轻细胞膜损伤程度
C+D
!
不同灌水下限处理下水杨酸对青花菜品质和
生物量的变化特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品质提
出了更高要求
J>
作为小分子物质!一方面清除植
物体内代谢及逆境胁迫产生的活性氧!另一方面能
间接清除过氧化氢"
Q
!
S
!
#!从而保护机体免遭氧化
伤害本试验证明
"+#&77?9
%
D42
能提高不同灌
水下限处理青花菜的
J>
含量!且下限越低!提高幅
度越大这说明低灌水下限导致青花菜直接产生氧
化胁迫!而
J>
间接清除
Q
!
S
!
!这是
42
通过提高抗
氧化酶活性而提高
J>
含量!也是植物体保护机体
免受氧化伤害的一种机制!这与吴锦城等)!,*对枇杷
冷藏效果的研究一致蔬菜体内硝态氮含量直接影
响人的身体健康!且普遍认为蔬菜体内硝酸盐累积
主要是本身吸收硝态氮能力强于同化能力造成
的)!**本试验中
42
能不同程度降低青花菜硝酸
盐含量!曹岩坡等)!**在韭菜上的研究亦是如此郝
敬虹等)!*研究认为!
"+#77?9
%
D42
能提高黄瓜叶
片内的硝酸还原酶"
M3
#活性!而
M3
作为植物体吸
收和转化硝态氮"
MS
%
)M
#的一种诱导酶!协同光合
作用促进硝态氮转化为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
白)!5*!这是外源
42
降低硝酸盐累积的主要原因
可溶性固形物主要是由可溶性糖构成!可溶性糖由
多糖转化而来!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高!多糖转化
越多)%"*本试验中青花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灌
水下限降低而升高!而
42
处理后其含量均有不同
程度的降低!其中以
$&E
灌水下限条件下效果最为
明显!其次是
,"E
灌水下限处理说明
,"E
以下灌
水下限处理下!水解酶活性大于合成酶活性进而促
使大分子碳水化合物降解为可溶性糖!而
42
处理
通过降低水解酶活性来减少大分子化合物的降解
另外!植物产量主要由光合产物的供应(营养体
中贮存物质的利用及物质运转三方面因素共同决
定本试验结果说明$在青花菜生育期叶面喷施
42
后!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
$&E
灌水下限
条件下效果最为显著这是因为
42
处理改善了叶
片水分状况!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减轻因干旱而造
成的渗透胁迫!同时降低膜透性!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而降低根冠比&另一方面提高了叶绿素含量(调节气
孔开张度而增强光合作用效率这些效应的累积最
终促进青花菜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综上所述!本实验条件下!叶面喷施
"+#&
77?9
%
D42
提高
*&E
以下灌水下限青花菜叶片保
水能力!降低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膜脂过氧化产

HI2
含量!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带来的伤害另
外!就青花菜的产量和品质而言!
,"E
灌水下限处理
喷施
42
较对照无显著差异!且生育期内减少灌溉
量和灌溉次数!应为最佳节水处理因此建议当地
青花菜生产中以相对含水量
,"E
作为灌水下限!并
于相应物候期喷施
"+#&77?9
%
D42
!兼顾经济效
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
#
*
!
O2MNQL
"王洪源#!
DeNL
"李光永#
+6WWB>U?WCG.
Z
.GG.
;
8U.?07?CB980C.GG.
;
8U.?0/U8GU
Z
?.0U?0<8UBG>?0/@7
Z
U.?080C
:
.B9C?W/7B9?0
)
V
*
23"#4$#&*%4$
.
*-)5-%4)$),&%)*
6

.
7
8
"%&9(*9"#(+#&-%4)"
6
"农业机械学报#!
"#"
!
DA
"
&
#$
*(&#
"
.01A.0B/B
#
+
%#"#
&

!!!!!!!!!!

!
伟!等$水杨酸对不同灌水下限青花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
!
Ve2MND
"姜
!
立#!
PQ2MNNd
"张国斌#!
PQ2MNV
"张
!
晶#!
)*#(+6WWB>U/?W<8UBG80C0.UG?
;
B0UGB8U7B0U?0
:
.B9C
!
<8UBG80C/?.90@)
UG.U.?0@/BBWW.>.B0>
:
?WRG?>>?9.
)
V
*
25-%4#:)
8
)*#;()$
"中国蔬菜#!
"#%
!"
#,
#$
,,(*#
"
.01A.0B/B
#
+
)
%
*
!
L2MNOd
"杨文斌#!
Q2SPQL
"郝仲勇#!
)*#(+6WWB>U?WC.WWBGB0U.GG.
;
8U.?0UAGB/A?9C/?0
;
G?:
.B9C?W
;
8G980C>AG
:
/80UAB7@7
"
5-"
6
$#4*-)<9<&"4#"%9#
.0
;
GBB0A?@/B
)
V
*
+3"#4$#&*%4$
.
*-)5,71
"农业工程学报#!
"##
!
BH
"
#
#$
5$(5
"
.01A.0B/B
#
+
)
$
*
!
\e2ML
"田
!
义#!
PQ2MNLD
"张玉龙#!
)*#(+6WWB>U?WC.WWBGB0U9?<.GG.
;
8U.?09.7.U?0
;
G?!
[
@89.U
:
80C
:
.B9C?WU?78U?@0CBG/@R)
/@GW8>BCG.
Z
.GG.
;
8U.?0.0
;
GBB0A?@/B
)
V
*
+7
8
"%&9(*9"#(=)$)#"&-%4*-)7"%>7")#$
"干旱地区农业究#!
"",
!
BD
"
&
#$
(5!
"
.01A.0B/B
#
+
)
&
*
!
MeTL
"牛
!
勇#!
DeTQD
"刘洪禄#!
OT O L
"吴文勇#!
)*#(+6WWB>U?WC.WWBGB0U.GG.
;
8U.?09.7.U?0
;
GBB0A?@/B>@>@7RBG
;
G?)
V
*
+?9"4#(
.
0""%
8
#*%4#4>@"#%4#
8
)
"灌溉排水学报#!
""5
!
BI
"
%
#$
#($
"
.01A.0B/B
#
+
)
,
*
!
\e2MKD
"田巧玲#!
O2MNVK
"王吉庆#!
4Q2SfD
"邵秀丽#!
)*#(+6WWB>U?WC.WWBGB0U.GG.
;
8U.?09.7.U?0
;
GBB0A?@/BU?78U?A?9BUG8
:
/BBC9.0
;;
G?)
V
*
+A"*-)"4B"*%&9(*9")
"北方园艺#!
"#!
!"
!#
#$
%5($#
"
.01A.0B/B
#
+
)
*
*
!
De_
"李
!
琨#!
LTVQ
"郁继华#!
)*#(+6WWB>U/?WC.WWBGB0U9?Z
.GG.
;
8U.?0
[
@80U.U
:
?0
;
G?;
GBB0
Z
B
ZZ
BG@0CBGB>?9?
;
.>89?G
;
80.>
/?.9B//>@9U@GB.0
;
GBB0A?@/B
)
V
*
+?9"4#(
.
C#4$97
8
"%&9(*9"#(D4%E)"$%*
6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
DJ
"
!
#$
#($$
"
.01A.0B/B
#
+
)

*
!
康绍忠
+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
H
*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55
$
!(%+
)
5
*
!
Q2L2\4
!
Q242M42
!
c23eITIIeMK+NG?"
F
6
&
G
)"$%&4)$&9()4*9<
#
.0GB/
Z
?0/BU?/89.>
:
9.>8>.C@0CBG<8UBG/UGB//
)
V
*
+H(#4*04*2
!
""
!
%
$
!5*(%"$+
)
#"
*
!
NTM642
!
eM2D2
!
2DF24D2MH+489.>
:
9.>8>.C.0C@>BC>A80
;
B/?0/?7B
Z
A
:
/.?9?
;
.>89
Z
8G87BUBG//
:
7
Z
U?78U.>W?G?=.C8U.XB/UGB//
80C7.0BG890@UG.U.?0.078.YB
"
I)#<#
6
$D+
#
;
G?<0@0CBG/89.0.U
:
)
V
*
2H(#4*H-
6
$%(2
!
""*
!
#,$
$
*!(*%,+
)
##
*
!
fTLPQ
"许耀照#!
P6MNf1
"曾秀存#!
)*#(+\ABX8G.8U.?0?W>A9?G?
Z
A
:
9W9@?GB/>B0>B
Z
8G87BUBG/?W>@>@7RBG/BBC9.0
;
/9B8XB/<.UA/89.>
:
9.>
8>.CUGB8U7B0U@0CBGA.
;
AUB7
Z
BG8U@GB/UGB//
)
V
*
+7&*#!*2!")#(2JK&&%>)4*2,%42
"西北植物学报#!
""*
!
BH
"
!
#$
!,*(!*#
"
.01A.0B/B
#
+
)
#!
*
!
12SL
!
c2Mf3
!
4TM4d+6WWB>U?W0.UG8UB?08>U.X.U.B/80CUG80/>G.
Z
U9BXB9/?W0.UG8UBGBC@>U8/B80C
;
9@U87.0B/
:
0UABU8/B.0G.>B
)
V
*
+
H)>$
G
-)")
!
""
!
AI
"
&
#$
,,$(,*%+
)
#%
*
!
12S4c
!
QTP1
!
PQ6MNLQ+4
:
0BG
;
./U.>BWWB>U?WAB8UUGB8U7B0U80C/89.>
:
9.>8>.C?089BX.8U.0
;
.0UBG089RG?<0.0
;
.0>?9C)/U?GBC
Z
B8>AWG@.U
)
V
*
+H$*-#"E)$*!%(
86
#4>3)&-4(
86
!
"#"
!
&
$
5%(5*+
)
#$
*
!
1Q6MMD
"陈年来#!
QTH
"胡
!
敏#!
I2e1QL
"代春艳#!
)*#(+\ABBWWB>U/?W.0C@>.0
;
UGB8U7B0U/?0
Z
AB0?9.>7BU8R?9./7?W7B9?0
9B8XB/
)
V
*
+7&*#B"*%&9(*9"#),%4%&#
"园艺学报#!
"#"
!
CH
"
##
#$
#*&5(#*,,
"
.01A.0B/B
#
+
)
#&
*
!
23MSMIe+1?
ZZ
BGB0Y
:
7B/.0./?98UBC>A9?G?
Z
98/U
Z
?9
:Z
AB0?9?=.C8/B.0!)*#E9(
8
#"%$
)
V
*
2H(#4*H-
6
$%(2
!
#5$5
!
$
$
#+
)
#,
*
!

!

+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H
*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
#*
*
!
PQ2SK4
"赵青松#!
DeFF
"李萍萍#!
O2MNVPQ
"王纪章#!
)*#(+6WWB>U/?W.GG.
;
8U.?0UAGB/A?9C?0
;
G?Z
A
:
/.?9?
;
.>89>A8G8>)
UBG./U.>/?W>@>@7RBG
Z
9@
;
/BBC9.0
;
/
)
V
*
+3"#4$#&*%4$
.
*-)5,71
!
"##
!
BH
"
,
#$
%#(%&
"
.01A.0B/B
#
+
)
#
*
!
Ve2MNPQPQ
"姜中珠#!
1Q6MfO
"陈祥伟#
+6WWB>U?W/89.>
:
9.>8>.C?0CG?@
;
AUGB/./U80>B?WUAGBBG.0C/?W/AG@R/BBC9.0
;
/
)
V
*
+?9"4#(

.
,%(#4>L#*)"54$)"E#*%4
"水土保持学报#!
""$
!
AI
"
!
#$
#,,(#,5
"
.01A.0B/B
#
+
)
#5
*
!
O2MNfD
"王晓黎#!
1Te4Q H
"崔世茂#!
PQ2MNPQN
"张志刚#!
)*#(+3B
;
@98U.?0?W/89.>
:
9.>8>.C?0/U?78U88
Z
BGU@GB?WB
Z
.CBG7./
.0>@>@7RBG>?U
:
9BC?0
)
V
*
+7&*#!*2!")#(2JK&&%>)4*2,%42
"西北植物学报#!
"##
!
CA
"
!
#$
%"&(%#$
"
.01A.0B/B
#
+
)
!"
*
!
3SMN4QL
"荣少英#!
NTS4QN
"郭蜀光#!
PQ2MN"张
!
彤#
+6WWB>U/?WCG?@
;
AU/UGB//?0?/7?GB
;
@98U.?0/@R/U80>B/.0/;
A@7/BBC9.0
;
/
)
V
*
+?9"4#(
.
B)4#47
8
"%&9(*9"#(,&%)4&)$
"河南农业科学#!
"##
!
DK
"
$
#$
&,(&5
"
.01A.0B/B
#
+
)
!#
*
!
VSM6H H
!
S4HMI1d
!
\T3M63M1+2>>@7@98U.?0?W/?9@UB/.09B8XB/?W/?G
;
A@780C/@0W9?Z
?@/BU?<8UBGCBW.>.U
)
V
*
+
7D,2?2H(#4*H-
6
$%(2
!
#5"
!
H
"
!
#$
#5%(!"&+
)
!!
*
!
c6MN1F
"冯彩平#!
fT64
"薛
!
菘#!
PQ2MNIPQ
"张殿忠#
+3B98U.?0/A.
Z
RBUZ
980U0.UG?
;
B07BU8R?9./7
)
V
*
+
7
8
"%&9(*9"#(=)$)#"&-%4*-)7"%>7")#$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55&
!
AC
"
!
#$
(5%
"
.01A.0B/B
#
+
)
!%
*
!
PQ2MNQ
"张
!
慧#!
O2MNFQ
"汪沛洪#
+2UG8>BG/U@C
:
?W
Z
G?UB.0/
:
0UAB/./80CCB
;
G8C8U.?0.0;
?/7?U.>/UGB//
)
V
*
+H(#4*H-
6
$%(
86
?9"4#(
"植物生理学报#!
#55#
!
AH
"
%
#$
!&5(!,,
"
.01A.0B/B
#
+
)
!$
*
!
De_L
"李柯莹#!
DeV3
"李家儒#
+\ABBWWB>U/?W/89.>
:
9.>8>.C?098UBG89G??U/W?G78U.?0.0G8
Z
B/BBC9.0
;
/
)
V
*
+?9"4#(
.
L9-#4!*#4%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BB
"
$
#$
%$&(%$
"
.01A.0B/B
#
+
)
!&
*
!
De\N
"李同根#!
O2MN_1
"王康才#!
)*#(+FA
:
/.?9?
;
.>89BWWB>U/80C>AG?0BG
;:
W?GB=?
;
B0?@//89.>
:
9.>8>.C?0M"%*%((#"%##4-9%)4$%$
/BBC9.0
;
@0CBGA.
;
AUB7
Z
BG8U@GB/UGB//
)
V
*
+7&*#!*2!")#(2JK&&%>)4*2,%42
"西北植物学报#!
"#!
!
CB
"
,
#$
##*5(##$
"
.01A.0B/B
#
+
)
!,
*
!
OTV1Q
"吴锦城#!
QT2MNfP
"黄晓尊#
+6WWB>U?W/89.>
:
9.>8>.C?0>?9C)/U?GBC9?
[
@8UWG@.U/
)
V
*
+?9"4#(
.
N944#47
8
"%&9(*9"#(D4%J
E)"$%*
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
BK
"
,
#$
#%(#
"
.01A.0B/B
#
+
)
!*
*
!
12SLF
"曹岩坡#!
N2SPQ_
"高志奎#!
Q6VF
"何俊萍#!
)*#(+6WWB>U/?WB=?
;
B0?@//89.>
:
9.>8>.C?00.UG8UB8>>@7@98U.?080CGBC@>)
U.?080C8//.7.98U.?0.0UAB9B8XB/?W1A.0B/B>A.XB
)
V
*
27&*#B"*%&9(*9"#),%4%&#
"园艺学报#!
""5
!
CJ
"
%
#$
#&($!"
"
.01A.0B/B
#
+
)
!
*
!
Q2SVQ
"郝敬虹#!
LeL
"易
!
#!
4Q2MNKH
"尚庆茂#!
)*#(+6WWB>U?WB=?
;
B0?@//89.>
:
9.>8>.C?00.UG?
;
B08//.7.98U.?0?W>@>@7RBG
/BBC9.0
;
@0CBGCG?@
;
AU/UGB//
)
V
*
+7&*#B"*%&9(*9"#),%4%&#
"园艺学报#!
"#!
!
CL
"
#
#$
#(5"
"
.01A.0B/B
#
+
)
!5
*
!
N2SfK
"高夕全#!
DeT23
"刘爱荣#!
L6H3
"叶梅荣#!
)*#(+6WWB>U/?W/89.>
:
9.>8>.C?0G??U/
;
G?B
)
V
*
+?9"4#(
.
74-9%7
8
"*)&-4%&#(3)#&-)"$5(()
8
)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
AD
"
#
#$
#%(#&
"
.01A.0B/B
#
+
)
%"
*
!
12eQ
"蔡
!
慧#!
O2MNH
"王
!
铭#!
DeLI
"李亚东#!
)*#(+4U@C
:
?0UABBWWB>U?W/89.>
:
9.>8>.C?0
Z
A
:
/.?9?
;
.>89.0C.>8U?G/?W7&*%4%>%#
#"
8
9*#
Z
980>A
)
V
*
+,&%)4&)#4>3)&-4(
86

.
M>04>9$*"
6
"食品工业科技#!
"#!
!"
!
#$
%*,(%*5
"
.01A.0B/B
#
+
$#"#
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