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Karyotype and SSR Analysis of 3 Potato Hybrid Lines

3个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的核型及SSR分析



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23"!1"*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43"%
#&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集成创新与
示范项目"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5267)#")8#&
#
作者简介$张自强"
#9$(
#!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
:);<.=
$
>0?><0
@
?.
A
.<0
@!
#,%+BC;
"
通信作者$于
!
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铃薯及饲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
$
D
E?>EC*
!
/.0<+BC;
$
个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的核型及
%%&
分析
张自强#!于肖夏#!鞠天华!!于
!
卓#"!蒙美莲#!王
!
丹#!姜
!
超#!崔阔澍#
"
#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农学院!呼和浩特
"#""#9
&
!
赤峰天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
"!*$*&
#

!
要$为明确(费乌瑞它)
F
(陇薯
%
号)杂种
G
#
优良无性株系
2#

2%
及(费乌瑞它)
FH"&),
杂种
G
#
优良无性
株系
5!
在染色体及
3I2
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利用根尖染色体制片技术和
776
分子标记技术!对这
%
个优良株系
的核型及
776
指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
#株系
2#
*
2%

5!
均为四倍体"
!0J$KJ$
#!其核型类型分别为
!1
*
#1

#2
&株系
2#

2%
核型公式均为
!0J$KJ$J%,;L#!/;
!
5!
核型公式为
!0J$KJ$J$;
"
!
#利用
筛选出的
#"

776
适宜引物
856
扩增得到
*"
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
&9+%&M
"
%
#建立了
%
个马
铃薯杂种优良株系及其亲本的
776
指纹图!并以遗传距离"
N3
值#
"+$*
为基准!将
,
个材料分为
%
类$母本(费乌
瑞它)*株系
2#
和父本(陇薯
%
号)聚为一类!株系
2%

5!
聚为另一类!父本
H"&),
单独列为一类
关键词$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染色体&核型&
776
分析
中图分类号$
O%$%+!
L
!
&
O%$,
L
+*
文献标志码$
2
()
*
"+
*,
-(.!%%&/.(0
*
1#1"2$3"+(+"4
*
5)#!6#.-1
4P2IN4.
A
.<0
@
#
!
QRS.#
!
HRT.<0>E<
!
!
QR4>EC
#
"
!
U:INUV.=.<0
#
!
W2IN3<0
#
!
HX2IN5>#
!
5RXYEC/>E
#
"
#2
@
ZC0C;
D
5C=V
@
V
!
X00VZUC0
@
C=.<2
@
Z.BE=[EZ<=R0.\VZ/.[
D
!
PE>>C["#""#9
!
5>.0<
&
!T.<0?V1.C)TVB>0.
A
EV5C+][^
!
5>._V0
@
!
X00VZUC0
@
C=.<"!*$*&
!
5>.0<
#
/51+)(7+
$
TC.^V0[._
D
[>V
@
V0V[.B^.__VZV0BV/<;C0
@
>
D
Z`.^=.0V/2#<0^ 2% V^Z.\V^ _ZC;(
G<\CZ.)
[<
)
F
(
]C0
@
/>E%
)!
<0^ >
D
Z`.^=.0V5!_ZC;(
G<\CZ.[<
)
FH"&),.0B>ZC;C/C;V<0^ 3I2=V\V=
!
aV
<0<=
D
?V^ [>V.ZbD
C[
Dc
V<0^ 776_.0
@
VZ
c
Z.0[B>@
ZCC[[.
c
B>ZC;C/C;V[VB>0C=C
@D
<0^
776;C=VBE=0C=C
@D
+T>VZV/E=[/>CaV^ [><[
$"
#
#
P
D
Z`.^ =.0V2#
!
2%<0^ 5!aVZV[V[Z<
c
=C.^
"
!0J$KJ$
#!
a.[>bD
C[
Dc
V[
Dc
VC_!1
!
#1<0^ #2
!
ZV/
c
VB[.\V=
D
+T>VbD
C[
Dc
V_CZ;E=aVZV!0J$KJ$J%,;L#!/;<0^ !0J$KJ$J$;
!
ZV/
c
VB[.\V=
D
+
"
!
#
2[C[<=C_*"
c
C=
D
;CZ
c
>.B=CB.aVZV
<;
c
=._.V^ E/.0
@
[>V#"/E.[<`=V776
c
Z.;VZ
c
<.Z/
!
@
_CZ&9+%&MC_<=[>V<;
c
=._.V^ =CB.+
"
%
#
T>V
776_.0
@
VZ
c
Z.0[/C_[>V%>
D
Z`.^=.0V/<0^ [>V.Z
c
V^
!
a>.B>
c
ZC\.^V^ < <`/./_CZ[>V.)
V^0[._.B<[.C0C_[>V>
D
Z`.^=.0V/<0^ [>V.Z
c
V;<[VZ.<=/aVZVB=ZVVB<[)
V
@
CZ.V/ <`/V^ C0
@
V0V[.B .^/[<0BV
"
N3
#
\<=EVC_"+$*
$
;C[>VZ_<\CZ.[V
!
>
D
Z`.^ =.0V2#<0^ _<[>VZ
(
]C0
@
/>E
%
)
@
CZ
D
!
>
D
Z`.^=.0V2%<0^ 5!@
CZ
D
!
<0^ _<[>VZH"&),@
CZ
D
+
-
*
8")!1
$
c
C[<[C
&
>
D
Z`.^=.0V/
&
B>ZC;C/C;V
&
bD
C[
Dc
V
&
776<0<=
D
/./
!!
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粮*菜*饲兼用和工业原料作
物!在中国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外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主要
采用有性杂交方法!获得杂种实生苗!进而选择符合
目标性状的优良株系用无性繁殖方式固定其杂种优
势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之一!目
前生产上栽培品种主要是国内育成品种(克新
#
号)
及国外引进的(费乌瑞它)*(夏坡地)!但这些品种退
化严重+!)*,因此!亟待培育抗病性和适应性强的马
铃薯优良品种近几年来!为选育抗病性强*优质高
产且生育期合适的马铃薯新品种!根据生态型差异
大*优缺点互补的亲本组配原则!将品质好*早熟*产
量及商品薯率高的马铃薯(费乌瑞它)"
G<\CZ.[<
!
0
J$KJ$
#作母本!分别以抗黑痣病能力强*适应性
广*维生素
5
含量高的日本引进材料
H"&),
"
!0J$K
J$
#和抗旱性较强*淀粉含量高的国内育成品种
(陇薯
%
号)"
]C0
@
/>E%
!
0J$KJ$
#
+
,)
,作父本!通
过人工授粉杂交!成功获得(费乌瑞它)
F
(陇薯
%
号)和(费乌瑞它)
FH"&),

!
个杂交组合的杂交
种!并经田间选择及
776
分子标记鉴定!从(费乌瑞
它)
F
(陇薯
%
号)杂种
G
#
群体中得到
!
个优良株系
2#

2%
!从(费乌瑞它)
FH"&),
杂种
G
#
群体中得

#
个优良株系
5!
+
9
,
!关于
%
个优良株系的染色体

3I2
指纹特征目前尚未见有研究报道本试验
以亲本为对照!拟对这
%
个优良株系的染色体核型

776
指纹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马铃薯新品种的
育成及其鉴定提供依据
#
!
材料和方法
9+9
!
供试材料
材料为(费乌瑞它)
F
(陇薯
%
号)的杂交种
G
#
优良无性株系四代的
2#

2%
!(费乌瑞它)
FH"&),
杂交种
G
#
优良无性株系四代
5!
!以及亲本(费乌瑞
它)*(陇薯
%
号)和
H"&),
各材料均由内蒙古农业
大学马铃薯育种研究中心提供
9+:
!
研究方法
9+:+9
!
根尖细胞的处理及染色体制片
!
将各供试
材料薯块埋入湿润的细沙中!室温下生根待侧根
长至
!
"
%B;
时!选取幼嫩的根尖约
#B;
放入装有
蒸馏水的
#";]
试管中!置于
"d
冰水混合物中处

!$>
取出根尖放在卡诺液中固定
#
"
!$>

将固定好的根尖清水洗净后浸入
#;C=
%
]
盐酸中!
,"d
恒温下解离
#"
"
!";.0
!根尖清洗后置于
$d
冰箱备用

!;;
左右根尖置于载玻片上!用卡宝品红
染色制片!
e=
D
;
c
E/1S)*#
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统
计染色体数目!选择分散相良好的染色体照相
9+:+: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依据李懋学+#")##,提出的
标准!选取
#!"
个以上染色体分散良好的分裂中期
细胞!统计各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对具有完整染色
体组"
!0J$KJ$
#且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图片测量
长臂和短臂长度!并记录有无随体!计算染色体相对
长度*平均臂比*核型不对称系数*着丝粒指数*臂比
#
!
的比率*最长%最短染色体!按照
]V\<0
等+#!,提
出的标准命名系统和
7[V` .`0/
+
#%
,的核型分类标准
进行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相对长度绘制核型模式
图!每种材料用
!"
个细胞进行核型分析
9;:;$
!
<=/
的提取与检测
!
在苗期剪取各供试马
铃薯材料单株的幼嫩叶片!用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
限公司生产的植物基因组试剂盒提取
3I2
!
#+*M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I2
纯度后!稀释至
*"
0
@
%
#
]

(!"d
冰箱中保存备用
9;:;>
!
%%&
扩增体系及
3?&
反应程序
!
扩增反应
体系为
#"F1E_VZ!+"
#
]
!
U
@
!L
!+$
#
]
"
#+*;;C=
-
]
(#
#!
I^T8/#+$
#
]
"
"+!!*;;C=
-
]
(#
#!
!"
#
3I2
聚合酶
"+#
#
]
!模板
3I2#+"
#
]
!引物各
#+"
#
]
"
+*
#
;C=
-
]
(#
#!
^^ P
!
e##+#
#
]

856
反 应 程 序$在
:
cc
V0^CZ_ UD
B=VZ
*%%#)856
仪上!
9$d
预变性
$;.0
!
#
个循环&
9$d
变性
%"/
!
*,d
退火
$*/
!
&!d
延伸
9"/
!共
%$

循环!最后
&!d
延伸
#";.0
!
#
个循环扩增反应
结束后!待
856
管冷却至室温!每个反应体系中加

,+"
#
]
的变性缓冲液!
9$d
变性处理
*;.0

迅速取出冰浴冷却
9+:+@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检测
!
扩增产
物在
,M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电泳!上样量

*
#
]
变性后的扩增产物!电泳约
#+*>
将胶板
用蒸馏水漂洗
#
次!在染色液中银染
#*;.0
!取出
蒸馏水中速漂!放入显影溶液中显影!直至条带清晰
后用蒸馏水漂洗
!;.0
!自然风干后扫描+#$,
9;:;A
!
%%&
适宜引物筛选
!
本试验利用
I51X

站公布
,
对马铃薯
776
特异性引物!委托上海生
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碱基序列!从中选出
856
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丰富的
#"

776
适宜引物用于进一步分析"表
#
#
9;:;B
!
%%&
多态性位点统计
!
根据多态性扩增位
点的有无统计
776
等位基因!采用
"
%
#
赋值法!即
在等位位点上出现条带记为.
#
/!无条带记为.
"
/!按
片段从大到小的顺序记录!建立.
"
/*.
#
/型二元数据
矩阵!并计算以下相关遗传系数+#*,$
"
#
#多态性位点百分率"简称
8
#
$J
"
%
%
&
#
F
#""M
!其中!
%
为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数目!
&

扩增出的位点总数
"
!
#计算各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与遗传距
9#%#
&

!!!!!!!!!!!!!
张自强!等$
%
个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的核型及
776
分析

9
!
%%&
分析所用的引物及其碱基序列
T<`=V#
!
8Z.;VZ/<0^ [>V.Z0EB=VC[.^V/V
A
EV0BV/E/V^ .0776<0<=
D
/./
引物名称
8Z.;VZ0<;V
正向引物
GCZac
Z.;VZ
反向引物
6V\VZ/V^
c
Z.;VZ
7& *f)N25TNN5TN2555TN225T5)%f *f)N252222TT252NN225TN5222)%f
7#$ *f)52N52222T52N22555N2T)%f *f)NN2T52T5222TT5255N5T)%f
7#&" *f)5N5222T5TT52T55N2TT5)%f *f)T55NN5NN2T22T25TTNTT)%f
7#&$ *f)TN2NNNTTTT52N222NNN2)%f *f)52T55TTN52252255T55T)%f
7#$ *f)T52T525225NTN255552)%f *f)NNN5TTN22TN2TNTN22N5T5)%f
776*9
"
$
#
*f)TT5NTTN22N22N2TN2TNNT5)%f *f)5222N2NNN522N52T5522N2)%f
7T25527 *f)22TT52TNTTTN5NNT25NT5)%f *f)2TN52N222N2TNT52222TTN2)%f
/[#"*# *f)NNT5T552TT2N555T5TN2N)%f *f)252T222TNN2T525252)%f
7TU#"$9 *f)5T2552NTTTNTTN2TTNTNNTN)%f *f)2NNN25TTT22TTTNTTNN25N)%f
7TU!"!! *f)N5NT52N5N2TTT52NT25T2)%f *f)TT52NT5225T55TNTTN5N)%f
离!遗传相似系数
(J!&
)
*
%"
&
)
L&
*
#!其中!
&
)
*
是指材料
)
和材料
*
共有的片段数目!
&
)
L&
*
指在
!
个材料中出现的片段数目之和遗传距离
+J#
((
根据类平均聚类法"
R8NU2
#!应用
387
g+"#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
!
结果与分析
:+9
!
$
个杂种株系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及核型
%
个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及其亲本根尖细胞
中!四倍体细胞比例在
9!+$!M
"
9*+*!M
之间!占
绝对优势!表明
%
个杂种优良株系均为四倍体!染色
体数目稳定"表
!
#
各供试材料染色体的基本参数和核型如表
%
"
$
和图
#
所示优良株系
2#
的第
$
*第
,
和第
#!

染色体为
/;
型!而优良株系
2%
的第
#
*第
$
和第
,
组染色体为
/;
型!其余均为
;
型染色体!这与其亲
本(费乌瑞它)和(陇薯
%
号)的染色体有一定差异!
表明染色体形态发生一定的变异株系
2%
染色体
组相对长度变幅大于其双亲!在
,+,%M
"
#*+9&M
之间&株系
2#
的染色体组相对长度介于双亲之间!
变幅在
*+$#M
"
#!+#"M
之间
株系
2#

2%
的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
比值分别为
!+!$

!+$#
!平均臂比分别为
#+*&

#+$
!不对称系数分别为
,"+!M

*9+9,M
!均高
于其亲本株系
2#

!1
核型!与母本(费乌瑞它)
相同&而株系
2%

#1
核型!不同于双亲
杂交组合(费乌瑞它)
FH"&),
的杂种株系
5!
的染色体类型均为
;
型!与其父本一致其染色体
组相对长度变幅在
,+$M
"
#!+#M
之间!最长染
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
#+
!平均臂比为
#+$#
!均介于双亲之间&不对称系数为
*+*!M
!高
于双亲其核型与父本一致!均为
#2

:;:
!
%%&
扩增结果
利用筛选出的
#"

776
引物对
,
个马铃薯材
料基因组的
I32
进行
856
扩增!共得到
,%
个条
清晰*稳定的
776
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
,+%
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
*"
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

&9+%&M
!表明供试材料的
776
多态性丰富"表
*
#在
#"
对引物中!以引物
7#&$
扩增的位点最多!

##
个&引物
7#&"
扩增的位点最少!为
$
个各供
试材料的
776
指纹图差异明显"图
!
#!每对引物都
能将各供试材料清晰地区分开来!这为马铃薯杂种
优良株系的鉴定及新品种育成利用提供了重要的
3I2
分子依据

:
!
$
个杂种株系及其亲本的根尖染色体数目及倍性
T<`=V!
!
5>ZC;C/C;V0E;`VZ<0^
c
=C.^
D
C_[>V%>
D
Z`.^=.0V/<0^ [>V.Z
c
材料
U<[VZ.<=
观察细胞总数
5V=IC+
缺体细胞
IE=./C;.B
"
!0J$$
"
$&
#
四倍体细胞
TV[Z<
c
=C.^
"
!0J$KJ$
#
四倍体细胞比例
8ZC
c
CZ[.C0C_
[V[Z<
c
=C.^ BV=/
%
M
倍性
8=C.^
D
株系
2#P
D
Z`.^=.0V2# #%! #" #!! 9!+$!
四倍体
TV[Z<
c
=C.^
株系
2%P
D
Z`.^=.0V2% #$" 9 #%# 9%+*&
四倍体
TV[Z<
c
=C.^
株系
5!P
D
Z`.^=.0V5! #%9 ## #! 9!+"9
四倍体
TV[Z<
c
=C.^
费乌瑞它
G<\CZ.[< #%$ , #! 9*+*!
四倍体
TV[Z<
c
=C.^
H"&), #!9 & #!! 9$+*&
四倍体
TV[Z<
c
=C.^
陇薯
%

]C0
@
/>E% #%" 9 #!# 9%+"
四倍体
TV[Z<
c
=C.^
"!%#
西
!

!

!

!

!

!!!!!!!!!!!!!!!!!!!
%$


$
!
杂种株系及亲本的染色体参数
T<`=V%
!
T>V
c
VB>ZC;C/C;V/C_>
D
Z`.^=.0V/<0^ [>V.Z
c
材料
U<[VZ.<=
序号
IC+
相对长度
6V=<[.\V=V0
@
[>
%
M
臂比
2Z;Z<[.C
类型
T
Dc
V
序号
IC+
相对长度
6V=<[.\V=V0
@
[>
%
M
臂比
2Z;Z<[.C
类型
T
Dc
V
株系
2#
P
D
Z`.^=.0V2#
# *+#!L,+9J#!+#" #+%, ; & %+$!L$+9,J+% #+$* ;
! $+#%L,+*J#"+&# #+*9 ; !+9&L$+,J&+,* #+* ;
% $+*$L,+$%J#"+9& #+$! ; 9 !+,&L%+9J,+*, #+$, ;
$ !+*L*+99J+$ !+#" /; #" !+$%L%+*!J*+9* #+$* ;
* %+9L*+9&J9+9* #+*" ; ## !+$*L%+$&J*+9! #+$! ;
, %+!#L*+&J+99 #+" /; #! #+9&L%+$$J*+$# #+&* /;
株系
2%
P
D
Z`.^=.0V2%
# *+&,L#"+!#J#*+9& #+&& /; & *+,&L,+9J#!+,* #+!% ;
! ,+#!L9+!!J#*+%$ #+*# ; *+*&L,+9J#!+** #+!* ;
% *+,$L9+#&J#$+# #+,% ; 9 %+,&L$+9&J+,$ #+%* ;
$ $+&L9+!$J#$+## #+9# /; #" !+9&L$+$J&+$* #+*# ;
* *+,!L+*%J#$+#* #+*! ; ## %+&L%+%J&+,# #+"# ;
, $+$*L&+99J#!+$$ #+" /; #! !+&L%+&,J,+,% #+%# ;
株系
5!
P
D
Z`.^=.0V5!
# $+&,L&+$!J#!+# #+*, ; & %+,L$+*&J+$% #+# ;
! $+#&L,+$*J#"+,! #+** ; !+&L$+!$J&+## #+$ ;
% %+,*L*+&J9+*! #+,# ; 9 !+,&L$+%#J,+9 #+,# ;
$ $+%!L*+,J#"+"" #+%# ; #" %+#$L$+!%J&+%& #+%* ;
* $+*,L*+,&J#"+!% #+!$ ; ## !+*L%+9#J,+&, #+%& ;
, %+$%L$+,!J+"* #+%* ; #! !+&*L%+&%J,+$ #+!% ;
费乌瑞它
G<\CZ.[<
# $+$L+9,J#%+$$ !+"" /; & %+$!L$+*&J&+99 #+%$ ;
! $+!$L&+&J#!+## #+* /; !+*&L$+*%J&+#" #+&, /;
% $+*!L,+%&J#"+9 #+$# ; 9 $+#!L$+$&J+*9 #+" ;
$ $+9*L,+!,J##+!# #+!, ; #" %+$!L$+!,J&+, #+!* ;
* %+9!L*+,&J9+*9 #+$* ; ## %+**L%+99J&+*$ #+#! ;
, $+&L*+#$J#"+"# #+", ; #! %+%&L%+9#J&+! #+#, ;
陇薯
%

]C0
@
/>E%
# $+"%L&+!J##+%# #+# /; & $+"*L$+!J+%% #+", ;
! $+*,L*+&J#"+%$ #+!& ; %+!,L%+9J&+!$ #+!! ;
% $+$%L*+!,J9+,9 #+#9 ; 9 !+9&L%+*J,+! #+%" ;
$ %+,!L*+#9J+# #+$% ; #" %+$!L%+&9J&+!# #+## ;
* $+#&L$+9$J9+## #+# ; ## !+,$L%+,!J,+!, #+%& ;
, !+9&L$+$*J&+$! #+*" ; #! !+$!L%+*&J*+99 #+$ ;
H"&),
# $+,&L,+!#J#"+ #+%% ; & %+$&L$+*!J&+99 #+%" ;
! %+$#L*+$&J+ #+," ; %+,L$+!&J+#% #+## ;
% $+$#L*+"&J9+$ #+!! ; 9 %+%*L$+!,J&+,# #+!& ;
$ %+$*L$+&&J+!! #+% ; #" %+*&L$+!$J&+# #+#9 ;
* %+*,L$+&*J+%# #+%% ; ## %+*!L%+9&J&+$9 #+#% ;
, $+#L$+*J+&, #+#" ; #! %+#!L%+*&J,+,9 #+#$ ;

>
!
杂种株系及其亲本的核型参数
T<`=V$
!
T>V
c
VbD
C[
Dc
V/C_>
D
Z`.^=.0V/<0^ [>V.Z
c
材料
U<[VZ.<=
核型公式
YD
C[
Dc
V_CZ;E=<
最长%最短
6V=<[.\V=V0
@
[>
Z<[.C
平均臂比
2Z;Z<[.C
着丝点指数
5V0[ZC;VZ.B
.0^VK
%
M
不对称系数
2/
D
;;V[Z
D
BCV__.B.V0[
%
M
核型类型
YD
C[
Dc
V
/
D
;;V[Z
D
株系
2#P
D
Z`.^=.0V2# !0J$KJ$J%,;L#!/; !+!$ #+*& %!+!$
"
$!+%# ,"+! !1
株系
2%P
D
Z`.^=.0V2% !0J$KJ$J%,;L#!/; !+$# #+$ %$+*#
"
$9+,& *9+9, #1
株系
5!P
D
Z`.^=.0V5! !0J$KJ$J$; #+ #+$# %+!*
"
$*+&9 *+*! #2
费乌瑞它
G<\CZ.[< !0J$KJ$J%,;L#!/; !+"$ #+$% %#+%,
"
$+,* *+$$ !1
陇薯
%

]C0
@
/>E% !0J$KJ$J$$;L$/; #+9 #+%% %*+,%
"
$+,! *,+% #2
H"&), !0J$KJ$J$; #+,% #+!* %+$"
"
$&+&! **+*$ #2
#!%#
&

!!!!!!!!!!!!!
张自强!等$
%
个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的核型及
776
分析
:+$
!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个材料的遗传距离"
N3
#在
"+!9"%
"
"+&,$&
之间!平均
"+*%$!
"表
,
#株系
2%
与母本(费乌瑞
它)的
N3
较大!为
"+&#$%
&而株系
2#
与母本(费
乌瑞它)的
N3
最小!为
"+!9"%

N3

"+$*

基准!将
,
个马铃薯材料分为
%
类$母本(费乌瑞
它)*株系
2#
和父本(陇薯
%
号)为一类!株系
2%

株系
5!
为第二类!父本
H"&),
单独为一类"图
%
#

#
!
%
个杂种株系及其亲本根尖细胞染色体及核型模式图"
!0J$KJ$
#
2+
株系
2#
&
1+
株系
2%
&
5+
株系
5!
&
3+
费乌瑞它"
$
#&
:+H"&),
"
%
#&
G+
陇薯
%
号"
%
#
G.
@
+#
!
T>VZCC[[.
c
BV=B>ZC;C/C;<=B>VbD
C[
Dc
V.^VC
@
Z<;/
C_%>
D
Z`.^=.0V/<0^ [>V.Z
c
"
!0J$KJ$
#
2+P
D
Z`.^=.0V2#
&
1+P
D
Z`.^=.0V2%
&
5+P
D
Z`.^=.0V5!
&
3+G<\CZ.[<
"
$
#&
:+H"&),
"
%
#&
G+]C0
@
/>E%
"
%
#
!!%#
西
!

!

!

!

!

!!!!!!!!!!!!!!!!!!!
%$


!
!
供试材料部分引物
776
扩增结果
U+U&
#+
费乌瑞它"
$
#&
!+H"&),
"
%
#&
%+
陇薯
%
号"
%
#&
$+
株系
2#
&
*+
株系
2%
&
,+
株系
5!
G.
@
+!
!
776<;
c
=._.B<[.C0ZV/E=[/C_[V/[V^
c
=<0[/a.[>
c
c
Z.;VZ/
#+G<\CZ.[<
"
$
#&
!+H"&),
"
%
#&
%+]C0
@
/>E%
"
%
#&
$+P
D
Z`.^=.0V2#
&
*+P
D
Z`.^=.0V2%
&
,+P
D
Z`.^=.0V5!

A
!
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矩阵
T<`=V,
!
T>V
@
V0V[.B/ .^/[<0BV;<[Z.KC_[V/[V^
c
=<0[/
材料
U<[VZ.<=
费乌瑞它
G<\CZ.[<
株系
2%
P
D
Z`.^=.0V2%
陇薯
%

]C0
@
/>E%
株系
2#
P
D
Z`.^=.0V2#
H"&),
株系
2%P
D
Z`.^=.0V2% "+&#$%
陇薯
%

]C0
@
/>E% "+$#,& "+*!9$
株系
2#P
D
Z`.^=.0V2# "+!9"% "+*%% "+%%%%
H"&), "+,#9" "+&",9 "+,9$& "+*,&%
株系
5!P
D
Z`.^=.0V5! "+*""" "+$## "+$""" "+$#* "+&,$&

@
!
供试材料的
%%&
引物及扩增结果
T<`=V*
!
776
c
Z.;VZ/<0^ [>V<;
c
=._.B<[.C0
ZV/E=[/C_[V/[V^
c
=<0[/
引物名称
8Z.;VZ
0<;V
扩增位点数
IC+C_
<;
c
=._.V^
=CB.
多态性位点数
IC+C_
c
C=
D
;CZ
c
>.B
=CB.
多态性位点百分率
8VZBV0[<
@
VC_
c
C=
D
;CZ
c
>.B
=CB.
%
M
7& , * %+%%
7#$ * $ "+""
7#&" $ % &*+""
/[#"*# , * %+%%
7#&$ ## &!+&!
7#$ * $ "+""
776*9
"
$
#
& , *+&#
7T25527 * $ "+""
7TU#"$9 , $ ,,+,&
7TU!"!! & &+*"
总计
TC[<= ,% *" &9+%&
%
!

!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结构及数目的变
化!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这些变化趋势与
规律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重要的意
义+#&)#9,每个物种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长度*随体
大小*数目等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本试验对
(费乌瑞它)
F
(陇薯
%
号)杂交组合的优良杂种株系

%
!
供试材料的
776
聚类
G.
@
+%
!
T>V V^0^ZC
@
Z<;C_[V/[V^
c
=<0[/
`
D
776B=E/[VZ<0<=
D
/./
2#

2%
及(费乌瑞它)
FH"&),
杂交组合的优良杂
种株系
5!
的染色体特征研究显示!株系
2#
的核型
类型为
!1
型!呈偏母本遗传&株系
5!

#2
型!呈
偏父本遗传&株系
2%
的核型类型为
#1
!明显不同
于其双亲!这表明马铃薯杂交种不同株系的染色体
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另外!株系
2#
和株

2%
的核型公式为
!0J$KJ%,;L#!/;
!与其母
本(费乌瑞它)相同!但三者的
#!

/;
染色体及
%,

;
染色体不全在相同的染色体组上造成以上
这些杂种株系染色体变异的原因可能是在配子形成
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发生交换*易位等结构变异的结
果!此点有待深入研究而这种变异可作为各杂种
株系在染色体水平鉴别的依据
%!%#
&

!!!!!!!!!!!!!
张自强!等$
%
个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的核型及
776
分析
同一作物不同材料在
3I2
水平遗传距离的大
小能够体现各材料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作为作物
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重要理论依据+!#,本试验中!
母本(费乌瑞它)与父本(陇薯
%
号)*
H"&),
之间的遗
传距离分别为
"+$#,&
*
"+,#9"
!它们之间遗传差异
较大!其杂交种
G
#
无性系四代的
%
个优良株系间遗
传距离也较大!分别为
"+$##
*
"+$#*

"+*%%
!
这表明亲本间遗传差异大!从其杂交后代选育出符
合目标性状优良株系的几率较大
%
个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
2#
*株系
2%
和株系
5!
均为四倍体"
!0J$KJ$
#!其核型类型分别为
!1
*
#1

#2
&株系
2#
和株系
2%
的染色体核型公
式均为
!0J$KJ$J%,;L#!/;
!株系
5!
的核型
公式为
!0J$KJ$J$;

利用筛选出
#"

776
适宜引物
856
扩增得

*"
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
&9+%&M

试验建立了
%
个马铃薯杂种优良株系及其亲本的
776
指纹图!可作为杂种优良株系及亲本间在
3I2
水平识别的重要依据以
+

"+$*
为基准!将
,
个材料分为
%
类$母本(费乌瑞它)*株系
2#
和父本
(陇薯
%
号)为一类!株系
2%
和株系
5!
另为一类!
父本
H"&),
单独列为一类
参考文献!
+
#
,
!
司怀军!王
!
蒂!张
!
宁!等
+
马铃薯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5
,
+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
#%(#*+
+
!
,
!
刘思泱
+,
个彩色马铃薯品种的核型及
X776
分析+
3
,
+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
$
#(*+
+
%
,
!
4P2IN]]
"张丽莉#!
7RGG
"宿飞飞#!
5P:IQ]
"陈伊里#!
V[<=+6V/VC0
c
C[<[C
@
VZ;
c
=@
;V[>C^ .0
5>.0<
+
H
,
+,-)./0/$12"213145."6
"中国马铃薯#!
""&
!
:9
"
$
#$
!!%(!!&
"
.05>.0V/V
#
+
+
$
,
!
SX:5P
"谢从华#
+8C[<[C.0^E/[Z
D
$
/[<[E/<0^ V^\V=C
c
;V0[
+
H
,
+3145."61
7
84"9-1.
:
;
:
5)<46245"6=.)>/50)2
?
"
I<[+7B.+:^.+
#"华中农业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CB
"
#
#$
#($
"
.05>.0V/V
#
+
+
*
,
!
7RXOH
"隋启君#!
]XS8
"李先平#!
Q2INW]
"杨万林#
+7.[E<[.C0<0<=
D
/./C_
c
C[<[CV/
c
ZC^EB[.C0.05>.0<
+
H
,
+(142-@/02,-)."3145."6
1
7
;
:
5)<46245"6(<)/."西南农业学报#!
""
!
:9
"
$
#$
##!(##
"
.05>.0V/V
#
+
+
,
,
!
张笑宇
+
马铃薯抗黑痣病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抗病机制研究+
3
,
+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
$
%($#+
+
&
,
!
4P2INSU
"张晓萌#!
QRSS
"于肖夏#!
/2"6+20<=
D
/./C_
c
C=V0_VZ[.=.[
D
<0^ B>ZC;C/C;V
c
<.Z.0
@
BC0_.
@
EZ<[.C0C_B=C0V/C_BC=CZ
c
C[<[C
>
D
Z`.^/G
#
+
H
,
+3145."61
7
A../5B1.
:
16)";
:
5)<46245"6=.)>/50)2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
$>
"
%
#$
!$(!
"
.05>.0V/V
#
+
+

,
!
]X5PO
"李长青#!
QRSS
"于肖夏#!
QR4P
"于
!
卓#!
/2"6+YD
C[
Dc
V<0<=
D
/./C_<[=<0[.BF=C0
@
/>EIe+,>
D
.`Z^ =.0V/<0^ [>V.Z
c
V0[/
+
H
,
+3145."61
7
A../5B1.
:
16)";
:
5)<46245"6=.)>/50)2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
$>
"
!
#$
!,(%"
"
.05>.0V/V
#
+
+
9
,
!
4P2IN4O
"张自强#!
QRSS
"于肖夏#!
QR4P
"于
!
卓#!
/2"6+X^V0[._.B<[.C0C_[aCBZC//BC;`.0<[.C0/C_G
#
(16".4C24D/5104C`
D
776;C=VBE=+
H
,
E,-)./0/3145."61
7
F<1G;
:
5)<4624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
:9
"
##
#$
#$##(#$#*
"
.05>.0V/V
#
+
+
#"
,
!
]XUS
"李懋学#!
5P:I6Q
"陈瑞阳#
+2/E
@@
V/[.C0C0[>V/[<0^D
C[
Dc
V<0<=
D
/./.0
c
=<0[/
+
H
,
+3145."61
7
H4-".I1G
2".)<"6J/0/"5<-
"武汉植物学研究#!
#9*
!
$
"
$
#$
!9&(%"!
"
.05>.0V/V
#
+
+
##
,
!
李懋学!张赞平
+
作物染色体及其研究技术+
U
,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99,
$
!,$(!&"+
+
#!
,
!
]:g2I 2
!
G6:3N2Y+7<0^ V`Z
@
22+IC;V0B=c
C/.[.C0C0B>ZC;C/C;V/
+
H
,
+8/5/K)2"0
"遗传#!
#9,$
!
*!
$
!"#(!!"+
+
#%
,
!
7T:11XI7N]+5>ZC;C/C;VV\C=E[.C0.0>.
@
>VZ
c
=<0[/
+
U
,
+]C0^C0
$
:^ a!
#9&#
$
&(9"+
+
#$
,
!
SR7P1
"许邵斌#!
T2eQG
"陶玉芬#!
Q2IN4PO
"杨昭庆#!
/2"6+2.;
c
=V<0^ Z<
c
.^ ;V[>C^/E/V^ _CZ/.=\VZ/[<.0.0
@
<0^
@
V=
c
ZV/VZ)
\<[.C0
+
H
,
+8/5/K)2"0
"遗传#!
""!
!
:>
"
%
#$
%%*(%%,
"
.05>.0V/V
#
+
+
#*
,
!
I:XU+20<=
D
/./C_
@
V0V .^\VZ/.[
D
.0/E` .^\.^V^
c
C
c
E=<[.C0/
+
H
,
+$51:
01
7
2-/&"2)1."6;<"K/C
?
1
7
(<)/.7
2-/=(;
!
#9&%
!
"
&"
#$
%%!#(%%!%+
+
#,
,
!
唐启义!冯明光
+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
387
数据处理系统+
U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
,
!
W2INHW
"汪劲武#!
Q2INH
"杨
!
继#!
]XUS
"李懋学#
+YD
C[
Dc
.B<=/[E^
D
C__.\V/
c
VB.V/C_5>.0V/V^ V0^Z<0[>V;<
+
H
,
+;<2"I12".)G
<"L4..".)<"
"云南植物研究#!
#99#
!
9$
"
$
#$
##($#,
"
.05>.0V/V
#
+
+
#
,
!
W2IN5PQ
"王春彦#!
]ReGS
"罗凤霞#!
]XQ8
"李玉萍#!
/2"6+YD
C[
Dc
V<0<=
D
/./C__CEZVKC[.B^ <__C^.=BE=[.\+
H
,
+;<2"I12EI1G
5/"6EGM<<)K/.2E().E
"西北植物学报#!
"##
!
$9
"

#$
#*&&(#*#
"
.05>.0V/V
#
+
+
#9
,
!
PRG6
"胡凤荣#!
W2ING
"王
!
斐#!
12e6]
"鲍仁蕾#!
/2"6+8ZV[ZV<[;V0[ZV<
@
V0[/_CZ8
?
"<).2-40ZCC[[.
c
<0^ bD
C[
Dc
V<0<=
D
/./
+
H
,
+;<2"I12EI15/"6EGM<<)K/.2E().E
"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
.05>.0V/V
#
+
+
!"
,
!
Q2INTH
"杨通静#!
T2eN
"陶
!
刚#!
PR2INQP
"黄永会#!
/2"6+YD
C[
D
[
c
V<0<=
D
/./C_2[=<0[.B<0^ G<\CZ.[<
c
C[<[CBE=[.\+
H
,
+
4)9-14;
:
5)<46245"6(<)/."贵州农业科学#!
"#!
!
>D
"
*
#$
!9(%#
"
.05>.0V/V
#
+
+
!#
,
!
]X5PO
"李长青#!
QRSS
"于肖夏#!
QR4P
"于
!
卓#!
/2"6+X^V0[._.B<[.C0C_(16".4C24D/5104C>
D
Z`.^/`
D
776;C=VBE=+
H
,
+;<2"I12EI15/"6EGM<<)K/.2E().E
"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
.05>.0V/V
#
+
$!%#
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