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利用犛犆狅犜标记分析不同秋眠型
苜蓿的遗传多样性
何庆元1,2,王吴斌2,杨红燕2,向仕华2,周丽英1,王松华1
(1.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2.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10095)
摘要: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研究模板DNA、dNTPs、Mg2+、犜犪狇酶和引物5个因素的浓度对SCoT扩增迁移率
重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2.5ng/μLDNA、1.00mmol/L Mg
2+、1.20U犜犪狇酶、0.40
mmol/LdNTPs和0.30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优反应体系从50条引物中筛选
出13条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将它们分别扩增34个苜蓿品种,共检测到103个SCoT标记,其中92个位点具有多态
性。聚类分析表明,从安徽和江苏两地收集的野生南苜蓿和栽培苜蓿的遗传距离最远,单独聚为一类;其余32个
品种苜蓿在相似系数0.757附近分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Ⅱ亚群中,半秋眠型在3个亚群中都
有分布,而非秋眠型苜蓿分布在第一和第二亚群中,表明SCoT标记的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苜蓿的秋
眠型,但并不完全一致。
关键词:苜蓿;SCoT;条件优化;秋眠型;遗传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816;S551+.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2)02013308
分子标记技术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种质资源研究、遗传图谱构建、目的基
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各个方面[1]。按其作用分为随机DNA分子标记(randomDNAmarkers,RDMs)、
目的基因分子标记(genetargetedmakders,GTMs)和功能性分子标记(functionalmarkers,FMs)[2]。目前广泛
使用的基于PCR基础的分子标记大部分都是扩增非编码区或随机在基因组中,得到的位点一般与目标性状基因
距离较远,经遗传重组,引起了随机DNA分子标记与目的等位基因位点之间的交换,导致分子标记在应用上与
其目标有一定的偏差,限制了RDMs作为诊断性分子标记的应用[3]。随着结构及功能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基
于目的基因开发目的基因和功能性分子标记成为分子标记发展的方向。
SCoT标记(startcodontargetedpolymorphism)是国际水稻所Bertrand等在水稻(犗狉狔狕犪狊犪狋犻狏犪)上开发的
一种类似RAPD(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子标记,与RAPD一样利用单引物扩增。其引物设计的核心
是依赖短的保守起始序列,在翻译的起始区,都有ATG序列的起始密码子(+1,2,3),紧跟着是一个G(+4),在
+7,8,9位置是A,C,C,这7个核苷酸是固定的,引物总长度18nt,其他位置为填充序列。以基因的5′起始区域
为起点,扩增2个基因间区域,是一种新型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基因型分子标记。同时,它利用较高的退火温
度(50℃)能够有效保证扩增的保守性,大大降低了假阳性扩增出现的几率,具有RAPD的快速、简单的优点,但
比RAPD技术具有更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46]。因此,SCoT技术作为新型分子标记技术在基因作图和遗传多样
性等研究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紫花苜蓿(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被称之为“牧草之王”,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栽培牧草,目前全世界种植面积
约1233万hm2,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适应性广泛,品质优良,适口性好等特点,根系发达而耐
旱且根瘤菌固氮能力强等优良性状,是良好的水土保持和蜜源植物[7]。苜蓿属植物全世界约有65种,多数为优
良牧草,并且紫花苜蓿为同源四倍体异花授粉植物,其遗传基础复杂[8],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同工酶水平上较难区
第21卷 第2期
Vol.21,No.2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133-140
2012年4月
收稿日期:20110113;改回日期:20110318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基金项目(2007CB108901),安徽省教育厅重大基金项目(ZD200910)和安徽科技学院校级重点学科(AKXK20102
1)资助。
作者简介:何庆元(1978),男,安徽宿松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Email:heqingyuan1@163.com
通讯作者。Email:shwang70@yahoo.com.cn
分其亲缘关系,分类受到环境和主观因素影响。选用一种合适的分子标记研究苜蓿的遗传资源将为苜蓿育种和
遗传改良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苜蓿的遗传、种质资源和重要农业性状QTL定位研究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
RFLP、AFLP、RAPD、SSR、ISSR和SRAP[915]。但这些标记大部分是随机DNA标记,在进行QTL(数量性状基
因座位)作图时,在不同群体上需要重新标记,而SCoT标记是基因型标记,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变种表型与等位基
因相关位点的存在和缺失区分种质,精确反映出等位基因的真实多样性[4]。
苜蓿秋眠型是苜蓿引种栽培的重要依据,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建立苜蓿
SCoT技术的最优体系,并采用该技术从基因组水平上系统考察了34个不同秋眠型的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为
促进苜蓿合理引种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材料为34个苜蓿品种,包括32个紫花苜蓿品种和2个南苜蓿(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犺犻狊狆犻犱犪)品种(表1)。SCoT引物
(50条)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Taq酶和dNTPs为天根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1.2 总DNA的提取及纯度和浓度测定
取各品种苜蓿叶片,用液氮研磨碎,用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基因组DNA[16]。在含EB的1%
琼脂糖凝胶上电泳检测,然后取20μLDNA稀释150倍,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260和280nm的吸收值,计
算其浓度和纯度后,合格样品于-20℃冰箱保存备用。
1.3 SCoT体系优化的实验设计
以新牧1号苜蓿DNA作为模板和经预试能够有效扩增的1条引物(AW25395)进行正交设计试验,在20μL
的反应体系中添加1μL的25mg/mL的牛血清白蛋白,对模板DNA浓度、Mg
2+浓度、Taq酶浓度、dNTPs浓
度、引物浓度共5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4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设计(表2),每个处理重复3次。
1.4 PCR扩增、引物筛选和凝胶电泳
聚合酶链式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1min、50℃退火1min、72℃延伸1.5min、35个循
环,最后72℃延伸10min,4℃保存。体系优化和引物筛选后,利用最优体系和筛选的引物对34个苜蓿品种进行
扩增。扩增产物在含0.5μg/mL溴化乙锭的1.2%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待溴酚蓝电泳至凝胶尾端约1cm时停止
电泳,约需2h。电泳完毕观察、再用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光下拍照。
1.5 数据获取与分析
用Quantityone软件分析胶片,统计每个处理扩增得到的DNA条带数,经人工校正后,以100bpPlusDNA
LadderMarker作为参照标准分子量,对扩增出的条带进行分子量预测,将分子量在±5bp范围内作为同一位置
的条带,统计条带的重现率,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获得最佳反应体系。
重现率(%)=同一处理中迁移率一致的片段数/总扩增出的片段数×100
将34个苜蓿品种上扩增获得的条带,经人工校正后,将其转化为“0”和“1”数字符,同一位置有条带处以“1”
表示,无条带和模糊不清的条带以“0”表示,用NTSYSpc2.1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并利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
weightedpairgroupwithmathematicaverage,UPGMA)对34个苜蓿品种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基因组DNA的质量
电泳检测提取的苜蓿DNA为1条主带,说明所提取的DNA具有良好的完整性,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260
和280nm下的吸光值,OD260/OD280在1.6左右,能够用于PCR扩增(图1)。
2.2 正交设计各处理扩增结果的分析
2.2.1 最佳体系的选择 利用Quantityone软件统计条带,经人工校正后,比较扩增的重现率,结果表明,第5
处理的迁移率重现率达到100%,其次是1,2,3,6,7,8,10,11,15和16处理迁移率重现率较高,达到80%以上,
迁移率重现率最低的是第9处理,只有11.19%(表3)。依此确定第5个处理是SCoT反应最优体系,可用来扩
增其他苜蓿品种。
4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2
表1 供试的苜蓿品种
犜犪犫犾犲1 犃犾犳犪犾犳犪犮狌犾狋犻狏犪狉狊犻狀狋犺犻狊犲狓狆犲狉犻犿犲狀狋
序号No. 品种名Cultivar 秋眠等级Faldormancyrate 秋眠类型Faldormancytype 来源Origin
1 四季旺Siriver 9 非秋眠型 Nonfaldormancy 澳大利亚Australia
2 新疆大叶 Xinjiangbigleaf 5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中国China
3 维多利亚 Victoria 6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德国Germany
4 驯鹿 Ac.caribou 1 秋眠型Faldormancy 加拿大Canada
5 路宝Lobo 5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6 FGC8201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7 爱株+ZAbilene+Z 5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8 Quadrela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9 超级阿波罗Superapolo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10 特瑞 Terri 7 非秋眠型 Non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11 新牧1号 XinmuNo.1 1 秋眠型Faldormanc 中国China
12 WL414 6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13 Rampage 2 秋眠型Faldormanc 美国America
14 AC.Norolica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15 猎人和 HunterRiver 7 非秋眠型 Nonfaldormancy 澳大利亚Australia
16 寒苜1号ColdmuNo.1 1 秋眠型Faldormanc 澳大利亚Australia
17 金皇后 GoldenEmpress 3 秋眠型Faldormanc 美国 America
18 阿尔冈金 Algonguin 2 秋眠型Faldormanc 加拿大Canada
19 WL323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0 Nso33 7 非秋眠型 Non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1 超人Superman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2 Abacus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3 Magna601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4 威拉 Vela 6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5 顶点 Dingdian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6 胜利者 Victory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7 射手 Archer 5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28 苜蓿王 Alfaking 3 秋眠型Faldormanc 美国America
29 超级13R13RSupreme 8 非秋眠型 Nonfaldormancy 美国America
30 德国大叶 Germanbigleaf 未知Unknown 未知 Unknown 中国China
31 FGC401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澳大利亚Australia
32 南苜蓿(安徽)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犺犻狊狆犻犱犪(Anhui) 未知Unknown 未知 Unknown 中国China
33 德宝 Derby 4 半秋眠型Semifaldormancy 美国 America
34 南苜蓿(江苏)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犺犻狊狆犻犱犪(Jiangsu) 未知Unknown 未知 Unknown 中国China
2.2.2 PCR各组分浓度对迁移率重现性的影响 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
Mg2+、Taq酶、dNTPs和引物的浓度都能对重现率产生显著性影响(表4)。其中,DNA浓度在2.5ng/μL最高,
并显著高于其他3个浓度下的重现率;而 Mg2+浓度以1.50mmol/L迁移率重现率最高,显著高于1.00和1.75
mmol/L的 Mg2+浓度的迁移率重现率,但与1.25mmol/L时的 Mg2+浓度没有显著差异;Taq酶用量为1.00U
时迁移率重现率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个用量下的迁移率重现率;0.32mmol/L的dNTPs下的迁移率重现率
最高,显著大于0.16和0.24mmol/L时的迁移率重现率,与0.40mmol/L时的迁移率重现率没有显著差异;引
531第21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2年
物浓度在0.30μmol/L时,迁移率重现率最高,并显
著高于0.20,0.50μmol/L 下的重现率;与0.40
μmol/L之间的重现率差异不显著。
2.3 引物的筛选
引物筛选按第5处理反应体系进行,50条引物分
别以新牧1号DNA为模板进行扩增,结果有27条引
物能扩增出有效条带。27条引物进一步扩增34个苜
蓿品种,其中,13条引物能在所有苜蓿品种上都扩增
出有效条带,将这些条带作为遗传标记分析扩增特点
和不同品种亲缘关系(表5)。
表2 犘犆犚正交试验设计
犜犪犫犾犲2 犗狉狋犺狅犵狅狀犪犾犱犲狊犻犵狀狅犳犘犆犚
DNA模板
DNAtemplate
(ng/μL)
Mg2+浓度
Mg2+concentration
(mmol/L)
Taq酶
Taqpolymerase
(U)
dNTPs
(mmol/L)
引物
Primer
(μmol/L)
2.0 1.00 0.8 0.16 0.20
2.5 1.25 1.0 0.24 0.30
3.0 1.50 1.2 0.32 0.40
3.5 1.75 1.4 0.40 0.50
图1 34份苜蓿品种的电泳图
犉犻犵.1 犈犾犲犮狋狉狅狆犺狅狉犲狊犻狊狆狉狅犳犻犾犲狅犳34狅犳犪犾犳犪犾犳犪犮狌犾狋犻狏犪狉’狊犇犖犃
表3 正交设计各处理的迁移率重现率
犜犪犫犾犲3 犚犲犪狆狆犲犪狉狉犪狋犲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犱犻狊狆狅狊犲狊狅犳狅狉狋犺狅犵狅狀犪犾犱犲狊犻犵狀犳狅狉犛犆狅犜-犘犆犚狊狔狊狋犲犿
处理号
No.
模板量
TemplateDNA
(ng/μL)
Mg2+浓度
Mg2+concentration
(mmol/L)
Taq酶
Taqpolymerase
(U)
dNTPs
(mmol/L)
引物
Primer
(μmol/L)
迁移率重现平均值
Averagevaluereappear
rate(%)
1 2.0 1.00 1.00 0.32 0.50 92.13±6.85
2 2.0 1.25 0.80 0.40 0.40 86.07±9.62
3 2.0 1.50 1.40 0.16 0.30 92.21±7.23
4 2.0 1.75 1.20 0.24 0.20 52.22±6.47
5 2.5 1.00 1.20 0.40 0.30 100.00±0.00
6 2.5 1.25 1.40 0.32 0.20 83.55±8.66
7 2.5 1.50 0.80 0.24 0.50 87.78±5.72
8 2.5 1.75 1.00 0.16 0.40 86.67±6.62
9 3.0 1.00 0.80 0.16 0.20 11.19±2.62
10 3.0 1.25 1.00 0.24 0.30 94.41±4.89
11 3.0 1.50 1.20 0.32 0.40 93.33±6.55
12 3.0 1.75 1.40 0.40 0.50 61.11±9.62
13 3.5 1.00 1.40 0.24 0.40 76.39±6.48
14 3.5 1.25 1.20 0.16 0.50 71.11±7.70
15 3.5 1.50 1.00 0.40 0.20 81.97±8.14
16 3.5 1.75 0.80 0.32 0.30 85.86±7.23
2.4 PCR扩增结果
13条引物扩增34个苜蓿品种共获得103个遗传位点,其中有92个位点在34个品种间具有多态性,多态性
位点占总位点的89.32%。其中引物AW25416扩增出的标记数最多,达13个,而AW25410扩增出的标记最少,
只有4个;引物AW25416和LW16995在所有的品种上都扩增出了2个相同位点,引物 AW25395、AW25406、
LW16997、LW17001、W34441、W34467和 W34470在所有苜蓿上都扩增出1个相同位点,但引物 AW25405、
AW25410、W34468和 W34471所有位点在34个苜蓿品种上都有多态性(表5,图2)。
6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2
2.5 不同品种苜蓿的秋眠型和SCoT聚类分析
用NTSYSpc2.1软件对13个引物所标记的103
个遗传位点进行聚类分析(图3)。34个苜蓿品种可以
分为两大类,其中来自安徽凤阳和江苏南京的野生南
苜蓿与其他苜蓿的亲缘关系最远,在相似系数0.850单
独聚为一类,其余32个品种聚为第二大类,在相似系
数0.757附近,第二大类又分为3个亚群。将聚类结
果与秋眠类型(表1)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第一亚群中
聚集了8个品种,包含了5个半休眠型的苜蓿品种,它
们是新疆大叶、FGC401、德宝、Magna601和威拉,还
有一个未知休眠型的德国大叶和2个非秋眠型苜蓿品
种四季旺和超级13R;第二亚群共聚集了21个品种,
其中包括所有7个秋眠型苜蓿中的6个,分别是新牧
1号、Rampage、金皇后、苜蓿王、寒苜1号、阿尔冈金,
以及19个半秋眠型中有12个也聚在此亚群中,分别
是路宝、超级阿波罗、FGC8201、超人、Abacus、胜利
者、射手、AC.Norolica、WL323、顶点、Quadrela和
WL414,还有3个非秋眠型的苜蓿品种Nso33、特瑞、
猎人和,其中路宝和超级阿波罗相似性最高,达到0.
900。第三亚群仅仅包括1个秋眠型的苜蓿品种驯鹿
和2个半秋眠苜蓿品种维多利亚和爱株+Z。表明
SCoT聚类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苜蓿的秋眠
型,但并不完全一致,同时聚类结果也表明,苜蓿间的
分子亲缘关系和地域来源也不完全一致,同一地域来
源的苜蓿品种被分别聚类到不同亚群中,说明当前育
成的苜蓿品种的亲本来源复杂,不能用单一的地域来
源来判断其亲缘关系。
表4 犘犆犚反应体系各组分浓度下的迁移率重现平均值
犜犪犫犾犲4 犚犲犪狆狆犲犪狉狉犪狋犲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犮狅狀犮犲狀狋狉犪狋犻狅狀狊
狅犳犻狀犵狉犲犱犻犲狀狋狅犳犘犆犚狊狔狊狋犲犿
PCR反应体系的各组分
Constituentsof
PCRsystem
浓度值
Valueof
concentration
迁移率重现平均值
Averagevalue
reappearrate(%)
模板量
TemplateDNA
(ng/μL)
2.0 80.66b
2.5 89.50a
3.0 65.01c
3.5 78.83b
Mg2+浓度
Mg2+concentration
(mmol/L)
1.00 69.93b
1.25 83.79a
1.50 88.82a
1.75 71.47b
Taq酶用量
QuantityofTaq
polymerase(U)
0.80 67.72c
1.00 88.79a
1.20 79.17b
1.40 78.31b
dNTPs浓度
dNTPsconcentration
(mmol/L)
0.16 65.29c
0.24 77.70b
0.32 88.72a
0.40 82.29ab
引物浓度
Primerconcentration
(μmol/L)
0.20 57.23c
0.30 93.12a
0.40 85.62ab
0.50 78.03b
注:不同字母间表示犘<0.05差异显著。
Note:Thedifferent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cedifferenceat犘<0.05
level.
3 讨论
3.1 野生南苜蓿的利用
野生或者近缘种是栽培苜蓿育种的重要遗传材料,将他们的优良等位变异导入栽培品种中在遗传育种中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所用的2个野生南苜蓿具有返青早,早期茂盛生长,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强,蛋白
质含量高达26%左右的优点,但其生育期短,产量低的缺点,为二倍体苜蓿[17]。本研究中的野生南苜蓿从SCoT
聚类结果看,单独分为一大类,说明目前栽培品种苜蓿遗传背景与南苜蓿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将它的优良性
状导入到栽培苜蓿品种中,拓宽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突破南方苜蓿育种中苜蓿耐热性差,不耐涝的瓶颈问
题。
3.2 SCoT标记作为苜蓿遗传标记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首先利用正交设计优化苜蓿SCoT的反应条件,得出在20μL的反应体系
中含有2.5ng/μLDNA、1.00mmol/LMg
2+、1.20UTaq酶、0.40mmol/LdNTPs和0.30μmol/L浓度的引物
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但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Mg2+在1.5mmol/L、Taq酶在1.0U、dNTPs浓度在
0.32mmol/L时迁移率重现率最高,这与各因素组合在一起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PCR反应体系的稳定性不
但受到各因素的单独影响,同时还受到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而本实验的正交设计没有考虑各因素间的相互
作用,而是利用各因素均匀分布的原理用较少的试验处理,找到最佳的反应体系。
731第21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2年
表5 13条引物在34个苜蓿品种上扩增的结果
犜犪犫犾犲5 犃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狉犲狊狌犾狋狊狅犳犛犆狅犜狑犻狋犺13狆狉犻犿犲狉狊犪犿狅狀犵狋犺犻狉狋狔犳狅狌狉犪犾犳犪犾犳犪犮狌犾狋犻狏犪狉狊
引物名称
Nameoftheprimer
引物序列
Sequenceoftheprimer
位点数
Numberofamplifiedbands
多态位点数Number
ofpolymorphicbands
多态位点比例Frequency
ofpolymorphicbands(%)
AW25395 CAACAATGGCTACCACCG 8 7 87.5
AW25405 ACCATGGCTACCACCGAC 5 5 100.0
AW25406 ACCATGGCTACCACCGAG 8 7 87.5
AW25410 ACGACATGGCGACCCACA 4 4 100.0
AW25416 ACCATGGCTACCACCGTG 13 11 84.6
LW16995 GCCAGCCACCATGGCACA 7 5 71.4
LW16997 GCCAGCCACCATGGCACA 8 7 87.5
LW17001 GCCAGCCACCATGGCGAC 9 8 88.9
W34441 CAACAATGGCTACCACGC 9 8 88.9
W34467 CCATGGCTACCACCGCAC 7 6 85.7
W34468 CCATGGCTACCACCGCAG 7 7 100.0
W34470 CTAGGCTACCACCGGCCC 7 6 85.7
W34471 GCAACAATGGCTACCACC 11 11 100.0
总数Total 103 92 89.32
图2 引物犔犠17001在34份苜蓿品种上的扩增电泳图谱
犉犻犵.2 犘狉狅犳犻犾犲狅犳犪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狆狉狅犱狌犮狋狊狅犳狆狉犻犿犲狉犔犠17001犻狀34犮狌犾狋犻狏犪狉狊
图中各泳道电泳图为表1序号所对应样品的扩增产物。Thenumbersoflanesinthefigureareassameasintable1.
同时利用13条能在34个品种苜蓿上都能扩增的引物,共扩增出103个标记位点,其中92个标记位点具有
多态性,有11个标记位点在34个品种同时拥有同样的等位基因。与先前SRAP研究比较,利用同样的34份材
料,SCoT标记的标记位点多态性(89.3%)低于SRAP标记的多态性(96.6%)[18],并且低于毕玉芬等[10]利用
RAPD分析的弱秋眠品种苜蓿的多态性(92.0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SCoT标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现
性,并且它扩增区域为一个基因起始到另一基因起始区域,这是一个外显子区域;而以往的研究表明,由于外显子
区域行使的功能,外界环境对其有更大的选择压力,因此具有较高的保守性[19],其作为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更高
的保真性。最近开发的SCoT标记还没有被大规模引入各个作物的研究,但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且其扩
增利用了较高的退火温度,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假阳性扩增。
3.3 不同秋眠型苜蓿间的亲缘关系
在苜蓿生产实践中,秋眠型和越冬性是引种和原始种质资源鉴定的重要依据[20],这是因为秋眠型与苜蓿适
应性和生产力密切相关,是苜蓿产地和品种鉴定的第一指标,是设计苜蓿种植和收获方案的重要依据[21]。本研
究中秋眠级数为5和4的苜蓿品种路宝和超级阿波罗具有最高的相似性,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秋眠型和苜蓿的
遗传背景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生产中的一个参考指标。
8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2
图3 34个苜蓿品种的犛犆狅犜分析计算机聚类树状图
犉犻犵.3 犇犲狀犱狉狅犵狉犪犿狅犳34犪犾犳犪犾犳犪犮狌犾狋犻狏犪狉狊犵犲狀犲狉犪狋犲犱犳狉狅犿狋犺犲犛犆狅犜犳犻狀犵犲狉狆狉犻狀狋狊
图中编号为表1序号所对应的品种。SerialnumberofthefigureisassameascultivarsnumberinTable1.
苜蓿是异花授粉植物,并且苜蓿品种育成过程中主要是采用集团选择法,因此,一个品种的苜蓿,其基因型并
不完全一致,在不同个体间是异质个体[12,15],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从每个品种苜蓿上随机选10株
混合取样,建立的DNA样品池,保证取样结果能够反映该苜蓿品种群体的遗传背景。
4 结论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出苜蓿SCoT-PCR反应,在20μL体系中含有2.5ng/μL的DNA、1.00mmol/L的
Mg2+、1.20U的Taq酶、0.40mmol/L的dNTPs和0.30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用
扩增效果好的13条引物对34个苜蓿品种进行扩增,表明来自安徽和江苏的南苜蓿单独聚为一类;其余的苜蓿品
种聚为另一类,并分为3个亚群,聚类结果与苜蓿秋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
参考文献:
[1] 方宣钧,吴为人,唐纪良.作物DNA标记辅助育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2] 杨景华,王士伟,刘训言,等.高等植物功能性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34293436.
[3] 杨龙.利用cDNA/EST序列大规模开发内含子多态性标记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4.
[4] ColardBCY,MackilDJ.Startcodontargeted(SCoT)polymorphism:Asimple,novelDNAmarkertechniqueforgenera
tinggenetargetedmarkersinplants[J].PlantMolecularBiologyReporter,2009,27:8693.
[5] JoshiCP,ZhouH,HuangXQ,犲狋犪犾.Contextsequencesoftranslationinitiationcondoninplants[J].PlantMolecularBiolo
gy,1997,35:9931001.
[6] SamirVS,PradhyumnaKS,GuptaSK,犲狋犪犾.Conservednucleotidesequencesinhighlyexpressedgenesinplants[J].Jour
nalofGenetics,1999,78(2):123131.
[7] 石凤翎,王明玖,王建光.豆科牧草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3.
[8] 张旭婧,于林清,贾志斌.苜蓿核心种质及其构建方法[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1):98103.
931第21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2年
[9] TavolettiS,PesaresiP,BarcacciaGE.Albertini.Mappingthejp(jumbopolen)geneandQTLsinvolvedinmultinucleate
microsporeformationindiploidalfalfa[J].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2000,101:372378.
[10] 毕玉芬,车伟光,李季蓉.利用RAPD技术研究弱秋眠性紫花苜蓿遗传多样性[J].作物学报,2005,31(5):647652.
[11] FlajoulotS,RonfortJ,BaudouinP,犲狋犪犾.Geneticdiversityamongalfalfa(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cultivarscomingfromabreed
ingprogram,usingSSRmarkers[J].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2005,111:14201429.
[12] 戚志强,玉永雄,曾昭海,等.紫花苜蓿建植期四种刈割频次下的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0,19(1):
134142.
[13] HeC,XiaZL,CampbelTA,犲狋犪犾.DevelopmentandcharacterizationofSSRmarkersandtheirusetoassessgeneticrela
tionshipsamongalfalfagermplasms[J].CropScience,2009,49:21762186.
[14] 魏臻武.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J].草业学报,2004,13(4):6267.
[15] VandemarkGJ,ArissJJ,BauchanGA,犲狋犪犾.Estimatinggeneticrelationshipsamonghistoricalsourcesofalfalfagermplasm
andselectedcultivarswithsequence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s[J].Euphytica,2006,152:916.
[16] 文自翔.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分化和演化及其育种性状 QTL的关联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8:5.
[17] 张晓红,何庆元,邹长明,等.南苜蓿和紫花苜蓿染色体的核型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7):5152.
[18] 何庆元,吴萍,张晓红,等.不同休眠性苜蓿SRAP体系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草业学报,2011,20(2):201209.
[19] YuHJ,FangL,LiX,犲狋犪犾.Evolutionarycharacteristicsofexonsexpressedatdifferentabundancelevelsinmammals[J].
ChineseScienceBuletin,2009,54:35463554.
[20] VanTienderenPH,deHaanAA,vanderLindenCG,犲狋犪犾.Biodiversityassessmentusingmarkersforecologicalyimpor
tanttraits[J].TrendsinEcology&Evolution,2002,17:577582.
[21] 柳茜,敖学成,傅平,等.非秋眠紫花苜蓿株系优选的性状分析[J].草业科学,2009,26(11):8285.
犗狆狋犻犿犻狕犪狋犻狅狀狅犳犛犆狅犜狉犲犪犮狋犻狅狀狊狔狊狋犲犿犪狀犱犵犲狀犲狋犻犮犱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犳犪犾犱狅狉犿犪狀犮狔犪犾犳犪犾犳犪
HEQingyuan1,2,WANGWubin2,YANGHongyan2,XIANGShihua2,
ZHOULiying1,WANGSonghua1
(1.LifeScienceColegeof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Fengyang233100,China;
2.SoybeanResearchInstitute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tionalCenterforSoybean
ImprovementNationalKeyLaboratoryforCropGeneticsandGermplasm
Enhancement,Nanjing210095,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GenomicDNAwasextractedbyadvancedCTABmethodsfrom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and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犺犻狊狆犻
犱犪.TheoptimumSCoT-PCR(startcodontargetedpolymorphism)reactionsysteminalfalfawasestablished
withorthogonaldesignexperimentsonfourlevelsoffivefactors(DNA,dNTPs,Mg2+,Taqpolymerase,and
primer).AsuitableSCoTreactionsystemwasa20μLmixturecontaining50ngDNA,1.00mmol/LMg
2+,
1.20UTaqpolymerase,0.40mmol/LdNTPsand0.30μmol/Lprimers.Ofthe50primersscreened,13gen
eratedhighlypolymorphicfragmentsuseableasSCoTmarkers,and34accessionswereamplifiedbythese13
primers.Atotalof103bands(including92polymorphicbands)weredetectedbythe13chosenprimers.The
34accessionsweredividedintotwogroups.Two犕.犺犻狊狆犻犱犪cultivarsfromAnhuiandJiangsuwereclustered
intoonegroup.Theremaining32cultivarswereclassifiedintothreesubgroupswithasimilaritycoefficientof
0.757.Faldormancyalfalfacultivarsweremostlydistributedinthesecondsubgroup.Semifaldormancyand
nonfaldormancyalfalfacultivarsdidnotconvergeintothesamesubgroupthusshowingincompletesimilarity
betweenfaldormancyalfalfas.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alfalfa(犕犲犱犻犮犪犵狅spp.);SCoT;conditionoptimization;faldormancy;geneticdiversity
04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