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
王建林1,钟志明2,王忠红1,余成群2,沈振西2,张宪洲2,胡兴祥1,大次卓嘎1
(1.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西藏 林芝8600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
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
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磷含量差
异显著;2)19个草地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15,
33.59,30.33和22.76,表土层(10~20cm)与底土层(30~40cm)碳磷比差异显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碳磷比可
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高-低-高-低型、高-低-高型和由高到低型等5个类型;3)土壤碳磷
比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20~30cm土壤容重、10~20cm土壤含水量、30~40cm土壤含水量、HCO3-含量呈显
著正相关关系,而与≥10℃年积温、年均相对湿度、10~20cm地下生物量、0~1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
量、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解性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S8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4)02000911
犇犗犐:10.11686/cyxb20140202
土壤有机碳和磷素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24]。土壤碳磷比通常被认
为是土壤磷素矿化能力的标志[56]。一方面,土壤碳磷比的高低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碳磷比较
低,则有利于微生物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促进土壤中有效磷的增加;反之,碳磷比较高,则会出现微
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存在磷受限,从而与植物存在对土壤无机磷的竞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及NPP的增
加。另一方面,NPP的大小以及植物组织中的碳磷比又直接决定了植物体死亡以后枯落物分解进入土壤的量和
速率,对生态系统碳素和磷素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
的工具,它主要强调活有机体主要组成元素(特别是C、P)的关系。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碳磷比的区域分布
规律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5]。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东西跨31个经度,南北跨13个纬度,面积约
占全国陆地总面积26.8%[68],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高原地势高耸、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对亚洲甚至北半
球的现代大气环流、气候和碳平衡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得高原植被和土壤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它被
称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特
殊地位,从而也为研究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所以该地区一直是全
球地学、生态学界等关注的热点地区。
近年来,围绕青藏高原在土壤碳储量[9]、土壤温室气体排放[10]、土壤有机质周转[11]以及土壤氮循环[12]等方
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目前很少有涉及整个高原面上跨不同植被带(不同自然地带)高寒草原生态系统
土壤碳磷比分布的研究报道。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下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研
究,以期揭示不同植被-土壤(不同自然地带)内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理解青藏高原对气候变
化响应的区域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第23卷 第2期
Vol.23,No.2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9-19
2014年4月
收稿日期:20130426;改回日期:201308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41061008)和国家科技支撑资助项目(No.2011BAD17B054)资助。
作者简介:王建林(1969),男,甘肃临洮人,教授。Email:xzwangjl@126.com
通讯作者。Email:zhongzm@igsnrr.ac.cn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这里年均温-4~6℃,年均降水量50~500mm。跨越高山灌丛草甸、山地灌
丛草原、山地半荒漠与荒漠、高山草原等4个自然地带。高寒草原植被涉及藏沙蒿(犓狅犫狉犲狊犻犪狋犻犫犲狋犻犮犪)、固沙草
(犗狉犻狀狌狊狋犺狅狉狅犾犱犻犻)+劲直黄芪(犃狊狋狉犪犵犪犾狌狊)、固沙草-苔草(犆犪狉犲狓狋犺犻犫犲狋犻犮犪)-紫花针茅(犛狋犻狆犪狆狌狉狆狌狉犲犪)、金
露梅(犘狅狋犲狀狋犻犾犾犪犳狉狌狋犻犮狅狊犪)-青藏苔草(犆犪狉犲狓犿狅狅狉犮狉狅犳狋犻犻)+紫花针茅、昆仑针茅(犛狋犻狆犪狉狅犫狅狉狅狑狊犽狔犻)-窄叶苔
草(犆犪狉犲狓犿狅狀狋犻狊犲狏犲狉犲狊狋犻犻)、拉萨小檗(犅犲狉犫犲狉犻狊犺犲犿狊犾犲狔犪狀犪)-紫花针茅+白草(犘犲狀狀犻狊犲狋狌犿犮犲狀狋狉犪狊犻犪狋犻犮狌犿)、
青藏苔草+紫花针茅、青藏苔草、羽柱针茅(犛狋犻狆犪狊狌犫狊犲狊狊犻犾犻犳犾狅狉犪var.犫犪狊犻狆犾狌犿狅狊犪)-紫花针茅-禾草、紫花针
茅+矮火绒草(犔犲狅狀狋狅狆狅犱犻狌犿狀犪狀狌犿)、紫花针茅+藏沙蒿、紫花针茅+垫型蒿草(犓狅犫狉犲狊犻犪犾犻狋狋犾犲犱犪犾犲犻)、紫花针
茅+干生苔草(犆犪狉犲狓犪狉犻犱狌犾犪)、紫花针茅+固沙草、紫花针茅+沙生针茅(犛狋犻狆犪犵犾犪狉犲狅狊犪)、紫花针茅+羽柱针
茅、紫花针茅+杂类草、紫花针茅-矮生嵩草(犓狅犫狉犲狊犻犪犺狌犿犻犾犻狊)-苔草和紫花针茅等19个高寒草原草地型[13]。
其中:紫花针茅+干生苔草、固沙草-苔草-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紫花针茅-禾草、固沙草+劲直黄芪、藏沙蒿、
昆仑针茅-窄叶苔草、金露梅-青藏苔草+紫花针茅、紫花针茅-矮生嵩草-苔草、拉萨小檗-紫花针茅+白草
等9个草地型属于山地灌丛草原带,紫花针茅+杂类草和青藏苔草+紫花针茅等2个草地型属于高山灌丛草原
带,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紫花针茅+垫型蒿、紫花针茅+藏沙蒿、紫花针茅+沙生针茅、紫花针茅+固沙草等5
个草地型属于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带,青藏苔草、紫花针茅、紫花针茅+矮火绒草等3个草地型属于高山草原带。
1.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011年7-8月,作者沿黑阿、青藏、新藏公路沿线采集土样,共设置54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重复6个土壤
剖面。在采样时,鉴于青藏高原土壤年轻而且发育不完整,发生层不明显,土层较薄,故采用机械取样法采样:0~
10cm、10~20cm、20~30cm以及30~40cm。采样点位置利用GPS定位,同步记录海拔。在进行定点采集土
样的基础上,利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有样点经、纬度信息的13个高山草原土剖面数据[1419]进行集成分析,所有
样点的具体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1)生物量测定:在每块样地中,随机设1个1m×1m样方,先用收获法测定地上生物量后,再在该样方中随
机设1个25cm×25cm小样方,挖取该小样方土柱,土柱深度40cm,并按10cm间隔进行分层,将分层的土柱
装入80目尼龙袋中,用清水将泥沙冲洗干净后,用镊子拣取所有根系装入布袋中。送回实验室置于80℃的恒温
烘箱中烘至恒重,称干重。
2)土样采集与土壤物理性质测定:设1个25cm×25cm小样方,挖土壤剖面,剖面深度0~40cm,用机械采
样法采集0~20cm土样,并用酒精燃烧法同步测定0~10cm,10~20cm,20~30cm,30~40cm土层的含水
量,用环刀法同步测定土壤容重。同时,现场调查每块样地中植物种数、优势种、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此外,收
集各样点相邻气象站的年均气温与年均降水量等气象资料。
3)土壤化学性质测定:将所采土壤样品装入土壤布袋,送回实验室风干后,磨细过1mm筛,用于土壤全氮、
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土壤pH值、有机质、总有机碳、总碳水化合物、水解性碳、水溶性碳、活性碳、总无机
碳等理化指标的测定。其中:土壤全氮和速效氮采用半微量凯氏法,土壤全磷测定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土壤全钾
和速效钾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土壤有机质、总有机碳、总碳水化合物和活性碳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
热法、土壤pH值采用电位法、水解性碳和水溶性碳用蒽酮法、总无机碳用双批未剂滴定法[20]进行测定。
1.3 研究方法
将所有样点0~40cm土层土壤碳磷比数据采用逆距离权重法(InverseDistanceWeighting,简称IDW)作空
间分布图。IDW是一种常用而简便的空间插值方法,它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离插
值点越近的样本点赋予的权重越大。设平面上分布一系列离散点,已知其坐标和值为犡i,犢犻,犣犻(犻=1,2,…,狀)
通过距离加权值求犣点值,则犣值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犣= ∑
狀
犻=1
狕犻
犱犻[ ]2 / ∑
狀
犻=1
1
犱犻[ ]2 犱犻2=(犡-犡犻)2+(犢-犢犻)2
0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2
式中,犣为待估计的土壤养分栅格值,狕犻为第犻(犻=1,2,…,狀)个采样点的土壤碳磷比值,狀为用于养分插值的采
样点个数,犱犻为插值点到第犻个采样点的距离。对所有估计的数值采用均方根法进行误差预测,发现估算的误
差在模型允许范围之内,表明所估计的插值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同时,将所有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法比较不同数据组间的差异,并借助DPS统计分析
软件[21],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0~40cm土层土壤碳磷比与地理、气候、植被、土壤物理和化学因子之间的
关系方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水平分布特征
2.1.1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水平分布格局 从图2可以看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磷比的平
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空间分布呈现出2个特点。一是整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二
是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碳磷比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而在通天
河流域、马攸木拉山以西以及纳木错湖畔地区则为碳磷比的低值区。
2.1.2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不同草地型土壤碳磷比水平分布特征 由图3可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19个草地型
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31.55,变异系数为109.67%。其中,属于山地灌丛草原带的紫花针茅+干生苔草、固沙
草-苔草-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紫花针茅-禾草、固沙草+劲直黄芪、藏沙蒿、昆仑针茅-窄叶苔草、金露梅-
青藏苔草+紫花针茅、紫花针茅-矮生嵩草-苔草、拉萨小檗-紫花针茅+白草等9个草地型土壤的碳磷比分别
为103.93,86.70,24.28,15.67,7.89,115.80,19.07,14.33和4.48,平均值为43.57;属于高山灌丛草原带的紫
花针茅+杂类草和青藏苔草+紫花针茅等2个草地型土壤的碳磷比分别为18.53和2.68,平均值为10.61;属于
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带的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紫花针茅+垫型蒿、紫花针茅+藏沙蒿、紫花针茅+沙生针茅、紫花
针茅+固沙草等5个草地型土壤的碳磷比分别为1.88,9.69,23.01,57.11和1.66,平均值为18.67;属于高山草
原带的青藏苔草、紫花针茅、紫花针茅+矮火绒草等3个草地型土壤的碳磷比分别为22.99,29.95和39.78,平
均值为30.77。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不同草地型土壤的碳磷比差异显著。
2.1.3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碳磷比水平分布特征 在青藏高原地区不同自然地带中,高寒草原
生态系统0~40cm土层碳磷比的水平分布也存在差异(图4)。具体地说,高山草原带土壤碳磷比为(45.4146±
18.8350),而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灌丛草原带和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带土壤碳磷比值分别为25.77504,25.53423
和15.83735,显著低于高山草原带,且高山灌丛草甸带和山地灌丛草原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自然地带
碳磷比为:高山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灌丛草原带>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带。
2.2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垂直分布特征
2.2.1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不同草地型土壤碳磷比垂直分布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19个草地型0~10cm,10~
20cm,20~30cm,30~40cm等4个土层,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15,33.59,30.33和22.76,表土层
(10~20cm)与底土层(30~40cm)碳磷比差异显著。在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可将19个高寒草原草地型土壤碳
磷比的变化状况,划分为以下5个类型:
1)低-高-低-高型,包括羽柱针茅-紫花针茅-禾草草地型、紫花针茅+藏沙蒿草地型、紫花针茅-矮生
嵩草-苔草草地型等3个草地型。其共同特点是:10~20cm与0~10cm土层相比,土壤碳磷比增大;20~30
cm与10~20cm土层相比,土壤碳磷比减小;30~40cm与20~30cm土层相比,土壤碳磷比又增大。0~10
cm、10~20cm、20~30cm、30~40cm4个土层间土壤碳磷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犘<0.05)(除紫花针茅-矮生
嵩草-苔草草地型0~10cm和10~20cm之间差异不显著外)。
2)低-高-低型,包括固沙草-苔草-紫花针茅草地型、昆仑针茅-窄叶苔草草地型、青藏苔草草地型、紫花
针茅+固沙草草地型、紫花针茅+沙生针茅草地型等5个草地型。其共同特点是:10~20cm与0~10cm土层
相比,土壤碳磷比增加,0~10cm与10~20cm土层间碳磷比达到显著性差异(犘<0.05);30~40cm与20~30
11第23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4年
cm土层相比,土壤碳磷比减小,20~30cm、30~40cm2个土层间除紫花针茅+固沙草草地型差异性不显著外,
其余各草地型碳磷比也达到显著性差异(犘<0.05)。
图1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采样点分布图
犉犻犵.1 犜犺犲犾狅犮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狊狅犻犾狊犪犿狆犾犻狀犵狆狅犻狀狋狊狅犳犪犾狆犻狀犲狊狋犲狆狆犲犻狀犙犻狀犵犺犪犻-犜犻犫犲狋犪狀犘犾犪狋犲犪狌
1.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带 Mountainsemidesertanddesertzone;2.高山草原带Alpinesteppezone;3.高山灌丛草甸带Alpineshrubbymeadowzone;
4.山地灌丛草原带 Mountainshrubbysteppezone.
图2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不同草地型犆/犘水平分布特征
犉犻犵.2 犆/犘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狋狔狆犲狊狅犳犪犾狆犻狀犲狊狋犲狆狆犲犻狀犙犻狀犵犺犪犻-犜犻犫犲狋犪狀犘犾犪狋犲犪狌
2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2
图3 青藏高原不同草地型土壤犆/犘
犉犻犵.3 犛狅犻犾犆/犘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狋狔狆犲狊狅犳犪犾狆犻狀犲狊狋犲狆狆犲犻狀犙犻狀犵犺犪犻-犜犻犫犲狋犪狀犘犾犪狋犲犪狌
1.紫花针茅+固沙草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犗.狋犺狅狉狅犾犱犻犻;2.紫花针茅+羽柱针茅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犛.狊狌犫狊犲狊狊犻犾犻犳犾狅狉犪var.犫犪狊犻狆犾狌犿狅狊犪;3.青
藏苔草+紫花针茅草地型犆.犿狅狅狉犮狉狅犳狋犻犻+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4.拉萨小檗-紫花针茅+白草草地型犅.犺犲犿狊犾犲狔犪狀犪-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犘.犮犲狀狋狉犪狊犻犪狋犻犮狌犿;
5.藏沙蒿草草地型犓.狋犻犫犲狋犻犮犪;6.紫花针茅+垫型蒿草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犓.犾犻狋狋犾犲犱犪犾犲犻;7.紫花针茅-矮生嵩草-苔草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犔.
狀犪狀狌犿-犆.狋犺犻犫犲狋犻犮犪;8.固沙草+劲直黄芪草地型犗.狋犺狅狉狅犾犱犻犻+犃狊狋狉犪犵犪犾狌狊;9.紫花针茅+杂类草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weeds;10.金露梅-青藏苔
草+紫花针茅草地型犘.犳狉狌狋犻犮狅狊犪-犆.犿狅狅狉犮狉狅犳狋犻犻+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11.青藏苔草草地型犆.犿狅狅狉犮狉狅犳狋犻犻;12.紫花针茅+藏沙蒿草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
+犓.狋犻犫犲狋犻犮犪;13.羽柱针茅-紫花针茅-禾草草地型犛.狊狌犫狊犲狊狊犻犾犻犳犾狅狉犪-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var.狆狌狉狆狌狉犲犪-Gramineousforagegrasses;14.紫花针茅草地
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15.紫花针茅+矮火绒草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犔.狀犪狀狌犿;16.紫花针茅+沙生针茅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犛.犵犾犪狉犲狅狊犪;17.固沙草-
苔草-紫花针茅草地型犗.狋犺狅狉狅犾犱犻犻-犆.狋犺犻犫犲狋犻犮犪-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18.紫花针茅+干生苔草草地型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犆.犪狉犻犱狌犾犪;19.昆仑针茅-窄叶苔
草草地型犛.狉狅犫狅狉狅狑狊犽狔犻-犆.犿狅狀狋犻狊犲狏犲狉犲狊狋犻犻.
3)高-低-高-低型,包括紫花针茅+矮火绒草
图4 青藏高原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犆/犘
犉犻犵.4 犛狅犻犾犆/犘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狀犪狋狌狉犪犾狋狉犪狀狊犲犮狋狊
犻狀犙犻狀犵犺犪犻-犜犻犫犲狋犪狀犘犾犪狋犲犪狌
1.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地带 Mountainsemidesertanddesertzone;2.山
地灌丛草原带 Mountainshrubbysteppezone;3.高山灌丛草甸带Alpine
shrubbymeadowzone;4.高山草原带Alpinesteppezone.
草地型、紫花针茅+垫型蒿草草地型、紫花针茅+干
生苔草草地型等3个草地型。其共同特点是:10~20
cm与0~10cm土层相比,土壤碳磷比减小;20~30
cm与10~20cm土层相比,碳磷比增大;30~40cm
与20~30cm 土层相比,土壤碳磷比减小。0~20
cm、10~20cm、20~30cm、30~40cm4个土层间碳
磷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犘<0.01)(除紫花针茅+垫
型蒿草草地型0~10cm、20~30cm和紫花针茅+
干生苔草草地型0~10cm、10~20cm 土层间不显
著外)。
4)高-低-高型,包括固沙草+劲直黄芪草地
型、拉萨小檗-紫花针茅+白草草地型、青藏苔草+
紫花针茅草地型、紫花针茅草地型等4个草地型。其
共同特点是:10~20cm与0~10cm土层相比,土壤
碳磷比减小;30~40cm与20~30cm土层相比,碳磷比又增大。0~10cm、10~20cm、20~30cm、30~40cm4
个土层间碳磷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犘<0.05,犘<0.01)(除拉萨小檗-紫花针茅+白草草地型10~20cm和
20~30cm和青藏苔草+紫花针茅草地型20~30cm和30~40cm2个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外)。
5)由高到低型,包括藏沙蒿草地型、金露梅-青藏苔草+紫花针茅草地型、紫花针茅+羽柱针茅草地型、紫花
针茅+杂类草草地型等4个草地型。其特点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碳磷比逐渐减小,0~10cm土层的碳磷比
在13.0以上,而10~20cm、20~30cm和30~40cm土层的碳磷比平均为0.0599,仅分别为0~10cm土壤的
84.15%、75.52%和62.04%。各土层间碳磷比达到显著性差异(犘<0.05)。
31第23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4年
表1 不同草地型0~40犮犿土层内土壤碳磷比
犜犪犫犾犲1 犜犺犲狊狅犻犾犆/犘犪犿狅狀犵犱犲狆狋犺狊犳狉狅犿0狋狅40犮犿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犵狉犪狊狊犾犪狀犱狋狔狆犲狊
垂直分布类型
Verticaldistribution
types
草地型
Grassland
types
剖面数量
Profile
samples
C/P
0~10cm 10~20cm 20~30cm 30~40cm
低 - 高 -
低-高
Lowhigh
lowhigh
羽柱针茅-紫花针茅-禾草犛.狊狌犫狊犲狊狊犻犾犻犳犾狅狉犪
var.犫犪狊犻狆犾狌犿狅狊犪-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Gramine
ousforagegrasses
6 15.62±4.45dC 28.26±1.23aA 23.97±1.79cB 25.32±1.37bB
紫花针茅+藏沙蒿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犓.狋犻犫犲狋犻犮犪 12 13.94±3.03dC 23.16±10.57bB15.77±9.73cC 29.60±4.62aA
紫花针茅-矮生嵩草-苔草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
犔.狀犪狀狌犿-犆.狋犺犻犫犲狋犻犮犪
12 16.10±3.75aA 17.53±1.63aA 9.68±3.93cC 12.05±1.75bB
低 - 高 -
低Low
highlow
固沙草-苔草-紫花针茅犗.狋犺狅狉狅犾犱犻犻-犆.
狋犺犻犫犲狋犻犮犪-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
12 76.12±6.83bB 80.48±15.53aA68.71±37.69cC63.61±10.24dC
昆仑针茅-窄叶苔草犛.狉狅犫狅狉狅狑狊犽狔犻-犆.
犿狅狀狋犻狊犲狏犲狉犲狊狋犻犻
6 56.66±4.56dD106.80±21.32bB126.19±15.46aA72.28±12.07cC
青藏苔草犆.犿狅狅狉犮狉狅犳狋犻犻 12 19.69±1.56cB 22.48±8.64bA 24.17±2.16aA 18.81±1.14dC
紫花针茅+固沙草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犗.狋犺狅狉狅犾犱犻犻 6 0.60±0.05cC 2.00±0.01aA 1.81±0.01bAB 1.50±0.02bB
紫花针茅+沙生针茅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犛.犵犾犪狉犲狅狊犪 12 11.74±1.13dD126.44±5.47aA 45.47±2.34bB 18.06±8.73cC
高 - 低 -
高-低 High
lowhighlow
紫花针茅+矮火绒草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犔.狀犪狀狌犿 12 56.09±3.08aA 28.42±1.59cC 32.56±4.26bB 22.56±4.17dD
紫花针茅+垫型蒿草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犓.犾犻狋犾犲犱犪犾犲犻 12 10.37±2.15aA 9.83±2.55bA 10.53±1.58aA 7.73±0.37cB
紫花针茅+干生苔草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犆.犪狉犻犱狌犾犪 6 107.76±25.19bB100.52±6.46bB 135.45±8.83aA 66.02±4.18cC
高 - 低 -
高 High
lowhigh
固沙草+劲直黄芪犗.狋犺狅狉狅犾犱犻犻+犃狊狋狉犪犵犪犾狌狊 12 20.45±6.67aA 18.54±7.89bA 11.17±10.28dC13.05±10.47cB
拉萨小檗-紫花针茅+白草犅.犺犲犿狊犾犲狔犪狀犪-
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犘犲狀狀犻狊犲狋狌犿犮犲狀狋狉犪狊犻犪狋犻犮狌犿
6 5.68±0.45aA 3.72±0.04cB 3.78±0.02cB 3.84±0.01bB
青藏苔草 + 紫花针茅 犆.犿狅狅狉犮狉狅犳狋犻犻+犛.
狆狌狉狆狌狉犲犪
36 2.82±0.74aA 2.02±1.41cC 2.17±0.49bB 2.18±0.27bB
紫花针茅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 84 28.70±12.74bB22.11±16.49dC23.78±10.09cC42.03±13.07aA
由 高 到 低
From high
tolow
藏沙蒿 犓.狋犻犫犲狋犻犮犪 30 9.59±2.41aA 8.93±2.07bAB 8.38±2.63cB 4.71±0.33dC
金露梅-青藏苔草+紫花针茅犘.犳狉狌狋犻犮狅狊犪-
犆.犿狅狅狉犮狉狅犳狋犻犻+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
6 20.06±0.47aA 17.49±5.64bB 16.45±7.21cBC15.55±7.01dC
紫花针茅+羽柱针茅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犛.狊狌犫
狊犲狊狊犻犾犻犳犾狅狉犪var.犫犪狊犻狆犾狌犿狅狊犪
6 3.65±0.18aA 1.63±0.02bB 1.34±0.01cBC 0.84±0.01dC
紫花针茅+杂类草犛.狆狌狉狆狌狉犲犪+weeds 18 21.15±3.45aA 17.77±7.36bB 14.94±2.42cC 12.67±2.89dC
2.2.2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碳磷比垂直分布特征 从表2可以看出,在土壤剖面自上而下,4
个自然植被带碳磷比分布也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高山草原植被带中,10~20cm与0~10cm土层相比,碳磷
比增大;20~30cm与10~20cm土层相比,土壤碳磷比减小;30~40cm与20~30cm土层相比,碳磷比又增
大,各土层间碳磷比达到显著性(犘<0.05)差异。
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带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碳磷比逐渐减小,各土层间达到显著性(犘<0.05)差异。0~
10cm和10~20cm土层的碳磷比都在28.50以上,而20~30cm和30~40cm土层的碳磷比均在21.50以下,
仅分别占0~10cm土层的71.87%和62.51%。
山地半荒漠与荒漠植被带中,20~30cm与0~10cm、10~20cm土层相比,土壤碳磷比逐渐增加。其中:
0~10cm与20~30cm土层间碳磷比的差异达到显著性(犘<0.05)差异;30~40cm与20~30cm土层相比,土
4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2
壤碳磷比减小,20~30cm、30~40cm2个土层间碳磷比也达到显著性(犘<0.05)差异。
山地灌丛草原植被带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碳磷比逐渐减小。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
的碳磷比都在26.50以上,而30~40cm土层的碳磷比却在18.50以下,仅分别为0~10cm,10~20cm和20~
30cm土层的62.94%、65.95%和68.75%。
表2 不同自然地带0~40犮犿土层内土壤碳磷比
犜犪犫犾犲2 犜犺犲狊狅犻犾犆/犘犪犿狅狀犵犱犲狆狋犺狊犳狉狅犿0狋狅40犮犿狅犳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狀犪狋狌狉犪犾狋狉犪狀狊犲犮狋狊
自然地带
Naturaltransects
剖面数量
Profilesamples
0~10cm 10~20cm 20~30cm 30~40cm
高山草原Alpinesteppe 90 39.60±35.69cC 61.24±37.22aA 29.26±11.70dD 44.74±14.88bB
高山灌丛草甸Alpineshrubbymeadow 42 29.86±13.94aA 28.74±4.62bA 21.46±6.53cB 18.66±16.54dC
山地半荒漠与荒漠 Mountainsemidesertanddesert 66 12.76±6.95dC 16.82±14.24bA 17.72±8.95aA 14.66±7.82cB
山地灌丛草原 Mountainshrubbysteppe 108 29.04±15.25aA 27.71±16.35bAB 26.58±18.02cB 18.27±13.19dB
2.3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1 土壤碳磷比与地理因子的关系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土壤碳磷比与地理纬度(犡1)、地理经度
(犡2)、海拔(犡3)地理因子的关系方程如下:
犢=-220.6421+3.6703犡1+2.0821犡2-0.0101犡3
(犖=54,犚=0.2381,犚1=0.1233,犚2=0.2246,犚3=-0.0657) (1)
从式(1)可以看出,土壤碳磷比(犢)与地理纬度(犡1)、地理经度(犡2)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海拔(犡3)呈负相关
关系。根据标准误差检验,该回归方程未通过犘=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土壤碳磷比随着地理纬度和
地理经度的增大以及海拔的降低而增加。同时也表明,地理因子对土壤碳磷比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犘<
0.05)。
2.3.2 土壤碳磷比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土壤碳磷比与日照时数(犡1)、年均气温
(犡2)、最冷月均气温(犡3)、年均最暖月均气温(犡4)、≥0℃积温(犡5)、≥5℃积温(犡6)、≥10℃积温(犡7)、年均降
水量(犡8)、6-9月降水率(犡9)、年均蒸发量(犡10)、年均相对湿度(犡11)等气候因子的关系方程如下:
犢=196.0990+4.8932犡3+0.0458犡6-0.0792犡7-2.894犡11
(犖=54,犚=0.4676,犚3=0.1594,犚6=0.1796,犚7=-0.3185,犚11=-0.3779) (2)
从式(2)可以看出,影响土壤碳磷比(犢)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最冷月均气温(犡3)、≥5℃积温(犡6)、≥10℃积温
(犡7)、年均相对湿度(犡11),而年均日照时数(犡1)、年均气温(犡2)、最暖月均气温(犡4)、≥0℃积温(犡5)、年均降水
量(犡8)、6-9月降水率(犡9)、年均蒸发量(犡10)的影响则很小。同时从式(2)还可以看出,土壤碳磷比与≥10℃积
温、年均相对湿度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但是与最冷月均气温、≥5℃积温的偏相关关系未达到显
著性差异(犘<0.05)。根据标准误差检验,该回归方程通过了犘=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影响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最冷月均气温、≥5℃积温、≥10℃积温和年均相对湿度。其中:
≥10℃积温、年均相对湿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土壤碳磷比随着≥10℃积温的减少、年均相对湿度的降低而显著增
加。也表明,气候因子对土壤碳磷比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犘<0.05)。
2.3.3 土壤碳磷比与植被因子的关系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土壤碳磷比与0~10cm地下生物量(犡1)、
10~20cm地下生物量(犡2)、20~30cm地下生物量(犡3)、30~40cm地下生物量(犡4)、地上生物量(犡5)、植被
盖度(犡6)、植被高度(犡7)等植被因子的数学模型:
犢=0.7712-0.0162犡2+0.0831犡6+0.6162犡7
(犖=54,犚=0.3833,犚2=-0.1524,犚6=0.2261,犚7=0.2388) (3)
从式(3)可以看出,影响土壤碳磷比(犢)的主要植被因子是10~20cm地下生物量(犡2)、植被盖度(犡6)、植
51第23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4年
被高度(犡7),而0~10cm地下生物量(犡1)、20~30cm地下生物量(犡3)、30~40cm地下生物量(犡4)、地上生物
量(犡5)等其他植被因子则对土壤碳磷比无明显影响。根据标准误差检验,该回归方程通过了犘=0.05水平的显
著性检验。表明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主要植被因子是10~20cm地下生物量、植被盖
度和植被高度,土壤碳磷比随着10~20cm地下生物量的减小和植被盖度与植被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表
明,植被因子对土壤碳磷比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犘<0.05)。
2.3.4 土壤碳磷比与土壤物理因子的关系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土壤碳磷比与0~10cm 土壤容重
(犡1)、10~20cm土壤容重(犡2)、20~30cm土壤容重(犡3)、30~40cm土壤容重(犡4)、0~10cm土壤含水量
(犡5)、10~20cm土壤含水量(犡6)、20~30cm土壤含水量(犡7)、30~40cm土壤含水量(犡8)等土壤物理因子的
数学模型:
犢=-4.4464-121.1775犡1+125.2729犡3-2.8996犡5+3.8811犡6+1.5448犡8
(犖=54,犚=0.5738,犚1=-0.4373,犚3=0.4507,
犚5=-0.3197,犚6=0.3689,犚8=0.2469) (4)
从式(4)可以看出,影响土壤碳磷比(犢)的主要土壤物理因子是0~10cm土壤容重(犡1)、20~30cm土壤容
重(犡3)、0~10cm土壤含水量(犡5)、10~20cm土壤含水量(犡6)、30~40cm土壤含水量(犡8),而10~20cm土
壤容重(犡2)、30~40cm土壤容重(犡4)、20~30cm土壤含水量(犡7)等其他土壤物理因子则对土壤碳磷比无明
显影响。同时从式(4)还可看出,土壤碳磷比与0~10cm土壤容重、20~3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
量、10~20cm土壤含水量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0.01或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而与30~40cm土壤含水量的
偏相关系数未达到犘=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根据标准误差检验,土壤碳磷比与土壤物理因子的关系方程通
过了犘=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主要土壤物理因子是0~
10cm土壤容重、20~3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量、10~20cm土壤含水量、30~40cm土壤含水量。
其中0~10cm土壤容重、20~3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量、10~20cm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尤为显著,
土壤碳磷比随着0~1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量的减小和20~30cm土壤容重、10~20cm土壤含水
量、30~40cm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也表明土壤物理因子对土壤碳磷比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犘<
0.01)。
2.3.5 土壤碳磷比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土壤碳磷比与土壤pH(犡1)、土壤全氮
(犡2)、速效钾(犡3)、速效氮(犡4)、全钾(犡5)、有机质(犡6)、总有机碳(犡7)、总碳水化合物(犡8)、水解性碳(犡9)、水
溶性碳(犡10)、活性碳(犡11)、胡富总碳(犡12)、HCO3-(犡13)等土壤化学因子的数学模型:
犢=43.0959+0.0424犡2-0.5160犡3-70.2288犡5-197.5961犡6-46.2254犡7-87529.8817犡8
+150939.2918犡9-188.3847犡10+422.4911犡13
(犖=54,犚=0.8906,犚2=0.2659,犚3=-0.3484,犚5=-0.2202,犚6=-0.6488,
犚7=-0.4145,犚8=-0.2442,犚9=0.2443,犚10=-0.5723,犚13=0.3364) (5)
从式(5)可以看出,影响土壤碳磷比(犢)的主要土壤化学因子是土壤全氮(犡2)、速效钾(犡3)、全钾(犡5)、有机
质(犡6)、总有机碳(犡7)、总碳水化合物(犡8)、水解性碳(犡9)、水溶性碳(犡10)和 HCO3-(犡13),而土壤pH(犡1)、
速效氮(犡4)、活性碳(犡11)、胡富总碳(犡12)等其他土壤化学因子则对土壤碳磷比无明显影响。同时从式(5)还可
看出,土壤碳磷比与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溶性碳、HCO3-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犘=0.05或0.01水平的
显著性差异,而与土壤全氮、总碳水化合物、水解性碳的偏相关系数未达到犘=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根据标
准误差检验,土壤碳磷比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方程通过了犘=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影响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主要土壤化学因子是土壤全氮、速效钾、全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总碳水化合物、
水溶性碳、水解性碳和HCO3-含量。其中: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溶性碳、HCO3-对土壤碳磷比的影响
尤为显著。土壤碳磷比随着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溶性碳含量的减小和 HCO3-含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
也表明,土壤化学因子对土壤碳磷比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犘<0.01)。
6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2
3 结论与讨论
土壤碳磷比(C/P)是有机质或其他成分中碳素与磷素总质量的比值,是土壤有机质组成和质量程度的一个
重要指标[22]。土壤C/P主要受区域水热条件和成土作用特征的控制,由于气候、地貌、植被、母岩、年代、土壤动
物等土壤形成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碳磷总量变化很大,使得土壤C/P的空间变异性较大。不同研究发
现美国爱荷华州、巴西、苏格兰、新西兰和印度土壤有机质的C/P分别为110.00、161.67、86.92、58.80和66.67。
通常认为,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和厚度会对C/P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磷的有效性是由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
率确定的,较低的C/P是磷有效性高的一个指标[22]。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土
壤碳磷比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碳磷比差
异显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不同草地型碳磷比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高-低-高-低型、高
-低-高型和由高到低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0~10cm)土壤碳磷比与底土层(30~40cm)土壤碳磷比差异显
著。这一研究结果与青藏高原放牧高寒草甸土壤碳磷比低-高-低[23]、东祁连山高寒嵩草草地土壤碳磷比高-
低-高型[7,24]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碳磷比的分布类型较这些
土壤更为丰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貌结构和大气环流条件下所形成的多样化的植被
类型有关,也可能与环境因素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以及微生物活性有关。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土壤碳磷比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20~30cm土壤容重、10~20cm土壤含水量、30~
40cm土壤含水量、HCO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10℃积温、年均相对湿度、10~20cm地下生物量、0~
1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溶性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一研究
结果与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群落碳磷比随经度梯度升高而显著增加[25],吉林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广东鼎湖山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物叶片的碳磷比与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26],黄土高原植物
叶片碳磷比与年均降水不相关[27],闽江河口不同河段湿地土壤碳磷比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果
相同,而与随着向赤道接近,森林叶碳磷比会增加[28]、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碳磷比与海拔呈正相关、与气候因
子(年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呈正相关[2936]的研究结果相反,其原因尚不清楚,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3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和其他地区土壤碳磷比值
犜犪犫犾犲狊3 犛狅犻犾犆/犘狅犳犪犾狆犻狀犲狊狋犲狆狆犲犲犮狅狊狔狊狋犲犿犻狀犙犻狀犵犺犪犻-犜犻犫犲狋犪狀犘犾犪狋犲犪狌犪狀犱狋犺犪狋狅犳狋狉犪狀狊犲犮狋狊犻狀狅狋犺犲狉犪狉犲犪
类型Types C/P 文献References
东北农田FarmlandinnortheastChina 69.58 [30]
黑龙江省草甸草原 MeadowsteppeinHeilongjiangProvince 50.41 [31]
闽江河口湿地 WetlandattheMinjiangRiverestuary 68.83 [32]
苏北潮滩湿地TidalwetlandinnorthJiangsuProvince 10.06 [33]
滇东北荒草地 WildgrasslandinnortheastofYunnanProvince 11.35 [34]
温带针阔混交林Temperatemixedforest 105.33 [26]
热带季雨林Tropicalseasonalforest 53.00 [26]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 113.10 [26]
青海高寒草甸AlpinemeadowinQinghaiProvince 42.53 [35]
青海封育芨芨草原Grasslandof犃犮犺狀犪狋犺犲狉狌犿狊狆犾犲狀犱犲狀狊underenclosureinQinghaiProvince 23.32 [27]
东祁连山高寒嵩草草地Alpinesteppeof犓狅犫狉犲狊犻犪犵狉犪犿犻狀犻犳狅犾犻犪ineastQilianMountain 50.38 [36]
黄土高原天然长芒草草地Naturalgrasslandof犛狋犻狆犪犫狌狀犵犲犪狀犪inLoessPlateau 503.50 [24]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19个草地型19grasslandtypesofalpinesteppeinQinghai-TibetanPlateau 31.55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4个自然地带4naturaltransectsofalpinesteppeinQinghai-TibetanPlateau 28.14
71第23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4年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表3),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19个草地型C/P的平均值和4个自然地带C/P的平
均值高于苏北潮滩湿地、滇东北荒草地和青海封育芨芨草原,但低于青海高寒草甸、东祁连山高寒嵩草草地、黑龙
江省草甸草原、黄土高原天然长芒草草地、闽江河口湿地、东北农田温带针阔混交林、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表明,无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19个草地型,还是4个自然地带C/P的平均值在我国各类生态系
统中处于较低水平。另据我们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磷在我国各类生态系统中处于较低水平(未
报道)。说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虽然C/P和磷在我国各类生态系统中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磷的有
效性是较高的。也说明,虽然在青藏高原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受到限制,但是微生物
在矿化土壤有机质中释放磷的潜力却较大。其原因尚不清楚,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月君,侯向阳,石红霄,等.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3):294302.
[2] 秦,宜树华,李乃杰,等.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2,21(6):275285.
[3] 杨益,牛得草,文海燕,等.贺兰山不同海拔土壤颗粒有机碳、氮特征[J].草业学报,2012,21(3):5460.
[4] 乔有明,王振群,段中华.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6):105112.
[5] 林丽,张法伟,李以康,等.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过程土壤碳氮储量及C/N化学计量学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2012,
34(3):4247.
[6] 吴建国,韩梅,苌伟,等.祁连山中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草业学报,2007,16(6):3946.
[7] 杨成德,龙瑞军,陈秀蓉,等.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土壤表层碳、氮、磷密度特征[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
15.
[8] 肖玉,谢高地,安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J].生态学报,2003,23(11):23672376.
[9] 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原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
命科学版),2007,33(4):443449.
[10]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7):771781.
[11] 张宪洲,石培礼,刘允芬,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CO2 排放及其碳平衡[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
34(增刊Ⅱ):193199.
[12] 张金霞,曹广民.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氮素循环[J].生态学报,1999,19(4):509512.
[13] 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西藏草地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4] 张丽霞,白永飞,韩兴国.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中N素添加对羊草和黄囊苔草N∶P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J].植物
学报,2004,46(3):259270.
[15] ClevelandCC,LiptzinD.C∶N∶Pstoichiometryinsoil:istherea“Redfieldratio”forthemicrobialbiomass?[J].Biogeo
chemistry,2007,85:235252.
[16] TianHQ,ChenGS,ZhangC,犲狋犪犾.PatternandvariationofC∶N∶PratiosinChina’ssoils:asynthesisofobservational
data[J].Biogeochemistry,2010,98:139151.
[17] 项文化,黄志宏,闫文德.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6,26(7):23652372.
[18] 银晓瑞,梁存柱,王立新.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恢复演替阶段植物养分化学计量学[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1):
3947.
[19] 徐玲玲,张宪洲,石培礼,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量特征[J].生态学报,2005,25(8):1948
1952.
[2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21] 唐明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2] 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8,28(8):39373947.
[23] 张法伟,李英年,汪诗平,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对不同土地利用格局的响应[J].中国农业气
象,2009,30(3):323326.
[24] 牛得草,董晓玉,傅华.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草业学报,2005,28(6):915920.
8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2
[25] 丁小慧,罗淑政,刘金巍,等.呼伦贝尔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沿经度梯度变化[J].生态学报,2012,
32(11):34673476.
[26] 王晶苑,王绍强,李纫兰,等.中国四种森林类型主要优势植物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6):
587595.
[27] 刘超,王洋,王楠,等.陆地生态系统植被氮磷化学计量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1):12051216.
[28] 王维奇,王纯,曾从盛,等.闽江河口不同河段芦苇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12,32(13):
40874093.
[29] 韩文轩,吴漪,汤璐瑛,等.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叶的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2009,45(5):855860.
[30] 张兴义,隋跃宇,张少良,等.薄层农田黑土全量碳及氮磷钾含量的空间异质性[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2):16.
[31] 戴建军,石发庆,张海军,等.黑龙江省西部草地土壤磷素状况及调控[J].中国草地,2001,23(3):4548.
[32] 王维奇,仝川,贾瑞霞,等.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3):238
242.
[33] 高建华,白凤龙,杨桂山,等.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碳、氮、磷分布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7,27(5):756765.
[34] 文亦芾,赵俊权.放牧对滇东北红壤草地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磷素有效性影响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8,45(3):569571.
[35] 王长庭,龙瑞军,王启基,等.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分布和生产力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草
业学报,2005,14(4):1520.
[36] 李亚娟,曹广民,龙瑞军.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2,32(5):2635.
犛狅犻犾犆/犘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狅犳犪犾狆犻狀犲狊狋犲狆狆犲犲犮狅狊狔狊狋犲犿狊犻狀狋犺犲犙犻狀犺犪犻-犜犻犫犲狋犪狀犘犾犪狋犲犪狌
WANGJianlin1,ZHONGZhiming2,WANGZhonghong1,YUChengqun2,SHENZhenxi2,
ZHANGXianzhou2,HUXingxiang1,Dacizhuoga1
(1.ColegeofPlantScience,TibetInstituteofAgricultureandAnimalHusbandry,Linzhi860000,China;
2.InstituteofGeography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SoilC/P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alpinesteppeecosystemsintheQinghai-TibetanPlateauwere
researchedbasedondatameasuredat67samplingpoints.1)TheaverageC/Pwas24.45withvariancesof
1.05-177.69Inahorizontaldirection.Itappearedhigherinthenorthwestandlowerinthesoutheastasa
macrocosmtendencywith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astaggeredpattern.ThehigherC/Plevelsappeared
mainlyintheregionsconcentratedinthehinterlandofthenorthernpartsoftheTibetanPlateauandinthelake
basinregionatthenorthernfootoftheHimalayas.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ofC/Pamongdifferent
grasstypesandnaturaltransects.2)TheaverageC/Pratioatdifferentsoildepths(0-10cm,10-20cm,
20-30cmand30-40cm)among19grasslandtypeswere26.15,33.59,30.33and22.76,respectively.Ina
verticaldirection,soildepthsfromabovegroundtounderground,couldbedividedinto5typesofC/Pdistribu
tionpatterns(lowhighlowhigh,lowhighlow,highlowhighlow,highlowhigh,andhighlow)amongdif
ferentgrasstypes.3)C/Pwassignificantlypositivelycorrelatedwithvegetationcoverage,vegetationheight,
andsoilbulkdensityatdepthsfrom20to30cm,soilwatercontentatdepthsfrom10to20cm,andatdepths
from30to40cmandwithsoilcontentofHCO3-.TheC/Pratiowas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10℃ac
cumulatedtemperature,andwiththeaverageannualrelativehumidity,theundergroundbiomassatsoildepths
from10to20cm,soilbulkdensityatdepthsfrom0to10cm,soilwatercontentatdepthsfrom0to10cm.It
wasnegativelycorrelatedwithsoilcontentofavailableK,organicmatter,totalorganiccarbonandhydrolys
ablecarbon.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Qinghai-TibetanPlateau;alpinegrassland;soil;C/P;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
91第23卷第2期 草业学报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