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variation in physio-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ld resistance in winter rapeseed F2 populations

北方白菜型冬油菜F2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异与抗寒性相关分析



全 文 :北方白菜型冬油菜犉2主要生理生化
特性的变异与抗寒性相关分析
孔德晶1,王月1,孙万仓1,曾秀存1,2,方彦3,鲁美宏1,杨宁宁1
(1.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70;2.河西学院,甘肃 张掖734000;3.甘肃农业大学测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对白菜型冬油菜F2 群体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进行分析,利用陇油7号和陇油9号杂交得到103个F2 单
株,对越冬率、幼苗习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8个指标进行调查、测定。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聚类分
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除SOD活性外,其余各指标在F2 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
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在聚类距离为3.58处,F2 群体分为8个类群,群体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关分析表明所有指标与越冬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各生理生化指标对越冬率的通径系数与相关系数方向
均一致,但通径系数更有利于解释其本质,通过通径分析得到各指标对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相对重要性从大到小
的顺序是:幼苗习性,SOD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幼苗习性
对越冬率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起作用,影响率达79.8%,CAT活性对越冬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间接影响起作用
的,间接影响率达68.7%,而其余各指标对越冬率的影响均是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共同起作用的。这些结果可为
白菜型冬油菜数量性状抗寒基因定位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白菜型冬油菜;F2 群体;分离;聚类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634.01;Q94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4)04007908
犇犗犐:10.11686/cyxb20140409  
  白菜型油菜(犅狉犪狊狊犻犮犪狉犪狆犪)是芸薹属6个栽培物种之一,也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3大类型油菜之一,其栽培
历史悠久,不仅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而且是极其重要的蔬菜作物[13]。目前,我国油菜的栽培面积约700万hm2,
其中,白菜型油菜面积15%左右[4]。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白菜型油菜起源地之一[2],具有包括农家品种和推广栽
培品种在内的丰富资源,它们在我国各地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中,白菜型冬油菜具有耐迟播、生育期短,耐贫
瘠、抗寒性强的突出优点。在长期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选择下,白菜型冬油菜表现出较好的抗寒性和适应性,具
有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较好地解决了品种的抗寒问题[56],白菜型冬油菜
已经成功引入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阿勒泰、塔城、乌鲁木齐、青海、宁夏、北京等地,扩大了冬油菜在我国的种植范
围,使种植区域向北推进纬度约13°,海拔提高到2300m左右,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711]。
由于白菜型冬油菜可以有效的减少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源,保护环境,同时对改革北方传统的一年一熟种植制度为
两年三熟制或一年两熟制,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北方冬油菜研究愈来愈引
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0,12]。
目前,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冬油菜品种的适应性[8]、生长发育特性[13]、产量及经济特性
方面[1415]、相关抗寒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1617],如孙万仓等[5]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在西北地区的越冬性等进行了
分析比较,认为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存在巨大差异;魏文慧等[14]对冬油菜的越冬率、产量及经济性
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张腾国等[17]从油菜中克隆了抗寒基因BnICE1,并分析了其在油菜适应低温胁迫中发
挥的重要作用。此外也有对构建白菜型油菜连锁图谱[1819]和白菜型油菜幼苗绒霉病的基因定位研究,如Su和
Graham[18]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白菜型油菜连锁图谱的构建,为白菜型油菜基因序列和遗传信息的研究提供依
第23卷 第4期
Vol.23,No.4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79-86
2014年8月
收稿日期:20130705;改回日期:20130828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0204)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1AA10A104)资助。
作者简介:孔德晶(1988),女,山东滕州人,在读硕士。Email:kongying19881004@163.com
通讯作者。Email:wancangsun2011@yahoo.com.cn
据;Yu和Zhang[20]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白菜型油菜幼苗绒霉病进行QTL定位的研究。而目前对白菜型冬油菜
F2 群体生理生化的变异与抗寒性相关分析及抗寒性遗传的研究鲜见报道。研究表明,植物的抗寒性状常是由微
效多基因或由具有加性效应的主基因与微效基因所控制[2122]的,表现为数量性状,盖钧镒等[23]提出了针对植物
数量性状分析的一整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各类数量性状,包括产量[24]、品质[25]、抗病虫性[2627]和耐逆
性[2830]等的遗传分析,确定控制目标性状主基因的数目及它们的基因效应,为植物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指
导。本研究对103株F2 代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相关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异进行了统计与测定,分析各指标
在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分布情况,以期为白菜型冬油菜的抗寒性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区自然概况
供试品种为白菜型冬油菜,利用亲本陇油7号、陇油9号杂交配制F1 代,以及F1 代自交得到的103株F2 代
个体为材料。母本陇油7号抗寒性超强,为国内外最优抗寒品种,父本陇油9号抗寒性较弱。试验设于甘肃农业
大学试验基地甘肃省兰州沙井驿试验田,2012年8月,将亲本、F1 代和F2 代分别种植于4个小区,小区长为2.5
m,宽1.4m,小区面积3.5m2,每小区8行,小区间距为40cm。试验地前茬为小麦(犜狉犻狋犻犮狌犿犪犲狊狋犻狏狌犿),施农家
肥60000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田间管理按大田常规生产进行。
1.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在2012年11月,在亲本和F1 代种植小区内,各处理随机取样10株,对F2 代单株定株、取样,各取样植株进
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设3次重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31],过氧
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比色法[32],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采用紫外吸收法[31],丙二醛含量测
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显色法[32],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甲苯萃取法[31],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采用考马
斯亮蓝G250法[31]。
1.3 幼苗习性调查与越冬率的统计
对幼苗生长习性进行目测评定,1级(匍匐型):叶片全部匍匐在地面;2级(半匍匐型):叶片的叶尖着地面,而
叶身还是离开地面;3级(半直立型):叶片全部离开地面,但没完全直立;4级(直立型):叶片全部直立。
调查各处理小区越冬前苗数,返青期苗数,计算各处理越冬率(返青期苗数与越冬前苗数的百分比)。另外,
对103株F2 群体进行单株定株,存活植株记为1,死亡植株记为0。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利用 MicrosoftOfficeExcel2010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作图;利用SPSS软件[33]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全子集
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利用DPS3.01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F2 群体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分离分析
由亲本(P1、P2)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表现(表1)看出,两亲本之间8个指标均达极显著差异,除陇油7号
(P1)的 MDA含量小于陇油9号(P2)外,其余指标值均表现为P1 大于P2。亲本陇油7号和陇油9号的SOD活
性分别为318.49和240.57U/mg,F2 群体SOD活性出现较大变异,在40.37~325.34,平均为254.35U/mg。
F2 群体的POD活性变异范围在18.35~187.55U/g,介于双亲之间,平均为63.70U/g。F2 群体的平均CAT
活性为8.73U/g,高于双亲值,变异范围为1.30~27.05U/g。F2 群体的平均MDA含量为23.22μmol/g,介于
双亲之间,变异范围在9.98~48.36μmol/g。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双亲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且在F2 群体中变
化也较大,为95.94~906.01μg/g。两亲本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差约3.5mg/g,F2 群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
值介于双亲之间,平均值为14.68mg/g,变异范围在8.08~21.90mg/g。越冬率统计结果P1 为95.2%,P2 为
45.8%,F2 群体的越冬率为66.1%。陇油7号(P1)幼苗生长习性为匍匐性或半匍匐性,陇油9号(P2)的幼苗习
性主要表现为直立型或半直立型,而在F2 群体中出现了性状分离,变异范围在1~4级。
08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4
表1 亲本和犉2 群体的主要生理指标表现及分布
犜犪犫犾犲1 犘犲狉犳狅狉犿犪狀犮犲犪狀犱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狊狅犳狆犺狔狊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犻狀犱犻犮犪狋狅狉狊犻狀狋犺犲犉2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犻狋狊狆犪狉犲狀狋狊
指标Indicators
亲本Parent
陇油7号 (P1)
Longyou7
陇油9号 (P2)
Longyou9
犉值
犉value
F2群体F2population
平均值
Mean
变异范围
Rangeofvariation
偏度系数
Skewness
峰度系数
Kurtosis
越冬率 Overwinteringrates(%) 95.2±1.91 45.8±2.35 346.21 66.10
幼苗习性Seedlinghabits 1~2 3~4 25.48 2 0~4
SOD活性SODactivity(U/mg) 318.49±27.48 240.57±16.18 59.43 254.35 40.37~325.34 1.34 0.69
POD活性PODactivity(U/g) 97.97±6.25 57.23±2.71 485.56 63.70 18.35~187.55 0.91 -0.50
CAT活性CATactivity(U/g) 8.33±0.76 5.17±0.32 194.70 8.73 1.30~27.05 0.82 -0.25
MDA含量 MDAcontent(μmol/g) 17.26±1.57 26.11±2.78 172.26 23.22 9.98~48.36 0.09 -0.93
游离脯氨酸Freeproline(μg/g) 686.97±14.06 524.90±10.45 252.66 511.85 95.94~906.01 0 -0.80
可溶性蛋白Solubleprotein(mg/g) 15.69±1.04 12.13±0.45 104.56 14.68 8.08~21.90 0.41 -0.76
2.2 F2 群体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分布
如图1所示,以各生理指标分布范围为横坐标,频率为纵坐标,以F2 群体同一指标的次数分布进行作图,可
以看出,F2 群体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各生理指标的测定值均呈不同程度的连续分布,它们的偏度和峰度见
表1,除SOD活性的偏度外都小于1,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且存在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大多数指标在
F2 群体中的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只有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F2 群体中的平均值超过双亲。
图1 犉2 群体相关指标的次数分布
犉犻犵.1 犉狉犲狇狌犲狀犮狔犱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狅犳狉犲犾犪狋犲犱犻狀犱犻犮犪狋狅狉狊犳狅狉犉2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
18第23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4年
2.3 F2 群体的聚类分析
图2 犉2群体的聚类分析
犉犻犵.2 犇犲狀犱狉狅犵狉犪犿狅犳犉2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
   图中数字代表103个F2单株。Thenumbersinfigureindicated103F2
individuals.
利用 DPS对各个性状值进行标准化转换后,计
算欧氏遗传距离,进行 UPGMA 聚类分析(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聚类距离约为4.78处,F2 群体
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1亚群包括38个F2 个体,第
2亚群包含64个F2 个体,第3亚群包含1个F2 个
体,在聚类距离为3.58处,F2 群体分为8个类群,其
中第1亚群包括29个F2 个体,第2亚群包含9个F2
个体,第3亚群包含56个F2 个体,第4亚群包含1
个F2 个体,第5亚群包含2个F2 个体,第6亚群包
含4个F2 个体,第7亚群包含1个F2 个体,第8亚
群包含1个F2 个体。
2.4 F2 单株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与抗寒性相关分

本研究中,白菜型冬油菜F2 群体的各个指标间
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表
2)。从表中可以看出,越冬率与SOD活性、POD活
性、CAT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
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512,
0.472,0.444,0.550,0.250;与幼苗习性和 MDA含
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63和-0.562,
说明白菜型冬油菜在低温胁迫下通过增加SOD活
性、POD活性、CAT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
蛋白含量,降低 MDA含量,提高抗寒性。由表2还
可以看出,白菜型冬油菜所有指标与越冬率的相关系
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幼苗习性,SOD活
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
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作为白菜型
冬油菜单一指标进行抗寒性鉴定[34]。
2.5 F2 群体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回归分析
对幼苗习性,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
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7
个性状,通过SAS用全子集法计算所有可能的回
归[35],经过共线性诊断后挑出最好的回归结果。犢=
0.899-0.299犡1+0.001犡2+0.001犡3+0.015犡4-
0.01犡5+0.014犡6。其中犢 为越冬率,犡1 为幼苗习
性,犡2 为SOD活性,犡3 为POD活性,犡4 为CAT活
性,犡5 为 MDA含量,犡6 为可溶性蛋白含量。其中,
犡1,犡5 对犢 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99,-0.01,
与越冬率呈负相关,该方程犚=0.912。
2.6 F2 群体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通径分析
2.6.1 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直接通径关系 表3为
28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4
7个指标对越冬率影响的通径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到各指标对越冬率的直接通径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0.689,
0.304,-0.293,0.218,0.176,0.138,0.115(正号是指促进作用,负号是指抑制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幼苗习性
和SOD活性对越冬率的直接影响较大,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越冬率的直接影响较小。
2.6.2 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间接通径关系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指标对越冬率的总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0.1706,0.2070,0.2960,0.3052,-0.2685,0.3319,0.1347。通过与直接通径系数相比较,可以看出,幼苗习性
对越冬率的相关系数为狉=-0.863,直接通径系数为-0.689,可见,幼苗习性对越冬率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起
作用,而通过其他指标的间接影响较小。CAT活性与越冬率的相关系数为狉=0.444,间接通径系数为0.3052,
可以看出,CAT活性对越冬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间接影响起作用的。其余各指标对越冬率的影响均是通过直接
和间接影响共同起作用的,其中,SOD活性通过POD活性对越冬率的间接影响较大,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0.0630;POD活性通过SOD活性对越冬率的间接影响较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1088;MDA含量通过游离脯氨
酸含量对越冬率的间接影响最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0983;脯氨酸含量通过 MDA含量对越冬率的间接影响最
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1321;可溶性蛋白含量通过S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对越冬率的间接影响最大,间接
通径系数分别为0.0608和0.0606。
表2 越冬率与相关指标在犉2 群体中的相关分析
犜犪犫犾犲2 犆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犪犿狅狀犵狅狏犲狉狑犻狀狋犲狉犻狀犵狉犪狋犲狊犪狀犱狉犲犾犪狋犲犱犻狀犱犻犮犪狋狅狉狊犻狀狋犺犲犉2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
项目
Item
幼苗习性
Seedling
habits
SOD活性
SOD
activity
POD活性
POD
activity
CAT活性
CAT
activity
MDA含量
MDA
content
游离脯氨酸
Free
proline
可溶性蛋白
Soluble
protein
越冬率
Overwintering
rates
幼苗习性Seedlinghabits 1.000
SOD活性SODactivity -0.443 1.000
POD活性PODactivity -0.413 0.358 1.000
CAT活性CATactivity -0.292 0.158 0.351 1.000
MDA含量 MDAcontent 0.492 -0.190 -0.334 -0.309 1.000
游离脯氨酸Freeproline -0.618 0.200 0.289 0.407 -0.451 1.000
可溶性蛋白Solubleprotein -0.148 0.200 -0.194 0.140 -0.096 0.278 1.000
越冬率Overwinteringrates -0.863 0.512 0.472 0.444 -0.562 0.550 0.250 1.000
 和分别表示0.05和0.01显著水平。andindicatedthesignificantlevelat5%and1%,respectively.
表3 各指标对越冬率的通径分析
犜犪犫犾犲3 犘犪狋犺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狅狏犲狉狑犻狀狋犲狉犻狀犵狉犪狋犲狊犪狀犱犻狋狊犻狀犱犻犮犪狋狅狉狊
项目
Item
直接通径系数
DPC
间接通径系数IPC
犡1→犢 犡2→犢 犡3→犢 犡4→犢 犡5→犢 犡6→犢 犡7→犢 总间接通径系数 TIPC
犡1 -0.689 -0.1706
犡2 0.304 0.0630 0.0218 0.0557 0.0436 0.0230 0.2070
犡3 0.176 0.1088 0.0484 0.0979 0.0630 -0.0223 0.2960
犡4 0.138 0.0480 0.0618 0.0905 0.0887 0.0161 0.3052
犡5 -0.293 -0.0578 -0.0588 -0.0426 -0.0983 -0.0110 -0.2685
犡6 0.218 0.0608 0.0509 0.0562 0.1321 0.0320 0.3319
犡7 0.115 0.0608 -0.0341 0.0193 0.0281 0.0606 0.1347
 DPC:直接通径系数Directpathcoefficient;IPC:间接通径系数Indirectpathcoefficien;TIPC:总间接通径系数Someoftotalindirectpathcoeffi
cient;犡1:幼苗习性Seedlinghabits;犡2:SOD活性SODactivity;犡3:POD活性PODactivity;犡4:CAT活性 CATactivity;犡5:MDA含量 MDAcon
tent;犡6:游离脯氨酸含量Contentoffreeproline;犡7:可溶性蛋白含量Contentofsolubleprotein;犢:越冬率Overwinteringrates.
38第23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4年
3 讨论
本文对103份冬油菜F2 群体的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系统地评价了各指标在
群体中的表现。试验结果发现,F2 群体的6个指标均呈不同程度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图1),
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聚类分析中,在聚类距离为4.78处,F2 群体分为3个类群,第1亚群是未能安全
越冬植株,第2亚群和第3亚群为基本可以安全越冬植株,比例约为1∶2,与F2 群体越冬情况的田间统计值较
一致;在聚类距离为3.58处,F2 群体分为8个类群,以聚类结果来看,F2 群体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例如在
第2亚群中,此亚群包含9个F2 个体,该亚群的性状中包含的幼苗习性表现为直立型,SOD活性、POD活性、
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4个指标接近最小值,MDA含量接近最大值;在第8亚群中,此亚群只包含1个
F2 个体,但该亚群的性状中包含的幼苗习性表现为匍匐型,另有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游离脯氨酸
含量等4个指标接近最大值,MDA含量接近最小值。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白菜型冬油菜F2 群体的供试指标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各性状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
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结果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F2 群体的越冬率与幼苗习性、MDA含量间呈极显著负
相关,与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性正相关,可见,幼
苗越匍匐,低温逆境下 MDA积累少,膜质过氧化程度小,冬油菜的越冬情况越好;反之,幼苗越直立,MDA含量
较高,低温逆境下 MDA积累多,膜质过氧化程度大,越冬情况越差,与此同时,植株通过增加SOD活性、POD活
性、CAT活性以及低温逆境下积累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其抗寒性。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较
一致[8,3644]。
通径系数就是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表示变数间的直接关系。从所得通径系数的大小可以知道自变数对依
变数作用的大小,通过对白菜型冬油菜F2 群体各指标的通径分析,发现各生理生化指标对越冬率的相关系数与
直接通径系数方向一致,但通径系数更能体现其本质,因此得出各指标对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相对重要性从大到
小的顺序是:幼苗习性,SOD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除直接
通径系数外的通径系数为间接通径系数,它反映的是某一性状对越冬率的影响是通过对其他组分的影响而间接
影响到越冬率的,幼苗习性对越冬率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起作用,影响率达79.8%,CAT活性对越冬率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间接影响起作用的,间接影响率达68.7%,而其余各指标对越冬率的影响均是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
共同起作用的。通径分析更直观、具体的解释了各生理生化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Zhu等[45]认为性状间显著相关暗示相应性状的部分QTL间可能存在连锁或一因多效。所以对上述生理生
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今后的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遗传分析提供科学
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家文.中国蔬菜作物的起源与变异[J].中国农业科学,1981,14(1):9095.
[2] 刘后利.几种芸薹属油菜的起源与进化[J].作物学报,1984,10(1):918.
[3] 何余堂,陈宝元,傅廷栋,等.白菜型油菜在中国的起源与进化[J].遗传学报,2003,30(11):10031012.
[4] 何余堂,涂金星,傅廷栋,等.中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2,28(5):697703.
[5] 孙万仓,马卫国,雷建民,等.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16
2726.
[6] SoveroM.Rapeseed,anewoilseedcropfortheUnitedStates[A].In:JanickJ,SimonJE.NewCrops[M].NewYork:
JohnandWileySons,Inc.,1993:302307.
[7] RifeCL,ZeinaliH.Coldtoleranceinoilseedrapeovervaryingacclimationdurations[J].CropScience,2003,43:96100.
[8] 朱惠霞,孙万仓,邓斌,等.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3438.
[9] 孙万仓,武军艳,曾军,等.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抗寒性的初步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7):
151155.
48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4
[10] 孙万仓,牛俊义,滕文惠,等.覆盖处理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率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3):315
318.
[11] 王学芳,孙万仓,李孝泽,等.我国北方风蚀区冬油菜抗风蚀效果[J].生态学报,2009,20(3):647652.
[12] 官春云.油菜生态和遗传育种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孙万仓,武军艳,方彦,等.北方旱寒区北移冬油菜生长发育特性[J].作物学报,2010,36(12):21242134.
[14] 魏文慧,孙万仓,郭秀娟,等.氮磷钾肥对西北寒旱区冬油菜越冬率、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9,
18(2):122125,130.
[15] 方彦,孙万仓,武军艳,等.叶面喷施硼肥对西北旱寒区冬油菜保护酶、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2,
29(9):14461450.
[16] 张腾国,王圆圆,王娟,等.油菜BnMKK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植物研究,2012,32(5):578583.
[17] 张腾国,常燕,王娟,等.油菜BnICE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205214.
[18] SuRC,GrahamR.Thereferencegeneticlinkagemapforthemultinational犅狉犪狊狊犻犮犪狉犪狆犪genomesequencingproject[J].
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2007,115:777792.
[19] RahulK,SurindarSB.Amicrosatelite(SSR)basedlinkagemapof犅狉犪狊狊犻犮犪狉犪狆犪[J].NewBiotechnology,2009,26(5):
114121.
[20] YuSC,ZhangFL.GeneticmappingandlocalizationofamajorQTLforseedlingresistancetodownymildewinChinese
cabbage(犅狉犪狊狊犻犮犪狉犪狆犪ssp.pekinensis)[J].MolecularBreeding,2009,23:573590.
[21] CharlesLG.Freezingtoleranceofplants:Currentunderstandingandselectedemergingconcepts[J].CanadianJournalof
Botany,2003,81:12161223.
[22] PhileyH W,WatsonCE,KransJV.InheritanceofcoldtoleranceinSt.Augustinegrass[J].CropScience,1998,38:451
454.
[23] 盖钧镒,章元明,王健康.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4] 向道权,黄烈建,曹永国,等.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3):15.
[25] 殷剑美,武耀廷,朱协飞,等.陆地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J].棉花学报,2003,15(2):6772.
[26] 王建设,王建康,朱立宏,等.水稻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白叶枯病抗性的基因效应分析[J].遗传学报,2000,
27(1):3438.
[27] 李广军,程利国,张国政,等.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J].大豆科学,2008,27(1):3341.
[28] 郭海林,高雅丹,薛丹丹,等.结缕草属植物抗寒性的遗传分析[J].草业学报,2009,18(3):5358.
[29] 闫世江,张继宁,刘洁.黄瓜苗期低温弱光下 MDA含量主基因-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3):
458462.
[30] 方永丰,李永生,白江平,等.玉米持绿相关QTL整合图谱构建及一致性QTL区域内候选基因发掘[J].草业学报,2013,
21(4):175185.
[31] 邹琦.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
[32] 刘祖祺,张石诚.抗性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371372.
[33] 徐向宏.试验设计与DesignExpert.SPSS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
[34] 巨伟.冬小麦抗寒生理性状的QTL分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5
[35] 高惠璇.实用统计方法与SAS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9105.
[36] PattonAJ,CunninghamSM,VolenecJJ.Differencesinfreezetoleranceofzoysiagrasses:II.Carbohydrateandprolineac
cumulation[J].CropScience,2007,47:21702181.
[37] 杜永吉,于磊,孙吉雄,等.结缕草3个品种抗寒性的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2008,17(3):616.
[38] 刘志雄,周高峰,廖启荣,等.低温胁迫对几个狗牙根品种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4):2325.
[39] 袁学军,刘建秀,张婷婷,等.硝酸钾对假俭草抗寒性和草绿期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7,16(4):363370.
[40] CaiQ,WangS,CuiZ.Changesinfreezingtoleranceanditsrelationshipwiththecontentsofcarbohydratesandprolineino
verwinteringcentipedegrass(犈狉犲犿狅犮犺犾狅犪狅狆犺犻狌狉狆犻犱犲狊(Munro)Hack.)[J].PlantProductionScience,2004,7(4):421
426.
58第23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4年
[41] 池春玉,丁国华,连永权,等.低温胁迫对三种冷季型草坪草脯氨酸含量及膜透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
101103.
[42] DelauneyAJ.VermaDPSprolinebiosynthesisandosmoregulationinplants[J].PlantJournal,1993,4:215223.
[43] 林兴生,林占?,林冬梅,等.低温胁迫5种菌草的抗寒性评价[J].草业学报,2013,22(2):227234.
[44] 刘明稀,卢少云,郭振飞,等.假俭草抗旱变异体的筛选及其生理鉴定[J].草业学报,2013,21(1):126136.
[45] ZhuS,RossnagelBG,KaeppleHF.Geneticanalysisofquantitativetraitlociforgroatproteinandoilcontentinoat[J].
CropScience,2004,44:254260.
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狏犪狉犻犪狋犻狅狀犻狀狆犺狔狊犻狅犫犻狅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犪狀犱
犮狅犾犱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犻狀狑犻狀狋犲狉狉犪狆犲狊犲犲犱犉2狆狅狆狌犾犪狋犻狅狀狊
KONGDejing1,WANGYue1,SUN Wancang1,ZENGXiucun1,2,
FANGYan3,LUMeihong1,YANGNingning1
(1.Gansu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AridLandCropSciences,Lanzhou730070,China;2.Hexi
University,Zhangye734000,China;3.ResearchandTestingCenterofGansu
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Overwinteringrates,seedlinghabits,SODactivity,andfiveotherphysiobiochemicalindicatorsin
103F2populationsofawinterrapeseed(犅狉犪狊狊犻犮犪狉犪狆犪)crossbetweenLongyou7andLongyou9werestudied
usingvarianceanalysis,correlationanalysis,clusteranalysisandpathanalysis.Thefrequencyofalindicators
(exceptSOD)activityintheF2populationswasapproximatelynormalydistributedbutwithaslightskew.A
tremendoustransgressivesegregationforalindicatorswasobservedinthepopulations.Ataclusterdistanceof
3.58,F2 populationsweredividedintoeightgroups,withgreatgeneticdifferences.Correlationanalysis
showedthatalindicators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inoverwinteringrates.Thepathcoefficientandcorrelation
coefficientbetweenalindicatorsandoverwinteringratewereconsistent,buttheexplanationoftheirrelation
shipswerebetterexplainedbythepathcoefficient.Throughpathanalysis,therelativeimportanceindescend
ingorderof犅.狉犪狆犪wintersurvivalratewas:Seedlinghabits,SODactivity,MDAcontent,freeprolinecon
tent,PODactivity,CATactivity,andsolubleproteincontent.Seedlinghabitsdirectlyimpactedwintersurviv
alrates,andtheinfluencereached79.8%,butCATactivitywasmainlythroughindirecteffectsandtheindi
rectaffectratewas68.7%,withtherestoftheindexescoactingthroughbothdirectandindirecteffects.
Theseresultsprovideusefulinformationforquantitativetraitloci(QTL)mapping.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winterrapeseed(犅狉犪狊狊犻犮犪狉犪狆犪);F2populations;segregation;clusteranalysis;correlationanaly
sis;pathanalysis
68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