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西伯利亚白刺肌动蛋白基因的分离与特性分析
王丽1,黎妃凤1,张文波2,陈贵林1,林晓飞1
(1.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1;2.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9)
摘要:利用兼并PCR及RACE技术克隆了西伯利亚白刺的肌动蛋白基因(犖犻狋狉犪狉犻犪狊犻犫犻狉犻犮犪犃犮狋犻狀,犖狊犃犮狋),并对其
基因结构和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所克隆的犖狊犃犮狋cDNA全长序列为1831bp,包含113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377个氨基酸;基因组DNA全长序列为2913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犖狊犃犮狋
与其他植物的肌动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芒果(无患子目)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基因表达特性分析的结果
显示,该基因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基本一致;在干旱、盐、低温及外源脱落酸胁迫下,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这些结
果验证了该基因作为分子内标的可靠性。
关键词:西伯利亚白刺;肌动蛋白;基因结构;表达特性
中图分类号:Q9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2)04015108
肌动蛋白(actin)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构成细胞骨架中微丝的重要成分[1]。肌动蛋白丝与肌球蛋白相
互作用为细胞运动提供动力,驱使细胞器运动、胞质流动等生命活动[1,2]。研究表明,肌动蛋白还参与植物细胞
顶端生长、细胞壁沉积、有丝分裂等生命活动[3]。肌动蛋白分子量为42kD,由375~37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
基因保守性很高,各种生物间同源性为70%~100%[4]。另一方面由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稳定性,尤其是β肌动
蛋白基因,作为细胞质肌动蛋白基因,在物种内各组织中保持相对恒定的表达水平,常在定量、半定量RTPCR
(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Northern杂交实验中被用作内参基因校正样本量[4,5]。相关
实验也证明了肌动蛋白基因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蒙古冰草(犃犵狉狅狆狔狉狅狀犿狅狀犵狅犾犻犮狌犿)不同组织的肌动蛋白基
因表达分析表明其表达不存在组织特异性[6];柠条锦鸡儿(犆犪狉犪犵犪狀犪犽狅狉狊犺犻狀狊犽犻犻)肌动蛋白(GenBank注册号
FJ485727)在植物体的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及多种胁迫条件下均能稳定表达,且表达强度适中,满足作为内
参基因的条件[7]。
白刺(犖犻狋狉犪狉犻犪),蒺藜科的一个小属,是分布广泛的旱生、盐生及荒漠植物,受到盐、碱、旱的三重胁迫,自然
抗逆性突出,蕴含着丰富的抗逆基因资源[8]。田新民等[9]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进行了光
合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白刺在过渡带光合能力下降最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更能适应过渡带旱化生境。高
瞑等[10]对3个种源的白刺进行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结果显示白刺耐旱性是受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
等共同调节的。张建秋等[11]研究发现,他们克隆到的白刺盐碱胁迫相关基因片段与目前已知的植物耐盐基因存
在较大差异,预示着白刺可能存在较特殊的耐盐碱机理。但目前有关白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甚少,因此克隆白刺
肌动蛋白基因,分析确定该基因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对于深入研究白刺耐受性基因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具
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以西伯利亚白刺(犖犻狋狉犪狉犻犪狊犻犫犻狉犻犮犪)为材料,分离了其肌动蛋白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
DNA序列,并对其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关系及表达特性进行相关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本实验于2010年5月开始,选用西伯利亚白刺快繁试管苗为实验材料,培养条件为固体培养基[1/2MS
(MurashigeandSkoog)+0.5mg/LIBA+50mmol/LNaCl],温度26℃,光照时间14h/d,光照强度36~40
第21卷 第4期
Vol.21,No.4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151-158
2012年8月
收稿日期:20110824;改回日期:201109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030),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9MS0505)和内蒙古大学‘211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王丽(1985),女,内蒙古商都人,在读硕士。Email:wanglind2010@foxmail.com
通讯作者。Email:linxiaofei04@hotmail.com
μmol/(m
2·s)[12]。生长40d左右的试管苗用于提取总RNA和基因组DNA。
主要试剂:TaKaRaRNAPCRkit(AMV)Ver3.0(TaKaRa)、克隆载体pMD18T (TaKaRa)、AxyPrep
DNAGelExtractionKit(AXYGEN)、TaqDNA聚合酶 (TaKaRa)、SMARTRACEcDNAAmplicationKit
(Clontech)和感受态大肠杆菌(犈狊犮犺犲狉犻犮犺犻犪犮狅犾犻)DH5α(TaKaRa)。其他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
纯。本研究所有引物合成和测序工作均由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
1.2 实验方法
搜索GenBank中高等植物的肌动蛋白氨基酸序列,利用ClustalW 软件进行多序列同源性比对,然后在高
度保守区域内设计一对兼并引物。引物序列为DegActF:5′ATGGTIAARGCIGGITTYGC3′;DegActR:5′
CCACATYTGYTGRAAIGTIS3′。
采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CTAB)法提取白刺组培苗总RNA[13]和基
因组DNA。采用TaKaRaRNAPCRKit(AMV)Ver.3.0,以白刺总RNA为模板,Oligo(dT)为引物,在AMV
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第1链。以cDNA为模板,利用兼并引物扩增犖狊犃犮狋基因的中间片段。RTPCR
反应体系为:10×PCRBuffer2.5μL、dNTPs(各2.5mmol/L)2.0μL、degActF(20μmol/L)2.5μL、degAct
R(20μmol/L)2.5μL、cDNA2.0μL、rTaqDNApolymerase(5U/μL)0.2μL,加去离子水至25μL。反应条
件为:94℃2min;94℃30s,45℃1min,72℃1min,35个循环;72℃5min。扩增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检测,
目的片段用AxyPrepDNAGelExtractionKit试剂盒回收、纯化后与载体pMD18T连接;转化犈.犮狅犾犻DH5α感
受态细胞,选择阳性菌落测序。
根据所获得犖狊犃犮狋中间片段序列设计5′RACE和3′RACE反应用特异性引物(GSPF:5′AGTGTCTG
GATCGGAGGA3′和 GSPR:5′GCATCCTTCTGACCCATCCCAACC3′)。参照 TaKaRaRNA PCR Kit
(AMV)Ver.3.0试剂盒说明书,以白刺总RNA为模板,Oligo(dT)为引物,在AMV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
NA第1链,然后以GSPF和下游试剂盒提供的 M13M4为引物,进行3′RACE反应分离犖狊犃犮狋的3′末端,反应
体系为:10×ExTaqPCRBuffer2.5μL、MgCl2(25mmol/L)2.0μL、dNTPs(各2.5mmol/L)2.0μL、GSPF
(10μmol/L)1.0μL、M4(10μmol/L)1.0μL、TaKaRaExTaq(5U/μL)0.2μL,加去离子水至25μL。反应
条件为:94℃2min;94℃30s,53℃50s,72℃1min,35个循环;72℃5min。参照SMARTRACEcDNAAm
plicationKit试剂盒说明书反转录成cDNA第1链,然后按照如下反应进行5′RACE反应分离犖狊犃犮狋的5′末端,
反应体系:5′RACEREADYcDNA4.0μL、UPM (10×)5.0μL、GSPR(10μmol/L)1.0μL、5×ExTaqPCR
Buffer10μL、dNTPs(各2.5mmol/L)4.0μL、MgCl2(25mmol/L)2.0μL、ExTaqHS(5U/μL)0.2μL,加
去离子水至50μL。反应条件,5个循环:94°C,30s;72°C,3min;5个循环:94°C,30s;70°C,30s;72°C,3
min;25个循环:94°C,30s;68°C,30s;72°C,3min。PCR扩增产物回收纯化后连接至pMD18T载体,测序。
根据RACEPCR扩增得到的犖狊犃犮狋末端序列,在其上下游分别设计克隆全长序列的正向引物FulF:5′
TCCATTTCTACGCTTTGTTC3′(63~82bp)和反向引物 FulR:5′TACTGATAGTTTTTGACCGC3′
(1706~1725bp),分别以反转录cDNA第1链和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犖狊犃犮狋的mRNA和基因组DNA全
长序列。PCR反应体系为:基因组DNA(1μg/μL)或cDNA1.0μL、10×LAbuffer2.5μL、dNTPs(各2.5
mmol/L)4.0μL、FulF(10μmol/L)1.0μL、FulR(10μmol/L)1.0μL、LATaq(5U/μL)0.2μL,加去离
子水至25μL。反应条件为:94℃3min;94℃30s,55℃1min,72℃2min,35个循环;72℃7min。PCR扩增产
物回收纯化后连接pMD18T载体,测序。
分别以西伯利亚白刺的根、茎、叶为材料提取RNA,进行犖狊犃犮狋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取同一批次白刺快
繁试管苗进行低温、干旱、盐和脱落酸(abscisicacid,ABA)胁迫处理,研究犖狊犃犮狋的表达稳定性。低温处理将其
放在4℃培养箱中胁迫24h;盐胁迫、干旱胁迫和外源 ABA胁迫时,将试管苗分别放入含200mmol/LNaCl、
15%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100μmol/LABA的1/2MS液体培养基中处理5h后提取处理植
株的总RNA。以等量的RNA反转录cDNA,取等量cDNA进行RTPCR反应,再取等量的PCR产物进行琼脂
糖凝胶电泳,实验经过3次重复,通过比较目的条带的灰度判定基因表达的强弱。
2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4
所测定的mRNA序列经拼接后进行BlastX同源性比较;利用 NCBI的 ORFFinder(http://www.ncbi.
nlm.nih.gov/gorf/gorf.html)识别ORF(openreadingframe)序列并推定其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对推定的氨
基酸序列利用ExPASy数据库ProtParam软件[14](http://www.expasy.org/tools/protparam.html)在线分析
其基本性质。将犖狊犃犮狋基因的mRNA序列及基因组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基因结构特征。在GenBank中
搜索不同植物的肌动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白刺犖狊犃犮狋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ClustalW 多重序列比较,使用
MEGA3.1软件,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法)[15]绘制系统进化树,自展法(bootstraping)进行评估,最后用
TreeView1.5软件观看、输出图形化的进化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刺犖狊犃犮狋基因克隆
以白刺总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1链为模板,用在肌动蛋白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的兼并引物degActF
和degActR,通过RTPCR扩增得到1019bp的基因片段(图1A)。所克隆序列通过BlastX检索后发现与其
他物种的肌动蛋白基因高度同源,可初步确定为白刺肌动蛋白基因片段。根据获得的1019bp的犖狊犃犮狋序列设
计该基因的3′端特异性引物GSPF以及5′端特异性引物GSPR,采用RACE方法获得该基因的3′末端序列629
bp(图1B),5′末端序列360bp(图1C)。测序后经BlastX比对证实所克隆的片段为犖狊犃犮狋的5′和3′末端序列。
根据5′和3′RACEPCR扩增得到的犖狊犃犮狋末端序列,在其上下游分别设计正向引物(FulF)和反向引物
(FulR),分别以白刺总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1链和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1831bp
和2913bp的产物(图2)。经测序、同源性检索后证实它们是犖狊犃犮狋的cDNA和基因组DNA全长序列。目前
这2条序列已登录在DDBJ/EMBL/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号为AB617805和AB636284。
图1 兼并犘犆犚及犚犃犆犈犘犆犚
产物凝胶电泳图
犉犻犵.1 犘狉狅犱狌犮狋狊狅犳犱犲犵犲狀犲狉犪狋犲犘犆犚
犪狀犱犚犃犆犈犘犆犚
图2 获取犖狊犃犮狋基因犮犇犖犃与基因组犇犖犃
全长序列的犘犆犚产物电泳图
犉犻犵.2 犘狉狅犱狌犮狋狊犳狅狉犪犿狆犾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狅犳犳狌犾犾犲狀犵狋犺
犮犇犖犃犪狀犱犵犲狀狅犿犻犮犇犖犃狅犳犖狊犃犮狋
M1:100bpmarker;M2:DL2000marker;1:兼并PCR结果Product
ofdegeneratePCR;2:3′RACEPCR结果Productof3′RACEPCR;3:
5′RACEPCR结果Productof5′RACEPCR.
1:犖狊犃犮狋基因cDNA扩增产物Productforamplificationoffullength
cDNAof犖狊犃犮狋;M:200bpmarker;2:犖狊犃犮狋基因组 DNA 扩增产物
ProductforamplificationofgenomicDNAof犖狊犃犮狋.
2.2 基因序列及其结构分析
犖狊犃犮狋基因cDNA序列全长1831bp,包含一个1134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77个氨基酸,5′非编
码区199bp,3′非编码区498bp。利用ExPASy数据库ProtParam软件在线分析的结果显示,其蛋白分子量
351第21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2年
图3 犖狊犃犮狋基因结构示意图
犉犻犵.3 犜犺犲狊犮犺犲犿犪狋犻犮犱犻犪犵狉犪犿狅犳犖狊犃犮狋犵犲狀犲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
图4 犖狊犃犮狋的核苷酸序列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
犉犻犵.4 犖狌犮犾犲狅狋犻犱犲犪狀犱犱犲犱狌犮犲犱犪犿犻狀狅犪犮犻犱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狊狅犳犖狊犃犮狋
4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4
41.7kD,理论等电点为5.31。犖狊犃犮狋的基因组DNA序列全长2913bp,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该基因包含5个外
显子,4个内含子,第1个外显子189bp,第2个外显子70bp,第3个外显子396bp,第4个外显子612bp,第5
个外显子549bp;第1个内含子788bp,第2个内含子115bp,第3个内含子86bp,第4个内含子108bp(图3)。
图4显示犖狊犃犮狋核苷酸序列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该基因的cDNA序列还包含一个15个核苷酸的polyA尾。
2.3 犖狊犃犮狋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及稳定性分析
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犖狊犃犮狋基因在植株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基本一致(图5)。冷、盐、
干旱和外源ABA处理条件下,犖狊犃犮狋基因表达量基本一致,显示该基因的表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图6)。
图5 犖狊犃犮狋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
犉犻犵.5 犜犺犲犲狓狆狉犲狊狊犻狅狀犾犲狏犲犾狅犳犖狊犃犮狋犻狀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狅狉犵犪狀狊
图6 不同胁迫条件下犖狊犃犮狋的表达
犉犻犵.6 犜犺犲犲狓狆狉犲狊狊犻狅狀犾犲狏犲犾狅犳犖狊犃犮狋狌狀犱犲狉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狊狋狉犲狊狊犮狅狀犱犻狋犻狅狀狊
2.4 基于肌动蛋白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基于19种植物的24个肌动蛋白基因序列,利用 MEGA3.1软件制作了肌动蛋白无根进化树(图7)。变异
位点(variablesites)1192个,信息位点(ParsimInfosites)1002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singletonsites)176个,
分别占全序列的60.78%,51.09%,14.77%,物种间总的遗传平均距离为0.4273。遗传距离最大值为1.8645
(发生在荔枝和大麦之间),最小值为0.0017(发生在拟南芥犃犆犜1和犃犆犜2,犃犆犜2和犃犆犜7;以及白刺与蓖麻
之间)。系统进化树显示,白刺与芒果(无患子目)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遗传距离为0.0284,而与金尾虎目的蓖麻、
桑树在同一次级进化枝,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7和0.0920,与蒺藜科霸王在一较远的进化枝中,遗传距离为
0.2023。
3 讨论
肌动蛋白基因非常古老,其家族在发展的早期已经开始分化,因此几乎所有动植物的肌动蛋白都存在数量不
等的异型体[16],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功能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细胞对环境变化做出灵活的应答。已发现拟南
芥中共有10个肌动蛋白基因家族,分散于4条染色体上;已获得豌豆(犘犻狊狌犿狊犪狋犻狏狌犿)3个异型体的7个核苷酸
序列;已得到的大豆(犌犾狔犮犻狀犲犿犪狓)肌动蛋白基因拷贝数在6以上,玉米(犣犲犪犿犪狔狊)肌动蛋白基因至少有2个拷
贝,水稻(犗狉狔狕犪狊犪狋犻狏犪)肌动蛋白基因拷贝数在10个以上,矮牵牛(犘犲狋狌狀犻犪犺狔犫狉犻犱犪)肌动蛋白基因拷贝数则在
100以上[4,17]。这些异型体间的表达具有时空和数量上的差别:在大豆肌动蛋白基因的6个异型体中,犛犃犮6和
犛犃犮7高度表达,占了肌动蛋白基因总表达量的80%,犛犃犮3和犛犃犮1低度表达,而犛犃犮2和犛犃犮4表达量极低,几
乎不被检测到[18];在甘草(犌犾狔犮狔狉狉犺犻狕犪狌狉犪犾犲狀狊犻狊)中,肌动蛋白基因在根、茎、叶中都有表达,但在根中,尤其在胚
根中的表达强于茎和叶中的表达[19]。鉴于上述情况,为确保本实验克隆到的白刺肌动蛋白基因用作内参基因的
可靠性,有必要进一步鉴定白刺肌动蛋白基因的表达特性,并判定其是否满足作为内参基因的条件:1)高度或中
度表达;2)稳定表达于不同组织中,且表达量相近;3)不受任何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的影响[20]。结果表明,本研
究所克隆的犖狊犃犮狋基因在根、茎、叶各器官中高度表达,且表达量基本一致(图5);而且该基因的表达不受冷、盐、
干旱和外源ABA胁迫的影响(图6),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犖狊犃犮狋作为内参基因的可靠性。
肌动蛋白基因高度保守,进化速率相对恒定,其氨基酸残基替换率约为每亿年1%[16],因此常被用作分子系
统学的研究。但由于肌动蛋白基因属于多基因家族基因,存在多个拷贝,种内与种间的基因差异范围几乎一致,
例如:玉米与大豆肌动蛋白基因之间只相差8%~10%,而大豆肌动蛋白基因6个拷贝之间碱基序列也相差6%
551第21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2年
~9%,拟南芥肌动蛋白基因10个拷贝之间非同义替换差异为0.4%~18.5%,这些研究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
题,即肌动蛋白多拷贝基因所转录翻译的异型肌动蛋白在植物细胞内有何特殊生理功能[21,22]。因此目前需要尽
可能丰富肌动蛋白基因库,为进一步利用肌动蛋白研究生物的起源与分子进化奠定基础。
图7 由邻位相接法(犖犑法)绘制的19种植物24个肌动蛋白系统进化树
犉犻犵.7 犖犲犻犵犺犫狅狉犼狅犻狀犻狀犵狆犺狔犾狅犵犲狀犲狋犻犮狋狉犲犲狅犳狀狌犮犾犲狅狋犻犱犲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狊狅犳24犪犮狋犻狀狊犳狉狅犿19狆犾犪狀狋狊
犚犻犮犻狀狌狊犮狅犿犿狌狀犻狊(蓖麻,AY360221);犘狅狆狌犾狌狊狋狉犻犮犺狅犮犪狉狆犪 (毛果杨,XM_002298674);犃犮狋犻狀犻犱犻犪犱犲犾犻犮犻狅狊犪 (美味猕猴桃,EF0635721);犌狅狊
狊狔狆犻狌犿犺犻狉狊狌狋狌犿 (陆地棉,AY305727.1);犜犺犲犾犾狌狀犵犻犲犾犾犪犺犪犾狅狆犺犻犾犪 (盐芥,AK3534121);犃狉犪犫犻犱狅狆狊犻狊狋犺犪犾犻犪狀犪 (拟南芥,犃犆犜1NM_1799531;
犃犆犜2,U372811;犃犆犜3,NM_1152351;犃犆犜7,NM_1210181);犆犲犾狅狊犻犪犪狉犵犲狀狋犲犪 (鸡冠花,HQ8440021);犜狉犻犳狅犾犻狌犿狆狉犪犲狋犲狀狊犲 (岷山红三叶,
AY3723681);犘犻狊狌犿狊犪狋犻狏狌犿 (豌豆,X686491);犗狉狔狕犪狊犪狋犻狏犪Japonica(粳稻,NM_001057621);犘犺犪犾犪犲狀狅狆狊犻狊犺狔犫狉犻犱(蝴蝶兰,AY1347521);犣犲犪
犿犪狔狊(玉米,NM_001155179.1);犕犪狀犵犻犳犲狉犪犻狀犱犻犮犪(芒果,犃犆犜7,HQ5860001;犃犆犜9,HQ5859991);犖犻狋狉犪狉犻犪狊犻犫犻狉犻犮犪(白刺,AB617805);犕狅
狉狌狊犪犾犫犪(桑树,HQ163776);犜狌犾犻狆犪犵犲狊狀犲狉犻犪狀犪(郁金香,AB456684.1);犣狔犵狅狆犺狔犾犾狌犿狓犪狀狋犺狅狓狔犾狌犿 (霸王,EU019550);犎狅狉犱犲狌犿狏狌犾犵犪狉犲(大
麦,AY145451);犔犻狋犮犺犻犮犺犻狀犲狀狊犻狊(荔枝,犃犆犜7,HQ588866;犃犆犜4,HQ588865);图中数字表示物种间的遗传距离Thebranchlengthsindicateev
olutionarydistancesbetweenspecies.
白刺属在分类系统上是复杂、混乱且孤隔的一个类群,关于它的分类系统及其起源与演化,争议历来较
多[23]。虽然传统上一般将其置于蒺藜科,但它与本科中的其他属之间的关系很疏远[24]。Gadek等[25]对无患子
目及芸香目相关的科进行了rbcL序列分析,其结果表明白刺属与骆驼蓬属结合为一支,并与无患子目的大多数
属互为姐妹群。张勇[26]对包括白刺属在内的8科38属48种植物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系统研究,经trnLF
序列、rbcL序列及trnLF与rbcL联合序列分析,其结果支持将白刺属从蒺藜科中分出成立独立的白刺科,归入
无患子目。本研究基于不同植物肌动蛋白核苷酸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的结果显示,高等植物肌动蛋白进化树至少
可分为3个分支:白刺肌动蛋白(犖狊犃犮狋)与拟南芥肌动蛋白犃犆犜7和单子叶植物纲的郁金香等聚类为一个次级
分化群;拟南芥肌动蛋白犃犆犜1和犃犆犜3则与单子叶植物纲的粳稻肌动蛋白、蝴蝶兰肌动蛋白等聚类;玉米和大
麦肌动蛋白基因则单独形成一个分支(图7)。可见,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肌动蛋白在进化中相互交叉,被
6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4
子植物肌动蛋白基因家族起源于一个远早于单、双子叶植物分化前的共同祖先[27]。拟南芥肌动蛋白4个异型体
及芒果2个异型体分别聚类到2个不同分化类群中,说明肌动蛋白异型体在进化过程中沿不同方向,以不同速率
分化,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多种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系统进化树表明白刺与芒果(无患子目)亲缘关
系最为接近,遗传距离为0.0284,而与金尾虎目的蓖麻、桑树在一次级进化枝,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7和
0.0920,与蒺藜科霸王在一较远的分化枝中,遗传距离为0.2023。这一结果与Gadek等[25]和张勇[26]关于白刺
分类地位的结论相符,即将白刺从蒺藜科中分出,成立白刺科(Nitrariaceae),置于无患子目中。由于目前数据库
中仅收录了蒺藜科霸王的肌动蛋白基因片段(EU019550),还未见其他蒺藜科植物肌动蛋白基因序列的报道,今
后随着蒺藜科植物肌动蛋白基因的陆续分离,将会为利用肌动蛋白对白刺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更完善的依
据。
参考文献:
[1] 阎隆飞.高等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谨以此文祝贺汤佩松教授九十大寿[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29(6):401406.
[2] 周海飞,赵武玲,闫隆飞.玉兰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3):274278.
[3] KandasamyMK,MckinneyEC,MeagherRB.Thelatepolenspecificactinsinangiosperms[J].ThePlantJournal,1999,
18(6):681691.
[4] 胡松年,阎隆飞.肌动蛋白与真核生物的进化[J].动物学报,1999,45(4):440447.
[5] ThelinO,ZorziW,LakayeB,犲狋犪犾.Housekeepinggenesasinternalstandards:useandlimits[J].JournalofBiotechnology,
1999,75:291295.
[6] 云锦凤,赵彦,石凤敏,等.蒙古冰草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J].草业学报,2011,20(2):170176.
[7] 王学敏,王美珍,王赞,等.柠条锦鸡儿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稳定性分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8):765
770.
[8] 常艳旭,苏格尔,王迎春.白刺属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4):2123.
[9] 田新民,赵长明,邓建明,等.沿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光合生理响应[J].草业学报,2011,20(4):108
115.
[10] 高瞑,李毅,种培芳,等.渗透胁迫下不同地理种源白刺的生理响应[J].草业学报,2011,20(3):99107.
[11] 张建秋,陆海,王智,等.白刺盐碱胁迫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275279.
[12] 王晨霞,陈贵林.西伯利亚白刺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6):11431144.
[13] LinXF,MinamisawaN,TakechiK,犲狋犪犾.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he犔犪狉犻狓犵犿犲犾犻狀犻犻ANGUSTIFOLIA(犔犵犃犖)
gene[J].Planta,2008,228(4):601608.
[14] GasteigerE,HooglandC,GattikerA,犲狋犪犾.ProteinidentificationandanalysistoolsontheExPASyserver[A].ThePro
teomicsProtocolsHandbook[M].Totowa,NewJersey:HumanaPress,2005:571607.
[15] SaitouN,NeiM.Theneighborjoiningmethod:anewmethodforreconstructingphylogenetictrees[J].MolecularBiology
andEvolution,1987,4:406425.
[16] HightowerRC,MeagherRB.Themolecularevolutionofactin[J].Genetics,1986,114(1):315332.
[17] 张少斌,刘国琴.植物肌动蛋白异型体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6,23(3):242248.
[18] HightowerRC,MeagherRB.Divergenceanddifferentialexpressionofsoybeanactingenes[J].TheEuropeanMolecularBi
ologyOrganizationJouranl,1985,4(1):18.
[19] 王芳.甘草肌动蛋白基因犌狌犃犮狋犻狀2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10):9951000.
[20] 陈凤花,王琳.实时荧光定量RTPCR内参基因的选择[J].临床检验杂志,2005,23(5):393395.
[21] 刘雄,阎隆飞.植物肌动蛋白研究的过去及现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4,21(3):203207.
[22] McDowelJM,HuangSR,McKinneyEC,犲狋犪犾.Structureandevolutionoftheactingenefamilyin犃狉犪犫犻犱狅狆狊犻狊狋犺犪犾犻犪狀犪
[J].Genetics,1996,142:587602.
[23] HutchinsonJ.Thegrownaqentsforoverseagovernmentandadminitrations[A].TheGeneraofFloweringPlants[M].Lon
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4:611621.
751第21卷第4期 草业学报2012年
[24] 李师翁,屠骊珠.白刺属的胚胎学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研究,1994,14(3):255262.
[25] GadekPA,FernandoES,QuinnCJ,犲狋犪犾.Sapindales:moleculardelimitationandinfraordinalgroups[J].AmericanJour
nalofBontany,1996,83(6):802811.
[26] 张勇.白刺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27] 李园莉,江元清,赵武玲,等.谷子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植物学通报,2002,19(3):310316.
犐狊狅犾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犮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狕犪狋犻狅狀狅犳犖犻狋狉犪狉犻犪狊犻犫犻狉犻犮犪犪犮狋犻狀犵犲狀犲
WANGLi1,LIFeifeng1,ZHANGWenbo2,CHENGuilin1,LINXiaofei1
(1.ColegeofLifeSciences,InnerMongoliaUniversity,Hohhot010021,China;2.ColegeofForestry,
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University,Hohhot010019,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犖犻狋狉犪狉犻犪狊犻犫犻狉犻犮犪actingene(犖狊犃犮狋)wasclonedusingdegeneratedPCRandRACEtechnique,and
genestructureandexpressionpatternwereanalyzed.Fullengthsequenceofthe犖狊犃犮狋cDNAcontains1831
bp,whichhasa1134bpopenreadingframe(ORF)encoding377aminoacids.GenomicDNAofthe犖狊犃犮狋
contains2913bp,including5extronsand4introns.The犖狊犃犮狋aminoacidsequenceshowsahighhomologyto
thatoftheotherplants,andphylogenetictreegeneratedfromthenucleotidesequencesofplantactinsrevealed
thatthe犖狊犃犮狋showsclosegeneticrelationwith犕犪狀犵犻犳犲狉犪犻狀犱犻犮犪(sapindales).The犖狊犃犮狋equalyexpressed
inroot,stem,andleaf,andnoobviouschangeinexpressionlevelwasobservedunderstressconditionsof
drought,salt,cold,andexogenousabscisicacid(ABA).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犖犻狋狉犪狉犻犪狊犻犫犻狉犻犮犪;actin;genestructure;expressionpattern
85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2) Vol.21,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