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hotosynthetic Productivity of Seedlings of Three Larch Speci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Hebei Province

3种落叶松苗期光能利用效率的比较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4,27(4):565 569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4)04056505
3种落叶松苗期光能利用效率的比较
许晨璐,孙晓梅,张守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收稿日期:2012110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01B01)
作者简介:许晨璐(1982-),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落叶松光合生理及杂种优势.Email:gengniure@126.com
 通讯作者.
关键词:落叶松;苗期;光合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S791.22 文献标识码:A
PhotosyntheticProductivityofSeedlingsofThreeLarchSpeciesinthe
MountainousAreaofHebeiProvince
XUChenlu,SUNXiaomei,ZHANGShougong
(KeyLaboratoryofTreeBreedingandCultivation,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
ChineseAcademyof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photosyntheticrateofLarixolgensis,L.kaempferiandL.gmeliniseedlingsweremeasuredinthe
mountainousareaofHebeiprovinceduringJulytoSeptember,2009.Therelevantphysiologicalandmorphologicin
dexeswerealsoinvestigatedtocomparetheirphotosyntheticproductivities.TheresultsshowedthatL.gmeliniex
hibitedthemaximumCO2assimilationcapacity,folowedbyL.kaempferiandL.olgensis,butthediferenceswere
notsignificantly.Thephysiologicalandmorphologicindexesofthesespeciesvariedsignificantly;L.olgensisexhibi
tedthelowestspecificleafweightcomparedwithL.gmeliniandL.kaempferi.Thevariationinlateralquantity,lat
erallength,lateraldiameter,needlewidthandneedlelengthamongthesespeciesreachedsignificantlylevel,
rankedasL.kaempferi>L.olgensis>L.gmelini.Insummary,althoughthephotosyntheticcapacityperunit
leafareaofL.kaempferiwasconstrictedinthisregion,thelargestwholeseedlingleafareaandlongestgrowthperi
odmadeL.kaempferigrowfasterthantheotherspecies.ThephotosyntheticproductivityrankedasL.kaempferi>
L.gmelini>L.olgensis.
Keywords:larch;seedling;photosyntheticproductivity
林木90%以上的干物质来自光合作用,单位时
间内光能利用效率(包括光能截获能力和光能转化
效率)是衡量林木生长潜力的重要指标。光能截获
能力主要与叶面积大小及其发展有关,光能转化效
率主要与单叶光合速率有关。自发现光合速率在不
同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后,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为
目标的“高光效育种”受到育种学家的重视[1-3],而
通过选配高光效种质进行有目的杂交已成为高光效
育种的重要手段[4]。落叶松(Larixspp.)种间杂交
容易,杂种优势明显,杂种优势利用是其遗传改良的
主要手段[5],而探索不同生态区各自最适宜的杂交
型(指相应的亲本种和正反交模式)是一项基础工
作[6]。前人对落叶松光合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
同种间光合特性的比较[7-8],或杂种与其亲本光能
利用效率的比较[9],并未开展种间光能利用效率差
异研究。为此在冀北山区以当地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Mayr.)为对照,比较3个外来树
种长白落叶松(L.olgensisHreey.)、日本落叶松(L.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kaempferiCar.)和兴安落叶松(L.gmeliniRupr.)
在生长季中、后期单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结合其他
与光能利用效率有关的生理和形态指标,初步了解
种间光能利用效率差异,以期为冀北山区进一步开
展落叶松种间杂交,利用光合杂种优势进行遗传改
良,加速强杂交优势组合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测定于2009年7—9月在河北省围场县木
兰林管局龙头山种苗场(41°59′N,117°41′E)进行。
当地平均海拔883m,年均降水量380 560mm,年
均气温4.7℃,7—9月平均气温22℃。试验材料
为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1年生苗,
于2009年4月中旬从辽宁、黑龙江调入,以当地华
北落叶松1年生苗为对照。试验苗于4月中旬移植
到立地条件相同的同一苗圃地内,密度为180株·
m-2,苗期管理采用常规管理,4种落叶松苗期管理
一致。
1.2 研究方法
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
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合速率日变化。选
择生长正常、受光环境一致的苗木作为标准株,每天
每树种测定3株,重复测定7次(7月23日、7月26
日、7月30日、8月29日、8月30日、9月11日和9
月12日),每个树种共测定21株。使用6400-05
簇状叶室对侧枝上的一段散生叶进行测定,待仪器
读数稳定后,每隔 10s记录 1次数据,连续记录 3
次。每日从7:00至日落每隔2h测定1次,每次测
定在25min内完成,交替测定以减少测定时间对结
果的影响及系统误差。全天测定结束之后立即采下
叶片,用数显游标卡尺(精度为0.01mm)测定其长
和宽(针叶形状为矩形),计算叶面积,以叶面积重
新计算光合数据。日均值为全天净光合速率的平均
值,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于生长季末进行生长量、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测
定,包括苗高、当年高、地径、侧枝数、侧枝长、侧枝直
径、叶密度、叶宽、叶长、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等,计
算单叶叶面积和全株总叶面积。叶密度为主梢中上
部每1cm区间段内散生叶总数。
单叶叶面积=叶宽×叶长
全株总叶面积=单叶叶面积×叶密度×侧枝长
×侧枝数
比叶重=叶片干质量/叶面积
每种采集30片鲜叶,测得叶面积后,80℃烘至
质量恒定并称质量(精度0.0001g),计算比叶重;
侧枝数、侧枝长、侧枝直径和叶密度的样本数均为
15个,其余指标的样本数为30个。叶绿素含量采
用乙醇浸提法测定[10],样本数为5个。
2 结果与分析
2.1 落叶松苗期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光合速率除受测定材料的遗传特性影响外,还
与测定时的天气状况密切相关。7—9月的气温和
相对湿度见图1、2。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呈
单峰型和U型,且皆为7月>8月>9月。
图1 7—9月气温的日变化(16∶40为落日时刻)
图2 7—9相对湿度的日变化(16∶40为落日时刻)
表1所示:综合3个月的结果看,华北落叶松净
光合速率日均值达到9.17μmol·m-2·s-1,其值显
著大于其他3个外来种;兴安落叶松净光合速率日
均值为7.74μmol·m-2·s-1,比日本落叶松高0.6
μmol·m-2·s-1,长白落叶松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
低,为6.64μmol·m-2·s-1,但三者之间的差异并
不显著。
7月兴安落叶松月均净光合速率最高,达到
1075μmol·m-2·s-1(表1),分别比长白落叶松、
665
第4期 许晨璐等:3种落叶松苗期光能利用效率的比较
日本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 16.0%、18.7%和
184%。从7月至9月,3个外来树种的净光合速率
月均值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下降更快些;而华北落
叶松的净光合速率于 8月份达到最大值,为 9.83
μmol·m-2·s-1。从不同月份净光合速率均值看,
排序并不一致,7月份长白落叶松大于日本落叶松,
而8—9月,日本落叶松大于长白落叶松。
表1 落叶松净光合速率日均值的比较
样株编号 测定日期(月-日)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长白落叶松 日本落叶松 兴安落叶松 华北落叶松
1 07-23 9.12 6.83 7.33 8.61
2 07-23 6.54 6.14 5.44 6.68
3 07-23 6.51 6.00 7.15 5.81
4 07-26 8.56 7.28 6.24 8.35
5 07-26 5.40 7.07 6.83 9.64
6 07-26 6.22 5.70 5.85 5.84
7 07-30 8.95 10.21 9.29 12.94
8 07-30 6.51 9.04 6.77 12.17
9 07-30 9.27 9.06 10.75 9.08
7月均值 9.27±1.50 9.06±1.59 10.75±1.70 9.08±2.54
10 08-29 6.01 10.55 10.52 11.70
11 08-29 9.09 7.88 7.30 11.44
12 08-29 5.99 6.13 8.52 9.57
13 08-30 6.60 6.65 7.80 9.23
14 08-30 6.92 8.03 9.14 7.93
15 08-30 4.00 6.00 7.06 9.14
8月均值 6.43±1.65 7.54±1.71 8.39±1.30 9.83±1.46
16 09-11 4.60 4.94 5.59 6.36
17 09-11 6.04 4.90 4.49 7.10
18 09-11 3.46 3.67 6.72 5.66
19 09-12 8.40 8.32 9.56 11.28
20 09-12 5.59 8.87 8.88 11.69
21 09-12 5.60 6.59 11.39 12.28
9月均值 5.62±1.65 6.21±2.07 7.77±2.61 9.06±3.00
总均值 6.64±1.70b 7.14±1.78b 7.74±1.87b 9.17±2.36a
  注:数字后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2.2 落叶松苗生理和形态指标的比较
3个外来种中,日本落叶松的叶绿素 a含量最
高,为0.851mg·g-1(表2),兴安落叶松的叶绿素b
含量最高,为0.384mg·g-1,但三者叶绿素总量的
差异不显著。华北落叶松苗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 b
含量分别为1.632、0.578mg·g-1,均显著比其它3
种落叶松苗的高,华白落叶松叶绿素 a含量显著比
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的高,与日本落叶松不
显著。
与光能利用效率有关的形态指标中,除叶密度
种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形态指标种间的差异均显
著(表3),其中,日本落叶松的叶宽和单叶叶面积显
著大于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叶长显著大于兴
安落叶松,比叶重显著大于长白落叶松,这表明日本
落叶松虽单叶面积最大,但并不稀薄,所含的蛋白复
合体较多,有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长白落叶松的
比叶重显著低于其他2个树种,较低的比叶重虽有
助于其在一定的生物量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叶面积进
行光合作用,但单叶的光合能力因所含的光合蛋白
少而下降。
表2 4种落叶松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
指标 长白落叶松 日本落叶松 兴安落叶松 华北落叶松
叶绿素总量/(mg·g-1) 1.092±0.157b 1.207±0.186b 1.209±0.179b 1.632±0.305a
叶绿素a/(mg·g-1) 0.789±0.099b 0.851±0.124ab 0.826±0.107b 1.055±0.122a
叶绿素b/(mg·g-1) 0.303±0.061b 0.356±0.065b 0.384±0.074ab 0.578±0.185a
  注: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数字后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76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7卷
从表3可知:日本落叶松的侧枝数、侧枝长、侧
枝直径均显著高于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因此,
拥有最大的全株总叶面积;兴安落叶松的侧枝长显
著低于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故其全株总叶面
积最小。长白落叶松居于日本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
之间。3种落叶松苗全株总叶面积的差异显著。
表3 3种落叶松苗形态指标的比较
形态指标 长白落叶松 日本落叶松 兴安落叶松
叶宽/mm 1.30±0.12b 1.44±0.07a 1.15±0.08c
叶长/mm 44.22±6.82b 47.14±5.14ab 34.85±4.55c
叶面积/mm2 57.9±11.5b 68.0±9.8a 40.2±6.8c
比叶重/(g·m-2) 70.7±7.5b 83.1±7.9a 78.8±10.8a
叶密度/(片·cm-1)4.56±0.61a 4.52±0.86a 3.96±1.32a
侧枝数/个 5.73±1.62b 9.47±3.94a 5.40±1.18b
侧枝长/cm 11.52±4.28b 17.83±4.95a 6.66±2.60c
侧枝直径/cm 1.80±0.63b 2.79±0.87a 1.53±0.35b
全株总叶面积/cm2 180.9±92.2b 466.6±129.5a 59.7±49.5c
  注: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数字后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0.05,下同)。
2.3 落叶松苗期光能利用效率的比较
单位时间内光能利用效率除包括光合速率外,
还包括全株有效叶面积(指总叶面积大小及单叶的
合理分布)。从表3发现:日本落叶松的全株总叶面
积大于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这决定了日本落
叶松有最大的光合作用面积,在种间光合速率差异
不显著的情况下,光合面积成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
重要指标,由此认为日本落叶松具有最大的光能利
用效率,长白落叶松次之。兴安落叶松虽然单叶
CO2同化能力较强,但全株总叶面积最小,故光能利
用效率最低,这与生长量数据相一致。表4表明:日
本落叶松的苗高、当年高和地径分别为45.27cm,
19.47cm和7.19mm,显著大于长白落叶松和兴安
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显著大于兴安落叶松。
表4 3种落叶松生长量的差异
指标 长白落叶松 日本落叶松 兴安落叶松
苗高/cm 38.71±5.45b 45.27±8.54a 25.25±7.31c
当年高/cm 15.49±2.18b 19.47±3.67a 9.59±2.78c
地径/mm 5.27±0.98b 7.19±1.13a 4.52±0.79c
3 结论与讨论
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是我国
北方主要造林树种,尽管前人从生理生态角度对落
叶松种间光合特性进行过比较[8,11-12],但这些研究
偏重关注光合速率随环境的变化规律。王文章
等[13]对黑龙江不同地区的落叶松初级生产力进行
了比较,但还未见以育种为目的开展种间光能利用
效率比较的报道。由于生长季前期苗木还处于缓苗
期,加之阴雨天过多,故未进行光合速率的测定;通
过生长季中、后期的测定发现,在冀北山区,兴安落
叶松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日本落叶松次之,长白
落叶松最低,但三者苗期单叶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差
异并不显著。从生长季来看,7月份兴安落叶松净
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这可能与其生长期最短有关;
长白落叶松净光合速率下降更快,这可能与其光饱
和点[11]及叶绿素含量较低有关。落叶松净光合速
率的差异可能与它们各自生长地环境和生态适应性
有关,如长白落叶松喜寒冷湿润,与兴安落叶松相
比,其耐寒性较差,要求更丰富的降水条件;日本落
叶松对土壤、水分要求较高,适应年温差小、凉冷湿
润的环境,在气候干旱的地方生长量较小;兴安落叶
松更耐寒,适生地降水量300 600mm,与调查地
的降水量接近。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的光合速
率可能受当地降水量较少的影响,而兴安落叶松发
挥了最大的 CO2同化能力。这一观点与 Bongarten
等[14]对火炬松(PinustaedaLinn.)的研究结论
相同。
由于林木90%以上的干物质来自光合作用,生
长量数据可间接比较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日
本落叶松间光能利用差异。虽然3树种净光合速率
日均值和叶绿素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形态指标
间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导致生长量显著差异的原因。
前人也研究发现,光合面积对林木光能利用效率的
贡献远大于光合速率[9,15-18],光合面积可能是影响
3种落叶松苗光能利用效率的主要因子。
光合作用作为一动态概念,其速率随时间改变
而变化,某一时间点的净光合速率不能全面反映苗
木光合能力的大小,不宜作为比较的指标;而净光合
速率日均值直接体现了一天中被固定的 CO2量,是
评判光能利用效率最直接的光合生理指标。加之一
天之中温度、相对湿度和 CO2浓度等环境条件随光
强变化而变化,由净光合速率反映出的植物对光强
的反应比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但
由于光合作用的复杂性,在某一环境下种间差异可
能体现一定的规律性,但当环境改变或逆境胁迫下
不同种对其适应能力不一样,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规
律[19]。前人认为,在东北地区,日本落叶松的光合
能力比兴安落叶松高[8],而冀北山区刚好相反,这也
表明光合改良应重视基因与立地的互作效应,各个
865
第4期 许晨璐等:3种落叶松苗期光能利用效率的比较
气候区分别自主选育,就近使用[20]。
参考文献:
[1]MossDN,MusgraveRB.Photosynthesisandcropproduction[J].
AdvancesinAgronomy,1971,23:317-336
[2]LongSP,ZhuXG,NaiduSL,etal.Canimprovedphotosynthesis
increasecropyields?[J].PlantCelEnviron,2006,29:315-330
[3]ZhuXG,LongSP,OrtDR.Improvingphotosyntheticeficiency
forgreateryield[J].AnnRevPlantBiol,2010,61:235-261
[4]赵 明,杨相勇,赵秀琴,等.利用野生资源进行水稻高光效资
源创新[M]//匡廷云.作物光能利用效率与调控.济南:山东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
[5]PquesLE.Acriticalreviewoflarchhybridizationanditsincidence
onbreedingstrategies[J].AnnSciFor,1989,46:141-153
[6]马常耕,孙晓梅.我国落叶松遗传改良现状及发展方向[J].世界
林业研究,2008,21(3):58-63
[7]赵溪竹,姜海凤,毛子军.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
幼苗光合作用特性的比较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3):
361-366
[8]李文华,吴万兴,鲁周民,等.4种落叶松的引种效果和光合日进
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26(4):1-4
[9]许晨璐,孙晓梅,张守攻.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杂种光
合生产力比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129-133
[10]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9-137
[11]毛子军,赵溪竹,刘林馨,等.3种落叶松幼苗对CO2升高的光
合生理响应[J].生态学报,2010,30(2):317-323
[12]姜海凤.三种落叶松光合生理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D].哈尔
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
[13]王文章,陈 杰,张宝有,等.落叶松光合特性与初级生产力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4,22(4):15-21
[14]Bongarten,BC,TeskeyRO.Dryweightpartitioninganditsrela
tionshiptoproductivityinloblolypineseedlingsfromseven[J].
ForSci,1987,33:255-267
[15]叶金山,王章荣.杂种马褂木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J].林业
科学,2002,38(4):67-71
[16]朱春全,王世绩,王富国,等.六个杨树无性系苗木生长、生物
量和光合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5,8(4):388
-394
[17]SamuelsonLJ,SeilerJR,FeretPP.Gasexchangeandcanopy
structureof9yearoldloblolypine,pitchpineandpitch×loblol
lyhybrids[J].Trees,1992,6:28-31
[18]MatyssekR,SchulzeED.Heterosisinhybridlarch(Larixdecidu
as×leptolepis).I.Growthcharacteristics[J].Trees,1987,1:
225-231
[19]张 伟,宋显军,谢甫绨,等.不同大豆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J].大豆科学,2008,27(3):391-396
[20]许晨璐.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其杂种光合作用比较———
落叶松高光效育种探索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