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Litter Accumulat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 of Three Main Forest Communities in Xinglong Mountain, Gansu Province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影响因子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5,28(6):818 825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5)06081808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
及其影响因子
魏 强1,凌 雷1,王多锋1,柴春山1,陶继新2,张广忠1,戚建莉1
(1.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20;2.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117)
收稿日期:201503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兴隆山原始青
#
纯林凋落物量及其持水性能研究"(31160180)资助。
作者简介:魏 强(1974—),男,甘肃省渭源县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研究。Email:1974weiqiang@163.com。电话:
13679479533
摘要:[目的]为了阐明森林凋落物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方法]2013—2014年,采用时空互代法和标准
样地调查法,研究了兴隆山山杨-白桦-青
#
林演替过程中山杨-白桦-青
#
中龄林、青
#
中龄林和青
#
近熟林3
种森林群落凋落物累积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森林凋落物层厚度和总累
积量先减小后增加,3种森林群落凋落物层厚度均值依次为5.26、5.03和5.59cm,总累积量均值依次为5708、
5144、56.34t·hm-2;2)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青
#
近熟林凋落物总累积量不断增加,海拔2300、2400和2500m
均值依次为48.56、55.93和64.55t·hm-2;林分密度大的、坡度小的青
#
中龄林凋落物总累积量较大,林分密度为
2133、1705和1065株·hm-2的均值依次为49.87、48.59和45.36t·hm-2,坡度为22°、32°和41°的均值依次为
5835、49.90和48.59t·hm-2;3)凋落物未分解层与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森林凋落
物累积量影响因子较多,其大小是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林分和立地因子中,海拔影响较为明显,随海拔高
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林分密度、坡度等因子均有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与未分解层累积
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已分解层呈显著正相关性。
关键词:凋落物累积量;森林演替;海拔;林分密度;坡度
中图分类号:S718.52 文献标识码:A
LitterAccumulationandItsImpactFactorofThreeMainForest
CommunitiesinXinglongMountain,GansuProvince
WEIQiang1,LINGLei1,WANGDuofeng1,CHAIChunshan1,TAOJixin2,ZHANGGuangzhong1,QIJianli1
(1.GansuProvincialAcademyofForestrySciences,Lanzhou 730020,Gansu,China;2.AdministrationBureauof
XinglongMountainNationalNatureReserveofGansu,Lanzhou 730117,Gansu,China)
Abstract:Inordertoilustr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forestlitercumulantsanditskeyimpactfactors,theliter
accumulationamountanditsmainenvironmentalfactorsofthreeforestcommunities(middleagedPopulusdavidiana
BetulaplatyphylaPiceawilosoniforest,middleagedPiceawilsoniforestandprematuredP.wilsoniforest)dur
ingthesuccessionofPopulusdavidianaB.platyphylaPiceawilosoniforestwerestudiedbyusingthemethodsof
spatialseriesrepresentingtemporalseriesandstandardsamplesurveymethodin2013—2014inXinglongMountain
ofGansuProvince.Theresultsshowedasfolows:1.Thethicknessandtotalaccumulationamountoflitersde
creasedatfirstandthenincreasedwiththepositivesuccessionofforestcommunities.Theaveragevaluesofthick
nessforthethreeforestcommunitieswere5.26cm,5.03cmand5.59cmrespectively,andtheaveragevaluesof
totalaccumulationamountwere57.08t·hm-2,51.44t·hm-2,and56.34t·hm-2.2.FortheprematuredP.
wilsoniforest,thetotalaccumulationamountofliterwasgradualyincreasingwiththeincreaseofelevation,and
第6期 魏 强,等: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影响因子
theaveragevaluesofthethreeelevationsof2300m,2400m,2500mwere48.56t·hm-2,55.93t·hm-2,and
64.55t·hm-2respectively;ForthemiddleagedP.wilsoniforest,thetotalaccumulationamountofliterofhigh
densitystandandsmalslopeweregreater,buttheimpactofthedensityandslopeontheacumulationamountoflit
terwasnotobvious,theaveragevaluesforthestanddensitiesof2133plants·hm-2,1705plants·hm-2and
1065plants·hm-2were49.87t·hm-2,48.59t·hm-2and45.36t·hm-2respectively,whiletheaveragevalues
fortheslopesof22°,32°and41°were58.35t·hm-2,49.9t·hm-2and48.59t·hm-2.3.Thecorelationa
nalysisshowedthattherewasasignificantcorelationamongtheaccumulationamountofliterundecomposedand
DBH,height,coniferdensity.Theenviromentalfactorsafactingtheaccumulationamountofforestliterwerevari
ous,andtheliteramountwastheresultofcombinedactionofmanyfactors.
Keywords:literaccumulationamount;forestsuccession;elevations;standdensity;slope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陈代
谢的产物,作为连接植物与土壤的“纽带”和养分的
基本载体[1-2],是森林生态系统自肥的主要补给者,
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维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
化性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强森林水源涵
养与水土保持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2]。
凋落物累积量是凋落物产量和凋落物分解的动
态平衡[3]。开展森林凋落物累积量及影响因子的研
究,将有助于对森林凋落物在森林碳源与碳汇中所
发挥重要功能的认识,也有助于准确预测森林碳和
养分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近年来,对于凋落物
累积量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亚热带森林方面[4],
基本上涵盖了亚热带的各种林型[5],如常绿阔叶
林[6]、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林[7]、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eta(Lamb.)Hook)林[8]、喀
斯特主要森林[9];而温带森林特别是阔叶林及针阔
混交林研究较少[5],在凋落物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
子关系方面研究也相对较少。在温带,研究主要集
中在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侧柏(Platy
cladusorientalis(L.)Franco)林、云杉(Piceacrasifo
liaKom)林 和 落 叶 松 (Larixprincipisrupprechti
Mayr.)林等森林类型和海拔、林型、林龄、群落演替
及采伐强度等对凋落物累积量的影响[5]。有关研究
结果表明,凋落物累积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
加[5];针叶林大于阔叶林,天然林高于人工林[5];随
林龄的增大,凋落物累积量在增多,未分解层所占比
例在减小,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比例在增大[5];随群
落正向演替的进行逐渐增大[5];随采伐强度的增大,
凋落物累积量呈递减趋势[10]。
兴隆山森林位于黄土高原最西端与祁连山东
延余脉的交汇处,是以黄土和石质山地为主要成土
母质、在降水量不足条件下发育而成的隐域森林,
是半干旱区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块森林,并有大面积
原始青
#
(PiceawilsoniMast)林分布,青
#
纯林是
该区域森林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亚顶极群落。目前,
对本区域主要森林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持水
特性、水源涵养功能等方面进行过一些研究,并取
得了一些成果,但就森林演替、海拔、密度和坡度
等因子与凋落物累积量关系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
道。本文采用时空互代法与标准样地调查法,以典
型山杨 -白桦 -青
#
中龄林、青
#
中龄林和青
#

熟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演替阶段的样
地,探讨森林演变过程中凋落物累积量变化规律及
其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域森林生态
系统碳贮量和养分循环以及人工调控森林凋落物
提供基础数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东南
约45km处(103°50′ 104°10′E,35°38′ 35°58′
N),属于祁连山的东延余脉,东西长37km、南北宽
17km,总面积33301hm2,包括兴隆山全部和马?
山北麓,海拔1800 3670m。本区域属于温带半
湿润半干旱气候类型,受地形及海拔高度的影响,研
究区内气候差异较大,在海拔 <1800m区域,年均
降水量350mm;海拔1800 2600m区域,年降水
量为400 600mm;海拔2600 3000m区域,年
降水量为600 800mm。地貌以石质山地和山间
谷地为主要特征,土壤由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
土、灰褐土、栗钙土、黄绵土、新积土组成。保护区内
植物种类繁多且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极为明显,森林
类型主要有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
丛林和常绿阔叶灌丛林,其中原始青
#
林分布较广,
平均年龄达100 200年,生态系统较为稳定[11]。
91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8卷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在对甘肃兴隆山森林类型详细调查与研究的基
础上,选择山杨-白桦-青
#
林演替中后期的山杨-
白桦-青
#
中龄林、青
#
中龄林和青
#
近熟林为对
象,进行凋落物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子关系的研究。
分别在海拔、坡度、坡向等立地条件相似区域选
择样地,样地规格30m×30m的正方形,3种森林
所选样地均分布在阴坡。山杨-白桦-青
#
中龄林
设置4个样地,青
#
中龄林设置7个样地,青
#
近熟
林设置3个样地,总共14个样地。
样地设计时,在考虑其它因子基本相似的前提
下,来研究某一因子与凋落物累积量之间的关系。
森林演替因子,3种森林均位于海拔2300 2550
m处,山杨-白桦-青
#
林为1、2、3和4号样地,青
#
中龄林为7、8、12、13和14号样地,青
#
近熟林为
9、10和11号样地;海拔因子,样地位于青
#
近熟林
中,海拔梯度分别为2300、2400和2500m,为9、10
和11号样地;林分密度因子,样地位于青
#
中龄林
中,密度为1065、2133和1705株·hm-2,为5、6
和7号样地;坡度因子,样地位于青
#
中龄林中,坡
度为41°、22°和32°,为7、8和13号样地。样地详细
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兴隆山3种主要森林群落林分特征
森林
类型



平均
胸径
/cm
平均
高/m
年龄/a 林分组成
密度/
(株
·hm-2)




度/
(°)
海拔
/m
凋落物厚度/cm
未分
解层
半分
解层
已分
解层
凋落物量/(t·hm-2)
未分
解层
半分
解层
已分
解层
S1 1 14.07 9.95 45 604青#+3白桦+2山杨+1辽东栎 1356 0.6 36 2400 1.24 2.13 1.67 7.78 18.4525.40
2 11.80 8.07 45 654白桦+3青#+2山杨+1辽东栎 1656 0.7 40 2450 1.61 1.63 1.6710.60 23.0526.87
3 14.10 9.30 50 706青#+3山杨+1白桦 1956 0.8 44 2500 1.30 1.68 1.32 8.35 16.4020.35
4 10.00 8.40 60 807青#+2红桦+1山杨 1619 0.7 39 2550 1.84 2.57 2.3712.32 23.1735.58
S2 5 10.22 9.42 60 759青#+1山杨 1065 0.7 41 2450 2.32 1.78 1.3510.50 16.4818.39
6 12.38 10.95 50 7010青# 2133 0.8 40 2460 1.95 2.61 1.5012.70 18.5918.58
7 12.57 10.81 50 7010青# 1705 0.7 41 2500 1.82 1.90 2.32 7.62 17.9023.06
8 14.66 12.50 50 7510青# 1626 0.8 22 2520 1.91 1.50 1.5914.09 20.7323.53
12 10.10 8.76 55 758青#+1白桦+1皂柳 1527 0.7 37 2450 1.42 1.95 1.48 9.37 22.0020.73
13 10.80 8.30 50 759青#+1白桦 1649 0.7 32 2500 1.48 1.88 1.3111.03 19.7219.16
14 14.40 8.60 55 859青#+1白桦 1252 0.6 33 2550 2.18 1.37 1.0211.47 18.8717.92
S3 9 32.76 23.61 110 15010青# 350 0.6 36 2300 2.05 2.10 1.37 5.44 15.5427.58
10 33.33 25.08 110 15010青# 532 0.7 36 2400 2.32 2.19 1.44 7.20 21.8926.84
11 37.50 24.24 110 15010青# 375 0.6 35 2500 2.85 1.91 1.52 7.05 22.7834.72
  S1:山杨-白桦-青#林;S2:青#中龄林;S3:青#近熟林。下同。
在3种森林每个样地内按下坡位、中坡位和上
坡位分别设置100cm×100cm样方3个、4个和3
个,样方总数10个,在每个样方内按未分解层(凋落
物叶、枝、皮和果等保持原状,颜色变化不明显,外表
无分解的痕迹)、半分解层(叶无完整外观轮廓但仍
能辨别其种类)和已分解层(多数凋落物已粉碎,叶
肉被分解成碎屑,看不出其种类,质地细腻)3层标
准[5,9]全部收集样方内凋落物,装入塑料袋并立刻
称质量,获得每层凋落物鲜质量;同时,在样方4边
选10个点进行凋落物各分解层厚度的测定[11],确
保每边及凋落物较厚和较薄处均有点分布。将塑料
袋中所收集凋落物混合均匀,从中取50g左右凋落
物装入信封袋立即称质量,后带回实验室在65℃下
烘干称质量,得到各凋落物层含水率,结合凋落物鲜
质量计算单位面积不同层次的凋落物干物质量,3
层累加获得每个样方凋落物总累积量,每个样地10
个样方平均值为该样地的平均值。每个样方每层
10个凋落物层厚度平均值为该层凋落物平均厚度,
3层平均厚度之和为该样方凋落物总厚度,10个样
方平均值为该样地凋落物平均厚度。
2.2 数据整理与分析
用Excel软件进行绘图,利用SAS9.0分析软件
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
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凋落物层累积量与演替过程的关系
3.1.1 凋落物层厚度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
兴隆山森林正向演替过程中,处于3种演替阶段的
森林凋落物层厚度平均值依次为5.26cm(4.29
028
第6期 魏 强,等: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影响因子
6.78cm)、5.03cm(4.56 6.04cm)和 5.59cm
(552 6.28cm),随森林正向演替先减少后增加,
但3种森林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凋落物未分解层厚
度(表2),3种森林间差异显著(p<0.01),青
#

熟林>青
#
中龄林 >山杨 -白桦 -青
#
林;3种森
林间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厚度差异不显著。3种森
林凋落物不同分解层厚度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山杨
-白桦 -青
#
林是已分解层 >半分解层 >未分解
层,青
#
中龄林是未分解层>已分解层>半分解层,

#
近熟林是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总
之,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兴隆山森林凋落物层厚
度先减小后增加,已分解层厚度所占比例在逐渐
减少。
表2 兴隆山3种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层厚度及比例
森林群落
凋落物层
厚度/cm
未分解 半分解 已分解 总厚度
厚度百分比/%
未分解 半分解 已分解
S1 1.50±0.42Bb 2.00±0.82Aa 1.76±0.99Aa 5.26±1.40Aa 28.52 34.99 40.67
S2 1.76±0.70Bb 1.73±0.61Aa 1.54±0.68Aa 5.03±0.95Aa 38.02 34.39 34.96
S3 2.42±0.48Aa 2.08±0.86Aa 1.45±0.64Aa 5.95±1.26Aa 33.46 30.62 24.37
  经Duncan多重比较,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下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P<0.01水平下差异显著;反之,差异不显著。
3.1.2 凋落物层累积量 研究结果表明(表1、表
3),在兴隆山森林演替的不同阶段,3种森林地表凋
落物总累积量平均值依次为57.08t·hm-2(45.10
71.07t·hm-2)、51.44t·hm-2(48.26 58.35t
·hm-2)和 56.34t·hm-2(48.56 64.55t·
hm-2),3种森林类型间凋落物总累积量差异不显
著,即森林演替对兴隆山森林凋落物累积量影响不
明显。
表3 兴隆山3种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累积量
主要影响因子
凋落物层累积量/(t·hm-2)
未分解 半分解 已分解 总凋落物
平均值计算样地号
森林演替 S1 9.76±4.84Aa 20.27±8.70Aa 27.05±12.32ABa 57.08±19.78Aa 1、2、3、4
S2 10.72±5.21Aa 19.84±5.70Aa 20.88±6.35Bb 51.44±11.36Aa 7、8、12、13、14
S3 6.56±2.32Bb 20.07±7.15Aa 29.71±15.52Aa 56.34±20.79Aa 9、10、11
林分密度/(株·hm-2) 1065 10.50±4.45Aa 16.48±4.72Aa 18.39±7.77Aa 45.36±12.37Aa 5
2133 12.70±5.24Aab 18.59±11.22Aa 18.58±6.25Aa 49.87±15.76Aa 6
1705 7.62±2.84Ab 17.90±5.33Aa 23.06±7.37Aa 48.59±12.42Aa 7
坡度/(°) 41 7.62±2.84Bb 17.90±5.33Aa 23.06±7.37Aa 48.59±12.42Aa 7
22 14.09±5.64Aa 20.73±7.84Aa 23.53±6.00Aa 58.35±13.99Aa 8
32 11.03±5.42ABab 19.72±5.22Aa 19.16±6.61Aa 49.91±9.25Aa 13
海拔高度/m 2300 5.44±1.99Aa 15.54±7.99Ab 27.58±22.34Aa 48.56±28.86Aa 10
2400 7.20±1.86Aa 21.89±6.38Aa 26.84±6.23Aa 55.93±11.17Aa 11
2500 7.05±2.80Aa 22.78±5.06Aa 34.72±14.02Aa 64.55±17.07Aa 12
  经Duncan多重比较,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下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P<0.01水平下差异显著;反之,差异不显著。
凋落物分解程度不同,处于3种演替阶段的森
林凋落物累积量变化范围和大小关系各不相同(表
1、表3)。3种森林未分解层累积量依次为9.76t·
hm-2(7.78 12.32t·hm-2)、10.72t·hm-2(762
14.09t·hm-2)和6.56t·hm-2(5.44 7.20t
·hm-2),青
#
近熟林与青
#
中龄林间差异极显著
(p<0.01),大小依次为青
#
中龄林>山杨-白桦-

#
林 >青
#
近熟林。半分解层累积量分别为
2027t·hm-2(16.40 23.17t·hm-2)、19.84t·
hm-2(17.90 22.00t·hm-2)和 20.07t·hm-2
(15.54 22.78t·hm-2),3种森林类型间差异不
显著。已分解层累积量依次为 27.05t·hm-2
(2035 35.58t·hm-2)、20.88t·hm-2(17.92
23.53t·hm-2)和29.71t·hm-2(26.84 34.72t
·hm-2),3种森林类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大
小依次为青
#
近熟林>山杨-白桦-青
#
林>青
#
中龄林。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虽然不同分解
层间的变化范围和大小关系不尽相同,但凋落物累
积量总是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表3)。
3.1.3 凋落物累积量的分层结构 图1表明,兴隆
12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8卷
山不同演替阶段的3种森林类型,各凋落物分解层
累积量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总是已分解层>半分解
层>未分解层;未分解层累积量较小,变化范围
1164% 20.84%,3种森林类型间差别不大;半分
解层居中,变化范围35.51% 38.57%,3种森林类
型间差别不大;已分解层较大,大小为 40.59%
52.73%,3种森林类型间差别较大。由此可知,在
森林凋落物层中,未分解层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
于20.00%,半分解层为35.00%,已分解层所占比
例高于40.00%。
图1 兴隆山3种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的分层结构
3.2 凋落物层累积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在森林类型、坡度、林分密度、龄林基本相似的
情况下,兴隆山森林演替中后期的青
#
近熟林,海拔
2300、2400和2500m处凋落物总累积量分别为
48.56、55.93和64.55t·hm-2(表3),凋落物总累
积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2500m是
2300m的1.33倍,但3种海拔梯度间差异不显著。
图2 兴隆山青
#
近熟林凋落物累积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凋落物分解程度不同,3种海拔梯度间凋落物
累积量变化规律不尽相同(表3)。海拔2300、2400
和2500m未分解层累积量分别为 5.44、7.20和
705t·hm-2,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但3种
海拔梯度间差异不显著。海拔2300、2400和2500
m处半分解层累积量分别为15.54、21.89和22.78t
·hm-2,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增加,2300m与2400
m和2500m间差异显著(p<0.05)。海拔2300、
2400和2500m处已分解层累积量分别为27.58、
26.84和34.72t·hm-2,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小后增
加,但3种海拔梯度间差异不显著。3种海拔梯度
(表3、图2),青
#
近熟林凋落物不同分解层间累积
量变化规律虽然不尽相同,但总是存在已分解层 >
半分解层>未分解层。
3.3 凋落物层累积量与林分密度的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在坡度、海拔、森林类型、林龄
基本相似的情况下,青
#
中龄林林分密度不同,凋落
物总累积量也不同,1065、1705和2133株·hm-2
凋落物累积量依次为 45.36、48.59和 49.87t·
hm-2,凋落物累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增
加,但3种林分密度间差异不显著。未分解层、半分
解层和已分解层累积量,不同林分密度间无明显变
化规律,3种林分密度间差异不显著。青
#
中龄林,
虽然3种林分密度间凋落物累积量差异不显著(表
3、图3),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凋落物累积量存在已
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
图3 兴隆山青
#
中龄林凋落物累积量与林分密度的关系
3.4 凋落物层累积量与坡度的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在林分密度、海拔、森林类型、
林龄基本相似的情况下,青
#
中龄林所处立地坡度
大小不同,凋落物总累积量也不同,22°、32°和41°大
小依次为58.35、49.91和48.59t·hm-2,凋落物总
累积量随坡度增加而不断减小,但3种坡度间差异
不显著。坡度对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累
积量的影响基本相同,即坡度大的累积量较小,坡度
小的累积量较大,未分解层间差异显著(p<0.05),
半分解和已分解层间差异不显著。3种坡度(表3、
图4)青
#
中龄林凋落物累积量存在已分解层 >半
分解层>未分解层。
228
第6期 魏 强,等: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影响因子
图4 兴隆山青
#
中龄林凋落物累积量与坡度的关系
3.5 森林凋落物层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
兴隆山3种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与林分、立
地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表4),森林凋落物总累积
量和半分解层累积量与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相关性
不明显,相关系数均较小;凋落物未分解层累积量与
林分胸径、树高、林龄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林分密
度、针叶树密度、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凋落物已
分解层累积量与林分胸径、树高呈显著正相关性,而
与林分针叶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性。
表4 兴隆山3种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累积量与林分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
项目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0.1983 0.2002 0.1887 -0.1174 -0.2380 0.1752 -0.1703 0.0477 -0.1470 0.0930 -0.0384 0.0413 0.3404
X15 -0.6373-0.5823 -0.5549 0.6280 0.60670.0392 -0.0357 0.5098 -0.3175 0.3916 -0.3292 0.3242 -0.0196
X16 0.0679 0.0324 0.0822 -0.0417 -0.1534 0.1631 -0.1611-0.0326 -0.1848 0.1781 -0.0360 0.0443 0.3617
X17 0.5008 0.4955 0.4471 -0.4024 -0.5029 0.1420 -0.1380-0.1395 0.0227-0.1220 0.1049-0.1026 0.2966
  :表示在下P<0.01水平上极显著相关;: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相关。X1:胸径;X2:树高;X3:林龄;X4:密度;X5:针叶树密
度;X6:阔叶树密度;X7:针叶树种所占比例;X8:郁闭度;X9:坡度;X10:海拔;X11:土壤密度;X12:土壤总孔隙度;X13:土壤层厚度;X14:凋落物总
量;X15:未分解凋落物量;X16:半分解凋落物量;X17:已分解凋落物量。下同。
选择与凋落物累积量有关的林分和立地因子,
分别与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累积量进行逐步回归
分析,从而得到兴隆山凋落物未分解层、已分解层和
总凋落物层累积量主导因子方程(表5)。在凋落物
未分解层累积量主导方程中,第一个引入因子是林
分胸径,在总R2中的贡献率最大,达61.47%;后依
次引入坡度和郁闭度因子,在总 R2中的贡献率较
小,依次为25.45%和13.08%。在已分解层累积量
主导方程中,只引入了针叶树种密度一个因子,再无
其它因子引入,并且R2也较小,仅为0.2529。对于
凋落物总累积量和半分解层累积量,由于显著相关
性因子较少,在回归方程中没有因子引入,因此未建
立线性关系主导方程。
表5 凋落物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各因子R2 复相关系数R2 显著水平
X15=11.93641-0.15360X1-0.17068X9+9.25872X8 X1:0.4062 X9:0.1682 X8:0.0864 0.6608 P=0.0023
X17=29.56368-0.00526X5 X5:0.2529 0.2529 P=0.0396
   回归方程中变量次序表示逐步回归时引入变量的顺序,而引进变量顺序表示因子在回归方程中的重要程度。
4 讨论
4.1 凋落物层累积量
由于林木新陈代谢的作用,森林每年都有大量
的凋落物归还于地表,而凋落物转化为最终简单的
化合物质是一个慢长而复杂的过程[12]。因此,凋
落物在地表出现累积现象,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着未
分解、半分解和已分解凋落物[13-14]。凋落物层累
积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凋落物的输入量、分解速度和
累积年限,而森林树种组成和林分所处水热条件的
不同均对凋落物层累积量有较大的影响[15]。在本
研究中,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兴隆山3种森林
凋落物层厚度在逐渐增加,总累积量是先减小后增
加,但3种森林类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森林演替
对兴隆山山杨 -白桦 -青
#
林、青
#
中龄林和青
#
近熟林凋落物影响不明显。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
结果不相一致[5,16-17],相关研究认为随群落正向
演替的进行凋落物厚度和累积量在逐渐增大。在
兴隆山森林进展演替过程中,阴坡森林演替次序为
灌木林→山杨 -白桦 -辽东栎林→山杨 -白桦 -

#
林→青#纯林4个阶段,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
行,森林群落由最开始的灌木林演变为阔叶林,后
演变为以暗针叶林为主的森林类型,林分密度逐渐
变小,林分年凋落量逐渐变小,如山杨 -白桦 -青
#
林 >青
#
中龄林 >青
#
近熟林;山杨 -白桦 -青
#
林凋落量较大,但凋落物中阔叶所占比例较高,
32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8卷
又阔叶分解速率远大于针叶;青
#
中龄林和青
#

熟林虽然凋落量较小,但凋落物中针叶所占比例较
高,而针叶树凋落物分解速度慢于阔叶树。基于以
上原因,本研究出现森林演替对凋落物厚度与总凋
落物量影响不明显的结果。
不同地区、不同森林或同一地区不同森林类型
间凋落物累积量差异较大[5,12]。对于北方温带森
林,不同地区、不同森林类型间凋落物累积量差异较
大,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12.35 48.46t·hm-2,
针叶林明显高于阔叶林[18];祁连山温带森林22.50
46.82t·hm-2[19];六盘山温带森林4.87 30.86
t·hm-2,针叶林 >阔叶林 >灌丛林[20]。在本研究
中3种森林凋落物总累积量 51.44 57.08t·
hm-2,明显高于其它相同类型区。对于兴隆山3种
森林,在树种组成中针叶树所占比例较大,而针叶凋
落物分解较慢;另外,本区域森林发育年限较长,青
#
近熟林已达150年左右,而山杨 -白桦 -青
#

和青
#
中龄林是在人类对原有青
#
林过度干扰情况
下演变而来的2种森林类型,森林发育年限也较长。
基于以上原因,很可能使兴隆山森林凋落物积累量
高于其它地区。
兴隆山青
#
近熟林,在林分立地条件、树种组
成、林分密度、林龄相似的情况下,凋落物层厚度及
总累积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但3种海拔梯度间差异均不显著,这与 Joanna等的
研究结果有所不同[16],他认为随海拔高度的不断增
加而增加。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可能是所选样地
海拔差距太小所致,如本研究海拔间距仅为100m;
或者是森林类型不同所致,如从低海拔的常绿阔叶
林到高海拔的暗针叶林,凋落物现存量从11.24到
113.94t·hm-2[5]。
研究发现,青
#
中龄林,林分密度大的和坡度小
的凋落物总累积量及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
层累积量均较高,但3种密度、3种坡度间差异均不
显著。一般情况下,林分密度大的凋落物累积量较
高[21],但在本研究中并未出现这一规律,这有可能
是林分间密度差异不大;或在林分密度不同的情况
下,有其它因子共同影响凋落物累积,由此而掩盖了
林分密度对凋落物累积量的影响规律。再说,对于
天然林,要选不同林分密度或不同坡度下其它立地
和林分因子均一致的林分是很难的,在实际中是无
法实现的。由于以上原因,致使出现林分密度和坡
度对凋落物总累积量影响不明显的结果。
兴隆山3种森林,在森林类型、海拔、密度、坡度
等不同的前提下,存在已分解层 >半分解层 >未分
解层这一规律,这与路翔等的研究结果相似[14]。兴
隆山3种森林,森林形成年代较长,最短的也有70
年,最长的已达150年,但凋落物分解较慢,特别是
以暗针叶树种为主的森林,凋落物年分解量远小于
年凋落量,经过长期的积累,林地表面出现大量已分
解凋落物累积,但已分解凋落物转化成土壤有机质
的时期会更长,因此产生上述结果。由此也说明,对
于形成年代较长的森林,地表凋落物累积量较大,已
分解层高于半分解层,而未分解层最低。
4.2 凋落物层累积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森林凋落物累积量主要取决于植物群落生产
力,此外还依赖于森林类型、物种组成、林龄、林分密
度、凋落物自身特性、森林演替、气候、纬度、海拔、土
壤肥力、土壤含水量和采伐强度等人为干扰因
子[5,22-23]。研究发现。兴隆山森林凋落物总累积量
和半分解层累积量与林分、立地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关系数均较小;未分解层与林分胸径、郁闭度、坡
度呈显著相关性,特别是林分胸径;已分解层与树
高、针叶树密度和针叶树种所占比例相关性较大,特
别是针叶树密度。一般而言,凋落物总累积量与林
分和立地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本研究出现相关
性不明显的结果。至于何种原因,目前还无法解释,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森林或同一地区不同森林类型
间凋落物累积量差异较大。就森林凋落物累积量而
言,影响其大小的因子很多。兴隆山山杨 -白桦 -

#
林、青
#
中龄林和青
#
近熟林3种森林类型,凋
落物总累积量分别为 57.08、51.44和 56.34t·
hm-2,森林演替对凋落累积量影响不明显。在林分
和立地因子中,海拔影响较为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升
高而不断增加;林分密度、坡度等因子均有影响,但
作用不明显;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与未分解
层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已分解层呈显著正
相关性。这也再次说明,森林凋落物累积量大小是
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决非某一因子起主导作
用。在森林演替、海拔、密度、坡度等不同的前提下,
兴隆山森林凋落物累积量总是存在已分解层>半分
解层>未分解层这一规律。
428
第6期 魏 强,等: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骆宗诗,向成华,慕长龙.绵阳官司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
含量及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07,27(5):1772-1781.
[2]马玉珠,程栋梁,钟全林,等.中国森林凋落物不同组分异速比
例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3,37(12):1071-1079.
[3]彭少麟,刘 强.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
生态学报,2002,22(9):1532-1544.
[4]何 帆,王得祥 雷瑞德,等.秦岭林区主要树种叶片凋落物性
质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30-33.
[5]郑 路,卢立华.我国森林地表凋落物现存量及养分特征[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1):63-69.
[6]张庆费,徐绒娣.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的凋落物现存量
[J].生态学杂志1999,18(2):17-21.
[7]刘效东,乔玉娜,周国逸,等.鼎湖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
物的持水特性[J].林业科学,2013,49(9):8-15.
[8]薛 立,何跃君,屈 明,等.华南典型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特
性[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3):415-421.
[9]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
存量及其碳库特征演化[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1):008
-014.
[10]周新年,巫志龙,郑丽凤,等.天然林择伐10年后凋落物现存
量及其养分含量[J].林业科学,2008,44(10):25-28.
[11]魏 强,凌 雷,张广忠,等.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
物累积量及持水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589
-2598.
[12]PedersenLB,HansenJB.Acomparisonofliterfalandelement
fluxesinevenagedNorwayspruce,sitkaspruceandbeechstands
inDenmark[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1999,114
(8):55-70.
[13]吴 毅,刘文耀,沈有信,等.滇石林地质公园喀斯特山地天然
林和人工林凋落物与死地被物的动态特征[J].山地学报,
2007,25(3):317-325.
[14]路 翔,项文化,任 辉,等.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凋落物及碳
氮贮量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2,31(9):2234-2240.
[15]高 人,周广柱.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凋落物
层持水性能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2):115
-118.
[16]JoannaFD,MaryCS,StrakerCJ.Literproductionandaccumu
lationinPinuspatulaplantationsoftheMpumalangaProvince,
SouthAfrica[J].PlantandSoil,1998,203(2):183-190.
[17]齐泽民,王开运,宋光煜,等.川西亚高山箭竹群落枯枝落叶层
生物化学特性[J].生态学报,2004,24(6):1230-1236.
[18]吴 波,石培礼 井学辉,等.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植被蓄水潜力
与价值的评估[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6):706-712.
[19]聂雪花,车克钧,刘贤德,等.祁连山西水林区主要森林类型
土壤水文功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269
-7272.
[20]时忠杰,王彦辉,徐丽宏,等.六盘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的
水文功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1):91-99.
[21]张家武,廖利平,李锦芳,等.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凋落动态及
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4,18(4):306
-313.
[22]PausasJG.LiterfalandliterdecompositioninPinussylvestris
forestsoftheEasternPyrenees[J].JournalVegetationScience,
1997,8:643-650.
[23]原作强,李步杭,白雪娇,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凋落物组成
及其季节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9):2171-2178.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