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处于演替前期的马尾松针叶林(PF)、处于演替中期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MF)和处于演替顶极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MEBF)3种群落的凋落物及其不同分解层的现存量、持水量、持水速率和持水率。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PF(21.96t·hm-2)>MF(14.59t·hm-2)>MEBF(10.40t·hm-2),顶极群落MEBF凋落物现存量最小;3种群落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3.68~50.10t·hm-2,持水深表现为PF(5.0mm)>MF(2.8mm)>MEBF(1.4mm);PF凋落物已分解层持水量占凋落物持水总量比重大(44.3%),而MEBF已分解层的贡献仅为16.7%;凋落物及其各分解层的持水量均随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增加,其截持水过程主要发生在0.5~2h内,0.5h内平均持水速率表现为PF(4.35mm·h-1)>MF(2.22mm·h-1)>MEBF(1.19mm·h-1),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按幂函数方程降低;凋落物最大持水率表现为PF(306.3%)>MF(289.0%)>MEBF(239.3%),且伴随PF→MF→MEBF的演替,半分解层及已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率即持水能力明显降低;演替早期PF凋落物具有较高的降水截留能力,尤其是其凋落物的已分解层,而后期MEBF凋落物未分解层对整体截留能力贡献大。
Water storage, water-holding capacity, water-absorption rate, and water-holding rate of the litters in three forests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were studied using the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soaking extraction methods. The three forests included a regional climax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r MEBF), a transitional forest (mixed 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forest, or MF), and a pioneer forest (P. massoniana forest, or PF).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tter water storage decreased along the successional gradient in the order of PF (21.96 t·hm-2) > MF (14.59 t·hm-2) > MEBF (10.40 t·hm-2). The maximum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litters in Dinghushan was between 13.68-50.10 t·hm-2, in an order of PF(5.0 mm) > MF (2.8 mm) > MEBF (1.4 mm). The decomposed layer of litters took up a large portion of total water-holding capacity in PF (44.3%), while it was only 16.7% in late-succession stage MEBF. The total water-holding capacity and proportional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litters increased logarithmically with increasing immersion time. Additionally, the water-holding process of forest litters occurred mainly in 0.5-2 h, and the average water-holding rate in 0.5 h was 4.35 mm·h-1 in PF, 2.22 mm·h-1 in MF,1.19 mm·h-1 in MEBF, respectively. The rates de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equation WA = a·t -b with the increasing immersion time. The order of the maximum water-holding rate in the three forests was PF (306.3%) > MF (289.0%) > MEBF (239.3%), and with natural succession from planted PF to climax MEBF, the maximum water-holding rate which represented the water-holding ability of different litters decreased obviously. As described above, the PF litters, especially in the decomposed layer, had a higher water-holding ability compared to the other two forest types, while the un-decomposed layer of litters in late-succession stage MEBF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全 文 :第 8? 卷 第 ? 期
4 A 2 5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7;QRS6QL 7Q!ILR 7QSQ;LR
I.(T8?"S.T?
7-H3" 4 A 2 5
D."!2A322=A=UV32AA2F=8>>34A25A?A4
收稿日期! 4A24 WA= W49# 修回日期!4A25 WA= W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5 计划% $4AA?;N8422A2% ’
#周国逸为通讯作者’
鼎湖山 5 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刘效东2! 4\乔玉娜2\周国逸2\肖\崟2! 4\张德强2
$2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92A:9A# 4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2AAA8?%
摘\要!\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处于演替前期的马尾松针叶林$1Z%&处于演替中期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Z%
和处于演替顶极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RNZ%5 种群落的凋落物及其不同分解层的现存量&持水量&持水速率和
持水率’ 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 1Z$42T?: )*0BW4 % i$Z$28T9? )*0BW4 % i$RNZ$2AT8A )*0BW4 %" 顶
极群落 $RNZ凋落物现存量最小# 5 种群落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 25T:> f9AT2A )*0BW4 " 持水深表现为 1Z$9TA
BB% i$Z$4T> BB% i$RNZ$2T8 BB%# 1Z凋落物已分解层持水量占凋落物持水总量比重大 $88T5d%" 而
$RNZ已分解层的贡献仅为 2:T=d# 凋落物及其各分解层的持水量均随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增加"其截持水过程
主要发生在 AT9 f4 0 内" AT9 0 内平均持水速率表现为 1Z$8T59 BB*0 W2 % i$Z$4T44 BB*0 W2 % i$RNZ$2T2? BB
*0 W2 %" 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按幂函数方程降低# 凋落物最大持水率表现为 1Z$5A:T5d% i$Z$4>?TAd% i
$RNZ$45?T5d%" 且伴随 1Z%$Z%$RNZ的演替" 半分解层及已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率即持水能力明显降低#演
替早期 1Z凋落物具有较高的降水截留能力" 尤其是其凋落物的已分解层" 而后期 $RNZ凋落物未分解层对整体
截留能力贡献大’
关键词!\鼎湖山# 森林演替# 凋落物# 持水量# 持水特性# 水文效益
中图分类号!7=29T5\\\文献标识码!L\\\文章编号!2AA2 W=8>>"4A25#A? WAAA> WA>
Q&’/*RS")7(#= -.&*&,’/*(0’(,0"1T(’’/*0(#H.*//6"*/0’0&’9(11/*/#’
$+,,/00("#&)$’&=/0(#9(#=.+0.
!"# j"%.D.&C2" 4\M"%. #^&%2\_0.# ‘#.G"2\j"%. "^&2" 4\_0%&Ca-P"%&C2
$2%?)A"/ =/+1# F)"#1+,#$G#6(!1" =/+1!-!&,#(!*7),+!1,!-\GA#1’H/)A 92A:9A#
4%41+5!6-+"7)<=/+1!-!&,#(!*7),+!1,!-\F!+0+1’ 2AAA8?%
@50’*&,’!\h%)-*+).*%C-" J%)-*F0.(D"&C,%H%,")G" J%)-*F%E+.*H)".& *%)-" %&D J%)-*F0.(D"&C*%)-./)0-(")-*+"& )0*--
/.*-+)+%)D"/-*-&)+#,,-++".&%(+)%C-+"& )0-a"&C0#+0%& N".+H0-*-X-+-*K-"& )0-+#E)*.H",%(*-C".& ./+.#)0-*& ;0"&%
J-*-+)#D"-D #+"&C)0-/"-(D +#*K-G%&D (%E.*%).*G+.%b"&C-c)*%,)".& B-)0.D+360-)0*--/.*-+)+"&,(#D-D %*-C".&%(,("B%c
$B.&+..& -K-*C*--& E*.%DF(-%K-D /.*-+)" .*$RNZ%" %)*%&+")".&%(/.*-+)$B"c-D 8+1A-*#--)1+#1#IE*.%DF(-%K-D /.*-+)"
.*$Z%" %&D %H".&--*/.*-+)$8%*#--)1+#1# /.*-+)" .*1Z%360-*-+#()++0.J-D )0%))0-(")-*J%)-*+).*%C-D-,*-%+-D
%(.&C)0-+#,,-++".&%(C*%D"-&)"& )0-.*D-*./1Z$42T?: )*0BW4 % i$Z$28T9? )*0BW4 % i$RNZ$2AT8A )*0BW4 %3
60-B%c"B#B J%)-*F0.(D"&C,%H%,")G./(")-*+"& a"&C0#+0%& J%+E-)J--& 25T:> W9AT2A )*0BW4 " "& %& .*D-*./
1Z$9TA BB% i$Z$4T> BB% i$RNZ$2T8 BB%360-D-,.BH.+-D (%G-*./(")-*+)..b #H %(%*C-H.*)".& ./).)%(
J%)-*F0.(D"&C,%H%,")G"& 1Z$8835d%" J0"(-")J%+.&(G2:3=d "& (%)-F+#,,-++".& +)%C-$RNZ360-).)%(J%)-*F0.(D"&C
,%H%,")G%&D H*.H.*)".&%(J%)-*0.(D"&C,%H%,")G./(")-*+"&,*-%+-D (.C%*")0B",%(GJ")0 "&,*-%+"&C"BB-*+".& )"B-3
LDD")".&%(G" )0-J%)-*F0.(D"&CH*.,-++.//.*-+)(")-*+.,,#**-D B%"&(G"& A39 W4 0" %&D )0-%K-*%C-J%)-*F0.(D"&C*%)-"&
A39 0 J%+8359 BB*0 W2 "& 1Z" 4T44 BB*0 W2 "& $Z"2T2? BB*0 W2 "& $RNZ" *-+H-,)"K-(G360-*%)-+D-,*-%+-D
%,,.*D"&C).)0--P#%)".& J&k#*"
W;J")0 )0-"&,*-%+"&C"BB-*+".& )"B-360-.*D-*./)0-B%c"B#BJ%)-*F0.(D"&C*%)-"&
)0-)0*--/.*-+)+J%+1Z$5A:35d% i$Z$4>?3Ad% i$RNZ$45?35d%" %&D J")0 &%)#*%(+#,,-++".& /*.BH(%&)-D
1Z).,("B%c$RNZ" )0-B%c"B#B J%)-*F0.(D"&C*%)-J0",0 *-H*-+-&)-D )0-J%)-*F0.(D"&C%E"(")G./D"/-*-&)(")-*+
D-,*-%+-D .EK".#+(G3L+D-+,*"E-D %E.K-" )0-1Z(")-*+" -+H-,"%(G"& )0-D-,.BH.+-D (%G-*" 0%D %0"C0-*J%)-*F0.(D"&C
%E"(")G,.BH%*-D ).)0-.)0-*)J./.*-+))GH-+" J0"(-)0-#&FD-,.BH.+-D (%G-*./(")-*+"& (%)-F+#,,-++".& +)%C-$RNZ
\第 ? 期 刘效东等! 鼎湖山 5 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H(%G-D3%B.*-"BH.*)%&)*.(-3
A/: B"*70! \ a"&C0#+0% /.*-+)+#,,-++". (")-*# J%)-*F0.(D"&C ,%H%,")G# J%)-*F0.(D"&C ,0%*%,)-*"+)",+#
0GD*.(.C",%(E-&-/")+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和物质循环
的一个重要方面 $$%C#"*-" 2??8%’ 凋落物量可反
映森林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随着森林生态
系统的演替而发生变化 $_0.# !"#$%" 4AA=%’ 凋落
物的现存量一方面受控于凋落物量" 同时也受土壤
动物和异养微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和活性等生物
类因素以及气候&土壤等非生物类因素的影响 $彭
少麟等" 4AA4%’ 凋落物的分解状况和构成综合反
映了森林生境条件及系统发育程度 $<#%&C!"#$%"
4A22%" 是演替的一部分$X.E-*)+" 2?>=%’
森林凋落物层结构疏松" 吸水能力和透水性
强" 不仅能够减缓林内降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击" 阻
滞和分散降水" 吸收降落到地表的水分" 而且能增
加地表层的粗糙度" 延缓及减少地表径流" 增加土
壤水分下渗" 对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源涵养具有重要
作用’ 同时" 伴随森林演替的进行" 林分结构&树
种组成以及内部生境条件逐步变化" 凋落物组成&
数量和质量$;US比&木质素US和木质素含量等%
随之发生改变" 并直接体现于凋落物及其各分解层
的吸持水能力及水分截持特征等水文生态功能的显
著变化" 从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产流&汇流过程$申
卫军等" 4AA2%及产水量 $石培礼等" 4AA2# 7#& !"
#$%" 4AA:%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 凋落物是影响森林
水文功能的重要方面" 且其功能随森林的演替而
变化’
自 4A 世纪 >A 年代" 我国学者对不同区域的多
种森林的凋落物数量&组成&动态 $屠梦照" 2?>8#
杨玉盛等" 4AA2%&分解特性与养分归还$汪思龙等"
2??=%及凋落物的截持降水 $刘家冈等" 2??A# 薛立
等" 4AA>%&延缓径流 $赵鸿雁等" 2??5%和抑制蒸
发 $刘向东等" 2??2# 申卫军等" 4AA2%作用进行了
大量研究’ 鼎湖山森林林内凋落物以往的研究也多
集中于群落凋落物数量动态$翁轰等" 2??5# 张德
强等" 4AAA# 官丽莉等" 4AA8%&化学性质 $李荣华
等" 4A22# <#%&C!"#$%" 4A22%及静态水文作用 $闫
俊华等" 4AA2%上" 而有关演替序列上不同阶段森
林凋落物及其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层的吸持水能力
以及水分截持动态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基于严格保护下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
包括马尾松人工林&演替中期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
及其顶极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内的完整演替序
列" 以其凋落物现存量及室内浸泡法测定的水分截
留特征数据为基础" 探讨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
林内凋落物层构成及其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 该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南地区代表性森林凋落物的涵
养水源&延缓径流&抑制土壤蒸发&保持水土和影响
森林内部水热环境等水文生态效益" 进而为流域治
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尹华军等" 4AA5%及森林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 $余新晓等" 4AA9%评估提供理论
依据’
2\研究区概况
鼎湖 山 国家 级自然 保护 区 $ 224l5Am5?n)
224l55m82nR" 45lA?m42n)45l22m5AnS%地处我国南
亚热带"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 属南亚热带湿润季
风型气候" 水热资源丰富’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2 :=> BB" 其中 >Ad的降水集中分布在 8)? 月’
年平均气温 42T8 o" 最冷月 $2 月%和最热月 $=
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 24T: 和 4>TA o’ 年平均相
对湿度为 >Ad" 年平均蒸发量为 2 229 BB’ 保护
区面积约2 2AA 0B4" 森林覆盖率达 >9d以上" 区内
南 亚 热 带 地 带 性 植 被 有! 2 % 马 尾 松 $ 8+1A-
*#--)1+#1#%针叶林$简称马尾松林" 1Z%\为 2?:A
年以前人工种植的马尾松纯林" 马尾松是乔木层的
唯一树种" 该森林群落处在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
的早期阶段# 4%针阔叶混交林$简称混交林" $Z%
\由人工种植的马尾松群落被先锋阔叶树种入侵后
自然演变而成" 是马尾松群落向季风常绿阔叶林演
替的一个中间过渡类型" 针叶树种为马尾松" 阔叶
树种主要有木荷$ ?,/+*# -AK!6;#%&锥栗$=#-"#1)K+-
,/+1!1-+-%和藜蒴$=#-"#1)K+-<+--#%等# 5%季风常绿
阔叶林 $简称季风林" $RNZ%\处于由阳性植物
占优势的森林向中生性和耐荫性植物占优势的演
替顶极群落类型演变的最后阶段" 终年常绿" 垂
直结构复杂$彭少麟" 2??:% $表 2% ’ 1Z和 $Z林
下土壤为赤红壤" 土层浅薄# $RNZ林下土壤为水
化赤红壤" 土层厚 9A f>A ,B" 局部地区土层厚
2AA ,B以上’
?
林 业 科 学 8? 卷表 EF研究区 C 种森林类型概况
H&5IEF$+*?/: "1’./’.*//1"*/0’0(#’./0’+7: &*/&
项目 Q)-B 1Z $Z $RNZ
坡度 7(.H-D-C*--U$l% 49 f5A 4> f59 49 f55
坡向 7(.H-%+H-,) 西南 7.#)0J-+) 西南 7.#)0J-+) 东北 S.*)0-%+)
海拔 L()")#D-UB 4AA f5AA 44A f5AA 44A f5AA
林龄 Z.*-+)%C-U% 9A f:A =A f>A i8AA
生物量 N".B%++U$)*0BW4 % $张德强等" 4AA:% 244 4:A 5>A
乔木密度 L*E.*D-&+")GU$"&D"K"D#%(*0BW4 % $方运霆等"
4AA9%
=:= 2 ?55 2 =4?
平均树高 $-%& )*--0-"C0)UB$方运霆等" 4AA9% 9T> 9T9 =TA
平均胸径 $-%& aN叶面积指数 !-%/%*-%"&D-c$张德强等" 4AA:% 5T: 8T> :T4
郁闭度 ;%&.HG,.K-*%C-$d% $张德强等" 4AA:% 9A i?A i?9
优势种 a.B"&%&)+H-,"-+
马尾松
8%*#--)1+#1#
木荷 ?%-AK!6;#"
锥栗 =%,/+1!1-+-"
马尾松 8%*#--)1+#1#
锥栗 =%,/+1!1-+-"
木荷 ?%-AK!6;#"
厚壳桂 =67K"),#67# ,/+1!1-+-
4\研究方法
GDEF林下凋落物收集
林下凋落物现存量的调查于 4AA? 年 2A 月$湿
季向干季过渡"树叶凋落高峰期%进行’ 在 5 种森林
类型内分上&中&下坡位分别设置面积为 9A ,B e
9A ,B的凋落物样方各 4 个" 每种森林类型共 : 个
样方" 按未分解层$由新鲜凋落物组成" 颜色变化
不明显" 质地坚硬" 外表无分解的痕迹%&半分解层
$颜色变黑" 叶无完整的外观轮廓" 多数凋落物已
粉碎%和已分解层$被分解成碎屑的叶肉已不能辨
识原形%5 个层次 $常雅军等" 4AA>%进行收集" 风
干并称质量$杨立文等" 2??=%’
GDGF凋落物持水量及持水速率测定
用室内浸泡法测定各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量及
持水速率’ 在风干凋落物中分别取部分凋落物称质
量"随后装入网袋后分别浸入水中 AT9" 2" 2T9" 4"
8" :" >" 2A" 24 和 48 0 后" 捞起并静置至凋落物不
滴水时称量" 各 5 次重复’ 所得凋落物湿质量与其
风干质量的比值" 即为凋落物浸水不同时间的持水
率$d%# 凋落物湿质量与其风干质量差值" 为凋落
物浸水不同时间的持水量$)*0BW4%" 并换算为持水
深$BB%# 该差值与浸水时间的比值即为凋落物的
持水速率$BB*0 W2 % $张洪江等" 4AA5%’ 各分解层
凋落物持水量之和即为凋落物总持水量$BB%" 各
时段总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比值为总凋落物的持水
速率$BB*0 W2%’
GDCF统计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 7177 2:TA 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Fh%G LS@IL% 的 !7a $ (-%+)+"C&"/",%&)
D"/-*-&,-%法检验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内凋落物及其
组分的现存量&持水能力的差异显著性’ 平均值等
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 @/",-4AA= Rc,-(进行"
绘图采用 7"CB%1(.)2ATA 作图软件’
5\结果与分析
CDEF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组分
由表 4 可知!5 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的凋落物
现存量表现为 1Z$42T?: )*0BW4 % i$Z$28T9? )*
0BW4% i$RNZ$2AT8A )*0BW4 %"顶极群落 $RNZ
凋落物现存量最小" 且以未分解和半分解层凋落物
为主$>4T=d%’ 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 其凋落
物各分解层现存量及其组分比不同$表 4%!林型间
凋落物未分解层现存量差异不明显 $8 iATA9%#
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 1Z极显著高于
$RNZ和 $Z$8 pATA2%" $RNZ与 $Z差异不显
著$8 i ATA9 %# 已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
$RNZ显著低于 $Z $8 p ATA9 % 和 1Z $8 p
ATA2%" $Z亦显著低于 1Z$8 pATA9%’
表 GF凋落物现存量!
H&5IGF-+4+)&’/74&00"1)(’’/* ’.4UG
森林
类型
Z.*-+)
)GH-
未分解层
’&FD-,.BH.+-D
(%G-*
半分解层
<%(/FD-,.BH.+-D
(%G-*
已分解层
a-,.BH.+-D
(%G-*
总储量
6.)%(
1Z 9T5A qAT89 % >T82 q2TA> % >T4: qAT9A % 42T?:
$Z 8T=4 qAT52 % 8T== qAT8A E 9T2A q2T25 E 28T9?
$RNZ 8T4: qAT5= % 8T58 qAT5? E 2T>A qAT8A , 2AT8A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森林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 $8 p
ATA9% "下同’ a"/-*-&)(-)-*+"& )0-+%B-,.(#B& "&D",%)-+"C&"/",%&)
D"/-*-&,-+%B.&C/.*-+))GH-+$8 pATA9% ")0-+%B-E-(.J3
CDGF凋落物持水能力
森林凋落物层的储水能力由凋落物数量和持水
特性共同决定$郝占庆等" 2??>%’ 演替序列上的 5
A2
\第 ? 期 刘效东等! 鼎湖山 5 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种森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加权平均值表现为 1Z
$5A:T5d% i$Z$4>?TAd% i$RNZ$45?T5d%#
而就凋落物的不同分解层来看" 未分解层的最大持
水率为 489T8d f4>4T?d" 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
为 485T5d f 5A2T4d" 凋 落 物 已 分 解 层 为
44?T2d f58?T9d#$RNZ未分解层和 $Z半分解凋
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相对较高" 而 1Z已分解凋落
物层$58?T9d%最高$表 5%’
凋落物现存量越多" 持水能力越强" 其水源涵
养功能越好$何亚平等" 4AA:%’ 由表 5 可知!鼎湖
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
25T:> f9AT2A )*0BW4" 初期 1Z凋落物的最大持水
量最高约合 9TA BB持水深"其中半分解层&已分解
层凋落物单位最大持水率分 别达 5A2T4d 和
58?T9d# 后期 $RNZ凋落物的最大持水深最低仅
为 2T8 BB#林型间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现为1Zi
$Zi$RNZ’ 凋落物持水量受最大持水率&凋落物
现存量及其分解状况的影响’ $RNZ凋落物层薄"
其各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均较低" 因此凋落物最大持
水量最低’
表 CF凋落物持水能力!
H&5ICFQ&’/*R.")7(#= &5()(’: "1)(’’/*
森林类型
Z.*-+))GH-
未分解层 ’&FD-,.BH.+-D (%G-* 半分解层 <%(/FD-,.BH.+-D (%G-* 已分解层 a-,.BH.+-D (%G-*
$
$Z 4>4T? % >T9A % AT>9 4?:T9 % 2AT25 E 2TA2 4>=T: E ?T9> E AT?:
$RNZ 489T8 E :TA: E AT:2 485T5 E 9T59 , AT98 44?T2 , 4T4: , AT45
\\%$
CDCF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吸持水特征
就凋落物浸泡处理的时间序列来看" 5 种森林
类型凋落物持水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在浸
水 4 0 以内" 凋落物吸水较快" 尤其是在 AT9 0 以内
吸水最快" : f2A 0 时凋落物持水基本达到饱和’
浸水 4 0 后" 5 种森林的凋落物持水深已达 8T5 BB
$1Z%&4T4 BB$$Z%和 2T2 BB$$RNZ%" 分别占其
凋落物最大持水深的 >9TAd">AT:d和 >AT9d’ 凋
落物的持水速率与持水能力紧密相关" 持水速率越
大" 林内降水涵蓄的速度就越快" 从而可以更好地
减少地表径流的发生’ AT9 0 内 5 种森林类型凋落
物的平均持水速率分别为 8T59 BB*0 W2 $1Z%"4T44
BB*0 W2$$Z%和 2T2? BB*0 W2$$RNZ%" 4 0 后分别
下降至 AT=2" AT5> 和 AT45 BB*0 W2’ 凋落物持水率
随浸水时间的变化格局与凋落物持水深动态一致"
持水深动态受凋落物自身持水率变化影响$图 2%’
在不同浸水时间段" 凋落物持水深均表现为
1Zi$Z i$RNZ" 持水速率亦表现为 1Zi$Zi
$RNZ$图 2%" 这是由于持水深和持水速率皆主要
受控于凋落物现存量 $表 4 %及持水能力大小 $图
2%’ 在浸泡处理时间序列上" 严格保护下的鼎湖山
5 种森林林内凋落物的持水深及持水率林型间大小
排序与其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等表征凋
落物吸持水能力的指标的大小排序一致’
CDLF不同分解层凋落物总持水深
如图 4 所示"随着浸泡处理时间延长" 各凋落
物分解层的持水量均逐渐增加" 整个处理时间内
$Z和 1Z各凋落物层持水量均表现为! 已分解层 i
半分解层 i未分解层’ 这表明两种森林凋落物的已
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在截留降水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
作用" 尤其是两种森林的已分解层凋落物持水量分
别达 AT?: 和 4T44 BB’ 而顶极群落 $RNZ凋落物
各分解层的持水深则表现为未分解层$AT5> fAT:2
BB" 分别为 AT9 和 48 0 数据" 后略% i半分解层
$AT5> fAT98 BB% i已分解层$AT25 fAT45 BB%"
已分解层凋落物对其总降水截留的贡献最小’ 林型
间未分解层凋落物持水深表现为 $Z$AT9A fAT>9
BB% i 1Z$ AT89 fAT>A BB% i $RNZ$ AT5> f
AT:2 BB%" $Z显著高于 1Z和 $RNZ$8pATA9%"
而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凋落物持水深均表现为
1Zi$Z i$RNZ" 且两两间差异均显著 $8 p
ATA9%" 即随着演替的进行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凋
落物持水量均逐步降低’
采用室内浸泡法" 有关凋落物及其各分解层持
水量动态的研究表明! 持水深 J<和浸水时间
"$A f48 0%的关系按照自然对数方程 J< k# (&"];
变化" 式中 # 和 ;为系数’ 用该自然对数方程对上
述 5 种森林类型各分解层凋落物持水深的时间动态
进行模拟" 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各分解
层持水深模拟的决定系数$B4 % 均大于 AT>>" 各分
解层持水深的实测值与模拟值极显著相关 $8 p
ATAA2%$表 8%’
22
林 业 科 学 8? 卷图 2\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持水深&
持水速率以及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Z"C32\X-(%)".&+0"H E-)J--& J%)-*F0.(D"&C"J%)-*F
%E+.*H)".& *%)-" %&D J%)-*F0.(D"&C*%)-%&D
"BB-*+-D )"B-"& D"/-*-&)/.*-+))GH-+
CDNF不同分解层凋落物持水速率
由图 4 可知" 在不同浸水时间段" 初期 1Z不
同分解度凋落物层的持水速率表现为已分解层 i
半分解层 i未分解层# 演替中期 $Z表现为半分
解层 i已分解层 i未分解层# 顶极群落 $RNZ表
现为未分解层 i半分解层 i已分解层’ 在同一分
解程度下" 比较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的持水速率发
现" 已分解层凋落物最大持水速率波动较大$AT: f
:T5 BB*0 W2 %" 这与林型内该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
量关系密切’ 伴随演替的进行" 半分解层和已分解
层凋落物的持水速率逐步下降" 与其各相应凋落物
层持水量的演替变化趋势一致’
凋落物持水速率 JL和浸水时间 "$A f48 0%的
关系按照幂函数方程 JLk#"W;变化" 式中 # 和 ;
同样为方程系数’ 用该方程对浸泡处理时间序列上
各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速率进行模拟" 并与实测结
果进行了比较" 各分解层持水量模拟的决定系数
$B4% 均大于 AT?8" 各分解层凋落物持水速率的实
测值与模拟值极显著相关$8 pATAA2% $表 9%’
CDOF不同分解层凋落物持水率
分解程度不同的凋落物其持水能力不同"可通
过其不同浸水时间各分解层凋落物持水率来反映’
如图 4 所示"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的各分解层
之间持水率大小格局不同’ 相同浸水时间"1Z不同
分解 层 的 凋 落 物 持 水 率 表 现 为 已 分 解 层
$4>?T>d f5:?TAd% i 半 分 解 层 $ 48:T=d f
55=TAd% i 未分解层 $2=8T2d f485T>d%# $Z
表现为半分解层$45:T4d f525T?d% i已分解层
$4A=T>d f4?:T5d% i 未分解层 $ 4A9T:d f
4>AT2d%# $RNZ表现 为未 分 解 层 $ 2>>T>d f
484T8d% i半分解层$2>=T2d f445T8d% i已
分解层$2=9TAd f425T9d%’ 伴随演替的进行" 半
分解和已分解层凋落物持水率即持水能力逐渐降
低" 尤其是已分解层其林型间差异均显著 $8 p
ATA9%" 同时未分解层对凋落物持水的相对贡献逐
步突显’ 此外" 各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率与浸水时
间之间也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8\结论与讨论
鼎湖山演替序列上 5 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程
度&林分结构以及树种组成存在差异" 均影响着森
林凋落物层的性质和分解状况" 从而决定了不同森
林类型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组分构成的不同’ 研究区
5 种不同森林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 1Z i$Z i
$RNZ" 顶极群落 $RNZ凋落物现存量最小’ 地带
性群落 $RNZ经过长期$ i8AA 年%的演替" 森林冠
层结构复杂" 其年凋落物量$>T>8 )*0BW4%W2 %高于
其他 4 种森林类型" 但其林内特殊温湿环境下多样
性较高的土壤动物$徐国良等" 4AA4%和微生物$易
志刚等" 4AA9%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
<#%&C等$4A22%研究也表明伴随 1Z%$Z%$RNZ
的演替" 凋落物 ;US比&木质素含量逐步降低" 凋
落物分解常数 L逐渐增大’ 5 种森林类型中" 初期
1Z半分解和已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
4 种森林类型$8 pATA9%" 尤其是已分解层所占比
例大 $88T5d%" 后期 $RNZ未分解层占主要组分
$82TAd%" 这一方面与各演替阶段的森林凋落物质
42
\第 ? 期 刘效东等! 鼎湖山 5 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图 4\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持水深&持水速率以及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Z"C34\X-(%)".&+0"H E-)J--& J%)-*0.(D"&C" J%)-*F%E+.*H)".& *%)-"%&D J%)-*F0.(D"&C*%)-%&D
"BB-*+-D )"B-%)D"/-*-&)D-,.BH.+")".& +)%C-+
表 LF凋落物持水深与浸水时间的拟合方程!
H&5ILF$(4+)&’/7/V+&’("#5/’B//#B&’/*.")7(#=
"1)(’’/*"!S# (44/*0/7’(4/""#
森林类型
Z.*-+))GH-
凋落物层
!%G-*
方程
RP#%)".& B
4
未分解层
’&FD-,.BH.+-D (%G-*
J< kAT989 ]ATA>A (&"AT??4##
1Z 半分解层
<%(/FD-,.BH.+-D (%G-*
J< k2T9:2 ]AT29> (&"AT?8>##
已分解层
a-,.BH.+-D (%G-*
J< k2T99> ]AT5A? (&"AT?>2##
未分解层
’&FD-,.BH.+-D (%G-*
J< kAT:29 ]ATA>A (&"AT??A##
$Z 半分解层
<%(/FD-,.BH.+-D (%G-*
J< kAT=9? ]ATA>5 (&"AT?=A##
已分解层
a-,.BH.+-D (%G-*
J< kAT=5= ]ATA>= (&"AT>>?##
未分解层
’&FD-,.BH.+-D (%G-*
J< kAT59= ]AT2A4 (&"AT?:9##
$RNZ 半分解层
<%(/FD-,.BH.+-D (%G-*
J< kAT84? ]ATA5: (&"AT?>>##
已分解层
a-,.BH.+-D (%G-*
J< kAT2=2 ]ATA4A (&"AT?=2##
\\%1 k:# ##!8pATAA23下同 60-+%B-E-(.J3
表 NF凋落物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拟合方程
H&5INF$(4+)&’/7/V+&’("#5/’B//#B&’/*R&50"*%’("#
*&’/"1)(’’/*"!@# (44/*0/7’(4/""#
森林类型
Z.*-+))GH-
凋落物层
!%G-*
方程
RP#%)".& B
4
未分解层
’&FD-,.BH.+-D (%G-*
JLk4T:5="
W2T=55 AT?:=##
1Z 半分解层
<%(/FD-,.BH.+-D (%G-*
JLk=T?98"
W2T=?5 AT?9:##
已分解层
a-,.BH.+-D (%G-*
JLk?T>8="
W2T>59 AT?:4##
未分解层
’&FD-,.BH.+-D (%G-*
JLk5TA58"
W2T=99 AT?:5##
$Z 半分解层
<%(/FD-,.BH.+-D (%G-*
JLk5T?A5"
W2T=?8 AT?:9##
已分解层
a-,.BH.+-D (%G-*
JLk5T995"
W2T=8? AT?89##
未分解层
’&FD-,.BH.+-D (%G-*
JLk4T4?>"
W2T=>9 AT?:?##
$RNZ 半分解层
<%(/FD-,.BH.+-D (%G-*
JLk4T5A2"
W2T>5> AT?:=##
已分解层
a-,.BH.+-D (%G-*
JLkAT>9:"
W2T==8 AT?9?##
52
林 业 科 学 8? 卷量有关"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 5 种森林类型虽相距很
近" 但林内生物气候环境却存在较大差异’
森林凋落物的最大持水能力反映其最大截留
量" 是其潜在蓄水能力" 常被作为森林水文生态功
能的重要指标$时忠杰等" 4A2A%’ 演替序列上 5 种
森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及不同浸水时段后的持水量
均表现为 1Z i$Z i$RNZ’ $RNZ对降水的有
效拦蓄能力较低" 但略高于热带山地雨林" 这与以
往热带&亚热带的相关研究报道一致 $温远光等"
2??9%’ 凋落物持水量决定于其现存量及持水能
力’ 随演替的发展" 阳生性树种入侵并最终发展成
中生性的顶极群落" 凋落物组成中针叶的比重逐步
降低直至消失$_0.# !"#$%" 4AA=%’ 一般认为针叶
的形状圆而细长" 比叶面积大" 吸持水能力强$闫
俊华等" 4AA2%’ 此外" 叶的最大持水率大于枝条
和花果$马雪华" 2??5%" 鼎湖山 5 种演替群落凋落
物组成中" 叶所占的比例也以 1Z最大 $=:T8d%
$_0.# !"#$%" 4AA=%" 因此"1Z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
较高" 尤其是其已分解层’ 总的来说" 随演替的进
行" 凋落物数量&类型&组成及生物气候作用下分解
状况均在发生变化" 凋落物降水截留能力逐步
降低’
由于初始凋落物层表面水势低致使持水速率较
高" 凋落物及其各分解层的吸持水过程及截留效益
主要发生在 AT9 f4 0 内’ 随着时间延长" 凋落物表
面水势差减小" 持水速率逐渐变缓 $肖洋等"
4AA?%’ 林型间" 凋落物持水速率与现存量关系密
切" 因此各浸水时间段均表现为 1Z最高’ 浸泡处
理时间内$A f48 0%" 5 种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量
$JM%和持水速率$J&%与浸水时间$"%分别按 J< k
# (&"];和 JLk#*"W;方程变化" 与森林类型及凋
落物分解程度无关’
在演替的不同阶段" 不同分解度凋落物层对各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整体降水截留能力及其水文效
益的贡献差异明显" 无论就持水量&持水速率还是
凋落物持水率指标来看" 初期 1Z凋落物已分解层
均居其首" $Z和 $RNZ凋落物未分解及半分解层
凋落物对其持水能力及持水量的贡献大’ 此外" 演
替序列上" 未分解层持水量表现为 $Z i1Z i
$RNZ" 这与张洪江等$4AA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半分解与已分解层凋落物持水量随演替逐步降低’
同时" 未分解层凋落物持水量的相对贡献逐步突
显" 演替后期 $RNZ凋落物未分解层对其持水量的
贡献较大$88T4d%’ 因此" 演替后期乃至成熟森林
其林下凋落物对整个生态系统水文生态效益的保持
及发挥依然不可或缺" 在实际的森林经营和管理中
应予以关注和保护’
目前" 室内静水浸泡法作为一种方便&易操作
的凋落物持水特性的测定方法被广泛应用’ 但此方
法在凋落物收集及运输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
度上破坏和改变原有凋落物坚实度&单位面积内不
同分解层所占比例等结构"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凋落
物的持水特征#其次" 由于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
和最大持水量是在完全浸水的情况下测得" 一般也
仅能表征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大小" 与野外对降水的
实际截留情况存在偏差’ 因此" 寻求及开展野外原
状凋落物持水特性及其对森林地表产流&汇流过程
影响等的试验研究" 多角度&系统性地探讨和评估
凋落物持水能力及水文生态效益显得十分必要’
参 考 文 献
常雅军" 曹\靖" 马建伟" 等34AA>3秦岭西部山地针叶林凋落物持
水特性3应用生态学报" 2?$22% ! 458: W45923
官丽莉" 周国逸" 张德强" 等34AA83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
落物量 4A 年动态研究3植物生态学报" 4>$8% ! 88? W89:3
郝占庆" 王力华32??>3辽东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地土壤涵蓄水性
能的研究3应用生态学报" ?$5% ! 45= W4823
方运霆" 莫江明" 周国逸" 等34AA93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植物胸径
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3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5$5% !
2?> W4A83
何亚平" 费世民" 蒋俊明" 等34AA:3四川长宁竹林凋落物的蓄水功
能研究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9% ! 59 W823
李荣华" 邓\琦" 周国逸" 等34A223起始时间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
分解速率的影响3植物生态学报" 59$=% ! :?? W=A:3
刘家冈" 裴铁璠" 范世香" 等32??A3阔叶红松林枯枝落叶滞蓄地表
径流作用的一维模型3应用生态学报" 2$4% ! 2A= W2253
刘向东" 吴钦孝" 越鸿雁32??23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枯枝落叶层
水文生态功能研究3水土保持学报" 9$8% ! >= W?43
马雪华32??53森林水文学3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3
彭少麟" 刘\强34AA43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3生
态学报" 44$?% ! 2958 W29883
彭少麟32??:3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3北京! 科学出版社" 9= W
=23
申卫军" 彭少麟" 周国逸" 等34AA23马占相思$&,#,+# *#1’+A*%与
湿地松$8+1A-!$+)"+%人工林枯落物层的水文生态功能3生态
学报" 42$9% ! >8: W>9A3
石培礼" 李文华34AA23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径流的影响效
应3自然资源学报" 2:$9% ! 8>2 W8>=3
时忠杰" 张宁南" 何常清" 等34A2A3桉树人工林冠层&凋落物及土
壤水文生态效应3生态学报" 5A$=% ! 2?54 W2?5?3
屠梦照32?>83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3热带亚热带森
林生态系统研究3第 4 集3广州! 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2>
W453
汪思龙" 廖利平" 马越强32??=3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养分归还与生
产力3应用生态学报" >$8% ! 58= W5943
82
\第 ? 期 刘效东等! 鼎湖山 5 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温远光" 刘世荣32??93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
的数量分析3林业科学" 52$8% ! 4>? W4?>3
翁\轰" 李志安" 屠梦照" 等32??53鼎湖山森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
素含量研究3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2=$8% ! 4?? W5A83
肖\洋" 陈丽华" 余新晓34AA?3北京密云水库地区 4 种人工林生态
系统水文效应研究3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 ! 5= W843
徐国良" 黄忠良" 欧阳学军" 等34AA43鼎湖山地表无脊椎动物多样
性及其与凋落物的关系3动物学研究" 45 $:% ! 8== W8>43
薛\立" 冯慧芳" 郑卫国" 等34AA>3冰雪灾害后粤北杉木林冠残体
和凋落物的持水特性3林业科学" 88$22% ! >4 W>:3
闫俊华" 周国逸" 唐旭利" 等34AA23鼎湖山 5 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
其水分特征对比研究3应用生态学报" 24 $8% ! 9A? W9243
杨立文" 石清峰32??=3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3
林业科学研究" 2A$5% ! 4>5 W4>>3
杨玉盛" 谢锦升" 陈银秀" 等34AA23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凋落物数
量&组成及动态3林业科学" 5=$增刊 2% ! 5A W583
易志刚" 蚁伟民" 周丽霞" 等34AA93鼎湖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微生
物生物量研究3生态环境" 28$9% ! =4= W=4?3
尹华军" 刘\庆34AA53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研究进展及亚高山
针叶林健康诊断的思考3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49 $9% ! 9: W
:23
余新晓" 鲁绍伟" 靳\芳" 等34AA93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
值评估3生态学报" 49$>% ! 4A?: W42A43
张德强" 叶万辉" 余清发34AAA3鼎湖山演替系列中代表性森林凋
落物研究3生态学报" 4A$:% ! ?5> W?883
张洪江" 程金花" 余新晓" 等34AA53贡嘎山冷杉纯林枯落物储量及
其持水特性3林业科学" 5?$9% ! 28= W2923
赵鸿雁" 吴钦孝" 刘向东32??53油松枯落物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3
中国水土保持"$22% ! 5: W5=3
<#%&C^<" !"^ !" j"%. "^ !"#$34A223;.&)*.(+./(")-*P#%(")G.&
)0-,%*E.& +"&b "& +."(+)0*.#C0 H%*)")".&"&C )0- H*.D#,)+./
D-,.BH.+"&C(")-*"& %/.*-+)+#,,-++".& +-*"-+"& 7.#)0 ;0"&%3
Z.*-+)R,.(.CG%&D $%&%C-B-&)" 4:2$=% ! 22=A W22==3
$%C#"*-a L32??83N*%&,0 B.*)%(")G%&D H.)-&)"%((")-*/%( /*.B
a.#C(%+F/"*)*--+"& +)%&D+./K%*G"&CD-&+")G3Z.*-+)R,.(.CG%&D
$%&%C-B-&)" =A$2 U5% ! 82 W953
X.E-*)+a h32?>=3L DG&%B",%(+G+)-B+H-*+H-,)"K-.& K-C-)%)".&
)0-.*G3I-C-)%)"." :?$2 W5% ! 4= W553
7#& ‘" _0.# ‘ "^ _0%&C_M" !"#$34AA:31.)-&)"%(J%)-*G"-(D
*-D#,)".& D#-)./.*-+)%)".& %,*.++;0"&%3[.#*&%(./
$5 U8% ! 98> W99>3
_0.# ‘ "^ ‘#%& !!" h-"j<" !"#$%4AA=3!")-*/%(H*.D#,)".& %(.&C
+#,,-++".&%(%&D %()")#D"&%(C*%D"-&)+ ./+#E)*.H",%(B.&+..&
-K-*C*--& E*.%D(-%K-D /.*-+)+"& ‘#%&CD.&C" ;0"&%31(%&)R,.(.CG"
2>>$2% ! == W>?3
!责任编辑\于静娴"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