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on Artificial Cultivatation of Kalimeris indica

马兰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 5): 595~ 600
Forest R 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5) 05059506
马兰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柳新红, 刘跃钧
(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丽水  323000 )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马兰种子采收后在常温下贮藏的时间不宜超过 7个月, 利用常温贮藏的马兰种子进行播种繁
殖的最佳季节是种子采收后的第 5~ 7个月即次年春季,平均出苗株数可达到 364株  m - 2。设施栽培全年可采收
11次, 平均每隔 33 d采收 1次, 而露地栽培全年采收 9~ 10次,平均每隔 36~ 40 d采收 1次,全年设施栽培比露地
栽培多采收 1~ 2次、平均每次采收时间缩短 2~ 7 d。设施栽培年均产量达 9. 12 kg m- 2, 平均比露地栽培的年均
产量 5. 09 kg m - 2高出 79% ,且设施栽培的马兰茎叶嫩、鲜、绿、涩味轻、可食率高, 露地栽培的马兰茎叶较老、较
粗、涩味重、可食率低。设施栽培年均净收入 15. 03元 m - 2, 是露地栽培年均净收入 5. 66元 m- 2的 2. 7倍, 8个
处理中以 A
1
B
2
的处理为最好, 产量达 11. 28 kg m- 2, 年净收入 19. 3元 m- 2, 投入产出比 1! 3. 3; A
1
B
1
处理
次之, 产量达 9. 07 kg m- 2, 年净收入 15. 3元 m- 2, 投入产出比 1! 3. 1。
关键词: 马兰;人工栽培; 设施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67 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50440
基金项目: 浙江省林业厅重点科技推广项目 ∀森林蔬菜栽培及利用技术研究 #资助 ( 01B05 )
作者简介: 柳新红 ( 1967∃ ) ,男,浙江武义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
Research on Artif icialCultivatation ofKalim er is ind ica
LIU X inhong , LIU Yuejun
( L ishu iForestry R esearch Inst 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L ishu i 323000 , Zhejiang, Ch 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ed thatK alim eris indica seeds couldn t be stored in the norm al temperature formore than
7 m onths after harvesting, U s ing the stored seeds in the norm al tem perature to sow , the best season w as 5~ 7 months after
seeds harvesting, .i e. the next spring , the average seedling grow ing could reached 364 plants m- 2. It could be harvested
for 11 tmi es in establishm ent cult ivat ion thatmeans it could be harvested for every 33 days in average, W hile cult ivat ing in
the open field, it could be harvested for 9~ 10 tmi es in a year, harvest ing in all year round establishment cultivation w as
m ore than 1~ 2 tmi es than that in the open cult ivat ing field, the average harvesting tmi e is shortened for 2~ 7 days. T he
average y ield in the establishm ent cultivation reached 9. 12 kg m- 2, it was 79%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pen cu ltivated
field in average which was 5. 09 kgm- 2. The leaves and stem s ofKalim eris indica cultivated in establishm entweremore
delicate, fresh, green, less acerb, higher rate of edibility ,K alim eris indica leaves and stem s cult ivated in the open fie ld
w ere older, coarse, high flavor of acerbity, less rate of edibility. T he annual average net incom e cultivating in establish
m entw as 15. 03 yuan m- 2, itwas 2. 7tmi es than that cultivated in the open fieldwh ich was 5. 66 yuan m- 2, Am ong the
8 treatm ents , the treatm ent A1 B2 was the best, the output reached 11. 28 kg m- 2, the annual net incom e was19. 3
yuan m- 2, the rate of investment and output was 1! 33; The nextw asA1 B1, the output reached 9. 07 kgm- 2, the
annual net incom ewas 15. 3 yuan m- 2, the rate of investment and output was 1! 3. 1.
K ey words: Kalim eris indica ; artificia l cu lt ivation ; cultivated in establishment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卷
马兰 Kalim eris indica ( L inn. ) Sch. B ip. ,别名马
兰头、路边菊、红梗菜等,野生于山坡、沟边、湿地、路
旁,为菊科 ( Compositae)多年生草本植物, 以嫩苗、
嫩叶、嫩茎为食用部分, 属森林蔬菜一种; 因其清香
可口、风味独特, 且具有多种营养和保健价值, 深受
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江苏省镇江、上海市崇明以及
浙江的宁波、金华、丽水等地为满足消费者需求, 开
始人工种植马兰,并有产品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国。国内科技人员关于马兰人工栽培技术的文章也
有报道,但关于马兰种子在全年各个季节的发芽情
况和不同栽培模式的年采收次数、年产量、产品的商
品性状等系统性应用技术研究极少 [ 1~ 12]。作者根
据丽水市实际情况, 率先对常温贮藏的马兰种子的
发芽特性和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基质 (肥 )的马兰产
量效益对比等进行研究,旨在总结出马兰利用种子
繁殖的最佳播种季节和人工生产的最佳栽培模式、
栽培基质 (肥 ), 为指导和推广马兰生产, 制定马兰
生产技术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
其它森林蔬菜的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借鉴。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科教示范园
区, 119%52&E, 28%27&N, 海拔 62 m。气候温暖湿
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 18. 1 ∋ , 极端
最高温 41. 5 ∋ ,极端最低气温 - 7. 7 ∋ , ( 10 ∋ 以
上的年积温为 5 690 ∋ ,年平均日照 1 812. 5 h,年降
水量 1 360mm, 年相对湿度 75% ,无霜期 256 d。试
验地为砂壤土, pH值 6. 0, 肥力较贫瘠。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不同季节对马兰种子出苗情况的影响
为了研究马兰播种繁殖的最佳季节, 2004年
1∃ 12月在钢架大棚内进行逐月发芽试验, 播种面
积 1 m- 2,播种量 1. 5 g m- 2, 对每次播种时间、发
芽时间、出苗株数、气温进行及时记载和统计, 并进
行分析。温度计挂于大棚 1 /2长的东边, 其下端离
地面 20 cm处。温度测定时间:上午 8! 00、下午 2
! 30、傍晚 5! 30各观察 1次。日平均温度计算方
法: (上午温度 +中午温度 +傍晚温度 2) )4。种
子采收于浙江省丽水市林科所马兰种苗示范基地,
晾干后常温贮藏。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兰产量和采收次数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马兰种苗来自丽水市林科所种苗
基地,栽培基质 (肥 )鸡粪、废菌棒等分别来自当地。
222 试验方法  共设 2个试验区: 设施 (钢架大
棚 )栽培试验区 (A 1 )和露地栽培试验区 ( A2 )。每个
试验区进行 4种栽培基质 (肥 )的对比试验, 即 B1
(鸡粪 )、B2 (鸡粪 +废菌棒 )、B3 (废菌棒 )、CK (不施
任何基质、基肥 ) , 3个重复, 12个试验小区, 每个试
验小区 12 m2,试验小区排成三列, B1、B2、B3、CK在
各列中出现 1次。栽培基质 (肥 )用量为 5 kg
m
- 2
,其中基质 B2的鸡粪、废菌棒各 2. 5 kg m- 2。
各种基质 (肥 )在做畦前施入。
223 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种植方法: 株行距 10
cm 10 cm,每个种植穴种 3株苗,于 2003年 8月 21
日种植。种苗地上部分保留 3 ~ 4片嫩叶约 5 cm
高;地下部分留 5~ 8 cm长的根茎,其余部分一概剪
去不用。
除草松土:主要在种植后封垄前的 1个月内进
行,之后以拔草为主,见草就拔。
肥水管理:种苗定植后、土壤开始发白时以及干
旱季节浇水, 浇水的原则是保持土壤湿润状态。管
理期间的用肥一般在种苗定植后和每次商品采收结
束后进行, 第一次商品采收后施腐熟鸭粪 4 kg
m
- 2
,其它时间施腐熟人粪尿、焦泥灰;
降温保温:设施栽培在 5月下旬至 10月下旬拉
网遮荫,其它时间扣盖塑料薄膜保温,露地栽培不采
取保温降温措施;
商品采收:马兰嫩苗达到 8~ 15 cm高时进行一
次性采收,采收时嫩苗全部割到地上茎与泥面的交
界处;
病虫防治: 主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防治时首
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除了注明以外,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技术相同。
23 不同栽培基质 (肥 )对马兰产量的影响
试验材料同 ∀ 221#,试验方法和试验区管理技
术同 ∀ 222#和 ∀ 223#。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季节对马兰种子出苗情况的影响
马兰种子逐月发芽试验表明,马兰种子当年 10
月份采收后在常温下贮藏,其发芽率随着贮藏时间的
延长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表 1和图 1可知,采后
第 1~ 4个月即 10、11、12和次年 1月的种子发芽率最
高,平均出苗株数达到 564株  m- 2,播种后 7~ 24 d
出苗,但由于此时气温逐渐降低, 故幼苗生长发育缓
596
第 5期 柳新红等: 马兰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慢,采收时间和封垄时间延长;采后第 5~ 7个月即次
年的 2、3、4月的种子发芽率仍处在较高的水平,平均
出苗株数达到 364株  m- 2, 虽比采收头 4个月的平
均出苗株数下降了 35%, 但播种后 8~ 17 d出苗,而
且由于大地回春,气温逐渐上升,幼苗出土后生长发
育加快,故这一时期最有利于种子繁殖;采后第 8~ 12
个月即次年的 5、6、7、8、9月种子发芽率极低, 尤其是
第 9个月以后马兰种子几乎失去生命力,平均出苗株
数只有 22株  m- 2,比采收头 4个月的平均出苗株数
下降了 96% , 5月份播种的出苗株数虽然能达到 162
株 m - 2,但由于夏季气温高, 天气炎热,不利于幼苗
的成长,故在 5月份播种要慎重考虑。
由此可见,马兰种子采收后在常温下贮藏的时
间不宜超过 7个月; 利用常温贮藏的马兰种子进行
繁殖的最佳季节是种子采收后的次年春季,平均出
苗株数可达到 364株 m - 2。
表 1 马兰种子全年逐月出苗情况登记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11月 12月
播种量 / ( g m - 2 ) 1. 5 1. 5 1. 5 1. 5 1. 5 1. 5 1. 5 1. 5 1. 5 1. 5 1. 5 1. 5
出苗天数 /d 24 17 10 8 11 5 6 7 5 10 7 7
出苗数 / (株 m - 2 ) 407 412 365 315 162 36 25 18 10 665 671 514
出苗期均温 /∋ 7. 5 14. 4 12. 1 17. 8 22. 8 32 31. 5 29. 1 23. 6 18. 7 15. 9 13. 1
  注: 11、12、1、2、3月份播种后用地膜覆盖
图 1 马兰种子全年逐月发芽出苗株数走势
32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兰采收时间的影响
当马兰嫩茎、叶达到商品采收的要求时立即采
收。第一次采收前,随机选取采收样点,然后设定固
定样方 (面积为 1m2 ) ,每次采收时称取样方内的 嫩
茎、叶的质量进行统计分析, 至最后一次采收时前后
历时 1 a左右即 362 d。样方内外同时采收, 使用相
同的管理技术。马兰全年不同的栽培模式和基质
(肥 )的采收次数和产量详见表 2。
表 2 马兰周年栽培各试验小区产量调查统计 kg m - 2
采收日期 A1
B1 B2 B3 CK
A 2
B1 B2 B3 CK
2003- 09- 24 0. 25 0. 30 0. 17 0. 15 0. 20 0. 20 0. 15 0. 08
2003- 11- 04 1. 20 1. 33 0. 93 0. 72 0. 78 0. 87 0. 62 0. 48
2003- 12- 20 1. 02 1. 23 1. 05 0. 77 - - - -
2003- 12- 24 - - - - 0. 72 0. 77 0. 72 0. 67
2004- 02- 05 1. 13 1. 22 0. 97 0. 72 0. 70 0. 90 0. 63 0. 55
2004- 03- 11 1. 22 1. 63 1. 20 1. 52 1. 35 1. 50 1. 32 0. 67
2004- 04- 14 0. 88 1. 27 1. 08 0. 82 - - - -
2004- 04- 20 - - - - 0. 63 0. 57 0. 60 0. 37
2004- 05- 14 0. 81 1. 12 0. 94 0. 65 - - - -
2004- 05- 19 - - - - 0. 38 0. 35 0. 33 0. 32
2004- 06- 04 - - - - 0. 30 0. 23 0. 22 0. 28
2004- 06- 14 0. 52 0. 76 0. 58 0. 43 - - - -
2004- 06- 29 - - - - 0. 30 0. 37 0. 28 0. 23
2004- 07- 16 0. 33 0. 52 0. 33 0. 27 - - - -
2004- 08- 18 0. 68 0. 70 0. 60 0. 32 - - - -
2004- 09- 07 - - - - 0. 22 0. 22 0. 18 0. 10
2004- 09- 20 1. 03 1. 20 1. 08 0. 81 - - - -
(全年总计 ) 9. 07 11. 28 8. 93 7. 18 5. 58 5. 98 5. 05 3. 75
  注:表中数据为 3个重复 (试验样方 )的平均数
597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卷
试验表明, 8月份采用株行距 10 cm 10 cm进
行种苗种植的,马兰嫩苗经 30 d左右的生长即可进
行第一次采收,经 60~ 70 d左右的生长就可实现郁
闭封垄,以后基本不用除草、松土, 主要以肥水管理
和商品采收为主。经试验和多年的观察, 设施栽培
全年可采收 10~ 11次, 平均每隔 33 d采收 1次; 而
露地栽培全年采收 9~ 10次,平均每隔 36~ 40 d采
收 1次,全年设施栽培比露地栽培多采收 1~ 2次、
平均每次采收时间缩短 2 ~ 7 d。从生长季节来看,
设施栽培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每隔 25~ 30 d采收 1
次,冬季每隔 40~ 50 d采收 1次; 而露地栽培在春
季 30~ 40 d采收 1次,其它季节要 40~ 55 d采收 1
次。
33 不同栽培模式和基质 (肥 )对马兰产量的影响
从表 3、表 4可知, 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基质
(肥 )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存在显著差异,说
明使用不同栽培模式和基质 (肥 )对马兰产量造成
了显著影响, 其中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基质 (肥 )造
成了产量之间的极显著差异。从试验结果来看,设
施种植的年均产量可达 9. 12 kg m- 2, 平均比露地
栽培的年均产量 5. 09 kg m - 2高出 79%。这主要
是设施栽培采取了降温保温保湿措施, 营造并满足
了马兰生长发育所需的小气候所致。
表 3 不同栽培模式和基质 (肥 )全年产量对比 kg m - 2
栽培模式 基质 (肥 ) 重复次数∗ + , 小计 x
A 1
B1 9. 65 8. 45 9. 10 27. 20 9. 07
B2 11. 35 11. 70 10. 80 33. 85 11. 28
B3 9. 05 9. 55 8. 20 26. 80 8. 93
CK 6. 90 8. 30 6. 35 21. 55 7. 18
A 2
B1 5. 80 5. 55 5. 40 16. 75 5. 58
B2 6. 35 5. 40 6. 20 17. 95 5. 98
B3 5. 10 5. 10 4. 95 15. 15 5. 05
CK 3. 35 4. 10 3. 80 11. 25 3. 75
(小计 ) 57. 55 58. 15 54. 8 170. 5
  注:各试验小区为全年采收产量。
表 4 栽培模式和基质 (肥 )二因素试验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方 均方比 F F 0. 05 F0. 01
A 1 97. 20 97. 20 313. 54* * 4. 49 8. 53
B 3 30. 49 10. 16 32. 77* * 3. 24 5. 29
A B 3 3. 44 1. 15 3. 71* 3. 24 5. 29
e 16 4. 99 0. 31
T 23 136. 12
4个不同的栽培基质处理中 (包括 CK ),除了基
质 (肥 ) B1与基质 (肥 ) B3之间无显著差异外, B2与
CK、B2与 B1、B2与 B3、B1与 CK、B3与 CK之间都存
在极显著差异,其中, 以基质 B2的产量最高,其年均
产量 8. 63 kg m - 2, 分别比基质 B1、B3和 CK平均
高出 18%、23%、58%。详见表 5。
从表 6可以看出, 8个不同的处理中,除了 A 2
B1与 A2 B3、A2 B2与 A 2 B1、A 1 B1与 A 1 B3
之间无显著差异外, 其它处理两两之间都存在极显
著差异。其中 A1 B2、A1 B1、A 1 B3三个处理的
年均产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分别比露地栽培年均
表 5 4种不同基质 (肥 )的产量平均数显著差异性比较
产量平均数 B i- CK Bi - B3 Bi - B1 备注
B2 = 8. 63 3. 16
* * 1. 64* * 1. 30* * D 0. 05 = 0. 92
B1 = 7. 33 1. 86
* * 0. 34 D 0. 01 = 1. 18
B3 = 6. 99 1. 52
* *
CK= 5. 47
产量 5. 09 kg m - 2高出 122%、78%、75%。A 1
B2的年均产量达到 11. 28 kg m - 2, 是 8个处理中
年均产量最高的, 这主要是设施栽培模式和 ∀鸡粪 +
废菌棒 #基质 (肥 )共同作用的结果。
598
第 5期 柳新红等: 马兰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表 6 8个不同处理的产量平均数显著差异性比较
产量平均数 xA iB j - xA 2ck xA iB j - xA 2B 3 xA iB j - xA 2B 1 xA iB j - xA 2B 2 xA iB j - xA 1ck xA iB j - xA 1B 3 xA iB j - xA 1B 1
xA 1B 2 = 11. 28 7. 53* * 6. 23* * 5. 70* * 5. 30* * 4. 10* * 2. 35* * 2. 21* *
xA 1B 1 = 9. 07 5. 32* * 4. 02* * 3. 49* * 3. 09* * 1. 89* * 0. 14
xA 1B 3 = 8. 93 5. 18* * 3. 88* * 3. 35* * 2. 95* * 1. 75* *
xA 1ck = 7. 18 3. 43* * 2. 13* * 1. 60* * 1. 20* *
xA 2B 2 = 5. 98 2. 23* * 0. 93* * 0. 40
xA 2B 1 = 5. 58 1. 83* * 0. 53
xA 2B 3 = 5. 05 1. 30* *
xA 2ck = 3. 75
  注: D 0. 05 = 0. 47; D 0. 01 = 0. 69
34 不同栽培模式和基质 (肥 )对马兰种植效益的
影响
  产品质量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对比试验中发
现,采收于设施栽培的马兰嫩、绿、鲜、涩味轻, 可食
率高,而露地栽培的马兰则茎叶较老、较粗、涩味重,
可食率低。因此,设施栽培的售价要高于露地栽培。
设施栽培的产品,在每年的 9月至次年 1月批发价
为 3. 0元  kg- 1, 其它季节 2. 0元  kg- 1; 而相同季
节采收的露地栽培产品,冬季 2. 0元  kg- 1,其它季
节 1. 6元  kg- 1。经测算, 设施栽培的年均净收入
10. 15万元  hm- 2, 平均是露地栽培年均净收入
3. 82万元  hm- 2的 2. 7倍。 8个处理中,以 A 1 B2
处理的年均净收入和投入产出比为最高, 分别达到
13. 00万元 hm - 2和 1! 3. 3; A 1 B1处理次之,年
均净收入和投入产出比分别达到 10. 31万元 
hm
- 2和 1! 3. 1。
表 7 8种不同处理的年净收入和投入产出比
项目 A1
B1 B2 B3 CK
A 2
B1 B2 B3 CK
平均产量 / ( kg m - 2 ) 9. 07 11. 28 8. 93 7. 18 5. 58 5. 98 5. 05 3. 75
年均产量 / ( kg hm- 2 ) 61 223 76 140 60 278 48 465 37 665 40 365 34 088 25 313
其中:冬季产量 / ( kg hm- 2 ) 30 750 35 250 27 750 21 000 12 750 13 500 11 250 9 000
产值 / (万元 hm - 2 ) 15. 32 18. 75 14. 83 11. 79 6. 54 7. 00 5. 91 4. 41
生产成本 / (万元 hm - 2 ) 5. 01 5. 75 5. 25 4. 10 2. 27 2. 51 2. 40 1. 37
净收入 / (万元 hm - 2 ) 10. 31 13. 00 9. 58 7. 69 4. 27 4. 49 3. 51 3. 04
投入产出比 1! 3. 1 1! 3. 3 1! 2. 8 1! 2. 9 1! 2. 9 1! 2. 8 1! 2. 5 1! 3. 2
  注: − 生产成本包括搭建简易棚所需的原材料、搭棚用工、基质 (肥 )、种苗等成本; . 每公顷实际栽培面积按 6 750 m2 计算; / 采收成本以
0. 4元 kg- 1计算
4 结论
41 不同季节对马兰种子出苗情况有显著影响
常温下贮藏马兰种子的发芽率随贮藏时间的延
长而明显下降,贮藏时间不宜超过 7个月; 常温贮藏
的种子播种繁殖的最佳季节是采收后第 5~ 7个月
即次年春季,而次年 5月播种要慎重。
42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兰采收时间有显著影响
设施栽培全年可采收 11次, 平均每隔 33 d采
收 1次,比露地栽培 (全年采收 9 ~ 10次,平均每隔
36~ 40 d采收 1次 )多采收 1~ 2次,平均每次采收
时间缩短 2~ 7 d。设施栽培在春、夏、秋季每隔 25
~ 30 d采收 1次, 冬季每隔 40~ 50 d采收 1次;而露
地栽培在春季 30~ 40 d采收 1次,其它季节要 40~
55 d采收 1次。
43 不同栽培模式和基质 (肥 )对马兰产量有显著
影响
  采用设施种植马兰的年均产量可达 9. 12 kg
m
- 2
,平均比露地栽培的 5. 09 kg m - 2高 79%。 4
种不同栽培基质对比试验 (包括 CK )结果表明, 两
种栽培模式都以基质 B2 (鸡粪 +废菌棒 )的产量最
高,其年均产量为8. 63 kg m- 2,分别比基质 B1、B3
和 CK的产量平均高出 18%、23%、58%。
599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卷
44 不同栽培模式和基质 (肥 )对马兰种植效益有
显著影响
  设施栽培的年均净收入 10. 15万元  hm - 2, 平
均是露地栽培 3. 82万元 hm- 2的 2. 7倍。 8种不
同的处理中, A1 B2 (即设施栽培使用基质 ∀鸡粪 +
废菌棒 # )处理的年均产量、年均净收入、投入产出
比为最高,分别达到 11. 28 kg m- 2、13. 00万元 
hm
- 2和 1! 3. 3; A1 B1处理次之, 年产量、年均净
收入、投入产出比分别达到 907 kg m- 2、1031万
元  hm - 2和 1: 31。
参考文献:
[ 1] 洪利兴,何志华.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 森林蔬菜 [M ]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2] 金文元,金丹. 15种山野菜丰产栽培彩色图说 [M ] .北京: 中国
农业出版社, 2001: 26~ 27
[ 3] 汪兴汉.野生蔬菜的开发与利用 [ M ] .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7~ 50
[ 4 ] 赵金光,韦旭斌,郭文场, .中国野菜 [M ]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4
[ 5 ] 张庆,朱守忠,林建军.马兰大棚高效栽培 [ J] . 上海蔬菜, 2002
( 4 ): 26~ 27
[ 6 ] 杨忠,曹俊, 龚凯, . 马兰头人工栽培技术 [ J] . 上海蔬菜, 2003
( 4 ): 34~ 35
[ 7 ] 高震.上海地区野生马兰的人工栽培 [ J ]. 上海农业学报, 1994,
10 ( 3) : 68~ 72
[ 8 ] 翁忙玲,吴震.马兰的人工栽培技术 [ J] .中国蔬菜, 2002 ( 2 ) : 49
~ 50
[ 9 ] 严洪源,吴顺山.马兰的反季节种植 [ J] .上海蔬菜, 2004 ( 4 ) : 52
~ 53
[ 10 ] 高晓明,高翔.无公害马兰高产栽培技术 [ J] . 中国农技推广,
2004( 1) : 48
[ 11 ] 柳新红,刘跃钧,潘心禾,等. 马兰种子发芽试验初报 [ J ]. 浙江
林业科技, 2003, 23( 5 ): 25~ 27
[ 12 ] 刘克琦, 杨寅桂,范淑英, 等.马兰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环境初
探 [ J] . 1998, 20 ( 4) : 464~ 467
欢迎订阅 2006年
0花卉杂志 1月刊
邮发代号 468
花卉盆景园艺信息  大众栽花美化必备
花卉杂志 1985年创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 ∀新、洋、奇#为特色, 充分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台和地处热
带亚热带的优势,不断推介花卉新科技、新品种,及时传播国内外花卉产业信息。是花卉园艺工作者、花卉爱
好者和花农的良师益友。
图文并茂  信息丰富
精美印刷  物有所值
2006年花卉杂志每册定价 68元,全年定价 816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漏订者可直接汇款至本刊邮购,
全年接受订阅。
地址:广州市麓景路 23号 402, 邮编: 510091, 订阅电
话: 02083581479(兼传真 )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