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dentification of SSR Loci from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s Expressed under Abiotic Stresses in Populus

杨树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SSR标记的开发


利用直接测序法开发小叶杨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一套新的核基因组SSR标记。通过对3个抗逆转录因子共21个成员在36个小叶杨基因型个体中的序列比较分析后共检测到31个SSR多态性位点,SSR出现的频率为1/1 916 bp。在小叶杨自然群体中,SSR多态性位点的碱基重复呈现出2~5碱基形式,基元重复次数变异范围为3~20次,其中以二碱基重复的位点较多,占总数的51.6%。在此基础上,依据SSR位点两侧的保守序列,设计31对SSR位点PCR扩增引物对。利用设计的引物检测所开发的SSR位点在杨属内22个基因型个体中PCR扩增的有效性及SSR位点的保守性。PCR扩增结果显示,93.5%的SSR位点能够在杨属内至少4个派内有效扩增,每对引物组合可检测到SSR多样性位点数3~12个,平均6个。基于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开发的SSR标记位点为分子标记辅助小叶杨抗逆性状育种提供工具。

In this study, a set of new polymorphic nuclear SSR markers were developed and characterized in Populus simonii by directly sequen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s expressed under abiotic stresses. A total of 31 polymorphic SSR loci were identified in 21 genes of 3 transcription factor families from 36 unrelated individuals of P. simonii. In the polymorphic SSR loci, there were di-, tri-, tetra-, and penta-nucleotide repeats, and 3-20 motifs repeats, with dinucleotide SSRs being the most frequent, accounting for 51.6% of the total loci in the natural population of P. simonii. Thirty-one primer pairs for PCR amplification SSR loci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nservative flanking sequences of SSR loci. The utility and conservation of SSR loci were tested with 22 genotypic individuals in genus Populus. The PCR amplification exhibited an average of 93.5% conservation within at least four Sections under genus Populus, and the number of the detected polymorphic alleles ranged from 3 to 12, with an average of 6.0 alleles per locus. The developed gene-based SSR markers of the abiotic stress resistant transcription factor could provide a powerful tool fo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of new germplasms with desirable abiotic stress resistance in P. simonii, and would ha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ree breeding.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2!"!+02#
-345!$ % & &
杨树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 ’’Y标记的开发&
王保垒6王博文6陈清清6李百炼6张德强
"北京林业大学6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6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北京 &%%%#7$
摘6要!6利用直接测序法开发小叶杨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一套新的核基因组 ’’Y标记& 通过对 7 个抗逆转录因
子共 $& 个成员在 7A 个小叶杨基因型个体中的序列比较分析后共检测到 7& 个 ’’Y多态性位点!’’Y出现的频率为
&h& B&A JG& 在小叶杨自然群体中!’’Y多态性位点的碱基重复呈现出 $ b? 碱基形式!基元重复次数变异范围为
7 b$% 次!其中以二碱基重复的位点较多!占总数的 ?&2Ad& 在此基础上!依据 ’’Y位点两侧的保守序列!设计 7&
对 ’’Y位点 Z(Y扩增引物对& 利用设计的引物检测所开发的 ’’Y位点在杨属内 $$ 个基因型个体中 Z(Y扩增的
有效性及 ’’Y位点的保守性& Z(Y扩增结果显示!B72?d的 ’’Y位点能够在杨属内至少 ! 个派内有效扩增!每对
引物组合可检测到 ’’Y多样性位点数 7 b&$ 个!平均 A 个& 基于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开发的 ’’Y标记位点为分
子标记辅助小叶杨抗逆性状育种提供工具&
关键词’6 杨树# 抗逆性状# 转录因子# 基因内 ’’Y标记
中图分类号! ’"!A’ nB!72$666文献标识码!-666文章编号!&%%& @"!##"$%&&#%# @%%A" @%#
收稿日期’ $%&& @%$ @&A# 修回日期’ $%&& @%A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B$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基金"+(*,U%"U%%#!$ &
&张德强为通讯作者&
N2"(%&5&1$%&’(’5..!S’1&5/’49/$()1/&+%&’(Q$1%’/H"(")
GL+/"))"20(2"/;,&’%&1.%/"))")&(!%6,$,&
ID<4 D^01F=6ID<4 0^VF<6(KF< n=<4l=<46.=^ D=1=D<6NKD<4LFl=D<4
"C/.*$(/%’(6*(--+*(6 %/(.2$&
E*(*2.+;$&’03"/.*$(6V-*5*(6 9$+-2.+;:(*)-+2*.;6V-*5*(6 &%%%#7$
;,)%/$1%’6)< SK=OOS3RM! DOFS0P$G3%322*,$(*
JMR=;FTS1MOFl3F=RFF2*,$(*F)< SKFG01M80;GK=T’’Y10T=!
SKF;FVF;FR=U! S;=U! SFS;DU! DP;Fl3FF2*,$(*F,K=;SMU0D8G1=P=TDS=0< ’’Y10T=VF;FRFO=40P’’Y10T=VF;FSFOSFR V=SK $$ 4F<0SMG=T=$G3%32F,KFZ(YD8G1=P=TDS=0< FQK=J=SFR D< DWF;D4F0PB72?d
T0$G3%32! D7 S0&$! V=SK D< DWF;D4F0PA2% D1F1FOGF;10T3O5,KFRFWF10GFR 4FS;D;FO=OSDF2*,$(*! D<"= -’/2)’6>$G3%32# S;D=SOV=SK DJ=0S=TOS;FOO;FO=OSD66干旱%高盐及极端温度胁迫是影响森林生产力
和限制林业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也是实施
困难立地造林的主要限制因子& 国内外研究表明!
植物的抗旱%耐极端温度和盐碱等抗逆性状是由多
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途径协
同作用的结果!有着非常复杂的调控机制"NKD<4-.
/%5! $%%!# C3F-./%5! $%%A$& 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
各种诱导型基因的表达主要受特定转录因子在转录
水平上的调控!在逆境条件下!抗逆转录因子能够与
基因组中顺式作用元件特异结合从而有效转录调控
诸多抗逆基因的表达!在抗逆分子育种中显示了前
所未有的应用前景"-4D;VD1-./%5! $%%A$& 而目前
在分子育种方面的主要进展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
择"8D;]F;DOO=OSFR OF1FTS=0性状的多个基因剖分开来& 这一方法可以像研究质
量性状基因位点一样!对这些数量性状基因位点进
林 业 科 学 !" 卷6
行研究!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并寻找与其紧
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通过聚合育种或直接选择等
策略来对林木进行抗逆遗传改良"e0OG=SD1! $%%B$&
若有效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就需要首先开
发理想的分子标记位点& 在常见的分子标记技术
中!简单序列重复"O=8G1FOFl3F称微卫星 L+-!由于具有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检
测容易且结果稳定%重复性强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
理想的分子标记"jD1=D-./%5! $%&&$& 但传统方法
开发的 ’’Y位点多来自基因组的随机区域!而这些
’’Y多呈中性进化!与物种表型性状的形成连锁不
太紧密",3O]D< -./%5! $%%!$& 与此不同!基因内的
’’Y由于其功能重要性!在进化过程中!一般会受到
较强烈的选择压!造成与物种的表型性状紧密连锁
".=-./%5! $%%!$& 特别是开发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内
的 ’’Y!并对其在不同物种内的可转移性进行检测
是利用该标记技术进行重要抗逆性状分子标记辅助
育种的前提&
为此!本研究以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小叶杨
">$G3%322*,$(*$自然分布区域的 7A 个基因型个体
为材料!在对 7 个转录因子家族!包括 +Dphep反向
运输蛋白基因 "+Dphep D应元件结合蛋白 " RFKMR;DS=0< ;FOG0J=S;D基础上!发现基因内不同区域 ’’Y位点!并依据 ’’Y
位点两侧的保守区域设计 ’’Y扩增引物& 在此基
础上!以杨属内白杨派 " <-3"-$%黑杨派 "7*6-*+$2$%
青杨派 "D/"/,/#/"/$%胡杨派 "D3+/(6/$及大叶杨
派"<-3"$*0-2$内 $$ 个基因型个体为试验材料!对开
发的 7& 对 ’’Y引物进行了多态性评价& 研究结果
为利用功能基因内 ’’Y位点进行 n,.分析及连锁
不平衡"1=<]D4FR=OFl3=1=J;=38!.L$作图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6材料与方法
@?@A植物材料
$%%" 年秋季课题组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
北%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四川
&$ 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叶杨自然分布区域!共收
集保存了 ?A% 个基因型个体& 为发现小叶杨抗逆相
关转录因子基因内多态性 ’’Y!选取能最大程度地
覆盖小叶杨自然分布区域的 7A 株个体作为试材!摘
取新鲜叶片用于基因组 L+-提取# 而用于 ’’Y引
物在杨属内通用性评价的材料列于表 &!为杨属内
$$ 个基因型个体&
表 @A用于 ..!引物有效性评价材料
9$,E@A9*"4$%"/&$#)0)"25’/"K$#0$%&’(’5..!+/&4"/+$&/)
派别 ’FTS=0< 树种 ’GFT=FO 来源 ’03;TF 标本号 /03TKF;+05
白杨派 <-3"-
毛白杨 >5.$,-(.$2/ 北京 F^=X=<4 NLnU%&7
欧洲山杨 >5.+-,3%/ *
欧洲山杨 >5.+-,3%/ +
瑞典 ’VFRF<
NLnU%&?
NLnU%&A
山杨 >50/)*0*/(/ 北京 F^=X=<4 EeCU%&#
银白杨 >5/%@/ 北京 F^=X=<4 INNU%&?
响叶杨 >5/0-($G$0/ 陕西 ’KDD河北杨 >5#$G-*-(2*2 北京 F^=X=<4 INNU%&A
银腺杨 >5/%@/ 9>56%/(03%$2/ 韩国 j0;FD INNU%&"
黑杨派 7*6-*+$2
美洲黑杨 >50-%.$*0-2*
美洲黑杨 >50-%.$*0-2+
美国 -8F;=TD
NLnU%%"
NLnU%%#
加杨 >59"/(/0-(2*2 北京 F^=X=<4 NLnU%%B
欧美杨 &%" >59-3+/,-+*"/(/ 7"! h"A0 北京 F^=X=<4 NLnU%&$
箭杆杨 >5(*6+/ WD;5.#-)-2.*(/ 河北 eFJF= NLnU%&%
钻天杨 >5(*6+/ WD;5*./%*"/ 河北 eFJF= NLnU%&&
青杨派 D/"/,/#/"/
小叶杨 >52*,$(* 内蒙古)<大青杨 >53223+*-(2*2 吉林 k=1=< kH^ U%$7
香杨 >523/)-$%-(2 韩国 j0;FD INNU%%!
川杨 >52U-"#3/(*"/ 四川 ’=TK3D< NLnU%&!
滇杨 >5;3((/(-(2*2 云南 C3<毛果杨 >5.+*"#$"/+G/ 美国 -8F;=TD NLnU%$"
胡杨派 D3+/(6/ 胡杨 >5-3G#+/.*"/ 新疆 H=大叶杨派 <-3"$*0-2 大叶杨 >5%/2*$"/+G/ 湖北 e3JF= NLnU%$B
外类群 i3S4;03G 馒头柳 !/%*P,/.230/(/ 北京 F^=X=<4 NLnU%7%
#A
6第 # 期 王保垒等’ 杨树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 ’’Y标记的开发
@?>A总 J8;的提取
总 L+-提取按 L+FDOMZ1D)@?BA..!位点发现及引物开发
作者所在课题组在进行小叶杨抗逆转录因子基
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时检测到 &? 个转录因子基
因内存在 ’’Y多态性位点!并设计了基因特异的
Z(Y扩增引物&
@?CA..!位点扩增及电泳检测
根据设计的核苷酸引物对应用 $? %.L+-聚
合酶链式反应"Z(Y$体系! 以杨属不同种及小叶
杨种 内 不 同 个 体 提 取 的 L+-为 模 板! 加 入
$2? %.&% 9J3PF;! &2# %.$? 8801-.@& E4(1$ !
& %.&% 8801-.@& R+,Z!D/BL+-聚合酶 &2% q
"以上试剂购自 Z;08F4D公司$ ! &% %801-.@&正向
和反向引物各 & %.! 加适量双蒸水至 $? %.& 于
B! c!7 8=< ) " B7 c! 7% O) ?A c! 7% O)
"$ c! !% O$ 7? 个循环)"$ c! ? 8=< 热循环条
件下!扩增出预期长度的目的片段& 扩增产物加
入 &% %. .0DR=<4 J3PF;" B#d 甲 酰 胺!
&% 8801-.@& *L,-!%2$?d二甲苯青!%2$?d溴酚
兰$ !经变性后在 Ad的变性聚丙烯酰胺胶上电泳
分离! 条 件 是 B? I! 恒 功 率 电 泳 约 "% 8=<&
电泳后采用银染检测方法进行显色观察!记录扩
增结果&
@?DA小叶杨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依据 7A 株小叶杨 ’’Y基因型数据! 采用
ZiZ:*+*&27$ 程序计算自然群体中等位基因数
"CD$%有效等位基因数"CF$%观测杂合度"O0$%期
望杂合度 "OF$ 与近 交系数 "9=O$ 等遗 传多 样
性参数& 66
@?MA..!引物的有效性评价
利用开发的 ’’Y引物!检测其在杨属内 ? 个
派间与派内不同个体间的有效性扩增!并分析其
多态性# 在此基础上!用 ZiZ:*+*&27$ 聚类分析
软件计算基于 +F=‘O无偏遗传距离 "+=F! &B#" $ !
根据遗传距离由 ZeC.)Z中的邻接法 qZ:E-构
建系统聚类图!最终在分子水平上确定杨属内各
派间亲缘关系&
$6结果与分析
>?@A检测小叶杨抗逆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内 ..!
位点
鉴于植物各种诱导型基因的表达主要受特定
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上调控这一特点!开发抗逆
转录因子基因内发生的 ’’Y多态性位点是进行该
物种 ’’Y分子标记辅助抗逆育种的基础& 为此!
选取了在非生物胁迫如极端温度%干旱及高盐等
差异表达的 7 个基因家族中共 $& 个转录因子候选
基因作为目标!对这些基因的启动子%?‘q,Y%外
显子%内含子%7‘q,Y进行了克隆与测序 "表 $$ &
由表 $ 可见!分析的这 $& 个转录因子基因长度为
"%# bB 7%7 JG!共覆盖杨树基因组长度 ?B 7#B JG&
通过对这 $& 个基因在 7A 株小叶杨基因型个体中
的序列比对后共检测到 7& 个 ’’Y位点!’’Y出现
的频率为 & h& B&A JG"表 7$ & 由表 7 可见!开发的
这 7& 个 ’’Y位 点! 分 别 位 于 基 因 的 启 动 子
"7#2"d$ %?‘q,Y" B2"d$ %外显子 " $$2Ad$ %内
含子"B2"d$及 7‘q,Y"&B2!d$ "表 7$ & 在这 7&
个 ’’Y位点中!碱基重复呈现出 $ b? 碱基形式!
其中以二碱基重复的位点有 &A 个!占总数的
?&2Ad!且尤以"-,$ (!"(,$ (!"-:$ ( 较普遍 "表
7$ &
>?>A..!位点 F6!扩增引物的开发及其有效性
验证
为了合理利用检测到的转录因子基因内 ’’Y
位点!就需要开发有效扩增这些位点的引物& 因
此!在 ’’Y位点发现的基础上!依据其两端的保守
序列!设计了 7& 对 ’’Y位点 Z(Y扩增引物 "表
!$ & 为了检测这些引物组合在杨属内的通用性及
Z(Y扩增的有效性!以表 & 所列的杨属白杨派%黑
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及大叶杨派内 $$ 个基因型
个体为材料进行了 Z(Y扩增及有效性检测"表 !!
表 ?$ & 可见!除引物对 ’’Y&" 与 ’’Y$B 仅能在杨
属 7 个派内进行有效扩增外!其他 $B 对引物组合
都至少能在 ! 个派内个体中进行有效扩增!占引
物总数的 B72?d "表 ? $ & 这一结果显示!设计的
引物比较理想!同时也推测转录因子基因序列在
杨属内的相对保守性& 理想的 ’’Y位点不仅要求
能够在目标物种中得到有效扩增!更需要它们在
杨属派间或派内具有多样性变异& 为此!统计了
在派间或派内具有多样性扩增的 ’’Y位点数量
"表 ?$ & 由表 ? 可见!仅有 $ 个 ’’Y位点 " ’’Y&"
与 ’’Y$B$分别仅能在白杨派与青杨派 & 个派内不
同个体中显示出多样性!其他位点均至少在 $ 个
派内个体间具有多样性& 因此!本文在抗逆相关
转录因子基因内检测到的 ’’Y位点在杨属内具有
较高的多样性&
BA
林 业 科 学 !" 卷6
表 >A用于 ..!检测的候选基因
9$,E>A6$(2&2$%"I"(")0)"25’/..!2"%"1%&’(
基因
:F推测的基因功能
Z3SDS=WFP3分析的
基因长度
:FDCOH家族
COHPD8=1M
>2COHa
>2COHb
T1’V家族
T1’VPD8=1M
>2T1’Vc
>2T1’Vd
>2T1’Ve
>2T1’Vf
O2&家族
O2&PD8=1M
>2O2&g
>2O2&c
>2O2&d
>2O2&e
>2O2&aa
>2O2&ab
>2O2&ah
>2O2&ag
>2O2&ad
>2O2&ae
>2O2&ai
>2O2&ba
>2O2&bb
>2O2&bh
>2O2&bg
总和 ,0SD1
盐诱导差异表达
’D1SOS;FOO=盐诱导差异表达
’D1SOS;FOO=非生物胁迫表达
*QG;FOO=0< 3非生物胁迫表达
*QG;FOO=0< 3盐诱导差异表达
’D1SOS;FOO=高温诱导表达
e=4K SF8GF;DS3;F=热激诱导表达
eFDSOK0T] OS;FOO=热激诱导表达
eFDSOK0T] OS;FOO=热激诱导表达
eFDSOK0T] OS;FOO=非生物胁迫表达
*QG;FOO=0< 3温度诱导表达
,F8GF;DS3;F=低温诱导表达
.0VSF8GF;DS3;F=非生物胁迫表达
*QG;FOO=0< 3非生物胁迫表达
*QG;FOO=0< 3非生物胁迫表达
*QG;FOO=0< 3热激诱导表达
eFDSOK0T] OS;FOO=热激诱导表达
eFDSOK0T] OS;FOO=热激诱导表达
eFDSOK0T] OS;FOO=热激诱导表达
eFDSOK0T] OS;FOO=非生物胁迫表达
*QG;FOO=0< 3热激诱导表达
eFDSOK0T] OS;FOO=A A?A
B 7%7
& &!%
#?%
"#&
"%#
$ &&B
& #!$
7 %A%
& #A#
! A#!
$ "%&
$ B%#
7 &%A
7 #&"
$ ?&?
$ #A#
$ %!#
$ B&!
& "B!
& "%"
?B 7#B
>?BA..!位点在小叶杨及杨属内不同个体间的等
位变异
检测开发的 ’’Y位点在小叶杨及杨属内不同
种间的等位变异是有效利用这些 ’’Y位点的基础!
因此!统计了所有 ’’Y位点在小叶杨自然群体及杨
属内不同个体间的等位变异& 总体上! 检测到的这
表 BA基因内开发的 ..!位点
9$,EBA..!#’1&2"K"#’+"2-&%*&(I"(")
’’Y位点
’’Y10T=
重复基元
’’Y80S=P
’’Y位点来源
’’Y10T=O03;TF
’’Y& "-,$ &7 >2COHa G;080SF;
’’Y$ "(,$ && >2COHb G;080SF;
’’Y7 "(,$ &% >2COHb G;080SF;
’’Y! "-::$ ! >2COHb FQ0< &
’’Y? "(,,$ A >2COHb =’’YA "-:$ B >2COHb =’’Y" "(::$ 7 >2T1’Vc T0R=<4;F4=0<
’’Y# "-,$ " >2T1’Vc ?‘q,Y
’’YB "(,,,,$ A >2T1’Ve 7‘q,Y
’’Y&% "-(($ && >2T1’Vf T0R=<4;F4=0<
’’Y&& "(-,$ ? >2O2&g 7‘q,Y
’’Y&$ "-(($ A >2O2&c 7‘q,Y
’’Y&7 "-,$ &% >2O2&d G;080SF;
’’Y&! ":,$ " >2O2&d =’’Y&? "-,$ # >2O2&e 7‘q,Y
’’Y&A "--,$ " >2O2&aa G;080SF;
’’Y&" ":,$ &$ >2O2&aa G;080SF;
’’Y&# "-,$ &7 >2O2&ab G;080SF;
’’Y&B "(,$ &! >2O2&ab 7‘q,Y
’’Y$% ",::$ ? >2O2&ah T0R=<4;F4=0<
’’Y$& ",---$ ! >2O2&ag G;080SF;
’’Y$$ "-,,,$ " >2O2&ad G;080SF;
’’Y$7 ",-$ # >2O2&ad 7‘q,Y
’’Y$! ":-$ $% >2O2&ae G;080SF;
’’Y$? "(,$ &% >2O2&ae G;080SF;
’’Y$A "-,:$ " >2O2&ai T0R=<4;F4=0<
’’Y$" "-:$ " >2O2&ba ?‘q,Y
’’Y$# "-,$ $7 >2O2&bb G;080SF;
’’Y$B ",(-$ ? >2O2&bb ?‘q,Y
’’Y7% "::,$ " >2O2&bh T0R=<4;F4=0<
’’Y7& "-::$ A >2O2&bg T0R=<4;F4=0<
些 ’’Y位点在小叶杨自然群体中展示了丰富的多
样性!’’Y基元的重复次数变异范围为 7 b$7 "表
7$& 在此基础上!检测了小叶杨自然群体中的遗传
多样性"表 A$!7& 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CF$为
&2A"$ b?2&"7!平均为 72!?## 这些位点的观察杂合
度"O0$与期望杂合度 "OF$平均分别为 ?%2Ad与
AB2&d!表明小叶杨群体内因有一定程度自交现象
而导致纯合子过量& ’KD<<0< 信息指数 "L$在各位
点间较为稳定!均高于 &2%!平均为 &2!?"& 由表 A
可知!近交系数"9=O$中除 ’’Y& 与 ’’Y7 $ 个位点为
负值外!其余位点在小叶杨自然群体中均为正值!平
均为 %2$B?!显示群体内个体间纯合子过量而杂合
体缺失&
若 ’’Y位点处于基因的编码区!则 ’’Y基元是
7!以保证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的正确性!如 >2T1’Vf
基因编码区域的 ’’Y&% 位点!在小叶杨自然群体演
化过程中密码子 -((形成了 ! b&& 次的多样性变
异"表 7$& 比较了来源于基因内不同区域 ’’Y位点
%"
6第 # 期 王保垒等’ 杨树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 ’’Y标记的开发
的多样性变异!结果表明!源于基因调控区域如启动
子与 q,Y区域的 ’’Y位点无论在小叶杨种内不同
个体间还是在杨属内不同派间均显示出较高的多样
性& 如位于 >2COHa 和 >2COHb 启动子区域的 ’’Y
位点!-,与 (,单元的重复次数均在 &% 以上!显示
了启动子区域 ’’Y位点在小叶杨种内具有广泛的
遗传变异& 而在杨属内不同种间也展示了较为广泛
的等位位点多样性!变异范围为 7 b&$ 个!共检测
到 &#B 个多样性位点!平均 A 个"表 !$&
>?CA开发的 ..!位点在杨属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选取了能在杨属 ? 个派内均能扩增的 $" 个
’’Y位点来检测杨属内不同种间的遗传进化关系&
结果显示!$$ 份供试材料在 ’’Y水平上表现出明显
的多态性差异!且可很容易区分出不同派间的杨树
个体"图 &$& 如图 &-与 &^分别用 ’’Y&$ 和 ’’Y$B
可将杨属 ? 个派内 $$ 个基因型个体划分成 ! 类!即
青杨派"编号 & bA$%白杨派"编号 " b&!$%黑杨
派"编号 &? b$%$%胡杨派 "编号 $&$与大叶杨派
"编号 $$$"图 &$& 在此基础上!基于 ’’Y多态性数
据对 $$ 个供试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图 $$& 由图 $
可见!以柳树为外类群!所有杨属个体聚在一起!且
可明显区分成 ? 个亚分支!相应于杨属 ? 个派!其中
青杨派与黑杨派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依次分别与胡
杨派及大叶杨派聚为一个大的分支!而白杨派与其
他 ! 个派系的亲缘关系则较远& 在此基础上!计算
了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系数& 本研究对杨
属内 $$ 个基因型个体的聚类结果与常规分类一致!
即各派在杨属中是明显独立的!黑杨派%青杨派%胡
杨派及大叶杨派亲缘关系较近!与白杨派亲缘关系
较远&
76讨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研究
植物抵御不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就成
为国际研究热点")Z((! $%%"$& 为此!先前已在模
式植物和主要农作物中广泛开展了基于 n,.作图
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并取得显著进展 "jD1=D
-./%5! $%&&$& 而对于林木!已在杨树%桉树和松树
等主要用材树种中检测到了控制木材纤维品质如纤
维素 含 量% 纤 维 长 度 和 宽 度 等 性 状 的 n,.O
":;DSDGD41=D-./%5! &BBA# ’FVF1-./%5! $%%$# NKD<4
-./%5! $%%A# ,K388D-./%5! $%&%$& 这些研究虽然
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复杂数量性状结构的认识!如控
制这些性状的 n,.O的数量%大小及其互作方式! 但
由于树木本身具有高度杂合%树体高大%生长周期较
表 CA..!引物及在杨属内检测到的等位变异!
9$,ECA..!+/&4"/+$&/)$(2..!$#"#"
K$/&$%&’(2"%"1%"2&(!%6,$,&
’’Y位点
’’Y10T=
引物序列
Z;=8F;OFl3F’’Y&
[’ :(-:,((-(--((,(((,,,
Y’ (-(,:(-:-,,:,,:(((,-,
&?7 ?
’’Y$
[’ (,(,:,,:,(((:(-((-,
Y’ -(--:(,((,((,:,:-(,
&A# ?
’’Y7
[’ (,-,-,,(,-,-,(:(,(,(,(-
Y’ -,--(-(,(::-,-((,,(--
&$B A
’’Y!
[’ ::-::--,,:-,:(---,:(-:-
Y’ :-:-::-(:-:(-,(-,:-
&$A A
’’Y?
[’ ::,:(-(,,:(,--(-,(,(,-
Y’ -,:::-::--:(--:----::
&BA ?
’’YA
[’ :,-,-:-:-((,::,:,-,:,:,
Y’ ::,,(:,-,(,-,:((--:,
$A" "
’’Y"
[’ ((-,::-,:(---:(-,::--
Y’ (-:,-(,(,(-,,(::(--,:,-
B# A
’’Y#
[’ (-(,(-,(,,::(-(:(--,,
Y’ :-:-:::,::,:-:--,:(,
&!% "
’’YB
[’ :,-(((-:-:--,,(,:-,:--
Y’ :(-,-,-(:(,,:,(,--((-:--
&AA ?
’’Y&%
[’ (,:-::,,::-:(,(-,:,,
Y’ -:,(--((::((:,::(,,
&A? !
’’Y&&
[’ :(:(,,:::,,-,(,:::,,
Y’ :-,(-,,:-:::--,,--:,::,
&%B ?
’’Y&$
[’ :::,,-,,,:(:,,(--:,((,
Y’ (,--(--,-,:-((-,::---((,
&$# "
’’Y&7
[’ ,,(,:((-(::,:::(,,,
Y’ (-(--::-,:(,,,:-,,::-(
$A& "
’’Y&!
[’ ---:-::-:(,:(-:-:-,
Y’ (--(--(-:,-(,(:-:-:(,
$&" !
’’Y&?
[’ -:((,:(((,::(,:-(--
Y’ (-:,,--,-,,(--(:-::((,-:
&7& &$
’’Y&A
[’ (:::-(,:,-:,-:,(:-,(,
Y’ (--:,,((---(-(-,-:(,((,
$"7 ?
’’Y&"
[’ ,,::-:-,,-:::,::-:,,,:
Y’ ::-(,:-((-((---((-:-,
7BB 7
’’Y&#
[’ ,,-::(,(:::-,-:((,-(,
Y’ :-:-::,:---::--,:,:--(,
&AB ?
’’Y&B
[’ ::(-,(,,-(,((,:(,:---
Y’ ::-:,(,:(-,,--((-,:(--
&A? B
’’Y$%
[’ -:(-::-((-,(:,(-:(:-
Y’ :-(-(:-,(,(:,(-:,(:-
&&! ?
’’Y$&
[’ :((,(-::::-,:,-((,,
Y’ -(,::::-,,(((:-((-,
&A! ?
’’Y$$
[’ (-(:-::--,:,,(--:,,:-
Y’ ::::,,(:,(,:(-:,:-:-
$!7 A
’’Y$7
[’ :,:-((--,,:(-,:(-:,:,,
Y’ ,(-:,:(::(--,:((,:,
&AB !
’’Y$!
[’ ((-::(:(-,,---,--,(:(,-
Y’ (,(,:,,:-::,,(-(,,,(,:,-
$A# B
’’Y$?
[’ ((-((-((-((-((:,,,,
Y’ :----:(((-(,,(--,-(,(,
&A$ B
’’Y$A
[’ :-::((:-,:,,::(:-,--
Y’ ,(-,:-,(::,-,(-,(-,::,
B? #
’’Y$"
[’ :,:-(-,::((-,-,:,,,(,:,
Y’ ,:((-,,-,(-:(,:::--,,
&"? A
’’Y$#
[’ (::,:-(::,::,:-:,,,
Y’ --,:(-:,(::(((--::,
$$? A
’’Y$B
[’ (,,,-(-(:-(-((:(,,:,,
Y’ (,(,-((,,(-:,-(,:(,:(,
&%" "
’’Y7%
[’ :(,:,::,::,:::,,:---
Y’ :(-,,:,,(--:((-,::,:(-
&%! A
’’Y7&
[’ :-:-,:--:-:,,,:,:,::,-
Y’ ((,,((,((,,(-,(::(--
&&A ?
总和 ,0SD1 &#B
66$ <’ 预期片段长度 *QGFTSFR G;0R3TS1F<4SK# C’ 检测到的等位
位点数目 +38JF;0PD1F1FO0JOF;WFR5
&"
林 业 科 学 !" 卷6
表 DA..!引物在杨属内个体扩增的有效性评价!
9$,EDAGK$#0$%&’(’5%*"0%&#&%= ’5..!5’/’%*"/
!%6,$,&)+"1&")
’’Y位点
’’Y10T=
青杨派
D/"/,/#/"/
白杨派
<-3"-
黑杨派
7*6-*+$2
胡杨派
D3+/(6/
大叶杨派
<-3"$*0-2
’’Y& p p p p @
’’Y$ p p p p p
’’Y7 p p z @ @
’’Y! p p p @ @
’’Y? p p p @ p
’’YA @ p p @ @
’’Y" p p p p @
’’Y# p p p p p
’’YB p p p @ @
’’Y&% p p p p @
’’Y&& p @ p @ @
’’Y&$ p p p @ @
’’Y&7 p p p @ @
’’Y&! p p p p p
’’Y&? p p p @ @
’’Y&A p p p @ p
’’Y&" z p z @ @
’’Y&# p @ p p p
’’Y&B p p p p p
’’Y$% p p p p @
’’Y$& p p p @ @
’’Y$$ p p p z @
’’Y$7 p p p @ @
’’Y$! p p p p p
’’Y$? p p p @ @
’’Y$A p p p p p
’’Y$" p p p p p
’’Y$# p p @ @ @
’’Y$B p z @ @ z
’’Y7% p p p p @
’’Y7& p p p @ p
66$. p/ ’ 具有多样性位点 Z01M80;GK=T10T=# . @/ ’ 无多样性位
点 +0表 MA不同位点小叶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9$,EMA;($#=)&)’5I"("%&12&K"/)&%= 5’/
!4&-3%2-+’+0#$%&’()$%B@ ..!#’1&
位点
.0T3O
遗传多样性 :F有效等位
基因数 CF
观察杂合
度 O0
期望杂合
度 OF
’KD<<0<
信息指数 L
近交系
数 9=O
’’Y& $2!7B %2"?A %2"$$ &277% @%2%!B
’’Y$ 72#"A %2A&& %2#?$ &2!&$ %2$B7
’’Y7 !2#&" %2"#7 %2"$% &2&?& @%2%#$
’’Y! ?2%!? %2!!& %2"?! &2"!B %2!%#
’’Y? !27?? %2?7? %2#77 &2B"B %27##
’’YA 72!#& %2??B %2AA$ &27A# %2&!"
’’Y" 7277? %2?#B %2A!$ &2$A# %2&7"
’’Y# 72A%# %2!B! %2"%B &2!%B %277#
’’YB 72?!7 %2!A! %2"AB &27%# %27$#
’’Y&% ?2&$! %27B# %2"$A &2#7& %2?&#
’’Y&& 72??? %2$7A %2A7" &2$$B %2AB!
’’Y&$ 72$B% %2"A! %2A#& &2!&" %2%"$
’’Y&7 $2!%? %27B& %2A"$ &27B# %2!A?
’’Y&! 72##$ %277? %2"$A &2$?" %2?"&
’’Y&? $2!B7 %2A7? %2?"# &2%7A %27#B
’’Y&A $2#"B %2!AB %2A!& &2$%! %2$B%
’’Y&" &2A"$ %27"? %277# &2%%" %2$7"
’’Y&# 72!?" %2!7# %2AA! &27$$ %2!A!
’’Y&B 72!?# %2A!& %2"#7 &2"$& %27"B
’’Y$% $2!!A %2??# %2?BB &2&7# %2%!B
’’Y$& !2??! %27?7 %2"7$ &2"?$ %2??$
’’Y$$ 72%&? %2?#B %2A## &2?7& %2&77
’’Y$7 72!#$ %2?BA %2"#$ $27&$ %2$&#
’’Y$! 72#?A %2AB7 %2A!# &2A!# %2&$7
’’Y$? 72&!% %27AB %2ABB &2?BB %277B
’’Y$A ?2&"7 %27"# %2#&A &2#A" %2?&#
’’Y$" 72$$$ %2!?B %2?#& &2$7? %2&?!
’’Y$# 72?B& %2?A! %2"7A &27%# %2$$B
’’Y$B 72$#" %2$$$ %2A!# &2"?! %277#
’’Y7% $2&&A %2!&? %2"B$ &2!&B %2!!"
’’Y7& 72&$" %2?"& %2?#" &2$$7 %2%?B
平均 EFD< 72!"? %2?%A %2AB& &2!?" %2$B?
图 &6’’Y&$"-$与 ’’Y$B" $^引物组合对 $$ 份杨属种间材料扩增的 ’’Y位点
[=45&6,KFD8G1=P=FR ’’Y10T=0P$$ =$G3%32JM’’Y&$ DE’ 标准 L+-分子量 " Gq(&BhE2G)$ ’SD523/)-$%-(2# $’ 大青杨 >53223+*-(2*2# 7’ 小叶杨
>F2*,$(*# !’ 毛果杨 >5.+*"#$"/+G/# ?’ 滇杨 >5;3((/(-(2*2# A’ 川杨 >52U-"#3/(*"/# "’ 毛白杨 >5.$,-(.$2/# #’ 银腺杨 >5/%@/ 9
>56%/(03%$2/# B’ 响叶杨 >5/0-($G$0/# &%’ 欧洲山杨+ >5.+-,3%/+# &&’ 欧洲山杨*>5.+-,3%/ *# &$’ 山杨 >50/)*0*/(/# &7’ 银白杨
>F/%@/# &!’ 河北杨 >5#$G-*-(2*2# &?’ 美洲黑杨* >50-%.$*0-2*# &A’ 美洲黑杨+ >50-%.$*0-2+# &"’ 欧美杨 &%" >59-3+/,-+*"/(/
7"! h"A0 # &#’ 钻天杨 >5(*6+/ WD;5*./%*"/# &B’ 加杨 >59"/(/0-(2*2# $%’ 箭杆杨 >5(*6+/ WD;5.#-)-2.*(/# $&’ 胡杨 >F-3G#+/.*"/# $$’ 大叶
杨 >5%/2*$"/+G/# $7’ 馒头柳 !/%*P,/.230/(/5
$"
6第 # 期 王保垒等’ 杨树抗逆转录因子基因内 ’’Y标记的开发
图 $6基于 +F=‘O无偏遗传距离绘制的杨属内不同种间个体的 qZ:E-聚类图
[=45$6qZ:E-RF$G3%32JDOFR 0< +F=‘O3长%多为异交等特性!很难像模式植物或农作物那样
构建足够大的理想的近交系作图群体& 其中原因之
一所用标记大多为显性标记!有限的标记数量和性
状在群体中的变异幅度很小!且这势必导致 n,.O
的分辨率低%准确性差等缺陷& 因此!在林木中很难
将所检测到的 n,.O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来提高遗
传增益或进行图位克隆&
而 ’’Y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技术!与其他标记如
Y[.Z!Y-ZL及 -[.Z等相比!具有多态性高%共显
性%L+-用量少%实验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等优点!
并已利用基因组插入文库筛选法%微卫星富集法及
数据库生物信息学搜索法在林木中开发了一批 ’’Y
标记",3O]D< -./%5! $%%!# CDO0RKD-./%5! $%%## C=<
-./%5! $%%B$& 但由于先前开发的这些 ’’Y位点多
来自基因组的随机区域!可能在物种的系统演化%指
纹图谱绘制与种质鉴定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
景!但在 ’’Y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实践中则经常会出
现 ! 方面的问题’一是随机区域特别是基因间隔区
虽可检测到较多的 ’’Y位点!但由于这些区域的保
守性较低!则会造成在一个物种中开发的 ’’Y标记
很难在近缘物种中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这些 ’’Y多
呈中性进化!很难检测到与表型性状显著连锁的
’’Y位点"/DOF8y4=-./%5! $%%?$# 三是即使检测到
与目标性状连锁的 ’’Y位点!但由于 ’’Y位点与控
制目标性状的基因连锁比较松散!在未来 & b$ 代杂
交育种中就会造成标记与基因间的分离# 四是随机
开发的 ’’Y标记位点一般解释表型遗传变异的比
例较少!很难对目标性状进行直接选择& 功能基因
组学研究表明!植物的抗旱%耐极端温度和高盐等抗
逆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且控制抗逆基
因的表达主要受特定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4D;VD1-./%5! $%%A$& 在逆境条件下!一个抗逆转
录因子能够与基因组中含有特定顺时作用元件结合
从而有效转录调控诸多抗逆基因的表达& 因此!若
能大规模开发抗逆转录因子基因调控或编码区的
’’Y位点!将会在抗逆性状标记辅助选择或分子育
种中发挥作用&
本文以我国乡土抗逆树种小叶杨为模式!首次
在林木中报道了 7 个抗逆转录因子家族共 $& 个基
因成员中开发的 ’’Y位点& 通过对 7A 个小叶杨基
因型个体!$& 个候选基因的启动子%?‘q,Y%外显
子%内含子及 7‘q,Y分析!共检测到了 7& 个多态性
’’Y位点"表 7$& 由于功能基因在物种系统演化过
程中受到较强的选择压!造成基因位点序列的保守
性!’’Y位点在 $& 个转录因子基因内出现的频率较
低!为 &h& B&A JG"表 $!表 7$& 与先前在青杨派树
种毛果杨">5.+*"#$"/+G/$中开发的 ’’Y标记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点& 优点之一是本文报道的是多态性
的 ’’Y位点!而在毛果杨中是基于一个基因型个体
检测到具有简单序列重复的 ’’Y位点!在不同基因
型个体中不一定具有多态性 ",3O]D< -./%5! $%%!#
C=< -./%5! $%%B$#优点之二是基因内开发的 ’’Y标
记能够扩展应用到同一属内不同亚属甚至同一科
内& 本文开发的 ’’Y标记中!B72?d的位点能够在
杨属内至少 ! 个派内不同树种中有效扩增!且在派
内不同个体中显示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共检测到
7"
林 业 科 学 !" 卷6
&#B 个多样性位点!变异范围为 7 b&$ 个& 虽然目
前基于表达序列标签"FQG;FOOFR OFl3F开发的 ’’Y标记在群体遗传学及标记辅助选择育
种研究中也显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但也存在明显
的不足之处!如真核生物基因内一般会存在 & 个至
多个内含子!基于 *’,开发的引物对经常会落在内
含子与外显子的剪切位点而不能得到扩增!在数据
分析时被误认为是零等位" <31D1F1F$!从而造成错
误的结论"*1=O-./%F! $%%"$&
参 考 文 献
-4D;VD1Zj! -4D;VD1Z! YFRRME j! -./%5$%%A2Y01F0PLY*^
S;DZ1D*1=OkY! 3^;]FkE5$%%"2*’,U’’YODOD;FO03;TFP0;G0G31DS=0<
4F:;DSDGD41=DL! F^;S013TT=[.:! ZF8DGG=<40Pl3DS;D=SO=< ’3"/%;G.326+/(0*23O=<4D8DSF;Y-ZL8D;]F;O5:Fe0OG=SD1[5$%%B2(KD1F<4FOP0;FPFTS=WF8D;]F;UDOO=OSFR OF1FTS=0< =<
G1D)Z((5 $%%"2 (1=8DSF (KD<4F $%%"’ )8GDTSO! DRDGSDS=0< DW31DOOFOO8F(D8J;=R4F! qj’ (D8J;=R4Fq<=WF;O=SMZ;FOO5
jD1=DYj! YD=Ej! jD1=D’! -./%5$%&&2E=T;0ODSF1=SF8D;]F;O’ D<
0WF;W=FV 0PSKF ;FTF"7$ ’ 7%B @77!5
.=C(! j0;01- !^ [DK=8D,5$%%!2E=T;0ODSF1=SFOV=SK=< 4FOS;3TS3;F! P3+F=E5&B#"5E01FT31D;FW013S=0q<=WF;O=SMZ;FOO5
’FVF1EE! LDW=OE [! ,3O]D< :-! -./%5$%%$2)RFn,.O=*(32./-0/
.5$ "5(KF8=TD1V00R G;0GF;S=FO5,KF0;-GG1:F$&! @$$$5
,K388D^ Y! ’03SKF;S0< ’ :! F^1k(! -./%5$%&%2n3D10T3O"n,.$ D,;FF:F,3O]D< : -! :38=T;0ODSF1=SFO ;FWFD1FR JM 4F<08=T OFl3F$G3%32
.+*"#$"/+G/5(D< k[0;YFO! 7!"&$ ’ #? @B75
/DOF8y4=-! +=1OO0< k! Z;=88F;(Y5$%%?2*QG;FOOFR OFl3F1=<]FR 8=T;0ODSF1=SFODODO03;TF0P4FP0;RFSFTS=<4O=4" !/%,$2/%/+.5$5E01^ =01*W01! $$"!$ ’ &%A" @&%"A5
CDO0RKD Y! ’38DSK=Y! (KF\K=D< Z! -./%5 $%%#2 ’3"/%;G.32
8=T;0ODSF1=SFO8=#""&$ ’ $& @$?5
C=< ,0<48=<4! NKD<4H=G;=8F;;FO03;TFP0;>$G3%32RFWF10GFR P;08 SKF8DGGFR OFl3FOTDP01RO 0P SKF +=Ol3D1MU& 4F<08F5 +FV ZKMS0104=OS!
&#&"$$ ’ !B# @?%75
C3F !^ H3FI C! H=0<4.N!-./%5$%%A2:F;FO=OSDS01F;D&"$"$$ ’ &$&7 @&$$#5
NKD<4LFl=D<4! NKD<4NK=M=! CD<4jD=5$%%A2n,.DDG0G1D;">$G3%32.$,-(.$2/ 9>F@$%-/(/$ 9>5.$,-(.$2/F(D< k
[0;YFO! 7A"#$ ’ $%&? @$%$75
NKD<4kN! (;FF18D< Y-! NK3 kj5$%%!2[;081DJ0;DS0;MS0P=F1R’
qO=<4=R;034KSS01F;D!责任编辑6徐6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