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BIES GEORGEI VAR.SMITHII VIRGIN FOREST IN TIBET

西藏冷杉原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研究法,对该区森林的主要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林内和林外(采伐迹地)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内A层土壤容重小于林外A层土壤容重,分别为0.74和0.92 ,B、C两层,林内和林外分别为0.94、1.34和0.99、1.22。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相比较,林内A层均大于林外A层,B层则相差不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表层(0~10cm)含水量最高,林内、林外分别为75 %和63% ,50cm以下土壤含水量趋于稳定,为30%~45% ,并依此区分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在冬季1、2月达到最高,而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并依此界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积累期、消退期、稳定期4个时期。林内A层、B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林外A层、B层,达到稳渗速度所需时间林内A层比林外A层要少,分别为10min和45min ,B层所需时间要长,分别为70min和45min。总体表明,林内土壤物理性状优于林外,说明森林受到干扰破坏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物理性能向不良方向演化。

Abies georgei var.smithii virgin forest was main distribution type in southeastern area of Tibet. By adopting the posting and typical-plot metho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forest was studied, through two year observation (1999~2000) in Sejila Mountain Research St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The bulk densities of layer A, layer B, and layer C soils was 0.74, 0.94, and 1.34 respectively inside forest and was 0.92, 0.99, and 1.22 respectively outside forest,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bulk density for layer A inside forest was less than that of outside forest, while for B and C layers there exis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forest. By comparison of the saturated moisture capacity, capillary moisture capacity, field moisture capacity, non capillary porosity, capillary porosity, and the total porosity of soil, all values of these factors for layer A soil inside forest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outside forest, but those for layer B had no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forest. With depth increasing, the soil water content decreased. It was the highest in surface layer (0~10 cm), with a maximum value of 75% inside forest and 63% outside forest, and tended to be stable below 50 cm (30%~40%). Based on change law of soil water and water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lant root, the soil water utilization of Abies georgei var.smithii forest was first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weak utilization layer (0~10cm), utilization layer (10~50 cm), and regulating layer (below 50 cm). The soil water content of the forest was the highest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in winter and had little change in growing season. The dynamic of soil water content was divided into consumptive, accumulative, receded, and stable periods. The permeability of both layer A and layer B soils in fores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outside forest. The time for reaching the stable permeation in layer A was 10 min and 45 min respectively for inside and outside for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inside forest were superior to that of outside forest. I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ould be changed obviously and evolved towards adverse directions after forest interfered or destroyed.


全 文 :第 v{卷 第 v期
u s s u年 x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v{ o‘²1v
¤¼ou s s u
西藏冷杉原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3
任青山
k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 txsswsl
摘 要 } 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o采用定位和典型样地研究法 o对该区森林的主要
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k Αβιεσ γεοργει √¤µqσµιτηιιl 原始林林内和林外k采伐迹地l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为期两
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林内 „层土壤容重小于林外 „层土壤容重 o分别为 s1zw和 s1|u o… !≤两层 o
林内和林外分别为 s1|w !t1vw和 s1|| !t1uu ∀饱和持水量 !毛管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 !非毛管孔隙度 !毛管孔隙
度和总孔隙度相比较 o林内 „层均大于林外 „层 o…层则相差不明显 ∀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
势 o表层ks ∗ ts ¦°l含水量最高 o林内 !林外分别为 zx h和 yv h oxs ¦°以下土壤含水量趋于稳定 o为 vs h ∗
wx h o并依此区分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 !利用层和调节层 v个层次 ∀土壤含水量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 o在冬季
t !u月达到最高 o而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 o并依此界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 !积累期 !消退期 !稳定
期 w个时期 ∀林内 „层 !…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林外 „层 !…层 o达到稳渗速度所需时间林内 „层比林外 „层
要少 o分别为 ts °¬±和 wx °¬±o…层所需时间要长 o分别为 zs °¬±和 wx °¬±∀总体表明 o林内土壤物理性状优于
林外 o说明森林受到干扰破坏后土壤物理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o土壤物理性能向不良方向演化 ∀
关键词 } 西藏 o冷杉原始森林 o土壤 o物理性质
收稿日期 }usst2tu2us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v|{sssuvl资助 ∀
3 西藏农牧学院王景升 !罗健 !张博 !潘刚等参加了外业调查 ∀
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 ΑΝΑΛΨΣΙΣ ΟΦ ΣΟΙΛ ΠΗΨΣΙΧΑΛ ΠΡ ΟΠΕΡΤΙΕΣ ΟΦ
ΑΒΙΕΣ ΓΕΟΡΓΕΙ ς ΑΡ qΣΜΙΤΗΙΙ ςΙΡ ΓΙΝ ΦΟΡΕΣΤ ΙΝ ΤΙΒΕΤ
• ±¨ ±¬±ª¶«¤±
k Νορτηεαστ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Ηαρβινtxsswsl
Αβστραχτ} Αβιεσ γεοργει √¤µq σµιτηιι √¬µª¬±©²µ¨¶·º¤¶°¤¬± §¬¶·µ¬¥∏·¬²±·¼³¨ ¬± ¶²∏·«¨¤¶·¨µ± ¤µ¨¤²©×¬¥¨·q…¼ ¤§²³·¬±ª
·«¨ ³²¶·¬±ª¤±§·¼³¬¦¤¯ p ³¯²·°¨ ·«²§o·«¨ ³«¼¶¬¦¤¯ ³µ²³¨µ·¬¨¶²©·«¨ ¶²¬¯¶¬±¶¬§¨ ¤±§²∏·¶¬§¨ ·«¨ ©²µ¨¶·º¤¶¶·∏§¬¨§o·«µ²∏ª«
·º²2¼¨ ¤µ²¥¶¨µ√¤·¬²± kt||| ∗ usssl ¬± ≥¨ ­¬¯¤ ²∏±·¤¬± • ¶¨¨¤µ¦«≥·¤·¬²± ²©ƒ²µ¨¶·∞¦²¶¼¶·¨°q׫¨ ¥∏¯® §¨±¶¬·¬¨¶²© ¤¯¼¨ µ
„ o ¤¯¼¨ µ…o¤±§ ¤¯¼¨ µ≤ ¶²¬¯¶º¤¶s1zw os1|w o¤±§t1vw µ¨¶³¨¦·¬√¨ ¼¯¬±¶¬§¨ ©²µ¨¶·¤±§º¤¶s1|u os1|| o¤±§t1uu µ¨¶³¨¦2
·¬√¨ ¼¯ ²∏·¶¬§¨ ©²µ¨¶·oº«¬¦«¬±§¬¦¤·¨§·«¤··«¨ ¥∏¯®§¨±¶¬·¼©²µ¯¤¼¨ µ„¬±¶¬§¨ ©²µ¨¶·º¤¶¯ ¶¨¶·«¤±·«¤·²©²∏·¶¬§¨ ©²µ¨¶·oº«¬¯¨
©²µ… ¤±§≤ ¤¯¼¨ µ¶·«¨µ¨ ¬¨¬¶·¨§±²¶¬ª±¬©¬¦¤±·§¬©©¨µ¨±¦¨ ¥¨·º¨ ±¨¬±¶¬§¨ ¤±§²∏·¶¬§¨ ©²µ¨¶·q…¼¦²°³¤µ¬¶²± ²©·«¨ ¶¤·∏µ¤·¨§
°²¬¶·∏µ¨ ¦¤³¤¦¬·¼o¦¤³¬¯¯¤µ¼ °²¬¶·∏µ¨ ¦¤³¤¦¬·¼o©¬¨ §¯ °²¬¶·∏µ¨ ¦¤³¤¦¬·¼o±²±2¦¤³¬¯¯¤µ¼ ³²µ²¶¬·¼o¦¤³¬¯¯¤µ¼ ³²µ²¶¬·¼o¤±§·«¨
·²·¤¯ ³²µ²¶¬·¼²©¶²¬¯o¤¯¯√¤¯∏¨¶²©·«¨¶¨ ©¤¦·²µ¶©²µ¯¤¼¨ µ„ ¶²¬¯¬±¶¬§¨ ©²µ¨¶·º¨ µ¨ «¬ª«¨µ·«¤±·«¤·²©²∏·¶¬§¨ ©²µ¨¶·o¥∏··«²¶¨
©²µ¯¤¼¨ µ… «¤§±² °¤µ®¨ §§¬©©¨µ¨±¦¨ ¥¨·º¨ ±¨¬±¶¬§¨ ¤±§²∏·¶¬§¨ ©²µ¨¶·q •¬·«§¨³·«¬±¦µ¨¤¶¬±ªo·«¨ ¶²¬¯ º¤·¨µ¦²±·¨±·§¨2
¦µ¨¤¶¨§qŒ·º¤¶·«¨ «¬ª«¨¶·¬±¶∏µ©¤¦¨ ¤¯¼¨ µks ∗ ts¦°l oº¬·«¤°¤¬¬°∏°√¤¯∏¨ ²©zx h ¬±¶¬§¨ ©²µ¨¶·¤±§yv h ²∏·¶¬§¨ ©²µ2
¶¨·o¤±§·¨±§¨§·²¥¨ ¶·¤¥¯¨¥¨ ²¯º xs ¦° kvs h ∗ ws h l q…¤¶¨§²±¦«¤±ª¨ ¤¯º ²©¶²¬¯ º¤·¨µ¤±§º¤·¨µ¤¥¶²µ³·¬²±¤±§∏·¬¯¬2
½¤·¬²± ²©³¯¤±·µ²²·o·«¨ ¶²¬¯ º¤·¨µ∏·¬¯¬½¤·¬²± ²© Αβιεσ γεοργει √¤µq σµιτηιι ©²µ¨¶·º¤¶©¬µ¶·§¬√¬§¨§¬±·²·«µ¨¨¯¨ √¨ ¶¯} º¨ ¤®
∏·¬¯¬½¤·¬²± ¤¯¼¨ µks ∗ ts¦°l o∏·¬¯¬½¤·¬²± ¤¯¼¨ µkts ∗ xs¦°l o¤±§µ¨ª∏¯¤·¬±ª ¤¯¼¨ µk¥¨ ²¯º xs ¦°l q׫¨ ¶²¬¯ º¤·¨µ¦²±·¨±·
²©·«¨ ©²µ¨¶·º¤¶·«¨ «¬ª«¨¶·¬±¤±∏¤µ¼¤±§ƒ ¥¨µ∏¤µ¼¬± º¬±·¨µ¤±§«¤§ ¬¯·¯¨¦«¤±ª¨ ¬±ªµ²º¬±ª¶¨¤¶²±q׫¨ §¼±¤°¬¦²©¶²¬¯
º¤·¨µ¦²±·¨±·º¤¶§¬√¬§¨§¬±·²¦²±¶∏°³·¬√¨ o¤¦¦∏°∏¯¤·¬√¨ oµ¨¦¨§¨§o¤±§¶·¤¥¯¨³¨µ¬²§¶q׫¨ ³¨µ°¨ ¤¥¬¯¬·¼ ²©¥²·« ¤¯¼¨ µ„
¤±§ ¤¯¼¨ µ…¶²¬¯¶¬±©²µ¨¶·º¨ µ¨ ¥¨·¨µ·«¤±·«²¶¨ ²©²∏·¶¬§¨ ©²µ¨¶·q׫¨ ·¬°¨ ©²µµ¨¤¦«¬±ª·«¨ ¶·¤¥¯¨³¨µ°¨ ¤·¬²±¬± ¤¯¼¨ µ„
º¤¶ts °¬±¤±§wx °¬±µ¨¶³¨¦·¬√¨ ¼¯©²µ¬±¶¬§¨ ¤±§²∏·¶¬§¨ ©²µ¨¶·q׫¨ µ¨¶∏¯·¶¶«²º¨ §·«¤··«¨ ¶²¬¯ ³«¼¶¬¦¤¯ ³µ²³¨µ·¬¨¶¬±¶¬§¨
©²µ¨¶·º¨ µ¨ ¶∏³¨µ¬²µ·²·«¤·²©²∏·¶¬§¨ ©²µ¨¶·qŒ·¤¯¶²¬±§¬¦¤·¨§·«¤··«¨ ¶²¬¯ ³«¼¶¬¦¤¯ ³µ²³¨µ·¬¨¶º²∏¯§¥¨ ¦«¤±ª¨§²¥√¬²∏¶¯¼
¤±§ √¨²¯√¨ §·²º¤µ§¶¤§√¨ µ¶¨ §¬µ¨¦·¬²±¶¤©·¨µ©²µ¨¶·¬±·¨µ©¨µ¨§²µ§¨¶·µ²¼¨ §q
Κεψ ωορδσ} ׬¥¨·o Αβιεσ γεοργει √¤µqσµιττιι √¬µª¬±©²µ¨¶·o≥²¬¯o°«¼¶¬¦¤¯ ³µ²³¨µ·¬¨¶
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是西藏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区 o现有森林面积 u1w ≅ tsy «°u o森林覆盖率达
uy1x h k李文华 ot|{xl o是我国西南国有林区的主体 ∀由于其特殊的地形 !地貌 !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o使
得西藏森林植被具有独特的树种组成和完整的垂直分布带 o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亚高山暗针叶林 !山地
温带松林 !温性硬叶常绿栎林 !山地落叶阔叶林 !山地柏林等k赵彬 ot||yl o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 !
水汽输送 !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o对形成藏东南森林气候起主导作用 ∀长期以来 o
由于路途艰险 !信息闭塞 !气候恶劣 o在该地区开展森林生态领域方面的研究较少 ∀t||y年 o国家林业
局于西藏东南部林芝县境内色季拉山东坡建立了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 o逐渐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工作 o但相比其他站点 o无论是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k周晓峰 ot||t ~t||wl o尤其
是森林水文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 ∀因此 o从 t|||年开始在定位站开展了森林水文效应方面的研
究 o连续进行了 u个水文年的观测 o积累了一些数据和资料 o为进一步研究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结
构 !功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本文仅针对该区分布的主要森林类型急尖长苞冷杉kΑβιεσ γεοργει √¤µq
σµιτηιιl原始森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做阶段性的初步分析 ∀
t 研究地自然概况
本研究在藏东南色季拉山西藏农牧学院高原森林生态研究所定位站进行 ∀该站为国家林业局森林
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tv个网站之一 o地处色季拉山东坡 o属念青唐古拉山余脉 o主峰海拔 xvss °∀定位站
海拔 v{xs ° o是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的集中分布区k海拔 vvss ∗ wuss °l o属亚高山寒温性暗针叶林带
k姚淦等 ot||xl o急尖长苞冷杉也是该区阴坡森林分布的林线树种 o分布海拔最高可达 wvss °左右 ∀该
区年平均气温 p s1zv ε o最高月kz月l平均气温 |1uv ε o最低月kt月l平均气温 p tv1|{ ε o近 ts ¤极端
最低气温 p vt1y ε kt||| p stl o极端最高气温 uw1s ε kusss p szl ∀年均降水量 ttvw1t °° o蒸发量 xww1s
°° o年均相对湿度 z{1{v h ∀y ∗ |月为雨季 o占全年降水的 zx h ∗ {u h o其中 {月降雨最多 o平均为
u|w1u °° o占全年降水的 vs h ∀
在定位站附近于林内 !林外分别设置 t块典型样地 o面积 ts ° ≅ tx ° o在每个样地内机械布置 y个
样方 o进行土壤物理因子测定 o林内样地坡度 uxβ o坡位中 o林分组成为急尖长苞冷杉原始纯林 o平均胸径
zy¦° o平均树高 v{ ° o郁闭度 s1z o平均年龄 uss¤o为成过熟原始老龄林 ∀林下灌木主要有忍冬kΛονιχερα
¶³³ql !硬毛杜鹃k Ρηοδοδενδρον ηιρτιπεσl等 o盖度 ys h ~草本主要有毛茛k Ρανυνχυλυσl !地榆k Σανγυισορβαl
等 o盖度 us h ~林内苔藓层发达 o盖度达 |s h ∀林外样地为 t|{x年的采伐迹地 o坡度 usβ o坡位中 o主要草
本植物有报春花k Πριµυλαl !马先蒿k Πεδιχυλαρισl等 o盖度 ws h ~苔藓层发达 o平均厚度 w¦°∀
u 研究方法
采用 0环刀法0测定土壤物理性质 o项目有 }容重 !最大持水量 !毛管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 !非毛管孔
隙度 !毛管孔隙度 !总孔隙度等k张万儒等 ot|{wl ∀
采用烘干法k张万儒等 ot|{wl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o每月测定 v次 o每隔 us ¦°分层取样 ov个重复 o直
到 |s¦°为止 ∀
采用双环测渗仪k任青山 ot||tl测定土壤渗透能力 o双环测渗仪内径为 t{ ¦°o外径 vy ¦°o环高 tx
¦° o实验时打入地下 x¦°o同时往内 !外筒加水 o水深 x¦° ok注意保持内外水位相同和记录水温l o记录内
筒每下降 t¦°水位所用时间 o再加水至 x ¦°o反复多次 o直至每下降 t ¦°水位所需时间相同为止 ∀林
内 !林外分 „ !… !≤ v层测定 o每月测定 t次 ∀采用公式 }Κτι € tsΠΤι ≅ ys o其中 Κτι为渗透系数k°°#
°¬±ptl oΤι 为水位下降 ts °°所用的时间k°¬±l oys为转换成 t °¬±渗透速度所乘的倍数 ∀为了使不同
{x 林 业 科 学 v{卷
温度下所测得的渗透系数 Κ值便于比较 o应换算成 ts ε 水温时的渗透系数 o公式为 }Κts € ΚτιΠks1z n
s1svτιl o式中 Κts为水温为 ts ε 时的渗透系数 oΚτι为测定时的渗透系数 oτι 为测定时的水温 ∀
v 结果与分析
311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分是林木生长 !发育的必要环境因子之一 o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 !最有影响的因素之
一 ∀土壤的质地 !结构决定了土壤蓄水能力的强弱 o进而也决定了土壤水分供给的有效性 o使之成为林
木生长和发育的主导因子 ∀本试验于林内 !林外分别各设 y块样地 o以下数量指标取其算术平均值 o具
体数据见表 t ∀
表 1 林内 !林外土壤物理性质比较
Ταβ .1 Τηε χοµπαρισον οφσοιλ πηψσιχαλ προπερτιεσινσιδε ανδ ουτσιδεφορεστ
类型
×¼³¨
土层
≥²¬¯ ¤¯¼¨ µ
厚度
׫¬¦®±¨ ¶¶
k¦°l
土壤容重
≥²¬¯ ¥∏¯® §¨±¶¬·¼
kª#¦°pvl
饱和持水量
≥¤·∏µ¤·¨§
°²¬¶·∏µ¨
¦¤³¤¦¬·¼k h l
毛管持水量
≤¤³¬¯¯¤µ¼
º¤·¨µ
«²¯§¬±ªk h l
田间持水量
ƒ¬¨ §¯¦¤³¤¦¬·¼
k h l
非毛管孔隙度
‘²±2¦¤³¬¯¯¤µ¼
³²µ²¶¬·¼k h l
毛管孔隙度
≤¤³¬¯¯¤µ¼
³²µ²¶¬·¼k h l
总孔隙度
ײ·¤¯ ¦¤³¬¯¯¤µ¼
³²µ²¶¬·¼k h l
林内 „ tu1ss s1zw {x1vz zw1wt yv1yy {1tt xx1sy yv1tz
׫¨ … vs1ss s1|w yw1yv xy1yz wx1z| z1w| xv1uz ys1zy
¬±±¨ µ ≤ xx1ss t1vw vw1s| vt1zv uu1x| v1ty wu1xu wx1y{
林外 „ ts1ss s1|u ys1ys xz1|s xv1xs v1{s xu1{s xz1ys
׫¨ … u|1ss s1|| ys1vs x{1vs xu1|s u1ss xz1ws x|1ws
²∏·¨µ ≤ x{1ss t1uu wv1ys wt1ts vy1ts v1ss xs1us xv1us
由表 t可以看出 o土层厚度林内 !林外相差不大 o均表现为 „层  …层  ≤ 层 ∀林内土壤容重随土
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o持水量k饱和 !毛管 !田间l和孔隙度k毛管 !非毛管 !总孔隙度l随土层加深而减小 o
„ !… !≤层土壤容重为 s1zw !s1|w !t1vw ª#¦°pv o总孔隙度分别为 yv1tz h !ys1zy h !wx1y{ h o其中毛管孔
隙度占 xx1sy h !xv1uz h !wu1xu h o非毛管孔隙度占 {1tt h !z1w| h !v1ty h o表明在雨季k生长季lt °v 土
壤中约含 s1xz °v 的水 o即使在枯水季仍有一部分水kws h左右l保存在土壤中 ∀如此协调的大小孔隙比
例关系 o既有良好的通气透水性能 o又有强大的蓄水功能 o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 o又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
水文效益 ∀对于林外土壤 o„ !… !≤层容重也逐渐增大 o分别为 s1|u !s1||和 t1uu ª#¦°pv o但 „ !…层相差
不大 ~饱和持水量和总孔隙度 „ !… !≤ 层分别为 ys1ys h !ys1vs h !wv1ys h和 xz1ys h !x|1ws h !xv1us h o
均为 ≤层较 „ !…层小 o但 „ !…层间相差不大 o主要因为在西藏东南林区牦牛以放养为主 o林外空地成为
其夜间休息和嬉戏的聚集地 o土壤表层的物理结构被严重破坏 ∀
312 土壤含水量动态特征
v1u1t 土壤含水量时间动态 各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具有明显差异 o从总体来看 o它们都
有着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 o即不论何种林分及土壤层次 o其含水率的变化都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k李文
华 ot|{xl ∀而在西藏东南部山区的土壤含水量除与降水有关外 o主要决定于当地的小气候及由小气候
决定的林木生长状况 ∀依据西藏色季拉山降水特点和原始冷杉林内土壤各层次在生长季节期间水分动
态变化趋势分析 o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k见图 tl }
土壤水分消耗期 }从 |月上旬至 tt月末为止 ∀此期间雨季已过 o降水减少 o日照充足 o空气干燥 o太
阳辐射强烈 o植被的蒸散作用和地表蒸发消耗的水量大于水分的补给量 o使土壤含水量下降 o称为土壤
水分的消耗期 ∀
土壤水分积累期 }从 tu月初到翌年 t月末 o此时期草类已枯萎 o林木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 o生命活
动极其微弱 o土壤已开始结冻 o此时少量的降水k雪水l全部被冻结在表层土壤中 o含水量测定的土壤样
|x 第 v期 任青山 }西藏冷杉原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品为冻结状 o致使 xs¦°以上土壤含水特征曲线呈急剧上升趋势 o并于 t月份出现峰值 ∀
土壤水分消退期 }从 u月初到 w月末 o该期间色季拉山地区多晴朗天气 o空气湿度小 o日照强 o风速
大 o蒸发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虽有部分降水k主要为雪l o但总体上土壤水分输入小于输出 o开始消
耗前期积累的水分 o使土壤含水量减少 o称为水分消退期 ∀
土壤水分稳定期 }进入 x月 o降雨开始增多 o林木进入生长旺季 o水分的消耗以植物的蒸散为主 o虽
然雨量充沛 o但强大的树冠截留k占降雨的 ys h l和植被蒸腾作用基本上消耗了补给的水量 o只是偶有
积累kz月 ∗ {月l o此时期称为土壤水分的稳定期 ∀
图 t 林内土壤含水量时间动态
ƒ¬ªqt ׫¨ ·¬°¨ §¼±¤°¬¦¶²©¶²¬¯ º¤·¨µ¦²±·¨±·¬±¶¬§¨ ©²µ¨¶·
) σ) ts¦°~22222vs¦°~p p p xs¦°~) ϖ) zs¦°~) p ) |s¦°q
图 u 林外土壤含水量时间动态
ƒ¬ªqu ׫¨ ·¬°¨ §¼±¤°¬¦¶²©¶²¬¯ º¤·¨µ¦²±·¨±·²∏·¶¬§¨ ©²µ¨¶·
) ) ) ts¦°~22222vs¦°~) # ) xs¦°~) ## ) zs¦°~) ) ) |s¦°q
对于林外k见图 ul o因其土壤含水量受控于降水和光照条件 o加之人为干扰 !牲畜破坏等随机因素
的影响 o虽总体趋势与林内相差不大 o但局部时间段内含水量仍有差异 o如 tu月至 w月间出现了 u个含
水量高峰kt月 !v月l o致使土壤水分消退期表现得不明显 ~x月到 |月间因无林冠的截留和树木的蒸腾
作用 o表现出土壤含水量的积累 o而不是土壤水分的稳定期 ∀
v1u1u 土壤含水量深度变化 林内和林外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k见图 v !wl }随着土层深度
的增加k除林外 t月份l含水量逐渐变小 o表层ks ∗ ts¦°l含水量最高 o林内 !林外分别为 zx h和 yv h oxs
¦°以下趋于平稳 ∀根据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利用状况和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o原始冷杉林内土壤水分
可分为 v个作用层次 }
土壤水分弱利用层 }原始冷杉林这一层的分布范围为 s ∗ ts¦°∀该层树木根系分布较少 o土壤水分
含量变化受控于降水和土壤的团粒结构 ∀雨季的大气降水 !表层渗透 !春秋季的水分蒸发 o都直接作用
于该层 o因而该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十分剧烈 o变动范围为 wx h ∗ zx h k见图 vl ∀
图 v 林内土壤含水量空间动态
ƒ¬ªqv ׫¨ ¶³¤¦¨ §¼±¤°¬¦¶²©·«¨ ¶²¬¯ º¤·¨µ¦²±·¨±·¬±¶¬§¨ ©²µ¨¶·
) σ) t月 ¤±q~) ) ) v月 ¤µq~p )ω p x月 ¤¼~p p p z月 ∏¯ q~
222222|月 ≥¨ ³q~2 )π ) tt月 ‘²√ q
图 w 林外土壤含水量空间动态
ƒ¬ªqw ׫¨ ¶³¤¦¨ §¼±¤°¬¦¶²©·«¨ ¶²¬¯ °²¬¶·∏µ¨ ¦²±·¨±·²∏·¶¬§¨ ©²µ¨¶·
) σ) t月 ¤±q~) υ ) v月 ¤µq~
2 p 2 p x月 ¤¼~p p≅ p z月 ∏¯ q~) ) ) |月 ≥¨ ³q~22222tt月 ‘²√ q
土壤水分利用层 }这一层是林木根系的主要分布层 o深度为 ts ∗ xs ¦° o该层土壤水分受气候 !土壤
质地 !结构和根系吸水 !林冠蒸腾耗水等多层作用 ∀在原始林高大树体的强烈蒸腾作用下 o尤其在半湿
sy 林 业 科 学 v{卷
润的色季拉山林区生长季内 ts ∗ xs¦°土层含水量下降比较明显k见图 vl ∀降雨输入的水分大都存于
此层 o当林冠蒸腾使土壤含水量降低时 o可以通过水势梯度使深层水分向该层运动 o以减缓该层含水量
变化的强度 o来保证林木生长发育的需要 ∀
土壤水分调节层 }xs¦°以下水分含量基本稳定在 vs h ∗ wx h之间 ∀这一层在生长季可向上层输
送水分 o在丰水季节可起储水作用 o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对于林外土壤含水量 o因 t月林外温度较低 o土壤冻层达 ys¦° o故 t月份土壤含水量曲线 zs ¦°以
上变化较缓 o但含水量最高 o基本保持在 ys h左右 o其他各月份含水量变化规律与林内相一致 o只是曲
线变化斜率较小k见图 wl ∀
313 土壤渗透性能
土层渗透的发生及渗透量 o有赖于土层土壤水分饱和程度与补给状况 ∀不同的植被 ) 土壤类型 o在
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这种状况 o形成不同的土层渗透k卢俊培 ot||wl ∀不同类型土壤的蓄水 !透水 !储水能
力差别较大 o不同层次土壤的导水率不尽相同 o但有共同的变化规律 }随着时间的延长导水率不断减小 o
一般情况 ws ∗ xs °¬±后达到稳渗k任青山 ot||tl ∀
从表 u可见 o林内 „层 !…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林外同层土壤 o达到稳渗速度所需时间林内 „层比
林外 „层要少 o分别为 ts °¬±和 wx °¬±o…层所需时间要长 o分别为 zs °¬±和 wx °¬±∀林内 „ !…层初渗和
稳渗速度分别为 v{1xs °°#°¬±pt !tw1|s °°#°¬±pt和 tw1|s °°#°¬±pt !v1us °°#°¬±pt o林外 „ !…层初渗
和稳渗速度分别为 tx1ts °°#°¬±pt !x1ws °°#°¬±pt和 v1ys °°#°¬±pt !t1xs °°#°¬±pt o可见林内 !林外 „
层的初渗速度和稳渗速度均大于 …层 ∀
表 2 不同生境土壤 Α !Β层渗透比较
Ταβ12 Τηε περχολατιον οφ Α ,Β λαψερσιν διφφερεντ ηαβιτατ
土层
≥²¬¯ §¨³·«
初渗速度
Œ±¬·¬¤¯ ¬±©¬¯·µ¤·¬²±µ¤·¨k°°#°¬±ptl
稳渗速度
≥·¤¥¯¨¬±©¬¯·µ¤·¬²±µ¤·¨ k°°#°¬±ptl
到达稳渗所需时间
׬°¨µ¨¤¦«¬±ª·«¨ ¶·¤¥¯¨¬±©¬¯·µ¤·¬²±µ¤·¨k°¬±l
林 内 „ v{1xs tw1|s ts1ss
׫¨ ¬±±¨ µ … tw1|s v1us zs1ss
林外 „ tx1ts v1ys wx1ss
׫¨ ²∏·¨µ … x1ws t1xs wx1ss
对土壤渗透性能进行模拟 o其结果见图 x !图 y ∀林内模拟方程为 }„层 Ψ€ xs1z{| Ξp s1wttx oΡ € p
s1|uus o…层 Ψ€ tz1|v Ξp s1xyw{ oΡ € p s1|yvw ~林外模拟方程为 }„层 Ψ€ ts1svx Ξp s1wszw oΡ € p s1|suu o…
层 Ψ€ w1xwt| Ξp s1wwvu oΡ € p s1|yzt ∀可见林内外土壤各层模拟方程均表现为幂函数关系 o相关系数 Ρ
变幅为 p s1|suu ∗ s1|yzt o相关关系较密切 ∀
图 x 林内土壤渗透变化曲线
ƒ¬ªqx °¨ µ¦²¯¤·¬²± ²© „ o… ¤¯¼¨ µ¶¶²¬¯¬±¶¬§¨ ©²µ¨¶·
) ) ) 林内 „层 ׫¨ ¬±±¨ µ¤¼¨ µ„ ~
22222林内 …层 ׫¨ ¬±±¨ µ¤¼¨ µ…q
图 y 林外土壤渗透变化曲线
ƒ¬ªqy °¨ µ¦²¯¤·¬²± ²© „ o… ¤¯¼¨ µ¶¶²¬¯ ²∏·¶¬§¨ ©²µ¨¶·
) ) ) 林外 „层 ׫¨ ²∏·¨µ¤¼¨ µ„ ~
22222林外 …层 ׫¨ ²∏·¨µ¤¼¨ µ…q
ty 第 v期 任青山 }西藏冷杉原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w 结论
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o持水量和孔隙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 o持水能力随土壤深度的增
加减弱 ~原始冷杉林内 „层土壤容重小于林外 „层土壤容重 o…层和 ≤ 层相差不大 o持水量和孔隙度林
内 „层均大于林外 „层 o…层则相差不大 ∀林内 „ !… !≤ 层土壤容重分别为 s1zw !s1|w !t1vw ª#¦°pv o总
孔隙度分别为 yv1tz h !ys1zy h !wx1y{ h o其中毛管孔隙度为 xx1sy h !xv1uz h !wu1xu h o非毛管孔隙度
为 {1tt h !z1w| h !v1ty h ~林外 „ !… !≤ 层土壤容重分别为 s1|u !s1||和 t1uu ª#¦°pv o总孔隙度分别为
xz1ys h !x|1ws h !xv1us h o其中毛管孔隙度为 xu1{s h !xz1ws h !xs1us h o非毛管孔隙度为 v1{s h !
u1ss h !v1ss h ∀
由于地理条件 !小气候和树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o藏东南色季拉山原始林区土壤水分的消耗期 !积累
期 !消退期 !稳定期在时间序列上与其他气候区差别较大 o但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明显的规律 o在冬季 t !u
月达到最高 o而在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不大 ∀
西藏亚高山温带冷杉原始森林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 o表层ks ∗ ts ¦°l含水量最
高 o林内 !林外分别为 zx h和 yv h oxs¦°以下土壤含水量趋于稳定 o为 vs h ∗ wx h ∀
色季拉山土壤的初渗和稳渗速度各层均为林内 林外 o到达稳渗所需时间最短只需 x °¬±k林内 „
层l o最长需要 zu °¬±k林内 …层l ~林内和林外的 „层 !…层渗透过程均表现为幂函数关系 o即 ψ€ ξα o相
关系数 Ρ变幅为 p s1|suu ∗ p s1|yzt o相关密切 ~在高海拔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作用
明显 o人为活动和牲畜的干扰仍对环境构成较大威胁 ∀
参 考 文 献
李文华 1 西藏森林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x }v ∗ tu
卢俊培 1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渗透水的研究 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1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ot||w }wvs ∗ wv{
任青山 1白桦次生林土壤径流规律研究 1 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1 哈尔滨 1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ot||t }vwy ∗ vys
姚 淦 1郑维列 1 汤庚国 q西藏林芝色季拉山种子植物区系初探 q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 q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ot||x }{x ∗ |w
张万儒 q许本彤 q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w }ty ∗ v{
赵 彬 q西藏鲁朗森林立地分类的初步研究 q应用生态学报 ot||y ozk增刊l }t| ∗ uu
周晓峰 q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q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ot||w }x ∗ ut
周晓峰 q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k第一集l q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ot||t }{y ∗ |x
uy 林 业 科 学 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