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SUCCESSIVE-ROTATION ON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AT FAST GROWING STAGE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对速生阶段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37.54、34.74kg和85.6、71.45t·hm-2,第2代比第1代下降了8.52%和16.53%。第1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87.93t·hm-2,第2代为76.02t·hm-2,比第1代低13.54% ,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1代小,而灌木、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1代的2倍。第1代杉木树干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优势,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而第2代对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各生长级林木生物量分布呈反J形,表明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时林木竞争才开始,分化不明显。第1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2代的1.2倍,杉木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但第2代杉木叶的光合生产率比较高,说明第2代杉木林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可挖掘。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by located observation, the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at fast growing stage was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a comparison of biomass and productivity between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the second of successive rotation was ma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mass of tree and stand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ere 37.54, 34.74kg and 85.6,71.45 t·hm-2, decreased by 8.52% and 16.53% respectively. The total biomass of the ecosystem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rotation account for 87.93 and 76.02 t·hm-2, of which trees occupied a large portion. The biomass of shrub, herb and litter in the second rotation was 2 times of that in the first rotation. The first rotation Chinese fir had a stronger competition for underground and higher biomass accumulation in stem, while the second had stronger competition for above ground and lower biomass in stem. Productivity of the second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as 6.49 t·hm-2a-1, and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rotation (7.78 t·hm-2a-1). However, the leaves in the second rotation had higher photosynthesis productivity. This case confirmed that there was potential improvement in productivity in the second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全 文 :第 v{卷 第 w期
u s s u年 z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v{ o‘²1w
∏¯ qou s s u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
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康文星
k中南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株洲 wtussyl
摘 要 }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o对速生阶段第 u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o并在时间和空
间上与第 t代杉木林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第 t !u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vz1xw !vw1zw ®ª和 {x1y !
zt1wx·#«°pu o第 u代比第 t代下降了 { qxu h和 ty1xv h ∀第 t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z1|v·#«°pu o第
u代为 zy1su·#«°pu o比第 t代低 tv1xw h o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t代小 o而灌木 !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
是第 t代的 u倍 ∀第 t代杉木树干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优势 o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o而第 u代对地上
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各生长级林木生物量分布呈反 形 o表明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时林木竞争才开始 o分
化不明显 ∀第 t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 u代的 t1u倍 o杉木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 ∀但第 u代杉木叶的光合生
产率比较高 o说明第 u代杉木林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可挖掘 ∀
关键词 } 杉木人工林 o生物量 o生产力 o代际效应 o速生阶段
收稿日期 }usst2sx2t{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资助项目k≈usss 国科基便字第 szy号l o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kv|{||vzsl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
项目kusst p zl和湖南省科委重大项目k||≠tsswl的部分内容 ∀
ΕΦΦΕΧΤ ΟΦ ΣΥΧΧΕΣΣΙς Ε2Ρ ΟΤΑΤΙΟΝ ΟΝ ΠΡ Ο∆ΥΧΤΙςΙΤΨ ΑΝ∆ ΒΙΟΜΑΣΣ ΟΦ
ΧΗΙΝΕΣΕ ΦΙΡ ΠΛΑΝΤΑΤΙΟΝ ΑΤ ΦΑΣΤ ΓΡ ΟΩΙΝΓ ΣΤΑΓΕ
׬¤± ⁄¤¯∏± ÷¬¤±ª • ±¨«∏¤ ≠¤± • ±¨§¨ Ž¤±ª • ±¨¬¬±ª
k Ρεσεαρχη Σεχτιον οφ Εχολογψo ΧεντραλΣουτη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Ζηυζηουwtussyl
Αβστραχτ } …¤¶¨§²±·«¨ §¤·¤¦²¯¯¨ ¦·¨§¥¼ ²¯¦¤·¨§²¥¶¨µ√¤·¬²±o·«¨ ¥¬²°¤¶¶¤±§³µ²§∏¦·¬√¬·¼ ²©·«¨ ¶¨¦²±§ª¨ ±¨ µ¤·¬²± ²©
≤«¬±¨ ¶¨ ©¬µ³¯¤±·¤·¬²± ¤·©¤¶·ªµ²º¬±ª¶·¤ª¨ º¤¶¶·∏§¬¨§q„··«¨ ¶¤°¨ ·¬°¨ o¤¦²°³¤µ¬¶²± ²©¥¬²°¤¶¶¤±§³µ²§∏¦·¬√¬·¼ ¥¨2
·º¨ ±¨·«¨ ©¬µ¶·ª¨ ±¨ µ¤·¬²± ¤±§·«¨ ¶¨¦²±§²©¶∏¦¦¨¶¶¬√¨ 2µ²·¤·¬²± º¤¶ °¤§¨ q ׫¨ µ¨¶∏¯·¶¶«²º¨ §·«¤·¥¬²°¤¶¶²©·µ¨¨¤±§
¶·¤±§¶¬±·«¨ ©¬µ¶·¤±§¶¨¦²±§µ²·¤·¬²± ≤«¬±¨ ¶¨ ©¬µ³¯¤±·¤·¬²± º¨ µ¨ vz1xw ovw1zw®ª¤±§{x1y ozt1wx·#«°pu o§¨¦µ¨¤¶¨§¥¼
{1xu h ¤±§ty1xv h µ¨¶³¨¦·¬√¨ ¼¯ q׫¨ ·²·¤¯ ¥¬²°¤¶¶²©·«¨ ¦¨²¶¼¶·¨°¬±·«¨ ©¬µ¶·¤±§¶¨¦²±§µ²·¤·¬²±¤¦¦²∏±·©²µ{z1|v ¤±§
zy1su·#«°pu o²©º«¬¦«·µ¨ ¶¨²¦¦∏³¬¨§¤ ¤¯µª¨ ³²µ·¬²±q׫¨ ¥¬²°¤¶¶²©¶«µ∏¥o«¨µ¥¤±§ ¬¯·¨µ¬±·«¨ ¶¨¦²±§µ²·¤·¬²± º¤¶u
·¬°¨ ¶²©·«¤·¬±·«¨ ©¬µ¶·µ²·¤·¬²±q׫¨ ©¬µ¶·µ²·¤·¬²± ≤«¬±¨ ¶¨ ©¬µ«¤§¤¶·µ²±ª¨µ¦²°³¨·¬·¬²±©²µ∏±§¨µªµ²∏±§¤±§«¬ª«¨µ¥¬²2
°¤¶¶¤¦¦∏°∏¯¤·¬²±¬±¶·¨°oº«¬¯¨ ·«¨ ¶¨¦²±§«¤§¶·µ²±ª¨µ¦²°³¨·¬·¬²±©²µ¤¥²√¨ ªµ²∏±§¤±§ ²¯º¨ µ¥¬²°¤¶¶¬±¶·¨°q°µ²§∏¦2
·¬√¬·¼ ²©·«¨ ¶¨¦²±§µ²·¤·¬²± ≤«¬±¨ ¶¨ ©¬µ³¯¤±·¤·¬²± º¤¶y1w|·#«°pu¤pt o¤±§ ²¯º¨ µ·«¤±·«¤·²©·«¨ ©¬µ¶·µ²·¤·¬²± kz1z{·#
«°pu¤p tl q ‹²º¨ √¨ µo·«¨ ¯¨ ¤√¨ ¶¬±·«¨ ¶¨¦²±§µ²·¤·¬²± «¤§«¬ª«¨µ³«²·²¶¼±·«¨¶¬¶³µ²§∏¦·¬√¬·¼q׫¬¶¦¤¶¨ ¦²±©¬µ°¨ §·«¤·
·«¨µ¨ º¤¶³²·¨±·¬¤¯ ¬°³µ²√¨ °¨ ±·¬± ³µ²§∏¦·¬√¬·¼¬±·«¨ ¶¨¦²±§µ²·¤·¬²± ≤«¬±¨ ¶¨ ©¬µ³¯¤±·¤·¬²±q
Κεψ ωορδσ} ≤«¬±¨ ¶¨ ©¬µ³¯¤±·¤·¬²±o…¬²°¤¶¶o°µ²§∏¦·¬√¬·¼o∞©©¨¦·²©¶∏¦¦¨¶¶¬√¨ pµ²·¤·¬²±oƒ¤¶·ªµ²º¬±ª¶·¤ª¨
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的定量数据基础 o对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固定 !消
耗 !分配 !积累和转化以及评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 o全国杉木林的面积达 |1t ≅ tsy
«°uk俞新妥 ot||wl o在 us世纪 {s年代第 t期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中杉木占 vw1z h k李育才 ot||yl o可见杉
木在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由于杉木林人工林面积较大和皆伐作业的
永续利用方式造成了多代连栽 o杉木林地生产力的维护以及杉木林的持续速生丰产成为林业生产面临
的主要问题k盛炜彤 ot||ul ∀本文根据定位观测的数据 o对速生阶段第 u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
进行研究 o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t代杉木林作一比较 o来探讨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连栽代际效
应 o为杉木人工林长期林地生产力的维持及制定有效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t 试验区的自然概况
试验地设在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南林学院会同生态站内kuyβxsχ‘ots|βwxχ∞l o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
气候区 o年平均气温 ty1{ ε o年相对湿度 {s h以上 o年平均降雨量 ttss ∗ twss °°∀试验区海拔高度
vss ∗ xss ° o为低山丘陵地貌类型 ∀土壤系震旦纪板溪系灰绿色板岩发育的红黄壤 o质地细 o介于中壤
与中粘壤之间 ∀表土褐色至淡黄橙色 o心土为橙黄色 ∀„t层腐殖质含量 u h ∗ w h o≤Π‘值 tu ∗ tw o³‹
值 w1{ ∗ x1z o非常适合杉木生长 ∀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o以壳斗科的常绿种类如栲属k Χαστανοπσισl !
青冈属k Χψχλοβαλανοπσισl !石栎属k Λιτηοχαρπυσl为建群种 o其次为樟科的樟属k Χινναµοµυµ l !楠木属
kΠηοεβεl ~山茶科的木荷属k Σχηιµαl !山茶属k Χαµελλιαl以及木兰科k Μαγνολιαχεαεl !金缕梅科k Ηαµαµελι2
δαχεαεl !杜英科k Ελαεοχαρπαχεαεl的一些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
本研究在第 t !v集水区内进行 o其基本情况见表 t ∀集水区内的第 t代杉木人工林为 t|yy年砍伐
天然次生林后营造的杉木纯林 ∀t|{z p ts对第 t代杉木林实行皆伐之后 o在 t|{{年春季营造了第 u代
杉木人工林 ∀两代杉木人工林的林龄均为 tt¤∀
表 1 试验地集水区基本特征
Ταβ . 1 Τηε 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σ οφ τηε στυδιεδ ωατερσηεδσ
集水区号
• ¤·¨µ¶«¨ §‘²q
面积
„µ¨¤k«°ul
主流长度
¨±ª·«k°l
宽度
•¬§·«k°l
海拔
∞¯ √¨¤·¬²±k°l
平均坡度
≥¯ ²³¨ §¨ªµ¨¨
坡向
≥¯ ²³¨ ¤¶³¨¦·
形状系数
≥«¤³¨
¦²¨©©¬¦¬¨±·
细长率
≥·µ¬³¨ µ¤·¬²
t t1wusy uts y{ uzx ∗ vvs uyβ ‘ s1vu s1yw
v t1|w{w uvs {x u{s ∗ vvx uxβ ‘ s1vz s1y{
u 研究方法
211 杉木生物量的测定和生产力的估算
在集水区的山坡 !山麓和山谷 v个不同部位分别设置面积为 s1yyz «°u样地 o将样地内的林木均按
克拉夫特分级法分成 ´ !µ !¶ !· !∏x个生长级 o进行每木调查 ∀根据胸径 !树高和冠幅等测树因子 o
在集水区外相同的杉木人工林中选取各生长级的平均木和林分平均木 o共 y株标准样木 ∀
样木的生物量测定 }地上部分以 t °为区分段 o测定每个分段的鲜重 ~截取圆盘 o根据干材和树皮重
量求出树皮率 ~将圆盘破碎混合后取一定量的树干和树皮为样品 ∀树冠按区分段测定枝叶总量 o选取标
准枝测定枝 !多年生叶 !u ¤生叶 !t ¤生叶和当年生叶的重量 o推算各组分的鲜重 o同时取各组分的样品 ∀
地下部分的树根以 tx ¦°分层全挖 o分根头 !大根 !粗根和细根 w组分 o分层和组分称其鲜重 o分级取样
品 ∀各样品在 {s ε 恒温箱中烘干至恒重 o根据含水率计算各组分的干重 ∀按公式 Ω总 € Ω干 n Ω皮 n
Ω枝 n Ω叶 n Ω根计算样木各组分的生物量 ∀用相对生长法建立生物量与胸径k ∆l !树高k Ηl的回归方
程 }Ω干 € s1su{zk ∆u Ηls1{yzw oρ€ s1||w ~Ω皮 € s1ssuvk ∆u Ηlt1ssvy oρ€ s1|y{ ~Ω枝 € s1ssuvk ∆u Ηlt1stxu oρ€
s1|zx ~Ω叶 € s1stt|k ∆u Ηls1{uxy oρ€ s1|{x ~Ω根 € s1swwwk ∆u Ηls1yx|y oρ€ s1|{x ∀用回归方程推算林木和林
分的生物量 o同时以年平均净生产量作为生产力的估测指标 ∀
2 .2 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测定
在样地内按梅花形设置 ux个面积为 t ° ≅ t °的小样方 o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 o灌木分为叶 !
茎 !根 o草本植物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o采用全挖法实测生物量 o同类的相同器官取混合样品 ∀死地
被物全部测定生物量 o取混合样品 ∀烘干至恒重后再估算干重 ∀
xt 第 w期 田大伦等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v 结果与分析
3 .1 杉木林速生阶段单株生物量
表 u列出了两代杉木人工林的测树因子和林木各器官的生物量 ∀可以看出 o第 t代杉木林各生长
级林木和平均木的胸径 !树高和单株生物量都高于第 u代杉木林 ∀就平均木来看 o第 t代杉木单株生物
量为 vz1xw ®ªo第 u代为 vw1zw ®ªo下降了 {1xu h ∀将两代杉木林平均木各器官的生物量进行比较 o第 t
代杉木树干 !根的生物量大于第 u代 o而枝 !叶和皮的生物量小于第 u代 o说明第 t代杉木树干具有较大
的生物量积累优势 o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o第 u代杉木对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
表 2 杉木人工林林分测树因子和林木单株生物量
Ταβ . 2 Τρεε βιοµ ασσιν τηε φιρστ ανδ σεχονδ γενερατιον Χηινεσεφιρ πλαντατιονσ
代数
Š¨ ±¨ µ¤·¬²±
生长级
Šµ²º·«ªµ¤§¨
株数
×µ¨¨±∏°¥¨µ
k·µ¨ #¨«°pul
平均胸径
∆ΒΗ
k¦°l
平均树高
Η
k°l
林木生物量 …¬²°¤¶¶²©·µ¨ k¨®ªl
干材
≥·¨°
树皮
…¤µ®
树干合计 ≠
≥∏¥·²·¤¯
树枝
…µ¤±¦«
树叶
¨¤©
树根
•²²·
合计
ײ·¤¯
t
u
´ wus tz1{ tu1x vy1vw y1yt wu1|x x1ty z1vt tv1wz y{1{|
µ vzx tx1{ tt1{ u{1s| x1t| vv1u{ w1tx x1yx ts1{y xv1|w
¶ zsx tu1y ts1{ tz1xw v1vv us1{z u1z| v1xv z1vv vw1xu
· wxs |1z |1x |1|s u1st tt1|t t1zv u1ss w1xy us1u
∏ vvs y1{ z1v w1uy s1{{ x1tw s1{x s1{y u1ux |1t
平均  ¤¨± uu{s tu1z ts1x t|1vt v1yu uu1|v u1|y v1{| z1zy vz1xw
´ vxz ty1w tu1s vt1zv z1yw v|1vz {1v| |1v{ |1ty yy1vs
µ v{v tw1t tt1{ uw1sy x1xx u|1yt y1sz z1ut z1wu xs1vt
¶ {{s tt1t |1v tu1|u u1zs tx1yu u1|v v1|| w1yv uz1tz
· uzs {1u {1| z1vy t1wt {1zz t1xu u1vv v1st tx1yv
∏ t|s y1s x1x u1{u s1xs v1vu s1w| s1|w t1wx y1us
平均  ¤¨± us{s tt1z |1{ ty1xy v1t| us1uy w1sw x1st x1wu vw1zv
≠树干合计是干材和树皮生物量之和 o下同 ∀ ׫¨ ¶∏° ²©¶·¨° ¤±§¥¤µ®o¶¤°¨¬± ¥¨ ²¯º q指杉木林的总株数 ∀ ײ·¤¯ ±∏°¥¨µ²©¶·¤±§¶q
3 .2 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
从表 v看出 o第 u代杉木林生物量比第 t代减少了 tw1wx·#«°pu o为 ty1xv h ∀两代杉木林生物量以
树干最大 o第 t !u代分别为 xu1u|和 wu1t{·#«°pu o占林分生物量 yt1s| h和 x{1uu h o其它组分生物量排
列顺序依次为树根 树叶 树枝 ∀同单株生物量相似 o第 t代杉木林的树干 !根生物量大于第 u代 o而
枝 !叶和皮的生物量小于第 u代 ∀第 t !u代树干 !树冠和树根分配的相对比例为 y1tΒt1{Βu1t和 x1|Βu1y
Βt1x o第 t代杉木林将更多的光合产物转到树干和根部 o而第 u代更多转移到树冠 ∀
表 3 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
Ταβ . 3 Στανδσ βιοµ ασσ οφ Χηινεσεφιρ πλαντατιονσ
代数
Š¨ ±¨ µ¤·¬²±
生长级
Šµ²º·«ªµ¤§¨
林木生物量 …¬²°¤¶¶²©·µ¨¨k·#«°pul
干材 ≥·¨° 树皮 …¤µ® 小计 ≥∏¥·²·¤¯ 树枝 …µ¤±¦« 树叶 ¨¤© 树根 • ²²· 合计 ײ·¤¯
t
u
´ tx1uy u1z{ t{1sw u1tz v1sz x1yy u{1|w
µ ts1xv t1|x tu1w{ t1xy u1tu w1sz us1uv
¶ tu1vz u1vw tw1zt t1|z u1w| x1tz uw1vw
· w1wy s1|s x1vy s1z{ s1|s u1sx |1s|
∏ t1wt s1u| t1zs s1u{ s1u{ s1zw v1ss
合计 ײ·¤¯ ww1sv {1uy xu1u| y1zy {1{y tz1y| {x1ys
´ tt1vv u1zx tw1sy v1ss v1vx v1uz uv1yz
µ |1ut u1tu tt1vv u1vu u1zy u1{w t|1uz
¶ tt1vz u1v{ tv1zx s1x| v1xt w1sz uv1|t
· t1|| s1v{ u1vz s1wt s1yv s1{t w1uu
∏ s1xw s1ts s1yw s1s| s1t{ s1u{ t1t{
合计 ײ·¤¯ vw1w{ z1zs wu1t{ {1ws ts1wv tt1uz zt1wx
yt 林 业 科 学 v{卷
图 t 两代杉木林各生长级的株数
和生物量分配百分比
ƒ¬ªqt ׫¨ ³¨µ¦¨±·¤ª¨ ²©·µ¨¨±∏°¥¨µ¤±§¥¬²°¤¶¶
²©§¬©©¨µ¨±·ªµ²º·«ªµ¤§¨ ¬± ≤«¬±¨ ¶¨ ©¬µ³¯¤±·¤·¬²±¶
第 t代生物量 …¬²°¤¶¶²©©¬µ¶·ª¨ ±¨ µ¤·¬²±~
第 u代生物量 …¬²°¤¶¶²©¶¨¦²±§ª¨ ±¨ µ¤·¬²±~
) π ) 第 t代株数 ×µ¨¨±∏°¥¨µ²©©¬µ¶·ª¨ ±¨ µ¤·¬²±~
ω 第 u代株数 ×µ¨¨±∏°¥¨µ²©¶¨¦²±§ª¨ ±¨ µ¤·¬²±q
将各生长级林木株数和生物量百分比作图 t ∀
株数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o且第 t代比第 u代分布
规整 o第 u代被压木的比例比第 t代少 ∀生物量的
分布则呈反 形 o第 t代优势木 !被压木比例高于第
u代 o而第 u代亚优势木和平均木比例较高 o可能与
林分密度有关 o同时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林木竞争
才开始 o分化不明显k田大伦等 ot||{l ∀
313 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空间结构
生物量空间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生物量在乔木 !
灌木 !草本和死地被物等不同层次的分配情况 ∀第
t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z1|v·#«°pu k表
wl o乔木层占 |z1vx h o地被物层所占比例较小 ∀第
u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zy1su·#«°pu o比第
t代低 tv1xw h o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t代小 o而
灌木 !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 t代的 u倍 ∀
原因是第 t代杉木林经营程度高 o下木在抚育过程
中被砍伐清除掉 ∀图 u更能说明这一点 o第 t代树干和树根的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大于第 u代 o而第 u代
枝 !叶 !地被物生物量的比例比第 t代高 o逻辑上讲枝叶比例大 o林冠对林地的遮盖面相应也大 o林下地
被物的生物量反而应小一些 ∀
表 4 杉木林生物量的空间分配规律
Ταβ . 4 Σπατιαλ διστριβυτιον οφ βιοµασσιν Χηινεσεφιρ πλαντατιονσ
代数
Š¨ ±¨ µ¤·¬²±
指标
Œ·¨°
乔木层
×µ¨¨
活地被物层 Šµ²∏±§√¨ ª¨·¤·¬²±
灌木层 ≥«µ∏¥ 草本层 ‹ µ¨¥ 小计 ≥∏¥·²·¤¯
死地被物层
¬·¨µ¯ ¤¼¨ µ
合计
ײ·¤¯
t
u
生物量 …¬²°¤¶¶k·#«°p ul {x1ys s1yt t1zu {z1|v
百分比 °¨ µ¦¨±·¤ª¨ k h l |z1vx s1y| t1|y tss
生物量 …¬²°¤¶¶k·#«°p ul zt1wx s1zs s1yw t1vw v1uv zy1su
百分比 °¨ µ¦¨±·¤ª¨ k h l |v1|| s1|u s1{w t1zy w1ux tss
图 u 杉木林生物量的空间分配规律
ƒ¬ªqu ⁄¬¶·µ¬¥∏·¬²± ²©¥¬²°¤¶¶¬± ≤«¬±¨ ¶¨ ©¬µ³¯¤±·¤·¬²±¶
树干 ≥·¨° ~Β 枝 …µ¤±¦«~ 叶 ¨¤©~ 根 •²²·~
活地被物 Šµ²∏±§√ ª¨¨·¤·¬²±~ 死地被物 ¬·¨µq
将林分各组分间的生物量比率k谌小勇等 o
t||yl列入表 x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之比 o
反映了第 t代杉木林的根系较为发达 o能为地上部
分输送更多的养分 ∀第 t代杉木林的非光合部分Π
光合部分和树干Π叶比率大于第 u代 o说明第 t代杉
木林使制造的养分大部分转移到树干等其它器官 ∀
树冠Π根和枝Π叶比率第 u代较高 o表明其树冠发达 !
树枝粗大 ∀
314 杉木人工林生产力
生产力为单位时间 !单位面积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考虑到同林龄人工
林特点 o采用年平均生物量作为净生产力指标k潘维俦等 ot|z{ ~t|{wl ∀由于没有将凋落物量 !根系损失
量和动物的啃食量计算在内 o该估算值比实际要低 ∀从表 y看出 o第 t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 u代的
t1u倍 o与两代杉木幼林的生产力比较结果一致 o杉木连栽引起生产力下降k刘煊章等 ot||zl ∀叶面积
比表明两代杉木林的针叶结构不同 o第 u代杉木的针叶狭小且厚 o尽管叶的生物量大 o但叶面积指数低 ∀
表 y还可看出 o第 u代杉木林内单位叶面积的光合生产率比第 t代要高 o说明第 u代杉木林还有一定的
zt 第 w期 田大伦等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生产潜力可挖掘 ∀
表 5 杉木林生物产量结构特征
Ταβ . 5 Χηαραχτεριστιχ οφ βιοµασσστρυχτυρειν Χηινεσεφιρ πλαντατιον
代数
Š¨ ±¨ µ¤·¬²±
地上部分Π地下部分
„¥²√¨ªµ²∏±§Π ˜±§¨µªµ²∏±§
树冠Π根
≤µ²º±Π•²²·
非光合部分Π光合部分
k×µ¨ 2¨¨¤©lЏ¨¤©
树干Π叶
≥·¨°Π¨¤©
枝Π叶
…µ¤±¦«Π¨¤©
t v1{v s1{{ {1vu x1|s s1zy
u x1wt t1yz x1|v w1sw s1{t
表 6 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力分析
Ταβ . 6 Προδυχτιϖιτψ οφ Χηινεσεφιρ πλαντατιον
代数
Š¨ ±¨ µ¤·¬²±
平均净生产力
„√ µ¨¤ª¨ ±¨ ·³µ²§∏¦·¬√¬·¼
k·#«°pu¤p tl
叶面积比
•¤·¬²²©¯¨ ¤©¤µ¨¤¤±§º ¬¨ª«·
k°u#®ªp tl
叶面积指数
¨¤©¤µ¨¤¬±§¨¬
叶净光合生产率
°µ²§∏¦·¬√¬·¼ ³¨µ¯ ¤¨©¤µ¨¤
k®ª#°pu¤p tl
t z1z{ z1ty y1vw s1tu
u y1w| w1ts w1u| s1tx
w 结论
第 t代杉木林的单株生物量为 vz1xw ®ªo第 u代为 vw1zw ®ªo下降了 {1xu h ∀两代杉木林的生物量
分别为 {x1y和 zt1wx·#«°pu o第 u代比第 t代减少了 ty1xv h ∀两代杉木林生物量以树干最大 o占林分
生物量 yt1s| h和 x{1uu h o其它组分生物量排列顺序依次为树根 树叶 树枝 ∀第 t代杉木林的树干 !
根生物量大于第 u代 o而枝 !叶和皮的生物量小于第 u代 o说明第 t代杉木树干具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
优势 o将更多的光合产物转到树干和根部 o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而第 u代更多转移到树冠 o对
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
各生长级林木株数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o第 u代被压木的比例比第 t代少 ∀生物量的分布呈反 
形 o第 t代优势木 !被压木比例高于第 u代 o而第 u代亚优势木和平均木比例较高 ∀
第 t代杉木林的生物量为 {z1|v·#«°pu o乔木层占 |z1vx h o地被物层所占比例较小 ∀第 u代杉木林
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zy1su·#«°pu o比第 t代低 tv1xw h o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t代小 o而灌木 !草本和
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 t代的 u倍 ∀第 t代杉木林的根系较为发达 o能为地上部分输送更多的养分 o
光合制造的养分大部分转移到树干等其它器官 ∀第 u代树冠发达 !树枝粗大 ∀
第 t代杉木林的平均生产力为 z1z{·#«°pu¤p t o第 u代为 y1w|·#«°pu¤p t o下降 t1u|·#«°pu¤p t o连栽
引起生产力下降 ∀第 u代杉木林的单位叶面积的光合生产率比较高 o说明第 u代杉木林还有较大的生
产潜力可挖掘 ∀
参 考 文 献
谌小勇 o彭元英 o张昌建等 q亚热带两类森林群落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q中南林学院学报 ot||y otyktl }t ∗ z
李育才主编 q面向 ut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y
刘煊章 o田大伦 o康文星等 q第二代杉木幼林生物量的定位研究 q林业科学 ot||z ovvk≥³qul }yt ∗ yy
潘维俦 o田大伦 o文仕知等 q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方法和实验技术 q中南林学院学报 ot|{w owktl }t{ ∗ u{
潘维俦 o李利村 o高正衡等 q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产量及其生产力的研究 q中南林科技 ot|z{kul }u ∗ tw
盛炜彤主编 q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 q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ot||u
田大伦 o盘宏华 o康文星等 q第二代杉木林生物量的研究 q中南林学院学报 ot||{ ot{kvl }tt ∗ ty
俞新妥编著 q杉木栽培学 q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ot||w
{t 林 业 科 学 v{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