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PINUS BUNGEANA

白皮松分布区的气候区划



全 文 :白皮松分布区的气候区划
王小平
k北京市林业局 北京 tsssu|l
王九龄 刘晶岚
k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tsss{vl
王国治
k甘肃省张掖市林业局 张掖 zvwsssl
关键词 } 白皮松 o分布区 o气候区划
收稿日期 }t||{2sv2t|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v|wzsx{sl ∀
ΧΛΙΜΑΤΙΧ Ρ ΕΓΙΟΝΑΛΙΖΑΤΙΟΝ ΟΝ ΤΗΕ ∆ΙΣΤΡΙΒΥΤΙΟΝ ΑΡ ΕΑ
ΟΦ ΠΙΝΥΣ ΒΥΝΓΕΑΝΑ
• ¤±ª ÷¬¤²³¬±ª
( Φορεστρψ Βυρεαυ οφ Βειϕινγ Μυνιχιπαλιτψ Βειϕινγtsssu|)
• ¤±ª¬∏¯¬±ª ¬∏¬±ª¯¤±
( Χολλεγε οφ Ρεσουρχεσ ανδ Ενϖιρον µεντ οφ Φορεστ , ΒΦΥ Βειϕινγtsss{v)
• ¤±ª Š∏²½«¬
( Φορεστρψ Βυρεαυ οφ Ζηανγψε Χιτψ, Γανσυ Προϖινχε Ζηανγψεzvwsss)
Αβστραχτ : …¤¶¨§²±·«¨ ¦¯¬°¤·¬¦§¤·¤²©ws µ¨³µ¨¶¨±·¤·¬√¨ ³¯²·¶¬±·«¨ §¬¶·µ¬¥∏·¬²±¤µ¨¤²© Πινυσβυνγεανα ∏¦¦qo
·«¨ §¬¶·µ¬¥∏·¬²± ¤µ¨¤¦¤± ¥¨ §¬√¬§¨§¬±·²y ¦¯¬°¤·¬¦µ¨ª¬²±¶}·«¨ ‘²µ·«o·«¨ • ¶¨·o·«¨ °¬§§¯¨o·«¨ ¶²∏·«2°¬§§¯¨o
·«¨ ¶²∏·«2º ¶¨·¤±§·«¨ ≥²∏·«µ¨¶³¨¦·¬√¨ ¼¯ ¥¼ ·«¨ ° ·¨«²§²© °≤„k³µ¬±¦¬³¯¨¦²°³²±¨ ±·¶¤±¤¯¼¶¬¶l ¤±§Œ≥’⁄„ׄ
¦¯∏¶·¨µ¤±¤¯¼¶¬¶q׫¨ µ¨¶∏¯·¶¶«²º·«¤·¬±·«¨ §¬¶·µ¬¥∏·¬²±¤µ¨¤²© Π. βυνγεανα ∏¦¦qo·«¨ ª¨²ªµ¤³«¬¦¤¯ ²¯¦¤·¬²±¶²©
§¬©©¨µ¨±·¦¯¬°¤·¬¦µ¨ª¬²±¶¤µ¨ §¬¶¦²±·¬±∏²∏¶¤±§·«¨ §¬©©¨µ¨±¦¨¶²©¦¯¬°¤·¬¦¦²±§¬·¬²±¤°²±ª·«¨ µ¨ª¬²±¶¤µ¨ √¨ µ¼¶¬ª2
±¬©¬¦¤±·q׫¨ ªµ²º·«³¤··¨µ± ²©·µ¨ ¶¨¤±§§¬¶·µ¬¥∏·¬²±·µ¨±§¶¬¶µ¨¯ ¤·¨§·²¦¯¬°¤·¬¦¦²±§¬·¬²± ¦¯²¶¨ ¼¯ qƒ∏µ·«¨µ°²µ¨ o
·«¨ ·¼³¬¦¤¯ ³¬¦®¬±ª¶¬·¨¶©²µ³µ²√¨ ±¤±¦¨ ·¨¶·¤µ¨ ¶¨¯¨¦·¨§q
Κεψ ωορδσ: Πινυσ βυνγεανα ∏¦¦qo⁄¬¶·µ¬¥∏·¬²± ¤µ¨¤o≤ ¬¯°¤·¬¦µ¨ª¬²±¤¯¬½¤·¬²±
白皮松k Πινυσβυνγεανα ∏¦¦q ¬¨ ∞±§¯ ql分布在 u|βxxχ ∗ v{βuxχ‘和 tsvβvyχ ∗ ttxβtzχ∞的范围内 o
在我国山西 !陕西 !甘肃 !河南 !四川 !湖北及湖南北部 z个省区均有分布 o分布区横跨暖温带 !北亚热带
及中亚热带 v个气候带k王小平 ot||{ ~赵炎 ot||x ~王九龄 ot||u ~• ∏q qqot|yzl ∀白皮松的分布具
有范围广阔 !不连续性明显 !分布区地形 !地貌复杂多变等特点 ∀由此造成分布区内气候因子变化多
样 o光 !热 !水 v大气象因子变化剧烈 o因此这些变化必然会给白皮松的生长和发育带来各种复杂的影
响 ∀因此对白皮松分布区内气候区进行划分 o对种源区的划分以及种子的合理使用有着理论和实践意
义 o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
1 材料与方法
t qt 气候资料的采集 在白皮松分布区内选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区 o布设 ws个气象样点 ∀选择样点
时 o除考虑中心分布区外 o特别注意在分布区边界的折线处也设了一定的样点 o以使所取气候资料能更
第 vx卷 第 w期t | | |年 z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
∂ ²¯1vx o ‘²1w
∏¯ qot | | |
确切地反应分布区的气候变化 ∀
因我国在林区一般无气象观测点 o并且一般气象站所在位置均比白皮松分布的下限要低 o为此 o我
们以海拔每升高 tss °温度降低 s1xx ε k徐化成 ot|{wl来校正各项温度指标 ∀在温度的改算中 o我们
无法推定坡向 !坡度等对其的影响k因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研究l o故选用一般方式 ∀降水量一般随海拔
的升高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o但这种变化很难定量化 o其它各气象因子均按同样方法进行推算 ∀故一
般采用气象观测站的数据 ∀
t qu 气候指标的确定 围绕影响白皮松生长及分布的水 !热 !光 v大气候因子分别选取气象指标 ∀热
量指标有 }年平均温度 !t月平均温度 !z月平均温度 ~水分指标有 }年平均降水量 ~光照因子有 }年平均
日照时数 ∀另外 o还选取了对光 !热 !水指标有再分配作用的纬度 !经度及海拔以及影响生长的无霜期
的长短等 ∀这样共选取 |个气候指标 ∀各点气候资料均为更接近于所在地区白皮松垂直分布的下限
资料 ∀统计结果如表 t所示 ∀
表 1 各样点地理气候因子统计表
Ταβ .1 Γεογραπηιχαλ ανδ χλιµ ατιχ φαχτορσ ατ σαµ πλε πλοτ ιν διστριβυτιον αρεα
地点
°¯ ²·¶


纬度
¤·¬·∏§¨
kβl

经度
²±ª¬·∏§¨
kβl

海拔
„ ·¯¬·∏§¨
k°l

年均温
 „×
k ε l

t月均温
 × ¬± ¤±q
k ε l

z月均温
 × ¬± ∏¯¼
k ε l

降水量
°µ¨¦¬³¬·¤·¬²±
k°°l

无霜期
ƒµ²¶·2©µ¨¨
³¨µ¬²§
k§l
日照时数
≥∏±¶«¬±¨
§∏µ¤·¬²±
k«l
成县 ≤«¨ ±ª¬¬¤± vv1{x tsy ttss tt1| s1{ uv1v yvz t|y tzuy1w
两当 ¬¤±ª§¤±ª vv1xx tsy1w |ss tt1w s1z uv yxs t|v tzvw1{
蓝田 ¬¤±·¬¤± vw1t ts{1yx {ss tu1x p t1u uw1u yy{ uts usss
汝阳 • ∏¼¤±ª vw1ww tts1wy {xs tw1u s1u uy1| yzw t{u t|{s1y
蒲县 °∏¬¬¤± vy1w ttt1t tvss {1z p y1w ux1t x{y tzt uxuv1t
临汾 ¬±ª©¨ ± vy1tw ttt1xw tvss tu1v p v1x uy z||1| t|y uwws
昌平 ≤«¤±ª³¬±ª v|1|w tt|1{ |x tt1z p w1t ux1{ xzs t|u uywt1w
关帝山 Š∏¤±§¬¶«¤± v{1ux ttt1zx tvxs x1| p ts1x ut xu|1z tss uxys
太岳山 פ¬¼∏¨¶«¤± vy1{z ttu1w {ss z1z p x1| uu yzt1| ttx twwz
松岭地区 ≥²±ª¯¬±ª§¬´∏ vw1{w ttx1tz { p |1y uv1v yvt1| uvs usxy
中条山 «²±ª·¬¤²¶«¤± vw1{x ttt1y yss |1z p x uu1| y|x1x uvy usus
伏牛山 ƒ∏±¬∏¶«¤± vv1tz ttt1{w xss tt1x p t1x uw1| {||1y uvv t||x
秦岭 ±¬±ª¯¬±ª vv1vx ts{1vw zxs tt1{ s uv1u |v| utz t|xx
窦团山 ⁄²∏·∏¤±¶«¤± vt1| tsx1v |ss tx s1| ux1v ttwv uzt tvxz1y
大巴山 ⁄¤¥¤¶«¤± vt1z ts|1y xss ty x uy tuzz uys twwz
午子山 • ∏½¬¶«¤± vu1| tsz1{w zss tw s1v ux {{u uwz t|ss
小陇山 ÷¬¤²¯²±ª¶«¤± vw1tz tsx1{w {ss tt1x p u1v uw1y yxx t{x utxw
武陵山k石门l • ∏¯¬±ª¶«¤±k≥«¬° ±¨l u|1xx ttt1u{ x|s ty1z w1| u{1x tvyw1{ u{t tyxy
松潘 ≥²±ª³¤± vu1{z tsv1y tvss x1z p w1x tw1x zu|1x y{ t|sz
韩城 ‹¤±¦«¨ ±ª vx1{w tts1x tsss tu p v1{ uw xyu1t uwx uuzs
关山 Š∏¤±¶«¤± vw1{v tsy1| tsss ts p |1x ut x|z1w t{s utws
黄龙山 ‹∏¤±ª¯²±ª¶«¤± vx1{ ts|1{v yss { p z1x uu yus1y tyx uxss
吕梁山 |¯¬¤±ª¶«¤± vz1wx ttt1xw tuss {1v p z1| ut1x xyv tys uzsx1t
巴东 …¤§²±ª vs1wx tts1x tsss tz1x s1z u{1y ttss uwt t{zw
保康 …¤²®¤±ª vt1vx ttt1u tsss tx v1u uy1w |uu uws t{st
神农架 ≥«¨ ±±²±ª­¬¤ vt1yz tts1z ttss tu1u s1z uv |zv1z uuz t{zs
陨西 ≠∏±¬¬ vv1tz tts1wx ttxs tx1w p u1u uz1x z{s1u uvy t{{y1{
柞水 «∏²¶«∏¬ vv1u ts|1sz zyx { p t ux |vz1| uut t|tu
洛南 ∏²±¤± vw1ux tts1t {ss tu p u1x uy x{w1| uu{ usss
凌川 ¬±ª¦«∏¤± vx1yx ttv1v tvxs z1| p y1u uu1u zss tys uyvu1v
南阳 ‘¤±¼¤±ª vu1yw ttu1| wus tw1| s1| uz1w {sx1{ uu| utty
榆次 ≠∏¦¬ vz1yz ttu1| txss |1{ p y1t uv1x wvy1| t{t1z uyyv1u
太行山k和顺lפ¬«¤±ª¶«¤±k‹ ¶¨«∏±l v{1t ttv1z yxs y1v p |1u t|1{ x{u tuz uztt1w
霍州 ‹∏²½«²∏ vy1y ttu1sx tsss tu1t p v vu1u wys1| t|z uxwy1x
汾西 ƒ ±¨¬¬ vy1w ttt1u tuss tt1t p w1y uu1w xxt t{z uyss
隰县 ÷¬¬¬¤± vy1x tts1wx ttss |1t p z t{ xyy1u tyv1t uzws1|
安泽 „±½¨ vy1t ttu1t ttzt1u |1w p y1v uv ysz1z tzy uxty1{
卢氏 ∏¶«¬ vv1z ttt1u {xs tu1x p t1w ux1v ywz1{ tzx utt{
西峡 ÷¬¬¬¤ vv1x ttt1wx tsss tx1t s1u uz1w {{t uvy uts|
留坝 ¬∏¥¤ vv1y tsz1u |xs tt1w p s1{ uv1w {|s1v t|s t|vw
ust 林 业 科 学 vx卷
表 2 气象因子与前 3 个主分量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
Ταβ .2 Λατεντ ροοτσ ανδ ϖεχτορσ οφ τηε φιρστ τηρεε
πρινχιπλε χοµ πονεντστο χλιµ ατιχ φαχτορσ
指标 Œ±§¨ ¬ Ψt Ψu Ψv
纬度 ¤·¬·∏§¨ p s1tywt s1wwy{ s1vywx
经度 ²±ª¬·∏§¨ p s1v||u s1uyys p s1sxzu
海拔 „ ·¯¬·∏§¨ p s1ttwv s1yvwx p s1s|z{
年均温  q„ q× p s1t{{{ p s1vs|z s1{ux{
t月均温  q× ¬± ¤± q s1wt{v s1txtv s1uxyz
z月均温  q× ¬± ∏¯¼ s1wvu| p s1sztz s1st{y
降水量  q„ q³µ¨¦¬³¬·¤·¬²± s1vs|s s1wsxw s1vt||
无霜期 ƒµ²¶·2©µ¨¨³¨µ¬²§ s1v{xz p s1s{{u p s1syyy
日照时数 ≥∏±¶«¬±¨ §∏µ¤·¬²± s1v|z| s1tzyu p s1stzx
特征根 ¤·¨±·µ²²·¶ w1xzss t1{w|s s1{xwv
贡献率 ≤²±·µ¬¥∏·¬²± µ¤·¨k h l xs1zzz| us1xwwz |1w|uu
累计贡献率 ײ·¤¯ ¦²±·µ¬¥∏·¬²±µ¤·¨k h l xs1zzz| zt1vuuy {s1{tw{
t qv 分析方法 首先采用主分量分析 o将错综
复杂的多个气候因子简化成少数几个综合因子 o
通过排序确定大致趋势 ∀然后 o用 Œ≥’⁄„× „ 模
糊聚类方法 o将隶属关系程度不同的样点进行分
类 o使气候区区划建立在客观 !合理的基础上k徐
化成 ot|{w ~黄智慧 ot||u ~楼世博 ot|{w ~袁嘉祖 o
t|{{ ~阳含熙 ot|{tl ∀
2 结果与分析
u qt 主分量分析结果 经主分量计算 o|个气象
因子与前 v个主分量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如表 u∀
从表 u可以看出 o前 v个主分量累计贡献率
已达 {s1{u h o其中第一主分量主要与 t月均温 !
z月均温 !无霜期 !日照时数有关 o主要反应极限
温度 !生长期和日照状况 ~第二主分量主要与纬度 !海拔 !降水量有关 o是第一主分量的补充 o主要反映
水分状况 ~第三主分量主要与纬度 !年均温及降水量有关 o是对第一 !二主分量的补充 o主要反映平均热
量状况 ∀
根据各样点主分量的得分值 o作出排序图 ov个主分量两两相配 o可构成 v个排序图 ∀应该认为 o在
这 v个排序图中 o从区划的角度出发 o以 Ψt和 Ψu排序图最为理想 ∀结果如图 tt所示 ∀
图 t 气象点两个主分量排序图
ƒ¬ªqt ≤ ¤¯¶¶¬©¬¦¤·¬²± ²©·«¨ ©¬µ¶·u ³µ¬±¦¬³¯¨¦²°³²±¨ ±·¶²± ¦¯¬°¤·¬¦¶¬·¨¶
t 昌平 ≤«¤±ª³¬±ªou榆次 ≠∏¦¬ov太行山k和顺lפ¬«¤±ª¶«¤±k‹ ¶¨«∏±l ow关帝山k中阳lŠ∏¤±ª§¬¶«¤±k«²ª±¼¤±ªl ox吕梁山k蒲县l|¯¬¤±ª¶«¤±k°∏¬¬¤±l oy
霍州 ‹∏²½«²∏oz太岳山 פ¬¼∏¨¶«¤±o{蒲县 °∏¬¬¤±o|隰县 ÷¬¬¬¤±ots韩城 ‹¤±¦«¨ ±ªott黄龙山 ‹∏¤±ª¯²±ª¶«¤±otu临汾 ¬±ª©¨ ±otv安泽 „±½¨ otw凌
川 ¬±ª¦«∏¤±otx松岭地区 ≥²±ª¯¬±ª§¬´∏oty汾西 ƒ ±¨¬¬otz汝阳 • ∏¼¤±ªot{中条山k沁水l«²±ª·¬¤²¶«¤±k±¬±ª¶«∏¬l ot|洛南 ∏²±¤±ous西峡 ÷¬¬¬¤out
卢氏 ∏¶«¬ouu郧西 ≠∏±¬¬ouv南阳 ‘¤±¼¤±ªouw 神农架 ≥«¨ ±ª±²±ª­¬¤oux大巴山k镇平l⁄¤¥¤¶«¤±k«¨ ±ª³¬±ªl ouy保康 …¤²®¤±ªouz巴东 …¤§²±ªou{武
陵山k石门l • ∏¯¬±ª¶«¤±k≥«¬° ±¨l ou|伏牛山 ƒ∏±¬∏¶«¤±ovs蓝田 ¤±·¬¤±ovt柞水 «∏²¶«∏¬ovu午子山k西乡l • ∏½¬¶«¤±k÷¬¬¬¤±ªl ovv秦岭 ±¬±ª¯¬±ovw小
陇山k天水l÷¬¤²¯²±ª¶«¤±k׬¤±¶«∏¬l ovx留坝 ¬∏¥¤ovy 两当 ¬¤±ª§¤±ªovz关山 Š∏¤±¶«¤±ov{窦团山 ⁄²∏·∏¤±¶«¤±ov|松潘 ≥²±ª³¤±ows成县 ≤«¨ ±ª¬¬¤±
从图 t可以看出 o由于白皮松的分布特点 o有些地理位置上相距并不远的点在图上却较分散 ∀但
在中心分布区 o从大轮廊上看 o样点分布仍较集中 o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白皮松分布区气候区划分的界
限 ∀根据主分量分析的初步结果 o可粗略地将白皮松分布区分为五个气候区 o其中 ´区主要包括山西
的中部 !中南部及陕西的东北部地区 ~µ区包括陕西中部和东部 !山西南部及河南西部地区 ~¶区包括
vst w期 王小平等 }白皮松分布区的气候区划
河南中西部及陕西南部地区 ~·部主要包括甘肃南部 !陕西南部及四川北部地区 ~∏区主要包括湖北及
湖南北部地区 ∀
u qu Œ≥’⁄„× „模糊聚类结果 为更客观反映样点的归属 o进行了 Œ≥’⁄„× „ 模糊聚类 o即在对主分
量排序图分析 !判定的基础上 o以类的数量为 y进行聚类 ∀根据计算结果 o将隶属度 s1w作为样点能否
归类的界值 o最后将各样点进行归类 ∀结果如图 v所示 ∀
表 3 ΙΣΟ∆ΑΤΑ聚类结果表
Ταβ .3 Ρεσυλτ οφ ΙΣΟ∆ΑΤΑ χλυστερ
类别 ×¼³¨ 样点数 ‘²q²©¶¤°³¯¨¶¬·¨¶ 地点 °¯ ¤¦¨
´ x 两当 ¬¤±ª§¤±ª成县 ≤«¨ ±ª¬¬¤±小陇山 ÷¬¤²¯²±ª¶«¤±关山 Š∏¤±¶«¤±留坝 ∏¬¥¤
µ | 中条山 «²±ª·¬¤²¶«¤±临汾 ¬±ª©¨ ±韩城 ‹∏¤±¦«¨ ±ª松岭地区 ≥²±ª¯¬±ª§¬´∏
黄龙山 ‹∏¤±ª¯²±ª¶«¤±汾西 ƒ ±¨¬¬卢氏 ∏¶«¬汝阳 • ∏¼¤±ª洛南 ∏²±¤±
¶ z 蒲县 °∏¬¬¤±安泽 „±½¨ 太岳山 פ¬¼∏¨¶«¤± 榆次 ≠∏¦¬隰县 ÷¬¬¬¤±吕梁山 |¯¬¤±ª¶«¤±凌川 ¬±ª¦«∏¤±
· z 西峡 ÷¬¬¬¤伏牛山 ƒ∏±¬∏¶«¤±郧西 ≠∏±¬¬蓝田 ¤±·¬¤±柞水 «∏²¶«∏¬神农架 ≥«¨ ±ª±²±ª­¬¤
∏ v 巴东 …¤§²±ª石门 ≥«¬° ±¨保康 …¤²®¤±ª
√ v 午子山 • ∏½¬¶«¤±窦团山 ⁄²∏·∏¤±¶«¤±大巴山 ⁄¤¥¤¶«¤±
º y 关帝山 Š∏¤±§¬¶«¤±和顺 ‹ ¶¨«∏±霍州 ‹∏²½«²∏南阳 ‘¤±¼¤±ª昌平 ≤«¤±ª³¬±ª松潘 ≥²±ª³¤±
根据Œ≥’⁄„ׄ 聚类分析结果 o结合各样点的地理位置对各样点进行客观地归类 o结果如图 u所示 ∀
图 u 气候样点分类坐标排序图
ƒ¬ªqu ≤ ¤¯¶¶¬©¬¦¤·¬²± ²©¤¬¬¶¤·¦¯¬°¤·¬¦³¯²·¶
图 v y个气候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ƒ¬ªqv ׫¨ ¶®¨·¦«ª¨²ªµ¤³«¬¦¤¯ ²¯¦¤·¬²± ²©y ¦¯¬°¤·¬¦µ¨ª¬²±¶
图 u表明 o除几个极点较分散外 o各样点基本分布较
为集中 o且与其地理位置有很强的关联性 o即一般地理位
置较为接近的样点在分类时基本上可分为同类 o且类与
类之间即各气候区之间界限相对较为清楚 ∀据此 o我们
将白皮松自然分布区分为 ´ q西部气候区 ~µ q中部气候
区 ~¶ q北部气候区 ~· q中南部气候区 ~∏ q西南部气候
区 ~√ q南部气候区等 y个气候区k图 vl ∀
很显然 o白皮松在中部 !北部及西部气候区分布相对
较为集中 o无论从样点的密集程度上或是地理位置上均
表现出类似的规律 ∀中南 !西南及南部气候区属于白皮
松分布较为边缘地区 o这些地区地形 !地貌变化复杂 o样
点在图上及地理位置也都较为分散 ∀另外 oy个气候区归
类以外的分散点也都分别代表白皮松分布临界线附近的
气候条件 o它们因与其他样点之间或彼此之间气候条件
wst 林 业 科 学 vx卷
相差较大 o故不能归类 o但这并不说明白皮松在此类点上生长较差或分布较少 ∀白皮松尽管分布范围
比油松小不了许多 o但因其分布过于分散 o故划分的气候区数目明显比油松要少k徐化成等 ot|{wl ∀
u qv 各气候区的范围及气候特点 白皮松分布具有广阔性与不连续性同时存在的特点 o分布区内地
形 !地貌变化较大 o从而形成了不同区域气候特点的多样性 ∀将各气候区的气候资料进行汇总 o结果见
表 w ∀
表 4 6 个气候区地理2气候因子分类表
Ταβ .4 Χλασσιφιχατιον οφ γεογραπηιχαλ ανδ χλιµ ατιχ φαχτορσ ατ 6 χλιµ ατιχ ρεγιονσ
北部气候区
‘²µ·«
西部气候区
• ¶¨·
中部气候区
¬§§¯¨
中南部气候区
¬§§¯ 2¨¶²∏·«
西南部气候区
≥²∏·«2º ¶¨·
南部气候区
≥²∏·«
纬度 ¤·¬·∏§¨ k‘βl vx1yx ∗ vz1yz vv1xx ∗ vw1{v vv1z ∗ vy1w vt1yz ∗ vw1t vt1z ∗ vu1| |1xx ∗ vt1|x
经度 ²±ª¬·∏§¨ k∞βl ttt1t ∗ ttu1{ tsx1{w ∗ tsz tts1t ∗ ttx1tz ts{1vw ∗ ttt1{w tsx1v ∗ ts|1y s1x ∗ ttt1u{
海拔 „ ·¯¬·∏§¨ k°l {ss ∗ txss {ss ∗ ttss yss ∗ tvss xss ∗ txss xss ∗ |ss x|s ∗ tsss
年均温  q„ q×k ε l z1z ∗ |1w ts1s ∗ tt1| {1s ∗ tw1u tt1x ∗ tx1w tw1s ∗ ty1s tx1s ∗ tz1x
t月均温  q× ¬± ¤± qk ε l p x1| ∗ z1| p |1x ∗ s1{ p |1y ∗ s1u p u1u ∗ s1z s1v ∗ s1x s1z ∗ w1|
z月均温  q× ¬± ∏¯¼k ε l t{1s ∗ ux1t ut1s ∗ uw1y uu1s ∗ uy1| uv1u ∗ uz1x ux1s ∗ uy1s uy1w ∗ u{1y
降水量  q„ q³µ¨¦¬³¬·¤·¬²±k°°l wvy1| ∗ yzt1| x|z1w ∗ {|s1v xxt ∗ z||1| yy{ ∗ |zv1z {{u ∗ tuzz |uu ∗ tvyx
无霜期 ƒµ²¶·2©µ¨¨³¨µ¬²§k§l ttx ∗ t{t1z t{s ∗ t|y tyx ∗ uwx uts ∗ uvy uwz ∗ tuzt uws ∗ u{t
日照时数 ≥∏±¶«¬±¨ §∏µ¤·¬²±k«l twwz ∗ uzws1| tzuy1w ∗ utxw t|{s ∗ uyss t{zs ∗ uts| tvxz1y ∗ t|ss yxy ∗ t{zw
´ q西部气候区
本区主要包括秦岭西段北坡 !西北坡 !西南坡及徽成盆地及关山 !小陇山等地 o是集中分布的最西
部 o纬度在 vv1xx ∗ vw1{vβ‘o经度为 tsx1{w ∗ tsz1usβ∞o海拔较北部气候区稍低为 {ss ∗ ttss ° ∀
本区水分及热量状况均相对好于北部区k降水量为 x|z1w ∗ {|s1v °° o年均温在 ts1s ∗ tt1| ε l o
气温日较差及年较差均不大 o适宜于白皮松生长 o尤其在甘肃的成县 !徽县 !两当 !陕西的留坝等地生长
良好 ∀成县红川乡有一片树龄在 tsss年以上的白皮松林 o平均胸径 t1s ∗ t1x ° o平均高达 uv ∗ vu ° o
至今仍枝繁叶茂 o生长势旺盛 ∀在两当县杨官峡白皮松自然保护区内 ows ¤生白皮松平均树高为 tt1v
° o平均胸径达 ty1y¦° ∀
µ q中部气候区
本区是白皮松分布的中心地带 o以陕西 !山西 !河南三省交界处为中心 o向四周延伸 o是最适宜于白
皮松生长的地区之一 ∀纬度在 vv1z ∗ vy1wβ‘o经度在 tts1t ∗ ttx1tzβ∞o海拔变化幅度较大 o上 !下限
相差达 zss °kyss ∗ tvss °l ∀
本区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 !陕西东部 !河南西部的临汾 !中条山 o韩城 !大松岭 o洛南 !卢氏及汝阳等
地 ∀降雨充沛 !气温适中k年均温 {1s ε ∗ tw1u ε l日照充足k日照时数为 t|{s ∗ uyss «l o很适宜于白
皮松生长 o尤其在秦岭东段南麓 !东南麓生长更佳 o更适宜大力发展的地区 ∀
¶ q北部气候区
本区主要包括吕梁山 !太岳山 !关帝山等地 o基本均在山西省的中部及中西 !中南部 o是白皮松集中
分布的最北部 o纬度在 vx1yx ∗ vz1yzβ‘o经度为 ttt1t ∗ ttu1{β∞o海拔在 {ss ∗ txss ° o是白皮松垂直
分布平均最高处 ∀
本区日照充足 !温度适中 !四季分明 o较高的海拔补充了降水的相对不足 o白皮松生长较为良好 ∀
在山西榆次乌金山自然保护区内 owu ¤生白皮松平均树高 z1y ° o平均胸径 tv1|¦° ∀
· q中南部气候区
本区位于北纬 vt1yz ∗ vw1tsβ‘o东经 ts{1v ∗ ttt1{wβ∞∀主要在河南西峡 o伏牛山南坡 o陕西的柞
水 !蓝田及湖北的郧西 !神农架地区 ∀年平均温度为 tt1x ε ∗ tx1w ε o降水量为 yy{1s ∗ |zv1z °° o日
照时数为 t{zs ∗ uts| «o光 !热 !水三大因子相互匹配较好 o非常适宜于白皮松生长 ∀
据对陕西蓝田辋川乡的白皮松林的调查 ovx ¤生时平均树高达 tv1v ° o平均胸径达 t{1w ¦° o这一
地区是白皮松生长最好的地区 ∀
xst w期 王小平等 }白皮松分布区的气候区划
∏ q西南气候区
本区为白皮松分布最西南部 o主要在四川省江油市的北部k窦团山l o陕西大巴山林区及西乡县午
子山等地 o地理位置在 vt1z ∗ vu1|β‘otsx1v ∗ ts|1yβ∞∀
本区雨量充沛 o年平均降雨量在 {{u ∗ tuzz °°之间 o生长期长k无霜期在 uwz ∗ uzt §l o年均温为
tw1s ε ∗ ty1s ε o分布海拔较低kxss ∗ |ss °l ∀
由于本区地形变化大 o人为破坏严重 o现以零星分布为主 ∀大都生长于山顶或直接扎根于岩石上 o
生长不良 ∀在四川江油窦团山 oxs ¤生白皮松平均树高仅 z1u ° o平均胸径为 ts1w¦° ∀
√ q南部气候区
本区为白皮松分布最南部 o也是以前从未报道有白皮松分布的地区 ∀纬度为 u|1xx ∗ vt1vxβ‘o经
度在 tts1x ∗ ttt1u{β∞∀
本区温度较高 o年均温在 tx1s ∗ tz1x ε 之间 o年平均降水量为 |uu ∗ tvyx °° o垂直分布在 x|s ∗
tsss °之间 ∀
本区主要包括湖北的巴东 !保康及湖南的石门k武陵山支脉l o成片分布不多 o主要是零星分布 ∀白
皮松在此区生长一般 ∀
3 结论与讨论
利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和 Œ≥’⁄„× „ 模糊聚类方法进行的白皮松分布区气候区划结果表明 o在光 !
热 !水 v大综合气候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t月和 z月的平均温度 !日照时数及年平均降水量 ∀白皮
松整个分布区内从南到北 o水热条件变差 o而光照条件得以明显改善 o从东到西 o水分及热量状况均变
差 ∀由此造成白皮松整个分布区被分成界限明显的 y个气候区 ∀
在白皮松分布区的 y个气候区中 o各气候区之间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 o而且在不同的气候区内白
皮松的生长状况不同 o处于中部 !中南部及西部气候区是白皮松分布的中心地区 o也是生长较好的地
区 o而南部 !北部及西南部气候区为白皮松的零星分布区 o白皮松在这些地区不仅分布的面积较小 !大
都为散生 o而且生长不良 ∀这一方面说明 o白皮松对气候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 o同时也说明气候条件越
是接近其最适范围 o白皮松的生长状况越好 ∀
参 考 文 献
黄智慧 q毛白杨分布区气候区划的研究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t||u o∂ ²¯ qtw o增刊 v }uy ∗ vu
楼世博 q模糊数学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w qttz ∗ tuw
赵 焱等 q白皮松天然林分布规律的研究 q西北植物学报 ot||x otxkul }tyt ∗ tyy
盛炜彤等 q杉木生长区气候区划的初步研究 q林业科学 ot|{t otzktl }xs ∗ xz
王九龄 q中国北方造林技术大全 q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ot||u }xys ∗ x|v
王小平 q白皮松种子及球果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t||{ ouskvl }ux ∗ vt
徐化成等 q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布和种源区的划分 q林业科学 ot|{w otzkvl }ux{ ∗ uzs
童再康等 q黄山松分布区气候生态区划 q中南林学院学报 ot||v otvktl }{t ∗ {z
阳含熙等 q植物生态的数量分类方法 q北京 }科学出版社 ot|{t o{u ∗ {z
姚丽华等 q侧柏分布区气候区划的研究 q北京林业 ot|{w oktl }t ∗ {
袁嘉祖 q模糊数学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q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ot|{{
• ¤¯·¨µ‹ q ∂ ª¨¨·¤·¬²± ²©·«¨ ∞¤µ·«q²±§²±q × «¨ ∞±ª¯¬¶« °µ¨¶¶qt|zv
• ∏q qq ׫¨ ³«¼·²ª¨ ²ªµ¤³«¬¦§¬¶·µ¬¥∏·¬²± ²©³¬±¨ ¶¬± ≤«¬±¤q ׫¨ • ²±¤¯§°µ¨¶¶≤²qo ‘¨ º ≠²µ®qt|yz
yst 林 业 科 学 vx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