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Germplasm Resource and Habitat Types of Wild Begonia in Subtropical Region of Guizhou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秋海棠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



全 文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园  艺  学  报  2001 , 28 (1) : 52~56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收稿日期 : 2000 - 08 - 16 ; 修回日期 : 2000 - 11 - 09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秋海棠种质资源及其生
境类型
代正福 周正邦
(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贞丰 562200)
摘  要 : 贵州亚热带地区有野生秋海棠 19 种 (含新记录种) , 其中 1 种仅分布于黔北 , 1
种仅分布于黔东北 , 4 种仅分布于黔东南 , 8 种仅分布于黔南。其生境类型可分为灌丛湿地
型、森林湿地型和阴湿岩石型 , 以阴湿岩石型的种类较多。其按用途可分为观赏型和兼用型 ,
以观赏型种类占多数。粗喙秋海棠、截裂秋海棠、美丽秋海棠、光叶秋海棠和小秋海棠 5 种
处于濒危状态。
关键词 : 亚热带 ; 野生秋海棠 ; 种质资源 ; 生境类型
中图分类号 : S 6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5132353X (2001) 0120052205
秋海棠 ( Begonia) 为秋海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 全世界约有 900 种 , 主要分布于热
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野生秋海棠 90 种〔1 ,2〕, 以西南和华南地区种类较多。贵州亚热带
地区有野生秋海棠种质资源 19 种 , 主要分布于贵州高原周边斜坡海拔 1 000 m 以下地带 ,
以黔南最为丰富〔1 ,3 ,4〕, 但在园艺开发方面却非常少。
贵州亚热带地区位于贵州的边缘地带 , 系云贵高原向东部湘西低山丘陵过度的阶梯状
斜坡地带 , 又是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强烈岩溶山原 , 地势由西分别向北、
东、南三面倾斜降低 , 全区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5〕, 沟谷季雨林保存较好。野生秋海
棠在本区海拔 200~1 000 m 范围内均有分布。
1  秋海棠种质资源
贵州亚热带地区有野生秋海棠 19 种 , 检索表如下 :
1 . 茎直立或匍匐 , 茎生多叶 , 或花梗具 2~4 叶。
2 . 茎直立 , 叶数多 , 果 3 室 , 无翅。
 3 . 花 4~6 枚蔟生叶腋 , 果无翅 (1) 粗喙秋海棠 Begonia crassirostris Irmsch.⋯⋯⋯⋯⋯⋯⋯⋯⋯⋯⋯
2 . 茎下呈匍匐生根 , 多数从块茎上抽出花梗 , 有 2~4 叶。
4 . 叶卵形或宽卵形 , 常不分裂 , 叶缘有细锯齿 , 蒴果 3 室。
5 . 花丝及花柱大部分合生为长 2~4 mm的柄 (2) 中华秋海棠B . sinensis DC.⋯⋯⋯⋯⋯⋯⋯⋯⋯
5 . 花丝及花柱大多分离 , 或基部短 , 合生成不超过 1 mm的柄。
6 . 植株较大 , 叶片宽大 , 聚伞花序有多花 , 花梗长于叶柄 ⋯⋯⋯⋯⋯⋯⋯⋯⋯⋯⋯⋯⋯⋯⋯⋯
     (3) 秋海棠B . yunnanensis Lévl.⋯⋯⋯⋯⋯⋯⋯⋯⋯⋯⋯⋯⋯⋯⋯⋯⋯⋯⋯⋯⋯⋯⋯⋯⋯⋯⋯
4 . 叶掌状分裂 , 近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 , 长与宽相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 . 叶片掌状分裂达中部以下。
8 . 叶裂片呈长圆状披针形 , 不再分裂 , 蒴果有 3 翅 , 1 翅较大 , 长圆形 ⋯⋯⋯⋯⋯⋯⋯⋯⋯
(4) 周裂秋海棠B . circumlobata Hance⋯⋯⋯⋯⋯⋯⋯⋯⋯⋯⋯⋯⋯⋯⋯⋯⋯⋯⋯⋯⋯⋯⋯
8 . 叶裂片、中裂片可再分裂 , 蒴果有一枚特大翅或无翅。
9 . 蒴果 3 室 , 有翅 (5) 截裂秋海棠B . truncatiloba Irmsch.⋯⋯⋯⋯⋯⋯⋯⋯⋯⋯⋯⋯⋯⋯⋯
9 . 蒴果 3 室 , 无翅 (6) 薄叶秋海棠B . laminariae Irmsch.⋯⋯⋯⋯⋯⋯⋯⋯⋯⋯⋯⋯⋯⋯⋯⋯
9 . 蒴果 2 室 , 有翅 (7) 掌裂叶秋海棠B . pedatifida Lévl.⋯⋯⋯⋯⋯⋯⋯⋯⋯⋯⋯⋯⋯⋯⋯⋯
7 . 叶片掌状浅裂或边缘有不规则三角形裂片。
10. 叶片斜卵形 , 基部心形 , 先端尖 , 具根状茎 , 蒴果具柔毛 ⋯⋯⋯⋯⋯⋯⋯⋯⋯⋯⋯⋯⋯
       (8) 裂叶秋海棠B . iaciniata Roxb.⋯⋯⋯⋯⋯⋯⋯⋯⋯⋯⋯⋯⋯⋯⋯⋯⋯⋯⋯⋯⋯⋯⋯⋯
10. 叶片近圆形 , 基部深心形 , 先端圆钝 (9) 葡萄叶秋海棠B . edulis Lévl.⋯⋯⋯⋯⋯⋯⋯⋯
1 . 匍匐茎或块茎 , 叶基生 , 花梗通常无叶或有一枚缩小的叶。
11. 植株具根状茎。
12. 蒴果有翅 (10) 一点血秋海棠B . wilsonii Gagnep.⋯⋯⋯⋯⋯⋯⋯⋯⋯⋯⋯⋯⋯⋯⋯⋯⋯
12. 蒴果无翅。
13. 叶片盾形 , 革质 , 全缘 (11) 盾叶秋海棠B . cavalerei Lévl.⋯⋯⋯⋯⋯⋯⋯⋯⋯⋯⋯⋯
13. 叶片卵圆形 , 纸质 , 边缘有锯齿或浅裂片。
14. 根状茎较粗 , 叶缘有不规则的浅裂片。
15. 叶片大 , 宽 10 cm以上 , 基部心形 , 蒴果无毛 ⋯(12) 歪叶秋海棠B . augustinei Hemsl.
15. 叶片较小 , 不超过 8 cm , 基部心形 , 略斜 , 蒴果有长毛 ⋯⋯⋯⋯⋯⋯⋯⋯⋯⋯⋯
          (13) 长柄秋海棠B . smithana Yu⋯⋯⋯⋯⋯⋯⋯⋯⋯⋯⋯⋯⋯⋯⋯⋯⋯⋯⋯⋯⋯⋯
14. 匍匐茎生锈色柔毛 , 叶片卵圆形 ,边缘有细锯齿或浅波状 ,无裂片 ⋯⋯⋯⋯⋯⋯⋯⋯
  (14)蕺叶秋海棠B . limprichtii Irmsch.⋯⋯⋯⋯⋯⋯⋯⋯⋯⋯⋯⋯⋯⋯⋯⋯⋯⋯⋯⋯⋯
11. 植株无茎。
16. 叶片掌状中裂至深裂 , 中裂片再分裂 (15) 美丽秋海棠B . calophylla Irmsch.⋯⋯⋯
16. 叶片不分裂。
17. 雌雄花被片各为 2。
18. 叶片圆形 , 基部凹口张开 , 两面贴生柔毛 , 边缘有圆锯齿 ⋯⋯⋯⋯⋯⋯⋯⋯⋯
     (16) 柔毛秋海棠B . henryi Hemsl .⋯⋯⋯⋯⋯⋯⋯⋯⋯⋯⋯⋯⋯⋯⋯⋯⋯⋯⋯⋯
17. 雌雄花被片各为 3~5 枚。
18. 叶片斜卵圆形 , 基部斜心形 , 无毛 , 边缘有细锯齿 ⋯⋯⋯⋯⋯⋯⋯⋯⋯⋯⋯⋯
           (17) 光叶秋海棠B . summoglabra Yu⋯⋯⋯⋯⋯⋯⋯⋯⋯⋯⋯⋯⋯⋯⋯⋯⋯⋯⋯
19. 植株高 15~22 cm , 有叶 , 卵状心形 , 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 ⋯⋯⋯⋯⋯⋯⋯⋯
     (18) 心叶秋海棠B . labordei Lévl.⋯⋯⋯⋯⋯⋯⋯⋯⋯⋯⋯⋯⋯⋯⋯⋯⋯⋯⋯⋯
19. 植株矮小 , 基生叶 2~3 枚 , 圆形或宽卵形 , 边缘有圆锯齿 ⋯⋯⋯⋯⋯⋯⋯⋯
     (19) 小秋海棠B . parvula Lévl.⋯⋯⋯⋯⋯⋯⋯⋯⋯⋯⋯⋯⋯⋯⋯⋯⋯⋯⋯⋯⋯
其中粗喙秋海棠、周裂秋海棠、截裂秋海棠、一点血秋海棠、歪叶秋海棠、美丽秋海
棠和光叶秋海棠 7 种为该区近年来发现的新记录种。部分野生秋海棠分布区域狭窄 , 如粗
喙秋海棠和小秋海棠仅产于黎平 , 掌裂秋海棠仅分布于安龙 , 一点血秋海棠只产于锦屏 ,
美丽秋海棠只产于册亨 , 光叶秋海棠仅分布于习水 , 薄叶秋海棠只产于贞丰 , 且资源十分
有限 , 处于濒危状态。
351 期       代正福等 :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秋海棠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  资源分布
2. 1  垂直分布
贵州亚热带地区为南亚热带气候类型 , 灌丛、林下土壤及沟底和沟边的石岩阴湿 , 为
野生秋海棠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 但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生长有不同种类 , 海拔
300 m以下地区分布有小秋海棠、中华秋海棠和粗喙秋海棠 3 种 ; 海拔 300~500 m 区域分
布有秋海棠、光叶秋海棠、美丽秋海棠、裂叶秋海棠和掌裂秋海棠 5 种 ; 海拔 500~800 m
分布有柔毛秋海棠、薄叶秋海棠、蕺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盾叶秋海棠、一点血秋海
棠、葡萄叶秋海棠、截裂秋海棠、周裂叶秋海棠和秋海棠 10 种 ; 海拔 800~1 000 m 仅分
布有歪叶秋海棠 1 种 , 由于本区内的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 限制了森林层内植物的发育
空间 , 而导致野生秋海棠种类偏少。
2. 2  水平分布
贵州亚热带地区的北、东、南部存在着水分因子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差异 , 从而导致了
野生秋海棠植物资源呈现出片状分布格局 , 种类由南向东、向北依次减少。黔北 (包括赤
水和习水两县市) 为砂页岩山地类型 , 对野生秋海棠的生长发育不利 , 所以分布区域狭
窄 , 仅在沟边阴湿岩石缝隙中分布有蕺叶秋海棠和光叶秋海棠两种 , 其中光叶秋海棠仅分
布于该区 ; 黔东呈现出丘陵和山地类型 , 区域内岩溶发达 ,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 在本
区内野生秋海棠植物呈现出两版块状的分布格局。黔东北分布的种类较黔东明显偏少。黔
东北版块包括沿河、德江、印江、江口和松桃 5 县市 , 仅分布有中华秋海棠、秋海棠、长
柄秋海棠和蕺叶秋海棠 4 种 , 其中秋海棠和蕺叶秋海棠仅产于本区 ; 黔东南版块有锦屏、
黎平、榕江、从江、荔波、三都和独山 7 县 , 分布有野生秋海棠植物资源 9 种 , 其中粗喙
秋海棠、裂叶秋海棠和一点血秋海棠仅分布在该区 ; 黔南包括兴义、安龙、册亨、望谟、
贞丰、关岭和罗甸 7 县市 , 区内水热条件丰富 , 沟谷季雨林和岩溶十分发达 , 资源最丰
富 , 多达 9 种 , 其中截裂秋海棠、薄叶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葡萄叶秋海棠、歪叶秋海
棠、美丽秋海棠和柔毛秋海棠只产于该区。
造成野生秋海棠植物在贵州亚热带地区水平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除气候与环境因子
差异外 , 还由于水分因子控制着层内植物的生长 , 从而导致黔北资源明显偏少。
3  生境类型
野生秋海棠在贵州亚热带地区表现出极强的亲林性和耐阴性 , 根据其耐阴程度划分为
3 个生境类型。
3. 1  灌丛湿地型
此类型有粗喙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小秋海棠和薄叶秋海棠 4 种。上层灌木树种主
要有柃木 ( Eurya japonica) 、铜色叶胡颓子 ( Elaeaguns cuprea) 、水马桑 ( Weigela japonica
Var. sinica) 、盾叶莓 ( Rubus peltatus) 等 , 草本类有凤仙花 ( Impatiens balsamina) 、华南骨
碎补 ( Davallia formosana) 、锦香草 ( Phyllagathis cavaleriei) 、血水草 ( Eomecon chionantha) 、
福建莲座蕨 ( Angiopteris forkiensis ) 、华南紫萁 ( Osmunda vachellii ) 、金毛狗 ( Cibotium
barometz) 和其它禾本科植物。灌丛林下属半透光型 , 土壤常年湿润 , 有利于上述野生秋
45               园   艺   学   报                28 卷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海棠的生长。作者已将粗喙秋海棠、掌裂叶秋海棠引种于与原生境分布相似的自然环境中
进行盆截试验 , 获得成功。
3. 2  森林湿地型
林层结构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上层树种为高大乔木 , 主要种类有西南米槠
( 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spinulosa) 、木荷 ( Schima superba) 、蕈树 ( Altingia chinensis) 、小花
红苞木 ( Rhodoleia parvipetala) 、网脉山龙眼 ( Helicia reticulata) 、杜英 ( Elaeocarpus deci2
piens) 、苹果榕 ( Ficus oligodon ) 。灌木层有中华绣线梅 ( Neillia sinensis ) 、狭叶海桐
( Pittosporum glabratum var. neriifolium) 、穗序鹅掌柴 ( Schefflera delavayi) 野独活 ( Miliusa
chunii) , 毛九节 ( Psychotria siamica) 等。林下草本植物主要有接骨草 ( Davallia chinensis) 、
凤仙花和禾本科植物。林下透光性弱 , 土壤周年潮湿。在调查中仅发现截裂秋海棠、裂叶
秋海棠和葡葡叶秋海棠 3 种 , 生长发育良好 , 适合于荫湿环境栽培。
3. 3  荫湿岩生型
生长于此环境中的种类有秋海棠、周裂秋海棠、一点血秋海棠、盾叶秋海棠、歪叶秋
海棠、蕺叶秋海棠、柔毛秋海棠、长柄秋海棠、光叶秋海棠、美丽秋海棠、心叶秋海棠和
中华秋海棠 12 种 , 占该区野生秋海棠种类的 63 % , 生境为沟谷季雨林下的溪边岩石缝隙。
岩石周年湿润 , 滴水不断 , 长期不透阳光 , 湿度大 , 为耐荫湿类的野生秋海棠植物的生长
发育创造了极佳条件 , 其伴生种类均为苔藓和耐荫性蕨类 , 适合于公园、庭园石山盆景附
石栽培。
4  利用评价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秋海棠植物均有较高的观赏价植 , 是园林和庭园观赏的理想种
类 , 有的种类除用于观赏外 , 亦可入药 , 治疗各种疾病 , 根据其利用价值可分为观赏和兼
用两类。观赏类 : 主要用于园林和庭园观赏 , 如周裂秋海棠、截裂秋海棠、葡葡叶秋海
棠、盾叶秋海棠、歪叶秋海棠、长柄秋海棠、柔毛秋海棠、光叶秋海棠、心叶秋海棠、小
秋海棠和薄叶秋海棠等。兼用类 : 除用于观赏外 , 还可作为药用资源开发利用〔1 ,2〕, 如粗
喙秋海棠全草入药 , 用于解毒收敛 , 消肿止痛 ; 中华秋海棠全草能发汗、治肋骨痛 ; 秋海
棠有健胃、消肿、驱虫功效 ; 掌裂叶秋海棠根状茎能治吐血、子宫出血、胃痛、风湿和关
节炎 , 外用可治跌打损伤和毒蛇咬伤 ; 裂叶秋海棠治感冒、急性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炎、
跌打损伤、经闭和肝肿大等症 ; 一点血秋海棠根状茎治产后虚弱、咳嗽咯血、功能性子宫
出血和白带等症 ; 蕺叶秋海棠全草治跌打损伤 ; 美丽秋海棠块茎治跌打损伤、浮肿和毒蛇
咬伤。
参考文献 :
1  贵州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贵州植物志 (四)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98. 246~264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二册)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0. 934~945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 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3. 934~945
4  税玉民 , 黄素华. 云南秋海棠属植物小志. 云南植物研究 , 1999 , 21 (1) : 11~23
5  代正福 , 周正邦. 贵州亚热带地区的野生珍稀观赏植物资源. 园艺学报 , 1999 , 26 (4) : 248~254
551 期       代正福等 :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秋海棠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Germplasm Resource and Habitat Types of Wild Begonia in Subtropi2
cal Region of Guizhou
Dai Zhengfu and Zhou Zhengbang
( Guizhou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Crops , Zhenfeng 562200)
Abstract : There are nineteen species of wild begonia including new recorded species in subtropi2
calregion of Guizhou. They are distributed in Qianbei , Qiandongbei , Qiandongnan and Qiannan
respectively. Its habitat types are classified into shrub2wet land , forest2wet land and shade2wet rock
type , of which , the most species belong to shade2wetrock type. Ornamental and dual2purpose type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its utilization , of which , the most species belong to ornamental type. B .
crassirostris Irmsch. , B . truncatiloba Irmsch. , B . calophylla Irmsch. , B . summoglabra Yu , and
B . parvula Levl . are in imminent danger.
Key Words : Subtropical region ; Wild begonia ; Germplasm resource ; Habitat type
《中国果树志·梅卷》读后感
褚孟 教授主编的《中国果树志·梅卷》 (以下简称《梅卷》) 已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一年多了。
这是一部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开发相结合 , 并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的好书。
《梅卷》, 首次从实际出发划定了我国果梅栽培分布区域 , 突破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老观念 , 把我国
果梅栽培的“四界”改定为南至广东台山、北抵河南民权、西达四川大渡河流域、东迄台湾。在调查研
究和生产实际的基础上 , 认为果梅生产区域化以东南沿海数省 (广东、福建、台湾) 和西南山地省、区
(云南、广西等) 为主产区。这种规划对于生产和开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著者以多方综合的科研成果
作为探讨果梅品种演化与分类、生理与栽培、改良与增产的基础 , 对于我国果梅栽培史的资料搜集较
广 , 介绍甚详 , 甚至包括了采收、加工与利用等方面 , 对今后果梅生产与开发 , 有一定参考与启发价
值。
至于说《梅卷》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 头功应是“通过考古资料的鉴定 , 推断距今 (1997 年) 7 千
多年前的河南新郑一带 , 已有梅树的栽培或采集利用向驯化栽培过渡。这是迄今对果梅利用最早的发
现” (《梅卷·前言》) 。此一论断是在全国搜集整理解放以来梅考古资料基础上 , 再经比较、研究所作出
的。这个论述是迄今对梅最早由野生至采集、引种、栽培的最新报道 , 它把梅树乃至我国果树的采集、
引种史较以往有根有据地提前了三、四千年。其次 , 因为《梅卷》中对梅种以下的分类群作了一番系统
整理工作 , 删除、合并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类群 , 明确介绍了品字梅、刺梅等 7 个变种和常绿梅 1 个变型。
这是对中国梅种质资源的一次大清理和系统总结。又因该书著者通过全国性协作并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
研究 , 故而基本摸清了全国果梅品种资源的家底为 189 个品种 (含少数优株) 。这不仅比 50 年代估计数
字 (50~60 个品种) 超出许多 , 而且根据确切 , 可靠程度也大为提高。《梅卷》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发
展和指导我国果梅生产有参照作用。
陈 俊 愉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北京 100083)
65               园   艺   学   报                2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