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20卷 第2期
Vol.20 No.2
草 地 学 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2012年 3月
Mar. 2012
内蒙古中部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
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戴 诚1,2,康慕谊1,2*,纪文瑶1,2,江 源1,2
(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为探究环境因子对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以及验证功能平衡假说,沿水热变化梯度通过采样
获取内蒙古中部草原的生物量,分析了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采用回归和结构方程模
型的方法探讨了地下生物量与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土壤
表层,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对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为正响应,对年均温和土壤
pH值则为负响应;其中,降水量是导致地下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因子;土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全氮与地
下地上生物量比之间的显著正响应关系与功能平衡假说不符。综上所述表明,环境因子对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产生
的影响十分复杂,需要进一步结合植物生理和生态学特性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关键词:地下生物量;生物量分配;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气候因子;土壤环境因子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12)02-0268-07
Responses of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Biomass Aloc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Central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DAI Cheng1,2,KANG Mu-yi 1,2*,JI Wen-yao1,2,JIANG Yua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2.Co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biomass
alocation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and to test‘functional equilibrium hypothesis’,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belowground biomass(BGB)with belowground biomass,
as wel as the patterns of BGB and the response of belowground/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B/A)to envi-
ronmental factors were examined in the central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along with thermal and moist gra-
dients.Results showed that belowground biomas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opsoil layer and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boveground biomass.Belowground biomass had positive response to annual mean precipi-
tation,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whereas negative response to annual mean temperature.Precipi-
tation,besides the effect of soil features,was the most prominent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geographic dis-
parity of belowground biomass.Additionaly,the effect of total nitrogen on B/A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which disagreed with the Functional Equilibrium Hypothesis.Tho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B/A were rather complicated,and suggested further integrated study in physio-
logical and ecological traits of grassland plants.
Key words:Belowground biomass;Biomass alocation;Below-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Climatic fac-
tors;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
草原生态系统占陆地面积的25%,集中了全球
10%的碳库存,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
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我国草原总面积约4×
108 hm2,其碳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16%[2]。
内蒙古中部草原分布面积广阔,东西绵亘逾1000
km,是我国温带草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植被类型
收稿日期:2011-08-26;修回日期:2012-02-24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2007CB108607);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8-KF-03)资助
作者简介:戴诚(1987-),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草地生态学,E-mail:daicheng620@mail.bnu.edu.cn;*通信作者 Au-
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kangmy@bnu.edu.cn
第2期 戴诚等:内蒙古中部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随水热梯度和土壤条件变化差异明显,为研究温带
草原的生物量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提供了十
分有利的条件。
生物量是衡量草原生产力大小的重要标准[3]。
其中地下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绝大部分[4],同时植
物的地下部分也是连接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过程的
纽带。因此,地下生物量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
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十分重要。地上地
下生物量分配则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特
征,可以反映光合产物在地上和地下部分不同的分
配策略[5]。通常利用地下地上生物量比(B/A)来研
究植物生物量的分配特性。研究这一指标的意义,
还在于可以通过它在仅测定地上生物量的情况下间
接估算出地下生物量,因此该指标目前在碳库存和
碳循环的估算模型中被广泛采用[6]。
国内外在草原生物量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尤
其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更加受到重视[7]。然
而,相对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地下地上生
物量分配的研究还略显不足,其直接原因是地下生
物量的测定比较困难。并且已有的研究大多只考虑
气候因素对生物量形成的影响[8],很少涉及土壤条
件。对于中国温带草原,虽然不少研究表明生物量
受降水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其对环境因子尤其是土
壤条件的响应机制仍不明确。尤其是在开展相对较
少的大尺度样带研究中,由于群落组成往往不一致,
很难确定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究竟是由植物自身特性
还是由环境因子所决定的。经典的功能平衡假说[9]
认为,植物通过在不同器官组织间进行生物量分配,
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养分、光和水分,从而达到最大生
长速率。尽管这一结论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但是否适用于内蒙古温带草原,仍需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采用样带梯度法,对内蒙古中部草原生物量
的空间分布以及导致其形成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深
入分析,试图阐明气候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综合效应,
验证功能平衡假说,探讨温带草原对环境适应的内
在机理,为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提供数据支持[10],
并为草原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属于中国温带草原
的核心区。该地为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季风
气候。夏季短促炎热,降水集中,冬季漫长严寒。年
均温变动在-0.3~3.8℃之间,降水量自西向东由
175mm逐渐递增到362mm。土壤类型主要为栗
钙土和棕钙土,以及少量黑钙土,共同特点是
土 层钙积化明显。根据1︰100万中国植被图,地
图1 研究区位置与样地分布
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sample sites
962
草 地 学 报 第20卷
带性植被类型主要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
原[11]。荒漠草原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为沙生针茅
(Stipaglareosa)、小针茅(Stipa klemenzii)等,典
型草原为大针茅(Stipagrand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等,草甸草原则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
icalens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线叶菊(Fili-
folium sibiricum)等居于建群或优势地位。
1.2 野外采样及数据处理
野外采样于2010年8月进行,此时内蒙古草原
的群落生物量达到较大值。采用样带法设置样地,
由西向东共布置19个样地,间隔约50~80km。样
地选择的标准是地势平坦、有围栏保护、未受到强干
扰等,这些条件保证了样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
每处样地随机设置3个边长为15m的样方,各样方
之间间隔20m以上。
地上生物量:在每个样方中随机设置4个边长
1m的小样方作为重复,每个样地共12个小样方。
采用传统的收割法,用剪刀于地面植物茎基部剪下,
装入纸袋带回实验室。去除粘附的土壤、砾石等杂
物后,在6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后称重。
地下生物量:用直径为8cm的根钻采集根系部
分。每个样地设置3个样方,每个样方设置4个重复
(打4个钻孔),每个样地共取12钻。取样深度为30
cm,分3层,每层10cm。将样品充分浸泡,使大部分
的土壤和杂质沉淀。然后置于0.5mm筛中,用大量
清水反复冲洗,直至杂质完全除去,装入纸质信封中
带回实验室。在6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后称重。
土壤数据:在每个样方的中央挖掘1个30cm
深(分3层,每层10cm)的土壤剖面(每个样地共3
个土壤剖面),采集土壤样品。在通风阴凉处风干后
过1mm筛,挑除其中的细根等杂物。采用 Vario
EI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采用电位法
测定土壤pH值。
气象数据:从国家气象局获取研究区内及周边
共58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
数据,计算其多年平均值。利用 ArcGIS 10.0软件
进行Kriging插值。根据样地的地理坐标提取样地
的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
1.3 数据分析
根据Shapiro-Wilk检验,生物量数据符合正态
分布。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环境因子对地下生
物量及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影响。为进一步识别各
环境因子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采用了AMOS软
件包(SPSS的扩展包)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上述
分析均在统计软件SPSS 19.0下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和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根据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图2),土壤表层(小
于10cm)的地下生物量占到总地下生物量的50%
以上,而20cm以下的土层中生物量已不足20%。
总体上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呈倒金字塔形。草原
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成显著线性相关(图
3)。充分体现出利用较易测定的地上生物量间接测
定地下生物量的潜力。
072
第2期 戴诚等:内蒙古中部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2.2 地下生物量与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对环境因子
的响应特征
地下生物量与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
碳、全氮和pH 值等环境因子之间均显著相关(图
4)。其中,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地下生
物量产生显著正效应(图4-b~d)。而年均温和土
壤pH值则对地下生物量表现出显著负效应(图4-
a,图4-e)。根据研究区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异特点
和回归系数值,降水量可能是导致地下生物量产生
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
图4 地下生物量对气候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 (Mean±SE;n=12)
Fig.4 Responses of belowground biomass to climatic and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Mean±SE;n=12)
根据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仅对
土壤全氮产生显著正响应(图5-d),对其他环境因子
未产生显著响应(图5-a~c,图5-e)。这既可能是因
为多种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造成干扰,也可能是由
于地下地上生物量比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缘故。
2.3 环境因子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结构方程模型得出的结果与回归分析不完全一
致(图6)。对于地下生物量,仅有降水量的直接效
应是显著的。但是环境因子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性,不仅降水量与气温之间显著负相关,各土壤因子
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降水量和气
温对土壤因子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各环境因子
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间接作用。线性回归所反
映的则是环境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总和。总
体上,环境因子能够解释地下生物量变异的86%,
表明环境因子对于地下生物量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
用。对于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仅有土壤全氮对其产
生显著的直接效应。总体上环境因子的作用较为有
限(决定系数仅为0.44)。
3 讨论
3.1 地下生物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水分、温度和土壤特性是影响草地生物量的主
要环境因子[12]。本研究中,环境因子的决定系数达
172
草 地 学 报 第20卷
图5 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对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响应(Mean±SE;n=12)
Fig.5 Responses of below-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 to climatic and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Mean±SE;n=12)
注:实线表示呈显著性回归,虚线表示不显著的相关趋势
Note:Solid lines indicate significant regression and dash lines indicate unapparent correlation trends
到0.86,充分证实了上述观点。同时也表明,降水
量是影响地下生物量最重要的环境因子。这一结论
与普遍认为的降水量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地下
生物量的主要限制性因子相一致[13]。气温对地下
生物量产生负效应,这也与以往很多研究结果相吻
合[14,15]。究其原因,或许是因根系的养分和水分吸
收随温度升高而增强,使得较少的地下生物量也能
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并且气温与降水量之间显著负
相关。此外还与研究区特殊的严寒气候有关,为了
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并为来年的生长储备足够资
源,植物需要分配较多的生物量到地下部分。
土壤具有空间异质性,一般通过土壤养分、容重
和含水量等性质的变化对地下生物量产生影
响[4,16]。如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可以提供充足
的养分,有利于根系生长。同时由于本研究选取的
样地受干扰较少,没有充足的动物粪便和肥料等其
他有机质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
量偏低,其限制作用更明显。对于土壤氮的作用一
直存在争议,尽管大量研究证实森林生长常受到氮
的限制[17],但在另一些研究中则得出相反的结论[18]
或发现二者基本无关[19]。这可能是由于土壤氮的
亏缺程度不同,造成植物响应程度有所差异。本研
究的结论支持前一类研究,这可能与内蒙古草原土
壤氮含量偏低有关,此时,土壤氮含量升高有利于植
物根系生长。由图6可知,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
pH值均受到气候的显著影响,因此土壤因子的作
用实际上很大程度体现的是气候因子的间接作用。
3.2 影响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因素
影响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因素包括遗传特性、生
殖策略、土壤养分、水热条件和光照等许多方
面[6,20]。根据功能平衡假说,植物在对地上和地下
资源的竞争能力上存在着平衡,在养分含量较低的
条件下,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增加,以提高对有限的地
下资源的竞争能力。虽然许多研究都支持这一假
说,但其中多数结果都是以某种植物或某一群落为
272
第2期 戴诚等:内蒙古中部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图6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Fig.6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注:单向箭头表示回归,箭头旁数值为标准回归系数;双向箭头表示相关关系,箭头旁数值为标准相关系数。变量旁边的数值表示决定系
数。***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e1~e5表示残差
Note:One-way arrows stand for regression and the values beside these arrows are standard regression coefficients;both-way arrows stand
for correlativity and the values beside those arrows are standar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The values beside variable are determinative coefficient.
***means P<0.001,**means P<0.01,*means P<0.05.The e1~e5represent residual
对象进行养分梯度添加试验[21]或野外测定得出的,
很少有对沿环境梯度变化的多种群落进行大范围研
究。
实际上,在随自然环境变化的广域尺度上,不同
群落间植物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往往十分复杂。本
研究中,未发现气候因子对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具有
显著作用。根据功能平衡假说,气候越干旱,地下部
分所占比例越大[22]。例如 Mokany等[6]在全球尺
度上的研究发现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与降水量和气温
呈反比。但是与本研究类似,马文红[23]在内蒙古草
原的研究也显示,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与降水量和气
温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这可能与本研究区跨度与
Mokany等[6]的全球尺度相比还不够大,不足以充
分体现出与气候的显著变化有关。也有研究认为,
水分供应减少会同时对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产生影
响,导致生物量分配并不产生调节响应[24]。而地下
地上生物量比对全氮产生显著正响应,结论与功能
平衡假说结论相反。这可能是随着养分条件的改
善,植物的地下竞争效应有时反而更激烈[25],使得
植物选择分配相对较多的生物量到地下;也可能是
因为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增大,土壤中的有机体随之
增加,腐烂分解后释放出的氮较多,使得土壤中的氮
含量升高。不过土壤全氮以及环境因子的决定系数
都不是很高,因此除了应考虑全氮所参与的生物量
分配调节外,还应考虑植物对养分限制的其他响应
方式,以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混杂效应。
另外,本研究中群落自身的特征很可能是重要
的影响因素。随着环境梯度变化,群落组成差异很
大。这些群落都是相对稳定、受干扰较少、具有较强
代表性的自然群落,对当地气候以及土壤环境经过
了长期适应,已形成了特定的生态学特性。这些正
是内蒙古草原在景观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自然
体现,而这种多样性直接导致不同群落、不同植物的
生物量分配规律并不一定都与功能平衡假说所归纳
的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各群落的生物量分配对环
境变化响应的程度会因植物生物生态学特性的不同
而存在差异。植物的生理特性也具有重要作用。植
物对地上和地下资源的竞争不仅取决于生物量分配
特征,还与形态学特征,尤其是比叶面积和比根长紧
密相关[26]。在地下资源不足时,植物还会表现出应
激响应,包括减小最大相对生长速度、降低组织中养
分含量、增加根系组织密度等[27,28]。总之,一系列
研究都证实,不同植物或者群落的生物量分配特征
差异明显[8,29]。因此本研究认为,群落特征和植物
372
草 地 学 报 第20卷
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地下地上生物量
比变化的重要因素。
3.3 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局限性
虽然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在研究植物对生物、非
生物环境等的响应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实际上该
比值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例如,养分吸收和光能利
用并不一定与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大小相对应,因
为其只代表碳累积的净积累,无法反映相当数量的
呼吸和衰老造成的损失以及动态的生产力、周转率
等指标。而这些指标对于植物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
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增加养分供应会提高地下生
产力和根的周转率[30],此时较小比例的根系生物量
也可以满足需要。有研究发现,在养分贫乏的生境
中,植物储存养分和养分再利用的能力都较强,可以
部分抵消养分吸收的不足[31]。因此,单一地利用地
下地上生物量比来判断植物群落如何对环境变化产
生适应性响应,已经受到一些研究的批评[32]。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气候和土壤环境因子均对内蒙古中
部草原的地下生物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降水量
是最关键的环境因子。但是,本研究结果与功能平
衡假说并不相符,可能还有一系列生理生态学特性
和生物化学机制在资源限制条件下对生物量分配产
生影响[21]。由于取样的困难性以及涉及因子较多,
有关环境因子究竟如何影响地下生物量和生物量分
配仍存在争议,亟待今后开展更多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Scurlock J M O,Johnson K,Olson R J.Estimating net prima-
ry productivity from grassland biomass dynamics measure-
ments[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2,8(8):736-753
[2] Ni J.Carbon storage in grasslands of China[J].Journal of Ar-
id Environments,2003,50:205-218
[3] 王彦龙,马玉寿,施建军,等.黄河源区高寒草旬不同植被生物
量及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草地学报,2011,19(1):1-6
[4] Jackson R B,Canadel J,Ehleringer J R,et al.A global anal-
ysis of root distributions for terrestrial biomes[J].Oecologia,
1996,108:389-411
[5] Titlyanova A A,Romanova I P,Kosykh N P,et al.Pattern
and process i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components of
grassland ecosystems[J].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1999,
10(3):307-320
[6] Mokany K,Raison R J,Prokushkin A S.Critical analysis of
root:shoot ratios in terrestrial biomes[J].Global Change Bi-
ology,2006,12:84-96
[7] 郑晓翾,赵家明,张玉刚,等.呼伦贝尔草原生物量变化及其与
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7,26(4):533-538
[8] Peri P L,Lasagno R.Biomass,carbon and nutrient storage
for dominant grasses of cold temperate steppe grasslands in
southern Patagonia,Argentina[J].Journal of Arid Environ-
ments,2010,74(1):23-34
[9] Brouwer R.Nutritive influences on distribution of dry matter
in the plant[J].Netherland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962,10:399-408
[10]张美玲,蒋文兰,陈全功,等.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
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1,19(2):356-366
[1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图集[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Coupland R T.Grassland ecosystems of the world:analysis of
grasslands and their us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1979:23-31
[13]Munkhtsetseg E,Kimura R,Wang J,et al.Pasture yield re-
sponse to precipitation and high temperature in Mongoli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7,70:94-110
[14]韩彬,樊江文,钟华平.内蒙古草地样带植物群落生物量的梯
度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553-562
[15]马文红,杨元合,贺金生,等.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及其与环境
因子的关系[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8,38(1):84-92
[16]李扬,孙洪仁,丁宁,等.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J].草地学报,
2011,19(5):872-879
[17]Gower S T.Relations between mineral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fine root biomass in two costa rican tropical wet forests:a
hypothesis[J].Biotropica,1987,19:171-175
[18]Heggenstaler A H,Moore K J,Liebman M,et al.Nitrogen
influences biomass and nutrient partitioning by perennial,
warm-season grasses[J].Agronomy Journal,2009,101:1363-
1371
[19]Darby F,Turner R.Below-and aboveground biomas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response to nutrient addition in a Loui-
siana salt marsh[J].Estuaries and Coasts,2008,31:326-334
[20]陈世鐄.内蒙古草原区植被地下生物量分布的规律及其特点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3(1):1-7
[21]Friedlingstein P,Joel G,Field C B,et al.Toward an aloca-
tion scheme for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 models[J].Global
Change Biology,1999,5(7):755-770
[22]Schenk H J,Jackson R B.Rooting depths,lateral root
spreads and below-ground/above-ground alometries of plants
in water-limited ecosystems[J].Journal of Ecology,2002,90:
480-494
[23]马文红,方精云.内蒙古温带草原的根冠比及其影响因素[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6):774-778
[24]Poorter H,Nagel O.The role of biomass alocation in the
growth response of plant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ight,CO2,nu-
trients and water:aquantitative review[J].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0,27:595-607
[25]Wilson J B.Shoot competition and root competition[J].Jour-
nal of Applied Ecology,1988,25:279-296
[26]Aerts R,Boot R G A,van der Aart P J M.The relation be-
tween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ocation patterns and
competitive ability[J].Oecologia,1991,87:551-559
[27]Markham J H,Grime J P,Buckland S.Recipro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 and soil in an upland grassland[J].Ecological
Research,2009,24(1):93-98
[28]Kong D L,Wu H F,Wang M,et al.Structural and che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hoot-and root-derived roots of three pe-
rennial grasses in a typical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
Plant and Soil,2010,336:209-217
[29]Gao Y Z,Chen Q C,Lin S,et al.Resource manipulation
effects on net primary production,biomass alocation and rain-
use efficiency of two semiarid grassland sites in Inner Mongo-
lia,China[J].Oecologia,2011,165:855-864
[30]Chapin F S.The mineral nutrition of wild plant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80,11:233-260
[31]Garten Jr C T,Smith J L,Tyler D D,et al.Intra-annual
changes in biomass,carbon,and nitrogen dynamics at 4-year
old switchgrass field trials in west Tennessee,USA[J].Agri-
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0,136:177-184
[32]Weiner J.Plant reproductive ecology:patterns and strategies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28-245
(责任编辑 李美娟)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