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第20卷 第2期
Vol.20 No.2
草 地 学 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2012年 3月
Mar. 2012
关于推进农业“转型”的思考
洪绂曾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12)02-0195-04
当前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
段,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中国已经成为举世瞩
目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
约束空前严峻,可持续发展面临深刻的挑战。国家
“十二五”规划突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强调了
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整个社会经济各领域都进入
一个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在这过程中,农业作
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产业如何适应形势需求,如何面
对“转型”的客观需要,这是值得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的问题。我想谈几个简要的认识和观点,供参考。
1 以创新宏观思维、发展农业
半个多世界以前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
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强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
基础地位,农轻重的顺序也是对经济规律的客观反
映。在计划经济年代只要第1年农业丰收,第2年
经济就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加速工业化
进程,特别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用
GDP衡量,以一产比重的减少,二产比重的增加到
三产比重最大化代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
一产就代表农业,因而提升二产、三产产值降低一产
相对比重就成为地方和政府部门追求的政绩。这固
然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轨迹,但无形中也带来了全社
会轻视农业认为农业无足轻重,乃至青年农民弃农
不务农,城市子女轻农不学农,甚至最基础的县域经
济也不把农业置于应有地位。这里有2个误区:一
是忽视了一、二、三产的内在联系,二是忽略了今天
的农业已经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延伸领域、扩大内
涵。最近我在调研中听到一位县领导说,他们处于
湖北省农业主产区,按照目前的统计一产占 GDP
16%,但如果把农业作为资源加工、销售一个链式农
业的产值来看,应该占到40%。从国际上看,美国
农业部分管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乃至外贸出口,因
此美国农业占GDP比重据说远在20%以上,美国
农业部门口一块大的牌匾上自豪地表达这是一个美
国最重要的基础的产业部门。
最近国家提出要把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
(镇)化同步发展,这既体现了对现代农业的重要地
位,同时也指出了农副业与工业发展、农村与城市发
展的密切联系和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应该用新的
思维去界定现在农业的地位、功能和内涵,从而制订
强化农业发展的决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本质
区别。
———农业已不是单纯生产的产业。农业是保护
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确保供给满足人们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
的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功能为一体的基础性产
业。农业的生产目标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温饱阶
段强调“高产”,在基本温饱以后要求“高产、优质”,
进入市场经济则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当前则追
求“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食品安全是当今
民生最关注的问题,而其源头则在农产品。
———农业已不仅仅是种植、养殖而是产加销一
体化,精细加工不断向广度深度延长产业链的链式
农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应该是县域经济的主导方
收稿日期:2012-01-18
作者简介:洪绂曾(1932-),男,安徽泾县人,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
草 地 学 报 第20卷
向,它促进一产、二产的融合,体现农业工业化的途
径,从而也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可以认
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城乡统筹经济发展的重
要着力点。
———农业已非单一着眼于耕地,而是面向农、
林、草、沙、海广大资源的大农业。18亿亩耕地红线
的确保,是为了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随着社会、
经济、科技的发展,要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逐步有
效地开发百亿亩以上的林、草、沙等陆地资源和海
域。实际上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在实践之中。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预言在本世纪末将在中国发生第
6次产业革命,也就是以太阳能为动力,通过农、林、
草、沙、海等资源的生物实现产业化,将影响人类社
会,决定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
来,广义的农业是永恒的产业,而且是生产直接为民
生所需的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
财富,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实体经济。美国社会落入
当前的窘境,一是全社会过度超前消费,二是缺乏足
够实体经济的支撑。应引以为戒。
2 以创新发展模式,引导农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提出要培育发展包括生物产业在内的7大战略新兴
产业。科技部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产业发
展,将发展生物农业作为国家绿色经济重要增长点
之一。
早在1940年瑞典科学家就提出了生物农业的
概念,1991年我国《环境科学大辞典》把生物农业定
义为:“按照自然的生物学过程管理农业,适当投入
能量和资源,维持系统最佳生产力”。在上世纪30
年代前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采用以石油资源衍生的
能源、化肥、农药等投入要素形成“石油农业”的生产
方式。我国虽然晚到上世纪60年代才逐渐推广使
用化肥,由于巨大的增产效益,到80年代化肥加上
杂种优势培育的良种利用成为我国农业2个重大科
技革命的成果。但是到今天过度使用化肥,化学合
成的农药、饲料添加剂,乃至塑料薄膜等等,虽然在
提高产量、满足供给方面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形成
和工业上相同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
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也
同时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效应。事实上在上
世纪70年代前后就掀起绿色革命浪潮,到90年代
初全球形成了统一的环境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理念,实际上助推了生物技术革命的进程。
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正积极进行一场以生物产
业为核心发展绿色经济的经济革命。美国犹他州生
物技术谷、日本筑波生物产业区、德国慕尼黑生物产
业区和英国剑桥生物产业区等等都是绿色经济集群
发展的代表。我们国家在当前“十二五”规划中也充
分体现了绿色发展和发展绿色经济的科学理念。绿
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模式创新,是建立在
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
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它的特点
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将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
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最终产品的绿色、生态化作为
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生物农业作为绿色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
型”,必然要经历一个适合国情的完善认识、研究探
索和实践发展的过程。
生物农业是在绿色发展模式指导下的一个内涵
丰富的大产业。首先是生物种业:运用现代生物技
术,在常规育种技术基础上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转基因育种、细胞工程育种、染色体工程和辐射诱变
等先进技术方法不断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物种以满
足人们对数量与质量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是生物型
生产资料业:利用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甚
至生物品兽药等,保证良种与良法配合以充分发挥
动植物良种性能同时又保证产品安全和自然资源
(土、水、气)不受污染和损害;第三是生物型加工业:
将农业的初级产品,通过以生物技术为辅,以生物化
学生物物理等手段,例如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
工程乃至基因工程进行深度、精度开发,生产多种多
样的安全食品、保健品以及人们需要的生活用品,几
691
第2期 洪绂曾等:关于推进农业“转型”的思考
倍几十倍的提高附加值;第四是生物质能源产业:包
括资源直接利用或再生循环利用形成固态、气态、液
态的清洁能源。中国应该有条件建设一批规模化、
标准化、国际化的大型生物产业,繁荣绿色经济。
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
绿色发展的理念,既要立足眼前又必须兼顾久远,既
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节约资源就
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
的思想,同时要有相应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规范;第
三更需要有自主创新的科技作为长远的支撑。
3 以创新政策思路,服务农业
从建国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农业,不断适时调整
政策以指明农业发展的方针、方向,农村建设的改革
和路径,农民致富的机制和道路。尤其新世纪以来
通过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来指导农业和农村工
作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长期以来以农立国,建
国以来上世纪50年代“土改”,80年代“承包”,新世
纪“土地经营”使中国社会经济有今天的规模、今天
的地位,农业是立了“头功”的。今天要以工哺农,这
不仅是反馈和回报,更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仍要依
靠农业、农村的基础作用,这应该是制订各项政策重
要的出发点。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是
“三化”同步的关键所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
确保粮食安全。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已
经采取多种奖励、补贴政策。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
业税赋只靠600亿元代价予以废除,获得巨大社会
效益。农民之所以缺乏种粮积极性主要是农业比较
效益太低,农民投入的回报率更低于社会平均利润。
种粮不如打工、种粮不如种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
据统计农资价格涨25倍,公务员工资涨40~50倍
而粮食只涨5~6倍,限制粮价犹如农民补贴了市
民;二要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长期以来粮食主
产区对国家做了巨大贡献,但“粮食高产,经济穷省”
一直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当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
区真正调出商品粮者不过6个左右。应该考虑下决
心对这些粮食调出省建成“粮食特区”,加大对这些
地区种粮补贴数量与规模,提高保护价水平,同时加
大对这些地区财政转移和奖补力度,务实而公正地
建立产区与销区利益补偿机制,真正建立“核心粮
农”和“核心粮省”。就今天的国家财政实力应该是
不难的事。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种养业多业并
举,并适度开发和统筹协调林、草、沙、海等外延资
源,在切实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增加大食
物供应,增加农民就业创业机遇,特别是深度广度开
发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实力,减少或消
除城乡与工农的差别,使农民从产、加、销一条龙中
获得应有的附加值。
———要大力提倡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一个长期以农立国的大国我
们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技术的积淀,蕴藏着深厚的
潜力。农业科学家在新世纪吸取国外先进科技的同
时要大力推进自主资源保护与开发,自主农业物种
和产品的创造、自主农业技术和装备的创新,创造更
多的自主品牌和自主专利。例如要下大力研究和发
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前不久我还看见某个地
方以1元购买1粒进口豌豆种,生产豌豆苗供应香
港市场。在我国引进设施农业过程中,通过消化吸
收有了国产的温室设施,但却缺乏与国外性能媲美
的种子。农业科学是产业部门的技术科学,与中国
科学院基础研究不同,在自主创新中应更重视集成
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科技成果的管理与科技体制
改革中应更多关注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性和实际效
果,科学家要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引领农业现代化作
为责任,作为价值观的基础。要彻底克服做出成果,
体现一纸论文而无应用价值的局面,同时在管理上
要避免项目研究的趋同性,要发挥科技人员自主选
择研究的积极性,在方向和目标正确的前提下,要允
许科研的暂时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某些情况
下“奇才”和“冲动”可能是自主创新的成功者。总体
说来,农业政策的研究比较偏重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激发生产力,而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直接动
力的作用应该有更深入的研究。
791
草 地 学 报 第20卷
———要继续大力增加农业投入。近来国家在调
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业、农村倾斜,使农业得到提
升,农村发展收到显著实效。但是农业底子薄,长期
以来积累的欠账太多。据统计,目前一产占 GDP
10%,百分之百是农业,二产占 GDP 50%左右,农
业的延伸约占贡献份额的一半,三产占40%,约有
1/4也是农业延伸的贡献。这样看来农业在国民经
济的贡献超过 GDP 40%的比重,但国家财政对农
业的投入约占15%,投入与产出还有较大差距。国
家对这些工业化的农业、服务业的农业的投入将加
大比重,并投到农业部门和农村源头,这可能更有利
于农业融入工业、农村融入城市,促进城乡一体化进
程。在国家加大对农业多种方式增加投入的同时,
还要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当前在产
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少在上一轮经济发展取得成功
积累的基础上,正在选择新的投资领域。一大批原
来在房地产、采矿等行业完成原始积累,拥有相当资
金实力而想要转入投资农业的企业人士在新的形势
下认识到农业是一个富有新的生机,而且可以无限
持续发展的实体经济,又是带有扶持贫困、促进社会
公平的事业。一位长期投资淘金的人士说“采金赚
1亿,不如农业挣百万”,无论是由于甜酸苦辣的经
历或是出于回报社会、投资公益的动机,这对推动农
业现代化发展是有效的资金来源,现在需要的是要
积极予以引导,并在政策上予以激励。要避免正确
的商机被不良商业运作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农业资源
的损害。
———要确立农民在“三农”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动力。而改革的中心目标应是调
动农民作为“三农”主人翁的责任感并奠定其主体地
位。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改革要走群众和基层路线,
全心全意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而改革
的实践也不仅仅是农民参与更应是主导地位。要恢
复发展并尊重农村集体经济对土地管理、土地资源
运营、操作与监管,推进农村资产产权的平稳转移。
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保障承包地、
宅基地的用益物权。使农民自主处置转让、租赁、入
股、抵押、继承等支配权。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精神,率先进行城乡统筹试点的地区提出深化农村
土地制度改革。确权颁证,确保农民对农村土地的
各项权能是现阶段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核
心。另外,在产业化经营中要鼓励有多方阅历,有宏
观见解又有实力的熟悉农村农民的真正农民企业家
带头发展龙头企业,要避免农民成了受雇于“大生
产”的“工人”,形成另一种以城市对农业资源侵占和
损害的形式。农民是在长期社会不公平教育不公正
下形成的弱势群体。事实上从历史进程而言,农民
经过实践锻炼,艰苦奋斗而成三军将领,成建设英
雄,成著名文化、科学、艺术家,甚至成为杰出的政治
领导,都有历史可考。当今农民中也同样蕴有大量
精英人才,农民不仅是人力而且也是人才资源。关
键在认识、挖掘、培育和提升,这就要依靠发展农村
的农民教育,就农民教育而言,通过高校普通教育造
就农民“精英”固然需要,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
当前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农民“能手”更为现实而迫
切。
(北京大学三生(生态·生活·生产)共赢论坛
上的报告 北京)
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