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rasfering Soybean Gene into Hedysarum mongolicum Mature Seeds by Low Energy N+ Implantation

应用低能N+介导法将大豆外源基因转入羊柴成熟种子的初步研究



全 文 :第19卷 第6期
 Vol.19  No.6
草 地 学 报
ACTA AGRESTIA SINICA
   2011年  11月
  Nov.  2011
应用低能N+介导法将大豆外源基因转入
羊柴成熟种子的初步研究
陈玲玲2,那 日1,乌艳红2*,栾守泉2,正 月2
(1.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2.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赤峰 024031)
摘要:为研究低能N+介导大豆(Glycine max)基因遗传转化的影响,以羊柴(Hedysarum mongolicum)成熟种子为
材料,根据不同注入剂量下羊柴种子的发芽率,计算出羊柴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性并绘制出剂量-存活率曲线,找出
最适宜的转化剂量。结果表明:经离子束(25keV,900×2.6×1013 N+·cm-2)注入后的羊柴成熟种子发芽率的差
异性和剂量-存活率曲线可以确定900×2.6×1013 N+·cm-2是最适宜的转化剂量。将处理后的羊柴种子浸入含
有大豆质粒DNA的SSC导入介质,24h后观察到受离子束直接作用的胚部有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检测到的
GUS基因瞬间表达率为13%,转化体的PCR检测结果初步证实了大豆基因已经整合到羊柴基因组中。
关键字:离子束;羊柴;成熟种子;遗传转化
中图分类号:Q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11)06-1036-06
Trasfering Soybean Gene into Hedysarum mongolicum Mature
Seeds by Low Energy N+Implantation
CHEN Ling-ling2,NA Ri 1,WU Yan-hong2*,LUAN Shou-quan2,ZHENG Yue2
(1.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Key Laboratory of Ion Beam Bio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1,China;2.Chife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Chifeng,Inner Mongolia 024031,China)
Abstract:Effects of low energy N+implantation on Hedysarummongolicum mature seeds are studied.
The germination rates and survival rates of Hedysarum mongolicumdry seeds with different N+implanta-
tion dosages are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feasible transformation dosages are 900×2.6×1013
N+·cm-2.The blue cels expressingβ-glucuronidase are observed at Hedysarum mongolicumcalus with
13%transient expression.PCR analysis of transformed plants shows that the soybean gene had been inte-
grated into Hedysarum mongolicumgenome.
Key words:Ion beam;Hedysarum mongolicum;Mature seeds;Genetic transformation
  低能离子束转基因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转基因法
(基因枪、PEG、花粉管通道)操作繁琐、转化率低、重
复性差、基因型依赖性强的限制,是一种较简单易行
的转基因方法。利用离子束对植物细胞的刻蚀作
用,造成受体细胞表面的损伤和穿孔,引起细胞膜透
性和跨膜电场的改变,将外源基因引入植物细
胞[1,2]。本研究利用RT-PCR法扩增出大豆(Gly-
cine max)11S 球 蛋 白 Gy3 的 cDNA 序 列,与
pBI121表达载体连接后得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
Gy3,并用不同剂量的 N+ 注入羊柴(Hedysarum
mongolicum)种子,根据其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性和
剂量-存活率曲线找出适宜的转化剂量范围,在离
子束的介导作用下,将大豆DNA导入到羊柴干种
子中,并进行了GUS染色和PCR检测,为利用离子
束介导法进行植物转基因技术提供可行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羊柴种子购于宁夏绿洲草业有
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1-03-02;修回日期:2011-07-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267001);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711020101);内蒙古教育厅基金项目(NJ05025)资助
作者简介:陈玲玲(1982-),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牧草栽培与良种繁育,E-mail:chenlingling001
@tom.com;*通信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xuyanwuyanhong@sina.com
第6期 陈玲玲等:应用低能N+介导法将大豆外源基因转入羊柴成熟种子的初步研究
1.1.2 菌株及质粒 已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Gy3,pBI121质粒中含有GUS基因和卡那
霉素抗性基因,其中GUS基因编码区有一个能在植
物中特异表达的内含子,使GUS基因不能在细菌中
表达。
1.1.3 酶与试剂 Taq DNA聚合酶、dNTP Mix-
ture等试剂均购自TaKaRa公司,随机引物由大连
宝生物工程公司合成,X-Gluc为Sigma公司产品,
其他均为国产分析纯化学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本试验利用 RT-
PCR法扩增出大豆11S球蛋白Gy3的cDNA序列,
并与pBI121表达载体连接后得到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Gy3,将其转化到感受态DH5α中,用碱裂
解法提取质粒,进行酶切和PCR检测[3,4]。
1.2.2 质粒DNA的提取 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
南》[5],用碱裂解法中量提取质粒DNA,用紫外分光
光度仪测定OD260/OD280=1.8±0.02,计算浓度后,
以200μg·mL
-1溶解于0.1×SSC(15mmol·L-1
NaCl,1.5mmol·L-1柠檬酸钠,pH7.0)缓冲液中备
用。
1.2.3 羊柴愈伤组织的培养 取羊柴成熟种子,剥
去种壳,常规消毒后用无菌手术刀切下胚部接种于
MS(添加2,4-D 2mg·L-1,6-BA 1.5mg·L-1)诱
导愈伤组织培养基,26℃暗培养2周[6,7]。
1.2.4 植物材料对卡那霉素(Kanamycin,Kan)敏
感性检测 试验针对重组质粒pBI121/Gy3上携带
的Kan抗性基因,采用卡那霉素进行抗生素敏感性
检测。取相同生长状态的新鲜愈伤组织,记录愈伤
组织的初始重量W0,移入 Kan浓度分别为0,20,
40,60,80,100mg·L-1的愈伤继代培养基上,培养
3周后记录重量W1,计算愈伤重量增长率r=(W1
-W0)/W0,以Kan浓度为0的愈伤重量增长率r0
为对照,计算其他浓度条件下愈伤相对重量增长率
R=r/r0,由此确定使用的Kan筛选浓度[8,9]。
1.2.5 离子束注入处理 将羊柴成熟种子去种壳
后,胚芽部分朝上插在花泥上,接受离子束注入。注
入离子为N+,能量为25keV,每个脉冲剂量为2.6
×1013 ions·cm-2,选用的注入剂量为:(0,100,
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
1200,1300,1400,1500)×2.6×1013 ions·cm-2。
采用间歇式脉冲注入,每次脉冲剂量为100,每次注
入间隔时间为50s。试验随机分组,每组3个重复,
每重复150粒种子[10]。
1.2.6 种子发芽率的统计 在直径为10cm的培
养皿里放置2层滤纸,用蒸馏水润湿,将注入后的种
子和原种对照分别置于培养皿内,加入适量的蒸馏
水放入光照培养箱中28℃下培养,每天光照时间16
h,并适时更换滤纸。自第6d开始统计发芽率,至
第15d结束。
1.2.7 转化试验 在介导转基因试验中,离子束处
理(注入剂量为900×2.6×1013 N+·cm-2完成后
立即将种子浸入含有质粒DNA(200μg·mL
-1)的
0.1×SSC导入介质中,于26℃温育24h,取出羊柴
种子用0.1×SSC溶液反复冲洗3次,用无菌滤纸
吸干残存溶液,接种于 MS诱导培养基上,同时设2
个对照,1个是将种子放置于离子束注入环境中,但
不接受离子注入处理,同样浸入含质粒DNA导入
介质中温育,记为CK1;另1个对照是将种子用与
处理相同的离子束处理,然后浸于不含质粒 DNA
的导入介质中温育,记为CK2,2个对照其他操作均
和处理相同[11,12]。
1.2.8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培养 处理及2个对
照的羊柴种子接种于愈伤诱导培养基上生长3d
后,移到含有适宜浓度Kan的 MS继代筛选培养基
上筛选2代(2周/代)。
1.2.9 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参照Jefferson
等[13]的方法和王关林[14]的《植物基因工程》,检测转
化组织的β-葡萄糖苷酸酶活性。将共培养3d的羊
柴种子浸入X-Gluc染色反应液(50mmol·L-1磷
酸钠缓冲液pH 7.0,0.5mmol·L-1铁氰化钾,0.5
mmol·L-1亚铁氰化钾,10mmol·L-1 Na2EDTA,
0.1%Triton X-100,20%甲醇,0.5mg·mL-1 X-
Gluc),37℃水浴中保温至过夜;取出材料用75%的
乙醇漂洗3次,显微镜下观察,白色背景上的蓝色斑
点为GUS表达位点。
1.2.10 PCR 检测   用已设计的特异性引物
(primer1:5′-TCTA GAAA CACT CATC AGTC
ATCA C-3′,primer2:5′-GGAT CCCT AAGC CA-
CA GCTC TCTT C-3′),以未转入外源基因的羊柴
愈伤组织的基因组PCR产物为阴性对照,用已克隆
的大豆球蛋白Gy3亚基的cDNA序列做阳性对照,
进行PCR反应。取灭菌的200L扩增管,采用25L
反应体系:10×Taq Buffer 2.5L;dNTP Mixture
2L;primer1 0.25L;primer2 0.25L;模板DNA 1
L;Taq酶0.5L;MgCl21.51L;ddH2O 1L;将各种
药品混匀后,放入PCR扩增仪中,按以下程序进行
7301
草 地 学 报 第19卷
扩增:94℃,5min,l cycle;10min,94℃,1 min;
56℃,45s;72℃,2min,30cycles;72℃,10min;反
应完毕,取5L扩增产物在含EB的0.7%琼脂糖胶
中电泳,紫外观察照相。
1.3 数据统计
各项数据统计均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的酶切和PCR检测结
果如图1所示。
图1 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y3的酶切和PCR检测
Fig.1 Restriction enzyme and PCR analysis
of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of pBI121/Gy3
注:M:Marker;1: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y3的酶切和PCR检
测;2,3: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y3;4,5: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y3
分别经Xbal和BamH1单酶切;6: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y3分别
经Xbal和BamH1双酶切
Note:M:Marker;1:PCR results of pBI121/Gy3;2,3:Expres-
sion vector pBI121/Gy3;4,5:pBI121/Gy3digested by single en-
zyme;6:pBI121/Gy3digested by double enzymes
2.2 离子束注入剂量-存活率曲线
成熟种子的注入剂量-存活曲线如图2所示
(多次注入的平均值)。
2.3 差异显著性分析
经离子束处理后的羊柴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性
分析如表1所示。
  经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羊柴(0(CK),100,200,
300,400,500,600,700)×2.6×1013 N+·cm-2剂量
图2 羊柴干种子注入的剂量-存活曲线
Fig.2 Germination rates of Hedysarum mongolicum
dry seeds with various N+implantation dosages
表1 羊柴不同剂量间发芽率的差异显著性测验
Table 1 Significance tests of germination rate between
different dosages on Hedysarum mongolicum
剂量组/N+·cm-2
Different dosages
发芽率/%
Germination rate
0(CK) 98.0aA
400×2.6×1013  98.0aA
200×2.6×1013  97.3aA
600×2.6×1013  97.3aA
300×2.6×1013  96.7aA
100×2.6×1013  95.3abA
500×2.6×1013  95.3abA
700×2.6×1013  94.0abA
900×2.6×1013  83.3bA
800×2.6×1013  81.3bA
1000×2.6×1013  59.3cB
1100×2.6×1013  55.3cdB
1200×2.6×1013  52.7cdB
1300×2.6×1013  43.3dBC
1400×2.6×1013  30.7eC
1500×2.6×1013  14.0fC
  注:不同的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和显著
(P<0.05)
Note:Different capital and sma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0.01and 0.05,respectively
组种子发芽率极显著高于(1000,1100,1200,1300,
1 400,1500)×2.6×1013 N+·cm-2剂量组(P<
0.01),显著高于900×2.6×1013和800×2.6×1013
(P<0.05);900×2.6×1013和800×2.6×1013
N+·cm-2剂量组种子发芽率极显著高于(1000,
1100,1200,1300,1400,1500)×2.6×1013 N+·cm-2
剂量组(P<0.01);(1000,1100,1200,1300)×2.6
×1013 N+·cm-2极显著高于(1400×2.6×1013和
1500×2.6×1013 N+ ·cm-2剂量组(P<0.01);
8301
第6期 陈玲玲等:应用低能N+介导法将大豆外源基因转入羊柴成熟种子的初步研究
(0,100,200,300,400,500,600,700)×2.6×1013
N+·cm-2各剂量组之间,900×2.6×1013 N+·cm-2
与800×2.6×1013 N+·cm-2之间,1000×2.6×1013,
1100×2.6×1013,1200×2.6×1013,1300×2.6×1013
N+·cm-2之间,1400×2.6×1013 N+·cm-2与1500
×2.6×1013 N+·cm-2之间无显著差异。
2.4 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
羊柴干种子经离子束注入后存活率依剂量变化
的正交多项式回归方程为:y=94.18735-7.1874
×10-3 x+5.57×10-5 x2-1.1575×10-7 x3 +
3.8635×10-11 x4,y为存活率,x为离子束照射剂
量。对正交多项式回归方程进行F检验(表2)。
表2 羊柴干种子发芽率依注入剂量的正交多项式回归的假设检验
Table 2 Hypothesis tests of orthogonal polynomial regression about the germination rates of
Hedysarum mongolicumdry seeds with difference N+implantation dosages
变异来源 df  SS  s2  F  F0.05 F0.01
回归 4  11386.0557  2846.514  126.6542** 3.36  5.67
一次分量 1  9653.5902  9653.5902  429.5314* 225  563
二次分量 1  1714.7105  1714.7105  76.2952  225  563
三次分量 1  1.155  1.155  0.0514  225  563
四次分量 1  16.60  16.60  0.7386  225  563
离回归 11  247.2218  22.4747
总变异 15  11633.277
  注:*和**分别表示差异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
Note:*and**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0.05and 0.01,respectively
  F检验表明,一次分量达显著水平,四次正交多
项式回归达极显著水平,可见配合四次正交多项式
是合适的。其回归估计标准误为:
Sy/x,x2,x3,x4=
Q4
n-k槡 -1=4.7408
离子束注入剂量和羊柴存活率的相关指数为:
R4=0.9893>R0.01(0.684),故y和x 的四次正交
多项式的相关为极显著。对于决定系数,则有:R42
=0.9787,这表明,羊柴发芽率总变异有97.87%可
由注入剂量的四次正交多项式说明。
图2和表1,2的结果表明羊柴种子在离子注入
处理时存活率的剂量效应是很明显的,从总体上来
看,离子注入羊柴种子的剂量-存活率关系是先降
再升再降低的“马鞍型”曲线[15]。在剂量700×2.6
×1013 N+·cm-2以内时发芽率较高,在800×2.6
×1013 N+·cm-2剂量处,存活率达到了“鞍桥”前
的最小值,为81.3%,随后存活率随剂量增加有所
回升,在900×2.6×1013 N+·cm-2处达到了半致
死剂量附近存活率的最大值,为83.3%,在这个剂
量以后,存活率随着剂量的增加持续下降,直到接近
于零,半致死剂量在1200×2.6×1013 N+·cm-2附
近。在传统的辐射研究中,诱变的最佳作用点为半
致死剂量,低能离子束作用的剂量-存活率的“马鞍
型”关系己经在许多生物材料上得到验证,这充分说
明了离子束与生物材料作用的复杂性和作用机制的
独特性。所以对离子束注入羊柴存活率-剂量的特
殊关系,本研究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在半致死剂量
附近存活率的最大值83.3%出现在900×2.6×
1013 N+·cm-2剂量,在800×2.6×1013 N+·cm-2
剂量处,存活率达到了“鞍桥”前的最小值,为81.3%。
表明低能离子己经作用到了羊柴的胚部位,意味着
在该剂量下羊柴的种皮上“通道”己经形成,具备了
外源全DNA转化的条件。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
可能启动了某些修复机制,导致了存活率的回升,损
伤也越来越严重,可能超出了修复机制的作用限度,
引起存活率重新下降[16]。这就是说,在较低的剂量
下,外源全DNA向羊柴胚细胞转化的条件己经具
备,在存活率的最高点,某些修复机制对内部的一些
损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因此,最终转化剂量
范围应该在(800,900,1000)×2.6×1013 N+·cm-2
之间,在这个范围内,外源全DNA转化的条件己经
形成,损伤又得到了部分修复,而更严重的损伤点
(半致死剂量)还没有到来。
2.5 卡那霉素(Kanamycin,Kan)敏感性检测
在遗传转化中,除了有效的外源基因导入方法
和组织培养体系外,转化个体筛选是一个十分关键
的步骤,选择适宜的抗生素筛选条件是转基因工作
顺利进行的前提。试验取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愈伤
组织各50枚,接种于添加梯度浓度 Kan的 MS愈
伤继代培养基上,2周继代1次,统计培养继代2次
后愈伤组织的相对增长量(图3)。没有加入卡那霉
9301
草 地 学 报 第19卷
素的对照组,继代2次后所有的愈伤组织块均正常
生长,在Kan浓度为20mg·L-1的培养基上,它们
的愈伤相对重量增长率是24.74%,在Kan浓度为
40mg·L-1 的培养基上,愈伤相对增长率为
20.12%,在Kan浓度为60mg·L-1的培养基上,
愈伤相对增长率为10.53%,当 Kan浓度为80
mg·L-1时愈伤相对增长率为5.26%,才能完全抑
制其愈伤组织的生长,在Kan浓度为100mg·L-1
的培养基上,愈伤相对重量增长率是2.38%。结果
表明Kan浓度的增加对愈伤组织生长有很强的抑
制作用,且在较高Kan浓度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大
部分褐化,不易成活。80~100mg·L-1的抑制效
果虽然很高,但考虑到过高的浓度同样会抑制转化
克隆子的生长,因此本研究选用60mg·L-1的卡那
霉素作为转化试验的筛选浓度。
图3 愈伤组织对抗菌素的敏感性
Fig.3 Kanamycin sensitivity of calus
2.6 GUS染色结果
取共培养3d的羊柴成熟种子做GUS活性检
测,所试验的100块处理样品均显不同程度的蓝色,
结果,在试验中设置的2组对照,一组为接受同样的
离子束注入处理,但未经过质粒DNA处理的对照,
没有获得染出蓝色的种子,说明转化后代的变化不
是由于离子注入诱变引起的;而另一组未接受注入
处理,直接用质粒DNA溶液浸泡种子,在本试验体
系下同样未获得染出蓝色的种子,说明离子注入与
浸泡转化法相比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剂量为800×
2.6×1013 N+·cm-2处理组检测到的GUS基因的
瞬间表达率为8%,剂量为900×2.6×1013 N+·cm-2
处理组检测到的GUS基因瞬间表达率为13%,剂
量为1000×2.6×1013 N+·cm-2处理组检测到的
GUS基因瞬间表达率为5%,但种子染色程度不同,
有的全部染成蓝色,而有的只有胚部染成了蓝色(图
4)。这也许与受辐照的面积、质粒DNA浓度、温育
时间等有关。吴丽芳[17]用离子束介导GUS基因直
接导入小麦(Triticum aestivum)成熟胚的过程中发
现,种子消毒后,如果用镊子撕去胚部种皮,使胚部
能够直接接受离子注入,虽然在无菌条件下生长的
剥皮种子存活率低于接受相同剂量注入的完整种子
存活率,但外源GUS基因的表达效果却与之相反,
剥皮种子有蓝色反应个体的比例高于完整种子,看
来胚部没有种皮的存在,离子注入刻蚀的效果是不
同的。因此,在转化试验中,可采用低于处理完整种
子的剂量对胚部剥皮种子进行注入处理,来改善外
源基因的导入效果。虽然本试验得到了GUS基因
瞬间表达的结果,但转化效率仍然很低,需要继续多
次重复试验,以得到比较理想的转化结果。
2.7 转化体的PCR检测结果
按照博大泰克基因组小提试剂盒提取培养基上
筛选出的抗性愈伤组织和未转入外源基因的羊柴愈
伤组织的基因组DNA,进行PCR反应,得到的PCR
检测结果图5所示。
图4 羊柴愈伤组织GUS染色结果
Fig.4 GUS dye result of Hedysarum mongolicumcalus
注:a:阴性对照CK1,b:阴性对照CK2,c:阳性转化
Note:a:Negative control CK1,b:Negative control CK2,c:Electropositive transform
0401
第6期 陈玲玲等:应用低能N+介导法将大豆外源基因转入羊柴成熟种子的初步研究
  转化体的PCR检测结果表明,5个样品中有3
个样品(电泳结果中的泳道4,5,8)扩增出与阳性对
照(泳道3)相同的1520bp Gy3亚基的cDNA基因
片段,而其余2个样品(泳道6,7)和阴性对照(泳道
1,2)均未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片段。初步证明大豆
基因已整合到羊柴基因组中。
图5 PCR检测结果
Fig.5 PCR results
注:M:Marker(λDNA/EcoRⅠ+HindⅢ marker);
1,2:阴性对照;3:阳性对照;4,5,6,7,8:转化体
Note:M:Marker;1,2:Negative control;
3:Electropositive control;4,5,6,7,8:Transformer
3 讨论与结论
通过用不同剂量的 N+离子处理羊柴种子,在
发芽率上表现出2种效应:低剂量的促进效应和高
剂量的抑制作用、损伤效应。转化剂量是离子束介
导外源全DNA转化试验成败的关键,在保证外源
DNA片段能转化进受体细胞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
转化过程中离子注入本身产生的诱变效应[18]。依
据这一原则,本试验首先根据离子注入羊柴干种子
剂量-存活率曲线选择一个剂量范围。干种子合适
的转化剂量范围是(800,900,1000)×2.6×1013
N+·cm-2,通过比较实际转化试验中瞬间表达率
随剂量增加的差异,选定最佳的转化剂量为900×
2.6×1013 N+·cm-2。对羊柴种子发芽率的方差
分析可知,所选择的 N+离子注入剂量之间存在差
异。因此,在离子束注入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品种、
不同的处理目的灵活设计合适的剂量范围、剂量梯
度,并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羊柴的干种子接受离子注入后经过质粒DNA
处理,GUS染色得到最高的瞬间表达率在13%左
右。而接受同样的离子束注入处理,但未经过质粒
DNA处理的对照,没有获得染上蓝色的种子,说明
转化后代的变化不是由于离子注入诱变引起的;而
另一组未接受注入处理,直接用质粒DNA 溶液浸
泡种子,在本试验体系下同样未获得染上蓝色的种
子,说明离子注入与浸泡转化法相比具有相当的优
越性。PCR鉴定结果显示,选用N+为注入离子,能
将克隆的大豆Gy3亚基基因转入羊柴中。研究结
果表明,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是可行的。低能离子束
介导的转化效率与离子注入能量、剂量、离子种类等
参数有关,有效的阳性转化个体筛选体系是转化成
功的前提。通过优化注入条件来稳定和进一步提高
转化效率有待于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Yu Z L,Yang J B,Wu Y J,et al.Transferring GUSgene into
rice cels by low energy ion beam[J].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1993,B80/81:1328-1331
[2] 李珂,张东正,赵瑾,等.重离子束注入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及
遗传诱变的分子机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7,24(2):117-
123
[3] 乌艳红,米富贵,李志明,等.紫花苜蓿GDP解离抑制蛋白基因
cDNA的克隆、分析及烟草转化[J].草地学报,2011,19(1):
157-163
[4] 靳苗苗,杨青川,金洪,等.紫花苜蓿柠檬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
及对烟草的转化[J].草地学报,2010,18(4):550-555
[5] J萨姆布鲁克,D W 拉塞尔.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黄培堂,
译.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6-32
[6] 陶茸,李玉珠,王娟,等.扁蓿豆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
研究[J].草地学报,2011,19(2):112-117
[7] 王晓春,师尚礼,梁慧敏,等.2,4-D和6-BA组合配比对金达苜
蓿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0,18(2):
219-222
[8] 王红艳,王鸿磊,张梅,等.卡那霉素对马齿苋愈伤组织诱导和
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050-18051
[9] 张立全,安娜,黄杨梅,等.卡那霉素对阿尔冈金种子萌发及幼
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5):29-32
[10]杨福,梁正伟,王志春.低能离子束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研究进
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15(4):62-64
[11]刘翠兰,燕丽萍,毛秀红,等.转BADH基因山苜3号(SLM07)
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J].中国草地学报,2011,33(3):8-13
[12]姬生栋,袁召,王书玉,等.离子束介导玉米DNA影响水稻幼
苗根系蛋白水解酶的表达[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0,26(5):53-58
[13]Jefferson R A,Kavanagh T A,Bevan M W.GUS fusions:be-
ta-glucuronidase as a sensitive and versatile gene fusion marker
in higher plants[J].EMBO Journal,1987,6(13):3901-3907
[14]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M].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8:179-334
[15]余增亮.离子束生物技术引论[M].安徽: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8:250-280
[16]王陶,李文,陈宏伟,等.低能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应用研究进
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1):12-16
[17]吴丽芳,余增亮.建立低能离子束介导小麦转基因方法并获得
转GUS基因植株[J].遗传学报,2000,27(11):982-991
[18]路淑霞,姬生栋,岳春辉,等.离子束介导的小麦变异株系染色
体行为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
(1):171-174
(责任编辑 吕进英)
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