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 卷
V o l
.
3
第 2 期
N o
.
2
草 地 学 报
A C T A A G R E S T IA S IN ICA
1 9 9 5 年
1 9 9 5
应用蝗虫微抱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
的治蝗效果试验
王贵强 严敏弊 张 龙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 北京 1 0 0 0 9 4 )
张卓然 潘建梅 杨珍
(内蒙古 自治区草原工作站 , 呼和浩特 。1。。20)
摘要 : 在内蒙古用微抱子虫饵剂棍配卡死克毒饵制成复合型毒饵防治草原蝗虫试验 , 结果表明以微
抱子虫饵剂与卡死克毒饵 1 : 1 及 1 : 3( W /W )混配使用的两个处理区 , 毒饵撒施后 12 天 , 亚洲小车蝗虫 口
减退率分别达 89 . 3写和 91 . 4 % , 调查施饵后 35 天的防效仍可达 80 . 2 %和 84 . 1 % . 蝗虫混合种群在防后 25
天对微抱子虫病感染率调查结果 , 1 : l与 1 : 3 处理区的混合种群感染率分别为 10 %和 1 % 。
关健词 :蝗虫 ; 生物防治 ; 微抱子虫 ; 卡死克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草原蝗虫发生情况严重 , 成为影响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 。为解决草原蝗虫
频频发生与为害 , 改变单一依赖广谱性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 消除因大量施用农药而带来的一
系列副作用 , 作者在“八五 ”期间提出以生物防治为主体的草原蝗虫综合治理策略 。应用蝗虫
微抱子虫防治草原蝗虫 , 旨在丰富草原生态系统中有益生物种类质与量的构成 ,促发虫传疾
病的流行 , 以期达到长期控制蝗虫种群密度处于较低水平(马耀等 , 1 9 9 1 ) 。 然而 , 有研究报
道表明 , 该病原物对蝗虫的致死速度较慢 , 适合一般发生年份防治应用 , 而在蝗虫大发生年
份或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时 ,则不能短时间内快速压低虫 口密度(王丽英等 , 1”4) 。 为解决这
一问题 , 作者试将微抱子虫饵剂与卡死克毒饵混配后针对高密度虫 口施用 , 形成以微抱子虫
治蝗为主的配套应用技术 , 协调发挥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优势 , 注重长期生态效应与短期
经济效益行为紧密结合 , 使之符合持续 、低耗 、保护生态环境的治蝗要求 , 达到长期控制蝗虫
种群密度处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的 目的 。 卡死克对天敌昆虫安全 , 治蝗耗费低(仅为化防中
常用的化学农药价格之 1 / 1 0 ) , 是较为理想的替代目前用饵料治蝗所使用的广谱性杀虫剂
之一 (王贵强等 , 1 9 4 ) 。
2 材料与方法
2
.
1 材料来源
含量为 20 X 1 0 ,的蝗虫微抱子虫浓缩液由北京农业大学蝗虫微抱子虫中试厂提供 ; 5 %
卡死克乳油 (Cas ca de )由英国壳牌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 含淀粉大片鼓皮 (直径 3一 4 m m )由内
蒙古草原工作站莽原技术开发公司综合加工厂加工提供 。
2
.
2 复合型毒饵的制备
2
.
2
.
1 蝗虫微抱子虫饵剂 (记作 N L ) 蝗虫微抱子虫浓缩液用清水稀释 , 再以喷雾器将其
均匀喷洒于被搅动的鼓皮上 , 制成含量为 5 x 1 0 8抱子/ 10 0 克熬皮饵剂 。
第 2 期 王贵强等 :应用蝗虫微抱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的治蝗效果试验 1 6 5
2
.
2
.
2 卡死克毒饵 (记作 C A ) 按 1 . 5m l卡死克八0 0 0 9 数皮剂量制成卡死克熬皮毒饵 。
2
.
2
.
3 C A 与 N L 混配复合型毒饵 将分别拌制的微抱子饵剂与卡死克毒饵按重量配比
(W / W )
, 一份 N L 饵剂配三份 C A 毒饵 (记作 1 : 3) 或一份 N L 饵剂加一份 C A 毒饵(记作 1 :
1 )
, 混合搅拌 , 制成试验所需之不同配比的复合型毒饵 。
N L 饵剂与 C A 毒饵拌制过程中 , 按 50 千克鼓皮加清水 3 千克的 比例 , 将微抱子虫浓
缩液或是卡死克原油稀释后用于拌制 。 用于拌制 N L 饵剂的水中同时加 0 . 3 %的食糖作粘
着剂 。 N L 饵剂 、C A 毒饵及复合型毒饵的撒施应用 “运 一五 ”型飞机 , 条带式撒施幅度为
s om
, 撒施量为 1 0 0 克 /亩 。
2
.
3 飞机撒施蝗虫微袍子 虫饵剂 、卡死克毒饵及复合型毒饵防治草原蝗虫的试验
试验于 1 9 9 4 年 7 月 7 日至 9 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达茂联合旗召河 5 队白音淖敖包 2 0 0 0。
亩草场上进行 。 该地处乌兰察布盟高原 , 海拔 1 1 0 0一 1 7。。m , 建群植物种类为克氏针茅 、冷
篙等 。草场植物盖度为 25 一30 % 。 试验区内主要蝗虫种类为亚洲小车蝗优殆山伦US 二痴t,b us
)
、白边痴蝗 任的阳决切 ; lu ct u os二 ) 、宽须蚁蝗伍厅阴2 已je o te tt,k 那伽I,k ) 、 毛足棒角蝗
公夕习功水岁us ba r b巾。 )等 (表 1 ) 。
表 l 主要续虫种类结构百分率比较
T a b le 1 Co u n t e o m p o s o tio n (by p e r ee n ta g e ) o f m a in sp e eies o f g r a s ho p p e r
发生期
T im e
6 月下旬
2 0 ~ 3 0 th
,
J
u n e
7 月上旬
l ~ IOth
,
Ju ly
7 月中旬
1 0 ~ 2 0 th
,
Ju ly
7 月下旬
2 0 ~ 3 0 th
,
J
u ly
8 月中旬
1 0 ~ 2 0 th
,
A u g
亚洲小车蝗
0
.
a sia t ic u s
白边痴蝗
B
.
1“ c t u o s u m
宽须蚁蝗
M
.
Pa lPa lis
毛足棒角蝗
D
.
ba r b iPe s
皱膝蝗
A
.
r h o d o Pa
以亚洲小车蝗为优势种类 , 约占混合种群数量的 70 % 。 上述四种蝗虫在内蒙古一年均
发生一代 , 但发生时期不同。 发生较早并对草场前期造成为害的种类主要是白边痴蝗 、毛足
棒角蝗 , 而亚洲小车蝗与宽须蚁蝗发生时期比前两种偏晚 ,但为害时间长 。
试验期间 , 调查统计了亚洲小车蝗的虫龄结构 。 在 7 月上中旬小车蝗的虫龄平均为 2 . 5
~ 3
.
3 龄 (表 2 ) ,这对指导 田间适期施药具有指导意义 。
虫 口密度及田 间药效结果调查 , 在施饵前和施饵后 5 、 7 、 9 、 1 5 、 2 5 、 3 5 天分别调查蝗虫种
群密度 。 虫 口密度调查采用标准样框法 (样框面积 l m 2)及扫网法两种 。每处理分别固定取样
区 、取样时间 、随机调查 8 个样点 。将采集到的蝗虫装人有标签的塑料袋内 , 带回后进行分类
鉴定 , 分别记录 。 调查数据用 A bo t (F le m ing 等 , 1 9 8 5) 公式校正虫 口减退率 , 用方差分析
(L S D )检验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
1 6 6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表 2 主要蝗虫种类发生期及虫幼结构分析
T a b le 2 A g e o f t he m a in g r a ss ho p p e r 卯p u la t io n a t the e e n s u s
时间
T im e
头数/ 百网
亚洲
小车蝗
0
.
a sia tic u s
白边
痴蝗
B
.
1“c t u o su m
N o
.
1 0 0 n e ts
宽须
蚁蝗
M
.
Pa lPa lis
毛足
棒角蝗
D
.
b a r biP
e s
范围 平均
R a n g e A v e r a g e
范围 平均
R a n g e Ave
r a g e
范围 平均
R a n g e
·
A v e r a g e
范围 平均
R a n g e A v e ra g
e
6 月中旬 9 . 0 1 ~ 3 1 . 1 1~ 6 5 . 3 1~ 4 2 . 2 3 ~ 6 5 . 9
1 0 ~ 2 0 th
,
J
u n e
6 月下旬 1 3 . 9 1 ~ 4 2 . 1 2~ 6 5 . 9
2 0 ~ 3 0 th
,
J
u n e
7 月上旬 1 1 . 2 1 ~ 5 2 . 5 2~ 6 5 . 9
1 ~ 1 0 t h
,
Ju ly
7 月中旬 7 . 4 1 ~ 6 3 . 3 3~ 6 5 . 9 1~ 6 5 . 1 2 ~ 6 5 . 4
1 0 ~ 2 0 th
,
J
u ly
7 月下旬 1 4 . 8 1 ~ 6 5 . 6 3~ 6 5 . 1 2~ 6 4 . 3 1 ~ 6 4 . 1
2 0 ~ 3 0 th
,
J
u ly
8 月上旬 5 . 6 5一 6 6 ’ 3~ 6 4 . 9
l一 1 0 th , A u g .
8 月中旬 7 . 8 5 一 6 6 ’ 6 ’ 6 ’ 3~ 6 5 . 3
1 0 ~ 2 0 th
,
A u g
.
‘ 表中示虫龄范围的数字 1 ~ 5 表示为不同虫龄的若虫 , 6 表示为成虫 。
Fig r es l~ 5 i
n th e ta b le sh o w s a d iffe r e n t a g e o f n ym p hs
, a n d fig u r e 6 p r es e n t s th e ag e o f a d u lt
.
3 结果与分析
应用混配复合型毒饵防治亚洲小车蝗比单施微抱子虫饵剂或卡死克毒饵效果明显提
高 。 在 1 : 1 及 1 : 3 两个处理区施饵后第 12 天调查 , 亚洲小车蝗的虫 口减退率为 89 . 3 % 和
91
.
4 %
, 而同期的单施微抱子虫 饵剂与卡死克毒饵的虫 口 减退率为 57 . 2 %和 74 . 1 % (表
3 )
。
35 天后混配毒饵对亚洲小车蝗的防治效果为 80 . 2 % 和 84 . 1 % , 而单施卡死克毒饵的
仅为 57 . 7 % 。 这说明混配复合型毒饵对种群形成更强的选择压力 , 起到一定增效作用 。
防后 15 天对混合种群调查结果分析中发现 , 卡死克毒饵单施区的百网虫量比对照区
显著减少 6 头 , 但与混配复合型毒饵处理区的虫量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 (表 4 ) 。 此外 , 采用
标准样框法调查结果表明 : 单施 C A 毒饵与混配复合型毒饵处理之间对蝗虫混合种群的抑
制效果并无显著差异(P > 0 . 05 , 表 5 ) 。
混配复合型毒饵对抑制亚洲小车蝗单一种群的有效性 , 而对蝗虫混合种群表现与单施
C A 毒饵效果无显著差异性 , 说明蝗虫种类之间在发生期上的差异 , 同一种类中龄期间差
异 , 都有可能造成对药剂敏感程度发生变化 , 也可能影响到病虫的病程 、传播与流行 。除了药
剂 、昆虫两因素外 , 作用于它们的外界环境条件 , 对药效的发挥及虫病的流行也起到至关重
要的影响 。但在本研究中 , 由于卡死克持效期长 , 蝗虫染病致死需要时间也长 , 因而其结果是
由于微抱子虫还是卡死克或是捕食及寄生等因素所造成的死亡 , 而难于对混配复合型毒饵
的综合作用做进一步的分析 。能否采用生命表的方法进行药效评价 , 尚有待今后的改进及探
索 。 所以 , 混配复合型毒饵治蝗新技术的应用 , 还需今后加强种群生态学 、田间毒理学 、疾病
第 2 期 王贵强等 :应用蝗虫微抱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的治蝗效果试验 1 6 7
流行学等学科交叉渗透 , 使调查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
表 3 微抱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对亚洲小车蝗防治试验效果
T a ble 3 Po p u la tio n su p p r e ss io n a fte r tr ea te d w it h N L
,
C A a n d N L m ix e d C A A S I : 1 o r l : 3 (W / W )
处理
T r ea t m en t
处理前 虫 口密度吸头 / 8 0 0 网 )
Pr et r e a tm e n t Po P u
.
d e n sity
处理后 虫口 密度 (头 / 8 0 0 网 )
Po s t t r e a tm e n t P o p u
.
d e n s ity
第 5 天 校正虫 口减退率 (% )
sd % R
e d u e tio n
防治效果 (% )
In d e x o f P r o te e tio n
处理后 虫 口密度 (头/ 8。。网 )
Po s t t r e a tm e n t P o P u
.
d e n s ity
第 15 天 校正虫 口减退率 (% )
1 sd % R
e d u e tio n
防治效果 (% )
In d e x o f p r o te e tio n
处理后 虫口 密度 (头 / 8 0 0 网 )
Po st t r e a tm e n t Po Pu
.
d e n s ity
第 25 天 校正虫口减退率(% )
2 5 d % R
e d u et io n
防治效果 (% )
In d e x o f Pr o te e tio n
处理后 虫 口密度 (头 / 8。。网 )
Po s t t r e a tm en t P o P u
.
d e n s ity
第 35 天 校正虫 口减退率 (% )
3 5 d % R
e d u e tio n
防治效果 (% )
In d e x o f p r o te e tio n
N L l : 1 1 : 3 CA C K
3 5 a 3 4 a 3 7 a
1 3 b 1 5 b 4 7 a
7 0
.
8 二5 ‘ 3
8,11
OU
-
)六j八乙硬8
8 3
.
1 7 0
.
8
2 b 4 b
6 5
.
3
2 5 b 5 5 a
86
.
9
8 6
.
9
4 8
.
6
4 8
.
6
8 0
.
1
8 0
.
2
1 5 b 2 0 a
1 8
.
3
1 8
.
3
7 b 1 8 a
5 7
.
7
5 7
.
7
b沼八注57384
沼b忍933805
ab乃月b忍32194285
表 4 微袍子虫饵剂与卡死克毒饵混配对蝗虫混合种群抑制效果 (头数 /百网)
T a ble 4 M ean 因 p u latio n d en sities o f t o tal g r as ho p p er s详 eies o n t r ea ted an d u n t r ea ted p lo ts (H ea d / 10 0 n e ts )
处理
T r e a tm e n t
防后天数
Po s ttr e a tm e n t (d a y s )
5 1 2 1 5
: 3
: 1
1 1
.
3 8 士 3 . 5 0 a
7
.
8 8 士 1 . 9 0 a
6
.
3 8 士 1 . 4 1 a b
8
.
5 0 士 3 . 2 0 a
7
.
2 5士 3 . 86 a
1 4
.
7 5 士 3 . 6 3 a
8
.
6 3 士 2 . 7 4 b
5
.
3 8 士 1 . 3 2 b
6
.
0 0 士 2 . 5 5 b
9
.
7 5士 2 . 2 2 b
1 5
.
0 0 士 5 . 4 3 a
1 0
.
3 7 士 4 . 9 5 a
9
.
0 0 士 2 . 4 5 a b
8
.
5 0 士 3 . 3 5 a b
7
.
8 7士 3 . 8 9 a b
KALCN
1 6 8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表 5 处理后第 15 日防治效果调查
T a b le 5 Pe r e e n ta g e re d u e tio n o f to ta l g ra s h o p p e r p o p u la t io n
a fte r 1 5 d a ys fo llo w in g trea tm
e n t
混合种群密度(头/ m Z )
处理
T r ea t m e n t
调查点数
S a m Ple s 处理前
B e fo r e tr e at m e n t
M士 5 . D .
1n‘空口O曰
.⋯0口亡左几R匕d4A几,J
5
.
3 8士 0 . s l a
6
.
0 4 士 0 . 3 8 a
4
.
9 0 士 0 . 9 7 a
4
.
8 2 士 0 . 5 2 a
4
.
5 2 士 0 . 3 9 a
处理后
A f te r t r e a tm e n t
M 士 5 . D .
4
.
1 0 士 0 . 5 6 a
2
.
2 0 士 0 . 4 8 b
2
.
0 4 士 0 . 4 2 b
2
.
0 4士 0 . 5 9 b
2
.
1 0 士 0 . 2 6 b
校正虫 口减退率
( % )
% R
e d u e e t io n
0n0
眨J工从dl卜勺仁」
CKNLI:3以l1
表 6 蝗虫混合种群对微抱子虫的感病率测定
T a ble 6 I n fe e t io n r a t e s o f s u r v i v a l g r a s s h o p p e r s w ith
汉 勿‘us ta e in s u r v iv e d Po Pu la t io n a ft e r t r e a tm e n t s
防后天数旧 )
P o s t一 t r e a t爪e n t
( d a y s )
项目
I t e m
处理
T r e a tm e n t
1
:
3 1
: l
观察虫数
N o
. o f o bse r v a t io n
染病虫数
N o
. o f i n fe e t io n
感染率( % )
% i
n fe e t io n
观察虫数
N o
. o f o bs e r v a t io n
染病虫数
N o
. o f in fe e t io n
感染率 (% )
in fe e t io n
观察虫数
N o
. o f o bse r v a t i o n
染病虫数
2 9 3 4
l 5 1 8
2 8
.
6 2 0
.
1 1 1
.
8
5 8 1 3 4 1 0 1
2 5 l 7 l 5 l0
2 9
.
3 1 1
.
2 9
.
9
1 5 9 4 0 8 3
3 5 2 0
N o
.
o f in fe e t io n
感染率 (% )
% i
n fe e t io n
1 2
.
6 2
.
5 7
.
2
从表 6 中可以看出 , 防后的第 15 至 25 天 , 混配复合型毒饵处理区蝗虫混合种群中约有
1 0 ~ 2 0 %左右的个体感染微抱子虫病 , 虽然比单施微抱子虫饵剂区的感染率低约 20 % , 但
在迅速压低虫 口密度 , 残余带病个体作为田间病源引发蝗虫种群虫病的持续流行具有重要
作用 。
第 2 期 王贵强等 :应用蝗虫微抱子虫饵剂混配卡死克毒饵的治蝗效果试验 1 6 9
4 小结
4
.
1 微抱子虫饵剂与卡死克毒饵混配施用是草原蝗虫综合治理中可迅速压低虫 口密度并
具持续 、低耗 、 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 。 1 9 9 4 年试验结果与 Jech 等 (1 9 9 3) 的报道一致 , 即昆
虫生长调节剂毒饵对蝗虫的毒性 , 虽种类间有差异但防治效果可持续较长时间 。 然而 , 单施
昆虫生长调节剂毒饵或是使用微抱子虫饵剂的不同配方 , 均不能协调短期内迅速压低蝗虫
虫口 密度与长期持续流行虫病控制虫 口密度的关系 , 而混配复合型毒饵的应用能使二者有
机结合相辅相成 。
4
.
2 混配复合型毒饵施用后第 15 ~ 25 天 , 对靶标种类亚洲小车蝗防治效果达 70 一90 % 。
结果表明该技术既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压低虫 口密度 , 又使残存蝗虫中约 10 ~ 20 %的个体
染病 , 保证了蝗虫种群中存有一定数量的带病个体作为病源引发虫病的持续传播流行 。
4
.
3 施药期间 , 由于蝗虫种类 、虫龄对药剂的敏感性有差异 , 虫体中药剂与微抱子虫作用及
相互影响 , 而难以对防治措施进行防效的单独评价 。尤其是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协调发挥作
用的措施 , 如何借鉴田间毒理学 、种群生态学及虫病流行学的研究方法 , 使之能够更加客观
地反映蝗虫种群在措施实施后的变动 , 还有待于今后努力探索 。
参 考 文 献
王丽英 , 曹春 , 余晓光 , 阿不都 . 外力 , 杨艇旭 , 1 994 , 微抱子虫饵剂的不同配方对新疆草原蝗虫的防治效
果 , 生物防治通报 1 0 (3 ) : 1 2 3 一 1 2 5
王贵强 , 张龙 , 严毓弊 , 潘建梅 , 张卓然 , 1 9 9 4 , 卡死克麦教毒饵灭蝗效果试验 , 莱阳农学院学报 1 l( 增
刊) : 1 0 9 一 1 1 3
马耀 , 潘建梅 , 张卓然等 , 1 9 91 , 蝗虫微抱子虫防治草原蝗虫的研究 ,中国草地 1 : 64 一 67
C a r r u th e r s
,
R
.
1
. , a n d J
.
A
. ,
O n s a g e r
,
1 9 9 3
,
Pe r s p e et iv e o n th e u se o f e x o tie n a t u r a le n e m ie s fo r b io lo g i
-
ea l e o n t r o l o f p e st g r a s sh o p p e r s (O r th o p te r a : A e rid id a e )
.
E n v ir o n
.
E n t o m o l
.
2 2 (5 ) : 8 8 5 一 9 0 3
F le m in g
,
R
. , an d R
.
R e tn a k a r a n
,
1 9 8 5
,
E v a lu a tin g sin g le t r e a t m en t d a te u sin g A b bo t t
‘5 fo r m u la w ith
r e fe r e n e e t o in se e tie id e s
.
J
.
E e o n
.
E n t o m o l
.
7 8 : 1 1 7 9 一 1 1 8 1
J
ee h
,
L
.
E
. ,
R
.
N
.
Fo ste r a n d D
.
C o ll
, e t a l
. ,
1 9 9 3
,
F ie ld e v a lu a tio n o f d iflu b e n z u r o n a n d e a r ba ry l b r a n
b a its a g a in st g r a ssh o p p e r (O r th o p te r a
:
A e rid id a e ) p o p u la tio n s in S o u th D a k o t a
.
J
.
E eo n
.
E n t o m o l
.
5 6 (2 )
:
5 5 7 一 5 6 5
1 7 0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C o n tr o l E ffe e ts o f A PPlyin g 八钦吧m a L o c “引汤e B a it M ix e d
w ith C a s c a d e B a it o n th e P o Pu la tio n s o f R a n g e la n d G r a ss h o PPe r
W
a n g G u iq ia n g Y a n Y u h u a Z ha n g L o n g
(B e iji
n g A g rie u ltu r a l U n iv e r sity
,
B e iji
n g 1 0 0 0 9 4 )
Z ha n g Z u o r a n Pa n Jia n m e i Y a n g Z he n
(G r a s sla n d S t a tio n o f In n e r M
o n g o lia
,
H u h eh o t 0 1 0 0 2 0 )
Co n t r o l o f r a n g e la n d g r a ss ho p p er s w it h人lO , 己功 , loc u s ta e ba it (5 x 1 0 8 s p o r es / 1 0 0 9 w he a t b r a n ) w ith
C a se a d e ba it (一 sm l C as e ad e / 1 0 0 0 9 w he a tb r a n ) w a s te ste d in th e In n e r Mo n g o lia in 1 9 9 4
.
T he r es u lts in d i
-
ea ted th a t tw o tr e a tm e n t s o f l
:
1 a n d l : 3 (W /W ) b
a it m ix tu r e s w e r e e q u a lly e ffe et iv e
, a n d th e r a te o f p o p u
-
la tio n r e d u e tio n o fC卜da 企us a sIA O c u S w a s 8 9
.
3 %
a n d 9 1
.
4 %
, o r 8 0
.
2 %
a n d 8 4
.
1 %
a fte r a p p lie d th e ba its
o n 1 2 o r 3 5 d a y s
, r e sp ee tiv e ly
.
In fe e tio n s a m o n g t he su r v iv o r s o f to ta l p o p u la tio n o f g r a s sh o p p e r s p e e ie s w a s
a
bo
u t 2 0 一 2 0 % in th e plo ts t r e a te d w ith m ix e d ba its a fte r 1 5 一 2 5 d a ys .
K e y w o r d s : G ra ss h o p p e r ; B io eo n tr o l ; 八七‘翻 a IO e “ sta 己 ; C a sc a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