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Rosa wichuraiana ‘Basye’s thornless’

‘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2): 139 ~ 147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4􀆰 20139
‘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
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吕经娟1ꎬ2ꎬ3ꎬ 李淑斌2ꎬ3ꎬ 周宁宁2ꎬ3ꎬ 蹇洪英2ꎬ3ꎬ 王其刚2ꎬ3ꎬ 张 颢2ꎬ3ꎬ 唐开学1ꎬ2ꎬ3∗
(1􀆰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ꎬ 武汉 430070ꎻ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ꎬ 昆明 650205ꎻ
3􀆰 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ꎬ 昆明 650205)
摘  要: 以‘光叶蔷薇’(Rosa wichuriana ‘Basye􀆳s thornless’)无菌苗的顶生幼嫩小叶为外植体ꎬ 探讨了其愈伤
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ꎮ 结果表明ꎬ 高浓度的生长素 NAA 能诱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ꎻ 由 NAA 诱导的愈
伤组织在附加 TDZ的 MS培养基上ꎬ 先暗培养再进行光照培养可直接分化出不定芽ꎮ 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 NAA
浓度是 7􀆰 0 mg / L、 暗培养时间为 10 dꎬ 而最佳分化培养基是 MS + 5􀆰 0 mg / L TDZ + 30 g / L葡萄糖 + 2􀆰 5 g / L
GELꎬ 分化率达 18􀆰 34%ꎮ 以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侵染受体ꎬ 初步建立了‘光叶蔷薇’GUS 基因转化体系ꎮ 农
杆菌菌液浓度 OD600值为 0􀆰 5、 侵染 30 min、 共培养 2 d、 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 50 μmol / L是‘光叶蔷薇’愈伤组
织转基因的最优条件ꎮ
关键词: ‘光叶蔷薇’ꎻ 愈伤组织诱导ꎻ 植株再生ꎻ GUS基因转化
中图分类号: Q94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2 ̄0139 ̄09
      收稿日期: 2014 ̄02 ̄20ꎬ 修回日期: 2014 ̄03 ̄11ꎮ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60402)ꎮ
  作者简介: 吕经娟(1987-)ꎬ 女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月季栽培养护研究(E ̄mail: ljingjuan@ 163􀆰 com)ꎮ
  ∗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唐开学ꎬ 博士ꎬ 研究员ꎬ 研究生导师ꎬ 主要从事月季育种研究(E ̄mail: kxtang@hotmail􀆰 com)ꎮ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Rosa
wichuraiana ‘Basye􀆳s thornless’
LU
. .
Jing ̄Juan1ꎬ2ꎬ3ꎬ LI Shu ̄Bin2ꎬ3ꎬ ZHOU Ning ̄Ning2ꎬ3ꎬ JIAN Hong ̄Ying2ꎬ3ꎬ
WANG Qi ̄Gang2ꎬ3ꎬ ZHANG Hao2ꎬ3ꎬ TANG Kai ̄Xue1ꎬ2ꎬ3∗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ꎬ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ꎬ Wuhan 430070ꎬ Chinaꎻ
2􀆰 Flower Research Instituteꎬ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ꎬ Kunming 650205ꎬ Chinaꎻ
3􀆰 Yunnan Flower Breeding Key Lab􀆰ꎬ Kunming 650205ꎬ China)
Abstract: Methods of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Rosa wichuraiana ‘Basye􀆳s
thornles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in vitro grown young leaflets as explants􀆰 Results showed
that calli were induced on MS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auxin (NAA)ꎬ with calli exhibiting
direct differentiation of adventitious buds after induction on MS medium with TDZ under dark
and then light conditions􀆰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auxin (NAA) for calli induction of R􀆰
wichuraiana was 7􀆰 0 mg / Lꎬ the optimal induction period in the dark for adventitious bud
differentiation was 10 d and the optimal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5􀆰 0 mg/ L TDZ + 30 g / L
glucose + 2􀆰 5 g / L GEL (pH 5􀆰 8-6􀆰 0) . The highest rate of adventitious bud induction was
18􀆰 34%􀆰 We used the calli obtained by induction as transformation receptors to research GUS
gene conversion􀆰 We also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rotocol for R􀆰 wichuraia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ransformation of R􀆰 wichuraiana was a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OD600) of 0􀆰 5ꎬ infection
time of 30 minꎬ co ̄cultivation time of 2 dꎬ and acetosyringone concentration of 50 μmol / L.
Key words: Rosa wichuraiana ‘Basye􀆳s thornless’ꎻ Callus inductionꎻ Plant regenerationꎻ
GUS gene conversion
庭院月季品种‘光叶蔷薇’ (Rosa wichuriana
‘Basye􀆳s thornless’)是通过光叶蔷薇原种(Rosa
wichurana Crep)培育的园艺杂交品种ꎬ 因其植株
平卧ꎬ 有长匍枝ꎬ 叶片光亮ꎬ 花朵稠密ꎬ 花期较长
且有香气等特点ꎬ 被很多园艺学家视为重要的育种
材料ꎮ 由‘光叶蔷薇’已繁育出很多园艺品种并被
广泛栽培ꎬ 主要用于覆盖棚架、 石坡和墙垣等[1]ꎮ
此外ꎬ ‘光叶蔷薇’具有一年一次开花ꎬ 花白色、
单瓣ꎬ 茎匍匐等特性ꎬ 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
遗传改良的良好候选材料ꎮ 但是迄今尚未对其建立
高效的再生体系ꎬ 进一步的转基因研究工作也未见
报道ꎮ
一般而言ꎬ 植株再生可通过体细胞胚发生途径
(somatic embryogenesis)和器官发生途径(orga ̄
nogenesis)来完成ꎮ 依据是否经历愈伤组织阶段
可将器官发生途径进一步分为ꎬ 器官直接发生途径
和器官间接发生途径 2种ꎮ 以叶片、 茎段、 花瓣和
花丝等为外植体ꎬ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器官发生途径
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ꎬ 已成功获得了许多月季品种
的植株再生体系[2 ̄6]ꎮ Lloyd等以 R􀆰 persica × xan ̄
thina的节间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ꎬ 再将愈伤组织
转接至含有 BA 和 NAA的培养基上诱导出不定芽ꎻ
其中不具有再生能力的愈伤组织淀粉含量较高ꎬ 而
可以再生的愈伤组织中淀粉含量相对较少ꎬ 且这种
具有器官发生能力的愈伤组织(organogenic cal ̄
lus)继代培养次数超过 3 次后便会失去再生能
力[7]ꎮ Burger等以 4 个杂交组合产生的未成熟胚
为外植体诱导产生子叶愈伤组织后ꎬ 再在含 BA和
NAA的培养基上诱导发生不定芽ꎬ 研究结果表明ꎬ
授粉 27 d后胚轴刚形成时的胚再生率最高ꎬ 可达
到 53%[8]ꎮ Rosu等以膨大的侧芽为外植体在含有
TDZ和 NAA的培养基上进行反复的继代培养诱导
产生愈伤组织ꎬ 得到了不定芽ꎬ 这可能是侧芽对侧
芽附近的细胞产生了影响ꎬ 使其再分化从而产生不
定芽ꎻ 通过该方法以一少刺嵌合体切花品种为材料
进行分离还得到了无刺植株[9]ꎮ 林毅雁以‘月月
粉’(R􀆰 chinensis ‘Old Blush’)无菌带柄叶片为
外植体ꎬ 前期采用 6 ̄BA 和 NAA 激素组合诱导愈
伤组织分化ꎬ 后期添加 Adsꎬ 但所有的实验处理组
合均无不定芽发生ꎬ 因此筛选出的培养基仅适用于
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增殖ꎬ 维持愈伤组织的生活力ꎮ
林毅雁认为 Ads 对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增殖有明显
的促进作用ꎬ 所培养的愈伤组织较为疏松、 有活
力[10]ꎮ 陈雪等发现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培养
过程中ꎬ 材料的基因型、 外植体的类型、 培养基及
培养条件对其影响较大[11]ꎮ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
生的报道ꎬ 但尚无一种较为普遍且可以获得良好愈
伤组织的方法ꎮ Dohm 等报道的一种适用于 50 多
种月季基因型的胚性愈伤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ꎬ
是目前报道中适用范围最广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
再生的方法[12]ꎮ 但关于‘光叶蔷薇’ 再生及转化体
系的研究还未见报道ꎬ 故本实验拟通过组织培养诱
导建立‘光叶蔷薇’相对稳定高效的再生体系ꎬ 并
以‘光叶蔷薇’的愈伤组织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体
系的初步研究ꎬ 为优良基因的转化和‘光叶蔷薇’
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奠定基础ꎮ
目前ꎬ 已有很多关于报告基因 GUS和 GFP的
成功报道[13 ̄15]ꎬ 也有部分其它基因的成功案例ꎮ
Souq等以 Madame G 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
体ꎬ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查尔酮反义基因和 RolC
基因ꎬ 导入 RolC基因的植株在主茎干基部的分枝
明显增多ꎬ 且植株高度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较矮ꎻ
月季查尔酮反义基因的导入使花的红色减淡ꎬ 但未
见到白花或白色斑纹[16]ꎮ Li 等以月季‘Carefree
Beauty’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转基因研究ꎬ
结果表明ꎬ 目的基因 Ace ̄AMP1 的成功导入使植
株对白粉病的抗性大为提高[17]ꎮ 高莉萍等通过农
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 ACC 氧化酶反义基因导入
月季‘Samantha’ꎬ 利用反义 RNA 技术抑制月季
切花的乙烯合成ꎬ 获得了 ACC 氧化酶反义基因稳
定转化的愈伤组织[18]ꎮ Yukihisa 等通过根癌农杆
菌介导法转入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飞燕草色素相
关基因获得了蓝色月季[19]ꎮ
04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建立再生体系是遗传转化的基础与前提ꎬ 本研
究以‘光叶蔷薇’为研究对象ꎬ 在建立其间接再生
体系的基础上ꎬ 以根癌农杆菌侵染的方法转化
GUS报告基因于‘光叶蔷薇’的愈伤组织中ꎬ 研究
影响其转化的各种因素ꎬ 为月季转基因体系的建
立、 遗传改良与育种研究提供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2011年 8月上旬ꎬ 从露地栽培的‘光叶蔷薇’
植株上剪取带有饱满腋芽的当年生枝条ꎬ 除去叶片
后ꎬ 先用低浓度的洗衣粉溶液洗去枝条表面的附着
物ꎬ 再用流水冲洗 60 minꎬ 最后剪成单芽的茎段ꎬ
放入广口瓶中ꎻ 在超净工作台上ꎬ 将带芽茎段用
0􀆰 1%的升汞处理 8 minꎬ 无菌水冲洗 4~5 次ꎬ 接
种到扩繁培养基上光照培养ꎻ 1周后ꎬ 腋芽开始萌
发ꎬ 芽体开始膨大、 伸长和展叶ꎻ 将萌发的新芽切
下置于增殖培养基 (pH = 6􀆰 0)MS + 1􀆰 0 mg / L
6 ̄BA + 0􀆰 1 mg/ L NAA + 30 g / L蔗糖 + 6􀆰 5 g / L琼
脂上ꎬ 每 4周接种至新的相同的增殖培养基继代培
养 1次ꎻ 以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
导和植株再生试验ꎮ
以诱导获得的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ꎬ 研究
GUS 基因转化效果ꎮ 试验采用根癌农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 GV3101ꎬ 它
含有 pCAMBIA1301质粒ꎬ 该质粒携带 HPT(潮霉
素磷酸转移酶)选择基因和 GUS(β ̄葡糖醛酸酶)报
告基因ꎬ GUS 报告基因中含有一个内含子ꎬ 以此
来确保 GUS基因不在农杆菌中表达而只在植物细
胞中表达ꎮ 质粒中 T ̄DNA区域的结构如图 1ꎮ
1􀆰 2  方法
1􀆰 2􀆰 1  ‘光叶蔷薇’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1􀆰 2􀆰 1􀆰 1  愈伤组织的诱导
预实验结果表明ꎬ 在‘光叶蔷薇’诱导培养基
中添加生长素 NAA 比使用 2ꎬ4 ̄D 诱导得到的愈伤
组织更易于分化ꎻ 黑暗条件下愈伤组织生长较快且
生活力强ꎬ 故本研究诱导培养基附加的植物生长调
节剂为 NAAꎬ 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选择暗培养ꎮ
在超净工作台上ꎬ 自小叶柄处将其切成带有小
叶柄的单叶ꎬ 叶背朝下接种到添加不同 NAA 浓度
(0、 1􀆰 0、 3􀆰 0、 5􀆰 0、 7􀆰 0、 9􀆰 0、 11􀆰 0、 13􀆰 0 mg/ L)
的 MS 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ꎬ 暗培养 25 d 后观
察愈伤组织诱导情况ꎮ 愈伤组织诱导率 =(产生愈
伤组织外植体数 /接种外植体数) × 100%ꎮ
1􀆰 2􀆰 1􀆰 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诱导培养 3周后ꎬ 将愈伤组织转接至相同的新
培养基上继续暗培养ꎮ
1􀆰 2􀆰 1􀆰 3  愈伤组织的分化
将能够在继代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愈伤组织接
种到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上ꎬ 分化培养基是附加不
同 TDZ浓度(1􀆰 0、 2􀆰 0、 3􀆰 0、 4􀆰 0、 5􀆰 0、 6􀆰 0 mg/ L)
的 MS基本培养基ꎮ 将转接至分化培养基的愈伤组
织分别暗培养 8、 9、 10、 11、 12 d 后再正常光照
培养ꎬ 25 d后观察愈伤组织的分化情况并统计其
分化率ꎮ 愈伤组织分化率=(产生不定芽的愈伤组
织数 /接种愈伤组织数) × 100%ꎮ
在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试验中ꎬ 若没有
特别说明均使用 MS基本培养基ꎬ 根据需要添加不
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ꎬ 添加 30 g / L 葡萄糖ꎬ 采用
2􀆰 5 g / L Gelrite使其凝固ꎮ pH 值调至 5􀆰 8 ~6􀆰 0ꎬ
121℃ 高温灭菌 20 minꎮ 其中植物激素 TDZ、 GA3
进行过滤灭菌ꎬ 待培养基灭菌后冷却至 55 ~65℃
时加入ꎬ 以避免其失活ꎮ 培养条件为: 光强 2000 lxꎬ
光照培养(14 h / d)时培养温度 25±1℃ꎬ 黑暗培养
时温度 24±1℃ꎮ 每处理设 5 个重复ꎬ 每个重复至
少 20个外植体ꎮ
1􀆰 2􀆰 2  GUS基因转化
1􀆰 2􀆰 2􀆰 1  工程菌液的制备
工程菌液的制备在参照毕玲等[20]报道的方法
上略作调整ꎮ 首先ꎬ 用无菌的解剖针挑取农杆菌的
单菌落ꎬ 接种到 LB液体培养基中ꎬ 该液体培养基
含有 50 mg / L Kanꎬ 28℃条件下ꎬ 以 180 r / min的
35S T- hpt (R) 35S P- 35S P- gus NOS T-
LB RBintron
图 1  质粒 pCAMBIA1301的 T ̄DNA区结构
Fig􀆰 1  Construction of T ̄DNA region of plasmid pCAMBIA1301
141  第 2期              吕经娟等: ‘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 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转速在摇床上过夜培养ꎬ 将菌液按每管 0􀆰 85 mL
分装于灭过菌的小离心管中ꎬ 同时加入 0􀆰 15 mL
灭菌甘油ꎬ 混合均匀后可长期保存在-70℃的超低
温冰箱中ꎮ 在进行转化前ꎬ 拿一小管菌液ꎬ 用灭过
菌的接种针刮拭培养物ꎬ 在 YEB 固体培养基上划
线ꎬ 其中 YEB固体培养基所加抗生素类型和浓度
分别为 100 mg / L Rif 和 100 mg / L Kanꎬ 28℃ 条
件下倒置培养ꎬ 使菌种复苏ꎬ 形成单菌落ꎬ 此盘
可作菌种盘ꎮ 从菌种盘中挑取单菌落接种到 YEB
液体培养基中ꎬ 该液体培养基中附加的抗生素类
型和浓度分别为 100 mg / L Rif和 100 mg / L Kanꎬ
然后 28℃条件下ꎬ 以 180 r / min 的转速在摇床上
过夜培养ꎬ 将过夜活化的农杆菌按照1 ∶ 50的比
例ꎬ 重新接种在新的相同的 YEB 液体培养基中ꎬ
然后继续培养至对数期ꎮ 最后进行菌体的收集ꎬ
即以 5000 r / min 的转速离心 5 minꎬ 将收集到的
菌体重悬ꎬ 至 OD600为 0􀆰 4~0􀆰 6 即可用于侵染实
验ꎬ 重悬液选用 1 / 2 MS 液体培养基ꎮ
1􀆰 2􀆰 2􀆰 2  农杆菌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 胰蛋白胨 10 g / Lꎬ 酵母粉
5 g / Lꎬ NaCl 10 g / Lꎬ Kan 50 mg / Lꎻ YEB 固体
培养基: 蛋白胨 5 g / Lꎬ 酵母提取物 1 g / Lꎬ 牛肉
浸膏5 g / Lꎬ MgSO4􀅰7H2O 0􀆰 5 g / Lꎬ 琼脂 15 g / Lꎬ
蔗糖 5 g / Lꎬ Kan 100 mg / Lꎬ Rif 100 mg / Lꎻ YEB
液体培养基: 蛋白胨5 g/ Lꎬ 酵母提取物 1 g/ Lꎬ 牛肉
浸膏 5 g/ Lꎬ MgSO4􀅰7H2O 0􀆰 5 g/ Lꎬ 蔗糖5 g / Lꎬ
Kan 100 mg / Lꎬ Rif 100 mg / Lꎻ 1 / 2 MS液体培养
基: 无机盐减半ꎬ 其它不变ꎬ 添加 3%蔗糖ꎮ
各培养基 pH 值为 7􀆰 0ꎬ 培养基 121℃高压灭
菌 20 minꎬ Kan和 Rif采用过滤灭菌ꎬ 在培养基灭
菌后加入ꎮ
1􀆰 2􀆰 2􀆰 3  侵染和共培养
用根癌农杆菌菌液浸泡‘光叶蔷薇’愈伤组织
10~30 minꎬ 并在浸染过程中不断的轻轻震荡ꎻ 用
无菌滤纸吸去愈伤组织表面的残留菌液后ꎬ 将其接
种到附加乙酰丁香酮(AS)的共培养培养基中ꎬ 共
培养 1~3 dꎮ
1􀆰 2􀆰 2􀆰 4  正交试验设计‘光叶蔷薇’遗传转化因素
正交试验设计采用 4 因素 3 水平的 L9(34)ꎬ
各因素试验水平见表 1ꎮ 4 因素分别是侵染时间、
菌液浓度、 共培养基中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及
共培养时间ꎮ 试验参数设计参照毕玲等[20]的方法ꎮ
按照试验设计对转化受体进行侵染处理ꎬ 共培养结
束后ꎬ 统计愈伤组织的 GUS 基因瞬时表达率ꎬ 并
用 SAS软件进行分析ꎮ
1􀆰 2􀆰 2􀆰 5  GUS基因瞬间表达的检测
共培养 1、 2、 3 d后ꎬ 用无菌滤纸吸干材料表
面的液体ꎬ 然后将其放入 1􀆰 5 mL的离心管中ꎬ 向
离心管注入 GUS 染色液ꎬ 37℃水浴避光保温过
夜ꎮ 经染色后ꎬ 可直接观察愈伤组织染色情况(肉
眼观察到的蓝色反应即是 GUS 基因瞬时表达呈阳
性)ꎬ 统计 GUS 基因瞬时表达率ꎮ 瞬时表达率 =
(呈现蓝色的外植体数 /外植体总数) × 100%ꎮ
1􀆰 2􀆰 2􀆰 6  GUS染色液配方
10 mg氯霉素、 5 mL NaH2PO4(浓度为1 mol / L)、
1 mL Triton(浓度为 10%)、 20 mL 甲醇、 88􀆰 9 mg
X ̄Glue分别溶解后ꎬ 混合定容至 100 mLꎮ pH 值
调至 7􀆰 5ꎬ 4℃ 保存ꎮ
表 1  正交试验的处理组合
Table 1  Treatment combination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编号
No􀆰
菌液浓度(OD600)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侵染时间(min)
Infection time
共培养时间(d)
Co ̄cultivation time
乙酰丁香酮浓度(μmol / L)
Acetosyringone concentration
1 0􀆰 4 10 1 50
2 0􀆰 4 20 2 100
3 0􀆰 4 30 3 200
4 0􀆰 5 10 2 200
5 0􀆰 5 20 3 50
6 0􀆰 5 30 1 100
7 0􀆰 6 10 3 100
8 0􀆰 6 20 1 200
9 0􀆰 6 30 2 50
24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2  结果与分析
2􀆰 1  ‘光叶蔷薇’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2􀆰 1􀆰 1  愈伤组织的诱导
以‘光叶蔷薇’顶生幼嫩小叶为外植体ꎬ 叶背
朝下接种至附加不同浓度生长素 NAA 的 MS 基本
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ꎬ 25 d 后统计愈伤组
织发生率ꎮ 由表 2 可知ꎬ 高浓度的生长素 NAA
(5􀆰 0~13􀆰 0 mg / L)能诱导产生大量愈伤组织ꎬ 且
愈伤组织形成于小叶柄处(图 2: a)ꎮ 但 NAA浓度
过高(11~13􀆰 0 mg / L)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继续培
养易褐化死亡ꎬ 故‘光叶蔷薇’小叶外植体在附加
5􀆰 0~9􀆰 0 mg / L NAA 的 MS 培养基上暗培养 25 d
后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状态较好ꎮ
表 2  不同浓度 NAA对‘光叶蔷薇’叶片
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auxins on callus induction from leaflets
of Rosa wichuraiana ‘Basye􀆳s thornless’
NAA
(mg / L)
Concentration
of NAA
愈伤组织
发生率(%)
Callus formation rate
愈伤组织
生长状态
Callus features
0 0􀆰 00 ± 0􀆰 00 e 叶柄处膨大
1􀆰 0 37􀆰 00 ± 0􀆰 04 d 有少量水渍化愈伤和大量类根体生成
3􀆰 0 55􀆰 00 ± 0􀆰 05 c 有少量水渍化愈伤和大量类根体生成
5􀆰 0 83􀆰 00 ± 0􀆰 03 b 有大量愈伤生成ꎬ 乳白色、 松软、 颗粒状
7􀆰 0 87􀆰 50 ± 0􀆰 03 a 有大量愈伤生成ꎬ 乳白色、 松软、 颗粒状
9􀆰 0 89􀆰 00 ± 0􀆰 02 a 有大量愈伤生成ꎬ 乳白色、 松软、 颗粒状
11􀆰 0 86􀆰 50 ± 0􀆰 02 a 有大量愈伤生成ꎬ 灰白色、 致密、 较硬
13􀆰 0 83􀆰 50 ± 0􀆰 03 b 有大量愈伤生成ꎬ 灰白色、 致密、 坚硬
    注: 不同字母表示在 p < 0􀆰 05水平上差异显著ꎬ 下同ꎮ
    Note: Columns with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p < 0􀆰 05􀆰 The same below.
2􀆰 1􀆰 2  愈伤组织的分化
将由外植体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转接至附加不
同浓度 TDZ的分化培养基上ꎬ 暗培养 10 d 后进行
正常光照培养ꎮ 25 d 后愈伤组织即分化出不定芽
(图 2: b、 c)ꎮ 从表 3 可以看出当 TDZ 浓度为
1􀆰 0~2􀆰 0 mg / L时胚性愈伤组织无分化现象ꎻ TDZ
浓度为 3􀆰 0~6􀆰 0 mg / L 时ꎬ 胚性愈伤组织均分化
出不定芽ꎬ 且当 TDZ 浓度为 5􀆰 0 mg / L 时不定芽
分化率最高ꎬ 达到 18􀆰 34%ꎬ 故‘光叶蔷薇’胚性愈
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分化培养基是附加 5􀆰 0 mg / L
TDZ的 MS基本培养基ꎮ
表 3  不同浓度 TDZ对‘光叶蔷薇’胚性
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DZ on
shoot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genic calli of
Rosa wichuraiana ‘Basye􀆳s thornless’
TDZ浓度(mg / L)
Concentration of TDZ
愈伤组织分化率(%)
Differentiation rate of calli
1􀆰 0 0􀆰 00 ± 0􀆰 00 c
2􀆰 0 0􀆰 00 ± 0􀆰 00 c
3􀆰 0 12􀆰 18 ± 0􀆰 06 b
4􀆰 0 12􀆰 76 ± 0􀆰 09 b
5􀆰 0 18􀆰 34 ± 0􀆰 11 a
6􀆰 0 10􀆰 70 ± 0􀆰 02 b
2􀆰 1􀆰 3  暗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将转接至附加 5􀆰 0 mg / L TDZ分化培养基上的
愈伤组织分别暗培养 8、 9、 10、 11 和 12 d 后进
行正常光照培养ꎬ 25 d 后观察愈伤组织分化情况
并统计愈伤分化率ꎮ 结果表明(表 4)ꎬ 暗培养 8 d、
9 d和 12 d的愈伤组织无分化现象ꎬ 而培养 10 d
和 11 d的愈伤组织均能分化出不定芽ꎬ 其愈伤组
织分化率分别为 15􀆰 6%和 5􀆰 27%ꎬ 故对于‘光叶
蔷薇’来说ꎬ 暗培养 10 d 时ꎬ 愈伤组织的分化率
最高ꎮ
表 4  暗培养时间对‘光叶蔷薇’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Table 4  Effect of dark incubation on shoot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genic calli of Rosa wichuraiana
‘Basye􀆳s thornless’
暗培养时间(d)
Induction period in darkness
愈伤组织分化率(%)
Differentiation rate of calli
8 0􀆰 00 ± 0􀆰 00 c
9 0􀆰 00 ± 0􀆰 00 c
10 15􀆰 60 ± 0􀆰 04 a
11 5􀆰 27 ± 0􀆰 09 b
12 0􀆰 00 ± 0􀆰 00 c
2􀆰 1􀆰 4  植株的再生
将分化出不定芽的愈伤组织转至含 0􀆰 1 mg / L
6 ̄BA和 0􀆰 05 mg / L NAA 的 MS 培养基上继续培
养ꎬ 不定芽伸长生长并形成丛生芽(图 2: d)ꎮ 将
伸长的不定芽再转接到扩繁培养基上培养增殖即可
得到再生植株(图 2: e、 f)ꎮ
341  第 2期              吕经娟等: ‘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 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a1000 mμ 1000 mμ
1000 mμ
b
c d
e f
a􀆰 小叶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ꎻ bꎬ c􀆰 从愈伤组织上诱导不定芽ꎻ d􀆰 不定芽伸长ꎻ e􀆰 再生植株ꎻ f􀆰 移栽植株ꎮ
a􀆰 Callus induction from in vitro leaf explantsꎻ bꎬ c􀆰 Adventitious buds induced from proliferated calliꎻ d􀆰 Elongated adventitious
budsꎻ e􀆰 Regenerated plantꎻ f􀆰 Transplanted plant
图 2  ‘光叶蔷薇’不定芽诱导和植株再生
Fig􀆰 2  Adventitious bud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Rosa wichuraiana ‘Basye􀆳s thornless’
 
2􀆰 2  GUS基因转化
2􀆰 2􀆰 1  极差分析法
采用极差(R)分析法对‘光叶蔷薇’愈伤组织
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进行分析ꎬ 研究不同处理
下各因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ꎬ 结果表明(表 5)ꎬ 各
因素对转基因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为: 菌液浓
度、 侵染时间、 乙酰丁香酮浓度、 共培养时间ꎮ 其
中 A因素即菌液浓度的优水平为 A2ꎬ 即 OD600为
0􀆰 5时最优ꎻ 而 B3、 C2、 D1分别为 B、 C、 D因素
的优水平ꎬ 故 4因素的优水平组合 A2B3C2D1为本
实验的最优水平组合ꎬ 即‘光叶蔷薇’愈伤组织转
基因的最优条件为: 菌液浓度 OD600为 0􀆰 5ꎬ 侵染
时间为 30 minꎬ 共培养时间为 2 dꎬ 乙酰丁香酮的
浓度为 50 μmol / Lꎮ
44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2􀆰 2􀆰 2  SAS方差分析法
利用 SAS软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表 6)ꎬ 其结果与极差分析法较为一致ꎮ 4 因素对
转化效果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ꎬ 而且对遗传转化的
影响程度不同ꎬ 其中菌液浓度的影响最大ꎬ 其次是
侵染时间和乙酰丁香酮浓度ꎬ 最后是共培养时间ꎮ
GUS基因的染色情况如图 3 所示ꎬ 即愈伤组
织 GUS表达呈阳性ꎬ GUS基因转化成功ꎮ
表 5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
Table 5  Results of range analysis in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编号
No􀆰
转化条件
Transformation factors
GUS基因瞬时表达率(%)
Expression rate of GUS gene
菌液浓度
A (OD600)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侵染时间
B (min)
Infection
time
共培养时间
C(d)
Co ̄cultivation
time
乙酰丁香酮浓度
D (μmol / L)
Acetosyringone
concentration
重复 1
Repeat 1
重复 2
Repeat 2
平均值
Average
1 0􀆰 4 10 1 50 13􀆰 33 12􀆰 50 12􀆰 915
2 0􀆰 4 20 2 100 20􀆰 00 18􀆰 75 19􀆰 375
3 0􀆰 4 30 3 200 16􀆰 67 17􀆰 65 17􀆰 16
4 0􀆰 5 10 2 200 26􀆰 67 28􀆰 57 27􀆰 62
5 0􀆰 5 20 3 50 33􀆰 33 37􀆰 50 35􀆰 415
6 0􀆰 5 30 1 100 40􀆰 00 43􀆰 75 41􀆰 875
7 0􀆰 6 10 3 100 25􀆰 00 26􀆰 67 25􀆰 835
8 0􀆰 6 20 1 200 12􀆰 50 11􀆰 76 12􀆰 13
9 0􀆰 6 30 2 50 42􀆰 82 46􀆰 67 44􀆰 765
K1 49􀆰 45 66􀆰 37 66􀆰 92 93􀆰 095
K2 104􀆰 91 66􀆰 92 91􀆰 76 87􀆰 085
K3 82􀆰 73 103􀆰 8 78􀆰 41 56􀆰 91
k1 16􀆰 48 22􀆰 12 22􀆰 31 31􀆰 03
k2 34􀆰 97 22􀆰 31 30􀆰 59 29􀆰 03
k3 27􀆰 58 34􀆰 60 26􀆰 14 18􀆰 97
R 18􀆰 49 12􀆰 48 8􀆰 28 12􀆰 06
主次 RA(18􀆰 49)> RB(12􀆰 48)> RD(12􀆰 06)> RC(8􀆰 28)
优水平 A2 B3 C2 D1
优组合 A2B3C2D1
表 6  SAS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6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SAS results
变异来源   
Source   
平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值
F value
菌液浓度(OD600)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1038􀆰 862 2 519􀆰 431 165􀆰 68∗∗
侵染时间(min)
Infection time 612􀆰 993 2 306􀆰 497 97􀆰 76
∗∗
共培养时间(d)
Co ̄cultivation time 205􀆰 720 2 102􀆰 860 32􀆰 81
∗∗
乙酰丁香酮浓度(μmol / L)
Acetosyringone concentration 500􀆰 960 2 250􀆰 480 79􀆰 89
∗∗
误差
Error 28􀆰 216 9 3􀆰 135
总和
Total 2386􀆰 751 17
    注: ∗∗表示在 p ≤ 0􀆰 01水平上差异显著ꎮ
    Note: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 ≤ 0􀆰 01􀆰
541  第 2期              吕经娟等: ‘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 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图 3  GUS基因瞬间表达检测
Fig􀆰 3  GUS transient expression
 
3  讨论
本实验成功获得了‘光叶蔷薇’的再生植株并
初步建立了其间接器官发生途径的再生体系ꎬ 即以
‘光叶蔷薇’无菌苗顶生小叶为外植体ꎬ 将在附加
高浓度 NAA诱导培养基上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ꎬ
转接至分化培养基(MS + 5􀆰 0 mg/ L TDZ + 30 g / L
葡萄糖 + 2􀆰 5 g / L GEL)暗培养 10 d 后光照培养
20~25 d 即可分化出不定芽ꎻ 将分化出不定芽的
愈伤组织转至含 0􀆰 1 mg / L 6 ̄BA 和 0􀆰 05 mg / L
NAA的 MS 培养基上继续培养ꎬ 不定芽伸长生长
并形成丛生芽ꎻ 伸长的不定芽可在无菌苗扩繁培养
基上培养增殖ꎬ 即可获得‘光叶蔷薇’的再生植株ꎮ
本研究与前人的报道结果相比ꎬ ‘光叶蔷薇’的愈
伤组织发生率相对偏低ꎮ 获取易于分化的胚性愈伤
组织是建立间接器官发生途径再生体系的关键ꎬ 本
研究发现经 NAA 诱导得到的愈伤组织比 2ꎬ4 ̄D 诱
导得到的愈伤组织易于分化ꎬ 这与林娅等[21]的研
究结果一致ꎻ TDZ 在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ꎬ 这与高莉萍等[22]的观点一致ꎮ
本实验简单可行ꎬ 但并未探讨不同的附加物(Pro
和 Ag等)对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影响ꎬ 同时分
化率不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所在ꎬ 期望在以后的研
究中能够加以改善ꎮ
进行转化实验时ꎬ 农杆菌的菌液浓度和浸染时
间会因转化受体材料的不同而进行选择ꎮ 菌液浓度
OD600一般为 0􀆰 05 ~0􀆰 7ꎬ 如果植物转化受体对农
杆菌较为敏感ꎬ 则需要较低的菌液浓度ꎬ 反之ꎬ 可
选择相对较高的菌液浓度ꎮ 农杆菌菌液的侵染时间
也很重要ꎬ 一般不超过 30 minꎮ 若侵染时间太长ꎬ
植物细胞可能会受到细菌的毒害作用ꎬ 侵染时间过
短又会造成转化受体与菌液不能充分接触ꎬ 从而影
响转化ꎮ 高莉萍等[18]以月季品种‘萨曼莎’胚性愈
伤组织为转化受体的研究结果表明ꎬ 当菌液浓度
OD600值为 0􀆰 5~0􀆰 8 时ꎬ 侵染 20 min 就可以成功
转化ꎬ 转化率达到 69􀆰 2%ꎮ 本研究以‘光叶蔷薇’
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ꎬ 菌液浓度 OD600值为
0􀆰 5ꎬ 侵染时间为 30 min 时ꎬ GUS 基因转化率最
高(44%)ꎬ 但此结果显著低于月季品种‘萨曼莎’
的转化率ꎬ 说明‘光叶蔷薇’的遗传转化条件还可
以进一步优化ꎮ
影响基因转化的重要因素还有共培养时间和乙
酰丁香酮浓度ꎮ 在共培养阶段ꎬ 农杆菌会将其 T ̄
DNA区域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ꎬ 即完成转化ꎮ 在
预培养或共培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ꎬ 可诱导 vir 基
因表达ꎬ 从而促进农杆菌细胞中的 T ̄DNA 转移到
试验植物细胞中ꎮ 本研究在共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
度的乙酰丁香酮ꎬ 结果表明乙酰丁香酮(AS)浓度
为 50 μmol / L、 共培养 2 d是‘光叶蔷薇’愈伤组织
转基因的最优条件ꎬ 此结果只是在本实验条件及培
养环境下得到的ꎮ 另外ꎬ 外植体的类型、 共培养时
光照条件、 共培养培养基中盐浓度和 pH值、 共培
养温度等也是影响 T ̄DNA 转化的重要因素ꎮ 要想
获得更好的转化体系ꎬ 还需要对各个环节和条件进
行优化ꎮ
参考文献:
[ 1 ]   Byrne DHꎬ Anderson Nꎬ Brent Pemberton H􀆰 The
use of Rosa wichuria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roses adapted to hot humid climates
[J] . Acta Horticꎬ 2007ꎬ 751: 267-274.
[ 2 ]   Rout GRꎬ Samantaray Sꎬ Mottlely Jꎬ Das P􀆰 Bio ̄
technology of the rose: a review of recent pro ̄
gress[J] . Sci Horticꎬ 1999ꎬ 81: 201-228􀆰
[ 3 ]   Dohm Aꎬ Ludwig Cꎬ Nehring Kꎬ Debener T􀆰 So ̄
matic embryogenesis in roses [ J] . Acta Horticꎬ
2001aꎬ 547: 341-348􀆰
[ 4 ]   Li XQꎬ Krasnyanski SFꎬ Korban SS􀆰 Somatic em ̄
bryogenesisꎬ secondary somatic embryogenesisꎬ
and shoot organogenesis in Rosa [ J ] . J Plant
Physiolꎬ 2002aꎬ 159: 313-319􀆰
[ 5 ]   Kim CKꎬ Chung JDꎬ Jee SOꎬ Oh JY􀆰 Somatic em ̄
641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bryogenesis from in vitro grown leaf explant of Ro ̄
sa hybrida L􀆰 [J] . J Plant Biotechꎬ 2003ꎬ 5: 169-
172􀆰
[ 6 ]   Philippe Vꎬ Marion Mꎬ Guillaume Gꎬ Aurelie Cꎬ
Thomas Dꎬ Mohammed B􀆰 Somatic embryogene ̄
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ploid Rosa chinen ̄
sis cv Old Blush[ J] .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ꎬ
2010ꎬ 100: 73-81􀆰
[ 7 ]   Lloyd Dꎬ Roberts AVꎬ Short KC􀆰 The induction in
vitro of adventitious shoots in Rosa[J] . Euphyticaꎬ
1998ꎬ 37: 31-36
[ 8 ]   Burger DWꎬ Liu Lꎬ Zary KWꎬ Lee CI􀆰 Organogen ̄
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immature embry ̄
os of Rosa hybrida L􀆰 [ J] . Plant Cell Tiss Orgꎬ
1990ꎬ 21: 147-152
[ 9 ]   Rosu Aꎬ Skirvin RMꎬ Bein Aꎬ Norton MAꎬ Kushad
Mꎬ Otterbacher AG􀆰 The development of putative
adventitious shoots from a chimeral thornless rose
(Rosa multiflora Thumb􀆰 ex J􀆰 Murr􀆰 ) in vitro[J] .
J Hortic Sciꎬ 1995ꎬ 70: 901-907
[10]   林毅雁 􀆰 ‘月月粉’的再生及刺玫月季育种研究[D] .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ꎬ 2010􀆰
[11]   陈雪ꎬ 张金柱ꎬ 潘兵兵ꎬ 桑成瑾ꎬ 马雪ꎬ 杨涛ꎬ 车
代弟 􀆰 月季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J] . 植物
学报ꎬ 2011ꎬ 46 (5): 569-574􀆰
[12]   Dohm Aꎬ Ludwig Cꎬ Nehring Kꎬ Debener T􀆰 So ̄
matic embryogenesis in roses [ J] . Acta Horticꎬ
2001(547): 341-346􀆰
[13]   Li XQꎬ Krasnyanski SFꎬ Korban SS􀆰 Optimization
of the uidA gene transfer into somatic embryos of
rose 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J] . Plantaꎬ
2002bꎬ 40: 453-459􀆰
[14]   Firoozabady Eꎬ Moy Yꎬ Courtney ̄Gutterson Nꎬ
Robinson K􀆰 Re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rose (Ro ̄
sa hybrida) plants from embryogenic tissue [ J] .
Biotechnologyꎬ 1994ꎬ 12: 609-613􀆰
[15]   Kim CKꎬ Chung JDꎬ Park SHꎬ Burrell AMꎬ Kamo
KKꎬ Byrne D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 ̄
ated transformation of Rosa hybrida using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gene[ J] . Plant
Cell Tiss Orgꎬ 2004ꎬ 78: 107-111􀆰
[16]   Souq Fꎬ Coutos ̄Thenenot Pꎬ Yean Hꎬ Delbard Gꎬ
Maziere Yꎬ Barbe JPꎬ Boulay M􀆰 Genetic transfor ̄
mation of rosesꎬ 2 examples: One on morphogen ̄
esis􀆰 The other on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path ̄
way[J] . Acta Horticꎬ 1995ꎬ 424: 381-388􀆰
[17]   Li XQꎬ Gasic Kꎬ Cammue Bꎬ Broekaert Wꎬ Kor ̄
ban SS􀆰 Transgenic rose lines harboring an antimi ̄
crobial protein geneꎬ Ace ̄AMP1ꎬ demonstrate en ̄
hanced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Sphaeroth ̄
eca pannosa) [J] . Plantaꎬ 2003ꎬ 218: 226-232􀆰
[18]   高莉萍ꎬ 包满珠 􀆰 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月季‘萨
蔓莎’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 J] . 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ꎬ 2005ꎬ 27(4): 60-64􀆰
[19]   Yukihisa Kꎬ Masako FM􀆰 Engineering of the rose
flavonoid biosynthetic pathway successfully gener ̄
ated Blue ̄Hued flowers accumulating delphinidin
[J] . Plant Cell Physiolꎬ 2007ꎬ 48 ( 11): 1589 -
1600􀆰
[20]   毕玲ꎬ 刘凤鸾ꎬ 董爱香ꎬ 周晓阳ꎬ 马男ꎬ 赵梁军 􀆰
狗蔷薇类原球茎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 . 核农学
报ꎬ 2012ꎬ 6(2): 270-274􀆰
[21]   林娅ꎬ 郑玉梅ꎬ 刘青林 􀆰 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
的因素[J] . 分子植物育种ꎬ 2006 (4): 223-227􀆰
[22]   高莉萍ꎬ 包满珠 􀆰 月季‘萨蔓莎’愈伤组织的诱导及
植株再生[J]. 园艺学报ꎬ 2005ꎬ 32 (3): 534-536􀆰
(责任编辑: 刘艳玲)
741  第 2期              吕经娟等: ‘光叶蔷薇’器官间接再生体系的建立及 GU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