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3): 265~272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4 30265
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
姜凤超1ꎬ2ꎬ 王玉柱1ꎬ2*ꎬ 孙浩元2ꎬ 杨 丽2ꎬ 张俊环2ꎬ 马履一1
(1.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ꎬ 北京 100083ꎻ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ꎬ 北京 100093)
摘 要: 为了解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糖酸的分布、 变化规律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ꎬ 采用区室分析方法研究
了‘白凤’桃(Prunus persica ‘Hakuho’)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组分、 含量及其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ꎮ
结果表明ꎬ 成熟果实中(花后 100 d)可溶性糖(蔗糖、 葡萄糖、 果糖和山梨醇)在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
含量分别为 27 3、 11 6、 9 0 mg / gꎬ 有机酸 (苹果酸、 柠檬酸、 奎宁酸和莽草酸)含量为 2 09、 0 94、
0 35 mg / gꎻ 未成熟果实中(花后 60 d)可溶性糖在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 0 97、 2 2、
2 3 mg / gꎬ 有机酸含量为 0 25、 0 44、 0 82 mg / gꎮ ‘白凤’桃果肉细胞内不同的糖酸分布对成熟果实的甜酸
风味具有显著影响ꎬ 而对未成熟果实影响较小ꎮ 成熟果实中糖酸在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三者之间的分布差
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甜度变化的主要原因ꎮ
关键词: ‘白凤’桃ꎻ 果实ꎻ 区室分析方法ꎻ 糖酸分布ꎻ 甜酸风味
中图分类号: Q945 6+5ꎻ S66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3 ̄0265 ̄08
收稿日期: 2014 ̄02 ̄14ꎬ 修回日期: 2014 ̄02 ̄25ꎮ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37)ꎻ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4BAD16B04)ꎮ
作者简介: 姜凤超(1982-)ꎬ 男ꎬ 博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为果树水分生理生态学(E ̄mail: jiangfc2010@gmail com)ꎮ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chinabjwyz@sohu com)ꎮ
Effects of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Sugar and Aci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n Sweetness and Sourness of Peach Fruit
JIANG Feng ̄Chao1ꎬ2ꎬ WANG Yu ̄Zhu1ꎬ2∗ꎬ SUN Hao ̄Yuan2ꎬ
YANG Li2ꎬ ZHANG Jun ̄Huan2ꎬ MA Lü ̄Yi1
(1. Academy of Forestryꎬ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ꎬ Beijing 100083ꎻ 2. Institute of Forestry and
Pomoloyꎬ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ꎬ Beijing 100093)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sugars and acids in peach fruit
during the growing stagesꎬ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s in vacuolesꎬ cytoplasmꎬ and
free space in fruits of Prunus persicae ‘Hakuho’ at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were studied by
compartmental analysisꎬ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fruit sweetness and sourness was asse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sugars ( sucroseꎬ glucoseꎬ fructose and sorbitol)
and acids (malateꎬ citrateꎬ quinate and shikimate) in vacuolesꎬ cytoplasm and free space of
mature fruits was 27 3ꎬ 11 6 and 9 0 mg / gꎬ and 2 09ꎬ 0 94 and 0 35 mg / gꎬ respectivelyꎬ
and was 0 97ꎬ 2 2 and 2 3 mg / gꎬ and 0 25ꎬ 0 44 and 0 82 mg / g in immature fruitꎬ
respectively. Sweetness and sourness was les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sugar
and acid in cells in immature fruit than that in mature fruit. There was an obvious concentration
gradient between the vacuolesꎬ cytoplasm and free space for sugars and acidsꎬ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sugar and acid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s of fruit sweetness.
Key words: Prunus persicae ‘Hakuho’ꎻ Fruitꎻ Compartmental analysis methodꎻ Distribution
of sugar and acidꎻ Sweetness and sourness
园艺作物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是决定果
实风味的主要物质ꎬ 它们的含量、 组成及其比值对
果实的甜酸风味具有重要影响[1-3]ꎮ 甜度和酸度作
为果实口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明显影响消费者的
需求[4-8]ꎬ 因此ꎬ 很有必要了解果实发育过程中细
胞内糖酸的分布与变化规律ꎬ 以及这些变化对果实
甜酸风味的影响ꎮ
区室分析方法最初被用来分析无机离子在根细
胞液泡中的含量及渗透速率ꎬ 而 Yamaki 等对此研
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应用到园艺作物上ꎬ 以达到无
损估算可溶性物质在液泡、 细胞质与细胞间隙中含
量的目的[9]ꎮ 目前ꎬ 区室分析方法已被成功用于
苹果、 梨、 草莓和甜瓜等果实细胞内各糖组分及其
含量的测定[9-15]ꎬ 但采用该方法在桃上的应用报
道较少ꎬ 特别是桃果实细胞内酸的分布未见发表ꎬ
也未开展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分布对甜
酸风味的研究ꎮ 因此ꎬ 本实验采用区室分析方法测
定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在桃果实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
间隙中的含量ꎬ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它们对果实甜酸
风味的影响ꎬ 为从细胞水平上分析糖酸分布与含量
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实验于 2012 年 5 - 8 月在北京市通州区果园
进行ꎬ 材料为 7 年生桃品种‘白凤’ꎬ 该品种在 7
月下旬成熟ꎮ 分别于花后 60 d (未成熟)和 100 d
(成熟)对 ‘白凤’桃果实进行取样ꎬ 时间为上午
09 ∶ 00 ~ 11 ∶ 00ꎻ 从标记植株树冠的东、 西、 南、
北 4个方向随机选取正常发育、 无病虫害的果实ꎬ
置于 4℃保温箱中带回实验室ꎮ
1 2 区室分析方法
依据区室分析方法ꎬ 糖酸在果肉组织中以扩散
作用的方式通过液泡膜与细胞膜ꎬ 并随着浸提时间
的不断增加ꎬ 细胞间隙中的糖酸先扩散出来ꎬ 然后
是细胞质ꎬ 最后是液泡ꎮ 对于果实组织中释放出来
的糖酸采用 Macklon[15]描述的方法进行分析ꎬ 具
体过程如下: 将糖酸含量取以 10 为底的对数ꎬ 然
后以其对数值为纵坐标(Y)、 浸提时间为横坐标
(X)作图ꎬ 图中最后直线部分表示液泡中糖酸的释
放过程ꎬ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 Y =
k1X + vꎬ 其中 v为纵截距ꎬ 10v 即为液泡中糖酸的
含量(图 1: a)ꎻ 通过此回归方程还可计算出不同
浸提时间液泡中糖酸含量(Y t)ꎬ 从同一浸提时间
对应的原糖酸含量(Ot)中减去 Y t 后ꎬ 将 V t(V t =
Ot- Y t)取以 10为底的对数并相对浸提时间进行作
图ꎬ 则图中最后的直线部分表示细胞质中糖酸的释
放过程ꎬ 得到回归方程 Y = k2X + cꎬ 其中 c 为纵
截距ꎬ 10c 即为细胞质中糖酸的含量(图 1: b)ꎻ
通过此回归方程还可计算出不同浸提时间细胞质中
糖酸含量(Ct)ꎬ 从同一浸提时间相对应的糖酸含
量(V t)中减去 Ct 后ꎬ 将 Ft(Ft = V t- Ct)取以 10为
底的对数并相对浸提时间进行作图ꎬ 则图中最后的
直线部分表示细胞间隙中糖酸的释放过程ꎬ 得到回
归方程 Y = k3X + fꎬ 其中 f 为纵截距ꎬ 10f 即为细
胞间隙中糖酸的含量(图 1: c)ꎮ
1 3 桃果肉细胞内糖酸的浸提与含量校正
用自来水清洗去除桃果实表面茸毛ꎬ 再用蒸馏
水进行冲洗ꎻ 削去果实表皮后ꎬ 采用直径为
10 mm且带活塞的钻孔器迅速将果肉挖出ꎬ 并将
挖出的柱形果肉切成约 2 mm厚的薄片ꎻ 取约10 g
果肉薄片浸入 50 mL 2 mmol / L CaCl2 溶液中ꎬ 并
在 0℃下预处理 10 s 以除去果肉表面的糖和酸ꎻ
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样品置于 50 mL 2 mmol / L
CaCl2 溶液中ꎬ 通风条件下进行浸提ꎬ 处理时间分
别为 1、 2、 3、 4、 5、 8、 11、 14、 17、 20、 23、
26、 50、 100、 150、 200、 250、 300 minꎻ 浸提
结束后把受试样品转移到新的 CaCl2 溶液中ꎬ 同
时将含有糖和酸的 CaCl2 浸提液转至 60 mL 离心
管中ꎬ 置于 0℃冷冻ꎬ 待其完全结冰后转到-20℃
冰箱中保存备用ꎬ 以测定溶液中糖与酸的含量ꎮ
采用离子色谱对溶液中糖分进行测定ꎬ 检测条
件为: 色谱柱 CarboPac PA1 4 mm × 250 mm(带
CarboPac PA1 4 mm × 50 mm 保护柱)ꎻ 进样量
10 μLꎻ 流速 1 mL / minꎻ 柱温 30℃ꎻ 检测器为脉
冲安培检测器ꎬ Au 电极ꎻ 淋洗液为 200 mmol / L
NaOHꎮ
采用液相色谱对溶液中酸组分进行测定ꎬ 检测条
件为: 酸柱 Agilent poroshell 120SB ̄C18(4 6 mm ×
100 mmꎬ27 μm) ꎬ流动相为0 01 mol / LK2HPO4
662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4.0
3.5
3.0
2.5
2.0
1.5
1.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4.0
3.5
3.0
2.5
2.0
1.5
1.0
0 10 20 30
3.5
3.0
2.5
2.0
1.5
1.0
0.5
0.0
a:
b: c:
0 2 4 6
!" Sucrose #$% Sorbitol &" Glucose (" Fructose
)* Vacuole
+,- Cytoplasm +,./ Free space
012. Incubation (min)
012. Incubation (min) 012. Incubation (min)
3
4
5
Lo
ga
rit
hm
ic
v
al
ue
3
4
5
Lo
ga
rit
hm
ic
v
al
ue
3
4
5
Lo
ga
rit
hm
ic
v
al
ue
图 1 基于区室分析方法计算果肉细胞内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糖的含量(以‘白凤’桃成熟果实中糖的含量作图)
Fig 1 Sugar content in vacuolesꎬ cytoplasmꎬ and free space of peach fruit based on
compartmental analysis (data from mature fruits of Prunus persica ‘Hakuho’)
(pH = 2 7)与甲醇的混合液(混合液中 K2HPO4 溶
液与甲醇体积比为 99 5 ∶ 0 5)ꎬ 流速 0 5 mL / minꎻ
检测器为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IONEX PAD ̄100)ꎬ
检测波长 210 nmꎮ
采用菲林比色法测定果肉细胞内酚类物质的含
量ꎮ 在样品制备过程中ꎬ 果实表面细胞会受到不同
程度的破坏ꎬ 因此ꎬ 需要计算破碎比例对糖酸含量
进行较正ꎮ 在果实中酚类物质主要分布在液泡内ꎬ
通过测定破碎细胞与完整细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ꎬ
可计算出破碎细胞的比例[9]ꎮ 将桃果肉薄片切碎
后ꎬ 一部分直接浸入 80%乙醇中ꎬ 另一部分用
2 mmol / L CaCl2 溶液清洗 10 s后再浸入 80%乙醇
中ꎻ 分别将浸提液 6000 r / min 离心10 minꎬ 并且
沉淀物用 80%乙醇再浸提 3 次ꎬ 最后合并上清液
用于分析酚类物质的含量ꎮ
1 4 果肉细胞内糖酸分布设计与果实甜酸风味评价
在活体桃果实组织中无法实现糖、 酸含量相同
但分布不同的理想检测条件ꎬ 为此采用如下实验处
理: 为保证果实中糖、 酸含量一致ꎬ 将同一发育时
期桃果实切成体积约为 4 cm3 的小块ꎬ 平均分成
两部分ꎮ 为使糖酸在细胞内分布不同ꎬ 将其中一部
分块状果实采用搅拌器进行匀浆处理ꎬ 匀浆后果实
细胞被破坏ꎬ 糖酸在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之间
可视为均匀分布ꎻ 而糖酸在块状果实细胞内为非均
匀分布ꎬ 从而满足了桃果肉细胞内糖、 酸含量相同
但分布不同的这一实验要求ꎮ
762 第 3期 姜凤超等: 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
采用口感打分法对花后 60 d 和 100 d 的‘白
凤’桃果实甜酸风味进行评价ꎮ 邀请 50 位测试者ꎬ
在室温 26℃房间中对不同发育时期桃果实两种形
态 (匀浆和块状)的口感分别进行打分ꎮ 口感评价
分为 3个等级: 甜(记 3 分)、 中等(记 2 分)和不
甜 (记 1分)ꎻ 最后ꎬ 取每种形态果实口感得分的
平均值作为评价的最终得分进行比较ꎮ
1 5 数据分析
采用 Excel 2013和 SAS软件对测定指标进行
相应的统计分析与作图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白凤’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 酸组
分及含量
花后 60 d与 100 d时ꎬ ‘白凤’桃果实细胞内
破碎细胞的比例分别为 11 5%和 20 3%ꎬ 说明在
不同发育时期果实样品制备过程中细胞破碎的比例
并不相同ꎮ 利用破碎细胞的比例对果肉细胞内糖、
酸含量进行校正ꎬ 结果见表 1ꎮ ‘白凤’桃果实生长
发育前期ꎬ 糖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与细胞间隙中ꎬ 而
成熟时主要分布在液泡中ꎮ 未成熟果实(花后 60
d)细胞内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糖的含量分
别为 0 97、 2 2、 2 3 mg / gꎬ 而在成熟果实(花
后100 d)中分别为 27 3、 11 6、 9 0 mg / gꎬ 且
成熟果实中蔗糖是其主要积累形式ꎬ 占总糖的
80 6%ꎮ 花后 60 dꎬ ‘白凤’桃未成熟果实细胞内
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酸的含量分别为 0 25、
0 44、 0 82 mg / gꎬ 而成熟果实中酸的含量为
2 09、 0 94、 0 35 mg / gꎮ ‘白凤’桃未成熟果实
中ꎬ 苹果酸主要贮存在细胞质中ꎬ 而奎宁酸和莽草
酸主要分布在细胞间隙中ꎬ 其中奎宁酸随着果实成
熟其含量明显下降ꎮ 成熟果实中ꎬ 苹果酸是其有机
酸的主要积累形式ꎬ 占总酸的 77 0%ꎮ
2 2 果肉细胞内糖酸分布对桃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白凤’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 酸分
布不同ꎬ 且果实不同形态(匀浆和块状)之间甜酸
风味也存在显著差异(表 2)ꎮ 花后 60 dꎬ ‘白凤’
桃未成熟果实两种处理形态的甜酸风味得分基本一
致ꎬ 分别为 1 78和 1 74ꎬ 表明果实甜度较低ꎻ 成
熟果实中ꎬ 块状处理 (细胞内糖酸分布为非均匀状
态)的风味评价得分为 2 99ꎬ 显著高于匀浆处理
(细胞内糖酸为均匀分布)ꎬ 表明块状果实甜度高
于匀浆果实ꎮ 对于‘白凤’桃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
来讲ꎬ 匀浆处理使其细胞结构被破坏ꎬ 细胞内液
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糖、 酸均匀分布ꎬ 含量比
例均为 1 0 ∶ 1 0 ∶ 1 0 (表 2)ꎻ 但随着果实成熟ꎬ
块状果实细胞内液泡和细胞质中糖、 酸比例均有不
同程度的升高ꎮ
从表 3可见ꎬ ‘白凤’桃成熟果实中ꎬ 块状处
理细胞内液泡、 细胞质与细胞间隙中糖酸比值分别
为 13 0、 12 4 和 26 0ꎬ 而匀浆处理细胞内糖酸
比值为 14 0、 14 0 和 14 0ꎬ 即匀浆处理果实液
泡和细胞质中糖酸比值略高于块状处理ꎻ 而未成熟
果实中ꎬ 块状处理果实液泡与细胞质中糖酸比值略
高于匀浆果实ꎮ
3 讨论
3 1 桃果肉细胞内糖酸含量测定
采用区室分析方法测定了‘白凤’桃果实不同
生长发育时期细胞内糖、 酸含量ꎬ 其糖、 酸的释放
过程与苹果、 梨和草莓果实中糖的渗出规律一
致[11-13]ꎬ 随着果实的成熟ꎬ 破碎细胞比例升高ꎬ
这主要与细胞膨大有关[16-18]ꎬ 因此ꎬ 在计算果实
不同生长发育期细胞内糖酸含量时必须予以考虑ꎬ
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ꎮ 另外ꎬ 关于苹果、 梨和
草莓等园艺作物果实细胞中糖的分布早有报道ꎬ 但
在桃上报道较少ꎬ 主要原因是浸提液中糖含量较
低ꎬ 无法使用液相色谱进行检测ꎮ 本研究一方面通
过适当延长浸提时间提高浸提液中糖的含量ꎬ 另一
方面采用检测精度更高的离子色谱对浸提液中糖组
分及含量进行测定ꎬ 最终得到‘白凤’桃果实(花后
60 d和 100 d)细胞内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
糖的含量ꎮ 本实验于花后 20 d时进行了一次取样ꎬ
但由于果实发育初期糖酸含量过低ꎬ 即使在改进方
法后也未能检测到ꎬ 故在文中仅比较分析了‘白
凤’桃果实的两个发育时期ꎮ
3 2 桃果肉细胞内糖酸分布与果实甜酸风味的关系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是决定果实风味的主要物
质ꎬ 其含量和比值(即糖酸比)对果实整体的甜度
与酸度起决定性作用ꎬ 经常被用来评价果实的风味ꎮ
862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962 第 3期 姜凤超等: 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
表 2 ‘白凤’桃果肉细胞内糖酸分布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Table 2 Effect of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sugars and acids on sweetness and
sourness of Prunus persica ‘Hakuho’ fruit
时间
Date
处理
Treatments
液泡 ∶ 细胞质 ∶ 细胞间隙
Vacuole ∶ Cytoplasm ∶ Free space
糖 Sugars 酸 Acids
甜酸风味得分
Sweetness and
sourness evaluation
花后 60 d
60 days after flowering
块状处理果实 Lump fruit 0 4 ∶ 1 0 ∶ 1 0 0 3 ∶ 0 5 ∶ 1 0 1 78 ± 0 41
匀浆处理果实 Homogenate fruit 1 0 ∶ 1 0 ∶ 1 0 1 0 ∶ 1 0 ∶ 1 0 1 74 ± 0 44
花后 100 d
100 days after flowering
块状处理果实 Lump fruit 3 0 ∶ 1 3 ∶ 1 0 6 0 ∶ 2 7 ∶ 1 0 2 99 ± 0 02∗
匀浆处理果实 Homogenate fruit 1 0 ∶ 1 0 ∶ 1 0 1 0 ∶ 1 0 ∶ 1 0 1 98 ± 0 38
注: ∗ 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处理在 5%水平上差异显著ꎮ
Note: ∗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the 0 05 level in the same period.
表 3 ‘白凤’桃果肉细胞内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糖酸比值
Table 3 Sugar and acid ratio in vacuolesꎬ cytoplasm and free space of Prunus persica ‘Hakuho’ fruit
时间
Date
处理
Treatments
糖酸比值 Sugar and acid ratio
液泡 Vacuole 细胞质 Cytoplasm 细胞间隙 Free space
花后 60 d
60 days after flowering
花后 100 d
100 days after flowering
块状处理果实 Lump fruit 3 9 4 9 2 7
匀浆处理果实 Homogenate fruit 3 5 3 5 3 5
块状处理果实 Lump fruit 13 0 12 4 26 0
匀浆处理果实 Homogenate fruit 14 0 14 0 14 0
在‘白凤’桃未成熟果实中ꎬ 块状果实与匀浆果实
的口感得分基本相同ꎬ 这主要与果肉细胞内糖酸含
量较低有关(表 1)ꎬ 表明在糖酸含量较低时ꎬ 果实
细胞内糖酸分布对果实甜酸风味影响较小ꎻ 而在成
熟果实中ꎬ 块状果实甜度明显高于匀浆果实ꎬ 并且
这种现象并不能应用传统糖酸比的理论进行合理解
释ꎬ 因为两个处理果实中糖酸含量相同ꎬ 糖酸比也
相同ꎬ 但甜度不同ꎮ 通过比较果实的两种处理形态
细胞中糖酸分布发现ꎬ 块状果实中决定其风味的
糖、 酸组分及含量主要分布在液泡中ꎬ 而匀浆处理
果实中糖酸在细胞内均匀分布ꎬ 因此推测果实细胞
中糖酸分布差异对果实甜酸风味具有重要影响ꎮ
对于‘白凤’桃成熟果实ꎬ 块状处理果实的甜
酸风味高于匀浆处理这一现象ꎬ 可能与细胞内液
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糖酸比有关ꎮ 细胞水平
的糖酸分布对果实风味具有重要的影响ꎬ 与前人总
结的糖酸比决定果实风味的观点并不矛盾ꎬ 因为传
统意义上的糖酸比是以整个果实为研究对象ꎬ 是宏
观水平的度量ꎬ 而细胞水平上的糖酸比是对传统糖
酸比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ꎮ 由于糖酸分布不同ꎬ 成
熟期块状处理果实细胞内液泡、 细胞质与细胞间隙
的糖酸比分别为 13 0、 12 4 和 26 0ꎬ 而匀浆处
理果实为 14 0、 14 0和 14 0(表 3)ꎮ 块状处理果
实液泡中糖酸比虽然略低于匀浆果实ꎬ 但其液泡中
糖含量是匀浆果实的 1 7倍(表 2)ꎮ 在糖酸比接近
时ꎬ 果实风味由糖酸含量决定ꎬ 因而块状果实甜度
会优于匀浆果实ꎮ
另外ꎬ 从对味觉感应过程分析也可以解释成熟
期块状处理果实的甜酸风味高于匀浆处理果实这一
现象ꎮ 舌头对味觉感知主要取决于物质的浓度ꎬ 并
且浓度越高味觉感越强[19-22]ꎮ 由于糖酸在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三者之间含量不同ꎬ 从而形成明
显的浓度梯度(表 2)ꎬ 因此ꎬ 在咀嚼果实的时候ꎬ
由于液泡中糖酸的浓度高于其它部分ꎬ 因而舌头上
味蕾细胞接受的瞬时甜酸等味觉主要来自液泡ꎮ 对
于匀浆处理果实ꎬ 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之间糖
酸浓度达到平衡ꎬ 无浓度梯度存在ꎬ 并且此浓度低
于块状处理果实液泡中的浓度ꎬ 所以导致匀浆处理
果实口感明显下降ꎮ 在咀嚼的时候ꎬ 块状处理果实
果肉细胞虽被破坏ꎬ 但其糖酸在细胞内却处于非均
匀分布状态ꎬ 这主要与咀嚼的时间与果肉破碎程度
有关ꎮ 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之间糖酸浓度的平
衡需要一定时间ꎬ 而对味觉的感应是瞬时发生的ꎬ
故块状处理果实细胞内糖酸的浓度梯度依然存在ꎮ
但随着咀嚼果肉的时间增加ꎬ 糖酸等物质分布均
匀程度也会增加ꎬ 从而会导致味觉上的果实甜度
072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下降ꎮ
本研究仅分析了果肉细胞内糖酸分布对果实甜
酸风味的影响ꎬ 若要系统地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ꎬ
应在果肉细胞内糖酸含量相同的前提下ꎬ 研究糖酸
在细胞内不同的分布对果实风味的影响ꎬ 但是这种
检测条件在活体果实组织中难以实现ꎬ 期待将来可
以应用先进的实验手段得以实现ꎮ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区室分析方法测定了‘白凤’桃果
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含量ꎬ 即: 成熟桃果实
中可溶性糖在液泡、 细胞质和细胞间隙的含量分别
为 27 3、 11 6、 9 0 mg / gꎬ 有机酸为 2 09、
0 94、 0 35 mg / gꎮ 通过对成熟果实两种处理形
态(块状和匀浆)的糖酸比的分析ꎬ 我们认为细胞
内糖酸分布差异是导致桃果实甜酸风味变化的主要
原因ꎮ
参考文献:
[ 1 ] Gautier Hꎬ Diakou ̄Verdin Vꎬ Bénard Cꎬ Reich
Mꎬ Buret Mꎬ Bourgaud Fꎬ Poëssel JLꎬ Caris ̄
Veyrat Cꎬ Génard M. How does tomato quality
(sugarꎬ acidꎬ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vary with
ripening stageꎬ temperatureꎬ and irradiance?
[J] . J Agr Food Chemꎬ 2008ꎬ 56 (4): 1241 -
1250.
[ 2 ] 潘腾飞ꎬ 李永裕ꎬ 邱栋梁. 果实品质形成的分子机
理研究进展[J] . 亚热带植物科学ꎬ 2006ꎬ 35(1):
81-84.
[ 3 ] 牛景ꎬ 赵剑波ꎬ 吴本宏ꎬ 李绍华ꎬ 刘国杰ꎬ 姜全.
不同来源桃种质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特点的研究[J] .
园艺学报ꎬ 2006ꎬ 33(1): 6-11.
[ 4 ] Crisosto CHꎬ Crisosto Gꎬ Bowerman E. Search ̄
ing for consumer satisfaction: new trends in the
California peach industry [C] / / Marra Fꎬ Sottile
Fꎬ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Mediterranean
Peach Symposium. Agrigentoꎬ Italyꎬ 2003: 113 -
118.
[ 5 ] Crisosto CHꎬ Crisosto GM. Relationship between
ripe soluble solids concentration (RSSC) and con ̄
sumer acceptance of high and low acid melting
flesh peach and nectarine (Prunus persica ( L.)
Batsch ) cultivars [ J ] . Postharvest Biol Tecꎬ
2005ꎬ 38(3): 239-246.
[ 6 ] Crisosto CHꎬ Crisosto GMꎬ Metheney P. Con ̄
sumer acceptance of ‘Brooks’ and ‘Bing’ cher ̄
ries is mainly dependent on fruit SSC and visual
skin color [ J] . Postharvest Biol Tecꎬ 2003ꎬ 28
(1): 159-167.
[ 7 ] 吴本宏ꎬ李绍华ꎬ Quilot Bꎬ Genard Mꎬ Kervella J.
桃果皮毛、 果肉颜色对果实糖与酸含量的影响及相
关性研究 [ J] . 中国农业科学ꎬ 2003ꎬ 36 (12):
1540-1544.
[ 8 ] Cliff MAꎬ Stanich Kꎬ Hampson C. Consumer re ̄
search explores acceptability of a new Canadian
apple ̄Salish[J] . Can J Plant Sciꎬ 2014ꎬ 94(1):
99-108.
[ 9 ] Yamaki S. Isolation of vacuoles from immature ap ̄
ple fruit flesh and compartmentation of sugarsꎬ or ̄
ganic acidsꎬ phenolic compounds and amino
acids[J] . Plant Cell Physiolꎬ 1984ꎬ 25(1): 151-
166.
[10] Yamada Hꎬ Kaga Yꎬ Amano S. Cellular compart ̄
mentation and membrane permeability to sugars in
relation to early or high temperature ̄induced wa ̄
tercore in apples[J] . Sci Horticꎬ 2006ꎬ 108(1):
29-34.
[11] Yamaki Sꎬ Ino M. Alteration of cellular compart ̄
mentation and membrane permeability to sugars in
immature and mature apple fruit [ J] . J Am Soc
Hortic Sciꎬ 1992ꎬ 117(6): 951-954.
[12] Yamaki Sꎬ Ino Mꎬ Ozaki S. Tsuchimoto Yꎬ Ofosu ̄
Anim J. Cellular compartmentation and transport
into tonoplast vesicles of sugars with ripening of
pear fruit [ J] . Physiological Basis of Postharvest
Technologiesꎬ 1992ꎬ 343: 12-17.
[13] Ofosu ̄Anim Jꎬ Yamaki S. Sugar contentꎬ comp ̄
artmentationꎬ and efflux in strawberry tissue[ J] .
J Am Soc Hortic Sciꎬ 1994ꎬ 119 ( 5 ): 1024 -
1028.
[14] Ofosu ̄Anim Jꎬ Yamaki S. Sugar content and com ̄
partmentation in melon (Cucumis melo) fruit and
the restriction of sugar efflux from flesh tissue by
ABA[J] . J Jpn Soc Hortic Sciꎬ 1994ꎬ 63: 685-
692.
[15] Macklon AES. Cortical cell fluxes and transport to
the stele in excised root segments of Allium cepa
172 第 3期 姜凤超等: 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
L. [J] . Plantaꎬ 1975ꎬ 122(2): 109-130.
[16] Seymour GBꎬ Østergaard Lꎬ Chapman NHꎬ
Knapp Sꎬ Martin C. Fruit development and ripe ̄
ning[ J] . Annu Rev Plant Biolꎬ 2013ꎬ 64: 219-
241.
[17] Inzé Dꎬ De Veylder L. Cell cycle regulation in
plant development [ J] . Annu Rev Genetꎬ 2006ꎬ
40: 77-105.
[18] Patrick JWꎬ Botha FCꎬ Birch RG. Metabolic engi ̄
neering of sugars and simple sugar derivatives in
plants [ J] . Plant Biotechnol Jꎬ 2013ꎬ 11 ( 2 ):
142-156.
[19] Wada Hꎬ Matthews MAꎬ Shackel KA. Seasonal
pattern of apoplastic solute accumulation and loss
of cell turgor during ripening of Vitis vinifera fruit
under field conditions[ J] . J Exp Botꎬ 2009ꎬ 60
(6): 1773-1781.
[20] Marsh KBꎬ Friel ENꎬ Gunson Aꎬ Lund Cꎬ Mac ̄
Rae E. Perception of flavour in standardised fruit
pulps with additions of acids or sugars[J] . Food
Qual Preferꎬ 2006ꎬ 17(5): 376-386.
[21] Lindemann B. Receptors and transduction in taste
[J] . Natureꎬ 2001ꎬ 413(6852): 219-225.
[22] Snelgar WPꎬ Hopkirk Gꎬ Seelye RJꎬ Martin PJꎬ
Manson PJ.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te percep ̄
tionꎬ density and soluble solids concentration in
kiwifruit ( Actinidia deliciosa) [ J]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op and Horticultural Scienceꎬ 2009ꎬ
37: 303-317.
(责任编辑: 刘艳玲)
272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