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lement Composition of Nostoc commune and Xanthoparmelia camtschadalis under Grazing Pastur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Stocking Rates

地耳和地衣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及其与放牧率的关系



全 文 :第 7 卷
V o l
.
7
第 3 期
N o
.
3
草 地 学 报
A C T A A G R E S T IA S IN IC A
1 9 9 9
S e P t

1 9 , 9
地耳和地衣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
及其与放牧率的关系 ’
李香真, 牛海 山 ‘ 孙铁军 2 陈佐忠 ,
(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北京 1 0 0 0 9 3 )
(
2 内蒙古大学自然资源研究所 , 呼和浩特 0 1 0 0 2 1)
摘要 : 本文研究放牧草原中地衣和地耳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 、水溶性元素形态所占的比例
以及地衣的元素含量与放牧率的关系 。 结果表明 , 地衣和地耳的 C 、 N 、C a 含量较高 (> 1 % ) ; P 、
M g

K

Fe 含量中等(0 . 1 ~ l% ) , N a 、 Mn 、e u 、 Z n 、B 含量较低(( l% ) 。 地耳中水溶性 N 占全 N
的 21 % 。 放牧区 C 含量下降 , N 含量提高 , C / N 比在中牧和重牧区较低 。 c a 、M g 、 K 、Fe 、M n 、 c u
与放牧率的关系表现为不放牧 (对照 )区较低 , 放牧处理较高 。 P 、 N a 、Z n 、 B 含量则表现为不放牧
(对照 )、轻牧和重牧区较高 。
关锐词 : 地耳 ; 地衣 ; 放牧率 ; 元素组成
1 前言
地耳 (N仍toc ‘。m o un 。 )属于含珠蓝菌属 , 能够进行光合和固氮作用 , 其固定的 N 素可
以通过淋溶作用很快进入土壤 , 而不象维管植物那样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分解才能释放出 N
素 。 地耳在蒙古高原草原区广泛分布 , 在草地生态系统 N 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
地衣 (x a n t人oP a , el勿 : a m tsc 人a j a li: (A e h . ) H a le )是旱黄梅衣属的一种叶状地衣 , 其共
生藻类为绿藻 。 据作者调查 , 该种是蒙古高原草原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地衣 。
研究表明 , 一定强度的放牧能够提高地衣的生物量及其 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 (K yr -
g ys
,
1 9 9 7 ; T itly a n o v a
,
1 9 5 5 )
, 增强地衣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对内蒙古草原区地耳和地衣的化学元素组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 本研究 旨在 : l) 地耳和
地衣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 。 2) 地衣的化学元素含量与放牧率的关系 。 3) 探讨地耳和地衣在
放牧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2
.
1 自然概况
试验 区自然概况及放牧试验设计详见本期李永宏等(1 9 9 9 ) , 1 74 一 1 75 页 。
2
.
2 试验设计
六个处理 , 对照 (不放牧 ) 、 1 . 3 3 (轻牧 ) 、 2 . 6 7 、 4 . 0 0 (中牧 ) 、 5 . 3 7 (重牧 )和 6 . 6 7 只羊 /
hm
Z
(过牧 ) 。
放瘾妻馨奋得到中国科学院重大项 目‘K z 9 5 ‘一“‘一 3 。‘’和特“”支持项 目‘K Z 9 5 T 一04 , 及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开
内蒙古大学旭 日同学帮助野外工作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 、植物研究所吴鹅程研 究员 、 内蒙古大学曹瑞老师帮助鉴定地衣和地耳样品 ,谨此致谢 !
草 地 学 报 1 9 9 9 年
2
.
3 取样方法
1 9 9 8 年 8 月 20 一 24 日 。 各放牧区随机取 10 个样方 (50 x 50 c m 2 ) , 将地衣捡净 。 在各围
栏内取一个地耳混和样品 。清洗后 , 在烘箱 (70 C )烘干 24 小时 , 将样品合并为 5 个化学分析
用样品 。
2
.
4 化学分析方法
2
.
4
.
1 有机碳 重铬酸钾外源热法 。
2
.
4
.
2 全氮 凯氏定氮法 。
2
.
4
.
3 其它元素的全量分析 H N O 3一 H C1 0 ; 消煮 , 等离子体测定 。
2
.
5 水溶性化学元素含量测定
用 l , 5 0 的样水比 , 3 o C下浸提 3 o m in ,过滤 。 其中可溶性 N , 经浓 H ZS O ; 加速剂消煮 ,
用蒸馏法测定 。 其它元素用等离子体测定 。
2
.
6 用 D u c a n 、 法对数据进行 多重比较 。
3 结果分析
3
.
1 地耳 和地衣化 学元素含量
3
.
1
.
1 所测定的 12 种化学元素含量 (表 l) 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水平 : C 、N 、C a 含量 > 1% , 为
含量较高的元素 ; p 、M g 、K 、 F e 含量介于 0 . 1 ~ l%之间 , 为中等含量元素 ; N a 、M n 、 e u 、 z n 、 B
含量均 < 0 . 1 % , 为低含量元素 。地衣与地耳相比 ,前者 N 含量低于地耳 , 地耳的水溶性 N 所
占比例大于地衣 。 地衣的 C a 含量显著大于地耳 , 而 M g 、K 、Fe 、N a 、M n 、 z n 、 B 均低于地耳 。
表 1 地衣和地耳的化学元素含t ‘
T a ble 1 E le m e n t e o n te n ts in X a n thoP
a
rm
elia c a m tsch a da li
s (A e h
.
) H a le a n d N o st o c c o m m u n e
元素
E le m e n t s
地衣
X a n t hoP
a r m
e
lia ca 切 ts c h a d a lis(A e h . ) h a le
地耳
N
o st优 e o m 从 u 月 e
最小值
M in
.
v a lu e
最大值
M a x
.
v a lu e
平均值
Me a n v a lu e
标准差
S D
.
最小值 最大值
M a x
.
v a lu e
平均值
M e a n
v alu e
标准差
5
.
D
.
,
JO门
:
几J11乃0八”.1tJ,‘Ž勺」乙‘,Jg月
10Ž卜†nJ⋯1八hn†7.0,妇,汀月恃9目…6la左‘月峥Q‘
3 3
.
3
1
.
18
0
.
0 3
2
.
5 0
0
.
0 3 0
0
.
2 4
0
.
15
14 5
0CO
.⋯⋯10”1OC”n†八j10口OQ讨
nj0gJ内l夕目勺JQd1
7 9
l 5
7 0
l 8
5 5
5 0
门O”匕J
.⋯巴JC亡n乙dŽ艺,‘q乙1
C ( % )
N ( % )
P ( % )
C a ( % )
M g ( % )
K ( % )
F e ( % )
N a ( m g / k g )
M n ( m g / kg )
C u ( m g / k g )
Z n ( m g / k g )
B ( m g / k g )
4 0
.
5
1
.
4 9
0
.
1 1 9
3
.
4 2
0
.
1 28
0
.
4 1
0
.
3 2
2 4 1
8 5
.
6
2 0 2
8 0
.
4
3 3
.
3
3
.
6 3
0
.
15
0
.
0 1 8
0
.
6 3
0
.
0 2 5
0
.
0 5 9
0
.
0 8 6
4 6
l 5
4
3 6
5 4
6 5

:
:
::
0
.
4 5
0 6 7
4 0
.
5
3
.
5 0
0
.
2 5
1
.
4 8
0 3 9 3
0
.
5 9
0

7 7
4
.
0 3
1
.
0 7
0
.
0 6
0
.
0 7 5
0
.
0 3 3
0
.
0 5 0
0
.
1 5
6 3
.
0
5 0
.
1
1 3 2
4 2
.
8
8
.
1
.⋯⋯0JL且OC†了nUJƒ己‘4O口n乙勺J八8J任, 11
ŽbCO,1,汀
.⋯O白,.亡JOJ任511
, 样本数为 2 9 ( 2 9 s am p le s ) , 5 . D . : S ta n d a r d d e r ia t io n
3
.
1
.
2 水溶性元素含量占总含量的比例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植物生理代谢类型有关 。例如
K
十 、
N a + 在植物体内很少形成有机物 , 所以水溶性比例较高 。 水溶性养分含量较高有利于被
雨水淋入土壤 , 因而在植物体内的周转速率较快 。 M n 、 Z n 、 B 、Cu 在植物营养上常被称为微
第 3 期 李香真等 : 地耳和地衣的化学 元素组成特点及其与放牧率的关系
量元素 , 除 C u 外 , 其它三种元素均以水不溶形态为主 。地耳的 Fe 、M n 、 Z n 、 B 含量大于地衣 ,
但水溶性形态则低于地衣 , 说明 Fe 、M n 、 Z n 、 B 对地耳有机组织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 。 C a 在
地衣中总含量大于地耳 , 水溶性比例低于地耳 。
表 2
T a b le Z
地衣和地耳水溶性元素含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 )
Pe r ee n t a g e o f w a te r
一s o lu b le e le m e n t e o n te n t s in
X a n th oP
a
rm
elia c a m tsc ha d a lis (A e h
.
) H a le a n d N o st o c e o m m u n e
N P C a M g K Fe N a M n C u Z n B
地衣 L ie h e n
地耳 N ost 、 c o , , u n e
7
.
9 0
2 1
.
0 :: : ;

:: :

::
7 6
.
8 1
.
3 1 0 0 5
.
80
3 1
.
6 0
.
4 0 9 1
.
0 1
.
3 7 ::
.
:
3
;
,
:
5 4 0
4
.
()0
3
.
1
.
3 笔者将地耳和地衣的化学元素含量与陈佐忠 (1 9 8 5) 所测 1 2 种维管植物的元素含
量及李香真 (1 9 9 8) 在同一试验地维管植物的测定数据相 比较可以看出 ,地耳和地衣含 C 量
与维管植物相差不大 , 均在 40 %左右 , 地衣的含 N 量稍低于维管植物的平均值 2 . 39 % , 而
地耳的含 N 量高于 1 2 种植物的平均值 , 与豆科植物相近 。 地衣钙含量显著高于维管植物
的平均钙含量 2 . 15 % 。 一些研究表明 ,地衣属 (X “ nt hoP a rm el l’a s p p . )大多分布在石灰性土
壤基质 (E ld r id g e , 1 9 9 6 ) , 地衣是喜钙植物 (B r o d o , 1 9 7 5 ) 。 锡林河流域 1 2 2 种维管植物平均
含 K 2 . 1 % , N a 0 . 3 13 % , 而地衣和地耳的 K 、N a 含量均相对较低 , 分别为 0 . 41 %和 0 . 59 %
及 0 . 0 24 %和 0 . 0 4 1 3 % , 这两种元素在地衣和地耳体内绝大部分均以水溶态存在 , 因此 易于
受雨水淋洗 , 可能是导致 K 、N a 含量相对较低的一个原因 。 维管植物中 P 含量远大于 F e 含
量 , 而地衣和地耳的 F e 含量则大于 P ,而且 F e 绝大部分为水不溶态 , 表明 Fe 已被 同化为植
物组织 内 。
表 3 地衣的化学元素含t 与放牧率的关系 ‘
T a b le 3 E le m e n t e o n te n t s in X a n th oP
a r 阴e lia c a m s c h a d a lis (A e h . ) H a le in r e la t io n w ith s t o e k in g r a te
元素
E lem e n t s
放牧率 (羊 / 公顷 )
S t o e hin g r a t e (S h e e p / h a )
对 照
4 6
.
4 士 0 . 7 4 a
1
.
28 士 0 . 0 8 a
0
.
1 2 6士 0 . 0 25 a
2
.
6 6士 0 . 2 3a
0
.
0 9 8士 0 . 0 2a
0
.
3 7 2士 0 . 0 9a
0
.
2 2 6 士 0 . 0 8a
3 18 士 7 2 a
5 7
.
1 士 1 6 . o a
1 5
.
3 士 3 . l a
90
.
4 士 1 4 . o a e
3 3
.
9 士 1 2 . 7 a b
3 9
.
6士 2 . 3 9
1
.
35 士 0 . 0 9 3 b
0
.
12 6士 0 0 16 a
3
.
0 6士 0 . 29 a
0
.
1 2 6士 0 . 0 1b
0
.
3 9 0士 0 . 0 2 a
0
.
3 3士 0 . 04 b
1 8 3士 3 3b
8 7
.
4士 1 4 b
1 9
.
8士 1 . sb
6 8
.
4士 4 1a b
2 9
.
1土 8 . la b
3 6
.
7 士 2 . 7 7e
1
.
5 1士 0 . 0 7 0e
0
.
10 4 士 0 . o l sb
3
.
9 8 士 0 . 4 8 b
0
.
13 2 士 0 . o l sb
0
.
4 0 2 士 0 . 0 l l a
0
.
3 4 士 0 . 0 5 b
2 1 1士 3 8 . g b
9 3
.
6 士 1 5 . sh e
1 9
.
1士 1 . 7 a b e
8 9
.
1士 2 8 a e
3 1
.
1士 1 7 . 6 a b
4 0
.
4 士 2 . 58 b
1
.
6 3士 0 . 1 ld
0
.
1 0 4士 0 . 0 1 5b
3
.
2 8士 0 . 2 6e
0
.
1 2 0士 0 . 0 1 9b
0
.
4 0 6士 0 . 0 2 3a
0
.
2 9 6士 0 . 0 6a b
1 9 3士 2 1 b
7 7
.
9士 1 0 . sb
1 6
.
7士 1 . la b
6 1 士 6 . 3 b
2 4
.
0士 6 . g b
3 8
.
3士 2 . 0 2 b
1
.
5 7 士 0 . 0 7 5d e
0
.
12 2 士 0 . 0 1 7 b
3
.
38 士 0 . 1 8 e
0
.
12 8 士 G . 0 l lb
0
.
40 6士 0 . 0 2 a
0
.
3 1 2士 0 . 0 5 b
2 1 3士 2 6b
9 0
.
8 士 1 6 . 4 b
2 1
.
9士 3 . le
7 1
.
8 士 6 . 3a b
2 9
.
4士 6 . 6a b
4 1
.
5 士 1 . 4 lb
1
.
58 士 0 . O8 3d e
0
.
1 35 士 0 . o l 7a
4
.
3 5士 0 . 4 5b
0
.
1 7士 0 . 0 2 5e
0
.
5 1 2士 0 . 0 5 b
0
.
4 6士 0 . O4e
3 5 2士 1 3 le
1 1 1
.
7士 9 . s e
3 0
.
1士 6 . gd
1 0 6
.
7士 2 9 . o e
5 2
.
2士 2 4 . 7 a e
Ca吨KFeNMnuZn
, 元素含量的单位与表 1 同
二 , 同一行中字母相同者差异不显著 (P > 。. 0 5)

T h e
u n it s o f e le m e n t s a f e S a n le w ith tha t in t a ble
关 关
D iffe
r e n t l
e t t e r in th e s a m e r O V V n l e a n s n o
5 ig n ifie a n e e a t p ) 0
.
0 5
草 地 学 报 19 9 9 年
3
.
2 地衣化学元素含量与放牡率的关系
3
.
2
.
1 对照 区的 C 含量显著大于放牧区 , 其中中牧区 (2 . 67 只羊/h m Z )C 含量最低 , 为
3 6
.
7 %
, 随着放牧率的提高 , C 含量随之提高 , 但放牧区的C 含量均低于对照 。放牧区地面裸
露面积较大 , 水热变化较剧烈 。夏季的高温可以抑制地衣芽枝的光合作用(R o g e rs , 1 97 1 ) , 是
导致 C 含量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
3
.
2
.
2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 N 含量显著提高 , 在中牧区 (4 只羊/h m Z )达到最大值 , 随着放
牧率的再提高 , N 含量略有下降 , 但与中牧区差异不显著 。地衣 N 含量与土壤无机 N 含量有
关 。 据同一试验地的研究表明 , 土壤无机 N 在中牧区最高 , 其它放牧率较高的处理 , 土壤表
层无机 N 含量均相对较高 , 而对照区则相对较低 , 这主要是由于放牧区维管植物 C / N 低 , N
释放速率较快 , 牧畜排泄粪 、尿较多 , 而对照区则较低 (李香真 , 1 9 8 ) 。
表 4 地衣体内 C 、N 、C / N 、K 和 P 含t 与放牧率的关系
T a b le 4 C o n te n ts o f C

N

C / N

P a n d K in lie h e n u n d e r d iffe r e n t s t o e k in g r a t e s
放牧率(羊 / 公顷 )
S t o ek in g ra t e (s h e e p / h a )
0 1
.
3 3 2
.
6 7 4 5
.
3 3 6
.
6 7
C (% ) 4 6
.
4士 0 . 7 4 a 3 9 . 6 士 2 . 3 b 3 6 . 7士 2 . 7 7c 4 0 . 4士 2 . 5 8b 38 . 3土 2 . 0 2 b 4 1 . 5士 1 . 4 lb
N (% ) 1
.
2 8 士 0 . 0 8 a 1 . 3 5 士 0 . 0 9 3 b 1 . 5 1士 0 . 0 7 0e 1 . 6 3士 0 . l ld 1 . 5 7士 0 . 0 7 5 d e 1 . 5 8士 0 . 0 8 3 d e
C / N 3 6
.
25 2 9
.
3 3 2 4
.
3 2 4
.
78 24
.
3 9 2 6
.
2 6
P (% ) 0
.
1 2 6土 0 . 0 2 5 a 0 . 1 2 6 士 0 . 0 1 6 a 0 . 1 0 4士 0 . 0 1 5 b 0 . 1 04 士 0 . 0 15 b 0 . 1 2 2 士 0 . o l 7 b 0 . 13 5 土 0 . o l 7a
K (% ) 0
.
3 72 士 0 . 0 9 a 0 . 3 9 0 土 0 . 0 2 a 0 . 4 0 2士 0 . 0 lla 0 . 4 0 6士 0 . 0 2 3 a 0 . 4 0 6 士 0 . 0 2a 0 . 5 1 2 士 0 . 0 5b
3
.
2
.
3 对照区 C / N 比为 3 6 . 3 (表 4 ) , 显著大于放牧处理 。 2 . 6 7 、 4 . 0 、 5 . 3 3 只羊/ hm Z 几个处
理的 C / N 比均较低 , 在 24 一 25 之间 。 过牧区 (6 . 67 只羊 /h m Z )C / N 比又略有提高 , 为 26 . 3 ,
但与中牧和重牧区差异不显著 。 地衣 C / N 比随着放牧率的变化与维管植物 C / N 的变化规
律是一致的 (李香真 , 1 9 98 ) 。 C / N 比较小 , 有利于植物残体分解 , 因此 , 放牧使地衣 N 循环速
率加快 。
3. 2. 4 C “ 、M g

K

Fe

M n

C u 含量的变化特点表现为对照 区较低 , 轻 、 中、重牧区较高 , 但
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 而在过牧区含量则显著提高 。 P 、 N a 、Z n 、 B 则表现为对照或轻牧 区
含量较高 , 中 、重牧区含量降低 , 而在过牧区又有所提高 , 虽然由于变异系数较大 , 有些处理
间方差分析不显著 , 但可以看出变化的趋势 。
4 讨论
4
.
1 地衣和地耳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起着重要的指示作
用 (El dr 记g e , 1 9 9 6 ) 。 在过牧草原 , 维管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 , 对养分循环的影响减弱 ;
在干旱季节 ,.有些低强度放牧区 , 地衣是唯一的生物覆盖物 (El 击记ge , 1 9 6 ) 。 据本试验调
查 , 1 . 3 只羊 /h m Z 处理中地衣和地耳盖度可达到 70 一80 % , 地上生物量可占总量的 1 /3 以
上 。 此时 ,地衣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增强 。
4
.
2 地衣芽枝可以截获一些风蚀物质 , 形成表面微地形 , 增加地表粗糙度 , 有利于截获降
水 、积累养分 、有利于维管植物的演替发展 (H ar Pe r 等 , 1 98 5 ) 。 真菌菌丝可以分泌粘质物质 ,
将上壤微团聚体团聚成大团粒结构 (直径 > 0 . 25 m m ) , 缓冲降雨对土表的打击力 ,增强土壤
第 3 期 李香真等 : 地耳和地衣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及其与放牧率的关 系
抗侵蚀能力 (El dr idge , 1”6 ) 。 在内蒙草原区 , 冬季和春季多大风 , 在退化草原 , 维管植物的
盖度很低 , 紧贴在土表的地衣此时对抵抗风蚀有着特殊的意义 。 此外 , 地衣尚有利于减缓水
分燕发 。 因此地衣在防止草原退化 , 促进退化草原恢复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 。
4
.
3 地耳能耐一40 ℃的低温 , 也能耐极端干旱的环境 。 地耳吸水后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恢复
光合固氮能力 。 据关秀清 (19 9 9) 调查 , 地耳在放牧羊草小禾草草原生物量为 5 . 6 g D M / m , ,
固氮醉活性为 2 5 oon m ol C ZH ‘/ 9 D M , 估计有些草原地段通过地耳 固 N 量可达 1 一 4k g N /
hm ,
。 未退化的羊草和大针茅草原地上生物量分别变化在 1 5 0 0 一 2 0 0 0 和 1 5 0 0 一 1 6 0 0 k g /
hm
Z之间 , 豆科植物地上总生物量的 1 , 6 % (李博等 , 1 98 8 ) 。假定豆科植物平均含 N 3 . 5 % ,
其中 70 %的 N 来源于生物固 N , 固定 N 中有 2/ 3 远输到地下部和转移到土壤 , 估计羊草和
大针茅草原中通过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输入的 N 为 1 . 1一 8 . sk g / hm , 和 0 . 8 一 7 . Ik g /h m Z 。
退化草原豆科植物基本消失或比例很少 , 此时 , 地耳固定的 N 素 , 是土壤 N 素的一个更重要
的来源 。 而且一些数据表明地耳固定的 N 可直接提供给维管植物苗期利用 (H ar pe r 等 ,
1 9 9 3 )

4
.
4 本研究观察到地衣营养元素含量与放牧率的关系 , 但对其变化机理尚了解很少 。 放牧
改变了植物群落组成 、地面的光照条件 、水热变化的强度和频率 , 这些 因素都会影响地衣的
生长速率和对养分的吸收 。 放牧加速了土壤养分的矿化 , 增加牲畜粪尿的归还 , 这些过程可
以提高土城表层速效养分含量 , 有利于地衣吸收 。另一方面在放牧条件下维管植物生物量显
著降低 , 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弱 , 尤其在过牧区 , 地衣获得的养分资源相对增加 , 导致许多
元素含量在过牧区较高的原因。
4
.
5 对蒙古高原草原生态系统中地衣和地耳的生态学研究很少 , 有必要对其分布规律 、生
长的影响因素 、生理生态及与草原健康状况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李博、雍世鹅 、李忠厚 , 1 98 . 锡林河流域植被及其利用 . 见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3 :
84 ~ 1 83
李香真 、陈佐忠 , 19 9 8 . 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 c 、 N 、P 含量的影响 . 草地学报 , 6 : 90 一 98
陈佐忠 、黄德华 、张鸿芳 , 19 85 .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 12 2 种植物的化学元素特征 . 见 :草原生态系统研
究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l : 112 ~ 13 1
K yr g ys C h
.
S
,
19 9 7
.
Pr o d u e tiv ity o f d r y s te p p e u s in g a s w in te r一 se a so n p a s tu r e . V U V S 一 N O O R In te r -
n a tio n a lS y m p o s iu m R e p o r ts
.
S I
J
O V O
,
K r x yl一M o s eo w , 8 0一 8 3
T itlya n o v a A
,
R u se h G
,
M a
a re l E v D
, 一9 55 . Bio m a ss s t r u e tu r e o f lim e sto n e g r a ss la n d s o n O la n d in
r e la tio n to g ra z in g in te n s it y
.
A e ta P hy to g e o g r a p h iea S u e e ie a
,
7 6
:
1 2 5 ~ 1 3 4
E ld rid g e D J
,
19 9 6
.
D is t r ib u t io n a n d flo rist ie o f te r rie o lo u s lie he n s in 5 0 11 e r u s ts in a r id a n d s e m i
一 a rid
N e w So
u th w a le s
,
A u s t r a lia
.
A u s t
.
J
.
BO
t
. ,
4 4 : 5 81一 5 9 9
T o n g w a y D J
,
1 9 9 4
. ‘
R a n g e la n d 50 11 C
o n ditio n A s s e s s m e n t M
a n u a l

(C S IR O D iv is io n W ild lif
e a n d E e o l
-
o g y
:
C a n be r r a )
,
l一 4
B r o d o I M
,
1 9 7 3
.
S u b s tr a te E e o lo g y
,
In : A hm a dji
a n V a n d H a le M E
e d
·
T h e lie h e n s
,
A e a d e m ie P r e ss
,
N e w Y o rk a n d l
_ o n d o n
,
4 0 1 ~ 4 3 6
R o g e r s
,
1 9 7 1
.
D is t rib u tio n o f th e lie h e n C h o n d r O Psis se m iv ir id is in r e la tio n t o its h e a t a n d d r o u g h t re sis
-
ta n c e
·
N e w P hy t o lo g is t
,
7 0 : 1 0 6 9 ~ 1 0 7 7
2 5 6 草 地 学 报 19 9 9 年
1 0 H a rp e r K T
,
Pe n d le t o n T l
矛 .
1 9 9 3
.
C y n a o b a e te r ia a n d e yn a o lie he n s : e a n the y en h a n e e the a v a ila b ility o f
e s se n tia l m in e r a ls fo r h ig h e r pla n t s ? G r e a t B a sin N a t u r a lis t
,
5 3 : 5 9一 7 2
1 1 H a rp e r K T
,
St 1 I
J ,
l9 8 5
.
C ry p t o g a m ie so il e r u s t s o n a rid a n d s e m i
一 a rid ra n g e la n d s in U lta h
.
E ffe ets o n
s e e dlin g e s t a blis h m e n t a n d 5 0 11 s t a b ility
.
F in a l R e p o r t t o t he B u r e a u o f l
才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
U ta h Sta te
O ffie e
,
S a lt I
J a k e C ity
,
U t a h
,
5 8一 6 9
E le m e n t C o m Po s itio n o f N o sto e c o m m u n e a n d
X a n thop
a r m e lia c a m tse h a d a lis u n d e r G r a z in g
P a s tu r e a n d T h e ir R e la tio n s w ith S to c k in g R a te s
L 1 X ia n g z he n

N iu H a is ha n

S u n T ieiu n
Z
C he n Z u o z ho n g

(’In st it u te o f Bo t
a n y
,
C hin e s e A e a d e m y o f Sc i
e n e e s ,
Be iji
n g 1 0 0 0 9 3 )
(Zln stit u te o f N a t u r a l R e so u r e e s
,
In n e r M
o n g o lia n U n iv e r s ity
,
H u hh o t 0 10 0 2 1 )
A b s tr a e t
:
E le m e n t eo n te n t s a n d p r o p o r tio n s o f s o lu b le e le m e n t s in X a n thoP
a
rm
elia c a m tsc h a da li
s
(A e h
.
) H a le a n d N o s to c c o 阴脚 u n e , a n d r e la t io n s h ip s o f e le m e n t e o n te n ts in lie he n w it h st o ek in g ra te s w e r e
in v e s tig a te d in a p a s t u r e o f L £夕m u s Ch i
, e n s is st e p p e
.
T h e r e s u lts in diea te d th a t : bo th in lie he n a n d N o 3 toc
c o m m u n e
,
C
,
N a n d C a eo n e e n t r a tio n s a r e h ig h le v e l
,
> 1 %
; P
,
M g K
,
Fe e o n e e n t r a tio n s a re m iddle le v e l
,
b e
-
tw ee n 1 t o 0
.
1 %
; N a
,
M n
,
C u
,
Z n
, a n d B 。o n e e n t r a tio n s a r e lo w le v e l , < 0
.
1 %
.
T h e so lu ble N in N o stoc
c o阴 m u n e a ee o u n t fo r 2 1 % o f t o t a lN . W it h s t o ek in g r a te s in e r e a s in g , C e o n ee n tr a t io n d ee r e a s ed , m e a n w h ile
N in e r ea se d
.
C / N
r a tio 15 sm a lle r in m o d e ra te a n d he a v y g r a z in g t r e a t m e n ts
.
T he e o n te n ts o f C a

M g

K

F e

M
n

C u in lie he n a r e lo w e r in e o n t r o l
, a n d h ig h e r in g r a z in g t r e a tm e n ts
.
p
,
N a
,
Z n a n d B eo n te n ts ar e
h ig h e r in t r e a tm e n ts o f e o n t r o l
,
h ig h t a n d e x t r em e ly g r a z in g in t e n s ity
·
K e y w o r d s : X a n t hOP
a r m elia c a m tsc ha d a lis (A e h
.
) H a le ; N o st o e c o m 从 u n e ; S t o e kin g r a te s ; E le m e n t
c o m P0 s lt l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