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CULTURAL CONDITIONS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IN SPIRULINA PLATENSIS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Sp)NS-90020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 !
( ) ∗ +, − # 巧+ . ∗ / − , 0 ) 1− , 23 − # 4 5 65 − +3 /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 ∀67 ∃8 6一  9 9 : 9
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殷春涛 胡鸿钧 龚小敏 耿亚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武汉 ; < 9 9 ;∃
提 要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 ∀= 7 ∃8 = 一 9 9 : 9 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 随着温度升
高 , 其不饱和脂肪酸 , 了一亚麻酸 ∀> ? ≅ ∃相对含量降低 , 总脂肪酸含量升高 , 当温度为 ;9 ℃时总
脂肪酸和 羊亚麻酸绝对含量都达到最大值 , 分别为 < Α ; Β Χ Δ Χ 干重和 , Α  Β Χ Δ Χ 干重 Ε 当培
养基中 8 − Φ Γ浓度高于 9 Α 9 : Β ) #Δ ? 时 , 其 > ? ≅ 相对含量降低 , 但低于 9 Α 9 9  Β ) #Δ ? 时 , 对
其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 Ε 氨水使其脂肪酸和 > ? ≅ 绝对含量升高 , 并在 !9 Β Χ 8 ∀8 Η < ·
Η %Ι ∃时达到最大值 , 分别为 ∋ Α ∋ Β Χ Δ Χ 干重和 < Α ∋< Β Χ Δ Χ 干重 Ε 暗处理 : / 使其总脂肪
酸和 > ? ≅ 绝对含量升高 Ε 缺乏 ϑ5 , Κ 或 Λ Χ , Κ 或 Λ 。 , 十时 , 其总脂肪酸和 > ? ≅ 绝对含量降低 ,
而缺乏 ΜΙΓ一 时 , 其总脂肪酸和 > ? ≅ 绝对含量略有升高 。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 培养条件 , Ν一亚麻酸 , 脂肪酸
近年来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和 应用越来越受到 国内外广大学 者重视 。 丫一亚麻 酸
∀> ? ≅ ∃是人类必需的脂肪酸 , 也是动物必需的脂肪酸 Ε而且还 有重要的药理 作用 % > ? ≅
是前列腺素∀Μ > ∃的前体物质 , 可降低 胆固醇水平川 , 有益于治疗小孩的湿疹 〔: , 和心脏
病‘<〕 , 减轻妇女经前综合症 〔;〕 , 对多种硬化症 、风湿性关节炎和肥胖症等有一定疗效 。
以高蛋 白∀∋! Ο & 9 Ο ∃著称的螺旋藻类脂含量为 Ο左右 ∀占干重 ∃ , 其中 > ? ≅ 占总
脂肪酸的 :! Ο左右 〔!〕 , 远远高于 目前用作 > ?≅ 来源的月见草种子 > ? ≅ 含量 〔∋ , 。 目前国
内外螺旋藻产业化飞速发展 , 不少国家和地区 已形成相 当的产业 。 因此螺旋藻成为 > ? ≅
的新资源具有很大潜力 。
前人对培养条件影响脂肪酸合成作过一些研究 。 = /2 Π+2 , 等人发现调节光强 、温度和
营养元素等条件可改变藻类细胞脂肪酸含量 ‘ 〕 。Ι +3 ∗ 1 等人发现当光强增大时 , 新月菱形
藻 ∀8 21Θ 6 5/ 2− 。#) 6 15 + 2∗ Β ∃二十碳五稀酸含量降低〔Ρ〕 , 而 Ι 7 ∗ 1 5 发现灰色菱形藻 ∀8 Α 7 − #5 − ∃
二十碳五稀酸含量升高〔的 。 8 缺乏时促进蛋白核小球藻 ∀Φ/ #5 +5 ##− ΜΝ +5 ,) 2Σ )6 −∃ 脂肪酸合
成 〔‘。〕 , 而蓝藻在不同 8 浓度中培养 , 其脂肪酸组成不变 〔, ’〕。 许多实验都证明低温有利于
收稿日 %   ∋ 一9 一9< , 修回 日 %   ∋ 一。! 一 :。。 第一作者 % 女 , :! 岁 , 实习研究员∀硕士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Α ‘< , 。 但培养条件对藻类脂肪酸合成的影响未完全弄清楚 。 而且对
螺旋藻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更少 。本文通过研究培养条件对螺旋藻脂肪酸的影响 , 来
探讨利用培养条件来提高螺旋藻不饱和脂肪酸产量的可行性 。
材料与方法
 Α  藻种
编号为 ∀= 7 ∃8 = 一 9 9 : 9 的钝顶螺旋藻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藻种室提供 , 该品系
在咸宁基地 已进行了 < 年多大规模的生产 , 采用 Θ −+ +) ∗ Τ 培养基 ∀7Η = Α ! 一  Α 。 , <9 Φ ,
< ! 9 9 & ; 9 9 9 #Υ ∃ 。
 Α : 培养条件
∀∃ 培养基 采用 ς− + )∗ Τ 培养基培养 。 为了研究不同氮源及元素缺乏对螺旋藻生
长及其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当螺旋藻在 ς − + +) ∗ Τ 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期时 , 过滤 , 洗涤 , 换
成 只含有不 同浓度氨水或尿素代替 8 − 8 Ι < 作氮源的新鲜培养基中培养 , 或分别换成缺
乏 ϑ 5 ς十或 Λ Χ , Κ 或 Λ )ς Κ 或 Μ Ι Ω一 的新鲜 ς − ++) ∗ Τ 培养基培养 ∀此实验均用无离子水 ∃ 。
∀: ∃ 培养 温度培养实验在控温摇床中进行 , 转速为  :9 + Δ Β 2, , 温度范围为 ∀:! & ;:
士 : ∃℃ , Γ ? 三角瓶 , 连续光照 , 光照强度为 < ! 9。& ; 9。。#Υ Ε一般培养实验在 9 ? 广口瓶
中进行 , 日本产 Ξ Ψ 一Ρ 9 9 9 增氧泵 Λ 2Σ Σ# 5 档通气 , 温度范围为 ∀:< 一 :Ρ 士 :∃ ’Φ , 连续光照 ,
光照强度为 ! ! 9 9 & ∋ 9 ) ) #Υ 。
∀< ∃ 采收和干燥 螺旋藻培养至对数期后用纱布过滤 , 藻泥在 ∋9 ‘℃恒温烘箱中烘干 ,
研碎成藻粉 。
 Α < 生长测定
采用光密度法 , :  型分光光度计 , !∋ 9 , Β 波长处 比色 , 测 Ι Ζ 值 。
 Α ; 月旨肪酸测定
参照 > 0 Θ ) ς   一Ρ Ρ , 以 Φ  % ) 为内标物 。
: 结果
:Α  生长期
钝顶螺旋藻 ∀= 7 ∃8 =一  9 9 : 9 在延迟期和稳定期的总脂肪酸含量分别 ?匕对数期降低了
  Α : : Ο和 ! < Α 9 : Ο , > ? ≅ 绝对含量 比对数期分别降低了 < Α < Ο和 ; Α :Ρ Ο , > ? ≅ 相对
含量从对数期的 :; Α ∋Ρ Ο降至延迟期的 Ρ Α :; Ο , 稳定期的  : Α Ρ Ο ∀表  ∃ 。
: Α : 温度
随着温度升高 ∀:! & <9 & 至  Α < : 、  Α 9 : 、  Α  : 、  Α : ; , 而 总脂肪 酸 含 量 则 从 <  Α   Β Χ Δ Χ ∀干 重 , 下 同 ∃增 至
< < · ; : Β Χ Δ Χ 、 ; · 9 : Β Χ Δ Χ 、 ; · : ; Β Χ Δ Χ 、 < Α ; 9 Β Χ Δ Χ ∀图  ∃ 。 > ?≅ 相对含量随着温度升高
而降低 , 而  Ρ %  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均增大 ∀图 :∃ 。
: Α < 盐
低浓度 8 − ΦΓ ∀不超过 9 Α 9 9 Ρ ! Β )# Δ ? ∃对 > ? ≅ 和  Ρ %  含量无显著影响 , 随着 8 −ΦΓ
浓度增大 ∀9 Α 9 9  & 9 Α !一  Α 9 Β ) #Δ ? ∃ , > ? ≅ 相对含量从 : ! Α <  Ο降至  Α !  Ο 、  ; Α < ; Ο ,
第  期 殷春涛等 %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 7 ∃8 =一  9 9 : 9 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表 飞 不同生长期钝顶螺旋藻∀6 7 ∃8 = 一 99:9 的脂肪酸组成和含且 “
[ − ∴ #5  [ / 5 Π− 11 Ν − 5 2Σ 5 ) Β Μ ) 6 212) , − , Σ 5 ) , 15 , 1 2, =Μ 2+ ∗ #2, − Μ#− 15 , 626
∀6 7 ∃8 6 一  9 9 : 9 − 1 Σ 2ΠΠ5 + 5 , 1 Χ + ) ] 1/ 7 / − 6 5 6
生长期
脂肪酸组成 ∀Ο ∃ϑ − 1 1 Ν − 5 2Σ 5 ) Β Μ) 6 21 2) , 脂肪酸含量
∀Ο Ζ . ∃
ϑ− 1 1 Ν − 52Σ 5 ) , 15 , 1
> + ) ] 1/ 7 /− 6 5
 ∋ 留 9 ∋  Ρ % 9  Ρ Ρ % : > Γ ≅ 赞 Α : 9 总脂肪酸[ ) 1− # Π− 1 1Ν − 5 2Σ > ? ≅
延迟期4 5 1− + Σ 5 Σ ; ; 。 ; ∋ ! Α 9   Α !Ρ  9 Α Ρ
 Α :;
  Α Ρ 
 : 
 Ρ Α : ;
: ; Α ∋ Ρ
Ρ Α ∋ ;
Ρ Α ! :
: Α : 9 Α ; :
Ξ渭黔2− # < Α Ρ <
; Ρ Α  
! Α ! 
Ρ Α  :
 Α ; : : Α Ρ  9 Α ∋ 
稳定期= 1 − 12) , − + Ν  Α ! : ∋ Α : ∋  ; Α 9 ;  : Α  Ρ Ρ  ∋  Α < : 9 Α < !
, 培养条件 % 温度 ∀: ;士 : ∃℃ Α光强 ! 9 9 9 & ∋ ) ) ) #Υ
芳 Φ ∗ #1 ∗ + − # 5 ) , Σ 212) , 6 % 1 5 Β 7 5 + − 1 ∗ + 5 ∀: ;士 : ∃ ℃ , #2Χ / 1 2, 1 5 , 6 21 Ν ! 9 9 9 & ∋ 9 9 9 #Υ
肠 苦 > Γ ≅ 蟹, 后 同 1 匀
衬口臼钊洲闷户渗二次
伪 !妈口
翻岛加叫吴纂∀翅拐细阅琴暴冷△一△# 一#
晌一月尸。卜连加镇叫
总脂肪酸含量 ∃ % &∋ ( ) ∗ + ( ∗ + , −
不饱和脂肪酸 ! 饱和脂肪酸 ∃ . &∋ ! &∋ ,
生长温度对钝顶螺旋藻 ∃ /, 0 一12 232
的脂肪酸组成和含+ 的影响
4 55( ( + 6 ) 5 7 8 ) 9 + : + ( ; < ( 8 = + > 8 ( ) ∗ 5= + + ?
= ( ≅Α ( ) ; /) 6 ≅ + ≅) ∗ = ∗ Α 心) ∗ + ( ∗ + ≅∗
Β Χ /Δ= +( , Ε ΒΕ Β ∃ < , 0 一 1 22 32
Φ 一Γ 喇一Φ ΧΦ Γ 一Φ Φ Γ 喇一 ‘Φ Γ Φ Γ Γ 一一一 Ε ΧΗ2
Ε月2
Ε Χ匆
Ε Χ田
Ε Χ Ε2
Ε刀2一 、洲侧嘲‘落如 扑翻琵温度 % ( ; < ( 8 = + > 8 ( ∃ ℃ ,
△一△ 油酸的相对含量 ∃ 3 Β Ι Ε 8 ( Δ= +≅ϑ ( Κ ) ∗ + ( ∗ + , −
▲一▲ 油酸的绝对含量 ∃ Ε Λ Ι 3 = Μ 6 ) Δ> +( ( ) ∗ + ( ∗ + , −# 一2 Ν 8 ∋ 的相对含量 ∃ Ν Ο ∋ 8 ( Δ= + ≅ϑ ( Κ ) ∗ + ( ∗ + , −Χ 一 Χ Ν Ο ∋ 的绝对含量 ∃Ν Ο ∋ = Μ 6 ) Δ> + ( 。) ∗ + ( ∗ + ,
Π>口扫。∗Δ)汤Θ试∃沙口次,呵如节风职
月ΧΧ, Ε(6ΡΔ(Σ6目、(6ΔΦ万盈7刃刀丈
&汉去=引
目口Ε日#∃次,酬
。卜一祠目Χ国如友孚
图 3 生长温度对钝顶螺旋藻 ∃ /, 0 一12 23 2
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尸Ε1 Χ 3 4 55( ( + 6 ) 5 7 8 ) 9 + : +( ; < ( 8 = + > 8 ( ) ∗ 5= + + ?
= ( ≅Α ( ) ; <) 6 ≅+ ≅) ∗ ≅∗ Χ /Δ= +( , , Β ΕΒ ∃ < ,0 一1 2 2 3 2
ΕΧ6)伪Κ姗喊28叨
咖溯
温度 % ( ; <( 8 = + > 8 ( ∃ ℃ ,而 Ε Λ Ι Ε 相对含量则从 1 Χ ΤΛ Υ增至 32 Χ Β3 Υ 、 3 Χ ς1 Υ ∃表 3 , 。 总脂肪酸含量在 0 = ΩΞ 浓度
为 2 Χ Β ; )Δ ! Ο 时有所增加 ,此时 Ν Ο∋ 绝对含量并不随相对含量降低而 降低 。
表 3 不同浓度 0 =ΚΔ 对钝顶螺旋藻 ∃6 < ,0 一12232 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
% = Μ Δ( 3 4 55( ( + ) 5 Α ≅55( 8 ( ∗ + 0 = Ω Ξ ( ) ∗ ( ( ∗ + 8 = + ≅) ∗ ) ∗ 5= + +? = ( ≅Α
( ) ; / ) 6 ≅+ ≅ ) ∗ = ∗ Α ( ) ∗ + ( ∗ + ≅∗ Β Χ /Δ= +( , Ι Β ΕΒ ∃ / ,0 一 1 2 2 3 2
0 = Ω Ξ 浓度 ∃ ; ) Δ! Ο ,0 = Ω Ξ ( ) ∗ ( ( ∗ +8 = + ≅) ∗
脂肪酸组成 ∃写,& = + 8? = ( ≅Α ( ) ; < ) 6 ≅+ ≅) ∗ 月旨肪酸含量
∃ Υ Ψ Ζ ,
& = + + ? = ( ≅Α ( ) ∗ + ( ∗ +
Ε Η Ι 2 Ε Η 忿 Ε Ε Λ 留 2 Ε Λ Ι 3 Ν Δ矛∋ 3 2 Ι Ε % ) + = Δ 5= + +? = ( ≅Α Ν Ο ∋
Ε土1曰叹.只[∴Μ只.卜口Α#−Ι2八曰ΕΕ气口1Π]八合冲月斤了浦:Χ⋯∗乙1[口今一一了月21曰2八曰⊥匕庄
月∗甘
Χ⋯八⊥[2口#Σ21曰八Π日介Α#山任性月Χ⋯,ΕΕΕ,曰1Π2Π合口自,Σ一=)口今ΑΧ⋯∗凸一勺‘任7Α2 Χ 2 2 Λ Β2 Χ 2 Ε ς2 Χ Β
Ε Χ 2
Τ Λ Χ ] ]
Τ ς Χ Β Ε
Τ ς Χ Τ ς
Τ Λ Τ ς
Ε Λ Ι Ε
ς Χ 2 3
1 Χ Τ Λ
3 2 Χ 3 Β
3 3 ς 1
1 Χ ς 3
Ε 3 Χ 3 Τ
1 Χ 2 1
1 Χ ς 1
3 Η Χ Ε Τ
3 Β Χ Τ 1
Ε ς Χ Β Ε
Ε ] Χ Τ ]
_ 培养条件 Ι 温度 ∃ 3 Τ士 Ε , Ω , 光沮 Β Β 2 2 Γ Η 2 22 Δ⎯
关 Ω > Δ+ > 8 = Δ ( ) ∗ Α ≅+ ≅) ∗ 6 Ι + ( ; < ( 8= + > 8 ( ∃ 3 Τ 士 Ε , ℃ , Δ≅7 : + 一∗ + ( ∗ 6 一+ ? Β Β 2 2 Γ Η 2 2 2 Δ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 Α ; 氮源
∀ ∃ 氨水 不同浓度氨水〔! 9一 ! 9 Β Χ 8 ∀8 Η < · Η : 9 ∃〕都使得 ∀=7 ∃8 = 一  9 9 : 9 总脂肪
酸和 > ? ≅ 的绝对含量增大 , 且在 !9 Β Χ 8 氨水时两者都达到最大值 , 分别为 ∋ Α  Β Χ Δ Χ
干重 , < Α ∋< Β Χ Δ Χ 干重 ∀图 <∃ , 但氨 水 明显地抑制其生 长 ∀图 ; ∃ , 特别当氨水浓度为
! Β Χ 8 时不能持续生长 , 藻丝体大部分断成小片段 , 藻液有腐败酸味 。
加阅劲Α9
。三川争口Ι初卜口Ι
妇∗。祠)咬阔#
沙。妙如日α闽如友职翻拐怨钧严闷β⊥偏卜Π,卿砂⊥、Δ=2Ε顺顾=2#
].。[口[∗Δ)的Θ川代、Ε2
毕#囱∀ΜΨ已α如友织咽名侧曰
ς Χ 2 ‘‘Χ 抽一 ‘曰Γ ‘曰‘‘ ΣΓ一‘ Γ 占‘2 Ε2 匆 成】氨态氮的含量 0 ∃ 0 χ Τ · χ δ 2 , ( ) ∗ + ( ∗ + ∃ ;
△一△ 总脂肪酸含量 − # 一2 ΝΞ ∋ 绝对含量
△一△ % &∋ Ω ) ∗ +( ∗ + −
# 一2 Ν Ο ∋ = Μ 6 ) Δ> + ( Κ ) ∗ + ( ∗ +
图 Τ 不同浓度氨水对钝顶螺旋藻 ∃6 /, 0 一12 232
脂肪酸含+ 的影响
&≅7 Χ Τ 4 55( ( + 6 ) 5 ϑ = 8 ≅) > 6 = ; ; ) ∗ ≅ = ( ) ∗ ( ( ∗ + 8 = + ≅) ∗ 6
) ∗ 5= + + ? = ( ≅Α ( ) ∗ + ( ∗ + ≅∗ Β Χ /Δ= +( 护之Β ΕΒ
∃ < ,0 一 1 2 2 3 2
# =] 叨 龙 臼
时间 % ≅; ( ∃ : ,
# 一# 对照 −△一△ Τ2 ; 7 氨态氮 −口一口 ]2 ; 7 氨态氮 −
▲一▲ Β 2 ; 7 氨态氮 − Χ 一Χ Β Β ; 7 氨态氮
# 一2 Ω ) ∗ +8 ) Δ −△一△ Τ 2 ; 7 0 ∃0 χ Τ · χ δ# , −
口一口 ] 2 ; 7 0 ∃0 χ Ι · χ δ# , −▲一▲ Β 2 ; 7 0 ∃0 χ Ι · χ δ# ,
Χ 一Χ Β Β ; 7 0 ∃0 χ Τ · χ δ# ,
图 ] 钝顶螺旋藻 ∃ /, 0 一1 22 32在对数期加人
不同浓度氮水的生长曲线
&≅7 Χ ] Ν 8 ) 9 + : ( > 8 ϑ ( 6 ) 5 Β Χ /Δ= +( , ΕΒ ΕΒ ∃ < ,0 一1 2 2 3 2
= 5+ ( 8 = Α Α ≅+ ≅) ∗ ) 5 = ; ; ) ∗ ≅= = + ϑ = 8 ≅) > 6
( ) ∗ ( ( ∗ + 8 = +≅) ∗ 6 Α > 8 ≅∗ 7 ( ⎯ < ) ∗ ( ∗ + ≅= Δ < : = 6 (
∃ 3, 尿素 随着尿素浓度增大 ∃2 Γ 2 Χ 2Β Γ 2 Χ Ε2 一 2 Χ ΕΒ 一 2 Χ 32 1 ! Ο , , 其 Ν Ο ∋ 相对含
量从 3 ] Χ Η ς Υ 降至 3 ] Χ Β 3 Υ 、 3 Ε Χ ς Τ写 、 3 3 Χ 3 Τ Υ 、 Ε Λ Χ Β 2 Υ , Ε Λ Ι Ε 相对含量则从 1 Χ Λ ] Υ增至
Ε 2 Χ ς ς Υ 、 Ε ] Χ Λ 1 Υ 、 Ε Η Χ 2 Λ Υ 、 3Ε Χ Η ς写 , Ε Λ Ι Ε 绝对含量也增大 , 但对总脂肪酸和 Ν Ο ∋ 绝对
含量影响不大 , 只在 2 Χ ΕΒ 1 ! Ο 尿素时总脂肪酸增至 ]Τ Χ ς2 ; 7 ! 7 干重 , 此时 Ν Ο ∋ 绝对含
量也增至 1 Χ ς2 ; 7 ! 7 干重 ∃图 Β , 。
3 Χ Β 暗处理
当螺旋藻 ∃ < ,0 一 1 2 2 3 2 在连续 Β Β 2 2 Γ Η 2 2 2 Δ⎯ 光照下生长 ς Α 后 , 再置于暗处 1 3 :
观察到其在暗处生长基本停止 , 生物量降低了 Τ Χ Ε1 Υ ∃图 Η , 。
通过暗处理 13 : , 与光下 13 : 相 比 , 其 Ν Ο ∋ 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 , 但总脂肪酸和
Ν Ο ∋ 绝对含量分别增加了 3 Η Χ ς ΕΥ和 Ε 1 Χ ς] Υ ∃表 Τ , 。
3 Χ Η 营养元素缺乏
缺 & ( , ε , 其 Ν Ο ∋ 相对含量略有升高 − 而缺 φ 7 δ ε 或 φ 2 3 十对 Ν Ο ∋ 相对含量无 明显影
响 −缺 &( δ ε 或 φ 7 δε 或 φ ) δ ε 时 , 其总脂肪酸含量分别降低了 Β ] Χ Β 3 Υ 、 3 Ε Χ Ε Λ Υ 、 3 Τ Χ 1 1 Υ ,
Ν Ο ∋ 绝对含量也分别降低 ]1 Χ ΤΒ Υ 、3Λ Χ Βς Υ 、 3Λ Χ Βς Υ −缺 /#扩 其 Ν Ο ∋ 相对含量无明显
变化 , 但总脂肪酸含量和 Ν Ο ∋ 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 3Β Χ ΛΗ Υ 、 Ε3 Χ ” Υ ∃表 ] , 。
第  期 殷春涛等 %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 ∀= 7 ∃8 = 一 9 9 :。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 <
佃Α6)#Α3仙9咖卿吻
‘,#川⊥9恻口Ι
霉蕊
Ι加
刁Ε、Ε尸Π上节#护ϑ??1?ΓΕ犷今加幼翻朋倾吧侧目山祠口Ι_⊥次α蝴如友
2 Ε 3 Τ ] Β Η ς Λ Χ Ε2 Ε Ε Ε3
尿素浓度 . 8 ( = ( ) ∗ + ( ∗ +8 = + ≅) ∗ ∃ 7 ! Ξ ,
△一△ Ν Ο ∋ 的相对含量 − ▲一▲ Ν Ο ∋ 的绝对含量 −
# 一# 油酸的相对含量 − Χ 一 Χ 油酸的绝对含量
△一△Ν Ο ∋ 8 ( Δ= + ≅ϑ ( ( ) ∗ + ( ∗ + − ∋ 一▲Ν Ο∋ = Μ 6 ) Δ> + ( ( ) ∗ +( ∗ + −
# 一2 Ε Β Ι γ Ι ( Δ= + ≅ϑ ( 。) ∗ + ( ∗ + − Χ 一 3 Β Ι 3 = Μ 6 ) Δ> + ( 。 ) ∗ + ( ∗ +
时间 % ≅; ( ∃ Α ,
# 一# 光中 − Χ 一 Χ 暗中
# 一2 Ξ ∗ + : ( Δ≅7 : + − Χ 一Χ Ξ ∗ + :) Α = 8 η
图 Β
& ≅7
尿素对钝顶螺旋藻 ∃ /, 0 一 12 23 2
的脂肪酸组成和含+ 的影响
图 Η 钝顶螺旋藻 ∃6 /, 0 一 12 232 在对数期时
继续在光中和暗中培养 13 : 生长曲线
& ≅7 Χ Η Ν 8 ) 9 + : ( > 8 ϑ ( 6 ) 5 Β Χ /Δ= + ( , Ι Β ΕΒ ∃ < , 0 一 1 2 2 3 2
= 6 5> 8 + : ( 8 ( > Δ+ > 8 ( Α 5) 8 1 3 : ) > 8 6 > ∗ Α ( 8 Ξ≅7 : + ) 8 Α = 8女
( ) ∗ Α ≅+ ≅) ∗ 6 = + ( ⎯ <) ∗ ( ∗ + ≅= Δ < := 6 (
( ); < ) 6 ≅+ ≅) ∗ = ∗ Α
4 55( ( +6 ) 5 > 8 ( = ) ∗ 5= + +? = ( ≅Α
( ) ∗ + ( ∗ + ≅∗ Β Χ /Δ= +( , , Β ΕΒ ∃ < , 0 一1 2 2 3 2
表 Τ
% = ΜΔ(
钝顶螺旋藻 ∃ < ,0 一 12 232 在对数期时继续在光照下和暗中培养 13 : 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
Τ &= + +? = ( ≅ Α ( ) ; < ) 6 ≅ + ≅) ∗ = ∗ Α ( ) ∗ + ( ∗ + ≅∗ Χ / Δ= + ( ∗ 6 ≅ 6 ∃ < , 0 一 7 ) 2 3 ) = 6 5> 8 +: ( 8
( > Δ+ > 8 ( Α 5) 8 1 3 : > ∗ Α ( 8 Δ≅7 : + = ∗ Α Α = 8η ( ) ∗ Α ≅ + ≅) ∗ 6 = + ( ⎯ < ) ∗ ( ∗ + ≅= Δ 7 8 ) 9 +: < := 6 (
处理 月昔肪酸组成 ∃ Υ ,& = ++ ? = ( ≅Α ( ) ; /) 6 ≅+ ≅) ∗ 脂
肪酸含量 ∃ Υ Ψ Ζ ,
& = ++ ? = ( ≅Α ( ) ∗ +( ∗ +
% 8 ( = + ; ( ∗ + Ε Η Ι 2 Ε Η Ε Λ Ι 2 Ε Λ Χ Ε Ε Λ Ι 3 Ν Ο ∋ 3 2 % ) + = Δ 5= + + ? = ( ≅Α Ν Ξ ∋
Ο ≅7 :+

Ψ = 8 η 1 3 :
Τ Λ 1 Β Λ Β 1 Τ Λ ] Ε Ε Τ ς 3 ] Ης ] 3 2 ς ς Η光
Τ 1 Χ Ε Λ Β Χ Β Ε 2 2 Η Χ Ε Β 1 Χ 2 3 3 Τ Χ ] 3 Ε Β Χ ς Ε Τ Χ Λ 1 2 Χ 1 Ε
培养条件 Ι温度 ∃ 3 ς士 ≅ ℃ , , 光强 Β Β 2 2一 Η 2 2 ) Δ⎯
Ω > Δ+ > 8 = Δ ( ) ∗ Α ≅ +≅) ∗ 6 Ι +( ; < ( 8 = +> 8 ( ∃ 3ς 士 Ε , ℃ , Δ≅7 : + ≅∗ +( ∗ 6 ≅ +? Β Β 2 2一 Η 2 2 2 Δ⎯
表 ] 营养元素缺乏对钝顶螺旋藻 ∃6 < ,0 一 12232 的脂肪酸组成和含最的影响 ‘
% = ΜΔ( ] 4 55( ( + ) 5 ∗ > + 8 ≅ ( ∗ + Α ( 5≅ ( ≅ ( ∗ ( ≅ ( 6 ) ∗ 5= + +? = ( ≅Α ( ) ; < ) 6 ≅+ ≅ ) ∗
= ∗ Α ( ) ∗ + ( ∗ + ≅∗ Β Χ /Δ= + ( ∗ 6 ≅ 6 ∃ < , 0 一1 2 2 3 2
处理 月旨肪酸组成 ∃写 ,& = + +? = ( ≅Α ( ) ; <) 6 ≅+ ≅) ∗
脂肪酸含量 ∃ Υ Ψ Ζ ,
& = + + ? = ( ≅Α ( ) ∗ + ( ∗ +
% 8 ( = + ; ( ∗ + Ε Η Ι 2 Ε Η Ε Λ Ι 2 Ε Λ Ι Ε Ε Λ Ι 3 Ν Ο ∋ “ “ 3 2 言 Ε % ) += Δ 5= + + ? = ( ≅Α Ν Ξ ∋
对照
Ωι
& ( δ ε
φ 7 δ ε
φ ) δ ε
/#录一
Τ Λ Χ 1 ς Η Χ Β Β 2 Χ ς Λ 1 Χ Β Τ Ε 2 Χ Η ς
Ε Ε Χ ς Β
Ε Ε Χ Η 3
Ε Ε Χ ς ς
Ε 2 Χ ς Η
3 Τ ‘ Λ ς 1 Χ Η Τ
] ς Χ 1 Β
] Ε , 3 1
Τ 1 Ε Τ
2 Χ Ε ς
] Χ Η 2
2 Χ Β Ε
] Χ ] Β
Η Χ ] 2
Ε 3 Χ 3 ς
Ε Ε Χ ] 2
Ε 3 Χ Λ Η
3 Η Χ 1 ς
3 Ε Τ 1
3 3 , Β Ε
3 Ε Χ Τ Η
3 Χ Τ Τ
ς Χ ] ς
Λ 1 2
1 Χ Τ Ε
Τ Χ 3 Ε
Ε Χ ] Η
3 ΒΤ
3 Χ ]]
] , 2 ]
2 ς ς
2 Χ Τ 1
2 Χ Β Β
2 Β Β
2 Χ Λ ς
2ΤΛ
]Β3Η一勺=
尹户曰Γ
培养条件 Ι 温度 ∃ 3 Β 士 Ε , ℃ , 光强 Β Β 2 2一 Η 2 2 ) Δ⎯
Ω > Δ+ > 8 = Δ ( ) ∗ Α ≅+ ≅) ∗ 6 Ι +( ; < ( 8 = +> 8( ∃ 3 Λ 士 Ε , Ω , Δ≅7 : + ≅∗ +( ∗ 6 ≅ +? Β Β 2 2一 Η 2 2 2 Δ⎯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 讨论
< Α  不同培养条件下钝顶螺旋藻∀6 7 ∃8 = 一9 9:9 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不同
∀∃ 生长期 许多实验表明 , 高等植物和绿藻在稳定期积累脂肪酸 〔,。 , 而钝顶螺旋藻
∀= Μ∃ 8 =一  9 9 : 9 在对数期时有利于脂肪酸和 > ? ≅ 积累 , 在稳定期和延迟期时其脂肪酸和
> ? ≅ 含量都降低了 ∀表  ∃ , 这与 Φ ) /5 , 等人的结果相似〔, :〕 , 显示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的区别 。
∀:∃ 氨水 氨水的存在能使∀= 7 ∃8 = 一  9 9 : 9 总脂肪酸和 > ? ≅ 绝对含量都增大 , 且当
氨水浓度为 !9 Β Χ 8 时两者都达到最大值 。 Ψ − ,− Θ− ] − 等人〔‘幻在用蛋 白核小球藻做 ‘℃ 结
合实验时发现 , 加入 8 Η ;ΦΓ 时 , 蔗糖合成受到阻碍 , 但加速了’峪Φ 结合到类脂 、氨基酸和脂
肪酸中 , 在小球藻另几个品系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 。 本实验也同时发现氨水对螺旋
藻生长有毒害作用 , 特别是当氨水浓度高于 ∋9 Β Χ 8 时对其毒害作用更为显著 。 所以能
否利用氨水来提高螺旋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
∀<∃ 暗处理 暗处理能使钝顶螺旋藻 ∀= 7 ∃8 =一  9 9 : 9 , 总脂肪酸和 > ? ≅ 绝对含量有
所增加 , 但在 暗处 : / 则几乎停止生长 。 由于细胞进行暗呼吸就会消耗细胞内存的脂类
和糖类物质 , 一般糖类物质消耗优先于脂类消耗 , 所以脂类所占的相对比例有所增加 。
∀ ; ∃ 营养元素缺乏 缺乏 ϑ 5 ςΚ 或 Λ Χ , Κ 或 Λ ) , Κ 时 , ∀=7 ∃8 = 一  9 9 : 9 的 总脂肪酸和
> ? ≅ 绝对含量都降低了 。 ϑ5 ς Κ 、Λ Χ ς Κ 、Λ ) ςΚ 是物质代谢中许多酶的辅助因子 , 而脂肪酸
合成中的每一步均需特定酶参加〔, ’〕 , 缺乏这些辅助因子可能降低了酶活性 , 导致脂肪酸
合成和去饱和受到阻碍 , 但关于这些元素对脂肪酸合成的影响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 。
< Α : 螺旋藻不饱和脂肪酸绝对含量既取决于其相对含量 、总脂肪酸含量 , 也取决于其生
物量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到 , 某些培养条件 ∀如低温 、氨水和暗处理等 ∃可 以提高螺旋藻
∀=7 ∃8 = 一  9 9 : 9 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 , 但同时对其生长或生物量产生负作用 。 所以利
用本实验研究过的培养条件来提高钝顶螺旋藻不饱和脂肪酸产量 , 特别是 > ? ≅ 产量并
不是一种有效办法 。
参 考 文 献
Γ6 /2Τ − ] − [ , ϑ ∗ ⎯2Ν − Β − α , ΓΧ − + − 6 /2 Φ Α Φ#2, 25 − #Π5 − 1 ∗ + 5 6 ) Π Π−Β 2#2− # /ΝΜ5 +5 /) #5 6 15 + ) #5 Β 2− Α ≅ 1 / 5+) 63 #5+) 6 26 ,   Ρ  , ! %  !
0 2− Χ 2 Μ ? , 0 ) + Σ ) , 2 ≅ , Λ − 6 2 Λ Λ 5 1 − #Α Ξ β 。一% 2, %  Μ + 2Β +)6 5 9  ∀Ξ Π− Β ) #∃ 2, 1/ 5 1+ 5 − 1 Β 5 , 1 ) Π 5 /2#Σ + 5 , ] 21/ − 1) 7 25
5 5 Θ 5 Β− Α Ζ+ ∗ Χ , ! Ξ ΥΜ +# Φ #2 , % 4 56 ,   Ρ Ρ , ; % :   & : 
Ψ 5 + , ) ΠΠ Μ 0 ≅ Α ≅ , 1 21/ + ) Β ∴ ) 1 25 7 ) + 5 , 1 2− # ) Π Ζ > Γ( ≅ 2, Β − , Α 0 + 21 26/ Λ 巴Σ ( ,  , : %  ; ;  &  ; ; ;
Η ) + + ) ∴2, Ζ ϑ Α [ / 5 + ) #5 ) Π 5 6 6 5 , 1 2− # Π− 1 1Ν − 52Σ 6 − , Σ 7 + ) 6 1 Χ #− , Σ 2, 6 2, 1/ 5 7 +5 Β 5 , 6 1+ ∗ −# 6 Ν , Σ + ) Β 5 Α ( 4 5Μ ) + 1 入介Σ ,
  Ρ < , : Ρ % ; ∋ !
Η ∗ Σ 6 ) , 0 ( ϑ , Ψ − + 26  > Α [ /5 #27 2Σ 6 ) Π 1/5 −#Χ − 5 =Μ 2+ ∗ #2, % − Α ( = 3 2 ϑΣ ≅ Χ + 23 ,   ; , : ! % !  & ∋ <
Η ∗ Σ 6 ) , 0 ( ϑ Α 肠 5 , , 2, %  Μ + 2Β +) 6。 ∀Ι5 , % ) 1 / 5+− 6 7 7 Α ∃ 9  − , Σ 6 5 5Σ Α ≅ Β 5 + ( 9  Φ/ 5。 % = ) 3 ,   Ρ ; , ∋  % ! ; 9 & ! ; <
=/ 2Π+ 2, 8 = , Φ/26/) #Β ! . Α Μ/Ν 1 ) 7 #− , Τ 1 ) , #27 2Σ 6 % 2, 1 5 + , 7 5 5 2Π25 Σ 2ΠΠ5 + 5 , 5 5 6 − , Σ 5 ΠΠ5 5 1 6 ) Π , 21+ − 1 5 , 6 2#25 − 1 5 − , Σ #2Χ / 1 χ
Σ − + Τ 5 Ν5 #5 6 Α ( Μ勺5)# ,   Ρ  ,  % < ; & < Ρ ;
Ι + 5 ∗ 1 1 Ζ Λ , Μ − 1 1 5 + 6 ) , > . Α Ξ ΠΠ5 5 1 ) Π #2Χ /1 2, 15 , 6 21Ν ∗ 7 ) , #27 2Σ 5 ) Β 7 ) 6 212) , ) Π 8 21 Θ 3 / 2− 3 #) 6 +5 +2 ∗ Β Α ? ΓΜ 2Σ6 ,   ; ,
 %  9 9 9 &  9 9 <
第  期 殷春涛等 %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 7 ∃8 =一  9 9 :。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 !
 Ι 7 ∗ 1 5 ϑ ΓΑ ? 27 2Σ − , Σ Π− 1 1Ν − 5 2Σ 5 ) Β 7 ) 6212) , ) Π Σ 2− 1) Β 6 Α ( Ξ ΥΜ 0 ) 1 , :  ; , : ! % Ρ : < & Ρ < !
 9 =7 ) 5 /+ Η ≅ , Λ 2#, 5 + Η . Α [ /5 5/5 Β 25 −# 5 ) Β 7 ) 6 21 2) , )ΠΦ/ #) +5 #− % 5 ΠΠ5 5 1 ) Π 5 , β 2+ ) , Β 5 , 1 5 ) , Σ 21 2) , 6 , Μ#− , 1 Μ#6 62 ) # ,
  ;  , : ; %  : 9
  Μ 2) + + 5 5Τ Λ , 0− 6 6 5/ Η , Μ ) /# Μ Α 02) Β − 6 6 7 + ) Σ ∗ 5 1 2) , , 1 ) 1 − # 7 + ) 15 2, , 5/ #) + ) 7 /Ν# , #27 2Σ 6 − , Σ Π− 1 1 Ν − 5 2Σ 6 ) Π Π+ 5 6/] − 1 5 +
Χ + 5 5 , − , Σ ∴#∗ 5 一 Χ + 5 5 , −#Χ − 5 ∗ , Σ 5 + Σ 2ΠΠ5 +5 , 1 , 21 + ) Χ 5 , + 5 Χ 2Β 5 6 Α 7 /Ν 1) 5/ 5Β 26 1卿 ,  Ρ ; − , : < % : 9
 : Φ ) /5 , ς , δ ) , 6/− Τ ≅ , 4 25 /Β ) , Σ ≅ Α ϑ− 1 1Ν − 5 2Σ 5 ) Β 7 ) 6 21 2) , ) Π =Μ 2 Ε ∗ #2, − 6 1 + − 2, 6 Χ + ) ] , ∗ , Σ 5 + β − + 2) ∗ 6 5 , β 2+) Β5 , 1 − #
5 ) , Σ 21 2) , 6 Α Μ/Ν 1ΙΦ / 5Β 261 +Ν ,   Ρ , : ∋ ∀Ρ ∃ % : : ! ! & : : ! Ρ
 < Μ − 1 1 5 + 6 ) , > . Α Ξ ΠΠ5 5 1 ) Π 5 ∗ #1 ∗ + 5 15 Β 7 5 + − 1 ∗ + 5 ) , Π− 1 1 Ν − 5 2Σ 5 ) Β 7 ) 6 212) , ) ΠΦ/ #)理##− 6 ) + )Τ 2, % 2− 刀 − Α ? ΘΜ 2Σ 6 ,   9 , ! %
!  & ∋ 9 9
 ; Ζ ∗ ∴ 2, 6 Τ2 ς , ≅ − + ) , 6 ) , = , 05 + , 5 + [ Α ≅ #Χ − 5 0 2) Β − 6 6 Α ≅ Β 6 1 5 + Σ −Β % =/5 #5 Π − ,Σ = ) 5Σ 5 + ,   Ρ9 Α Ρ   & Ρ < :
 ! Ψ −∴ − 名− ] − [ , Ψ 2+ Τ Λ 4 , 0− 6 6/ − Β ( ≅ Α 4 5 Χ ∗ #− 1) + Ν 5 ΠΠ5 5 1 6 ) Π − Β Β ) , 2− ) , 5 − + ∴ ) , Β 5 1− ∴ ) #26 Β 2, 7 / ) 1 ) 6Ν , 1/ 5 6 2Θ 2, Χ
Φ/ #) +5 ##− Μ, + 5”厉己) 6− Α 0ΓΙΦ / 5 Β 0 2)7 /夕! ≅ 5 1− ,   9 , : 9 ! % ; 9  & ; 9 Ρ
 ∋ Λ 2Ν − 5 /2 = , Λ 2Ν − 5 /2 ! Α ≅Β Β ) , 2− 2, Σ ∗ 5 5 6 6 1 − + 5 / Σ 5 Χ − + Σ − 1 2) , 2, Φ/ #) +5 # − 5 5 ##6 Α Μ #− , % 1 Φ5 ## Μ/ , ! 9  ,   Ρ ! , : ∋ % : ; ! &
: !:
 > ∗ + + Λ Γ( Α Η − +] ) ) Σ ( #诊 Α 砂 27 2Σ 0 2) 5 /5 Β 26 1+ Ν − , Γ, 1 +) Σ ∗ 5 1 2) , Α ; 1/ 5 Σ Α ? ) , Σ ) , % Φ/ −7 Β − , − , Σ Η −##,     Α ∋ ;
Ξ ϑϑΞ Φ [ = Ι ϑ Φ ε ? [ ε 4 ≅ ? Φ Ι 8 Ζ Γ[ ΓΙ 8 = Ι 8 ϑ≅ [ [ α
≅ Φ ΓΖ ΦΙ Λ ΜΙ =Γ[ ΓΙ 8 ≅ 8 Ζ ΦΙ 8 [ Ξ 8 [ Γ8
= Μ Γ4 ε ? Γ8 ≅ Μ ? ≅ [ Ξ 8 =Γ=
α 2, Φ / ∗ , 1 − ) Η ∗ Η ) , Χ ⎯∗ , > ) , Χ φ 2− ) Β 2, Χ > 5 , α − /) , Χ
∀. ∗ / − ,% Γ , 6 121 ∗ 15 )Π 0 ) + − , ] , ,/ 5 Φ / 2, 5 65 ≅ 3 − Σ5 , 公, )Π = 3 25 , %5 ) 6 . ∗ / − , ; < 9 9 ; ∃
≅ ∴ 61+ − 5 1 Ξ ΠΠ5 5 1 6 ) Π 5 ∗ #1∗ + − # 5 ) , Σ 21 2) , 6 ) , Π− 1 1Ν − 5 2Σ 5 ) Β 7 ) 6 21 2) , − , Σ 5 ) , 15 , 1 2, =Μ 2+ ∗ #2χ
, − Μ#− 1 5 , 6 26 ∀= 7 ∃8 = 一 9 9 : 9 ] 5 + 5 6 1 ∗ Σ 25 Σ Α . 21/ 2, 5 + 5 − 6 2, Χ 15 Β 7 5 + − 1 ∗ + 5 , 1/ 5 + 5#− 1 2β 5 5 ) , χ
1 5 , 1 6 ) Π Μ ) #Ν ∗ , 6 − 1 ∗ + − 1 5 Σ Π− 1 1Ν − 5 2Σ − , Σ > ? ≅ 2, ∀= Μ∃8 = 一 9 9 : 9 Σ 5 5 + 5 − 6 5 Σ , ∴ ∗ 1 1/ 5 5 ) , 1 5 , 1
) Π 1 ) 1 −# Π− 1 1Ν − 5 2Σ 2, 5 + 5 − 6 5 Σ , 1/5 − ∴ 6 ) #∗ 1 5 5 ) , 1 5 , 1 6 ) Π 1 ) 1 − # Π− 1 1 Ν − 5 2Σ − , Σ > ? ≅ + 5 − 5/ 5 Σ
1/5 / 2Χ / 5 6 1 #5 β 5 # − 1 ; 9 Φ , − , Σ 1/ 5 Ν ] 5 + 5 < Α ; Β Χ Δ  Ζ . , :  Α  Β Χ Δ  Ζ . , + 5 6 7 5 5 1 2β 5 #Ν Α
. / 5 , 8 − ΦΓ 5 ) , 5 5 , 1 + − 1 2) , ] − 6 /2Χ / 5 + 1/ − , 9 Α 9 9  Β ) #Δ ? 2, 1/ 5 Β 5 Σ 2∗ Β , 1/ 5 + 5 #− 12β 5
5 ) , 1 5 , 1 ) Π > ?≅ Σ 5 5 + 5 − 6 5 Σ , ∴ ∗ 1 #) ] 5 + 1/ − , 9 Α 9 9  Β ) #Δ ? /− Σ , ) 5 ΠΠ5 5 1 ) , 1/ 5 Π− 1 1Ν − 5 2Σ
5 ) Β Μ ) 6 21 2) , Α [ /5 − ∴ 6 ) #∗ 1 5 5 ) , 1 5 , 16 ) Π 1 ) 1 − # Π− 11Ν − 5 2Σ − , Σ > ?≅ 2, 5 + 5 − 6 5 Σ 2, 1/ 5 7 + 5 6 5 , 5 5
) Π − Β ) , 2− , − , Σ 1/5 2+ /2Χ /5 6 1 5 ) , 1 5 , 1 6 ] 5 + 5 ) ∴ 1 − 2, 5 Σ ] / 5 , − Β ) , 2− ] − 6 −Σ Σ 5 Σ − 1 1/ 5 #5 β 5#
) Π ! 9 Β Χ 8 ∀8 Η < · Η ςΙ ∃ , 1/ 5 Ν ] 5 + 5 ∋ Α  ∋ Β Χ Δ  Ζ . ,  < Α ∋ < Β Χ Δ  Ζ . , + 5 6 7 5 5 1 2β 5 #Ν Α [ / 5
− ∴ 6 ) #∗ 1 5 5 ) , 1 5 , 1 6 ∋Π 1 ) 1− # Π− 11 Ν − 5 2Σ − , Σ > ? ≅ 2, 5 + 5 − 6 5 Σ ∗ , Σ 5 +  : / ) ∗ + 6 Σ − + Τ 1+ 5 − 1 Β 5 , 1
Σ ∗ + 2, Χ 1/ 5 5 Υ Μ ) , 5 , 1 2− # 7 / − 6 5 Α [ / 5 − ∴ 6 ) #∗ 1 5 5 ) , 1 5 , 1 ) ) Π 1 ) 1 − # Π− 1 1Ν − 52Σ − , Σ > ? ≅ + 5 Σ ∗ 5 5 Σ
] / 5 , ϑ 5 , Κ , Λ Χ , Κ ) + Λ ) ςΚ ] − 6 Σ 5 Π25 25 , 1 2, 1/ 5 Β 5 Σ 2∗ Β , ∴ ∗ 1 7 ) Ε一 Σ 5Π25 , 5 25 , 5Ν 5 #5 β − 15 Σ
1/ 5 − ∴ 6 ) #∗ 1 5 5 ) , 1 5 , 1 6 ) Π 1 ) 1 − # Π− 1 1 Ν − 5 2Σ − , Σ > ? ≅ Α
Ψ 5Ν ] ) + Σ 6 = Μ 2八1#2, − Μ#− 1 5 , 6 26 , Φ ∗ #1 ∗ + − # 5 ) , Σ 21 2) , 6 , > ? ≅ , ϑ − 1 1Ν − 5 2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