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 &一 & ∋ (
) ∗ + ,− . / ∗0 1 + 2. − 3 ∗ ,. − 45 . / 6 78 7 . ,5 2
我国双季菱白
柯卫东
品种资源及育种研究 ’
孔庆东 彭 静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武汉 9 #: : ∋!∃
提 要 在对我国双季菱白资源进行系统调查 、整理及研究的基础上 , 将双季菱白分为两大
类 %夏菱型和夏秋兼用型 , 其中夏秋兼用型中又分为两个品种群 。 对菱白育种的现状 、 目标及
方法进行了讨论 , 并对今后双季菱白资源及育种研究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双季菱白 , 资源 , 分类 , 育种
菱 白 ;/’;. 爪. ‘. < +5 4=/ ∗ ,. > . − < 一? . ; ≅ 是我 国特有的水生蔬菜 , 其栽培面积仅次于
莲藕 。 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东 ∃栽培面积最大 , 华南 、华 中地 区栽培面积次之 , 华
北 、西北零星种植 , 据报道我 国台湾省也有较大面积的栽培 〔” 。在菱白中 , 双季菱白可在春
秋两季中供应市场 , 特别受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欢迎 。 所以今后我们的育种工作 , 应以双
季菱 白这一类为重点 。 目前 ,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已征集到全 国 个省的菱 白资源
!: 多份 , 其中双季菱 白有 &: 余份 , 对其进行 了系统观察整理 。 笔者对双季菱白资源分布
及分类进行了讨论 , 并在此基础上对菱白的育种目标及方法进行探讨 。
双季菱白资源的分布
我国双季菱白集中分布在江苏 、浙江 , 其次上海 、安徽有少量资源 ,近年我们在云南安
宁县发现新的双季菱白资源 “八街菱” 。
双季菱白分布最集中的地 区是江苏苏州市〔&一 9 , , 其代表品种有大 、中 、小蜡台 , 两头
早 、中秋菱 、吴江菱 、大头青等 。近年新挖掘出杨梅菱 、薪红早等闭 。苏州的地方品种一般以
夏菱采收为主 , 在 月底 ( 月初定植 。 这些品种一般而言 , 植株较高大 , 苔管较长 , 分孽力
较弱 Α秋菱在 月下 旬 Β : 月上旬上市 , 夏菱在 ! 月中下旬上市 , 其孕菱适温在 ΧΔ Δ左
右 。
江苏无锡市菱 白品种以广益菱和刘潭菱为代表 , 兼有稗草菱 、红壳菱等品种 。 无锡的
收稿日 % ∋一 : &一 : ! , 修回 日 % ∋ 一 : 9一 : ! 。 第一作者 % 男 , #9 岁 , 高级农艺师 。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 员会 ∀Ε 3 ΦΓ 6 ∃资助项 目。
第 # 期 柯卫东等 % 我国双季菱白品种资源及育种研究
地方品种为夏秋兼用 , 在 9 月上中旬定植 。 这些品种植株相对较矮 、苔管较短 、分萦力强 Α
秋菱在 月下旬上市 , 夏菱在 ! 月下旬 Β ∋ 月上旬上市 ,其孕菱适温在 &! ℃左右 。
浙江省杭州的双季菱白品种中有杭州菱 、梭子菱 、蚂蚁菱 、晚菱等品种 , 宁波地区有四
九菱 , 这些品种早 、中 、晚配套 。 其中以宁波四九菱 、杭州菱 、梭子菱等品种较好 。
安徽省则有合肥菱 、芜湖菱及桐城菱 , 云南省有八街菱 。
目前 , 我们发现的双季菱白主要分布在以上各省 , 其它地 区大都是从这些地方引进 。
地方品种的挖掘整理
由于菱白肉质茎的形成是由菱白与黑粉菌 ∀+ 8Η 4/. Ι∗ 78 5+ /7− Η. Φ ≅ > 7− −∃ 共同作用的
结果 。 无论哪一方出现变异 , 都可以使菱白发生变异 。 在地方品种中 , 常有 Β & 种类型的
菱 白同时存在 。 一些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区引种多年 , 经 自然和人工选择后 , 可发生一些变
异 。 这些现象我们在征集和整理菱白资源中都有发现 。
∀/∃ 在苏州征集的吴江菱中有两种形状的肉质茎 , 一种为长条形 , 肉质茎 长 &! Β
# : 。ϑ , 秋菱晚熟 Α 另一种肉质茎纺锤形 , 肉质茎长 ! 。ϑ 左右 , 粗 9 ≅ : 。ϑ , 秋菱中熟 。
∀& ∃ 在刘潭和广益菱中 , 出现纺锤形 、竹笋形 、长条形三种形状 。其中竹笋形占 : Κ以
上 。竹笋形 肉质茎长 &: Β &! 5 ϑ , 单菱重 : : 左右 , 早中熟 。 纺锤形肉质茎长 : 一 ! 5 ϑ ,
单菱重 ∋: 一 : , 包叶较多 ,早 中熟 。 长条形品质差 , 长 #: 5 ϑ 左右 , 单菱重 (: Β : , 肉
质茎表皮浅绿 , 商品性较差 , 晚熟 。
∀#∃ 在小蜡台中发现光滑型和表皮略皱两种类型 , 光滑型商品性较好 。
∀9∃ 西安市 (: 年代从苏州和无锡引种地方品种中介菱 、中蜡台 、小蜡台 、 中秋菱等 ,
种植 ( 年后 , 有些变为早熟品种 , 且商品性好 。 如西安中介菱其表皮略皱 , 植株高大 , 分萦
力变弱 , 秋菱熟性较原品种早 。
∀!∃ 苏州市蔬菜所从地方品种中挖掘出薪红早 、杨梅菱等高产 、优质的早熟及晚熟品
种 ‘#, 。
以上整理的材料 , 经多年观察 , 较为稳定 , 可以作为新的资源 , 其中有些可以直接应用
于生产 。
# 双季菱白的分类
# ≅ 双季菱白分类的依据
# ≅ ≅ 温度与孕支的关来
双季菱白对光照不敏感 , 在夏秋两季皆可孕菱 。不同的菱白品种孕菱对温度有一定的
要求 , 对孕菱温度的要求决定了该品种的熟性 。 对低温 ∀&: ℃左右 ∃敏感的品种秋菱迟熟
∀ 月下旬 Β : 月下旬 ∃ , 夏菱早熟∀! 月上中旬∃ Α能在高温 ∀& ! ’Δ 左右 ∃下孕菱的品种 , 秋
菱早熟∀ 月下旬∃ , 夏菱迟熟 ∀! 月上旬∃ 。 在栽培中 , 低温型品种一般以夏菱采收为主 , 秋
菱为辅 Α 高温型品种一般夏 、秋两季菱白并重 。
江苏农学院对苏南地 区的双季菱白进行了分类研究〔! ·“〕 , 将苏南地区的双季菱白分为
两大类 。一类是以苏州地方品种为主的夏菱型菱白 , 另一类是以无锡地方品种为主的夏秋
兼用型菱白 。 我们在对现有资源观察的基础上 , 基本同意上述观点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 ≅ ≅ & 分桑力与生长势
菱白不同品种之间 , 分孽力和生长势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 , 生长势强的品种 , 植株相对
高大 ∀& # :一 &! : 。ϑ ∃ , 分桑力弱 , 产生游菱的能力强 。反之 , 生长势弱的品种 , 植株相对矮小
∀& : : Β & # : 7 ϑ ∃ , 分葵力强 , 产生游菱的能力弱 。
# ≅ ≅ # 肉质茎特征
肉质茎是菱白的食用部分 , 其特征是鉴别 品种的主要依据 。其中较为稳定的性状有肉
质茎形态 , 肉质茎表皮颜色 , 苔管长度 , 叶鞘色 , 叶颈色 , 肉质茎质地等 。
# ≅ & 双季菱白的分类标准
第一级 % 根据孕菱对温度的要求 , 双季菱 白分为夏菱型 ∀&: Δ ∃和夏秋兼用型 ∀&! ℃ ∃两
类 。
第二级 %根据生长势 、分孽力和苔管长度等性状 , 将夏秋兼用型中的品种分为强分萦
力品种群和弱分萦力品种群 。
第三级 %按肉质茎形状分蜡台形 、纺锤形 、竹笋形 、长条形等 9 类 。
第四级 %按肉质茎表皮特征分光滑 、表皮上部略皱 、表皮皱 ∀有瘤状突起 ∃# 类 。
第五级 %按肉质茎表皮色分白色 、浅绿 & 类 。
第六级 %按肉质茎长 、肉质茎宽 、单菱重等分类 。
第七级 % 按叶鞘色分紫红色 、 绿色 & 类 。
第八级 % 按肉质茎质地分致密 、疏松 & 类 。
部分品种分类检索表
≅ 孕艾适温 &: Δ 左右 , 以夏菱采收为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夏菱型
& ≅ 肉质茎纺锤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 菱
& ≅ 肉质茎非纺锤形
# ≅ 肉质茎蜡台形
9 ≅ 肉质茎表皮浅绿色 , 易糠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菱
9 ≅ 肉质茎表皮白色 , 质地致密
! ≅ 肉质茎单重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桐城菱
! ≅ 肉质茎单重 (: 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小蜡台
# ≅ 肉质茎非蜡台形
∋ ≅ 肉质茎竹笋形
≅ 叶鞘浅红色 , 单菱重 : : Β & :
≅ 叶鞘绿色 , 单菱重 !: Β ∋: ·⋯
蚂蚁菱
八街菱
∋ ≅ 肉质茎长条形
( ≅ 肉质茎表皮浅绿
( ≅ 肉质茎表皮白色
≅ 孕菱适温 &! Δ 左右 , 夏秋两季并重
≅ 分孽力强 , 生长势弱 , 株高 & : :一 & # : 7 ϑ
: ≅ 肉质茎纺锤形 二
: ≅ 肉质茎非纺锤形
· ⋯ ⋯ 两头早
· ⋯ ⋯ 中秋菱
· 夏秋兼用型
强分孽品种群
⋯ 广益菱一 #(
≅ 肉质茎竹笋形
& ≅ 单菱重 (: 左右 梭子菱
第 # 期 柯卫东等 % 我国双季菱白品种资源及育种研究
& ≅ 单菱重 : : 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刘潭菱
≅ 肉质茎长条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分孽力弱 , 生长势强 , 株高 : Β &! : 。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弱分萦品种群
# ≅ 肉质茎蜡台形
9 ≅ 肉质茎表皮上部略皱 , 单菱重 (: 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安中介芝
9 ≅ 肉质茎表皮光滑 , 单菱重 : 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宁波四 · 九菱
# ≅ 肉质茎竹笋形
! ≅ 肉质茎表皮上部略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肉质茎表皮光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上述 , 对双季菱白作如下分类 %
夏 菱 型
夏秋兼用型 强分萦品种群弱分桑品种群
了打/月)、≅)
白菱季双
# ≅ # 各类型及品种群介绍
# ≅ # ≅ 夏艾类型
以采收夏菱为主 , 孕菱适温在 &: ℃左右 Α 夏菱在 ! 月上中旬上市 , 秋菱在 : 月上 中
旬上市 Α菱 白成熟期较为集中 , ! < 左右可采收完毕 。 该类型品种一般分孽中等或弱 , 产
生游菱能力较强 , 以苏州地方品种为代表 , 兼有浙江和安徽品种。
# ≅ # ≅ & 夏秋兼用型
夏菱和秋菱并重 , 孕菱适温 &! ’Δ左右 Α夏菱在 ∋ 月上旬上市 , 秋菱在 月中下旬上
市 。
∀∃ 强分萦品种群 % 植株生长势较弱 , 植株相对矮小 ∀& : : 一 : 。ϑ ∃ Α分桑力强 ∀每穴
定植 9 Β ! 个小苗 , 其有效分孽可达 & Β ! 个 ∃ Α苔管短 ∀ Β ! 。ϑ ∃ 。 菱白成熟期不集中 , 可
持续采收 & : Β &! < Α秋菱在 月下旬上市 , 夏菱在 ∋ 月上旬上市 。
∀&∃ 弱分萦品种群 % 生长势强 , 株高可达 :一 & !: 。ϑ Α分孽力弱 ∀每穴需定植 Β ( 个
小苗 , 其有效分孽可达 & Β ! 个 ∃ Α苔管较长 ∀& 一 &: Δ ϑ ∃ 。 菱白成熟期较集中 , 在 ! < 左
右可采收完毕 , 秋菱在 月中旬上市 , 夏菱在 ∋ 月上中旬上市 。
9 双季菱白的育种
9 ≅ 双季菱白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份分析
由于双季菱白品种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 , 其孕菱的时间和熟性也不同 。一般秋菱早熟
的品种 , 夏菱迟熟 Α夏菱早熟的品种 , 秋菱迟熟 。夏秋兼用型品种属夏菱迟熟 、秋菱早熟 。而
夏菱型品种属夏菱早熟 , 秋菱迟熟 。 菱白的育种工作在我国开展不久 , 从“七五 ”开始由江
苏 、浙江 、武汉等地区的单位进行新品种选育 , 取得一定的成效 。
我们对 &9 份双季菱白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 # 份资源的营养成份 ∀干物质 、可溶性
糖 、淀粉 、蛋白质 ∃进行 了观察分析 , 结果见表 。
由表 可见 , 生育期平均为 9 ≅ < , 最短生育期 !# < , 最长 ! < , 相差 9& < 。说明熟
性差别较大 , 但变异系数仅 ≅ !( Κ 。 为了真实反映这一非常重要的性状 ,本文引入相对熟
性这一概念 。 即将最早熟品种的成熟期定为 , 其它品种的相对熟性按延长的生育天数计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 卷
算 。 从表 中可知 , 相对熟性的变异系数为 ∋# ≅ Κ , 说明在双季菱白中 , 相对熟性这一性
状可供选择的资源较多 。
表 双季支白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成份
Λ . Μ /7 Λ 2 7 . Ι , ∗ − ∗ ϑ 47 7 2. ,. 7 Η7 , 8 . − < − + Η ,4Η 4Ν 7 7 ∗ ϑ Ο ∗ − 7 − Η8 ∗ = < ∗ + Μ /7 2 . ,Ν 7 8Η 4− Ι Π . Η7 , Μ. ϑ Μ ∗ ∗
农艺性状 Θ Ι , ∗ − ∗ ϑ 45 5 2. , . 7 Η 7 , 8 营养成份 Ρ + Η , 4Ν 7 。 ∗ ϑ Ο ∗ − 7 − Η 8
项 目
ΕΗ 7 ϑ
Σ Η7 − /
Π 7 4Ι 2 Η∀Ι ∃
肉质茎长Τ /7 8 2Υ
Σ Η 7 − /
/7 − Ι Η2
∀7ϑ ∃
肉质茎宽Τ/7 82 Υ
Σ Η7 目
< 4. ϑ 7 Η 7 ,
∀7 ϑ ∃
生育期
Φ7 , 4∗ <
∗ =
< + , . ϑ Η 4∗ −
∀< ∃
干物质相对熟性6 7 /. Η4Ν 7 − /吕 ΗΗ 7 ,
, − ≅ Η + , ΗΗ Υ
可溶性搪Σ , /+ Μ/7
7 . , Μ ∗ ς
2Υ< , . Η 7
∀Κ ∃
淀粉ΣΗ . , 72
∀Κ ∃
蛋白质Φ, ∗ Η7 4−
∀Κ ∃黔咖∀5ϑ∃
平均值叉 & &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亡#已∃几,%最大值
& ∋ (
最小值& )∗
标准差
+
, − . ∃ / 0 % −0 1 0 。 / 0 2 ∃ % 1 % ∃ − 1 0 ∃ % %
3 0 , ∃ . 0 4 ∃ 4 1 0 ∃ − 3 0 ∃ / /
% . ∃ 0 3 % 3 ∃ , , − ∃ 1 , 0 ∃ 1 / % 1 ∃ , − % 1 ∃ / 0 0 ∃ / . 0 ∃ , 4 0 ∃ % 2 0 ∃ 0 %
变异系数5 6 7 8 9 − − % 2
∃ 4 . ,2 ∃ % − 3 ∃ 2 0 . ∃ − 2 4 1 ∃ % . 4 ∃ 4 . , 4 ∃ 4 − , 0 ∃ 3 2 ,4 ∃ − 2
菱 白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菱墩数 、有效分萦数和单菱重决定 。 从表 % 看 , 最大单菱重
% −0 3 , 最小仅 40 3 , 平均 %0, ∃ 3 3 , 变异系数 %2 ∃ 4. 写 。单菱重量的变异较大 , 在育种中选择
的范围也较大 。 单菱重量在 % 0 一 % ,0 3 较为理想 。
双季菱 白肉质茎平均长 % 2 ∃ 2 2 : ; , 最长 1 0 ∃ / : ; , 最短 2 ∃ 3 : ; , 变异系数 , 2 ∃ % − 8 , 可
供选择的类型较丰富 。 ,0 一 ,− 。; 长的菱白在市场上受欢迎 。 育种上对株高和肉质茎宽度
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 一般 , 植株相对较矮 、肉质茎宽 1 ∃ −一 / ∃ 0 < ; 为好 。
在 / 种营 养成份 中 , 变异 系数 由大 至小的 次序是 = 可 溶性糖 7, 4 ∃ “8 9 > 蛋 白质
7 ,4 ∃ −2 8 9 > 淀粉 7 ,0 ∃ 32 8 9> 干物质 74 ∃ 4. 8 9 。 其中可溶性糖和蛋 白质是最重要的品质
性状 , 可溶性糖的平均含量 0 ∃ 3 8 , 最高 % ∃ −1 写 , 最低 0 ∃ −3 写 ?蛋白质平均含量 0 ∃ 04 纬 ,
最高 0 ∃ 0 2 8 ,最低 0 ∃ 0/ 8 , 二者变异系数相当 , 都较大 , 在育种中 , 可供选择的类型较多 。
/ ∃ , 菱白的育种目标
/ ∃ , ∃ % 早熟
要选出夏 、秋 皆早的品种是十分困难的 , 目前也未发现这种类型的资源 。 因此选择早
熟性 , 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 若要选择夏菱早的品种应从夏菱类型中选择 , 若要选秋菱早
的品种应从夏秋兼用型中选择 , 特别是在弱分萦品种群中进行选择 。
/ ∃ , ∃ , 丰产
菱白产量一单位面积菱墩数 ( 单墩有效分萦数 ≅ 单菱重 。 菱白的分桑性在不同品种
间存在一定差异 , 但可用定植的苗数进行调节 , 而单菱重变异较大 , 是最重要的产量构成
因素 , 在育种中应注意单菱重较大的菱白 。
/ ∃ , ∃ 1 优质
菱白以表皮洁白 、肉质茎致密者为最优 , 又 以表皮光滑型菱白在市场上最受欢迎 。 可
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高的品种 , 其风味鲜美 , 应作为选择的因素 。
第 # 期 柯卫东等 % 我国双季菱白品种资源及育种研究
9 ≅ & ≅ 9 杭病
菱白胡麻叶斑病 ∀> 7/ϑ 4− Η人∗8Φ ∗ 汀 + ϑ ; 4; . − 4. 。 Ρ 48 24Ω ∃和菱白锈病 ∀Ι ,∗ 梢口5 7 8 ‘∗, − . ς
Η+ % ? 4Υ. Μ 7 7 Η Ρ4 8 24 < . ∃是 目前菱白的两大病害 。 在双季菱白资源中尚未发现抗这两种病
害的材料 , 仅在单季菱中发现抗锈病的资源 。 筛选抗病的材料以期加以利用是今后的目
标 。
9 ≅ # 育种方法
9 ≅ # ≅ 系统选育
系统选育的步骤是 , 在田间选择单株Β 株行圃Β 株系圃Β 品比Β 生产示范 。 “七五”选
出的品种 一 、 ( : 一 & 、 ( ∋ : & 等皆通过此方法选出〔, , (〕。
9 ≅ # ≅ & 选择变异株
菱白植株与黑粉菌不管哪一方出现变异均可引起其特征特性变异 。 在大群体中有目
地的发现变异单株 , 观察 & Β # . 确系稳定优良的变异 , 即可扩大繁殖 , 如 ( # 〔幻 。
9 ≅ # ≅ # 理化诱变
江苏农学院和江苏市蔬菜所利用‘℃: 一Υ 射线处理刚萌动的幼芽 。 一定剂量和剂量率
的辐射能使菱白产生变异 , 并已选得部分明显变异的单株 〔& , 。
! 讨论
∀/∃ 由于菱白是两种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 任何一方的变异都将 引起特征特性变异 。
其变异表现为两方面 , 一是我们通过对不同黑粉菌菌株的研究发现 , 灰菱的菌株与正常菱
的菌株存在较大差异 。 因此由正常菱变为灰菱 , 我们认为是黑粉菌发生了变异而引起 。 雄
菱则是黑粉菌未能侵入植株的结果〔” 。 二是在资源保存中 , 菱白形态 、生物学特性也会出
现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
菱白变异 灰菱
、雄菱变异
植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的部分变异
∀&∃ 在菱 白资源保存中应注意几点 。 保持一定数量的群体 每份资源应至少保持
! 墩 。 我们发现有的年份 , 灰 、雄菱发生率占较大 比例 , 留种量过少 , 不易保存原有品种特
征 。 ∀ 在田间应保持一定距离 , 防止地下茎穿插 , 而引起混杂 。 品种之间最好用水泥埂隔
开 。 # 菱白要年年选种 , 生育期内注意观察 , 最后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特性的菱墩作为翌
年的种子 。 ∃ 留种田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条件应尽量保持与原产地一致 。
% &∋ 应进一步挖掘整理菱白资源 , 加强菱白不同类型之间演变关系的研究 , 寻找新的
变异株 , 特别是寻找抗病材料 , 加以利用 。加强育种工作 , 将优质高产 、早熟 、抗病有机地结
合 。 方法上除应用系统选育外 , 应加强诱变及生物技术在菱白育种上的应用 。
% (∋ 深入开展菱 白与黑粉菌关系的研究 , 搞清黑粉菌不同生理小种的生物学特性及
致病特性 , 摸清黑粉菌的侵入途径 。 若能用不同的生理小种侵染不同类型的菱白 , 将为菱
白育种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
& ∋ ( 武 汉 植 物 学 研 究 第 巧 卷
参 考 文 献
柯卫东 , 孔庆东 , 周国林 ≅ 我国艾白生产 及研究概况 ∀上 、下 ∃ ≅ 长江蔬菜 , ! ∀! ∃ % Β # , ∀∋∃ % Β #
江解增 , 曹错生 , 长江中下游地区菱白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 中国蔬菜 , ∀∋∃ % #: 一#&
严龙 ≅ 苏州菱白资源的初步调查 ≅ 中国蔬菜 , 9 ∀& ∃ % #( Β 9:
孔庆东 , 柯卫东 , 杨保国 ≅ 菱白资源分类初探 ≅ 作物品种资源 , 9 ∀9 ∃ % Β 9
曹培生 ≅ 苏南两熟菱白生态学分类及栽培 ≅ 江苏农学院学报 , ( ∀9 ∃ % # Β #&
赵有为 , 曹暗生 , 薛林宝 ≅ 中国水生蔬菜作物品种资源的初步研究≅ 江苏农学院学报 · ( ∀# ∃ % ! Β 9:
赵有为 , 曹培生 , 陈学好等 ≅ 菱白新品种“ 一 ”的选育 ≅ 长江蔬菜 , & ∀#∃ % ! Β !&
孔庆东 , 柯卫东≅ 双季菱白新品种“ ! ∋ : & ” 、 “ ( # ” ≅ 长江蔬菜 , ! ∀9 ∃ % & #一 & 9
丁小余 , 徐祥生 ≅ 陈维培 ≅ “雄菱 ” 、灰艾形成规律的初步研究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Β
Ξ ΣΛ Ψ Ζ [ ∴ Ρ Δ ] Ξ ΣΣΕΤ ΕΔ Ξ Λ Ε∴ Ρ Ξ Ρ Ζ 3 6 ⊥ ⊥ Ζ ΕΡ Γ
∴ Τ Ζ ∴ Ψ 3 ] ⊥ > Ξ 6 _ ⊥ ΣΛ ΕΡ Γ 1 Ξ Λ ⊥ 6 3 Ξ ? 3 ∴ ∴
∀Χ ΕΧ Ξ Ρ ΕΞ ΔΞ Ζ Ψ Δ ΕΤ ] ∴ 6 Ξ > Ξ Ρ Ζ 一? Ξ Χ Χ ≅
⎯ 7 1 7 4< ∗ − Ι ⎯ ∗ − Ι α 4− Ι < ∗ − Ι Φ7 − Ι )4− Ι
∀1 + 2. , , _ 尸 Ι 7 ,. Μ /7 6 7 8 7 . ,’2 Ε ,% 8,4, + , 7 1 + 2. − 9 #: : ∋! ∃
Ξ Μ 8Η, . 5 Η Ξ 7 7 ∗ ,< 4− Ι Η∗ 8 Υ8 Η7 ϑ . Η 47 . / 4− Ν 7 8 Η 4Ι . Η 4∗ − 8 . − < ,7 8 7 . , 7 27 8 ∗ − Η2 7 Ι 7 , ϑ Ο /. 8 ϑ ∗ =
< ∗ + Μ /7 2. , Ν 7 8 Η4− Ι Π . Η 7 , Μ . ϑ Μ ∗ ∗ 4− Δ 24− . , 4Η ! 7 /. 8 8 4=47 < 4− Η ∗ ΗΠ ∗ ΗΥ Ο 7 8 % 8 + ϑ ϑ 7 , 2 . , ς
Ν 7 8 Η 4− Ι ΗΥ Ο 7 ∀! ≅ ΗΥΟ 7 ∃ , 8 + ϑ ϑ 7 , . − < . + Η + ϑ − 2 . , Ν 7 8 Η 4− Ι Η ΥΟ 7 ∀! ≅ Ξ Η ΥΟ 7 ∃ , . − < ! ≅ Ξ ΗΥ Ο 7 !
< 4Ν 4< 7 < 4− Η ∗ ΗΠ ∗ Ι , ∗ + Ο 8 ≅ Ε− Η2 48 Ο . Ο 7 , 8 ∗ ϑ 7 − 7 Π Ν 47Π 8 . Μ ∗ + Η Η27 Ο , 7 8 7 − Η 8 4Η + . Η4∗ − , Η . , ς
Ι 7 Η8 . − < ϑ 7 Η2∗ < 8 ∗ = Μ , 7 7 < 4− Ι ∗ = Π . Η7 , Μ . ϑ Μ ∗ ∗ Π 7 , 7 < 48 7 + 8 8 7 < , . − < 8 ∗ ϑ 7 8 + Ι Ι 7 8 Η 4∗ − 8 . Η
8 Η + < 47 8 ∗ − Μ , 7 7 < 4− Ι . − < Ι 7 , ϑ Ο /. 8ϑ ∗ = < ∗ + Μ /7 2 . , Ν 7 8 Η 4− Ι Π . Η7 , Μ . ϑ Μ ∗ ∗ Π 7 , 7 Ο + Η =∗ , ς
Π . , < ≅
⎯ 7Υ Π ∗ , < 8 Ζ ∗ + Μ /7 2 . , Ν 7 8 Η 4− Ι Π . Η7 , Μ . ϑ Μ ∗ ∗ , Γ 7 , ϑ Ο /. 8 ϑ , Δ /. 8 8 4=47 . Η 4∗ − , 3 , 7 7 < 4− 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