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Vol131 , No16
pp1 807 - 814 Jun1 , 2005作 物 学 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第 31 卷 第 6 期2005 年 6 月 808~814 页
超高产小麦品种 (系) 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隋 娜1 李 萌1 田纪春2 孟庆伟1 ,3 赵世杰1 ,3 , 3 Ξ
(1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3 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山东泰安 271018)
摘 要 : 以鲁原 301、潍麦 8 号和山农 62G三个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新品种 (系) 为材料 ,测定其在生育后期净光合
速率 ( Pn) 、气孔导度 ( Gs) 、细胞间隙 CO2 浓度 ( Ci )的日变化 ,以及荧光参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对照品
种鲁麦 14 相比 ,3 个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系)在生育后期都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较大的光合叶面积和较高的
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 FvΠFm) ,并且其光合功能期长 ,叶绿素含量高 ,衰老延缓。品种鲁原 301、潍麦 8 号和山农 62G的每
公顷穗数可达 400~500 万左右 ,成穗率低于鲁麦 14 ;但穗粒数 40 以上 ,千粒重 45 g 左右 ,均高于鲁麦 14 ,产量分别比对
照高出 1018 %、2413 %和 914 %。
关键词 : 超高产小麦 ;生育后期 ;光合特性
中图分类号 : S512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High Yield Wheat Cultivars at Late Growth
Period
SUI Na1 , LI Meng1 , TIAN Ji2Chun2 , MENG Qing2Wei1 ,3 , ZHAO Shi2Jie1 ,3 , 3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2 College of Agronomy ,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Key Laboratory of Crop Biology of Shandong , Tai’an 271018 , Shandong ,
China)
Abstract: Three super high yield wheat cultivars Luyuan 301 , Weimai 8 and Shannong 62G were used to study
photosynthetic rate ( Pn) , stomatal conductance ( Gs) and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 Ci ) , duration of photosynthetic
function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at different growth period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n , PS Ⅱ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 FvΠFm) and photosynthetic leaf area of three super high yield wheat cultiva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Lumai 14 at late growth period , and their growth periods were longer and chlorophyll contents were higher , showing
their higher ability to use light and longer duration of photosynthetic function1 The number of ears per hectare was about four
to five million , kernels per ear were more than forty , the thousand grain weight was about 45 g , for the cultivars Luyuan
301 , Weimai 8 and Shannong 62G, and their yields were more than that of Lumai 14 by 1018 % , 2413 % , 914 % ,
respectively1
Key words :Super high yield wheat ; Late growth period ;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1 ] 。
但是近年来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小麦种植面积
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而消费量及消费水平有增无减 ,
因此提高单产是确保总产 ,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
要途径[2 ] 。而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光合
产物的积累。小麦籽粒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小麦生
育后期功能器官的光合作用所提供 ,因此 ,研究小麦
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有着重
要意义。
多年来人们很重视小麦产量的提高 ,许多学者
已从栽培和育种科学技术方面阐明了提高小麦产量
的途径。凌启鸿[1 ] 认为 ,高产群体的培育要全面提
高孕穗 —开花 —成熟期的群体质量 ,稳定穗数 ,提高
群体各生育期发展动态指标 ,通过“小、壮、高”栽培
技术途径 ,建成以高成穗率为特征的高光效群体。
以合理叶蘖动态为直观指标 ,全面构建超高产群体Ξ基金项目 : 山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超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 (鲁科农字[2001 ]500 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370854)资助。
作者简介 : 隋 娜 (1980 - ) ,女 ,在读硕士生 ,植物学专业 ,研究方向为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分子调控。3 通讯作者 :赵世杰 (1960 - ) ,男 ,副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光合作用与抗逆性研究。E2mail : sjzhao @sdau1edu1cn
Received(收稿日期) :2004204207 ,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42092151
结构 ,建立高质量群体 ;强化苗株保健 ,提高超高产
群体抗逆安全生产能力是稳定产量的关键[3 ] 。为了
在高产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产量 ,田纪春提出了超
级小麦育种的目标为“产量超级、品质专用和多抗、
稳产”为一体的“一超一专一稳”工程[4 ] 。所谓超级
小麦是一类综合、高效利用土、肥、水、热、气和高投
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品种 ,是对过去育种经验和目
标的提升[4 ] 。
对于小麦和其他高产品种的光合特性前人已作
过不少研究[5 ] ,杨巧凤[6 ] 在研究小麦旗叶发育过程
中光合效率的变化时指出 ,要不断提高作物的单位
面积产量 ,除了尽可能满足水、肥供应以获得足够大
的光合机构从而接受足够多的光能外 ,还必须提高
叶片的光合效率 ,这是增产必由之路。小麦生育后
期生理功能开始衰减 ,群体光合速率和单叶光合速
度下降 ,主要是各种光合酶活性引起的[7 ,8 ] 。同时 ,
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降解 ,叶绿体的结构、大小以及
类囊体膜的完整性发生变化[9 ,10 ] 。但有关超高产小
麦的光合特性尤其是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却未见报
道。本文以山东省“超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课题组
新培育的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系)不同部
位的叶片为材料 ,研究其生长发育后期的光合特性 ,
以阐明其高产的原因 ,为超级小麦育种提供生理指
标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试验于 2002 - 2003 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
场进行。选用鲁原 301 (L301) 、潍麦 8 号 (W8) 和山
农 62G(62G) 3 个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系)以及对照品种鲁麦 14 (L14) 为材料。根据品种
的生长特性和育种者要求 ,4 个品种的每公顷基本
苗分别为 225、270、270 和 150 万 ,每个品种设 3 个重
复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 3 m ×5 m ,行距 2614
cm。生育期内按常规栽培措施进行管理 ,收获后取
样进行室内考种 ,计算最终产量及产量组成。
112 实验方法
11211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净光合速率 ( Pn ) 、
光合有效辐射 (PFD) 、细胞间隙 CO2 浓度 ( Ci ) 、气孔
导度 ( Gs ) ,用英国 PP Systems 公司生产的 CIRAS22
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测定于上
午 7 :00 到下午 5 :00 进行 ,每 2 h 测定 1 次 ,每个品
种不同部位的叶片测定 5 个重复 ,在群体的自然状
态下测定。不同生育时期的测定于上午 10 : 30~
11 :00进行。
11212 荧光参数的测定 用 Hansatech 科学仪器
公司生产的 PEA 植物效率仪测定 Fo 、Fm 、Fv 及
FvΠFm等荧光参数。测定前叶片暗适应 20 min ,每个
品种不同部位的叶片测定 5~8 个重复 ,测定时间为
下午 2 :00。
11213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 参考 Arnon 方
法[11 ] ,以 80 %丙酮浸提叶圆片 48 h ,用日本岛津公
司生产的 UV2160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在 663
nm 和 646 nm 比色 ,测定 OD 值 ,计算 Chl a 和 Chl b
的含量。
11214 光合叶面积的测定 用 LI2COR 公司生产
的LI23000A 叶面积仪测定。先测定一定土地面积
上的单茎数 ,再随机选取 20 个单茎 ,测定每一单茎
不同部位叶片的绿色面积 (剪去变黄的部分) ,求出
单茎不同部位叶片的平均值 ,根据单位土地面积上
的单茎总数即可得到不同部位叶片单位土地上的光
合叶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1 超高产小麦品种 ( 系) 生育后期光合参数的
变化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密切相关 ,叶片具有较高
的光合速率是作物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洪佳
华[12 ]等研究证明 ,小麦上部三叶片的日净光合总量
较大 ,对籽粒产量贡献较大 ,而倒四、五叶在孕穗期
日净光合总量已是负值 ,它们在光合生产中已无贡
献。所以本实验以田间小麦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
为主要测定对象 ,测定了抽穗以后不同时期的光合
速率日变化 ,由于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所
以以灌浆期的实验结果为对象进行分析。
4 个小麦品种不同部位叶片的光合速率 ( Pn ) 的
日变化均表现为先升高 ,11 :00 左右达到最大值 ,然
后开始下降 ,17∶00 光合速率已经下降到很低 (图
1) 。小麦不同部位叶片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同 ,群体
自然状态下倒三叶的光强已大幅度降低 ,因此不同
部位叶片的光合能力也不同 ,表现为旗叶 > 倒二叶
> 倒三叶。而且 3 个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系)的 Pn 高于对照品种鲁麦 14。在光合速率最大
的时候 (中午 11 :00) ,鲁原 301、潍麦 8 号和山农 62G
的旗叶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 2617 %、3310 %和
1914 % ,倒二叶比对照高 3713 %、3219 %和 4313 % ,
908 第 6 期 隋 娜等 :超高产小麦品种 (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倒三叶比对照高 5310 %、6613 %和 4919 % ,可以看出
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系)倒三叶比对照高
出的百分数高于旗叶和倒二叶 ,而受到的光照强度
差别不大 ,说明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下部
叶片具有较高的利用光辐射的能力 ,制造的光合产
物相对较多 ,有利于生物产量的积累和根系有机物
的供应。
图 1 不同小麦品种灌浆期( 5 月 15 日)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 Pn 和 PFD 的日变化
Fig. 1 Diurnal variations of Pn and PFD of flag leaf , second leaf and third leaf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at grain filling stage
从整个生育后期来看 (图 2) ,3 个具有超级小麦
产量潜力的品种 (系)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 Pn
都高于鲁麦 14。随着生育期的进行 , Pn 和 Gs 大幅
度下降 ,到成熟期已降到很低 ,气孔几乎关闭。而
Ci 值在灌浆期以前逐渐降低 ,灌浆期之后却升高。
由此判断 ,灌浆期以后光合下降的原因不是气孔限
制 ,而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从图 2 还可以看出 ,相
同时期不同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旗叶 > 倒二
叶 > 倒三叶 ,而 Ci 值却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 ,倒
三叶细胞的 Ci 显著高于旗叶和倒二叶。表明在自
然状态下 ,倒三叶接收的光强很低 ,同化力也低 ,影
响净光合速率。
212 超高产小麦品种(系)生育后期荧光参数的变化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 FvΠFm ) 可作为衡量光抑
制程度的指标[13 ] 。14 :00 的 FvΠFm 低于 7 :00 的 ,说
明所有品种的旗叶和倒二叶都发生了光抑制 ,到
18 :00 FvΠFm 值已经基本恢复到 7 : 00 的水平 (表
1) 。从图 3 可以看出 ,不同小麦品种的 PS Ⅱ最大光
化学效率 ( FvΠFm)都随着小麦的成熟和衰老逐渐降
低 ,其中鲁麦 14 降低的幅度较大 ,其倒二叶尤为显
018 作 物 学 报 第 31 卷
著 ,而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系) FvΠFm 降
低却不很明显 ,表明鲁麦 14 的衰老早于具有超级小麦
产量潜力的品种 ,此时其光合机构衰老 ,光合功能降
低。而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系)防御光破坏
的能力较强 ,衰老期大为延长 ,能制造更多的同化物。
图 2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后期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Fig. 2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flag leaf , second leaf and third leaf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at late growth period
1、2、3、4 分别为抽穗期 (4 月 25 日) 、开花期 (5 月 1 日) 、灌浆期 (5 月 15 日)和成熟期 (5 月 28 日)
(以下相同) ,测定时间为中午 10 :30~11 :00。
1 , booting stage ; 2 , blooming stage ; 3 , grain filling stage ; 4 , maturity stage (the same below) 1 Measurement was done from 10 :30 to 11 :001
图 3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后期旗叶和倒二叶 FvΠFm 的变化
Fig. 3 Variation of FvΠFm of flag leaf and second leaf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at late growth period
118 第 6 期 隋 娜等 :超高产小麦品种 (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表 1 不同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旗叶和倒二叶 FvΠFm 的日变化
Table 1 Diurnal variations of FvΠFm of flag leaf and second leaf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at late growth period
品种
Cultivar
时间
Time
抽穗期
Booting stage
开花期
Blooming stage
灌浆期
Filling stage
成熟期
Maturity stage
旗叶
Flag leaf
倒二叶
Second leaf
旗叶
Flag leaf
倒二叶
Second leaf
旗叶
Flag leaf
倒二叶
Second leaf
旗叶
Flag leaf
倒二叶
Second leaf
鲁原 301
Luyuan 301
7 :00 01816 ±01064 01828 ±01067 01815 ±01079 01831 ±01081 01812 ±01049 01813 ±01057 01828 ±01051 01806 ±01059
14 :00 01782 ±01061 01813 ±01075 01789 ±01041 01816 ±01047 01800 ±01039 01800 ±01058 01760 ±01054 01787 ±01045
18 :00 01817 ±01059 01829 ±01049 01813 ±01069 01827 ±01047 01824 ±01071 01814 ±01050 01803 ±01063 01799 ±01061
潍麦 8 号
Weimai 8
7 :00 01815 ±01052 01830 ±01062 01811 ±01071 01830 ±01058 01816 ±01055 01822 ±01040 01816 ±01058 01813 ±01070
14 :00 01815 ±01071 01821 ±01057 01790 ±01054 01816 ±01065 01774 ±01045 01808 ±01061 01730 ±01043 01764 ±01061
18 :00 01824 ±01064 01833 ±01043 01810 ±01041 01830 ±01075 01817 ±01060 01795 ±01058 01802 ±01049 01788 ±01057
山农 62G
Shannong 62G
7 :00 01818 ±01072 01833 ±01081 01812 ±01053 01822 ±01067 01814 ±01061 01822 ±01061 01807 ±01057 01796 ±01049
14 :00 01792 ±01059 01806 ±01079 01791 ±01070 01815 ±01069 01796 ±01057 01797 ±01067 01759 ±01048 01768 ±01042
18 :00 01823 ±01054 01831 ±01064 01812 ±01069 01820 ±01064 01815 ±01054 01815 ±01061 01781 ±01043 01799 ±01064
鲁麦 14
Lumai 14
7 :00 01813 ±01049 01826 ±01073 01822 ±01079 01830 ±01071 01814 ±01067 01809 ±01072 01825 ±01067 01783 ±01057
14 :00 01793 ±01047 01820 ±01072 01806 ±01049 01806 ±01059 01797 ±01070 01763 ±01049 01719 ±01059 01662 ±01058
18 :00 01818 ±01057 01838 ±01068 01831 ±01061 01829 ±01031 01820 ±01042 01814 ±01051 01785 ±01062 01788 ±01067
213 超高产小麦品种( 系) 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
变化
不同小麦品种不同叶片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
的时期不同 ,鲁麦 14 叶片的叶绿素降解较早 ,到成
熟期鲁麦 14 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已经很低 ,其他品种
的叶绿素含量降低的幅度较小 ,在这个时期 4 个品
种倒三叶叶绿素含量均大量降解 ,有的含量接近零
(图 4) 。表明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的有效
光合时间和光合功能持续期长 ,能够吸收较多的光
能 ,制造较多的光合产物 ,有利于籽粒的充实。
图 4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后期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Fig. 4 Variation of chlorophyll content in flag leaf , second leaf and third leaf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at late growth period
214 超高产小麦品种( 系) 生育后期光合叶面积的
变化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张荣铣和高忠[14 ]
认为叶片的光合产物是农作物物质生产“受容库”的
主要“供应源”。小麦在开花期至灌浆期 ,对光合产
物的需求量也较大 ,灌浆后期至成熟期 ,对光合产物
的需求量才逐渐下降。因此 ,开花期小麦对光合有
效辐射的需要较高 ,若光合面积较小 ,将影响小麦吸
收光能。从表 2 看出 ,在开花期 ,4 个品种旗叶和倒
二叶的叶面积系数都大于 1 ,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
力的品种两者的叶面积系数之和均小于鲁麦 14。
到成熟期 ,鲁麦 14 的倒二叶已经完全变黄 ,有效光
合叶面积为零。而此时只有鲁原 301 的倒三叶有一
定的绿色部分 ,其他品种的倒三叶均已变黄 ,表明鲁
麦 14 的衰老要早于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
利用光能的能力也大大降低。
215 供试品种的产量与产量结构
从表 3 可以看出 ,鲁原 301、潍麦 8 号和山农
62G品种 (系)的每公顷穗数明显低于鲁麦 14 ,而穗
粒数显著高于鲁麦 14 ,鲁原 301 和潍麦 8 号达到差
218 作 物 学 报 第 31 卷
异极显著水平 ,且其穗粒数均在 40 粒以上。千粒重
高于鲁麦 14 ,但是只有潍麦 8 号达到差异显著水
平。从产量水平看 ,鲁原 301、潍麦 8 号和山农 62G
分别比对照高出 1018 %、2413 %和 914 % ,达到差异
极显著水平。
表 2 不同小麦品种每平方米土地上的光合叶面积 (m2·m - 2)
Table 2 Photosynthetic leaf area on every square meters land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生育期
Growth stage
叶位
Leaf position
鲁原 301
Luyuan 301
潍麦 8 号
Weimai 8
山农 62G
Shannong 62G
鲁麦 14
Lumai 14
开花期
Blooming
stage
旗叶 Flag leaf 1121 ±0109 1109 ±0110 1120 ±0109 1125 ±0108
倒二叶 Second leaf 1112 ±0109 1110 ±0110 1105 ±0108 1125 ±0108
倒三叶 Third leaf 1114 ±0107 0199 ±0110 0193 ±0106 1108 ±0105
旗叶 + 倒二叶 Flag and second leaf 2133 ±0108 2119 ±0110 2135 ±0108 2150 ±0108
成熟期
Maturity
stage
旗叶 Flag leaf 1133 ±0109 1111 ±0109 1144 ±0110 1130 ±0108
倒二叶 Second leaf 1102 ±0107 1101 ±0109 0199 ±0108 —
倒三叶 Third leaf 0167 ±0104 — — —
表 3 小麦各品种的产量与产量结构
Table 3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产量结构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鲁原 301
Luyuan 301
潍麦 8 号
Weimai 8
山农 62G
Shannong 62G
鲁麦 14
Lumai 14
穗数Πhm2 EarΠhm2 459 43315 552 72415
穗粒数 GrainΠear 4713 ±2145 3 3 4816 ±2115 3 3 4413 ±2124 3 3717 ±1194
千粒重 1 0002grain weight (g) 4413 ±2158 5112 ±2161 3 3 4510 ±2116 4112 ±2101
产量 Grain yield (kg·hm - 2) 9 000 3 3 10 098 3 3 8 889 3 3 8 126
注 : 3 表示 F > F0105 ,差异达显著水平 ; 3 3 表示 F > F0101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Note : 3 , 3 3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0105 and 0101 probability levels , respectively1
3 讨论
小麦籽粒干物质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开花后所形
成的光合物质。开花后的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和光
合持续期对籽粒干物质的累积起决定作用。彭永
欣[15 ]等研究指出 ,小麦花后生长中心转向穗部 ,叶
面积的大小和衰老速度制约着籽粒库的发展和充
实 ,最终影响粒重的高低。小麦叶片的光合速率通
常以幼嫩叶较低 ,展开叶最强 ,叶片衰老时光合速率
下降。在生育后期每一单株上不同位序叶片的光合
速率也不同 ,其表现为自上而下递减。倒二叶与后
期籽粒灌浆关系密切 ,而旗叶对产量形成贡献最大。
Austin[16 ]的研究表明 ,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延长
15 d ,可增产 115 tΠhm2 ,即旗叶衰老延迟 1 d ,可增产
113 %。因此 ,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 ,是
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花期至灌浆高峰期有持
续稳定的高净光合速率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原
因[13 ] 。在开花期至灌浆高峰期无论从日变化 (图 1)
还是不同生育期 (图 2) 来看 ,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
力的品种都比鲁麦 14 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从
不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比较中可以看出 ,具有超级
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倒三叶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利用
光能的能力 ,根据有机物质就近供应的原则 ,输送到
临近的茎秆和叶片 ,也有利于生物产量的积累。而
且本试验所用的 3 个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
的叶片衰老均晚于鲁麦 14 ,叶绿素降解较慢 (图 4) ,
因而具有较强的吸收光能的能力。具有超级小麦产
量潜力的品种的有效光合时间和光合功能持续期
长 ,能够制造较多的光合产物 ,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但是比较图 2 和图 4 可以看出 ,生育后期 ,同一品种
叶绿素降低的幅度远小于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 ,因
此认为 ,尽管叶绿素在成熟期发生降解 ,但这并不是
引起光合速率下降的初始原因。
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 ( FvΠFm ) ,又称为最大天
线转化效率 ,它能够反映光能吸收转化机构的完整
性 ,也常用来反映光抑制程度的大小[17 ,18 ] 。到成熟
期 ,鲁麦 14 的 FvΠFm 明显降低 ,倒二叶降低的幅度更
为显著 ,说明鲁麦 14 受到的光抑制程度较大(图 3) 。
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合称为小麦产量构
成三要素 ,其中 ,每公顷穗数是基础 ,小麦生长后期
318 第 6 期 隋 娜等 :超高产小麦品种 (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特别是灌浆期的群体有效光合面积在一定的范围内
与产量高度相关。但群体过大易导致通风透光差 ,
使下层叶片光合下降。从表 3 可以看出 ,3 个具有
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的每公顷穗数明显低于鲁
麦 14 ,旗叶和倒二叶的叶面积系数之和也较低 ,而
同一时期的 Pn 、FvΠFm 、叶绿素含量等光合参数却
较高。从产量水平看 ,鲁原 301、潍麦 8 号和山农
62G分别比对照高出 1018 %、2413 %和 914 % ,平均
高出 1418 % ,而鲁麦 14 是山东省区域试验高肥组对
照品种 ,说明鲁原 301 和潍麦 8 号确具超级小麦产
量的潜力。作物最终产量的高低与库容的大小和有
机物的运转分配有关 ,虽然山农 62G比对照增产不
足 10 % ,但该品种与其他超高产小麦一样都具有较
高的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 ,所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
中将该品种也纳入超高产类型中。总之 ,要在高产
的基础上达到更高产和稳产 ,必须协调好产量三要
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最佳模式 ,通过选择更理想的株
型、叶型 ,进一步改良作物的光合性能。在进一步提
高收获指数的同时 ,增加生物产量 ,协调好影响产量
的源、库、流尽量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目
前 ,我国超级稻育种在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绩[4 ] 。超级小麦育种计划的提出 ,为培育更高产量
的小麦品种明确了育种目标 ,对提高我国小麦产量 ,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References
[1 ] Ling Q2H (凌启鸿) ed1 Crop Population Quality (作物群体质量) 1
Shanghai :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ess , 2000 , 217 - 292 (in
Chinese)
[2 ] Yu Z2W(于振文) , Tian Q2Z(田奇卓) , Pan Q2M(潘庆民) , Yue S2S
(岳寿松) , Wang D(王 东) , Duan C2L (段藏禄) , Duan L2L (段玲
玲) , Wang Z2J (王志军) , Niu Y2S(牛运生) 1 Theory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on of super high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the wheat fields of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districts1 Acta Agronomica Sinica (作物学报) ,
2002 ,28 (5) :577 - 58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 ] Xu K(许 轲) , Zhang H2C(张洪程) , Dai Q2G(戴其根) , Huo Z2Y
(霍中洋) , Qian X2Q(钱晓晴) , Chen Q2M(陈庆明) , Duan Z2L (段
藏禄) , Zhou J2Z(周基泽) , Chen X2N (陈辛牛) , Han X2W(韩宣
文) , Pan S2C(潘山成) , Ren L2Z(任灵枝) , Song X2Y(宋晓银) ,
Wang Y2L (王有亮) , Cui N(崔男) , Sun Q2S(孙启善) , Zhang Y2Q
(张玉勤) , Yin L2F (尹兰福) , Zhao X2H(赵新华) , Li B2L (李本
良) 1 Primary study of main planting technology of high yield wheat in
Hanghuai region1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 (江苏农业科学) , 1998 ,
(4) :2 - 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 ] Tian J2C (田纪春) 1 Super2wheat and breeding methods1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22 (1) :87 - 90(in Chinesewith
English abstract)
[5 ] Xu B2F(徐邦发) , Yang P2Y(杨培言) , Xu Y2L (徐雅丽) , Zhang X2
J (张学军) 1 Study on photosynthetic property of high yield cotton in the
South of Xinjiang of China1 Plant Physiology Communication (植物生理
学通讯) , 1998 ,34 (2) :108 - 111(in Chinese)
[6 ] Yang Q2F(杨巧凤) , Jiang H(江 华) , Xu D2Q(许大全) 1 Changes in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of flag leaves of wheat during development1 Acta
Phytophysiologica Sinica (植物生理学报) , 1999 ,25 (4) :408 - 41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7 ] Mae T , Thomas H , Gay A P , Makino A , Hidema J1 Leaf development in
Lohum tenulentum : photosynthesis and photosynthetic proteins in leaves
senescing under different irradiances1 Plant and Cell Phosiology , 1983 ,
34 :391 - 399
[8 ] Makino A , Mae T , Ohira K1 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ribuloso21 ,52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in rice leaves from emergence through
senescence1 Plant Cell Physiology , 1984 ,25 (3) :429 - 437
[9 ] Dodge J D1 Changes in chloroplasts fine structure during the autumnal
senescence of Betula leaves1 Annals of Botany , 1970 ,34 :817 - 824
[10 ] Hashimoto H , Kura2Hotta M , Katoh S1 Changes in protein content and
in the structure and number of chloroplasts during leaf senescence in rice
seeding1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 1989 ,30 :707 - 715
[11 ] Zhao S2J (赵世杰) , Shi G2A (史国安) , Dong X2C (董新纯) 1
Techniques of Plant Physiological Experiment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
导) . Beijing :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ess , 2002
(in Chinese)
[12 ] Hong J2H(洪佳华) , Liu M2X(刘明孝) , Du B2H(杜宝华) , Tong
C2F (仝乘风) 1 Analysis on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ability of the
green organs of winter wheat with daily net photosynthesis1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中国农业气象) , 1996 ,17 (3) :19 - 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3 ] Powles S B1 Photo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induced by visible light1
Annu Rev Plant Physiol , 1984 ,35 :14 - 44
[14 ] Zhang R2X ( 张 荣 铣 ) , Gao Z ( 高 忠 ) 1 The differences o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mechanisms after leaf expansion
among wheat species and varieties1 In : Zou Q(邹 琦) , Wang X2C(王
学臣) eds1 Physiology Advances in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of
Crop (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学研究进展) 1 Beijing : Science Press ,
1994 , 35 - 45(in Chinese)
[15 ] Peng Y2X(彭永欣) , Zong A2G(宗爱国) , Guo W2S(郭文善) , Yan
L2L (严六零) , Feng C2N(封超年) 1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escence
of crown layer leaves and grain filling in wheat1 In : Peng Y2X(彭永
欣) , Guo W2S (郭文善 ) , Yan L2L (严六零 ) eds1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Physiology of Wheat (小麦栽培与生理) 1 Nanjing :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 19921 73 - 86(in Chinese)
[16 ] Austin R B , Morgan C L , Ford M A1 Flag leaf photosynthesis of
Triticum aestivum and related diploid and tetraploid species1 Ann Bot ,
1982 ,49 :177
[17 ] Alexander VR , Horton Peter1 Regulation of non2photochemical quenc2
hing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plants1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 1995 ,22 :221 - 230
[18 ] Alexander VR , Young A , Horton Peter1 Modulation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n isolated light harvestion complex of photosystem
Ⅱ1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 1994 ,1 186 :123 - 127
418 作 物 学 报 第 3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