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Types on N-Absorption and N-Utilization Rate of Specific Use Varieties of Wheat

施氮方式对不同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全 文 :Vol. 30 , No. 5
pp. 449~454  May , 2004
作  物  学  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第 30 卷 第 5 期
2004 年 5 月  449~454 页
施氮方式对不同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霍中洋 葛 鑫 张洪程 戴其根 许 轲 龚振恺 Ξ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  以两类不同专用小麦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其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 :强筋小麦济南 17 在生育中后期吸氮强度、氮素的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 ,以及相同处理的蛋白质产量、氮肥
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中筋小麦陕农 229。在本试验中 ,济南 17 以施氮量为 26215~32811 kgΠhm2 、追肥分拔节和
始花两次施用 (25 %∶25 %)的氮肥运筹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蛋白质产量、成熟期总氮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 ;而陕农 229 以
施氮量为 19619~26215 kgΠhm2 、拔节期追氮比例为 40 %~60 %的施氮方式较为适宜。
关键词  施氮方式 ; 专用小麦 ; 氮素吸收 ; 氮肥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 : S511
Effect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Types on N2Absorption and N2Utilization
Rate of Specif ic Use Cultivars of Wheat
HUO Zhong2Yang ,GE Xin ,ZHANG Hong2Cheng ,DAI Qi2Gen ,XU Ke ,GONG Zhen2Kai
( Department of Agronomy , Agricultural College , Yangzhou University , Yangzhou 225009 , Jiangsu ,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2000 —20021 Two specific use cultivars of wheat , Jinan 17 and Shaannong 229
were used for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methods on N2absorption and N2utilization rate1 The results indicat2
ed that N2absorption intensity , N2translocation efficiency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N transferring to grain in strong gluten
wheat Jinan 17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middle gluten wheat Shaannong 229 at the middle and late developing stages , its
yield of protein and N2utilization rate and N2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same treatments were also higher1 In this test ,
26215 —32811 kgΠha of total N application with the proportion of 5∶215∶215 , at seedling , jointing and flowering stage re2
spectively was the optimum N application method for Jinan 17 , while for Shaannong 229 that was 19619 —26215 kgΠha of
total N with 40 % —60 % topdressing at jointing stage1
Key words  Nitrogen application ; Specific use cultivars of wheat ; N2absorption ; N2utilization rate
  随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产量水平的不断提
高 ,小麦氮肥施用量逐年增大 ,但肥料利用率较低 ,
经济效益不高 ,往往施用不当 ,造成环境污染 ,不利
于优质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的发展[1 ] 。解决这一
问题的基本途径除筛选与利用氮高效基因型小麦品
种外 ,如何合理施用氮肥及提高其利用率、保护环境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6 ] 。关于氮肥对小麦生长
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前
人作了大量的研究[6~8 ] ,在氮素供应与其对不同类
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效应方面亦有一些的研
究[6~8 ] ,但氮素供应水平、时期、方式等对不同类型
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对不
同类型优质专用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率的研究则更
少[9 ,10 ] 。因此 ,如何根据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吸氮
规律和品质要求来决定施氮量、追氮方式和追氮时
期 ,在实现优质高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精确施肥 ,提
高氮肥利用率 ,是当前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拟通过两类专用小麦新品种不同施氮量、
追氮方式和追氮时期的试验 ,研究其高产优质条件
下的氮素吸收与利用规律 ,以期为优质专用小麦生
产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Ξ基金项目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 (国科[2001 ]567 号)及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 SX(010) 20002012252 ]资助。
作者简介 :霍中洋 (1969 - ) ,男 ,江苏姜堰人 ,在职博士 ,主要从事作物优质栽培及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的教学研究工作。
E2mail :qgdai @yzu1edu1cn , Tel :051427979220
Received(收稿日期) :2003201217 , Accepted (接受日期) :20032062251

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于 2000 —2002 年在江苏省东海县农科所
内进行 ,该试验点为典型的淮北冬麦区 ,土壤类型为
砂姜黑土 ,前茬水稻 ,土壤有机质 1812 gΠkg、全氮
112 gΠkg、碱解氮 9812 mgΠkg、速效磷 4510 mgΠkg、速
效钾 14313 mgΠkg ,全田地力均匀、地面平整。播前
全田基施 P2O5 、K2O 各 150 kgΠhm2 。10 月上旬适期
播种 ,人工条播 ,行距 25 cm ,基本苗 195 万Πhm2 。
112  试验设计
试验 1 :不同施氮量处理 ,共设 7 个氮肥水平。
N1 : 0 ; N2 : 6516 kgΠhm2 ; N3 : 13113 kgΠhm2 ; N4 : 19619
kgΠhm2 ; N5 : 26215 kgΠhm2 ; N6 : 32811 kgΠhm2 ; N7 :
39318 kgΠhm2 。基追比统一为 5∶5 ,追肥在拔节期施
用。
试验 2 : 总施氮量为 26215 kgΠhm2 ,不同基追比
处理共设 8 个 : (1) 全部基施 ; (2) 90 %基施 ,10 %追
肥 ; (3) 80 %基施 ,20 %追肥 ; (4) 70 %基施 ,30 %追
肥 ; (5) 60 %基施 ,40 %追肥 ; (6) 50 %基施 ,50 %追
肥 ; (7) 40 %基施 ,60 %追肥 ; (8) 30 %基施 ,70 %追
肥。追肥在拔节期施用。
试验 3 : 总施氮量为 26215 kgΠhm2 ,基肥比例为
50 % ,不同追氮时期处理共设 3 个 : (1) 拔节期追氮
50 % ; (2)拔节期追氮 25 % ,始花期追氮 25 % ; (3) 始
花期追氮 50 %。
试验 1、2 供试品种为优质强筋小麦济南 17 和
中筋小麦陕农 229 ,试验 3 供试品种为优质强筋小麦
济南 17。
以氮肥为主区因素 ,品种为裂区因素 , 二裂式
裂区设计 ,重复 3 次 ,小区面积 13133 m2 。6 月上、中
旬根据各处理成熟情况及时收获。
113  测定及计算方法
植株、籽粒氮含量的测定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
有关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
(1) 氮素转运量 = 开花期总氮积累量 - 成熟期
总氮积累量
(2) 氮素转运效率 ( %) = (开花期总氮积累量
- 成熟期总氮积累量) ÷开花期总氮积累量 ×100
(3) 转运氮的贡献率 ( %) = 氮素转运量 ÷籽粒
中氮积累量 ×100
(4) 氮肥利用率 ( %) = [ (施肥区地上植株氮积
累量 - 不施肥区地上植株氮积累) ÷施氮量 ] ×100
(5) 氮吸收效率 ( %) = [地上植株氮积累量 ÷
土壤有效氮量 (施入氮肥量 + 当季土壤氮供应量) ]
×100
(6) 土壤氮贡献率 ( %) = (不施肥区地上植株
氮积累量 ÷施肥区地上植株氮积累量) ×100
(7) 氮收获指数 (NHI , %) = 籽粒中氮积累量 ÷
成熟期总氮积累量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1  不同施氮方式对专用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21111  不同施氮量对专用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在拔节期统一追施氮肥 ,基追比为 5∶5 的条件下 ,
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中筋小麦陕农 229 和强筋小麦济
南 17 氮素吸收的影响 , 结果表明 (表 1) ,无论品种
间 ,或处理间成熟期植株的氮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
量、蛋白质产量、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
贡献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处理间
差异达显著水平 ,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拔节、开花
和成熟期各处理的氮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
高 ,以最高施氮量处理的最高 ;成熟期植株氮含量、
籽粒蛋白质含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也均随施氮量
的增加而提高 ,且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 r =
019796 3 3 , r = 019684 3 3 , r = 018544 3 3 ) ;蛋白质产
量在适宜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以施
氮量 32811 kgΠhm2 处理的最高 ,超过此临界值再增
加施氮量反而下降 ;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
的贡献率与施氮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陕农 229 施
氮量 19619~26215 kgΠhm2 、济南 17 施氮量 19619~
32811 kgΠhm2 时氮素转运量较高 ;两品种在施氮量
为 13113~19619 kgΠhm2 时可实现较高的氮素转运
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
因此 ,增加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氮
积累量 ,使成熟期植株氮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
总氮积累量显著提高 ,同时也增加了百公斤籽粒的
吸氮量 ,而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
以及蛋白质产量只有适量施氮时才能获得较高值。
此外 ,对相同施氮量不同品种反映也不同 ,强筋小麦
济南 17 成熟期植株氮积累量、籽粒氮百分含量、蛋
白质产量、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转运氮的贡献
率均显著高于中筋小麦陕农 229 ,表明济南 17 是氮
素吸收利用效率较高的品种。
054    作   物   学   报 30 卷  

表 1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和氮素转运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 of N application on N2absorption and N2transfer in different winter wheat
品种
Cultivar
施氮量
ANA
(kg·hm - 2)
氮积累量 NAA(kg·hm - 2)
拔节期
Jointing
开花期
Anthesis
成熟期
Mature
成熟期
植株 N %
MPNC
( %)
籽粒蛋
白质
GNC
( %)
百公斤籽
粒吸N量
ANAH
(kg)
蛋白质
产量
PY
(kg·hm - 2)
氮素转
运量
NTA
(kg·hm - 2)
氮素转运
效率
NTE
( %)
转运氮的
贡献率
TNCG
( %)
陕农 229
Shaannong 229
010 3918 g 6916 g 7912 f 0185 f 916 f 2132 d 29017 f 916 d 1211 b 1818 c
6516 5116 f 9816 f 11313 e 0194 e 1013 ef 2138 d 43712 e 1417 c 1310 b 1912 bc
13113 6510 e 12210 e 14517 d 1107 d 1113 e 2142 d 60418 d 2317 b 1613 a 2213 a
19619 7713 d 14712 d 17611 c 1109 d 1212 cd 2146 d 77518 c 2819 a 1614 a 2112 ab
26215 8919 c 17619 c 20611 b 1115 c 1218 bc 2175 c 85313 a 2912 a 1412 b 1915 bc
32811 10110 b 19015 b 20619 b 1125 b 1410 b 3100 b 85916 a 1614 c 719 c 1019 d
39318 11310 a 20812 a 21510 a 1137 a 1618 a 3199 a 80210 b 618 e 312 d 418 e
平均值 Mean 7618 a 14417 b 16312 b 1110 b 1214 b 2176 a 66015 b 1815 b 1119 b 1617 b
济南 17
Jinan 17
010 4416 g 6811 g 7716 g 0185 f 1011 e 2111 f 33010 g 915 d 1212 e 1614 c
6516 5415 f 9612 f 11311 f 0194 e 1016 e 2132 e 46010 f 1619 c 1419 cd 2019 b
13113 6510 e 11917 e 14710 e 1104 d 1213 d 2152 d 63910 e 2713 b 1816 a 2414 a
19619 7618 d 15313 d 18712 d 1115 c 1310 cd 2158 d 79219 d 3319 a 1811 ab 2414 a
26215 8613 c 17319 c 20811 c 1120 c 1411 bc 2183 c 92218 b 3412 a 1614 bc 2111 b
32811 9015 b 20718 b 24016 b 1134 b 1418 b 3108 b 102610 a 3218 a 1316 de 1812 c
39318 9619 a 23013 a 24811 a 1148 a 1616 a 4151 a 81213 c 1718 c 712 f 1215 d
平均值 Mean 7315 b 14919 a 17415 a 1114 a 1311 a 2185 a 71119 a 2416 a 1414 a 1917 a
  注 : 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在 0105 水平上显著。
Notes :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at the 0105 level1 ANA = application N amount (kg·hm - 2) ; PY= protein yield (kg·hm - 2) ; NAA = N accu2
mulation amount (kg·hm - 2) ; NTA = N transfer amount (kg·hm - 2 ) ; MPNC = mature plant N content ( %) ; NTE = N transfer efficiency ( %) ;
GNC = grain nutrition content ( %) ; TNCG= transfer N contribution to grain ( %) ; ANAH = absorption N amount of hundred kg seed (kg) 1
21112  氮肥不同基追比对专用小麦氮素吸收的影
响   氮肥不同基追比对不同专用小麦氮素吸收的
影响不同。由表 2 可知 ,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
氮积累量均存在处理间显著差异 ,拔节期的氮积累
量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以全部基施的处理最
高 ;开花期氮积累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呈二次曲线
关系 ,以基追比为 5∶5 的处理较高 ;成熟期以追肥比
例较高的处理植株氮百分含量和氮积累量较高 ,处
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但品种间差异并不显著 ;籽粒
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氮素
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在处理间和品
种间均具显著差异 ,并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加而
增加 ,以追氮比例为 70 %的处理值较高 ,品种间均
以济南 17 的值为高。
以上结果表明 ,增加拔节期追氮比例可以显著
提高氮素转运量 ,并保持较高的氮素转运效率和转
运氮的贡献率 ,从而增加成熟期植株氮的含量和籽
粒蛋白含量 ,使蛋白质产量得到提高。但两品种对
氮素吸收的效率不同 ,对相同的基追比反应也不一
致。相同基追比的处理在始花期及其以前的氮素积
累量以陕农 229 较高 ,而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
运氮的贡献率却以济南 17 较高 ,品种间差异达显著
水平。此外 ,当拔节期追氮比例高于 50 %时 ,陕农
229 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基本
稳定 ,而济南 17 却随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显示
济南 17 生育中后期仍有较高的吸氮强度 ,因此在施
肥上可以适当增加追氮比例 ,以满足其较高的吸氮
需求。
21113  不同时期追氮对强筋小麦济南 17 氮素吸收
的影响   追肥比例相同而追氮时期与方式不同对
强筋小麦氮素吸收亦有显著影响 (表 2) 。成熟期氮
素积累量以拔节期一次追肥的处理较高 ,并与始花
期一次追肥的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分次追肥 (拔节和
始花各追肥 25 %) 的处理与其他两处理差异不显
著 ;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分次追肥和始花期一次追肥
的处理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追肥的处理 ;蛋白质产
量以分次追肥的处理最高 ,并显著高于其他两处理 ;
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以分次追肥的处理显著低于其
他两处理 ;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
均以始花期一次追肥的处理较高。表明随追氮时期
的后延及追氮比例的增加 ,可显著提高成熟期植株
的氮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转运量 ,使植株保
持较高的氮素转运效率 ,从而提高转运氮的贡献率。
但对提高蛋白质产量而言并不是追氮时期越迟、追
氮量越大越好 ,而是以拔节期和开花期各追氮 25 %
的处理为佳。
154 5 期 霍中洋等 :施氮方式对不同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表 2 不同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小麦氮素吸收和氮素转运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ratio of basic application to topdressing and stage of N topdressing on N2absorption and
N2transfer in different winter wheat
品种
Cultivar
基追比和追氮时期
BTR and ST
氮积累量 NAA(kg·hm - 2)
拔节期
Jointing
开花期
Anthesis
成熟期
Mature
成熟期
植株 N %
MPNC
( %)
籽粒蛋
白质
GNC
( %)
百公斤籽
粒吸N量
ANAH
(kg)
蛋白质
产量
PY
(kg·hm - 2)
氮素转
运量
NTA
(kg·hm - 2)
氮素转运
效率
NTE
( %)
转运氮的
贡献率
TNCG
( %)
陕农 229
Shaannong 229
10∶0 11911 a 13813 e 15313 e 1104 e 1116 e 2142 d 65217 f 1510 g 918 c 1311 c
9∶1 11617 ab 14410 d 16213 d 1105 e 1117 e 2144 cd 69317 e 1813 f 1113 c 1510 c
8∶2 11313 b 15612 c 18013 c 1110 d 1213 d 2159 bc 76217 d 2411 e 1314 b 1810 b
7∶3 10516 c 16614 b 19218 b 1111 cd 1214 cd 2171 ab 78312 c 2614 d 1317 b 1912 ab
6∶4 9919 d 17317 a 20116 a 1113 cd 1215 cd 2178 a 80616 b 2719 cd 1318 b 1917 ab
5∶5 8919 e 17619 a 20611 a 1115 c 1218 bc 2175 a 85313 a 2912 bc 1412 ab 1915 ab
4∶6 7917 f 17316 a 20317 a 1122 b 1312 ab 2180 a 85617 a 3011 ab 1418 ab 2010 ab
3∶7 7012 g 16716 b 19819 ab 1128 a 1317 a 2182 a 85916 a 3113 a 1517 a 2018 a
平均值 Mean 9913 a 16211 a 18714 a 1114 a 1215 b 2166 b 78316 b 2513 b 1313 b 1812 b
济南 17
Jinan 17
10∶0 11016 a 13717 f 15910 e 1102 f 1213 e 2138 d 72618 f 2113 h 1314 d 1617 d
9∶1 10918 ab 14014 f 16410 e 1103 f 1213 e 2139 d 74814 e 2316 g 1414 cd 1810 cd
8∶2 10617 b 15019 e 17812 d 1105 ef 1311 d 2158 c 80616 d 2713 f 1513 bc 1913 bc
7∶3 10014 c 15816 d 18811 c 1108 de 1313 d 2168 bc 83212 c 2915 e 1517 bc 2013 bc
6∶4 9411 d 16911 bc 20112 b 1111 d 1319 c 2180 ab 88411 b 3211 d 1610 bc 2017 b
5∶5 8613 e 17319 a 20811 ab 1120 c 1411 bc 2183 ab 92218 a 3412 c 1614 b 2111 b
4∶6 7912 f 17014 ab 21012 a 1130 b 1415 ab 2191 a 93114 a 3918 b 1819 a 2414 a
3∶7 7216 g 16614 c 20814 ab 1135 a 1418 a 2195 a 93311 a 4210 a 2012 a 2517 a
平均值 Mean 9510 b 15814 b 18917 a 1114 a 1315 a 2169 a 84812 a 3112 a 1613 a 2018 a
5∶5∶0 8613 17319 20811 a 1120 c 1411 b 2183 b 92218 b 3412 c 1614 b 2111 c
5∶215∶215 8613 15717 19918 ab 1132 b 1518 a 2177 c 98718 a 4211 b 2111 a 2413 b
5∶0∶5 8613 14211 18714 b 1141 a 1611 a 2191 a 92314 b 4513 a 2412 a 2810 a
  注 : 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在 0105 水平上显著。
Notes :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at the 0105 level1 BTR = ratio of basic application to topdressing ; ST = stage of topdressing1
212  不同施氮方式对专用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21211  不同施氮量对专用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 3 显示 ,不同施氮量对专用小麦氮肥利用
率、氮素吸收效率、土壤氮的贡献率以及氮收获指数
的影响在品种间和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氮肥
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以及土壤氮的贡献率均随施
氮量的增加而下降 ,但品种间相比时以陕农 229 土
壤氮素贡献率较高。表明在低施氮量条件下 ,肥料
氮能被小麦充分吸收利用。尽管如此 ,还应适当增
加土壤供氮量以补充氮肥供应的不足 ,从而提高氮
吸收效率 ,提高氮肥利用率。而在高施氮量时 ,供应
的氮素已能够满足或超过小麦生长所需 ,施入的氮
肥不能被充分利用 ,土壤氮的贡献率降低 ,氮吸收效
率下降 ,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的收获指数与施氮量
呈二次曲线关系 ,当施氮量过高或过低时氮的收获
指数都显著降低 ,在本试验中陕农 229 施氮量为
19619 kgΠhm2 、济南 17 施氮量为 19619~26215 kgΠ
hm2 时可获得较高的氮收获指数。说明只有适量施
氮使氮的吸收效率和土壤氮贡献率均保持较高水平
时才能获得较高的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
表 3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amount on N utilization in different winter wheat
施氮量
ANA
(kg·hm - 2)
氮肥利率 NUR( %) 氮吸收效率 NAE( %) 土壤氮贡献率 SNCR( %) 氮收获指数 NHI
陕农 229
Shaannong 229
济南 17
Jinan 17
陕农 229
Shaannong 229
济南 17
Jinan 17
陕农 229
Shaannong 229
济南 17
Jinan 17
陕农 229
Shaannong229
济南 17
Jinan 17
6516 5118 a 5412 a 7812 a 7910 a 7010 a 6816 a 6716 c 7114 c
13113 5017 a 5219 b 6912 b 7014 b 5414 b 5218 b 7218 b 7613 b
19619 4912 b 5014 c 6318 c 6414 c 4510 c 4319 c 7713 a 7816 a
26215 4814 b 4917 c 6013 d 6112 d 3814 d 3713 d 7216 b 7718 a
32811 3819 c 4917 c 5018 e 5913 e 3813 d 3213 e 7219 b 7419 b
39318 3415 d 4313 d 4515 f 5217 f 3618 e 3113 e 6515 d 5714 d
平均值 Mean 4516 b 5010 a 6113 b 6415 a 4712 a 4414 b 7115 b 7217 a
  注 : 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在 0105 水平上显著。
Notes :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at the 0105 level1 NUR = N utilization rate ; SNCR = Soil N contribution rate ; NAE = N absorption efficiency ;
NHI = N harvest index1
254    作   物   学   报 30 卷  

  不同品种间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表现
为济南 17 显著高于陕农 229 ,但不同处理的品种间
差异表现有别 ,在低于 26215 kgΠhm2 施氮量时差异
较小 ;当施氮量高于 26215 kgΠhm2 时差异较大。施
氮量适宜 ( ≤32811 kgΠhm2 ) 时氮收获指数也以济南
17 较高。
21212  氮肥不同基追比对专用小麦氮肥利用率的
影响   不同基追比处理的小麦氮肥利用率和氮素
吸收效率在品种间和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品种
间以济南 17 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较高。处
理间济南 17 以基追比为 4∶6 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
吸收效率较高 ,基追比 5∶5、4∶6 和 3∶7 的差异不显
著 ;陕农 229 以基追比为 5∶5 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
吸收效率较高 ,基追比 6∶4、5∶5 和 4∶6 的差异亦不
显著。土壤氮的贡献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加而
下降 ,但当拔节期追氮比例超过 40 %时土壤氮的贡
献率下降缓慢。氮收获指数在处理间和品种间亦均
存在显著差异 ,济南 17 的氮收获指数显著高于陕农
229 ,追氮比例较高或较低时氮收获指数均略有上升
(表 4) 。表明增加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氮吸
收效率和氮肥利用率 ,且济南 17 比陕农 229 具有较
高的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率。生产中可根据不
同专用小麦氮素吸收效率的特点及其相应的适合施
肥比例来提高氮肥利用率。
表 4 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types on N utilization of winter wheat
基追比和追氮
时期
BTR and ST
氮肥利用率 NUR( %) 氮吸收效率 NAE( %) 土壤氮贡献率 SNCR( %) 氮收获氮数 NHI
陕农 229
Shaannong 229
济南 17
Jinan 17
陕农 229
Shaannong 229
济南 17
Jinan 17
陕农 229
Shannong 229
济南 17
Jinan 17
陕农 229
Shaannong 229
济南 17
Jinan 17
10∶0 2812 f 3110 f 4419 f 4618 e 5117 a 4818 a 7516 a 8012 a
9∶1 3116 e 3219 e 4715 e 4812 e 4818 b 4713 a 7510 a 8010 a
8∶2 3815 d 3813 d 5218 d 5214 d 4319 c 4315 b 7412 ab 7914 ab
7∶3 4313 c 4211 c 5614 c 5513 c 4111 d 4113 c 7113 cd 7716 bc
6∶4 4616 ab 4711 b 5910 ab 5911 b 3913 e 3816 d 7012 d 7711 c
5∶5 4814 a 4917 a 6013 a 6112 a 3814 e 3713 de 7216 bc 7718 bc
4∶6 4715 ab 5015 a 5916 ab 6118 a 3819 e 3619 e 7318 ab 7717 bc
3∶7 4516 b 4918 a 5812 b 6113 a 3918 de 3712 de 7518 a 7815 abc
平均值 Mean 4112 b 4217 a 5418 b 5518 a 4217 a 4114 b 7316 b 7815 a
5∶5∶0 4917 a 6112 a 3713 b 7718 b
5∶215∶215 4616 b 5817 a 3818 b 8617 a
5∶0∶5 4118 c 5511 b 4114 a 8615 a
  注 : 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在 0105 水平上显著。
Notes :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at the 0105 level1
21213  不同追氮时期对专用小麦氮素利用率的影
响   对强筋小麦济南 17 而言 ,随拔节期追氮比例
的下降和后期追氮比例的上升 ,氮肥利用率和氮素
吸收效率显著下降 ,相对而言以开花期一次追肥的
最低 ,拔节期一次追肥的较高 ,表明追氮期延迟和开
花期追氮比例增加不利于氮素利用率和吸收效率的
提高 ;随追氮期的后延和开花期追氮比例的上升土
壤氮素的贡献率略有上升 ,始花期一次追肥的处理
显著高于其他两处理 ;而氮收获指数则以分次追肥
和始花期一次追肥的处理较高 (表 4) 。表明追氮期
延迟虽然氮素利用率和吸收效率下降但氮素的转运
效率显著提高 ,使转运氮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
从而使籽粒中积累的氮占总积累的氮的比例增加 ,
氮的收获指数升高。
3  讨论
311  不同类型小麦吸收利用氮素的差异及施氮对
其影响
  关于不同类型小麦吸收利用氮素的差异 ,何文
寿[1 ]等认为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氮素积累总量、
氮运转效率、经济利用效率差异顺序具有不一致性 ,
本研究认为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氮素积累总量及其
阶段吸氮量的影响不同 ,但氮素利用率在两类专用
小麦间的变化趋势一致 ,这可能与各自研究过程中
的小麦材料选择及其材料本身的氮素利用率有关 ,
现代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能力。Cox
(1985) [11 ]用世界著名的高、低蛋白小麦品种所进行
的对比试验表明 ,开花前品种间吸氮能力无统计上
的差异 ,开花后高蛋白品种的吸氮量显著高于低蛋
白品种。这与本试验的强筋小麦济南 17 在生育中
354 5 期 霍中洋等 :施氮方式对不同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后期吸氮强度、氮素的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
均高于中筋小麦陕农 229 的结论一致。在不同品种
氮素积累方面 ,Loffler 等认为高蛋白品种能比低蛋
白品种积累更多的氮素[12 ] ,而 McMullan[13 ] 、杜金哲
等[14 ]则认为低产高蛋白品种积累氮素较少 ,高产高
蛋白品种氮素积量较高 ,本试验的结论也支持了这
一观点 ,强筋小麦济南 17 在施氮量和追肥比例均较
高的水平下 ,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积累量
均高于中筋小麦陕农 229。
312  施氮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品种间的差

  不同的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氮素吸收
和利用影响较大 ,随施氮量增加冬小麦吸氮量增加 ,
而对氮肥的利用率的认识 ,不同的研究者观点不同。
刘芳、于振文等[7 ] 研究认为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
率递增 ;刘敏超等[8 ] 则报道随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氮
肥利用率递减 ,这与本试验结论一致。在不同运筹
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面 ,赵广才等[9 ] 认为氮
肥合理运筹可以增加氮的积累量并提高氮肥利用
率 ,以基追比为 5∶5 追肥分次施用较为适宜 ,而本试
验认为中筋小麦陕农 229 追肥比例为 40 %~60 %、
强筋小麦济南 17 追肥比例为 50 %~70 %、追肥在拔
节期一次施用时 ,对提高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
效果较好。不同品种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8~10 ] ,本
试验中在施肥水平较高的条件下 ,强筋小麦济南 17
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中筋小麦陕农 229。
此外 ,强筋小麦济南 17 以追肥比例为 50 % ,并
分拔节和始花两次施用 ,籽粒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幅
度提高 ,蛋白质产量在不同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
中均位居第一 ,氮肥利用率也相对较高。因此 , 在
优质小麦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类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
规律的不同 ,以及对蛋白质含量要求的不同 ,采取相
应的施肥方案而不应一概而论。
References
[1 ] He W2S(何文寿) , Chu Y2N(储燕宁) ,Wang Y2C(王彦才) , Yang F
(杨发) 1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N2efficiency of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in Ningxia1 Journal of Ningxia Agricultural College (宁夏农学院学
报) , 1997 ,18 (4) :29 - 34
[2 ] Dhugga K S , Waines J G1 Analysis of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use in
bread and durum wheat1 Crop Sci , 1989 ,29 :1232 - 1239
[3 ] Mayl van Sanfordda , Mackownct et al1 Genetic variations for nitrogen use
in soft red ×hard red winter wheat populations1 Crop Sci , 1991 ,31 :626
- 630
[4 ] Zhang G2P(张国平) ,Zhang G2H(张光恒) 1 Studies on nitrogen utiliza2
tion rate of different wheat genotypes1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2
ence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6 ,2 (4) :331 - 336
[5 ] Chen X2P (陈新平) , Zhou J2C (周金池) , Wang X2R (王兴仁) ,
Zhang F2S(张福锁) 1 Difference in nitrogen efficiency among different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corn varieties1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5 (1) :80 - 83
[6 ] Tong Y2P(童依平) , Li J2Y(李继云) , Li Z2S(李振声) 1 Genotypic
variations fo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winter wheat Ⅰ1 Effects of N up2
take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n grain yields1 Acta Bot Boreal2Occident
Sin (西北植物学报) , 1999 ,19 (2) :270 - 277
[7 ] Liu F(刘芳) , Yu Z2W(于振文) , Qi X2H(亓新华) 1 Study on nitro2
gen application and uptake and use efficiency of winter wheat in dryland
by 15 N tracer method1 Soil Fertilizers (土壤学报) , 1997 ,2 :30 - 31
[8 ] Liu M2C(刘敏超) , Zeng C2L (曾长立) , Wang X2R(王兴仁) , Zhang
F2S(张福锁) 1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winter wheat on its utiliza2
tion rate and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NO-3 N in soil layers1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0 ,21 (5) :309 - 312
[9 ] Zhao G2C(赵广才) , Li C2X(李春喜) , Zhang B2M(张保明) 1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portion and stage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on nitrogen utiliza2
tion in winter wheat1Acta Agriculturate Boreali2Sinica (华北农学报) ,
2000 ,15 (3) :99 - 102
[10 ] Jiang Z2K(蒋志凯) , Kong C2J (孔长江) ,Zhang L (张磊) , Dong Y
(董昀) 1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of gluten wheat and tech2
nology of applying nitrogen1 Journal of Henan Vocation2Technical Teach2
ers College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0 (1) :20 - 22
[11 ] Cox M C , Qualset C O , Rains D W1 Genetic variation for nitrogen as2
simi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wheat1 Crop Sci , 1985 ,25 :430 - 440
[12 ] Loffler C M , Rauch TL , Busch R H1 Grain and plant protein relation2
ship in hard red spring wheat1 Crop Sci , 1985 , 25 :521 - 524
[13 ] McMullan P M , McVetty P B E , Urquhart A A1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rain yield and
grain protein in wheat1 Can J Plant Sci , 1988 ,68 :311 - 322
[14 ] Du J2Z(杜金哲) , Li W2X(李文雄) , Hu S2L (胡尚连) , Liu J2H(刘
锦红) 1 Nitrogen assimilation transfer and utilization in relation to grain
protein content and yield of spring wheat genotypes differing in quality1
Acta Agronomica Sinica (作物学报) , 2001 ,27 (2) :253 - 260
454    作   物   学   报 3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