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毛尖紫萼藓 GpUC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刘 博ꎬ 沙 伟∗∗ꎬ 张梅娟ꎬ 宋 璐ꎬ 安洪雪
(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ꎬ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 从毛尖紫萼藓干旱 cDNA文库中筛选了一条与抗旱相关的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基因的 EST序列ꎬ 采
用 RACE技术从毛尖紫萼藓中克隆出了该基因的 cDNA全长序列ꎬ 命名为 GpUCHꎮ 对该基因的序列特征、
进化关系和表达谱进行了分析ꎬ 为全面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ꎮ 该基因 cDNA 全长 951 bpꎬ 开放阅读框
711 bpꎬ 共编码 236个氨基酸ꎮ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ꎬ GpUCH 基因相对分子质量为 25 7 kDꎬ 等电点为
4 67ꎬ 为不稳定蛋白ꎬ 属于跨膜蛋白但不存在信号肽ꎮ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ꎬ GpUCH 与小立碗藓 UCH 蛋
白一致性较高ꎮ 实时荧光定量 PCR结果显示ꎬ GpUCH基因在复水和干旱的条件下均能表达ꎬ 但是在不同
的条件下表达情况差异显著ꎮ 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毛尖紫萼藓干旱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ꎮ
关键词: 毛尖紫萼藓ꎻ GpUCH基因ꎻ 克隆ꎻ 序列分析ꎻ 基因表达
中图分类号: Q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45(2014)03-358-07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pUCH
Gene in Grimmia pilifera
LIU Boꎬ SHA Wei∗∗ꎬ ZHANG Mei ̄Juanꎬ SONG Luꎬ AN Hong ̄Xue
(College of Lief Sciences and Agroforestryꎬ Qiqihar Universityꎬ Qiqihar 161006ꎬ China)
Abstract: A drought ̄resistance gene was cloned from drought cDNA library of Grimmia piliferaꎬ the gene relatived
to ubiquitin carboxy terminal hydrolytic enzymes (UCH)ꎬ named GpUCH. The cDNA fragment of GpUCH was cloned
from Grimmia pilifera through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To further study the function of GpUCH
geneꎬ it was necessary to describe th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ꎬ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and gene expression. The
full length cDNA was 951 bp with an pen reading frame of 711 bp which encoded 237 amino acid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25 7 kDꎬ and the isoelectric point is 4 67. The result of bioinformatics showed that this protein was unsta ̄
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 and had no signal peptide. The 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GpUCH and Physcomitrella
patens UCH protein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QRT ̄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GpUCH gene was in ̄
duced in both rehydration and dehydrat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expression of GpUCH were obviously vari ̄
u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GpUCH gene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rought stress.
Key words: Grimmia piliferaꎻ GpUCH geneꎻ Cloneꎻ Sequence analysisꎻ Gene expression
泛素 (Ubiquitinꎬ Ub) 是 Goldstein (1975)
首次发现的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并由 76 个氨
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多肽ꎮ 由于它存在的普遍
性ꎬ 因此又被称为遍在蛋白ꎮ 泛素系统的主要功
能是选择性的降解蛋白质ꎬ 而蛋白降解的一个重
要的、 基本的功能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ꎮ
机体内有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均由靶蛋白的
泛素化来控制 (Hershko等ꎬ 1998ꎻ Pickart和 Ed ̄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2014ꎬ 36 (3): 358~364
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 10.7677 / ynzwyj201413165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项目支持项目 (31070180ꎬ 31270254)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ꎻ E ̄mail: shw1129@263 net
收稿日期: 2013-08-24ꎬ 2013-12-21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刘 博 (1989-) 女ꎬ 在读硕士ꎬ 主要从事苔藓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ꎮ E ̄mail: liubo6425@126 com
dinsꎬ 2004)ꎬ 但同时也有许多酶进行着相反作
用ꎬ 它们将泛素从标记的底物上水解下来并回收
泛素ꎬ 行使着泛素化逆向调节的作用ꎬ 这些酶称
去泛素化酶 (DUBs) (黄浩ꎬ 2009)ꎮ 目前已知
的去泛素化酶包括 5个家族: 4 个半胱氨酸蛋白
酶家族和一个金属蛋白酶家族ꎬ 分别是 USP 家
族、 UCH家族、 OUT / Cezanne 家族、 Ataxin3 / Jo ̄
sephin 家族和 EMN + / JAMM 家族 ( Amerik 和
Hochstrasserꎬ 2004)ꎮ UCH 家族多为含巯基蛋白
酶ꎬ 由 UCH ̄L1ꎬ UCH ̄L2ꎬ UCH ̄L3ꎬ UCH ̄L4ꎬ
UCH ̄L5 5个家族成员组成 (Wilkinson 等ꎬ 1989ꎻ
Mayer和 Wilkinsonꎬ 1989ꎻ Osawa 等ꎬ 2001)ꎮ 它
们分子量大小不等ꎬ 能特异性识别泛素羧基末端
区域ꎬ 促进泛素再循环ꎬ 在许多生化过程中起到
重要的作用ꎬ 如 DNA损伤修复 (Ulirchꎬ 2002)、
重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改造 (Azzo 等ꎬ 2005)、
细胞周期调控、 激酶信号通路 ( Glickman 和
Ciechanoverꎬ 2002 ) 等ꎬ 主要参与泛素羧基末端
所连接的小肽或酯类分子的降解途径ꎬ 所以对泛
素系统的正常运行很重要 (Chung和 Backꎬ 1999)ꎮ
毛尖紫萼藓 (Grimmia pilifera) 为紫萼藓科
(Grimmiaceae) 紫萼藓属 (Grimmia) 植物ꎬ 可
以生存在其他陆生植物难以生存的极端环境中ꎬ
是典型的旱生藓类ꎬ 同时又是很好的抗逆基因资
源ꎮ 为了深入了解泛素在毛尖紫萼藓植株耐旱过
程中的功能ꎬ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了 GpUCH
基因的 cDNA全长序列ꎬ 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
其进行分析ꎬ 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对
该基因在植株干旱和复水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进行
初步分析ꎬ 为全面研究毛尖紫萼藓的抗逆性提供
了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毛尖紫萼藓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ꎬ 选择野外生
长茁壮的植株置封口袋中带回实验室备用ꎬ 将植物进
行晾干处理后分别复水处理 1 h、 3 h、 6 h、 12 h、 1 d、
2 d、 3 d、 4 d、 5 d、 6 dꎬ 选择恢复正常生长 6 d 的材料
作为对照ꎬ 停止浇水后用硅胶快速脱水处理ꎬ 处理时间
分别为 10 min、 20 min、 30 min 和 1 hꎮ 取材后用液氮迅
速冷冻后放入-80 ℃冰箱中保存备用ꎮ
1 2 试剂和酶
反转录酶、 OLigo (dT) 15、 琼脂糖购自 invitrogen 公
司ꎻ 胶回收试剂盒购自北京三博远志生物技术有限责任
公司ꎻ 克隆载体 PMD18 ̄T Simple vector、 DNA Marker 购
自 TaKaRa公司ꎻ 质粒小量抽提试剂盒、 Taq酶购自上海
生工生物工程公司ꎻ 大肠杆菌 E coli DH5α 由本实验室
保存ꎻ 纯化酶、 限制性内切酶购于 promega 公司ꎻ Sso
Fast TM Evagreen® Supermix购于伯乐公司ꎻ 其他常规试
剂采用进口分装或国产分析纯ꎻ 引物合成由上海生工生
物工程公司完成ꎬ 测序由北京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完成ꎮ
1 3 方法
1 3 1 GpUCH 基因的克隆 从毛尖紫萼藓 cDNA 文库
中筛选出一条与抗旱相关的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基因
EST序列ꎬ 获得的 GpUCH 基因长为 666 bpꎮ 经 NCBI
Blast验证有完整的 5′端ꎬ 无 3′端ꎬ 因此设计 3′ ̄RACE
引物 GSP 和 NGSP (表 1)ꎬ 分别与通用引物 UMP 进行 2
轮 PCRꎬ 扩增获得全长序列ꎬ 操作步骤按 SMART ̄ERTM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 (Clontech) 试剂盒说明书
进行ꎮ
采用改良的 SDS法 (张梅娟等ꎬ 2009) 提取毛尖紫
萼藓的总 RNAꎬ 用琼脂糖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
质量ꎬ 利用高质量的 RNA 进行下一步实验ꎮ 以 RNA 为
模板ꎬ 按照 Promega公司 M ̄MLV反转录酶说明书对 2 μg
总 RNA进行逆转录ꎬ 合成 cDNA第一链ꎮ 所得的特异性
片段经回收、 纯化后与 PMD18 ̄T Simple Vector连接ꎬ 转
化后随机挑选阳性克隆送至北京华大公司进行测序ꎮ 所
得序列与原序列进行拼接ꎬ 获得 cDNA 全长序列ꎮ 经
Primer Premier 5 0软件设计该基因的特异性引物 GpU ̄
CH ̄A 和 GpUCH ̄B (表 1)ꎬ 以毛尖紫萼藓 cDNA 为模版
进行 PCR扩增ꎮ
表 1 GpUC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所用引物
Table 1 Primers for the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pUCH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
GSP 5′ ̄CCCCATTACCAAAGAGTCCGAGGAGGCG ̄3′
NGSP 5′ ̄ACTGTTGGGAACGCTTGTGGTACGATTGG ̄3′
GpUCH ̄A 5′ ̄CCATCACAACCAACTCATCTC ̄3′
GpUCH ̄B 5′ ̄GTCTCTCTCCCACGAAACAAAG ̄3′
GpUCH ̄F 5′ ̄TCTTCTCTTCCCCATTACCAAA ̄3′
GpUCH ̄R 5′ ̄CTTTCGCTCCTGACTCTTCAAT ̄3′
18s ̄F 5′ ̄TTGACGGAAGGGCACCA ̄3′
18s ̄R 5′ ̄ACCACCACCCATAGAATCAAGAA ̄3′
1 4 GpUC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 NCBI中运用 Blast X 程序进行同源性比较ꎻ ORF
Finder程序寻找合适的开放阅读框ꎻ 用 ProtParam ( ht ̄
tp: / / www expasy ch / tools / protpa ram html) 预测此蛋白
的基本理化性质ꎻ 用 ProtScale ( http: / / web expasy org /
9533期 刘 博等: 毛尖紫萼藓 GpUC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protscale / ) 预测该蛋白亲疏水性ꎻ 用 Tmpred ( http: / /
www ch embnet org / software / TMPRED_form html) 预测该
蛋白跨膜区域ꎻ 用 SignalP ̄4 0 (http: / / www cbs dtu dk /
services / SignalP / ) 对该蛋白的信号肽进行预测ꎻ 用 SWISS ̄
MODEL (http: / / swissmodel expasy org / ) 预测蛋白质的
三维结构图ꎻ 用 MEGA5 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ꎮ
1 5 GpUCH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分析
分别提取毛尖紫萼藓在复水和干旱各个时期的总
RNAꎬ 并反转录合成 cDNA第一链ꎮ 根据 GpUCH 基因的
cDNA全长和荧光定量引物设计的原则ꎬ 设计荧光定量
引物 GpUCH ̄F和 GpUCH ̄R (表 1)ꎬ 选择毛尖紫萼藓 18S
rRNA基因为内参基因 (表 1)ꎬ 反应在 BIO ̄RAD 公司
CFX ̄96实时定量 PCR仪上进行ꎮ 采用 2 ̄ΔΔCt方法计算出
毛尖紫萼藓在不同处理时间下的表达情况ꎬ 将 CK 的
表达量设为 1 个单位ꎮ 20 μL 反应体系中加入: 2 ×
Evagreen® Supermix 10 μLꎬ 去离子水 5 μLꎬ 上游引物和
下游引物各 0 5 μLꎬ cDNA 模板 1 ngꎬ 同时设置阴性对
照ꎬ GpUCH基因、 18s rRNA基因、 阴性对照均设 3次重
复ꎮ 反应程序: 95 ℃预变性 10 sꎬ 95 ℃变性 30 s ꎬ 58
℃退火 30 s ꎬ 72 ℃延伸 30 sꎬ 共 40 个循环ꎬ 在 65 ℃ ~
95 ℃绘制熔解曲线ꎬ 并在 72 ℃时搜集荧光信号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GpUCH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以 GpUCH 基因的 EST 序列为基础进行 3′ ̄
RACE扩增ꎬ 获得一条大约 666 bp的片段ꎬ 经验
证获得了完整的 3′端ꎬ 结果如图 1ꎮ 将原序列与
该序列进行拼接ꎬ 获得 1 条 951 bp 的全长 cDNA
序列ꎬ 该序列的开放阅读框 711 bpꎬ 5′ ̄UTR 为
109 bp 和 3′ ̄UTR 为 131 bpꎮ 根据此序列的开放
阅读框设计特异性引物ꎬ 扩增得到大小约 871 bp
的片段ꎬ 与预期结果一致 (图 2)ꎮ 将目的片段
进行回收、 纯化后进行测序ꎬ 测序结果与拼接结
果相同ꎬ 说明拼接正确ꎮ
2 2 毛尖紫萼藓 GpUC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 2 1 GpUCH基因序列分析 该基因序列全长
951 bpꎬ 开放阅读框为 711 bp共编码 236 个氨基
酸 (图 3)ꎮ 用 ProtParam 软件预测毛尖紫萼藓
GpUCH基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5 7 kDꎬ 理论等
电点为 4 67ꎬ 为酸性蛋白ꎮ 其中负电荷残基
(Asp+Glu) 总数为 36ꎬ 正电荷残基 (Arg+Lys)
总数为 20ꎮ 不稳定系数为 47 09ꎬ 为不稳定性蛋
白 (< 40 为稳定性蛋白)ꎮ 脂肪系数为 89 24ꎬ
总平均亲水数为-0 109ꎮ 用 ProtScale软件对该基因
亲疏水性分析得知ꎬ 最低得分 (MIN): -2 333ꎬ
最高得分 (MAX): 2 989ꎬ 由于具有较高正值
的氨基酸有较高的疏水性ꎬ 说明该蛋白疏水性较
强ꎮ 用 Tmpred软件对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跨膜区域预测ꎬ 得分大于 500分的才被认为是有
意义的跨膜螺旋ꎮ 该预测得到分值为 2 586 分和
1 494分的强跨膜区域ꎬ 分别有从外向内跨膜的
区域为 44 ~ 60 bp、 167 ~ 188 bp 和 97 ~ 116 bpꎬ
从内向外跨膜区域为 97 ~ 115 bp 和 44 ~ 61 bpꎬ
表明该蛋白为跨膜蛋白ꎮ SignalP ̄4 0 软件预测
信号肽ꎬ 该蛋白不存在信号肽ꎬ 为非分泌型蛋
白ꎮ 用 SWISS ̄MODEL 预测 GpUCH 蛋白的三维
结构ꎬ 该蛋白由大量的 α螺旋、 β折叠和无规则
卷曲组成ꎬ 其中 α 螺旋占 18 2%ꎬ β 折叠占
22%ꎬ 无规则卷曲占 59 7% (图 4)ꎮ
图 1 毛尖紫萼藓 GpUCH 图 2 毛尖紫萼藓 GpUCH
基因 3′ ̄RACE产物 基因 CDS产物琼脂
琼脂糖凝胶电泳 糖凝胶电泳
Fig 1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Fig 2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of GpUCH gene 3′ ̄ results of GpUCH gene
RACE product of CDS product of
Grimmia pilifera Grimmia pilifera
2 2 2 GpUCH基因的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
析 为了研究 GpUCH 的进化关系ꎬ 利用 DNA ̄
MAN6 0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 (图 5)ꎮ 结果
发现ꎬ 该序列与小立碗藓 ( Physcomitrella pat ̄
ens)、 江南卷柏 ( 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大
豆 (Glycine max)、 黄瓜 (Cucumis sativus)、 蓖
麻 (Ricinus communis)、 番茄 (Solanum lycopersi ̄
um)、 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等物种的一
致性较高ꎬ 均在 55%以上ꎮ 其中ꎬ 与小立碗
藓的一致性最高ꎬ 高达 81%ꎮ 利用 ClustalX2 0
063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图 3 GpUCH基因全长及其翻译的氨基酸序列ꎬ ATG为起始密码子ꎬ TGA为终止密码子
Fig 3 Nucleotide and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GpUCHꎬ the start codon is ATGꎬ the stop codon is TGA
图 4 毛尖紫萼藓 GpUCH蛋白三维结构
Fig 4 The predicted 3D structure of GpUCH in Grimmia pilifera
和 MEGA5 0 软件 (Demeker 等ꎬ 2001) 构建系
统发育树 (图 6)ꎮ 由进化树可知ꎬ 以上植物聚
成了两大支ꎬ 一支为被子植物ꎬ 另一支为蕨类植
物与苔藓植物ꎮ 其中ꎬ 毛尖紫萼藓与苔藓植物中
的小立碗藓处在同一个分支上ꎬ 亲缘关系最近ꎬ
与被子植物蓖麻亲缘关系最远ꎮ
2 3 GpUCH基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以 GpUCH ̄F / GpUCH ̄R 为引物ꎬ 以不同复水
和干旱处理下的毛尖紫萼藓茎尖的 cDNA为模板
进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扩增ꎬ 结果表明 GpUCH
基因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都有所表达 (图 7)ꎬ
复水 1 h 时表达量较高ꎬ 是对照表达量的 10 6
倍ꎬ 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ꎬ 处理 3 h、 6 h、 12 h、
1633期 刘 博等: 毛尖紫萼藓 GpUC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4 h、 2 d、 3 d时表达量趋于稳定ꎬ 当复水 4 d时
表达量又显著上调随后又下降ꎮ 说明 GpUCH 基
因在复水时诱导表达很快的适应了复水的环境ꎮ
干旱处理过程中快速脱水 10 minꎬ 20 min 时表达
量不明显ꎬ 当脱水时间延长 30 min 时表达量迅
速升高ꎬ 是对照表达量的 12 9 倍ꎮ 说明随着干
旱程度的加深ꎬ GpUCH 基因可能发挥作用ꎬ 通
过对异常蛋白的降解来减缓干旱对植物造成的
伤害ꎮ
3 讨论与结论
由于泛素存在的普遍性ꎬ 有关泛素的生物学
功能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ꎮ 机体内泛素化
过程由多种去泛素化酶介导催化ꎬ 参与信号转
导、 促进底物蛋白的降解和调节泛素化底物的稳
定性等 (Huang 等ꎬ 1995ꎻ D′Andrea 和 Pellmanꎬ
1998ꎻ Chung 和 Baekꎬ 1999)ꎮ UCH 家族的研究
大多集中于神经性疾病或肿瘤等许多细胞生理和
病理过程ꎬ 在植物中进行克隆与功能分析的报道
图 5 毛尖紫萼藓 GpUCH与其它植物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氨基酸序列比对
Fig 5 Alignment of GpUCH and other plant ubiquitin carboxy terminal hydrolytic
263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
图 6 GPUCH基因编码蛋白的系统进化树
Fig 6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of proteins encoded by GPUCH genes
图 7 毛尖紫萼藓 GpUCH基因复水 (A) 和干旱 (B) 处理时基因表达
Fig 7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pUCH gene during rehydration (A) hydration (B)
较少ꎮ 研究发现ꎬ 去泛素化酶种类繁多ꎬ 拟南芥
中至少存在 64 种ꎬ 可以组成不同的亚家族ꎬ 其
中 UCH1和 UCH2与拟南芥芽的萌发有关 (Yang
等ꎬ 2007ꎻ 杜国华等ꎬ 2010)ꎮ 秘彩莉等 (2010)
对小麦 TaUCH1和 TaUCH2基因进行了克隆、 特
性分析和 Southern杂交ꎬ 分析结果认为小麦中的
UCH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胁迫反应中某些受损
伤蛋白或重要调控蛋白的降解ꎮ
本研究以毛尖紫萼藓为材料ꎬ 通过 RACE技
术获得了一条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基因ꎬ 命名为
GpUCHꎮ 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ꎬ 开放
阅读框 711 bpꎬ 共编码 236个氨基酸ꎬ 分子量为
25 7 kDꎮ 跨膜结构分析表明 GpUCH编码的蛋白
具有明显的跨膜区ꎬ 属于跨膜蛋白ꎮ 信号肽预测
结果表明该蛋白无信号肽ꎮ 通过进化树分析发现
毛尖紫萼藓与小立碗藓、 江南卷柏的亲缘关系较
近ꎬ 而与蓖麻、 杨树、 大豆等的亲缘关系相对较
远ꎮ 为了进一步了解 GpUCH 基因在不用干旱胁
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ꎬ 利用荧光定量 PCR 方法
对该基因进行表达分析ꎮ Oliver 等在耐旱藓类山
墙藓中研究发现ꎬ 复水最初 2 h 内ꎬ 80%的蛋白
质合成速率没有明显变化ꎬ 但有些蛋白质的合成
受到明显的影响ꎬ 当复水 24 h后所有蛋白质均达
到正常水平 (Oliverꎬ 1991ꎻ Oliver等ꎬ 2000ꎻ宋晓宏
等ꎬ 2012)ꎮ Scott和Oliver等的研究表明从山墙藓
中配子体中分离得到 18种 cDNAsꎬ 在复水化时大
量表达ꎬ 并且蛋白质合成模式与无胁迫压力下的
合成模式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 (Scott 和 Oliverꎬ
1994ꎻ Oliver 和 Bewleyꎬ 1984ꎻ 宋晓宏等ꎬ 2012)ꎮ
本研究中 GpUCH基因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都有表
达且表达量较高ꎬ 说明毛尖紫萼藓与山墙藓有类
似的特点ꎬ 在干旱和复水条件下都能表达ꎮ
3633期 刘 博等: 毛尖紫萼藓 GpUC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目前ꎬ 尽管已经发现 UCH 家族与细胞的许
多生命过程相关ꎬ 但是许多机制还不太清楚ꎬ 而
在植物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拟南芥ꎬ 所以对 GpU ̄
CH进行克隆有重要的意义ꎮ 该研究结果可为后
续研究奠定基础ꎬ 并最终为毛尖紫萼藓抗旱分子
机理提供科学依据ꎮ
〔参 考 文 献〕
Amerik AYꎬ Hochstrasser Mꎬ 2004. 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deu ̄
biquitinating enzymes [J] .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ioen ̄
ergeticsꎬ 1695 (1 ̄3): 189—207
Azzo Aꎬ Bongiovanni Aꎬ Nastasi Tꎬ 2005. E3 ubiquitin ligases as reg ̄
ulators of membrane protein trafficking and degradation [ J] .
Trafifcꎬ 6 (6): 429—441
Chung CHꎬ Baek SHꎬ 1999. Deubiquitinating enzymes: their diversi ̄
ty and emerging roles [J]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ꎬ 266 (3): 633—640
D′Andrea Aꎬ Pellman Dꎬ 1998. Deubiquitinating enzymes: a new
class of biological regulators [J] . Critical Reviews in Biochemis ̄
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ꎬ 33 (5): 337—352
Demeker Tꎬ Morris CFꎬ Campbell KG et al.ꎬ 2001. Wheat polyphenol
oxidase: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in three inbred line
populations [J] . Crop Scienceꎬ 41: 1750—1757
Du GH (杜国华)ꎬ Zhang LJ (张立军)ꎬ Fan JJ (樊金娟) et al.ꎬ
2010. Protein specific degradation systems in higher plants [J] .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分子植物育种)ꎬ 8 (3): 567—576
Glickman MHꎬ Ciechanover Aꎬ 2002. The ubiquitin ̄proteasome pro ̄
teolytic pathway: destruction for the sake of construction [ J] .
Physiological Reviewsꎬ 82 (2): 373—428
Goldsten Gꎬ Scheid Mꎬ Hmmerling U et al.ꎬ 1975. Ioslation of a por ̄
lypeptide that has lymphocyte ̄differentiating properties and is
Probably represented universally in living cells [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ꎬ
72 (1): 11—15
Hershko Aꎬ Ciechanover Aꎬ Varshavsky Aꎬ 1998. The ubiquitin sys ̄
tem [J] .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ꎬ 67 (1): 425—479
Huang H (黄浩)ꎬ 2009. Study on the activity and kinetics of ubiq ̄
uitin C ̄terminal hydrolase (MS thesis) [D]. Suzhou: Suzhou
University
Huang Yꎬ Baker RTꎬ Fischer ̄vize JAꎬ 1995. Control of cell fate by a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encoded by the facets gene [ J] . Sci ̄
enceꎬ 270 (5243): 1828—1831
Mayer ANꎬ Wilkinson KDꎬ 1989. Detectionꎬ resolutionꎬ and nomen ̄
clature of multiple ubiquitin carboxyl ̄terminal esterases from bo ̄
vine calf thymus [J] . Biochemistryꎬ 28 (1): 166—172
Mi CL (秘彩莉)ꎬ Guo GY (郭光艳)ꎬ Zhang X (张晓) et al.ꎬ 2010.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aUCHs in wheet [J].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麦类作物学报)ꎬ 30 (6): 1001—1005
Oliver MJꎬ Bewley JDꎬ 1984. Plant desiccation and protein synthesis:
changes in protein synthesis elicited by desiccation of the moss
Tortula ruralis are effected at the translational level [ J] . Plant
Physiologyꎬ 74 (4): 923—927
Oliver MJꎬ 1991. Influence of protoplasmic water loss on the control of
protein synthesis in the desiccation tolerant moss Tortula ruralis:
ramifications for arepair ̄based mechanism of desiccation ̄tolerance
[J] . Plant Physiologyꎬ 97 (4): 1501—1511
Oliver MJꎬ Velten Jꎬ Wood AJꎬ 2000. Bryophytes as experiment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tolerance: Tortula ru ̄
ralis and desiccation ̄tolerance in mosses [ J] . Plant Ecologyꎬ
151 (1): 73—84
Osawa Yꎬ Wang YLꎬ Osaka H et al.ꎬ 2001. Cloningꎬ expressionꎬ and
mapping of a mouse geneꎬ Uchl4ꎬ highly homologous to human
and mouse Uchl3 [ J]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ꎬ 283 (3): 627—633
Pickart CMꎬ Eddins MJꎬ 2004. Ubiquitin: structuresꎬ functionsꎬ
mechanisms [J] .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ꎬ 1695 (1 ̄3):
55—72
Scott HBꎬ Oliver MJꎬ 1994. Accumulation and polysomal recruitment
of transcripts in response to desiccation and rehydration of the
moss Tortula ruralis [ J]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ꎬ 45
(5): 577—583
Song XH (宋晓宏)ꎬ Sha W (沙伟)ꎬ Jin ZM (金忠民) et al.ꎬ
2012. Cloningꎬ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pAPX during dehydration and rehydration in Grimmia pilifera
[J] .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南京农业大学
学报)ꎬ 35 (2): 51—58
Ulirch HDꎬ 2002. Degradation or maintenance: actions of the ubiquit ̄
in system on eukaryotic chromation [ J] . Eukaryot Cellꎬ 1 (1):
1—10
Wilkinson KDꎬ Lee KMꎬ Deshpande S et al.ꎬ 1989. The neuron ̄spe ̄
cific protein PGP 9 5 is a ubiquitin carboxyl ̄terminal hydrolase
[J] . Scienceꎬ 246 (4930): 670—673
Yang PZꎬ Smalle Jꎬ Lee S et al.ꎬ 2007. Ubiquitin C ̄terminal hydro ̄
lases 1 and 2 affect shoot architecture in Arabidopsis [ J] . The
Plant Journalꎬ 51 (3): 441—457
Zhang MJ (张梅娟)ꎬ Sha W (沙伟)ꎬ Du YX (都艳霞)ꎬ 2009.
Comparation of methods of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bryophyte
plant [J] .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齐齐哈尔大学学
报)ꎬ 25 (1): 51—54
463 植 物 分 类 与 资 源 学 报 第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