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用农杆菌 !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李雅丽!,张 凯
(!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包头 #!#!#; 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 与环境学院,内蒙古 包头 #!#!#)
摘要:用蒙古黄芪(!#%,%-*( %&’() *+,- ).,&.’/-((%&’())./0+1)无菌籽苗的
不同部位作为外植体,用发根农杆菌(!&.+/() 0/1.&*,*)2!3#!进行感染,该品系对不 同外植体诱导毛状根的能力是不同的。由下胚轴成功的诱导出毛状根。在附加 !##!41567乙 酰丁香酮(+8)91/:,0’(1’))、#-; 4(67 <%=的条件下,诱导率达->。用硅胶薄层层析法检
测到毛状根中含有冠瘿碱,用硅胶薄层扫描法(?7@A)测定了蒙古黄芪野生根、栽培根及毛
状根中的黄芪甲甙(+/9,+(+51/0B)
1-. -).,&.’/-( 2*&%3’& 4/ !&.+/()
0/1.&*,* !5675 7< K+L70!,M.=NO P+0 (! 2,#/#(#* .3 4/3* 5-/*,-*, 2,,* 6.,&.’/% 7,/8*/#9 .3 5-/*,-* %,: ;*-0,.’.&9,%+191& #!#!#,@Q0’+;
2,#/#(#* .3 <,*&9 %,: <,8/.,)*,#, 2,,*6.,&.’/% 7,/8*/#9 .3 5-/*,-* %,: ;*-0,.’.&9,%+191& #!#!#;@Q0’+) 84(.-3:?Q) R0)8)/ 1S /9),05) /))B0’( 1S !#%&%’( )*)+.+%-#*/()0/1.&*,* /9,+0’/ 2!3#!U ?Q0/ /9,+0’ /Q1T)B B0SS),)’9 +V05090)/ 91 0’B&8)
Q+0,: ,119/ 1’ 9Q) B0SS),)’9 )WR5+’9/U ?Q) Q:R1819:5/ T),) /&88))B)B 0’ 0’B&80’( 9Q) Q+0,: ,119/U =9 +BBL
0’( +8)91/:,0’(1’)(!##!(67)+’B <%=(#-; 4(67),?Q) ,+9) 1S 0’B&80’( Q+0,: ,119/ T+/ $, R),L
8)’9 U ?Q) 9,+’/S1,4)B ,119 8&59&,)/ T),) +//+:)B S1, 1R0’)/ V: ?7@,+’B T),) R1/090*) S1, 1R0’)/U ?Q)
81’9)’9 1S U =/9,+(+51/0B)
(EF)+’B #-D;D>(EF),)/R)890*)5:U
9’/ :).&(:!#%,%-*( *+,-).,&.’/-(;!&.+/() 0/1.&*,*;20 R5+/40B;.+0,: ,119 发根农杆菌(!&.+%-#*/()0/1.&*,*)对植物的侵染是自然界中天然的遗传转化模式。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D,;<():#X !# 83- =)−∗3−> J #3 J #,##D J #! J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李雅丽(!IG3 J)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它通过所含有的致根质粒(!)的一部分(#%&’是否整合到宿主植物细胞基因组 %&’中并稳定表达
采用硅胶薄层层析法(刘树楠等,*++(;#34313,*+56)同时提取离体培养的毛状根中黄
芪甲甙(王关林和方宏筠,7))7),用薄层扫描法比较其与野生蒙古黄芪根,栽培黄芪根
中黄芪甲甙的含量。
! 材料与方法
!! 材料
*.*.* 供试植物材料
种子为 *++(年采的栽培蒙古黄芪(!#%,%-*( 8942: ;3<. ).,&.’/-((8942:)=>3?)种子,
由内蒙古农科院提供,野生蒙古黄芪根由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吴庆茹教授提供。
*.*.7 供试菌种
发根农杆菌(!&.+/() 0/1.&*,*)!*,)*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忠平教授赠送。 *.*.( 试剂与仪器 乙酰丁香酮(’@)、头孢噻肟钠(A:B)、卡那霉素均购自北京鼎国生物工程公司,植物组织培养试剂 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薄层扫描仪器采用岛津 A@+()双波长型扫描仪,@CD*型自动喷雾器(日本),黄 芪甲甙标准品由内蒙古药品检验所提供。 !# 方法 *.7.* 无菌苗的获得 蒙古黄芪的种子在 0)E乙醇中浸泡 * F4,用无菌水冲洗 7次,然后用 ).*E升汞进行表面消毒 *) F4后,用无菌水浸洗 6次,每次 6 F4。接种在不含激素的 G@(蔗糖 (E、琼脂 ).5E、H= I 6.5)培养 基上进行无菌萌发,种子 , J 5 K后萌发长出无菌苗。 *.7.7 发根农杆菌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发根农杆菌菌株的活化与培养同郑志仁等(*++0),另外用在感染前 - J , L内加入 *))!F?MNO乙酰丁 香酮(以下简称 ’@)培养的菌液作对照。测定菌液的 P%值。 *.7.( 外植体的转化及毛状根的诱导 切取蒙古黄芪无菌苗的子叶、叶片、茎段、下胚轴、根段分别预培养在去除硝酸铵附加 6)) F2NO水 解酪蛋白的固体 G@())上预培养 * J 6 K后,放入准备好的 !*,)*菌液中处理 () F4,取出,用灭菌滤纸吸 干外植体表面的菌液后放回原培养基上共培养两天。在加入 ’@的菌液中处理后的外植体仍放在含相同 浓度 ’@的预培养培养基上共培养两天(郑志仁等,*++0)。培养后的组织块取出后用无菌水浸洗 6次, 6)77期 李雅丽等:用农杆菌 !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每次 ! #,然后转移到含有 !%% &’(头孢霉素()*+)、!% &’(卡那霉素的 ,-(%)上,./0散射光下诱导
发根,同时用不被菌液感染的外植体作对照。待开始出现发根后,逐步降低抗菌素浓度,及时转移和扩
增在无激素 ,-培养基上,多次继代直至达到完全除菌后再去掉抗菌素继续培养。
12.23 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将完全除菌后的毛状根从组织块上切下,转移至 ,-(%)液体培养基上,./0黑暗条件下 1.% 4’#$震荡
培养,1% 5后观察。在液体培养基中共培养一个月左右。
12.2! 发根农杆菌转化蒙古黄芪条件的优化
在整个转化培养期间,为了提高转化频率,得到更多的毛状根,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条件:16
在菌液中和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6 在用菌液预培养之前,将组织块接入含 !%% &’(水解酪蛋白
(去除硝酸铵)的 ,-无激素培养基上,分别预培养不同时间。76 在共培养基及除菌培养基上添加不同
浓度的 89:(%21 &’( ; %2! &’()。
12.2/ 毛状根的鉴定
用 <=>!基因对卡那霉素产生抗性来鉴定毛状根中已整合入 ?1/%1所含质粒 =?#:3 @。把未转化的蒙
古黄芪外植体和转化后的毛状根同时放在含一系列浓度卡那霉素的 ,-培养基上,观察它们对卡那霉素
的敏感性。
用硅胶薄层层析法对蒙古黄芪发状根冠瘿碱进行鉴定(刘树楠等,1AAB),称取蒙古黄芪发根、蒙古
黄芪细胞、发根农杆菌各适量,充分研磨呈粉状,加入 B%C乙醇,浸泡过夜,次日离心取上清夜浓缩,
点样于硅胶薄层层析板(D-E型)上,展层剂为丙酮 F乙酸 F水(/ F . F .)。取 %21 G饱和 :&
和
12.2B 毛状根中黄芪甲甙(:KL4I&GJK#5* )的测定
精密称取毛状根干燥粉 %2AB &,加入 .C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回流提取 7次,合并提取液并于 M%0恒
温水浴中加热 A% #,进行减压蒸馏回收甲醇,残渣加水7,#?
O B%% ,狭缝:12.P12.,扫描方式:反射锯齿扫描。线性参数:−QO7,R∗GLO),侧根在生
长一段时间后,也形成很多分枝,将毛状根移到不含激素的液体 %&培养基中进行大量培
养。毛状根接入培养瓶后漂浮于培养液上,生长早期,毛状根形态变粗,颜色暗黄,有 ’ ( )的适应期,( )后长出大量白色毛状根并逐渐分支(图 ()。添加 *&可以使蒙古黄芪 下胚轴诱导发根率由 #+,!提高到-,.(表 #)。
图 # 初生毛状根
/012 # 3405647 86047 499:
图 次生毛状根/012 &;<9=)647 86047 499:
图 ( 液体培养基中大量生长的毛状根
/012 ( >8; 56?? <@A:@4; 9B 86047 499:? 0= A0C@0) 5;)0@5
,#, 外植体预培养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将蒙古黄芪下胚轴放在去除 DEFDG(,
附加 +HH 51IJ水解酪蛋白的无激素 %&培养
基上进行不同时间的预培养。由于 DEFDG(
中含无机氮对黄芪毛状根生长具有抑制作
用,为促进生长而被加以去除,添加水解酪
蛋白提供氮源。然后再用 K#.H#菌液感染共
培养,发现发状根因预培养时间的不同而不
同,从图 F可见预培养 ( )的转化效果最好。
,#,( 不同浓度外源 LM*对发根诱导的影响 外源植物激素的加入对毛状根的诱导生 长均会产生影响,把感染后的外植体分别共 培养在 %&(H)、%& N LM* H,# 51IJ、%& N LM* H,( 51IJ和 %& N LM* H,+ 51IJ的培养基上。其 结果如表。在 %& N LM* H,( 51IJ上,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达到 F,,这说明在适当
的植物激素作用下,蒙古黄芪组织块可以启动细胞分裂,而处于 OD*合成和细胞分裂高
峰期的外植体较易进行外源 OD*的导入与整合,从而促进根的诱导。
!H期 李雅丽等:用农杆菌 K0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表 ! 乙酰丁香酮(#)对诱导生根能力的影响 !#$% & ’((%)* +( )%*+,-./01+0%(&22!3+$45)+0 .++*/01 #/$/*/%, +( 6-7+)+*-$, %87$0*, 菌株 菌液处理 外植体数 生根外植体数 诱导率(9) :)*%./;3 :)*%./;3, 7+,$ =;3#%. +( %87$0*, =;3#%. +( .++*/01 %87$0*, 0<;)%3%0* (.%?;%0)- )+0*.+$ @ AB C2 2 2 D AB C2 2 2 E&F2& @ AB &G C &HIJ D AB HF &F KLIF 图 M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诱导频率的影响 N/1O M ’((%)* +( ((%.%0* 7.%);$*;.% */3% +0 (.%?;%0)- +( 6/.- .++* /0<;)%3%0*<br表 $ 不同浓度 %&对诱导生根能力的影响 !#$% K ’((%)* +( ((%.%0* )+0)%0*.*/+0 :A +0 .++*/01 #/$/*/%, +( 6-7+)+*-$, %87$0*, 培养基(均含 AB)P;$*;.% 3%;3()+0*/0 AB) QB(2) QB(2)D :A 2I& QB(2)D >:A 2IC QB(2)D >:A 2IH 外植体数 =;3#%. +( %87$0*, HF HF MH HF 生根外植体数 =;3#%. +( .++*/01 %87$0*, &F &G &G K& 诱导率 >0<;)%3%0* (.%?;%0)-(9) KLIF CCIG MKIK CJIH 图 H 冠瘿碱的检测结果(A:菌液;::野生根; P:毛状根) N/1O H R%*%*/+0 +( +7/0%(A:#)*%./;3,;<br::S/$< .++*,;P:6/.- .++*,) $’$ 发状根的鉴定 发根农杆菌 E&F2& 具有质粒 T./AM# 的 U/0<片端 K&上整合有 =7!#基因,=7!# 是一种报告基因,是植物遗传转化中运用最 广泛的选择标记。它是从细菌的转座子 !0H 中分离得到的,所编码的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通过磷酸化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活,因此 转化的毛状根应有抗卡那霉素的特性。将未 转化的蒙古黄芪外植体培养在含有一系列浓 度卡那霉素的 QB培养基上,结果在卡那霉 素达到 M22 3145时,外植体开始死亡,而毛 状根在这样的培养基上仍然能生长,初步证 明了毛状根已被转化。用硅胶薄层层析鉴定 冠瘿碱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当发根农杆菌 E/质粒的 !VR=A部分整合到宿主植物细胞 R=A 中后,在转化的细胞中就能合成特异的冠瘿碱,因此,冠瘿碱的有无可作为转化的指标之 L2K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KJ卷 一。如果蒙古黄芪毛状根为 !质粒所转化,那么它们细胞中就会有冠瘿碱的合成,硅胶 层析显色结果应为阳性,而黄芪细胞未经发根农杆菌的转化,其中不含冠瘿碱,在硅胶层 析板上不会有斑点出现。发根农杆菌本身虽有冠瘿碱合成酶基因,但该基因只在真核生物 中表达,其自身不能合成冠瘿碱。因此,在硅胶层析板上也无斑点出现(图 #)。从图中 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我们所获得的蒙古黄芪毛状根为 发根农杆菌 !质粒转化的毛状根。 !# 毛状根中黄芪甲甙含量测定 $%&%’ 样品测定结果 吸取从野生根、栽培根及毛状根提取出的黄芪甲甙待测样品各 (%)!*分别点于同一硅 胶 +薄层板上,同时用标准品作对照。展开,显色,扫描测定峰面积,结果见图 ,。 图 , 野生根、栽培根与毛状根中黄芪甲甙含量的比较(标准品做对照) -./ , 012345617 18 41954.4*16:; <= >179;796 7 ?*: 51196,>@*9@5;: 51196 47: A45B 51196(>17951* ?9A 6947:45: 6423*;) 实验结果表明,毛状根中黄芪甲甙的含量()%$#&#C)与野生根中黄芪甲甙的含量 ()%$,#(C)基本相似,二者均高于栽培根中黄芪甲甙的含量()%$)D’C)。 $%&%$ 稳定性测定 标准品溶液 (%)!*点于薄板上,展开,显色,每隔半小时扫描两次,取一小时内测定 结果(7 E F),计算变异系数 0=C E )%’(,可以认为一小时内测定结果稳定。 # 讨论 #$ 以蒙古黄芪为材料,利用发根农杆菌 !’,)’菌株感染蒙古黄芪的各种外植体,结果 由下胚轴成功诱导出毛状根,且诱导率也相对较高。并从毛状根培养物中分离出主要药用 成分黄芪甲甙。这就可能为解决蒙古黄芪野生资源缺乏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G)期 李雅丽等:用农杆菌 !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 该实验中,蒙古黄芪各种外植体对农杆菌的感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下胚轴切断最
为敏感。而利用乙酰丁香酮活化菌液、选择合适的菌液 !值和共培养时间、外植体预培
养一定时间等转化条件的优化,使下胚轴切断的发状根形成能力显著提高。这主要因为乙
酰丁香酮等植物信号分子促使 #+,-../)。
!! 在发状根的诱导过程中,适当浓度外源激素的添加对于提高发状根的诱导频率有明
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所使用的菌株为农杆碱型的 0质粒,具有完整的 &1和 &0区段, &1’()是发状根分化和控制发状根形态的主要决定者,它能够给转化的细胞提供一种对 生长素的反应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外加生长素对于发状根的产生有正效 应。即 &1区的 %23基因可能对外加生长素也引起反应,并且与 0质粒上的 +45基因作用
累加,从而提高发状根的诱导频率。
!毛状根中黄芪甲甙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由发根农杆菌0−67−诱导蒙古黄芪下胚轴产生的毛状根经大量培养后提取其中药用成分黄芪甲甙,其含量与野生根中黄芪甲甙的含量基本相似,均略高于栽培根中的含量,这就表明利用发根培养技术诱导药用植物发根生产有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参考文献〕王关林,方宏筠主编,−..89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9北京:科学出版社,;<−14 =((刘树楠),=4> &?(孙天恩),1@A(李根保),-..89 &%+>BC2%D+,2> 2C @>EF2G+%H %22, +>I JB,+3KBGDJ>,2C,B B4BLJ>’
B2>M4K,4%& ’&()((+,4%+K =MJ>MJ?I,2>)(武汉大学学报O自然科学版),(;):-—-<6<br*+,+ P,1LLQ,NJ%J>MJ )A,-../ 9 ?>G+>MJI ,%+>BC2%D+,2> 2C ,2D+,2 M2’M4K,R+,JI S,G *+,-%./0+(#1 /#+&02%.(0&3 T<8T-0C::U@=’ V0--6- > ,GJ L%JBJ>MJ 2C +MJ,2BH%>F+>J[N]9 45%&/ 6055 708,%#:W;;—W;<
&+>+E+ (,P+H+E+S+ :,:+>2 X, 0/ %5,-.8<9 Y>CJM,2> 2C ,4%>L +>I %+IBG B,2%+FJ %22,B S,G 9:+,-%./0+(#1 +(;,:0&03[N]9 45%&/ 6055 708,+/,:ZW—ZZ
[GJ>F [0(郑志仁),UJ>F N=(彭佶松),14 (刘涤), 0/ %5,-..Z9 &GJ D+BB M4K,4%J 2C ,GJ G+%H %22,B 2C 93/+%:%5#3 101-+%<
&%.0#3[N]9 45%&/ 4=3(,5 6,11#&(植物生理学通讯),!#(;):-//—-/W [G24X\(周延清),[G+>F V@(张发根),X4+> AN(苑保军),-..69 0JRJS 2C B,4IJB 2> 23,+>>F ,%+>BFJ>M LK+>,B 3H
9:+,-%./0+(#1 +(;,:0&03 DJI+,JI FJ>J ,%+>BCJ% BHB,JD[N]9 >0+0?(/%3(遗传),%&(W):W<
7-;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Z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