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用农杆菌Ri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全 文 :用农杆菌 !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李雅丽!,张 凯
(!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包头 #!$#!#; 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
与环境学院,内蒙古 包头 #!$#!#)
摘要:用蒙古黄芪(!#$%&%’( )*)+$%,%-*( %&’() *+,- ).,&.’/-((%&’())./0+1)无菌籽苗的
不同部位作为外植体,用发根农杆菌(!&$.+%-#*$/() $0/1.&*,*)2!3#!进行感染,该品系对不
同外植体诱导毛状根的能力是不同的。由下胚轴成功的诱导出毛状根。在附加 !##!41567乙
酰丁香酮(+8)91/:,0’(1’))、#-; 4(67 <%=的条件下,诱导率达 $->。用硅胶薄层层析法检
测到毛状根中含有冠瘿碱,用硅胶薄层扫描法(?7@A)测定了蒙古黄芪野生根、栽培根及毛
状根中的黄芪甲甙(+/9,+(+51/0B) #-3D$>(EF),#-#G!>(EF)和 #-D;D>(EF)。
关键词:蒙古黄芪;发根农杆菌;20质粒;毛状根
中图分类号:H I$D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D; J G##(##D)# J ##$ J #G
#$%&’( )* $+’ ,-./ !))$ )0 !#$%&%’( )*)+$%,%-*(
1-. -).,&.’/-( 2*&%3’& 4/ !&$.+%-#*$/()
$0/1.&*,* !5675
7< K+L70!,M.=NO P+0
(! 2,#/#(#* .3 4/3* 5-/*,-*, 2,,*$ 6.,&.’/% 7,/8*$/#9 .3 5-/*,-* %,: ;*-0,.’.&9,%+191& #!$#!#,@Q0’+;
2,#/#(#* .3 <,*$&9 %,: <,8/$.,)*,#, 2,,*$ 6.,&.’/% 7,/8*$/#9 .3 5-/*,-* %,: ;*-0,.’.&9,%+191& #!$#!#;@Q0’+)
84($.-3$:?Q) R0)8)/ 1S /9),05) /))B0’( 1S !#$%&%’( )*)+$%,%-*( %&’() *+,- ).,&.’/-((%&’())./0+1
T),) 0’S)89)B T09Q !&$.+%-#*$/() $0/1.&*,* /9,+0’/ 2!3#!U ?Q0/ /9,+0’ /Q1T)B B0SS),)’9 +V05090)/ 91 0’B&8)
Q+0,: ,119/ 1’ 9Q) B0SS),)’9 )WR5+’9/U ?Q) Q:R1819:5/ T),) /&88))B)B 0’ 0’B&80’( 9Q) Q+0,: ,119/U =9 +BBL
0’( +8)91/:,0’(1’)(!##!(67)+’B <%=(#-; 4(67),?Q) ,+9) 1S 0’B&80’( Q+0,: ,119/ T+/ $, R),L
8)’9 U ?Q) 9,+’/S1,4)B ,119 8&59&,)/ T),) +//+:)B S1, 1R0’)/ V: ?7@,+’B T),) R1/090*) S1, 1R0’)/U ?Q)
81’9)’9 1S U =/9,+(+51/0B) ?@7A 81’9,155)B T09Q /9+’B+,BU =/9,+(+51/0B) (EF),#-#G!>
(EF)+’B #-D;D>(EF),)/R)890*)5:U
9’/ :).&(:!#$%&%’( )*)+$%,%-*( *+,-).,&.’/-(;!&$.+%-#*$/() $0/1.&*,*;20 R5+/40B;.+0,: ,119
发根农杆菌(!&$.+%-#*$/() $0/1.&*,*)对植物的侵染是自然界中天然的遗传转化模式。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D,;<():#$ X !#
83$- =)$-*3- >%**-*3-
! 收稿日期:##$ J #3 J #$,##D J #! J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李雅丽(!IG3 J)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它通过所含有的致根质粒(!)的一部分(#$%&’)在植物基因组中的整合和表达,导致
毛状根的产生。近 ()年来,随着对 !质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杆菌质粒的应
用研究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周延清
等,*++,)。
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为重要的中药材。目前我国可供药用的黄芪品种很
多,但主要以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为主。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我国黄
芪野生资源的蕴藏量为 -., / *)0 12而每年的需求量为 , / *), 12。像其它一些珍惜濒危药
用植物一样,黄芪的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用发根农杆菌 !质粒诱导蒙古黄芪建立发根培
养的无性繁殖体系,可以为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本实验通过用发根农杆菌 !*,)*侵染蒙古黄芪子叶、叶片、下胚轴、根段等外植体进
行了诱导,结果由下胚轴成功的诱导出了毛状根,除菌后进行离体培养建立了发根培养
系。鉴定发根农杆菌 !质粒的 #$%&’是否整合到宿主植物细胞基因组 %&’中并稳定表达
采用硅胶薄层层析法(刘树楠等,*++(;#34313,*+56)同时提取离体培养的毛状根中黄
芪甲甙(王关林和方宏筠,7))7),用薄层扫描法比较其与野生蒙古黄芪根,栽培黄芪根
中黄芪甲甙的含量。
! 材料与方法
!! 材料
*.*.* 供试植物材料
种子为 *++(年采的栽培蒙古黄芪(!#$%&%’( )*)+$%,%-*( 8942: ;3<. ).,&.’/-((8942:)=>3?)种子,
由内蒙古农科院提供,野生蒙古黄芪根由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吴庆茹教授提供。
*.*.7 供试菌种
发根农杆菌(!&$.+%-#*$/() $0/1.&*,*)!*,)*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忠平教授赠送。
*.*.( 试剂与仪器
乙酰丁香酮(’@)、头孢噻肟钠(A:B)、卡那霉素均购自北京鼎国生物工程公司,植物组织培养试剂
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薄层扫描仪器采用岛津 A@$+()双波长型扫描仪,@CD$*型自动喷雾器(日本),黄
芪甲甙标准品由内蒙古药品检验所提供。
!# 方法
*.7.* 无菌苗的获得
蒙古黄芪的种子在 0)E乙醇中浸泡 * F4,用无菌水冲洗 7次,然后用 ).*E升汞进行表面消毒 *)
F4后,用无菌水浸洗 6次,每次 6 F4。接种在不含激素的 G@(蔗糖 (E、琼脂 ).5E、H= I 6.5)培养
基上进行无菌萌发,种子 , J 5 K后萌发长出无菌苗。
*.7.7 发根农杆菌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发根农杆菌菌株的活化与培养同郑志仁等(*++0),另外用在感染前 - J , L内加入 *))!F?MNO乙酰丁
香酮(以下简称 ’@)培养的菌液作对照。测定菌液的 P%值。
*.7.( 外植体的转化及毛状根的诱导
切取蒙古黄芪无菌苗的子叶、叶片、茎段、下胚轴、根段分别预培养在去除硝酸铵附加 6)) F2NO水
解酪蛋白的固体 G@())上预培养 * J 6 K后,放入准备好的 !*,)*菌液中处理 () F4,取出,用灭菌滤纸吸
干外植体表面的菌液后放回原培养基上共培养两天。在加入 ’@的菌液中处理后的外植体仍放在含相同
浓度 ’@的预培养培养基上共培养两天(郑志仁等,*++0)。培养后的组织块取出后用无菌水浸洗 6次,
6)77期 李雅丽等:用农杆菌 !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每次 ! #$,然后转移到含有 !%% &’(头孢霉素()*+)、!% &’(卡那霉素的 ,-(%)上,./0散射光下诱导
发根,同时用不被菌液感染的外植体作对照。待开始出现发根后,逐步降低抗菌素浓度,及时转移和扩
增在无激素 ,-培养基上,多次继代直至达到完全除菌后再去掉抗菌素继续培养。
12.23 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将完全除菌后的毛状根从组织块上切下,转移至 ,-(%)液体培养基上,./0黑暗条件下 1.% 4’#$震荡
培养,1% 5后观察。在液体培养基中共培养一个月左右。
12.2! 发根农杆菌转化蒙古黄芪条件的优化
在整个转化培养期间,为了提高转化频率,得到更多的毛状根,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条件:16
在菌液中和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6 在用菌液预培养之前,将组织块接入含 !%% &’(水解酪蛋白
(去除硝酸铵)的 ,-无激素培养基上,分别预培养不同时间。76 在共培养基及除菌培养基上添加不同
浓度的 89:(%21 &’( ; %2! &’()。
12.2/ 毛状根的鉴定
用 <=>!基因对卡那霉素产生抗性来鉴定毛状根中已整合入 ?1/%1所含质粒 =?#:3 @。把未转化的蒙
古黄芪外植体和转化后的毛状根同时放在含一系列浓度卡那霉素的 ,-培养基上,观察它们对卡那霉素
的敏感性。
用硅胶薄层层析法对蒙古黄芪发状根冠瘿碱进行鉴定(刘树楠等,1AAB),称取蒙古黄芪发根、蒙古
黄芪细胞、发根农杆菌各适量,充分研磨呈粉状,加入 B%C乙醇,浸泡过夜,次日离心取上清夜浓缩,
点样于硅胶薄层层析板(D-E型)上,展层剂为丙酮 F乙酸 F水(/ F . F .)。取 %21 G饱和 :&入丙酮稀释至 .% G出现白色沉淀,逐滴加入水,不断搅拌直至沉淀溶解后做显色剂;用乙醇稀释饱
干,观察。显色后出现斑点的为阳性反应。
12.2B 毛状根中黄芪甲甙(:KL4I&GJK#5* )的测定
精密称取毛状根干燥粉 %2AB &,加入 .C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回流提取 7次,合并提取液并于 M%0恒
温水浴中加热 A% #$,进行减压蒸馏回收甲醇,残渣加水 7% G溶解并转移至分液漏斗中。氯仿 N正丁醇
(.F1)萃取 7次,合并提取液,用 1C磷酸二氢钾溶液 7% G洗涤,再于 /%0水浴上减压回收氯仿 N正丁
醇层,残渣加甲醇溶解定溶至 3 G。
采用硅胶薄层层析扫描法测定毛状根中黄芪甲甙的含量。薄层扫描时的条件:波长#K O 3%% $,#?
O B%% $,狭缝:12. P 12. ,扫描方式:反射锯齿扫描。线性参数:-Q O 7,R*GL O %21%。漂移线 O
%2%7,最小峰面积 O 1%,扫描速度:%2. ’K。精密称取黄芪甲甙标准品,配成 1 &’G的甲醇溶液即为
标准对照品溶液。
计算黄芪甲甙含量的公式为:
16 :S标准 O标准品所测峰面积’标准品点样体积
.6 :S:1 O :S样品:Q(Q为样品中黄芪甲甙的浓度)
76 T O样品干重’定容体积
36 样品中黄芪甲甙的含量 O Q’T P 1%%C(RU)
! 实验结果
!# 蒙古黄芪发状根转化体系的建立
.2121 毛状根的诱导
经发根农杆菌 ?1/%1感染的蒙古黄芪外植体培养 7 ; 3 5左右,在下胚轴、根段上有毛
状根的产生,其它外植体无反应。根段虽然可诱导出毛状根,但诱导率很低,只有 !C ;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B卷
!,下胚轴经农杆菌诱导后,首先在外植体的形态学下端切口处出现毛状根,初生发状
根呈乳白色,多根毛,无向地性(图 #),有少数外植体两端形成致密平滑的绿色愈伤组
织,不产生毛状根。未经菌液感染的对照材料没有毛状根产生,有的外植体也有膨大现
象,但在无激素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过程中逐渐死亡。将诱导产生的毛状根切下后进行除
菌继代培养,表现出具有激素自主性生长能力,并且形成多分枝侧根(图 $),侧根在生
长一段时间后,也形成很多分枝,将毛状根移到不含激素的液体 %&培养基中进行大量培
养。毛状根接入培养瓶后漂浮于培养液上,生长早期,毛状根形态变粗,颜色暗黄,有 $
’ ( )的适应期,( )后长出大量白色毛状根并逐渐分支(图 ()。添加 *&可以使蒙古黄芪
下胚轴诱导发根率由 #+,!提高到 $-,.(表 #)。
图 # 初生毛状根
/012 # 3405647 86047 499:
图 $ 次生毛状根
/012 $ &;<9=)647 86047 499:
图 ( 液体培养基中大量生长的毛状根
/012 ( >8; 56?? <@A:@4; 9B 86047 499:? 0= A0C@0) 5;)0@5
$,#,$ 外植体预培养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将蒙古黄芪下胚轴放在去除 DEFDG(,
附加 +HH 51IJ水解酪蛋白的无激素 %&培养
基上进行不同时间的预培养。由于 DEFDG(
中含无机氮对黄芪毛状根生长具有抑制作
用,为促进生长而被加以去除,添加水解酪
蛋白提供氮源。然后再用 K#.H#菌液感染共
培养,发现发状根因预培养时间的不同而不
同,从图 F可见预培养 ( )的转化效果最好。
$,#,( 不同浓度外源 LM*对发根诱导的影响
外源植物激素的加入对毛状根的诱导生
长均会产生影响,把感染后的外植体分别共
培养在 %&(H)、%& N LM* H,# 51IJ、%& N LM* H,( 51IJ和 %& N LM* H,+ 51IJ的培养基上。其
结果如表 $。在 %& N LM* H,( 51IJ上,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达到 F$,$,这说明在适当
的植物激素作用下,蒙古黄芪组织块可以启动细胞分裂,而处于 OD*合成和细胞分裂高
峰期的外植体较易进行外源 OD*的导入与整合,从而促进根的诱导。
!H$$期 李雅丽等:用农杆菌 K0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表 ! 乙酰丁香酮(#)对诱导生根能力的影响
!#$% & ’((%)* +( )%*+,-./01+0%(&22!3+$45)+0 .++*/01 #/$/*/%, +( 6-7+)+*-$, %87$0*,
菌株 菌液处理 外植体数 生根外植体数 诱导率(9)
:)*%./;3 :)*%./;30<;)%3%0* (.%?;%0)-
)+0*.+$ @ AB C2 2 2
D AB C2 2 2
E&F2& @ AB &G C &HIJ
D AB HF &F KLIF
图 M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诱导频率的影响
N/1O M ’((%)* +( 表 $ 不同浓度 %&对诱导生根能力的影响
!#$% K ’((%)* +( :A +0 .++*/01 #/$/*/%, +( 6-7+)+*-$, %87$0*,
培养基(均含 AB)P;$*;.% 3%:A 2I& QB(2)D >:A 2IC QB(2)D >:A 2IH
外植体数 =;3#%. +( %87$0*, HF HF MH HF
生根外植体数 =;3#%. +( .++*/01 %87$0*, &F &G &G K&
诱导率 >0<;)%3%0* (.%?;%0)-(9) KLIF CCIG MKIK CJIH
图 H 冠瘿碱的检测结果(A:菌液;::野生根;
P:毛状根)
N/1O H R%*%*/+0 +( +7/0%(A:#)*%./;3::S/$< .++*,;P:6/.- .++*,)
$’$ 发状根的鉴定
发根农杆菌 E&F2& 具有质粒 T./AM# 的
U/0<片端 K&上整合有 =7!#基因,=7!#
是一种报告基因,是植物遗传转化中运用最
广泛的选择标记。它是从细菌的转座子 !0H
中分离得到的,所编码的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通过磷酸化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活,因此
转化的毛状根应有抗卡那霉素的特性。将未
转化的蒙古黄芪外植体培养在含有一系列浓
度卡那霉素的 QB培养基上,结果在卡那霉
素达到 M22 3145时,外植体开始死亡,而毛
状根在这样的培养基上仍然能生长,初步证
明了毛状根已被转化。用硅胶薄层层析鉴定
冠瘿碱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当发根农杆菌 E/质粒的 !VR=A部分整合到宿主植物细胞 R=A
中后,在转化的细胞中就能合成特异的冠瘿碱,因此,冠瘿碱的有无可作为转化的指标之
L2K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KJ卷
一。如果蒙古黄芪毛状根为 !质粒所转化,那么它们细胞中就会有冠瘿碱的合成,硅胶
层析显色结果应为阳性,而黄芪细胞未经发根农杆菌的转化,其中不含冠瘿碱,在硅胶层
析板上不会有斑点出现。发根农杆菌本身虽有冠瘿碱合成酶基因,但该基因只在真核生物
中表达,其自身不能合成冠瘿碱。因此,在硅胶层析板上也无斑点出现(图 #)。从图中
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我们所获得的蒙古黄芪毛状根为
发根农杆菌 !质粒转化的毛状根。
!# 毛状根中黄芪甲甙含量测定
$%&%’ 样品测定结果
吸取从野生根、栽培根及毛状根提取出的黄芪甲甙待测样品各 (%)!*分别点于同一硅
胶 +薄层板上,同时用标准品作对照。展开,显色,扫描测定峰面积,结果见图 ,。
图 , 野生根、栽培根与毛状根中黄芪甲甙含量的比较(标准品做对照)
-./ , 012345617 18 41954.4*16:; <= >179;796 7 ?*: 51196,>@*9@5;: 51196 47: A45B 51196(>17951* ?9A 6947:45: 6423*;)
实验结果表明,毛状根中黄芪甲甙的含量()%$#&#C)与野生根中黄芪甲甙的含量
()%$,#(C)基本相似,二者均高于栽培根中黄芪甲甙的含量()%$)D’C)。
$%&%$ 稳定性测定
标准品溶液 (%)!*点于薄板上,展开,显色,每隔半小时扫描两次,取一小时内测定
结果(7 E F),计算变异系数 0=C E )%’(,可以认为一小时内测定结果稳定。
# 讨论
#$ 以蒙古黄芪为材料,利用发根农杆菌 !’,)’菌株感染蒙古黄芪的各种外植体,结果
由下胚轴成功诱导出毛状根,且诱导率也相对较高。并从毛状根培养物中分离出主要药用
成分黄芪甲甙。这就可能为解决蒙古黄芪野生资源缺乏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G)$$期 李雅丽等:用农杆菌 !诱导蒙古黄芪发根培养的研究
!# 该实验中,蒙古黄芪各种外植体对农杆菌的感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下胚轴切断最
为敏感。而利用乙酰丁香酮活化菌液、选择合适的菌液 !值和共培养时间、外植体预培
养一定时间等转化条件的优化,使下胚轴切断的发状根形成能力显著提高。这主要因为乙
酰丁香酮等植物信号分子促使 #$%区基因活化和高效表达是农杆菌 &’()向宿主细胞核转
移所必须的,并能提高农杆菌向宿主的转化率和敏感性(*+,$+,-../)。
!! 在发状根的诱导过程中,适当浓度外源激素的添加对于提高发状根的诱导频率有明
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所使用的菌株为农杆碱型的 0$质粒,具有完整的 &1和 &0区段,
&1’()是发状根分化和控制发状根形态的主要决定者,它能够给转化的细胞提供一种对
生长素的反应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外加生长素对于发状根的产生有正效
应。即 &1区的 %23基因可能对外加生长素也引起反应,并且与 0$质粒上的 +45基因作用
累加,从而提高发状根的诱导频率。
!$ 毛状根中黄芪甲甙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由发根农杆菌 0-67-诱导蒙古黄芪下胚轴
产生的毛状根经大量培养后提取其中药用成分黄芪甲甙,其含量与野生根中黄芪甲甙的含
量基本相似,均略高于栽培根中的含量,这就表明利用发根培养技术诱导药用植物发根生
产有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
王关林,方宏筠主编,-..8 9 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9 北京:科学出版社,;<-
1$4 =((刘树楠),=4> &?(孙天恩),1$ @A(李根保),-..89 &%+>BC2%D+,$2> 2C @$>EF2 G+$%H %22, +>I JB,+3K$BGDJ>,2C$,B B4BLJ>’
B$2> M4K,4%J[N]9 ! #$%& ’&()((+,4%+K =M$J>MJ ?I$,$2>)(武汉大学学报 O自然科学版),$$(;):-*+,$+ P,1$LLQ,NJ%J>MJ )A,-../ 9 ?>G+>MJI ,%+>BC2%D+,$2> 2C ,2D+,2 M2’M4K,$R+,JI S$,G *+,-%./0+(#1 /#+&02%.(0&3 T<8T-0$C::U@=’
V0--6- $> ,GJ L%JBJ>MJ 2C +MJ,2BH%>F+>J[N]9 45%&/ 6055 708,%#:W;;—W;<
&+>+E+ (,P+H+E+S+ :,:+>2 X, 0/ %5,-.8<9 Y>CJM,$2> 2C ,4%>$L +>I %+I$BG B,2%+FJ %22,B S$,G 9:+,-%./0+(#1 +$(;,:0&03[N]9
45%&/ 6055 708,+/,$:ZW—ZZ
[GJ>F [0(郑志仁),UJ>F N=(彭佶松),1$4 (刘涤), 0/ %5,-..Z9 &GJ D+BB M4K,4%J 2C ,GJ G+$%H %22,B 2C 93/+%:%5#3 101-+%<
&%.0#3[N]9 45%&/ 4$=3(,5 6,11#&(植物生理学通讯),!#(;):-//—-/W
[G24X\(周延清),[G+>F V@(张发根),X4+> AN(苑保军),-..69 0JR$JS 2C B,4I$JB 2> 23,+$>$>F ,%+>BFJ>$M LK+>,B 3H
9:+,-%./0+(#1 +$(;,:0&03 DJI$+,JI FJ>J ,%+>BCJ% BHB,JD[N]9 >0+0?(/%3(遗传),%&(W):W<
7-;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Z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