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 11 •
文冠果花中一个新的单萜类化合物
赵丹丹 1, 2,李丹毅 1,华会明 1, 2,李占林 1, 2*
1.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2. 沈阳药科大学 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16
摘 要:目的 研究文冠果 Xanthoceras sorbifolia 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ODS 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文冠果花的 70%乙醇提
取物中分离得到 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文冠果酮 A(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3-O-甲基槲皮素(3)、山柰
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槲皮苷(5)、杨梅素-3-O-芸香糖苷(6)、酪醇(7)、异东莨菪素(8)。结论 化合物 1
为一新的单萜类化合物,并通过 CD 试验确定了绝对构型,化合物 2~5、8 为首次从文冠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文冠果;单萜;文冠果酮 A;3-O-甲基槲皮素;异东莨菪素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01 - 0011 - 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3
A new monoterpenoid isolated from flowers of Xanthoceras sorbifolia
ZHAO Dan-dan1, 2, LI Dan-yi1, HUA Hui-ming1, 2, LI Zhan-lin1, 2
1.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and Discove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flowers of Xanthoceras sorbifolia. 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preparative TLC and silica gel, Sephadex LH-20, and ODS column chromatographie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data. Results Eight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as xanthocerone A (1), 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ide (2), 3-O-methyl-quercetin (3), 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
(4), isoquercitrin (5), myricetin-3-O-rutinoside (6), tyrosol (7), and isoscopoletin (8). Conclusion Compound 1 is a new
monoterpenoid and its absolute configuration is determined by CD technique. Compounds 2—5 and 8 are isolated from the plants of
Xanthoceras Bge.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monoterpenoid; xanthocerone A; 3-O-methyl-quercetin; isoscopoletin
文冠果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又名木瓜、
崖木瓜,隶属无患子科(Sapindaceae)文冠果属,
一属一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
文冠果心材、茎枝和果实均可入药,其茎枝的干燥
木部称为文冠木,为蒙古族习用药材,蒙药名为西
拉•森登,其味甘、微苦,性凉,能祛湿、消肿止痛、
敛干黄水,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内热、
皮肤风热等症[1],曾列入 1977 年版《中国药典》。
近年来,国内学者分别对文冠果种仁[2]、果壳[3]、
果柄[4]、叶[5]等不同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为了寻找该植物新的药用部位,本实验选取文冠果
的花为研究对象,继曾报道的一些黄酮类化合物之
后[6],又分离得到 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文冠果
酮 A(xanthocerone A,1)、山柰酚-3-O-α-L-吡喃鼠
李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ide,2)、
3-O-甲基槲皮素(3-O-methyl-quercetin,3)、山柰
酚 -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
glucopyranoside,4)、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5)、
收稿日期:2012-09-22
基金项目: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资助(20081037)
作者简介:赵丹丹(1987—),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 李占林 Tel: (024)23986488 E-mail: lizhanlin1030@yahoo.com.cn
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7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2.1108.R.20121127.0910.003.html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 12 •
杨梅素-3-O-芸香糖苷(myricetin-3-O-rutinoside,6)、
酪醇(tyrosol,7)和异东莨菪素(isoscopoletin,8)。
其中,化合物 1 为一个新的单萜类化合物,化合物
2~5、8 均为首次从文冠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与材料
Bruker ARX—300 和 AV—600 核磁共振波谱仪
(TMS 为内标,瑞士 Bruker Biospin 公司);Bruker
micrOTOF—Q 型高分辨质谱仪(美国 Bruker
Daltonics 公司);Bio-Logic MOS—450 型 CD 光谱
仪(法国 Bio-Logic 公司);Bruker IFS—55 型红外
光谱仪(德国 Bruker Optics 公司);Shimadzu UV—
2201 型紫外光谱仪(日本岛津制作所);Hitachi
L2130 型高压输液泵及 Hitachi L2400 型紫外检测器
(日本日立制作所)。柱色谱硅胶(200~300 目)和
薄层用硅胶(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ODS 柱色
谱填料(50 μm,日本 YMC 公司);Sephadex LH-20
为 GE Healthcare 产品;其他试剂为色谱纯及分析纯
试剂。
文冠果花药材于2010年5月采集于内蒙古自治
区,由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孟大利副教授鉴定为
文冠果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的花。
2 提取与分离
文冠果干燥花 6.0 kg,用 10 倍量 70%乙醇溶液
加热回流提取 3 次,每次 2 h,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
后静置过夜,滤过除去水不溶物,滤液依次用等体
积的二氯甲烷、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 3 次,回收
溶剂后分别得到二氯甲烷萃取物 150 g、醋酸乙酯萃
取物 50 g 和正丁醇萃取物 200 g。其中二氯甲烷萃取
物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100∶0→
0∶100),流分 Fr. 249~273(石油醚-丙酮 100∶16)
经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及半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 1(5
mg)和 7(13 mg);流分 Fr. 292~311(石油醚-丙
酮 100∶20→100∶25)经反复 Sephadex LH-20 凝
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 8(40 mg);醋酸乙酯
萃取物经硅胶柱色谱,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
(100∶0→100∶80),流分 Fr. 69~79(二氯甲烷-
甲醇 100∶3)经 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分离,
得到化合物 3(20 mg);Fr. 145~155(二氯甲烷-
甲醇 100∶7)经 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纯化,
得到化合物 2(15 mg);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色
谱,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100∶0~0∶100),
流分 Fr. 102~123(二氯甲烷-甲醇 100∶7)经反复
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 4(14
mg);流分 Fr. 135~145(二氯甲烷-甲醇 100∶10)
经 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纯化,得到化合物 5
(10 mg);流分 Fr. 207~225(二氯甲烷-甲醇 100∶
80)经反复 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
化合物 6(24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 1:无色针晶(甲醇),10%硫酸乙醇溶
液显紫色。 MeOHmaxUV λ (nm): 211。IR 光谱给出羟基
(3 465 cm−1)和羰基 (1 642 cm−1) 特征吸收峰。
HR-ESI-MS m/z: 207.100 4 [M+Na]+ (计算值
207.099 7, C10H16NaO3),确定分子式为 C10H16O3。
1H-NMR (300 MHz, DMSO-d6) 谱低场区给出 1 个
烯氢质子信号 δ 5.79 (1H, brs)、1 个醇羟基单峰信号
δ 4.66 (1H, s) 以及 1 组羟甲基信号 δ 4.95 (1H, dd,
J = 5.9, 5.2 Hz, -CH2OH), 3.61 (1H, dd, J = 11.2, 5.9
Hz, -CH2OH) 和 3.48 (1H, dd, J = 11.2, 5.2 Hz,
-CH2OH);高场区给出 2 个甲基单峰信号 δ 1.02 (3H,
s) 和 0.90 (3H, s)、1 个甲基双峰信号 δ 1.92 (3H, d,
J = 1.3 Hz) 以及 1 组孤立的亚甲基质子信号 δ 2.82
(1H, d, J = 16.9 Hz) 和 1.95 (1H, d, J = 16.9 Hz)。13C-
NMR (150 MHz, DMSO-d6) 谱中给出 10 个碳信号,
结合氢谱中质子信号特征,推测化合物为 1 个多含
氧取代的单萜类化合物。1H-NMR 和 13C-NMR 数据
见表 1。碳谱低场区给出 1 个酮羰基碳信号 δ 197.8
和 1 组双键碳信号 δ 164.4, 126.7,其中 δ 126.7 处的
碳信号在 HSQC 谱中与烯质子信号 δ 5.79 相关,而
该烯氢质子在 HMBC 谱中与 δ 19.6 (δH 1.92) 处的
甲基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结合 δ 1.92 处甲基质子
信号与 δ 164.4 和 126.7 处双键碳信号的远程相关,
确定结构中存在 1 个 β-甲基-α, β-不饱和酮结构片
段。HMBC 谱中,化合物 1 结构中 2 个甲基单峰质
子信号分别与对方的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此外,
二者与结构中其他碳信号的远程相关完全一致,确
定结构中存在 1 个异丙基片段。其中 δ 1.02 和 0.90
处的 2 个甲基信号分别与 δ 40.0 处的季碳信号和
δ 49.7 处的碳信号在 HMBC 谱中存在远程相关,而
δ 49.7 处的碳在 HSQC 谱中与 δ 2.82 和 1.95 处亚甲
基质子信号相关,同时 δ 197.8 处的羰基碳以及
126.7 处的烯碳信号均与该亚甲基质子信号存在远
程相关,因此可以认为该亚甲基将 β-甲基-α, β-不饱
和酮结构片段和异丙基片段进行连接,从而可以得
到一个完整的异戊二烯片段以及与其尾部相连的另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 13 •
表 1 化合物 1 的 1H-NMR、13C-NMR 数据和 HMBC 相关 (DMSO-d6)
Table 1 1H-NMR and 13C-NMR data and HMBC correlations of compound 1 (DMSO-d6)
碳位 δH δC HMBC (H→C)
1 197.8
2 5.79 (1H, brs) 126.7 C-4, 6, 10
3 164.4
4 76.9
5 40.0
6α
6β
2.82 (1H, d, J = 16.9 Hz)
1.95 (1H, d, J = 16.9 Hz)
49.7 C-1, 2, 4, 5, 8, 9
7a
7b
3.61 (1H, dd, J = 11.2, 5.9 Hz)
3.48 (1H, dd, J = 11.2, 5.2 Hz)
64.6 C-3, 4, 5
8 1.02 (3H, s) 23.6 C-4, 5, 6, 9
9 0.90 (3H, s) 25.0 C-4, 5, 6, 8
10 1.92 (3H, d, J = 1.3 Hz) 19.6 C-2, 3, 4
4-OH 4.66 (1H, s) C-3, 4, 5, 7
7-OH 4.95 (1H, dd, J = 5.9, 5.2 Hz) C-4, 7
一个异戊二烯片段的头部片段。进一步观察 HMBC
图可以发现,δ 1.92 处的甲基双峰质子信号,以及 δ
1.02 和 0.90 处的偕二甲基信号均与分子中剩余的 1
个连氧季碳信号 δ 76.9 存在远程相关,而羟甲基质
子信号 δ 3.61 和 3.48 除与 δ 76.9 处的碳信号存在远
程相关以外,还与 δ 40.0 处的季碳和 δ 164.4 处的烯
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从而可以确定 β-甲基-α, β-
不饱和酮结构片段和异丙基片段在另外一端,通过
δ 76.9 处的季碳信号相连,并且在该季碳上取代有 1
个羟甲基。该连接方式进一步通过 HMBC 谱中羟甲
基片段中醇羟基信号 δ 4.95 与 δ 76.9 处碳信号,以
及另一个醇羟基单峰质子信号 δ 4.66 与 δ 164.4,
76.9, 64.6, 40.0 处碳信号的远程相关得到确证。经与
文献报道的该类型单萜化合物的核磁数据[7-8]比较,
可以确定化合物 1 的平面结构为 4-羟基-4-羟甲基-3,
5, 5-三甲基-2-烯环己酮。其结构由 C-8、C-9、C-5、
C-6 和 C-1 构成一个异戊二烯片段,而这一片段的
尾部(C-1)和另一个异戊二烯片段(C-2、C-10、
C-3、C-4 和 C-7 构成)的头部(C-2)相连,并进
一步通过环合反应形成六元环状单萜的母核。
利用 NOESY 试验确定了化合物的稳定构象
(图 1),其中 4 位醇羟基质子与 8 位和 9 位的 2 个
甲基质子均有 NOE 相关信号,而 7 位羟甲基信号
仅与 8 位质子信号相关。同时,8 位甲基质子信号
与 6 位的 2 个质子信号均存在 NOE 相关信号,而 9
位甲基质子信号仅与6位δ 1.95处的质子信号相关,
此外 6 位另一个质子信号 δ 2.82 又与 7 位羟甲基质
图 1 化合物 1 的结构及主要 NOE 相关
Fig. 1 Structure and key NOE correlations of compound 1
子信号存在 NOE 相关信号,因此可以确证 δ 2.82
处的 6 位质子、9 位甲基质子和 7 位羟甲基均位于
伪直立键上,且 9 位甲基质子空间朝向和另外 2 个
基团相反。
含有α, β-不饱和酮结构的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问
题可以在确定化合物稳定构象的前提下,依据螺旋
规则,由其 CD 图谱中>300 nm 处 n→π*跃迁吸收
带或者在 230~260 nm 处 π→π*跃迁吸收带的
Cotton 效应来解决[9],文献中亦有利用 n→π*跃迁吸
收带 Cotton 效应来确定 trichodermatide 类衍生物绝
对构型的实例[10]。除上述 2 个吸收带以外,在该类
化合物中的 CD 图谱中往往在 200~220 nm 处会出
现 1 个比较强的吸收带,其成因至今尚不明确。但
Burgstahler 认为此处的 Cotton 效应能够反映 α, β-
不饱和酮结构中羰基烯丙位(α′位)伪直立键的空
间取向,而 230~260 nm 处 π→π*跃迁吸收带的
Cotton 效应则取决于碳碳双键烯丙位(羰基 γ位)伪
直立键的空间取向[11]。利用该规则,根据 CD 图谱中
211 和 238 nm 处的均为负性的 Cotton 效应确定了化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 14 •
合物 1 类似物 jasminoside A 的绝对构型[7]。而在化合
物1的CD图谱中,可以观察到在213(Δε 213−1.265 3)
和 243 nm(Δε 243+1.771 3)处分别存在负性的和正
性的 Cotton 效应,如果依据 α, β-不饱和酮结构的螺
旋规则或者上述的碳碳双键烯丙位伪直立键的空间
取向和π→π*跃迁吸收带的Cotton效应之间的联系,
根据 243 nm 处正性 Cotton 效应,判断化合物 1 的
4 位的绝对构型应该为 S,但观察其 UV 图谱可以发
现,不同于 jasminoside A 或 trichodermatide 类衍生
物分别在 236 nm 处和 255 nm 附近(π→π*跃迁)给
出最大吸收,化合物 1 的 UV 最大吸收波长却在 211
nm,因此如果根据 243 nm 处的 Cotton 效应来判断
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可能并不合适,而如果根据 213
nm 处负性 Cotton 效应判断,羰基烯丙位即 6 位处
于伪直立键的质子应该为 α 取向,并由此判断化合
物的立体构型应如图 2 中所示,即 4 位手性碳为 R
构型。综上所述,确定化合物 1 的结构为 (4R)-4-
羟基-4-羟甲基-3, 5, 5-三甲基-2-烯环己酮,命名为文
冠果酮 A。该化合物真正的立体构型应进一步通过
单晶 X-射线衍射加以确证,但由于化合物得量较
少,并且还需通过化学衍生化引入重原子才能确定
其绝对构型,所以目前未能开展此项工作。
图 2 化合物 1 的 CD 图谱及羰基烯丙位直立键手性贡献分析
Fig. 2 CD spectrum and analysis on allylic axial chirality
contribution of compound 1
化合物 2:黄色粉末(甲醇)。1H-NMR (300 MHz,
DMSO-d6) δ: 7.72 (2H, d, J = 8.7 Hz, H-2′, 6′), 6.89
(2H, d, J = 8.7 Hz, H-3′, 5′), 6.28 (1H, brs, H-8), 6.10
(1H, brs, H-6), 5.30 (1H, brs, H-1″), 0.80 (3H, d, J =
5.4 Hz, H-6″);13C-NMR (75 MHz, DMSO-d6) δ:
156.4 (C-2), 133.8 (C-3), 177.1 (C-4), 161.2 (C-5),
99.9 (C-6), 164.5 (C-7), 94.4 (C-8), 160.5 (C-9), 102.5
(C-10), 120.4 (C-1′), 130.5 (C-2′, 6′), 115.5 (C-3′, 5′),
156.9 (C-4′), 101.7 (C-1″), 70.5 (C-2″), 70.6 (C-3″),
71.3 (C-4″), 70.2 (C-5″), 17.5 (C-6″)。以上波谱数据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2],故鉴定化合物 2 为山柰酚-
3-O-α-L-吡喃鼠李糖苷。
化合物 3:黄色针晶(甲醇)。1H-NMR (300 MHz,
DMSO-d6) δ: 12.71 (1H, brs, 5-OH), 7.54 (1H, d, J =
2.0 Hz, H-2′), 7.45 (1H, dd, J = 8.5, 2.0 Hz, H-6′),
6.92 (1H, d, J = 8.5 Hz, H-5′), 6.41 (1H, s, H-8), 6.20
(1H, s, H-6), 3.78 (3H, s, 3-OCH3);13C-NMR (75
MHz, DMSO-d6) δ: 155.7 (C-2), 137.6 (C-3), 178.0
(C-4), 156.4 (C-5), 98.6 (C-6), 164.2 (C-7), 93.7
(C-8), 161.3 (C-9), 104.2 (C-10), 120.8 (C-1′), 115.4
(C-2′), 145.2 (C-3′), 148.7 (C-4′), 115.7 (C-5′), 120.6
(C-6′), 59.9 (3-OCH3)。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基
本一致[13],故鉴定化合物 3 为 3-O-甲基槲皮素。
化合物 4:黄色粉末(甲醇)。1H-NMR (300 MHz,
DMSO-d6) δ: 12.60 (1H, brs, 5-OH), 10.19 (1H, brs,
4′-OH), 8.02 (2H, d, J = 7.0 Hz, H-2′, 6′), 6.87 (2H, d,
J = 7.0 Hz, H-3′, 5′), 6.41 (1H, d, J = 2.0 Hz, H-8),
6.19 (1H, d, J = 2.0 Hz, H-6), 5.44 (1H, d, J = 7.3 Hz,
H-1″);13C-NMR (75 MHz, DMSO-d6) δ: 156.4 (C-2),
133.2 (C-3), 177.5 (C-4), 161.2 (C-5), 98.7 (C-6),
164.2 (C-7), 93.7 (C-8), 156.3 (C-9), 104.0 (C-10),
120.9 (C-1′), 130.9 (C-2′, 6′), 115.1 (C-3′, 5′), 159.9
(C-4′), 101.0 (C-1″), 74.2 (C-2″), 76.5 (C-3″), 69.9
(C-4″), 77.5 (C-5″), 60.9 (C-6″)。以上波谱数据与文
献报道基本一致[14],故鉴定化合物 4 为山柰酚-3-O-
β-D-吡喃葡萄糖苷。
化合物 5:黄色粉末(甲醇)。1H-NMR (300 MHz,
DMSO-d6) δ: 12.64 (1H, brs, 5-OH), 7.57 (2H, m,
H-2′, 6′), 6.84 (1H, d, J = 9.0 Hz, H-5′), 6.39 (1H, d,
J = 1.9 Hz, H-8), 6.20 (1H, d, J = 1.9 Hz, H-6), 5.45
(1H, d, J = 7.3 Hz, H-1″);13C-NMR (75 MHz,
DMSO-d6) δ: 156.4 (C-2), 133.4 (C-3), 177.5 (C-4),
161.3 (C-5), 98.7 (C-6), 164.3 (C-7), 93.6 (C-8), 156.2
(C-9), 104.0 (C-10), 121.2 (C-1′), 116.3 (C-2′), 144.9
(C-3′), 148.5 (C-4′), 115.3 (C-5′), 121.6 (C-6′), 100.9
(C-1″), 74.2 (C-2″), 76.6 (C-3″), 70.0 (C-4″), 77.6
(C-5″), 61.0 (C-6″)。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基本
一致[15],故鉴定化合物 5 为异槲皮苷。
化合物 6:黄色粉末(甲醇)。1H-NMR (300 MHz,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20
15
10
5
0
−5
−10
−15
C
D
/
m
de
g
λ / nm
△ε243+1.771 3
△ε213-1.265 3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 15 •
DMSO-d6) δ: 12.63 (1H, brs, 5-OH), 7.16 (2H, s, H-2′,
6′), 6.33 (1H, d, J = 2.0 Hz, H-8), 6.17 (1H, d, J = 2.0
Hz, H-6), 5.38 (1H, d, J = 7.6 Hz, H-1″), 4.39 (1H,
brs, H-1′′′), 1.00 (3H, d, J = 6.2 Hz, H-6′′′);13C-NMR
(75 MHz, DMSO-d6) δ: 156.4 (C-2), 133.4 (C-3),
177.3 (C-4), 161.2 (C-5), 98.7 (C-6), 164.2 (C-7), 93.4
(C-8), 156.4 (C-9), 103.9 (C-10), 120.1 (C-1′), 108.6
(C-2′, 6′), 145.4 (C-3′, 5′), 136.7 (C-4′), 101.0 (C-1″),
73.9 (C-2″), 76.1 (C-3″), 70.1 (C-4″), 76.5 (C-5″),
67.1 (C-6″), 100.7 (C-1′′′), 70.4 (C-2′′′), 70.5 (C-3′′′),
71.9 (C-4′′′), 68.2 (C-5′′′), 17.7 (C-6′′′)。以上数据与文
献报道基本一致[16],故鉴定化合物 6 为杨梅素-3-O-
芸香糖苷。
化合物 7:无色针晶(丙酮)。1H-NMR (300 MHz,
pyridine-d5) δ: 11.32 (1H, s, Ar-OH), 7.38 (2H, d, J =
8.4 Hz, H-2, 6), 7.23 (2H, d, J = 8.4 Hz, H-3, 5), 5.01
(1H, brs, -CH2-OH), 4.16 (2H, t, J = 7.0 Hz, H-8),
3.10 (2H, t, J = 7.0 Hz, H-7)。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
道基本一致[17],故鉴定化合物 7 为酪醇。
化合物 8:淡黄色针晶(甲醇)。1H-NMR (300
MHz, DMSO-d6) δ: 9.36 (1H, s, 6-OH), 7.89 (1H, d,
J = 9.4 Hz, H-4), 7.02 (1H, s, H-5), 7.01 (1H, s, H-8),
6.23 (1H, d, J = 9.4 Hz, H-3), 3.86 (3H, s, 7-OCH3)。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8],故鉴定化合
物 8 为异东莨菪素。
参考文献
[1] 王 颖, 姜 生, 孟大利, 等. 文冠果的化学成分与生
物活性研究进展 [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1, 26(4):
269-273.
[2] Yu L L, Wang X B, Wei X C, et al.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and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y on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J]. Bioorg Med Chem,
2012, 22(16): 5232-5238.
[3] Li Z L, Li X, Li L H, et al. Two new triterpenes from the
husks of Xanthoceras sorbifolia [J]. Planta Med, 2005,
71(11): 1068-1070.
[4] 李 巍, 李 铣. 文冠果果柄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
草药, 2008, 39(3): 334-337.
[5] 马养民, 王 佩. 文冠果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J]. 中成
药, 2010, 32(10): 1750-1753.
[6] 赵丹丹, 李丹毅, 魏金霞, 等. 文冠果花化学成分的分离
与鉴定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2, 29(7): 514-518.
[7] Machida K, Onodera R, Furuta K, et al. Studies of the
constituents of Gardenia species. I. monoterpenoids from
Gardenia Fructus [J]. Chem Pharm Bull, 1998, 46(8):
1295-1300.
[8] Chen Q C, Youn U J, Min B S, et al. Pyronane
monoterpenoids from the fruit of Gardenia jasminoides
[J]. J Nat Prod, 2008, 71(6): 995-999.
[9] Kirk D N. The chiropt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yl
compounds [J]. Tetrahedron, 1986, 42(3): 777-818
[10] Sun Y, Tian L, Huang J, et al. Trichodermatides A—D,
novel polyketides from the marine-derived fungus
Trichoderma reesei [J]. Org Lett, 2008, 10(3): 393-396.
[11] Burgstahler A W, Barkhurst R C. π-π* Region Cotton
effects of cyclic conjugated dienes and enones.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allylic axial chirality contri-
butions [J]. J Am Chem Soc, 1970, 92(26): 7601-7603.
[12] 郑万金, 仲 英, 孙敬勇, 等. 瓦松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药, 2009, 40(6): 859-862.
[13] Schwingel L, Fasolo D, Holzschuh M, et al. Association
of 3-O-methylquercetin with β-cyclodextrin: complex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x vivo skin permeation
studies [J]. J Incl Phenom Macrocycl Chem, 2008,
62(1/2): 149-159.
[14] 张 祎, 葛丹丹, 薛 婧, 等. 火绒草黄酮类成分的分
离与结构鉴定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1, 28(3):
186-189.
[15] 程秀丽, 张素琼, 李青山, 等. 罗布麻叶中黄酮类化合
物研究 [J]. 中药材, 2007, 30(9): 1086-1088.
[16] 李春梅, 王 涛, 张 祎, 等. 中药黄蜀葵花化学成分
的分离与鉴定 (I)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0, 27(9):
711-714.
[17] 苑艳光, 王录全, 吴立军, 等. 刺五加茎的化学成分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2, 19(5): 325-327.
[18] Plisson F, Huang X C, Zhang H, et al. Lamellarins as
inhibitors of P-glycoprotein-mediated multidrug resis-
tance in a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 [J]. Chem Asian J,
2012, 7(7): 1616-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