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etermination of seven components in Forsythia suspensa by RP-HPLC

RP-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连翘中的7种成分



全 文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8 期 2013 年 4 月

·1043·
RP-HPLC 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连翘中的 7 种成分
付云飞,李 清,毕开顺*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16
摘 要: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连翘中咖啡酸、连翘酯苷 B、连翘酯苷 A、芦丁、金丝桃苷、连翘苷、牛蒡子苷元 7 种化学成
分的 HPLC 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 Inertsil ODS-3 C18(2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
乙腈-0.2%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 275 nm,体积流量为 1.0 mL/min,柱温为 30 ℃。结果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咖
啡酸、连翘酯苷 B、连翘酯苷 A、芦丁、金丝桃苷、连翘苷、牛蒡子苷元获良好分离,分别在 18.24~91.20、5.88~29.40、
132.60~663.00、8.34~41.70、1.96~9.80、7.60~38.00、11.34~56.70 μg/mL 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7.7%、
96.7%、102.6%、101.3%、93.2%、91.8%、96.7%,RSD 分别为 2.3%、1.4%、2.4%、2.2%、1.0%、1.0%、1.3%。结论 该
方法分离度好,简便快速,可用于同时检测连翘中 7 种成分的量,为连翘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连翘;连翘酯苷;咖啡酸;金丝桃苷;连翘苷;牛蒡子苷元;芦丁
中图分类号:R286.0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3)08 - 1043 - 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8.024
Determination of seven components in Forsythia suspensa by RP-HPLC
FU Yun-fei, LI Qing, BI Kai-shun
National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Quality Control Technolog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School of
Pharmacy,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HPLC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afferic acid, forsythoside A, forsythoside
B, rutin, hyperoside, forsythin, and arctigenin in Forsythia suspensa. Methods Th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an Inertsil ODS-3 C18
column (250 mm × 4.6 mm, 5 μm). The mobile phase was composed of acetonitrile and 0.2% phosphorie acid aqueous with gradient
elution.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75 nm. The flow rate was 1.0 mL/min at column temperature of 30 ℃. Results Cafferic
acid, forsythoside A, forsythoside B, rutin, hyperoside, forsythin, and arctigenin were well separated by this method, and showed a
good linearity in the ranges of 18.24—91.20, 5.88—29.40, 132.60—663.00, 8.34—41.70, 1.96—9.80, 7.60—38.00, and 11.34—56.70
μg/mL,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recoveries of the seven components were 97.7%, 96.7%, 102.6%, 101.3%, 93.2%, 91.8%, and 96.7%
and the RSD values were 2.3%, 1.4%, 2.4%, 2.2%, 1.0%, 1.0%, and 1.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ed method is
accurate, reliable, and could be use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e seven components in F. suspense, 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F. suspense.
Key words: HPLC; 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forsythoside; cafferic acid; hyperin; forsythin; arctigenin; rutin

连翘为木犀科连翘属植物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的干燥果实,按采收时期不
同,分青翘和老翘 2 种[1]。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
肿散结的功效,主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
瘰疬、小便淋闭等症,现代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呼吸
道感染,急性肾炎、肝炎、脑膜炎等疾病[2]。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连翘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3],
咖啡酸为 5-脂氧化酶抑制剂,具有止血、镇咳、祛
痰、抗肿瘤、抗氧化等功效[4];连翘酯苷具有显著
的抗氧化、抗微生物感染和清除自由基、减轻过氧
化损伤的作用[5];芦丁具有抗氧化、降低毛细血管
脆性与通透性等多种活性[6-7];金丝桃苷具有抗炎、
解痉、利尿、止咳、降压、降低胆固醇的功效;连
翘苷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排脓等功效,常用于风

收稿日期:2012-12-11
基金项目:2012 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项目(LT2012018)
作者简介:付云飞,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现代化。
*通信作者 毕开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现代化研究,Tel: (024)23986012 E-mail: bikaishun@yahoo.cn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8 期 2013 年 4 月

·1044·
热感冒;牛蒡子苷元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病毒、抗
肿瘤、抗 PAF 受体及钙拮抗活性[5,8]。《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中规定以连翘酯苷 A 和连翘苷为连翘药
材的测定指标,而文献报道的连翘药材质量控制最
多为 3~4 个指标成分[9-11],很难全面反映连翘药材
质量。本实验建立了同时测定连翘中 7 种化学成分
的 HPLC 法,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连翘的品质,为
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 1260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仪 ; Mettler
AB135-S 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KQ5200E 型
超声波清洗器。咖啡酸对照品(批号 MUST-
10112201)、连翘酯苷 B 对照品(批号 MUST-
11072503)、连翘酯苷 A 对照品(批号 MUST-
12071101)牛蒡子苷元对照品(批号 MUST-
11053001)均购自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质量分数为 98%;芦丁对照品(批号 100080-
200707)、金丝桃苷对照品(批号 111521-200303)、
连翘苷对照品(批号 110821-200610)购自中国食
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样品分别收集于陕西、福建、
湖南、河南、山西、山东,编号为 1~6,经沈阳药
科大学贾英副教授鉴定为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甲醇、乙腈(山东禹王化学试剂有
限公司,色谱纯),磷酸(天津凯信化学试剂有限公
司,色谱纯),实验用水为娃哈哈纯净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 Inertsil ODS-3 C18(2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
梯度洗脱,0~5 min,5%~15%A;5~10 min,15%~
20% A;10~20 min,20%~22%A;20~35 min,
22%~50%A;36~46 min,95%A。检测波长 275 nm,
柱温 30 ℃,体积流量 1.0 mL/min,进样量 20 μL。
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色谱图见图 1。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咖啡酸、连翘
酯苷 B、连翘酯苷 A、芦丁、金丝桃苷、连翘苷、牛
蒡子苷元对照品适量,分别用甲醇配制成质量浓度为
0.608、0.378、2.200、2.667、0.214、0.541、0.774 mg/mL
的对照品储备液。
2.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上述咖啡酸、连
翘酯苷 B、连翘酯苷 A、芦丁、金丝桃苷、连翘苷、
牛蒡子苷元对照品储备液适量,用 70%甲醇配制成

1-咖啡酸 2-连翘酯苷 B 3-连翘酯苷 A 4-芦丁
5-金丝桃苷 6-连翘苷 7-牛蒡子苷元
1-caffeic acid 2-forsythoside B 3-forsythoside A
4-rutin 5-hyperin 6-forsythin 7-arctigenin
图 1 对照品 (A) 与样品 (B) 的 HPLC 色谱图
Fig. 1 HPLC chromatograms of reference substances (A)
and sample (B)
质量浓度分别为 91.20、29.40、663.0、41.70、9.80、
38.00、56.70 μg/mL 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2.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连翘粉末(过 40 目筛)
约 0.4 g,精密称定,置 100 mL 具塞锥形瓶中,加
70%甲醇 50 mL,超声提取(功率 250 W,频率 33
kHz)20 min,加 70%甲醇补足损失量,经 0.22 μm
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精密量取混合对照品溶液 1.0、2.0、3.0、
3.5、4.0、5.0 mL,置 5 mL 量瓶中,加 70%甲醇定
容至刻度,摇匀,分别取 20 μL 进样,在上述色谱
条件下进行分析。以对照品溶液质量浓度为横坐标
(X),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计算
回归方程,结果见表 1。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量取混合对照品溶液 2.5 mL,置 5 mL 量
瓶中,加 70%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在上述色谱
条件下,连续进样 5 次,计算 7 种成分峰面积的 RSD
分别为 1.1%、1.7%、1.3%、1.5%、0.9%、1.2%、
0.7%,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定同一样品 6 份,按“2.2.3”项下方法
制备供试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析测定。咖
啡酸、连翘酯苷 B、连翘酯苷 A、芦丁、金丝桃苷、
连翘苷、牛蒡子苷元质量分数的 RSD 分别为 1.4%、
1.5%、0.7%、1.6%、1.8%、1.0%、0.8%。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t / min
A
B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8 期 2013 年 4 月

·1045·
表 1 回归方程和线性范围
Table 1 Regression equations and linear ranges
成分 回归方程 r 线性范围 / (μg·mL−1)
咖啡酸 Y=4.450 X+0.945 0.999 5 18.24~91.20
连翘酯苷 B Y=11.81 X+27.23 0.999 7 5.88~29.40
连翘酯苷 A Y=9.00 X+486.80 0.999 7 132.60~663.00
芦丁 Y=19.30 X+10.87 0.999 6 8.34~41.70
金丝桃苷 Y=29.03 X-3.691 0.999 6 1.96~9.80
连翘苷 Y=13.05 X+41.14 0.999 8 7.60~38.00
牛蒡子苷元 Y=14.51 X+40.52 0.999 7 11.34~56.70

2.6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分别于 0、2、4、8、12、24、48 h
进样分析,咖啡酸、连翘酯苷 B、连翘酯苷 A、芦
丁、金丝桃苷、连翘苷、牛蒡子苷元质量分数的 RSD
分别为 1.8%、2.5%、1.7%、2.3%、2.2%、1.4%、
2.6%,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48 h 内稳定。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连翘药材 6 份,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
对照品,按“2.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析测定,咖啡酸、连翘酯苷 B、
连翘酯苷 A、芦丁、金丝桃苷、连翘苷、牛蒡子苷
元质量分数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7.7%、96.7%、
102.6%、101.3%、93.2%、91.8%、96.7%,RSD 分
别为 2.3%、1.4%、2.4%、2.2%、1.0%、1.0%、1.3%。
2.8 定量测定
取 6 批连翘药材,按“2.2.3”项下方法制备供
试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析测定,每批样品
测定 3 份,以平均值为测定结果,结果见表 2。
表 2 供试品中 7 种成分的测定结果 (n=3)
Table 2 Determination of seven components in samples (n=3)
质量分数 / (mg·g−1) 编号 产地
咖啡酸 连翘酯苷 B 连翘酯苷 A 芦丁 金丝桃苷 连翘苷 牛蒡子苷元
1 陕西 5.171 2.367 73.75 3.147 0 0.700 8 5.226 3.672 0
2 福建 3.968 1.599 14.06 0.741 8 0.568 5 3.684 1.529 0
3 湖南 5.323 1.325 40.52 0.268 2 0.410 9 2.128 2.565 0
4 河南 5.492 3.196 84.10 0.905 0 0.599 2 3.399 1.500 0
5 山西 3.377 2.847 88.00 0.627 9 0.626 4 3.303 0.743 7
6 山东 7.457 2.704 72.80 1.578 0 0.648 3 4.580 2.932 0

3 讨论
本实验同时测定连翘中 7 种成分的量,能快速、
有效地控制其药材质量,较现有的其他方法更准确、
更全面。测定结果表明,连翘药材中连翘酯苷 A、
连翘酯苷 B、连翘苷的量均较高,它们都具有清热
解毒、抗菌抗炎等功效,是连翘的主要药理活性成
分。本实验所测 6 个产地的药材中,山西所产连翘
中的连翘酯苷 A 的量最高,福建所产连翘中的连翘
酯苷 A 量最低,而其他几种化学成分的量差异不明
显。不同产地的药材中连翘酯苷 A 量差异较大,这
可能与连翘的产地、采收期、用药部位、炮制方法
等条件有关。因连翘酯苷 A 为连翘主要药效成分之
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化学成分量的波动可能导
致药理活性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与其他药效成分相
互作用不同,从而影响临床用药效果,所以有必要
制定一种质量可控、安全有效的测定方法。
试验考察了回流提取、超声提取、索氏提取等
提取方式,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测定的质量分数高、
方法简便、省时,因此选用了超声提取方法;另对
其提取条件中的提取溶剂、提取溶剂的浓度、溶剂
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最终确定采用
70%甲醇 125 倍量超声提取 20 min。
试验考察了流动相甲醇-水、乙腈-水、乙腈-0.2%
磷酸水梯度洗脱,乙腈-0.2%磷酸水分离效果好、峰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4 卷 第 8 期 2013 年 4 月

·1046·
形佳,故选择为流动相;另外还分别优化了柱温(20、
30、40 ℃)和体积流量(0.8、1.0、1.2 mL/min),
结果表明在柱温 30 ℃,体积流量 1.0 mL/min 时基
线稳定,色谱图分离效果较好。
本方法简便、准确、结果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可作为连翘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S]. 一部. 2010.
[2] 靖 会, 李教社, 杨银京, 等. 不同部位、不同产地及
不同采集时间连翘中连翘酯苷A的含量测定 [J]. 陕西
中医, 2010, 31(10): 1406-1407.
[3] 张海燕. 连翘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J]. 中
药材, 2001, 23(10): 657-660.
[4] 黄 砚, 杨俊卿, 谢灵瑶. 咖啡酸对大鼠海马神经元铝
盐损伤的保护作用 [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 25(12):
1605.
[5] 刘文博, 李德朋, 张桂林, 等. 连翘酯苷药理活性研究
进展 [J]. 中国畜牧兽医, 2011, 38(7): 236.
[6] Menrz H. Differential in vitro anti-HIV activity of natural
lignans [J]. J Biosci, 1990, 45(11/12): 1215.
[7] 王 丽, 张 丽, 康文艺, 等. 芦丁清除 DPPH 自由基
分光光度法与微量法抗氧化活性研究 [J]. 中成药 ,
2009, 31(11):1785-1787.
[8] 张 杲, 李发荣, 段 飞. 不同采收期连翘叶中连翘
苷、连翘酯苷和芦丁的含量测定 [J]. 天然产物研究与
开发, 2005, l7(6): 790-794.
[9] 裴香萍, 张淑蓉, 闫 艳, 等. 不同采收期青翘中连翘
苷、连翘酯苷和芦丁的含量测定 [J]. 中国药事, 2011,
25(5): 438-440.
[10] 崔 洋, 王 巧, 张兰桐, 等. 河北道地药材连翘的高
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J]. 中草药, 2010, 41(2):
297-299.
[11] 刘 瑞, 张振秋, 李伟铭, 等. 连翘不同产地与不同炮
制品中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4):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