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细辛的内服用量与毒性



全 文 :[参考文献]
[1] 郭兰萍,黄璐琦,蒋有绪,等.苍术挥发油组分的气候主导因子
筛选及气候适宜性区划[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
888
[2] 郭兰萍,黄璐琦,蒋有绪.“3S”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
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7):1397.
[3] 郭兰萍,黄璐琦,阎 洪,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苍术道地药
材气候生态特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4):565.
[4] 黄淑娥,殷剑敏.“3S”技术在县级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万
安县脐橙种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2):271.
[5] 刘洪江,唐 川.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应
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33.
[6] 王 平.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自然灾害
学报,1999,8:21.
[7] 郭兰萍,刘俊英,吉 力,等.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
征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814.
[8] 魏建和,陈士林,魏淑秋,等.北柴胡适生地分析及数值区划研
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6):125.
Comparingofdiferentmethodsonhabitatadaptivedivisionof
Chinesematerialmedica
GUOLanping1,HUANGLuqi1,JIANGYouxu2,PANYaozhong3,ZHUWenquan3
SUNYuzhang1,ZENYan1,LVDongmei1,LIUXulong3,ZHANGQing3
(1.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2.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ChineseAcademyofForestry,Beijing100091,China;
3.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comparingtwokindshabitatadaptivedivisionofChinesematerialmedicawithdiferentmodels.
Method:ThehabitatadaptivedivisionsofA.lanceaaccordingessentialoilaccumulationwithtwokindspatern,modelpaternand
templatepaternwerecaridandcompared.Result:TwohabitatadaptivedivisionsofA.lanceamapsaccordingessentialoilaccumula
tionweregoten.Conclusion:BothmodelpaternandtemplatepaternwereeficientonhabitatadaptivedivisionofChinesematerial
medica,buttheyshoudbuusedwithdiferentprocessesdandbaseddiferentbackgroud.
[Keywords] division;geoherbs;A.lancea;model;GIS
[责任编辑 张宁宁]
[收稿日期] 20060407
[通讯作者] 常章富,Tel:(010)64963402,Email:changzhang
fu1@126com
细辛的内服用量与毒性
常章富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 临床中药系,北京 100102)
  中药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Fr Schmidtvar mandshuricum(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ieboldiMiqvarseoulenseNakai或华细
辛AsieboldiMiq的全草。对其用量与毒性的认识,是历
代医药学家争论不已的问题,今笔者不揣浅陋,也就此谈谈
自己的管窥之见。
1 用量考识
对于细辛的用量(成人每日的用量),《中国药典》将其
法定为不得超过3g[1]。此说引起了许多药学家的质疑,并
纷纷发表文章申述自己的见解。纵观这些文章,虽各有见
地,但仍有未尽之处。细辛的用量是如何沿革的,应该怎样
确定,到底以多少为好,笔者认为,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还须
从古本草方书文献的考证入手。
今考在宋代以前,本草著作及方书中均未见有关细辛用
量的专门论述。临床应用时,对其用量也与其他常用中药一
样,并无特殊要求,特别是汤剂更是这样。
汉代,细辛的用量无任何限制。如在东汉张仲景《伤寒
论》[2]中,含细辛的药方共有6个,其中细辛用量为6两的有
·1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1方,即乌梅丸;细辛用量为3两的有3方,即小青龙汤、当归
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细辛用量为2两的有1
方,即麻黄细辛附子汤;细辛用量为1两的有 1方,即真武
汤。在《金匮要略》[3]中,用细辛的药方共计13个,其中细辛
用量为6两的有1方,即乌梅丸;细辛用量为3两的有6方,
即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
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细
辛用量为2两的有4方,即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
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细辛用量为1两
的有1方,即赤丸方;细辛用量为 3分的有 1方,即侯氏黑
散。将上方中日用量未超过3g的丸散剂及相互重复者除去
后,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细辛日用量超过3g
的汤剂方共有16个。其中细辛的用量一般为2~3两,最少
为1两。按今之通行的古今度量衡换算法计算,东汉的1两
相当于今之公制1392g[4]。据此推算,《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汤剂方中细辛的一般用量为 2784~4176g,最低为
1392g,分别是今之细辛法定最大用量的45~12倍。
魏晋南北朝时期,细辛的用量不受限制。如在南朝宋齐
间,名医释僧师善用细辛,并著有《深师方》等书。在是书所
载的处方中,他曾多次使用细辛,用量多有超过。今据唐人
王焘《外台秘要》卷八与卷十[5]所引《深师方》,在治饮癖的
附子汤中细辛的用量为3两,在治肺气不足之咳嗽上气的补
肺汤中细辛的用量为1两半。按今之通行的古今度量衡换
算法计算,此时的1两相当于今之公制2088g。据此推算,
在上述《深师方》的2个汤剂方中,细辛的用量分别为6064
g和3032g,是今之细辛法定最大用量的202,101倍。
隋唐时期,对细辛的用量也基本上不加限制。今据孙思
邈《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中、下三卷[6]所载药方统计,
含有细辛的药方约有14个,除去丸散剂及外用方,内服的汤
剂方约有8个。其中,细辛用到1两的有1方,即卷二的用
于伤一月胎的安胎的补胎汤;用到1两半的有1方,即卷三
的治产后三至七日腹中瘀血未尽,绞痛强满,气息不通的生
地黄汤;用到2两的有3方,即卷三的治产后上气及夫人奔
豚气,积劳脏气不足,胸中烦躁,关元以下如怀五千钱状方,
以及治产后心痛的大岩蜜汤、治产后下痢黑散方;用到3两
的有1方,即卷三治产后腰痛咳嗽的羊肉杜仲汤。按今之通
行的古今度量衡换算法计算,此时的1两相当于今之公制
3730g。据此推算,在上述所列《千金方》的6个方中,细辛
的用量分别为3730,5595,7460,11190g。是今之细辛法
定最大用量的1243,1865,2487,3730倍。
到了宋代,临床医生习惯用煮散剂。所谓煮散剂,即指
在使用中药时,先将饮片研为粗(或细)末,再取药末加水煎
服。由于煮散剂所用的是药材的粗(或细)末,其所含成分
(包括有毒成分)的煎出率肯定会比等量饮片的煎出率高,故
用量自然会比饮片少,细辛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名医陈
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及临床经验,首先提出了细辛的用量
问题,并对细辛末的内服剂量提出了限制。其在《本草别
说》[7]中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
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闻平凉狱中尝
治此,故不可不记。”接着又指出,细辛“非本有毒,单以不识
多寡之用,因以有此”。意思是说,细辛之所以能毒死人,并
不是细辛有多大的毒性,而是过量使用所致。据《中药大辞
典》[4]与《中华本草》[8]考证,1钱匕比1方寸匕略小一些,约
为1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而1方寸匕的量,金石药相当于
2g,草木药约1g左右。据此推之,文中所说的半钱匕细辛,
即相当于今之公制03~035g。也就是说,细辛研末内服,
成人每次用量最大不可超过035g。
此后,历代医药学家在各自编著的本草著作中,对陈氏
提出的剂量极限意见不一,概之有如下几种。
一是坚持陈氏观点,仍沿用“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
之说。如明代王纶的《本草集要》[9]、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
·卷首·本草衍义补遗》新增补43种[10]、朝鲜的《东医宝
鉴》汤液篇[11]等。
二是支持陈氏之说,但将“半钱匕”改为“半钱”或“五
分”,即细辛内服不能超过五分,习称“细辛不过五”。较早
提出此说法的是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12],该书在卷二
细辛中云:“过半钱单服,令气塞命倾。”后世从此说者为数不
少,特别是江南医生大多坚持此说。其中,提出不能超过“半
钱”的还有明代李蓇的《医学入门·本草》[13]、李中梓的《雷
公炮制药性解》[14]、清代冯兆张的《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
症药性主治合参》[15]等;将半钱改为五分,提出不得超过五
分的有明代缪希雍的《本草经疏》[16]、贾所学的《药品化
义》[17],清代刘若金的《本草述》[18]、张璐的《本经逢原》[19]
等。
三是支持陈氏之说,但将“半钱匕”改为“一钱”,即细辛
内服不能超过一钱,习称“细辛不过钱”。首先提出此种说法
的是明代的李时珍,其在《本草纲目·卷十三》[20]细辛条引
录陈承之说时,将陈承的“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改为
“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按今之通行的古今度量衡换算
法,明代的1钱合今之公制373g,为陈承规定的最大用量
的1066倍。此后,从此说者又常疏忽“若单用末”之先决条
件,遂渐成“凡内服细辛均不宜超过一钱”之定论。如明代倪
朱谟的《本草汇言》[21]、李中梓的《本草征要》[22],清代蒋居
祉的《本草纲目择要》[23]、王翊的《握灵本草》[24]、汪昂的《本
草备要》[25]等。直至今天,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等权威性著作,均以此为依据,
将细辛的成人1日的最大用量定为3g,即市制1钱换算为
公制3125g后的近似值。
四是支持陈氏之说,将陈嘉谟《本草蒙筌》[12]之“不过半
钱”说与李时珍《本草纲目》[20]之“不过一钱”说合在一起,
并淡化“研末服”之先决条件。如清代严洁《得配本草·卷
二》[26]云:细辛,“其性极辛烈,气血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
·2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
虚气上壅,一时闷绝。”凌奂《本草害利·肝部药队》[27]云:
“细辛,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服过一钱,使人闷绝。因其气
厚而性烈耳。”
五是支持陈氏之说,但对具体用量不作限制,提出只能
少用,不可过用;或同时提出只能共享,不能独用。此观点始
于明末清初,如名医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卷三》[28]细辛条
云:“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享,而不能独用。
多用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可不慎欤?”之后,
虽也有人持此观点,但只云不可过用,而不提不能独用。如
清代中叶的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卷一》[29]细辛条云:“细
辛,味厚性烈。不可多用。”清代末年的吴其浚,在《植物名实
图考·卷七·山草类》[30]云:“细辛,过剂亦能致人气脱而
死。”
六是质疑陈承与李时珍之说,认为陈氏与李氏之说毫无
道理。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着名医药学家张隐庵,其
在《本草崇原·卷上》[31]细辛条按云:“细辛乃《本经》上品
药也,味辛臭香无毒,主明目利窍。宋元陈承谓:‘细辛单
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用此语忌用。
嗟嗟!凡药所以治病者也,有是病服是药,岂辛香之药而反
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能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
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之,伊黄之门终不能入矣。”张氏之说对后
世影响较大,直至今天中医药界不少名家及有识之士,特别
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临床工作者,都赞成这种说法。并在使用
细辛时,不拘于“不过钱”之说,更不接受“不过五”之论。
此外,当代名医张赞成先生在陈承观点的基础上,又提
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其在《科学注解本草概说》[32]中云:
细辛“用量:七分至一钱半,入煎剂。如为末服,不得逾五分
以上。”即指在将干品细辛研末内服时,用量应限制在15g
之内;而入汤剂虽可以超过此量,但也不宜超过45g。此说
被今之许多临床医生所接受,并指导临床用药。
与此同时,中医在临床实际应用细辛时,也并未完全遵
循陈承或李时珍提出的用量限制,特别是在汤剂中应用时更
是如此。据初步考证,就在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问世之
后,无论是官办药局还是民间医生,在使用细辛时都未能完
全遵循陈承提出的剂量(035g)限制。如官办药局的《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33],在卷一加减三五七散中,细辛的用量就
超过了035g。该方的原组成、用量及服法为:“山茱萸、炮
干姜、茯苓(去皮)各3斤,炮附子(去皮、脐)35个,细辛1斤
8两,防风(去芦)4斤。上为细末,每服2钱,温酒调下,食前
(服)。”除去方中不便计量的附子,余下5味药的总用量为
14斤8两,按每斤16两计算,即等于232两,而细辛的用量
却只有24两,占1034%。宋代的1两约合今之公制3730
g,按每两10钱计算,1钱约合今之公制373g,每服2钱约
合746g,内含细辛量为079g。若将35个附子的重量估算
为8两,细辛的用量约为074g,是035g的211倍。又如
许叔微的私著《普济本事方》[34],在卷一中含细辛的方共有
10个,其中属汤剂者7个,丸剂者2个,酒剂者1个。而在7
个汤剂方中,细辛的每次用量超过了半钱匕(035g)的就有
5个方。最大者是乌香散,细辛的用量为249g,是035g的
711倍;最小者是乌头汤,细辛的用量为084g,是035g的
24倍。在卷三的麻黄散中,细辛的每次用量为307g,是
035g的877倍;卷七的枳壳煮散与芎葛汤中,细辛的每次
用量分别为 306g与 207g,分别是 035g的 847倍与
591倍。
明代,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虽在使用细辛时小心谨慎,不
敢超越陈承与李时珍所提出的用量极限。但也有不少医生
在自己用药经验基础上,依据治疗需要而大胆超越陈、李所
提的用量极限。今考在《普济方》[35]所载来自于临床的汤剂
方中,就有超过者。如在卷四十四头门治头疼不已、诸药不
效的麝香芽散和芎隱汤中即含细辛,按原方所载剂量及今之
通行的古今度量衡换算法计算,在每次的服用量中,细辛的
用量分别为16g与309g,分别是陈承所定极限量035g
的457倍与883倍。更有甚者,在该卷治头痛的川芎羌活
散中,细辛的每次服用量为32钱,即1194g,是陈承所定
极限量035g的3411倍。
清代,名医陈世铎,虽极力主张细辛只可少用不可多用,
但在临床应用时他却不拘泥此说。如在其著作《石室秘录·
完治法》[36]中,有两张治头痛的汤剂方,方中所用细辛的用
量就分别为5钱和1两。按今之通行的古今度量衡换算法
计算,清代的1两相当于今之公制3730g。据此推算,其用
量分别为1865g与3730g,既超过了陈承035g之极限
量,又超过了李时珍的373g之界定量,而且还分别是今之
细辛法定最大用量的597倍与1194倍。
当代,临床医家,在复方汤剂中大量用细辛的临床报道
屡见不鲜。如北京市中医研究所肾病研究组治疗脾肾阳虚、
肺气失宣所致的水肿,细辛用量至6g。陈沅生治疗血栓闭
塞性脉管炎,细辛用量为 9g[37]。李介鸣等治病窦综合证
时,细辛用量为10g[38]。冯恒善在治关节炎的方剂中,细辛
的常用量为30~160g,有的患者内服长达半年之久,未见任
何不良反应[39]。何永田报告,在治疗痛证时,细辛的用量增
至15g方能奏效,部分病例需30g始获良效[40]。刘逢臣治
多种疼痛及咳逆上气证,细辛的每方用量为10~15g,取得
满意结果[41]。周玉朱治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缩窄
性心包炎等病时,每用细辛30~35g,疗效显着,且未见毒副
作用[42]。张玉连治三叉神经痛,每日用细辛20g[43]。曲家
珍等治慢性心律失常,细辛的用量每日最小6g,最大31g,
最佳治疗量为10~13g[44]。谢海洲认为,治顽固性头痛,细
辛每日用15g,而治顽固性痰饮咳喘,细辛的用量为12~15
g[45]。党铎治心动过缓,细辛的用量,少则 15g,多则 50
g[46]。陈邦芝治坐骨神经痛,以细辛为君,每方用量为10~
15g[47]。刘沛然“曾多次亲尝细辛生药药汁,体验并临床应
·3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用,终于冲破了‘半钱’限量的禁锢,解放了药量,解决了多种
疑、难、重、奇病证。”主张“细辛用量应按证权衡,重者重用,
轻者轻用,血者重用,气者轻用……有是病用是药、是量。”并
列举了亲手重用细辛治验的72例疑难重奇病证,方中细辛
的用量最小为12g,最大为200g,一般为15~90g,而且在入
煎时还均作后下处理[48]。总之,细辛的用量,特别是在复方
汤剂中的用量,超过1钱(3g)者大有人在,超过半钱匕(03
g至035g)者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小用量为6g,最大用
量为200g,分别是今之《中国药典》法定最大剂量的2倍与
6667倍。据此,有人认为:《中国药典》各版所规定的细辛1
~3g的用量,不能代表细辛在复方汤剂中的用量。复方汤
剂中细辛的用量不仅可以过钱,有时剂量还应偏大或超剂量
应用[49]。“细辛不过钱”的戒律可以逾越[50]。“细辛不过
钱”之说,只是细辛用量的特殊规律,而不是普遍规律,煎煮
的常用量应为9~15g[51]。
2 毒性识考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云其无毒,并列为可以补虚延年的
上品。此后,直至宋代的《本草别说》问世前,各代的主要本
草著作均从《神农本草经》之说,认为细辛为无毒之品。
如前所考,首先记载超量服用细辛能对人体产生毒害的
是北宋末年名医陈承的《本草别说》[7]。是书虽指出内服细
辛末超过半钱匕即可使人气闷塞不通而死,但也未云细辛有
毒。而是认为细辛“非本有毒,单以不识多寡之用(即用量的
多少),因以有此。”
《本草别说》的上述记载,引起了后世医家的注意。元末
明初医家徐彦纯在《本草发挥》[52]中对此作了响应,并将其
上升为理论。在该书卷一细辛条,徐氏明确指出细辛“味辛
温,有小毒”。
然而,对徐彦纯细辛“有小毒”之论,明代的官修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53]及代表作《本草纲目》[20]均不认可。如
《本草纲目》虽在细辛条发明项引述陈承之论,并云内服不能
超过1钱,但却未在性味项明确指出其有毒或有小毒。直至
明朝末年,徐彦纯的观点才被名医张景岳接受,其在《本草
正》[54]细辛条中明确指出:细辛“有小毒”。
从清代至民国,各家本草或有从徐彦纯《本草发挥》者,
或有从李时珍《本草纲目》者。
当代,从1963年至今,各版的《中国药典》均未云细辛有
毒。而《中华本草》[55]、《全国中草药汇编》[56]及各版高等医
药院校教材《中药学》等却均明确标出:细辛“有小毒”。
现代实验研究首先证明,细辛确有一定毒性,毒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成分来源于所含的挥发油。
继而发现,挥发油中的黄樟醚具有致癌作用[55]。最新研究
又发现,产于辽宁新宾、清原、桓仁、本溪、凤城及吉林、黑龙
江等七个地区的辽细辛,大多含有马兜铃酸[57]。而马兜铃
酸具有肾毒性,大量或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或中成
药,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58]。
又据临床报道,近50年来,被确认为因过量服用细辛而
引发中毒的报道仅有4例,其中第1例发生在1965年,一男
性患者,因头痛、牙痛,而煎服单味细辛,在80min内连服3
次,共服细辛5钱(1563g),末次药后40min,即出现头痛更
剧,且发胀;随即又见呕吐、汗出、烦躁不安、面色红赤、呼吸
急促(53次/min)、脉洪数(123次/min)、颈项强、瞳孔散大
等,体温405℃、血压170/130mmHg。70min后症状进一
步加重,出现神志、意识不清、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
、汗出運運、小便闭塞、少腹膨癃等[59]。第 2例发生在
1994年,一女性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证属寒痰型咳喘,而服
用含北细辛的小青龙汤加减方。首诊时,医生在方中用北细
辛3g,连续煎服2剂未见不良反应。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将
北细辛的用量加至8g,服药2h后,即出现咽麻、口干、面色
潮红、心跳加快、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60]。第 3例发生在
1995年,一女性患者,因双下肢关节疼痛半月证属寒痹,而服
用含有北细辛的独活寄生汤加减方。首诊时,医生在方中用
北细辛6g,煎服后无不适感;二诊因疼痛未除,在原方基础
上将北细辛的用量加至9g,当服至第2剂时,即导致急性心
衰,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动则加重,窦性心动过速,以及双
下肢浮肿等不良反应[61]。第4例发生在2001年,一男性患
者,因不慎误服细辛6g,于30min后出现头痛、烦躁不安、面
色潮红,并伴有呕吐胃内容物等不良反应。查体:体温373
℃,呼吸21次/min,心率 72次/min,血压 105/70mmHg,神
清,双瞳孔直径025cm,对光反射存在。腹平软,上腹部轻
压痛。余无异常[62]。4例因服用细辛而引发中毒的患者,均
经对症治疗而痊愈,无1例死亡。
上述的实验研究与临床报道,似乎印证了宋代陈承《本
草别说》的记载,支持了有小毒之说,值得引起重视。
然而,近年研究证明,随着细辛的品种、产地、采收期和
贮藏时间的不同,其挥发油的含量及油中毒性成分特别是黄
樟醚与马兜铃酸的含量均有差异,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这势
必也会影响其毒性。同时还证明,其所含挥发油特别是黄樟
醚的含量,随着煎煮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适当地延长煎煮时
间,能够有效地减缓甚至于消除其毒性[6365]。最新研究又证
明,在辽细辛的不同部位中,马兜铃酸的含量不同,其中地上
部分不含或较少含马兜铃酸,而地下部分却大多含马兜铃
酸。不同产地的辽细辛,其马兜铃酸含量也不同[57]。说明
其毒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得到缓解或消除的,应在动
态当中看待其毒性。
3 结语
31 在公元11世纪以前,各代医方本草文献,不但没有细
辛有毒或有小毒的记载,而且对细辛的用量,特别是在汤剂
中的用量无任何限制。
32 到了11世纪末,即北宋末年,随着煮散剂的应用,人们
在深入认识细辛的性能功效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对人体的不
良作用。首先记载因过量服用细辛末而对人体造成伤害的
·4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是北宋末年的陈承,首先对细辛用量提出限制的也是陈承。
他在《本草别说》中只是提出了细辛单用研末内服不能超过
半钱匕,而对细辛在复方汤剂等中的用量却未提出限制。
33 从北宋末年起,诸家本草对陈氏的见解,有的完全赞
成,有的却提出质疑加以反对。有的虽赞成但却改动了陈氏
所定的剂量,明代的陈嘉谟将“半钱匕”改为“半钱”,李时珍
将“半钱匕”改为“一钱”;清代严洁等主张将朱丹溪与李时
珍改动后的剂量分别作为常量与极量,并淡化“研末服”之先
决条件。有的却提出新见解,主张不确定具体用量,宜少用
而不宜多用,宜入复方用而不宜单用。
34 从北宋末年至清代末年,对陈氏、朱氏、李氏所确定的
细辛用量,临床医生在应用细辛时特别是在复方汤剂中应用
细辛时,完全遵循者虽不在少数,而超过者也大有人在。当
代医生在临床应用特别是在复方汤剂中应用细辛时,超过
《中国药典》法定细辛用量也大有人在,且在处方中的用量是
法定最大用量的2~6667倍,似有增大之趋势。
35 元末明初,在《本草别说》记载的影响下,医药学家对细
辛毒性有了认识,名医徐彦纯率先指出细辛有小毒。此后至
民国,诸家本草及临床医生对徐氏细辛有小毒之说,有的采
纳,如张景岳的《本草正》等;有的不采纳,如李时珍的《本草
纲目》等。当代,对细辛有小毒之说,《中华本草》、《全国中
草药汇编》及各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等均予采纳,
而各版《中国药典》却未采纳,值得商榷。
36 从1963年至今,各版《中国药典》虽将其剂量法定为
“1~3g”,而临床医生则往往提出反对意见,并在实际应用
中不接受此项法定剂量的约束,特别是以其加入复方汤剂时
更是如此。
37 实验研究证明,细辛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黄樟醚与马兜
铃酸等。临床也有4例因过量服用细辛而致中毒的报道,中
毒剂量为6~15g,远远超过了陈承所记载的中毒剂量(035
g)。其中毒症状虽明显突出,但经对症治疗均得以痊愈。似
乎印证了北宋末年陈承的记载,说明细辛具有一定毒性。
38 应在动态当中看待细辛的毒性,其毒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缓解甚至于基本消除。适当地延长煎煮时间能够有效
地减缓甚至于消除黄樟醚的毒性,提示若在汤剂中大量应用
细辛时,可用延长煎煮时间的办法降解对人体的毒害之性。
鉴此,笔者认为,上述考证说明细辛对人体有一定毒害,
这种毒害是因其偏性比较突出所致。现代中药学将有毒药
物分为大毒、有毒、小毒3级,各等级有毒药对人体的毒害程
度有特重、重、较重之不同。细辛对人体的伤害程度既够不
上特重,也谈不上重,而是较重,明代医生徐彦纯将其确定为
有小毒是比较客观的,《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各
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等承袭此说是有道理的,故建
议在修订新版《中国药典》时应标明细辛有小毒。
关于细辛的内服用量,笔者认为应在准确辨证的前提
下,根据剂型的不同来确定,而不宜简单地一刀切。若以其
研末入丸、散吞服,无论是单用还是配伍他药同用,则当谨
慎,仍以小于3g的剂量为宜;而入汤剂特别是入复方汤剂,
则可按临床治疗需要,酌情增加用量,一般以3~6g为宜。
并建议在今后编写新版教材与《中国药典》时,对细辛用量的
表述,也要采用汤剂用量与丸散剂量分述法书写。此外,笔
者还认为,由于细辛的性能功效常受品种、产地、采集季节、
贮藏时间,以及患者的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目前还
不能完全准确确定其有效剂量与极量,还有待于今后从多学
科入手,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为保证细辛的合理应用,笔者建议在临床使用细辛时,
首先要依据中医药理论准确辨别患者的病证,使所疗病证与
其性能功效完全相合;其次要选择适当的剂型,使所用剂型
既有利于发挥其疗效,又有利于消除其毒性;其三要依据临
床防治疾病的需要,以及其品种、产地和贮藏时间等因素,斟
酌用量,务求达到既收良效又不毒害人体之目的。其四是服
用含大剂量细辛的复方汤剂时,要适当延长煎煮时间,以减
少其毒性成分的含量,最大限度地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S]一部2005:159
[2]  张 机伤寒论讲义[M]李培生编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3
[3]  张 机金匮要略讲义[M]李克光编注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5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附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79:762
[5]  王 焘外台秘要[M]高文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141,188
[6]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5:16,72
[7]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张存惠增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64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第1
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2
[9]  王 纶古今医统大全·下册·本草集要[M]徐春甫编
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1:1162
[10] 方广辑丹溪心法附余·本草衍义补遗[M]中国中医科学
院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十五年姚文清刻本
[11] 许 浚东医宝鉴[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722
[12] 陈嘉谟本草蒙筌[M]王淑民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8:104
[13] 李 蓇医学入门[M]邓必龙校注南昌:江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8:276
[14] 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王晋三重订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7:130
[15]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M]田思
胜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59
[16] 缪希雍本草经疏[M]见:褚玄仁点注,吴中医籍·方药
·5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
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7
[17] 贾所学药品化义[M]铅印本卷11光绪30年
[18] 刘若金本草述[M]还读山房校刊本卷71810
[19] 张 璐本经逢原[M]见:黄斌校注本草名著集成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8:379
[20] 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
版社,1998:568
[21] 倪朱谟本草汇言[M]戴慎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5:61
[22] 李中梓医宗必读·本草征要[M]徐荣斋点校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4
[23] 蒋居祉本草择要纲目[M]见:珍本医书集成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4] 王 罖握灵本草[M]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康熙22
年刊本
[25] 汪 昂本草备要[M]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26] 严西亭得配本草[M]见:袁秀荣校注本草名著集成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8:510
[27] 凌 奂本草害利[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
[28] 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29] 吴仪洛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30]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
[31] 张志聪本草崇原[M]卷 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
[32] 张赞成科学注解本草概说[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6
[33] 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59
[34] 许叔微 普济本事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35] 朱 韉普济方[M]卷 1,卷 7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
[36] 陈士铎石室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
[37] 陈沅生当归四逆汤的临床运用[J]新医药学杂志,1978,
(3):7
[38] 李介鸣以细辛为主辨证论治病窦综合证14例观察[J]中
西医结合杂志,1983,(5):299
[39] 冯恒善重用细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0例分析[J]河北
中医,1984,(1):16
[40] 何永田 细辛止痛作用与剂量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
1984,(2):70
[41] 刘逢臣细辛用量与剂型关系[J]中成药研究,1983,(2):
41
[42] 周玉朱重用细辛举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3):
32
[43] 张玉连 “细辛不过钱”是一种误解[J]中国医药学报,
1986,(6):27
[44] 曲家珍细辛治慢性心律失常[J]中医杂志,1993,34(8):
454
[45] 谢海洲细辛用于顽固性咳喘及癫痫[J]中医杂志,1993,
(7):389
[46] 党 铎心动过缓,唯重细辛[J]中医杂志,1993,(7):390
[47] 陈邦芝细辛乌头汤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J]辽宁中医杂
志,1993,(7):318
[48] 刘沛然细辛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9] 张相会,董良杰复方细辛可过钱[J]北京中医,1995,(6):
36
[50] 赵锡忠从仲景用药剂量析当今细辛用量[J]国医论坛,
1995,(2):3
[51] 董良杰,王树明细辛用量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00,6(4):37
[52] 徐彦纯本草发挥[M]景印本见:朱大年历代本草文献
精华·第2册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
[53]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53
[54] 张景岳景岳全书·本草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178
[5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第3
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98
[56]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上册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563
[57] 吴艳蓉不同产地细辛中马兜铃酸的痕量检测[J]中药研
究与信息,2005,7(1):9
[58] 李泽民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引起肾脏损害[J]药品评价,
2005,2(2):142
[59] 降玉珉治愈过量服细辛引起中毒一例报告[J]上海中医
药杂志,1965,(8):封底
[60] 陈筱琴,王遂生细辛过量引起的心率失常1例[J]江苏中
医,1994,15(1):10
[61] 刘福礼 服过量细辛出现心衰 1例[J]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7):440
[62] 陈 坚细辛中毒1例诊治体会[J]黑龙江医药,2001,14
(4):310
[63] 贾传春细辛剂量古今谈[J]中医药学报,1989,(6):31
[64] 王智华,洪筱坤从细辛根末与全草煎剂所含挥发油及黄樟
醚的测定分析论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
志,1987,(9):2
[65] 王家蕊,闫山林煎煮时间对细辛疗效与毒性的影响[J]天
津医药,1999,11(1):31
[责任编辑 张宁宁]
·627·
第33卷第6期
2008年3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6
March,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