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综述 #
黄酮类化合物吸收 !分布和代谢的研究进展
吕 鹏 t o黄晓舞 u o吕秋军 t3
ktq军事医学科学院 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o北京 tss{xs~
uq解放军总医院 药品保障中心 o北京 tss{xvl
≈摘要 各种资料及相关实验表明 o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o有着很强的药理活性 o是
中草药的重要成分 ∀笔者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归纳和总结 o分别按胃 !肠和肝
脏几个主要吸收和代谢部位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进行介绍 ∀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 !分布和代谢的研究将为
开发黄酮类新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吸收 ~分布 ~代谢
≈中图分类号 u{xqx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zlt|2t|yt2sx
≈收稿日期 ussz2su2ts
≈通讯作者 3 吕秋军 oר¯}kstslyy|vuusto∞2°¤¬¯} ∏¯´ yy ¼¤2
«²²q¦²°q¦±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 !黄酮醇 !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
醇 !异黄酮 !二氢异黄酮 !查耳酮和花色素等 ∀目前发现的黄
酮类化合物已达 { sss多种 o其中已经确认结构的黄酮类化
合物有 w sss多种 ≈t ∀实验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
生理和药理活性 }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
疾病 o具有抗病毒 !抗菌 !抗癌 !抗氧化 !抗炎 !抗衰老和增强
免疫力等药理作用 o对该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途径 !分布
情况和代谢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 ∀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大大有助于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特
点 o对于黄酮类新药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此 o
笔者就目前国内外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 !分布 !代谢的
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1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
黄酮苷和苷元在体内吸收程度差异很大 ∀由于胃内具
有特殊的酸性环境和较小的胃黏膜吸收面积 o大多数药物吸
收较差 o只有少数弱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收 o如槲皮素 k ∏´¨ µ2
¦¨·¬±o黄酮醇 l∀ ≤µ¨¶³¼等 ≈u 研究表明 o把槲皮素 !异槲皮苷
和芦丁 k黄酮醇 l同时大鼠灌胃 k¬ªl给药 vs °¬±后 o槲皮素
有 v{h消失 o表明槲皮素在胃里就被快速的吸收 o而芦丁和
异槲皮素苷 k黄酮醇 l在大鼠胃被水解成苷元或被吸收 ∀对
比实验表明 o饮食中的黄酮苷元部分在胃里就可以被吸收 o
而苷却没有吸收 ∀在黄芪苷 k查耳酮 l及其苷元原位灌注结
扎胆管的 ≥⁄大鼠实验中 o实验结果表明黄芪苷及其苷元在
胃部有适量的吸收 o而在小肠和结肠处很少被吸收 ∀而黄芪
苷元在胃及小肠都有较好的吸收 o但结肠处吸收量相对较
低 o这表明胆汁能分泌黄芪苷并促进其苷元的吸收 ≈v ∀
小肠是绝大多数药物吸收的场所 ∀由于黄酮苷元具有
较大的疏水性 o可以通过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 ∀天
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糖苷形式存在 o实验表明黄酮苷中的糖
部分是决定黄酮苷在人体内吸收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
实验以 |名志愿者摄入含有下述 v种主要黄酮类物质的食
物 }槲皮素 !槲皮苷和芦丁 ∀实验结果表明 o槲皮素在血浆中
的最大血药浓度 kΧ°¤¬ l是槲皮苷的 us多倍 o而达峰时间
kΤ°¤¬l比槲皮苷快 ts倍 ∀但芦丁的生物利用度仅为槲皮苷
的 ush o表明槲皮苷主要的吸收部位在空肠 o而芦丁主要在
回肠去糖基后吸收 ∀ • ±¨ ÷ ≈w 等研究甲基化与非甲基化多
酚类化合物吸收性的不同 o采用人结肠腺癌细胞 k≤¤¦²2ul作
为体外肠吸收的模型 o以 z2甲基黄酮 !zowχ2双甲基黄酮 !xoz2
双甲基黄酮 !xozowχ2三甲基黄酮作为检测物 ~以 z2羟基黄酮 !
zowχ2双羟基黄酮 !xoz2双羟基黄酮 !xozowχ2三羟基黄酮作为
对照 ∀对比试验表明 }甲基化黄酮类化合物自顶侧至基底侧
的表观渗透系数 kΠ¤³³ouu1y ∗ uz1y ≅ tspy ¦°# ¶pt l是非甲基
类化合物表观渗透系数 kΠ¤³³ov1s ∗ z1{ ≅ tspy ¦° # ¶pt l的
x ∗ {倍 ∀非甲基类化合物较低的表观渗透系数与其在 ≤¤¦²2
u中的广泛代谢密切相关 ∀
使用富含花青苷的饲料 k如 o红桔 l喂养 ≥⁄大鼠 tu §
ku1{ °°²¯# pt # §pt lo同时对鼠原位灌流模型来研究花青
苷在胃及肠的吸收 ∀约 ush的红桔花青苷在胃吸收 o相对于
花青素 2v2葡糖苷 k¦¼¤±¬§¬¤±2v2ª¯∏¦²¶¬§¨ o≤¼v2ª¯¦l更多的花青
素 2v2yδ2丙二酰 2葡糖苷 k¦¼¤±¬§¬¤±2v2yδ2°¤¯²±¼¯ 2ª¯∏¦²¶¬§¨ o≤¼v2
°¤¯ª¯¦l在小肠吸收 ∀结果表明红桔汁中的花青苷在胃部及
小肠处被迅速吸收 o最后以原型及甲基化代谢产物的形式从
尿排出 ≈x ∀关于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吸收机制方面 o目前有两
种值得人们关注的可能机制 ∀ ≠ 小肠肠壁上皮细胞细胞膜
#ty|t#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的 ¤n依赖葡萄糖转运载体 k¶²§¬∏°2§¨ ³¨ ±§¨ ±·ª¯∏¦²¶¨ ·µ¤±¶2
³²µ·2¨ µo≥×tl可能参与黄酮苷类化合物在体内的转运 ∀虽
然最近几年该机制受到广泛的关注 o但除槲皮素 2wχ2Β2葡萄
糖苷 k ∏´¨ µ¦¨·¬±2wχ2Β2ª¯∏¦²¶¬§¨ o ±wχl和槲皮素 2v 2葡萄糖苷
k ∏´¨ µ¦¨·¬±2v2ª¯∏¦²¶¬§¨ o±vl≈y 外 o没有见到其他黄酮苷能被
≥×t转运的报道 ∀因此 o该机制对于其他黄酮苷类化合物
吸收是否起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存在于哺乳动物小肠
绒毛边缘的乳糖酶 2根皮苷水解酶 k ¤¯¦·¤¶¨ ³«¯²µ¬½¬± «¼§µ²2
¤¯¶¨o° l参与水解一部分黄酮苷类化合物 ∀ • ¬¯®¬±¶²±等 ≈z
和 ≥ ¶¨¬±®等 ≈{ 分别通过大鼠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证实了
°在小肠中能够水解大豆苷 k§¤¬§½¬±o异黄酮 l和 ±vo并
促进它们的吸收 ∀推测 °可能对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吸收
起重要的作用 ∀
以健康的志愿者和回肠造口术患者服用含芦丁的西红
柿汁 o收集超过 uw «的血及尿来研究芦丁在人体的吸收及其
代谢 ∀在健康志愿者血浆中检测到低浓度的异鼠李素 2v2葡
糖苷 ≈Χ°¤¬ kw1v ? t1xl ±°²¯ # pt o黄酮醇 和槲皮素 2v2葡
糖苷 ≈Χ°¤¬ ktu ? ul ±°²¯ # pt o黄酮醇 ∀ w «后血浆中出
现其代谢产物 o说明芦丁在大肠被吸收 ∀回肠造口术患者血
浆或尿中未检测到代谢产物 ∀使用一段完整的大肠而非回
肠造口术者做实验 o发现芦丁被分解代谢 o尿中出现 vow2二
羟基苯丙氨酸 !v2甲基 2w2羟基苯丙氨酸和 v p羟基苯丙氨酸 o
说明部分芦丁在大肠被吸收 ≈| ∀
2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分布
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 o故可推测其进
入体内分布较快 o范围较广 ∀
xozowχ2三羟基黄酮 k¤³¬ª¨ ±¬±l!麦黄酮 k·µ¬¦¬±o黄酮 l是
目前发现的有潜力的抗癌新药的有效成分 o蔡宏 ≈ts 等研究
发现将上述两种化合物以 vss °ª# ®ªpt喂食 ≤xz
ry鼠 xo
yoz §后 ov个时间点血浆中黄酮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ov §两
种化合物浓度分别在 ks1vv ∗ s1wxl ≅ tspy ±°²¯ # pt o
ks1s{ ∗ s1ttl ≅ tspy ±°²¯ # pt左右波动 o说明两种黄酮类
化合物的分布都在 x §达稳态 ∀同时发现肝与小肠中也有较
高的分布 o其中麦黄酮在肝和小肠中的浓度分别是 xozowχ2
三羟基黄酮的 t1vv倍和 u倍 ∀究其原因可能是两者的代谢
特点不同以及两者的理化特性不同而造成的 o其中 ¤³¬ª¨ ±¬±
的油水分配系数 k ²¯ª°l u1{zo·µ¬¦¬±的 ²¯ª° v1uw∀
灯盏花素 k¥µ¨√¬¶¦¤³¬±o黄酮醇 l是从菊科植物短葶飞蓬
Εριγερµ βρεϖισχαπυσk∂ ¤±·ql¤±§2 ¤½½的干燥全草 k又名灯盏
细辛 l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成分 ∀有实验表明把灯盏花素注
射进入血液后 o发现两者分布速度较快 o分布相半衰期很短 o
家兔为 t1v °¬±≈tt o家犬也仅为 z °¬±≈tu ∀两者的表观分布
容积也很接近 o约为 s1t # ®ªpt ≈ttotu ∀
小鼠 ¬ª给药以比较单一淫羊藿苷和复方中淫羊藿苷在
体内含量的分布情况 ∀结果发现单一淫羊藿苷在肾上腺的
含量较高 o提示肾上腺是其可能的最敏器官 ~而复方中淫羊
藿苷在肾上腺的含量更高 o说明复方中的其他成分对淫羊藿
苷分布到它的靶器官上有促进作用 ∀
¬≠≈tv 等研究葛根素 k异黄酮 l及其磷脂类化合物在大
鼠中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上的特征 ∀实验中 ≥⁄大鼠单剂量
口服 wss °ª# ®ªpt的葛根素或其磷脂类化合物 o在设定时间
采集血清样本 ∀葛根素及其磷脂类化合物灌胃后利用高效
液相色谱 k °≤l分析收集的组织样品 k心 !肝 !脾 !肾 !肺和
脑 l尿和粪便 ∀实验结果表明 o葛根素及其磷脂类化合物以
wss °ª# ®ªpt灌胃后 u种成分的药动学参数是不同的 ∀ u种
成分血清浓度 Τ°¤¬分别为 ks1{|w ? s1xutloks1wvx ? s1uytl
«o表明葛根素磷脂类化合物相对于葛根素在血清中更易被
吸收 ∀葛根素及其磷脂类化合物灌胃后两者的组织分布特
征是相同的并按以下组织顺序递减 }肺 !肾 !肝 !心 !脾和脑 o
但分布的数量是不同的 ∀服用葛根素磷脂类化合物后肺 !
肝 !心 !脑中葛根素的浓度比单用葛根素更高 ∀
≥⁄大鼠口服富含花青素的饲料后研究天竺葵色素 k花
色素 l及其代谢物的组织分布时 o利用 °≤和液相色谱 2质
谱联用 k≤ 2 ≥l检测天竺葵色素的吸收及血浆浓度 ∀检测
结果表明在口服 u «和 t{ «后所获得血浆及尿样品中均检
测到 Β2羟基安息香酸 k天竺葵色素的一种裂环产物 l∀强饲
u «后在肾与肝中主要的代谢产物葡糖苷酸化天竺葵色素浓
度分别达 s1x ±°²¯# ªpt os1tx ±°²¯# ªpt组织 ∀糖苷化的天
竺葵色素在脑与肺中均可检测到 o同时肺中也检测出葡糖苷
酸化天竺葵色素 ∀强饲 t{ «后各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糖苷化
的或糖苷酸化天竺葵色素 ≈tw ∀
在研究鼠口服槲皮素后其代谢产物的组织分布的实验中 o
使用含 s1wxh槲皮素的饲料喂养 y只 ƒvww鼠 y周 o利用 °≤
和 ≤2 ≥检测组织 !胃内容物 !小肠内容物 !盲肠内容物 !结肠内
容物 !肝 !肾和血浆中的槲皮素及其代谢产物 ∀胃肠道内容物中
含有 |wh ∗ tssh未被代谢的槲皮素 ∀槲皮素在胃肠道组织中
有 tt种不同的硫酸化 !葡糖苷酸化 !甲基化代谢产物 ∀其中
vuh在胃 o{{h在小肠 ouzh在盲肠 owyh在结肠 ≈tx ∀
3 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
3q1 黄酮类化合物在小肠与大肠的代谢
3q1q1 小肠中的水解反应 黄酮苷在小肠中的上述两种吸
收机制都有水解反应的参与 ∀有研究表明在小肠中黄酮苷
的水解主要由肠壁细胞完成 o而非肠道内容物 ≈ty ∀ ¨ ° ·¨«
等 ≈tz 研究确认了小肠黏膜中只有 °和广谱 Β2葡萄糖苷酶
k¥µ²¤§2¶³¨ ¦¬©¬¦2Β2ª¯∏¦²¶¬§¨ ±¨½¼° o¨
≥Βl参与黄酮苷类化合
物的水解 o并发现纯化的 °能够水解多种黄酮苷 o而那些
在小肠吸收较差的黄酮苷 ≈t{ 恰恰不是 °有效的催化底物
进而证明水解反应在黄酮苷小肠吸收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
人单剂量口服黄芪苷 k黄酮醇 l后其代谢的相关研究中 o黄芪
苷单剂量 kys °ªl口服施用于 us名健康志愿者 o利用高效液
相色谱 2质谱联用 k °≤ 2 ≥l检测到尿中有 w种代谢产物 o
但在血浆中仅检测到 t种 o利用质谱 k ≥lo核磁共振 k l
#uy|t#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和紫外 k∂ l确定其结构为黄芪苷 2y2Ο2Β2葡萄糖苷酸且在血
浆样品中黄芪苷作为母体药物浓度非常低而其代谢物浓度
相对较高 ≈Χ°¤¬ k{z1s ? u|1tl ±ª# ®ªpt o血浆 Τ°¤¬较迟
kz1{x ? t1yul «o且部分受试者药代学分布图呈双峰 o这表
明黄芪苷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其苷元 ∀继而在小
肠吸收 o后又在肠菌及肝细胞 µ相代谢酶催化下重又与葡萄
糖苷酸结合 ≈t| ∀
3q1q2 小肠中的结合反应 肠壁上皮细胞中存在葡萄糖醛
酸化酶 !硫酸化酶和甲基化酶等代谢酶 ∀黄酮类化合物进入
肠壁上皮细胞后 o被这些代谢酶催化生成葡萄糖醛酸 !硫酸
和甲基结合产物 o这些代谢产物一部分随血液进入肝脏做进
一步代谢转化 o而另一部分被排回肠腔 ∀ ≤µ¨¶³¼等 ≈tz 通过
大鼠小肠灌注槲皮素研究其代谢的情况 o在胆管插管排除胆
汁中的结合产物的情况下 o灌注液中检测有槲皮素结合产
物 ∀人体空肠原位灌注槲皮素 2vowχ2Β2二葡萄糖苷 k ∏´¦2¨ ·¬±2
vowχ2Β2ª¯∏¦²¶¬§¨ l o灌注液中则检测到槲皮素 2vχ2Β2葡萄糖醛
酸苷 k ∏´¨ µ¦¨·¬±2vχ2Β2ª¯∏¦∏µ²±¬§¨ lo但没有发现其他结合产物
和苷元 o推测槲皮素 2vχ2Β2葡萄糖醛酸苷可能易于排回肠道 ∀
3q1q3 大肠中的水解代谢 大肠中大量存在的厌氧菌产生
Α2鼠李糖苷酶 !Β2葡萄糖苷酶 !内 2Β2葡萄糖苷酶 !Β2葡萄糖醛
酸苷酶 !葡萄糖碳苷酶等多种糖苷酶参与水解黄酮苷类化合
物的各种糖苷键 o能水解 Ο2糖苷以及 Χ2糖苷 ∀
经胆汁排回肠道的结合产物也可以在大肠水解 o重新生
成苷元吸收入血 o形成肝肠循环 ∀ ∏µ¤等 ≈us 将槲皮素葡萄
糖醛酸结合产物混合物与肠道厌氧菌体外温孵 o发现 ts °¬±
后完全水解 o证明肠道菌丛分泌 Β2葡萄糖醛酸苷酶 o且具有
较高活性 ∀
3q1q4 大肠中的裂环降解 肠菌水解生成的黄酮苷元一部
分被大肠直接吸收 o另外一部分被进一步裂解 o产生小分子
酚酸类成分 o后者吸收入血 ∀裂环类型大致可分为 w种类
型 }≠黄酮和黄烷酮类 o生成 ≤y2≤v型酚酸 ~ 黄酮醇类 o生
成 ≤y2≤u型酚酸 ~≈ 黄烷醇类 o经苯基 2Β2戊酸内酯中间体生
成 ≤y2≤v型酚酸 ~…异黄酮类 o生成乙基酚衍生物 ≈ut ∀
另外 o¬±等 ≈uu 提出 或
环上含有甲氧基的黄酮类化
合物可能较难被肠道菌代谢 ∀他们将 tu种黄酮苷元汉黄芩
素 kº²ª²±¬±o黄酮 l!香叶木素 k§¬²¶° ·¨¬±o黄酮苷元 l!橙皮素
k«¨ ¶³¨ µ¨·¬±o二氢黄酮类 l!黄芩素 k¥¤¬¦¤¯ ¬¨±o黄酮 !桑色素
k°²µ¬±o黄酮醇 l!染料木黄酮 kª¨ ±¬¶·¨¬±o异黄酮 l!黄豆苷元
k§¤¬§½¨ ¬±o异黄酮 l!槲皮素 k ∏´¨ µ¦¨·¬±l!wχoxoz2三羟黄烷酮
k±¤µ¬±ª¨ ±¬±l!木樨草素 k ∏¯·¨²¯¬±o黄酮 l!山柰酚 k®¤¨ °³©¨µ²¯o
黄酮醇 l!芹菜素 k¤³2¬ª¨ ±¬±o黄酮 l分别在兔子 !大鼠和人的
粪便菌丛悬浮液温孵培养 o观察代谢情况 o发现汉黄芩素和
香叶木素在 v种粪便菌丛中均较难降解 o而它们的共同特征
是 或
环上含有甲氧基 ∀
3q2 黄酮类化合物在肝脏中的代谢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 o可将进入体内的药物转化
为代谢产物而最终排出体外 o即具有生物转化作用 ∀经消化
道吸收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其消化道代谢产物都将经门静脉
入肝脏进行代谢 ∀
3q2q1 氧化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可能像其他药物一
样主要经肝脏细胞色素 °wxs酶 k≤≠ °¶l代谢 ∀有实验研究了
µ²¦¯²µtuxwk多氯联苯中的一种 l2诱导和未诱导的体外大鼠
肝微粒体对 ty种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情况 o发
现 ≠
环是发生代谢反应的主要部位 o
环上没有或仅有 t
个羟基 o被代谢成 vχowχ2二羟基黄酮 o而 vχowχ2二羟基黄酮是
氧化代谢终产物 ~仅 wχ位的甲氧基可以被肝微粒体催化去
甲基 o而 vχ位的甲氧基则不能 ~≈ 代谢的程度主要取决于
2
环上羟基和甲氧基的数目和位置 ∀
µ¨¬±«²¯·等 ≈uv 对黄酮类
化合物在人源肝微粒体中的氧化代谢也进行了研究 o其代谢
规律与大鼠肝相似 ∀
3q2q2 结合反应 进入肝脏的原形药物或经过氧化等 ´相
反应后形成的代谢产物所含有的某些极性功能基团 k如羟
基 lo在各种催化酶的作用下和一些内源性物质发生偶联或
结合生成各种结合产物 o以达到去除活性 o降低毒性 o增加水
溶性 o易于排除体外等目的 ∀黄酮类化合物在肝脏的结合反
应有葡萄糖醛酸化 !硫酸化和甲基化等 ∀ µ¤§²¯¤·²等 ≈uw 用
离体肝脏灌注法研究芹菜素的代谢 o检测有两个单葡萄糖醛
酸结合产物 !t个单硫酸结合产物 !t个单葡萄醛酸单硫酸结
合产物 !t个双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 o但没有检测到氧化产物
木樨草素及其衍生物 ∀以上事实说明 o黄酮类化合物肝脏代
谢的主要途径是结合反应 o而不是氧化反应 ∀
综上所述 o可以得出大部分口服 k³²l给药的黄酮类化合
物 o在胃肠道内即发生代谢 !吸收 o进入体内的成分是其代谢
产物而不是其原形成分 ~对于静脉给药 o主要在肝脏里发生
生物转化反应 ∀黄酮苷在肠道中容易发生水解反应 o而黄酮
苷元在肝脏中易发生转化反应 ∀
4 结语
在我国中药复方制剂中 o很多以黄酮作为主要成分 ∀但
目前国内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研究尚处于
初期阶段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黄酮化合物的体
内分析方法 o对于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优选用药方案 !指导剂型改革和新药研究设计 !挖掘祖国传
统医药宝藏 !提高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 o推进中成药走向世
界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t º¤¶«¬±¤ ×q ׫¨ ¶·µ∏¦·∏µ¨ ¤±§ §¬¶·µ¬¥∏·¬²± ²©·«¨ ©¯¤√²±²¬§¶¬±
³¯¤±·¶≈ q ° ¤¯±· ¶¨o usssottv}u{zq
≈u ≤µ¨³¼ ∂ o ²µ¤±§≤o
¶¨¶²± ≤o ·¨¤¯q ± ∏¨ µ¦¨·¬± o¥∏·±²·¬·¶ª¯¼2
¦²¯¶¬§¨ ¶o ¬¶¤¥¶²µ³·¬²± ©µ²° ·«¨ µ¤·¶·²°¤¦«≈ q ªµ¬¦ƒ²²§
≤«¨ °o ussuoxskvl}yt{q
≈v פ¬°¬±ªo ÷ ∏¨ «∏¤± q ±√ ¶¨·¤·¬²± ²©·«¨ ¤¥¶²µ³·¬²± ° ¦¨«¤±¬¶°¶
²©¥¤¬¦¤¯¬± ¤±§¥¤¬¦¤¯ ¬¨± ¬± µ¤·¶≈ q °«¤µ° ≥¦¬o ussyo|xkyl}
tvuyq
#vy|t#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
≈w • ±¨ ÷ o • ¤¯¯¨ ×q ·¨«¼¯ ¤·¨§©¯¤√²±²¬§¶«¤√¨ªµ¨¤·¯¼ ¬°³µ²√ §¨¬±2
·¨¶·¬±¤¯ ¤¥¶²µ³·¬²± ¤±§° ·¨¤¥²¯¬¦¶·¤¥¬¯¬·¼≈ q ⁄µ∏ª ·¨¤¥⁄¬¶2
³²¶o ussyovwktsl}tz{yq
≈x ƒ¨¯ª¬± ¶¨≤ o פ¯¤√ µ¨¤ ≥q ¥¶²µ³·¬²± ¤±§° ·¨¤¥²¯¬¶° ²©µ¨§²µ¤±ª
∏¬¦¨ ¤±·«²¦¼¤±¬±¶¬± µ¤·¶≈ q
µ∏·µo ussyo|xkxl}{|{q
≈y • ²¯©©µ¤° ≥o
²¯¦®° o¯ §¨ µ°o ·¨¤¯q ± ∏¨ µ¦¨·¬± v2 2¥¨ ·¤2ª¯∏¦²2
¶¬§¨ ¬¶·µ¤±¶³²µ·¨§¥¼ ·«¨ ª¯∏¦²¶¨ ¦¤µµ¬¨µ≥×t ¤¦µ²¶¶·«¨ ¥µ∏¶«
¥²µ§¨ µ° °¨¥µ¤±¨²©µ¤·¶°¤¯¯ ¬±·¨¶·¬±¨≈ q ∏·µo ussuotvu
kvl}yvsq
≈z • ¬¯®¬±¶²± °o ¨¨ o ⁄∏³²±· ≥o ·¨¤¯q ¼§µ²¯¼¶¬¶¥¼ ¤¯¦2
·¤¶¨ ³«¯²µ¬½¬± «¼§µ²¯¤¶¨ ¬¶·«¨ ©¬µ¶·¶·¨³¬± ·«¨ ∏³·¤®¨ ²©§¤¬§½¨ ¬±
ª¯∏¦²¶¬§¨ ¶¥¼ µ¤·¶°¤¯¯ ¬±·¨¶·¬±¨ ιν ϖιτρο≈ q ÷ ±¨²¥¬²2·¬¦¤o
ussvovvkvl}uxxq
≈{ ≥ ¶¨¬±® o µ·¶≤o ƒ¤¤¶¶¨±2° ·¨¨µ¶ o ·¨¤¯q ±·¨¶·¬±¤¯ ∏³·¤®¨
²© ∏´¨ µ¦¨·¬±2v2ª¯∏¦²¶¬§¨ ¬± µ¤·¶ ¬±√²¯√ ¶¨ «¼§µ²¯¼¶¬¶ ¥¼ ¤¯¦·¤¶¨
³«¯²µ¬½¬± «¼§µ²¯¤¶¨≈ q ∏·µo ussvotvvkvl}zzvq
≈| ¤ª¤±¤·«
o ∏¯¯¨ ± • o ∞§º¤µ§¶≤ o ·¨¤¯q ׫¨ µ¨ ¤¯·¬√¨¦²±2
·µ¬¥∏·¬²± ²©·«¨ ¶°¤¯¯¤±§ ¤¯µª¨ ¬±·¨¶·¬±¨·²·«¨ ¤¥¶²µ¥·¬²± ¤±§° 2¨
·¤¥²¯¬¶° ²©µ∏·¬± ¬± °¤±≈ q ƒµ¨¨ ¤§¬¦ ¶¨o ussyowsktsl}
tsvxq
≈ts ²±ª≤¤¬o ⁄¤√¬§q
²²¦²¦®o ·¨¤¯q ׬¶¶∏¨ §¬¶·µ¬¥∏·¬²± ¬± °¬¦¨
¤±§° ·¨¤¥²¯¬¶° ¬± °∏µ¬±¨¤±§«∏°¤± ¬¯√ µ¨²©¤³¬ª¨ ±¬± ¤±§·µ¬¦¬±o
©¯¤√²± ¶¨º¬·« ³∏·¤·¬√¨ ¦¤±¦¨µ¦«¨ °²³µ¨√ ±¨·¬√¨ ³µ²³¨ µ·¬¨¶≈ q
≤¤±¦¨µ≤«¨ °²·«¨ µ°«¤µ°¤¦²¯o usszoyskul}uxzq
≈tt 李素华 o蒋雪华 o杨 强 o等 q灯盏花素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 q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oussvouskwl}y|uq
≈tu 蒋雪华 o李素华 o兰 轲 o等 q灯盏花素在家犬体内的药物动力
学 ≈ q药学学报 oussvov{kxl}vztq
≈tv ¬≠ o °¤± • ≥o ≤«¨ ± ≥ o ·¨¤¯q °«¤µ°¤¦²®¬± ·¨¬¦o ·¬¶¶∏¨ §¬¶·µ¬2
¥∏·¬²±o ¤±§ ¬¨¦µ¨·¬²± ²©³∏¨ µ¤µ¬± ¤±§³∏¨ µ¤µ¬±2³«²¶³«²¯¬³¬§¦²°2
³¯ ¬¨ ¬± µ¤·¨≈ q ⁄µ∏ª⁄ √¨ ±§°«¤µ°o ussyovukwl}wtvq
≈tw ∞¯ ²«¶¨± o ¤µ®¶o ∏«±¯¨ o ·¨¤¯q ¥¶²µ³·¬²±o·¬¶¶∏¨
§¬¶·µ¬¥∏·¬²± ¤±§ ¬¨¦µ¨·¬²± ²©³¨ ¤¯µª²±¬§¬± ¤±§¬·¶° ·¨¤¥²¯¬·¨¶©²¯2
²¯º¬±ª²µ¤¯ ¤¶°¬±¬¶·µ¤·¬²± ·²µ¤·¶≈ q
µ∏·µo ussyo|xktl}
xtq
≈tx µ¤©
o ° «¨² ≤o ⁄²¯±¬®²º¶®¬ o ·¨¤¯q ¤·ª¤¶·µ²¬±·¬±¤¯
·¬¶¶∏¨ ¶° ·¨¤¥²¯¬½¨ ∏´¨ µ¦¨·¬±≈ q ∏·µo ussyotvyktl}v|q
≈ty ° ·¨µ¬o פ±± µ¨ªµ¨± ≤o ²¯¶·
o ·¨¤¯q ¥¶²µ³·¬²±r° ·¨¤¥²¯¬¶° ²©
¶∏¯©²µ¤³«¤±¨¤±§ ∏´¨ µ2≤ ·¨¬±o ¤±§µ¨ª∏¯¤·¬²± ²©³«¤¶¨ ±¨½¼° ¶¨o
¬± «∏°¤± ¨∏±∏° ιν ϖιϖο≈ q ⁄µ∏ª ·¨¤¥ ⁄¬¶³²¶o ussvovt
kyl}{sxq
≈tz ¨ ° ·¨« o ° ∏¯°¥ • o
µ¨µ¬± o ·¨¤¯q ⁄ ª¨¯¼¦²¶¼¯ ¤·¬²± ¥¼
¶°¤¯¯¬±·¨¶·¬±¤¯ ³¨¬·«¨ ¬¯¤¯ ¦¨ ¯¯ ¥¨ ·¤2ª¯∏¦²¶¬§¤¶¨¶¬¶¤¦µ¬·¬¦¤¯ ¶·¨³
¬± ·«¨ ¤¥¶²µ³·¬²± ¤±§° ·¨¤¥²¯¬¶° ²©§¬¨·¤µ¼ ©¯¤√²±²¬§ª¯¼¦²¶¬§¨ ¶¬±
«∏°¤±¶≈ q ∞∏µ∏·µo ussvowuktl}u|q
≈t{ µ·¶≤o ≥ ¶¨¬±®¤o ƒ¤¤¶¶¨±2° ·¨¨µ¶ o ·¨¤¯q ׫¨ ·¼³¨ ²©¶∏ª¤µ
°²¬¨·¼ ¬¶¤°¤²µ§¨ ·¨µ2°¬±¤±·²©·«¨ ¶°¤¯¯¬±·¨¶·¬±¤¯ ∏³·¤®¨ ¤±§
¶∏¥¶¨ ∏´¨ ±·¥¬¯¬¤µ¼ ¬¨¦µ¨·¬²± ²©§¬¨·¤µ¼ ∏´¨ µ¦¨·¬± ª¯¼¦²¶¬§¨ ¶≈ q
µ∏·µo usswo|tkyl}{wtq
≈t| ≤«¨ ± ÷ o ≤∏¬o ⁄∏¤± ÷ o ·¨¤¯q °«¤µ°¤¦²®¬± ·¨¬¦¶¤±§ ° ·¨¤¥²2
¬¯¶° ²©·«¨ ©¯¤√²±²¬§¶¦∏·¨¯ ¤¯µ¬± ¬± «∏°¤±¶¤©·¨µ¤¶¬±ª¯¨²µ¤¯ ¤§2
°¬±¬¶·µ¤·¬²±≈ q ⁄µ∏ª ·¨¤¥⁄¬¶³²¶o ussyovwk{l}tvwxq
≈us ∏µ¤ o ¨¤µ¼ o • ¬¯¯¬¤°¶²± o ·¨¤¯q ± ∏¨ µ¦¨·¬±§¨ µ¬√¤2
·¬√ ¶¨¤µ¨ §¨ ¦²±∏ª¤·¨§¤±§¦²±√ µ¨·¨§·² «¼§µ²¬¼³«¨ ±¼¯ ¤¦¨·¬¦¤¦¬§¶
¥∏·±²·° ·¨«¼¯ ¤·¨§¥¼ «∏°¤± ©¨¦¤¯ ©¯²µ¤ιν ϖιτρο≈ q ªµ¬¦ƒ²²§
≤«¨ °o ussuoxskyl}tzuxq
≈ut ≠¤±ª ÷ • o ¤² o ¤·²µ¬ o ·¨¤¯q ·¨¤¥²¯¬·¨ ¤±¤¯¼¶¬¶©²µ
¦«¨ °¬¦¤¯ ¦²±¶·¬·∏¨ ±·¶²©·µ¤§¬·¬²±¤¯ ≤«¬± ¶¨¨ ° §¨¬¦¬± ¶¨≈ q tt¶·
§¨q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o ussv}wuq
≈uu ¬± ≠ ×o ¶¬∏≥ o ²∏≠ ≤o ·¨¤¯q ⁄ ª¨µ¤§¤·¬²± ²©©¯¤√²±²¬§¤ª2
¼¯¦²± ¶¨¥¼ µ¤¥¥¬·o µ¤·¤±§ «∏°¤± ©¨¦¤¯ ©¯²µ¤≈ q
¬²¯ °«¤µ°
∏¯ o¯ ussvouykxl}zwzq
≈uv
µ¨¬±«²¯·∂ o ©©²µ§∞ o
µ²∏º µ¨≤o ·¨¤¯q Ιν ϖιτρο ¬±√ ¶¨·¬ª¤2
·¬²± ²© ¦¼·²¦«µ²°¨ °wxs2° §¨¬¤·¨§ ° ·¨¤¥²¯¬¶° ²© §¬¨·¤µ¼ ©¯¤2
√²±²¬§¶≈ q ƒ²²§≤«¨ ° ײ¬¬¦²¯o ussuowskxl}ys|q
≈uw µ¤§²¯¤·² o ≤¤±¼√ ±¨¦2¤√¬¨µ ≤o
¤¶¯¼ °o ·¨¤¯q ·¨¤¥²2
¬¯¶° ²©¤³¬ª¨ ±¬± ¥¼ ¬¯√ µ¨³«¤¶¨ ´ ¤±§³«¤¶¨ µ ±¨½¼° ¶¨¤±§¥¼2
¬¶²¯¤·¨§³¨ µ©∏¶¨§µ¤·¯¬√ µ¨≈ q ⁄µ∏ª ·¨¤¥ ⁄¬¶³²¶o usswovu
ktl}x{q
Αδϖανχεσ ιν στυδιεσ ον αβσορπτιον, διστριβυτιον, µ εταβολισµ οφ φλαϖονοιδσ
∂ ° ±¨ªt o ÷¬¤²2º∏u o ∂ ±¬∏2∏±t
(t. Ινστιτυτε οφ Ραδιατιον Μεδιχινε, Τηε Αχαδεµ ψ οφΜιλιταρψΜεδιχαλΣχιενχεσ, Βειϕινγ tss{xs, Χηινα;
u. ∆επαρτµ εντ οφ Πηαρµ αχψ, Χηινα ΠΛΑ ΓενεραλΗοσπιταλ, Βειϕινγ tss{xv,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 ±·¼ ²©§¤·¤¤±§ ·¨¶·¶¶∏ªª¨ ¶·¨§·«¤·©¯¤√²±²¬§¶«¤√¨¶·µ²±ª³«¼¶¬²¯²ª¬¦¤¯ ¤±§³«¤µ°¤¦²¯²ª¬¦¤¯ ¤¦·¬√¬·¬¨¶q ± ·«¬¶
³¤³¨ µo ·«¨ ¤¥¶²µ³·¬²±o §¬¶·µ¬¥2∏·¬²± ¤±§° ·¨¤¥²¯¬¶° ²©©¯¤√²±²¬§¶¬± ª¤¶·¨µo ª∏·¤±§ ¬¯√ µ¨º µ¨¨ ¬±·µ²§∏¦¨§q ׫¨ µ¨¶¨¤µ¦«²©¤¥¶²µ³·¬²±o
§¬¶·µ¬¥∏·¬²± ¤±§° ·¨¤¥²¯¬¶° ²± ©¯¤√²±²¬§¶º¬¯¯ ³µ²√¬§¨ ·«¨ ²µ¨·¬¦¤¯ ¥¤¶¬¶©²µ§¨ √¨¯²³¬±ª± º¨ §µ∏ª¶²©©¯¤√²±¬²§¶q
[ Κεψ ωορδσ] ©¯¤√²±¬²§¶~ ¤¥¶²µ³·¬²±~ §¬¶·µ¬¥∏·¬²±~ ° ·¨¤¥²¯¬¶°
≈责任编辑 古云侠
#wy|t#
第 vu卷第 t|期
ussz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qvuo ¶¶∏¨ t|
¦·²¥¨ µo us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