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inical-mimetic research in animal models with syndrome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证候模型拟临床研究概念的形成及应用



全 文 :中医证候模型拟临床研究概念的形成及应用
刘建勋,李欣志,任建勋
(中国中医科学院 西苑医院 实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摘要]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性研究,结合有关中医证候模型的文献研究,分析现有中医证候模型研究中存在
的问题,提出中医证候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概念,并对其可能的应用价值进行评述。提倡用临床实验方法研究中医
证候的科学规律及其演化过程,并对病证结合模型动物进行中药干预,评价药物的对证候模型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构建符合中医药作用的特点药物评价技术及研究平台。
[关键词] 证候;疾病模型;拟临床研究;病证结合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14177205
[收稿日期] 2007122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0709001);国
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8B0106)
[通讯作者] 刘建勋,Tel:(010)62874049,Email:liujx0324
@sina.com
  研究人类或动物的疾病,应在获得带有相应疾病的模型
动物基础上,开展探索致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根据获得的相
关信息设计和确定最终诊治方案[1]。疾病模型动物(animal
modelsofdisease)是指根据诊断和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殊需
求,被用于研究的患有与人类类似疾病的动物。建立合理的
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研究病因和寻
求有效的治疗方案的有效途径。
实验动物模型由于条件可控性强,能突出实验因素,排
除非实验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误差,使实验结
论更具有可靠性,因而在现代医学中实验动物模型的运用更
为广泛和深入,同时也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提供了良
好的借鉴。中医证候模型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思
想指导下,运用脏象学说和病因病机理论,把人类疾病原型
的某些特征在动物身上加以模拟复制而成,是中医学人体
证候的具体再现。多年来许多学者有益的探索和思考[2],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已建立了 40多类中医证候的动物模
型[3]。遗憾的是,至今仍少有证候模型被广大研究者(包括
中医药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所认可并推广使用。
笔者复习近年来有关中医证候模型研究的文献,结合自
身研究体会,提出中医证候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概念,并对其
可能的应用价值进行评述。所谓证候模型的拟临床研究是
指采取系统全面的动物临床研究模式,以最大可能模拟中医
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使模型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最大可能的
符合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换言之,用临床实验方法研究中医
证候模型动物的疾病规律及其演化过程,并对模型动物进行
中药干预,评价药物的对证候模型的作用及内在本质,从而
构建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药物评价技术规范及研究平台。
1 以往证候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中医药作用的规律及特点 借助现代医学理论的
支持,研究者在疾病模型建立过程中或建成后,观察并检测
疾病模型是否具备中医证的特点(如寒热、虚实、阴阳、血瘀
等),即观察疾病在形成过程中证的演变过程及疾病模型成
立后表现的中医证型,进而确定某一特定的证候模型。如王
振涛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造成慢性心衰模型,以心率、
呼吸、力竭性游泳时间、心功能参数等模拟心气虚证候学特
点,成功制成了心衰大鼠心气虚病证结合模型[4]。类似的研
究还有倪量等[5]利用部分缩窄腹主动脉致大鼠心室重构,中
医证候表现有心气虚证及血瘀证的特点,而且心气虚证随着
病变的发展而出现并加重,逐渐表现为心功能的失代偿、力
竭性游泳时间的进一步缩短。这些模型复制方法均与特异
的、单一的病理变化相关联,都只反映临床病理的一个方面,
多无明显的临床病因学基础,与中医理论关系不大,难以体
现中医证候的特征,出现的病理状态很难等同于中医特定的
证候。
但是,过度强调偏重于塑造“证”之模型而忽略建立
“病”之模型,将严重阻碍动物模型的研究工作,进而直接影
响到水平的提高,所以今后应大力倡导在中医病证理论指导
下,进一步深化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6]。既可用现代医学方
法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造模,亦可通过现代医学方法复加
中医传统病因塑模,既可病证同塑,亦可先病后证。这样,不
仅增加了模型变量,为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而且更符合临
床实际,能更准确地阐明中医理论,并保留中医传统理论体
系之精髓,进而揭示证的实质。
1.2 忽略动物与人的沟通差异 中医四诊是证候辨别的基
础,所谓“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四
诊合参,以别病证。动物与人在证的方面缺乏沟通的语言,
·2771·
第33卷第14期
2008年7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4
July,2008
即客观的病理生理基础,它既是衡量证的标准,又是真正反
映该动物模型准确性的依据。中医证是从临床实践中概括
出来的,其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人和动物之间存在极大的
种属差异。临床上对证的诊断和确定是靠望、闻、问、切四诊
来进行的,这在动物难以表达。仅仅一个望诊,也很难从外
形上得到人身上所能得到的信息。更不要说动物对某一特
定因素的反应性和敏感性与人的差异了。由于上述差异,在
制作动物证模型时就更需要尽可能充分地与临床相应证模
型的语言沟通。
至于这个问题的克服,可以通过对动物自身信息特征的
挖掘,寻找四诊范围内人和这些动物的联系与相似性,找出
相应的替代指征,反映动物致病病机的外在表现。既然中医
可以通过对复杂的人的观察、归纳、推理、思辨,总结临床经
验,形成中医自身的体系,对于更为简单和低等的动物,应该
能通过观察、归纳、推理、思辨,总结出它们的信息特征。关
键是引入动物学和实验动物学的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中
医基础理论的专业训练,使之和中医研究者互动,问题将逐
渐解决。
1.3 完全照搬西医研究模式 中医学讲求整体,四诊合参,
从病辨证。而西医强调微观辨病,通过疾病的外观表现及其
特定的客观病理改变来探求深层次的致病因素。西医不同
的疾病可能属于中医相同的证候,而西医相同的疾病在不同
的发展阶段也可能属于中医不同的证候。中医的证候也不
仅仅是几个症状的简单相加,而是对病因病性、邪正盛衰等
疾病本质的集中概括。因此,将西医的实验性微循环障碍、
血栓等动物模型不加变革地直接移植为中医的血瘀动物模
型是值得商榷的。再比如,本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
心外膜心电图[7],用于犬急性心肌缺血研究,该方法应用至
今[8],而且被列入国家中药新药胸痹心痛评价指导原则,为
我国中药抗心肌缺血的研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不可
否认,该模型是一种急性模型,而且需要开胸,破坏了胸腔内
环境的稳定。该模型忽略了缺血性心血管病多伴有动脉粥
样硬化的慢性过程,也不是一种符合中医临床胸痹心痛
“证”的动物模型。当然,借用西医动物模型进行中药药理
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但它对中医证候实质、中医理论
的深入研究价值有限。
1.4 缺乏有效的验证手段 动物模型研制成功后,应对其
正确性、可靠性进行检验以便于在实验中推广应用,现在研
究者用方药反证法来验证动物模型的正确性[9]。如模型动
物服用四君子汤后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测指标明显好转,并
恢复正常,就证明了此模型为脾虚证,否则就不是脾虚证。
也有部分学者提出方证相应研究,应用传统中医方药对病证
结合模型进行治疗,同时根据辨证论治的理论,对其疗效进
行观察,是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评价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反证
方法[10]。朱丽红[11]通过给大鼠喂食高脂饲料并以脂肪乳
液灌胃,致痰浊病理产物形成,从病因学的角度模拟痰浊内
生的发生;开胸行冠状动脉结扎阻断血液,加重瘀血内停。
而且采用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进行方证相应的研
究,为该模型的成功复制提供了重要的反证依据。但是既往
方证相应的研究尚缺乏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处理,因
此利用此方法解释和反证模型的成功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2 证候模型拟临床研究的必要性
2.1 病证结合研究的需要 中医临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辨
证论治,强调疾病的动态变化。证候只有在疾病状态下才能
够被放大,才能够被更清晰地观察,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证
候动物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12]。强调证候模型拟临床研
究,注重塑造病证结合模型,可以使许多模糊的繁杂的因素
变得相对明晰,且易于控制,而且更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引
入中医证候模型的拟临床研究,可以临床为基础,首先筛选
模型研究的病机特异性指标,其中包括中医证候参数,后期
模型制备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复制、研究上述特异指标的变化
规律及对模型成功建立的贡献度。这样得出的病证结合模
型的生物学基础参数就不会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当
利用已经制备完善的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治疗干预,或对中药
新药进行评价时,就可以借鉴这些特异性指标进行研究。
2.2 中医药评价平台建立及自主创新中药新药研发的需要
 我国已基本建立中药新药研发的药效学评价技术体系和
研究平台,这些平台中的动物模型大多只强调疾病的研究,
因此所采取的评价方法也是来自于动物实验方法,而不是直
接可转化为中医临床的研究评价方法,这不能满足国际上要
求的实验研究的可转化性(translational)。从临床出发,选择
临床适应的疾病模型,采用临床试验的方法筛选疾病模型研
究的特异性指标,用这种评价方式对病证结合的疾病模型进
行研究,搭建真正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平
台,深入研究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推进我国自主创新中药
的发展。
2.3 能够保护动物应有的福利 以往的文献中,未见中医
药研究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在中医证候模型的发展中,同样
要关注实验动物福利,避免造成实验动物福利的减弱,在实
验过程中强调爱护和科学应用实验动物,在可能条件下最大
限度地避免因科学活动给动物造成的疼痛、痛苦。建立与动
物实验具有同等说服力的体外实验方法,优化动物实验技
术,在符合科学原则的条件下减少动物使用量,是切实保护
实验动物福利的具体体现[13]。用拟临床实验方法研究中医
证候模型动物有利于保护动物的福利,是一个有机的结合点
和平衡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动物资源,以尽可能小的创
伤获得目标参数,从而降低动物的痛苦。
3 拟临床研究的原则及方法
首先模型动物的选择要根据临床需要,尽量选择与人类
接近或相似的物种。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动物体内模拟临床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家兔为食草性动物,几乎无脂质代谢
能力,与杂食性且具有脂质代谢能力的人相比,差异较大;同
·3771·
第33卷第14期
2008年7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4
July,2008
时家兔冠脉循环与人体相差较大,而且冠脉侧支循环较人心
脏丰富。因此,家兔就不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模型的
首选物种。
其次,选用无创的或者微创的手段获取有价值的实验数
据。临床研究十分注重数据获取过程中患者的接受程度和
依从性,这值得动物模型研究者借鉴。以往心肌缺血动物的
模型的建立多采用开胸法进行,这种方法操作复杂,而且动
物胸腔被打开,这就破坏了原有胸腔环境的稳定性,直接影
响模型动物的生存状态。
最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也应最大可能的符合疾病实
际的发展演变过程。用于冠心病研究的动物模型很多,常用
的有冠脉结扎法、药物诱发心绞痛法(垂体后叶素、异丙肾上
腺素)以及物理性动脉收缩法(Ameriod收缩环、水收缩环)
等。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期及一定程度上都对心血管疾病的
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这些方法本身都存在不
足[14]。如单纯的冠脉结扎无法真实反应动脉硬化性疾病的
病理生理过程,与心肌缺血临床发病机制尚有很大差异;冠
脉狭窄模型中开胸手术带来的胸腔内环境破坏和感染等并
发症仍困扰研究者,而且,这种机械性、物理性的缩窄并不符
合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慢性渐行性血管狭窄
或堵塞所致的慢性低血流灌注的病理过程。
如何操作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拟临床研究?为解释
清楚,笔者试举一例来进行论述。2005年提出疾病模型动
物拟临床研究的基本概念,并对自体血栓法制备小型猪心肌
缺血模型进行系统的拟临床研究[15]。小型猪冠脉系统与人
类接近的特点,而且侧支循环少,对缺血性损伤敏感[16],本
实验室曾利用小型猪在国内首次建立电刺激猪冠脉血栓形
成诱发心梗模型[17]。电刺激后小型猪局部冠脉内形成阻塞
性血栓,血栓形成时间平均为(273±94)min,形成的血栓
与人体冠脉血栓相似,其主要成分为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
和纤维蛋白等。本研究以中国实验小型猪作为研究对象,采
用心导管介入技术,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注入自体血栓,制
备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
本实验选择体表30体表心电图、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
及超声心动指标考察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及心功能变化,
综合评价心肌缺血小型猪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选择
冠脉造影等指标考察冠脉阻塞的程度。而没有采取以往常
用的方法,如试验终点处死动物,取下心脏,计算心肌梗死区
面积的方法[18]。结果发现,模型组注射自体血栓后即刻冠
状动脉前降支(LAD)造影显示血栓注射部位以下血管堵塞;
造模6d后,LAD仍处于阻塞状态;体表心电图标测显示模
型组心肌缺血程度(∑ST)及心肌缺血范围(NST)均明显
高于假手术组;造模6d后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模型组
各项参数均明显降低,这些表现与临床疾病的特征相吻合。
本研究是在不开胸的前提下,首次应用介入技术建立稳
定的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既能使其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相
似,更满足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法不需开胸等复杂手术,不
需结扎冠状动脉,避免手术创伤对动物造成重大伤害、打击,
可保持胸腔内环境稳定。更可贵的是,本方法可进行慢性试
验,术后观察数日、数周或更久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中药长
期治疗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已利用该模型对自主研发的
心血管药物双参宁心胶囊进行了系统研究[1920],为模型的
进一步完善及药物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病证结合模型拟临床研究方面,本实验室也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如采用不可预知的慢性应激刺激方法成功建立
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而且初步分析了多因素刺激引起的大
鼠神经内分泌变化、精神行为的反应及其对循环系统功能改
变的机制[21]。现在本实验室以冠心病为切入点,通过血瘀
证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将中医证候表现与实验客观指标变化
进行相关性分析,总结证候表现规律及特异性指标变化,在
此基础上,进行前瞻性临床设计,并进一步将临床研究中反
映的证候表现及特异性指标在疾病模型动物进行研究。在
证候和疾病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冠脉介入法球囊拉伤冠
状动脉内皮复合高脂饲料喂养的方式,在实验小型猪体内建
立新的冠心病痰瘀互结与瘀血阻脉2个常见证型的动物模
型;采用证候客观化评分的方法模拟动物在中医证候四诊表
现方面。并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系统评价研究,以建立病
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拟临床评价方法。本研究突出了临床观
察与实验研究的结合,缩小了模型动物的客观表现与血瘀证
实际临床表现的差距,从而保证了所复制冠心病证候动物模
型的客观、与临床的相关性。参见图1。
图1 病证结合模型拟临床研究模式示意图
4 结语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应以证为纲,以中医临床为准,如果
脱离了中医药理论指导,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建
立满足中医研究所需的证候模型,推广应用,则可以搭建符
合中医临床特点的中药及其复方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实验
方法和操作规范,达到模型检测手段规范、先进、可靠,实验
数据客观、准确、真实、可重复。在此过程中,应借鉴吸收以
往研究的不足,勇于探索求新,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使
中医药理论成为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理论,而且中医药科技
也要迈入世界医药科技的前列,提高中药的技术含量和科研
·4771·
第33卷第14期
2008年7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4
July,2008
水平,增强中药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当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证候模型的创立与发展需要
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拟临床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弥补以往证候模型研究脱离临床的不足,可以较综合、
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医证候的本质。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只
能采用“拟”临床的手段和技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动物
模型临床研究,因为,就目前而言,中医四诊合参的许多内涵
仍然无法在动物体内模拟,比如“望而知之”的神、比如“心
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脉诊,等。在此情况下,研究者应借助
多学科的力量,交叉合作,综合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数
据和证据。
另外,证候模型研究应尊古而不泥古。笔者提出采用
“拟临床”手段研究疾病模型就是对证候本质探索的一种有
益的尝试,证候模型的建立不仅能验证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
实质内涵以及科学性,又能发现新问题,探求新规律,实现宏
观和微观、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结合,从而丰富和创新中医基
础,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与中医临床研究相互
补充,为中医理、法、方、药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提供科学客观
的依据,使中医药理论及产品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杨 婷,陈清轩.疾病模型动物简介[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
理,2005,22(2):32.
[2]  杜力军,周金黄,邢东明.从中药新药研究对证动物模型的
思考[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0,10(1):23.
[3]  邢建华,翟红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近况[J].中国疗养
医学,2007,16(2):68.
[4]  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益气法及其方药治疗心衰
大鼠心气虚证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
(1):21.
[5]  倪 量,王硕仁,吴爱明.部分缩窄大鼠腹主动脉致心室重构
动物模型的病证结合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30(4):256.
[6]  田 松,雷晓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现状的思考[J].天
津中医药,2004,21(3):188.
[7]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基础研究室药理组.心外膜心电图
方法的改进[J].新医药学杂志,1978,11:53.
[8]  LiuJX,LiXZ,CongWH,etal.EfectsofCorocalmonacute
myocardialischemiainanesthetizeddogs[J].ChinJIntegrMed,
2007,13(3):206.
[9]  徐海波.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山东中医
药大学学报,1999,23(5):338.
[10] 陈小野.证候动物模型诊断依据的设想与评价[J].中国医药
学报,1987,2(1):50.
[11] 朱丽红,汪克明,王宗殿,等.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复
制方法的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4):346.
[12] 刘 涛,王 伟.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思索[J].中华中医药
杂志,2006,21(9):550.
[13] 陆国才,姜 华,袁伯俊.新药评价教学中应贯穿动物福利思
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43.
[14] CamiciPG,WijnsW,BorgersM,etal.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ofchronicreversibleleftventriculardysfunctiondue
tocoronaryarterydisease(HibernatingMyocardium)[J].Circu
lation,1997,96:3205.
[15] 刘建勋,于 震,李欣志.疾病模型动物拟临床研究概念的形
成及应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207.
[16] HughesGC,PostMJ,SimonsM,etal.Translationalphysiolo
gy:porcinemodelsofhumancoronaryarterydisease:implica
tionsforpreclinicaltrialsoftherapeuticangiogenesis[J].JAppl
Physiol,2003,94(5):1689.
[17] LiuJX,ShangXH,FuJH,etal.Efectsofrecombinant
staphylokinaseoncoronarythrombosisinChineseexperimental
miniatureswine[J].ActaPharmacolSin,2002,23(6):509.
[18] 李欣志,刘建勋,尚晓泓,等.重组纳豆激酶对小型猪冠状动
脉血栓的溶解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8):589.
[19] 刘建勋,于 震,李欣志,等.双参宁心胶囊对心导管介入血
栓法制备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
杂志,2006,26(8):728.
[20] 于 震,刘建勋,李欣志,等.双参宁心胶囊对小型猪介入性
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6):
1695.
[21] 任建勋,林成仁,王 敏,等.多因素整和建立气滞血瘀证动
物模型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210.
Definitionandapplicationofclinicalmimeticresearchin
animalmodelswithsyndromesofChinesemedicine
LIUJianxun,LIXinzhi,RENJianxun
(ExperimentalResearchCenter,Xiyua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 OnthebaseofreviewingthecurentliteraturesconcerningtheanimalmodelswithsyndromesofChinesemedicine
andinvestigatingtheepresentstateofthesyndromemodels,theauthorshaveputforwardadefinitionthatresearchofanimalmodels
·5771·
第33卷第14期
2008年7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4
July,2008
withthesyndromesofChinesemedicineshouldbecombinedwithclinicalmethods,andcommentedthepotentialapplication.Furtherit
wassuggestedthatclinicalmethodsshouldbeusedintheexplorationofscientificprinciplesandtheprogressesonsyndromesofChinese
medicine.Inaddition,interveneandevaluationofChineseherbalmedicineinanimalmodelwithintegrateddiseasesandsyndromes
shouldbeemphasizedtoestablishaplatformwithspecialpropertiesofTCM
[Keyword] syndrome;diseasemodel;clinical-mimeticresearch;disease-syndromecombination
[责任编辑 古云侠]
[收稿日期] 20071228
[基金项目] 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3DIAT
J03112)
[通讯作者] 张瑞贤,Tel(010)64052170,Email:zhang_ruix
ian@sohu.com
汉代药材产地概貌
张瑞贤1,王 婧2,张 卫1,张慕群1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2.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摘要] 汉代的基本行政区划为十三州。历代文献中记载汉代药物产地的著作很罕见,本研究从众多文献中
筛选出仅存的记载药物产地的文献———《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范子计然》,将其药物按产地归类,试图勾画
出汉代药物产地区划的大致面貌。
[关键词] 汉代;中药;药材产地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14177606
1 汉代的行政区划
汉初的行政区划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即中央集权的
郡县制和封建诸侯制并行。郡国的设置,并不是按照地域的
大小划分,而是偏重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区域,重中原及以东
地区,轻南方和西部,前者布局稠密而幅员小,后者则相反。
如今天河南省相当于当时的河南、河内、陈留、颖川、汝南、南
阳郡和弘农郡的一半,而当时的会稽郡相当今江苏、浙江、福
建三省地,西域都护府则等同于今新疆全境及西至中亚的巴
尔哈什湖。
西汉的郡国,大致可分作三辅郡、普通郡、边郡、诸侯王
国4种类型 103个郡国,和 1个与郡国同级的特别行政
区———西域都护府。随着郡国不断增多,武帝年间为了进一
步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在
郡国之上设立了冀、兖、青、徐、扬、荆、豫、幽、凉、并、益、朔
方、交趾等13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西汉晚期王莽专权
时,于元始5年(公元5年)改西汉13州刺史部为12州,废
掉朔方合入并州,改凉州为益州,改交趾州为交州。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建制一如西汉,虽有所变化,但很小。
主要变化有:国都东迁;原来作为监察区性质的刺史部变成
一级行政区;原司隶校尉部降为州,失去了原来的地位。
2 秦汉以来关于药物产地的认识
人们很早就对物品的出产有了兴趣,在《山海经》、《禹
贡》中就有许多动物、植物、矿物产地的记载。汉代的《神农本
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某些药名如阿胶、代赭石、巴
豆、蜀漆等似乎是对产地的说明,可能是对道地药材的早期认
识。这类药名在武威汉代医简和居延汉代医简中也有存在。
更早的马王堆古医书中,也已有了清晰的药物产地记载,如:
“×谷名有泰室、少室,其中有石,名曰骈石……”[1],“阴菌出
雒”[1]。虽未说明产地与药物质量的关系,但却是明确表述药
物产地的早期记录。某些非医学书籍中也有零星的药物产地
的记载,如《说文解字》中就有“人

(音参)出上党”,“菀(茈
菀)出汉中房陵”等药物产地记载。《神农本草经》指出:“土
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说明汉代已经开始注意药物
质量与药物产地的关系了。比较集中的反映汉代药物产地的
著作有《神农本草经》《范子计然》和《吴普本草》。以上3书
皆佚,分别有辑本。关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物产地的问
题已有多位学者论证,此处不再赘述[24]。
3 各州概况
3.1 司州刺史部 司州即西汉时的司隶校尉部,由三辅(京兆
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内、河南、河东郡)加上弘农共7个
郡构成。范围大致包括今之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
南部。东汉成为行政区,移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6771·
第33卷第14期
2008年7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14
July,2008